-
题名瑶族源流探索
被引量:8
- 1
-
-
作者
蔡邨
-
出处
《民族论坛》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6-65,共10页
-
文摘
关于瑶族的族源,至今众说纷纭,似乎各有道理。但倘若我们能花点时间和精力,先去深入研究分析瑶放本身的各项民族共同因素特点,找出它的根源,便可排除当今某些论者所持的许多论点。比方说,我们从瑶族的主流,占该族人口70%的勉语系的主要经济生活是旱地农业、有游耕习惯这两种非常牢固的传统当中,便可识别他们的祖先来自北方,亦即是古代秦岭与淮河一线以北的旱地农业体系,绝不可能产生在以水稻为主的南方水稻农业区。
-
关键词
茶山瑶
三苗集团
瑶族先民
族源
民族特征
盘瓠
布努瑶
部落联盟
民族共同体
旱地农业
-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
-
题名金秀瑶族石牌制性质剖析
被引量:4
- 2
-
-
作者
蔡邨
-
出处
《民族论坛》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3-78,共6页
-
文摘
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范围内,于旧时代产生和存在大约三四百年之久的“石牌制”,是一种很独特的历史产物。一般学者认为,它是一种带有原始民主残余、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组织和它的法律表现形式。但笔者对现在能见到的廿九件石牌律抄本(计二个族系以上联立的九件,茶山瑶十三件,花蓝瑶二件,坳瑶二件,盘瑶三件)进行研读,又觉得它蕴藏的内容很丰富、复杂,各自反映出来的主观意志和客观效果都不尽相同。
-
关键词
石牌制
金秀瑶族
石牌律
花蓝瑶
政治组织
坳瑶
旧时代
族系
金秀设治局
石牌头人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西江龙母崇拜的起源
被引量:2
- 3
-
-
作者
蔡邨
-
出处
《民族论坛》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82-85,共4页
-
文摘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八、八月十五是西江民间的“龙母诞”和忌辰。在这前后的几天里,广东德庆县悦城镇龙母庙、广西梧州市龙母庙,霎时热闹起来,整个西江沿岸各市县与及珠江三角洲,甚至远及港澳地区的善男信女,纷纷水陆兼程赶来朝拜“龙母娘娘”。
-
关键词
江龙
德庆县
广西梧州市
八月十五
西江流域
岭表录异
柳江人
马坝人
粤江流域人民史
声誉日隆
-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D63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评王券牒》探源
被引量:1
- 4
-
-
作者
蔡邨
-
机构
广西梧州市政协
-
出处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3-45,共3页
-
文摘
瑶族勉语支系家传抄本《评王券牒》(过山榜),流传相当广泛,桂、湘、粤、滇甚至海外均有抄藏本.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八册(以下简称《调查》)一书,收录抄藏本89件,但具备或基本具备《评王券牒》内容的(包括各种同文异名的),只有近四十件相类的藏本,其文字、内容有一致的,也有参差、互异的地方,又大略可归纳为繁体、简本二种."繁本"文字较拖沓、俗陋,多在三、四千字间,当是较"原始"的本子;"简本"文字较通顺、简炼,删去不少"闲文",全文约二千字,可能是后人据"繁本"改写、较晚出的本子.
-
关键词
瑶族
藏本
文字
社会历史调查
民族出版
广西
布政使司
明朝
道教
三省
-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K280.67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壮族古称今名来历钩稽
- 5
-
-
作者
蔡邨
-
出处
《民族论坛》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9-41,共3页
-
文摘
众所周知,我国壮族的族称五十年代时经中央人民政府核定,使用“僮”字。“壮”字是后来由周恩来总理提议改用的。解放前,特别是封建王朝统治时代,官书只称为猹人,“猹”字是从犬旁,有歧视含义。由于壮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能见到的书面记述都是汉文的旧籍文献,目前能查到的,“僮人”
-
关键词
壮族人
少数民族
壮族先民
历史事实
广西
僚人
文化特征
骆越人
布依族
壮族历史文化
-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
-
题名明代瑶民大反叛的原因及后果
- 6
-
-
作者
蔡邨
-
出处
《民族论坛》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75-79,共5页
-
文摘
明代的瑶民反叛暴动,自洪武初年至崇(?),几乎历朝均史有记述。它平而复起,“皆烦大征而后克”,“世世为患”(《明史》语)断断续续延绵二百余年,先后因统治者镇压导致人口减员(包括被杀、被俘为奴的)约在十数万人以上。
-
关键词
两广
广东
嘉靖
州县
广西
德庆
成化
连山县
人居
瑶山
-
分类号
K2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略论道光江华瑶民暴动之起因
- 7
-
-
作者
蔡邨
-
出处
《民族论坛》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69-70,41,共3页
-
文摘
清道光十一年(1831)腊月二十九日,湖南省江华县锦田乡(今码市)长塘寨瑶人赵金龙,聚集九冲瑶人五六百人,在两河口(今濠江)武装暴动,不久吸引邻近一些县的瑶人参加,共聚合至约四五千人,引起清廷政府镇压,抽调官兵八千余人,配备火炮、喷筒及精锐枪手等,钦差大员督师进行剿杀。迨四月初,在强敌压制下,瑶人被逼撤到桂阳北面之洋泉小镇。失去山地作战优势的瑶人被清军四面包围于一隅用火器轰击,终于不支而败,初九日赵金龙夫妇战死,子、弟被俘,瑶人死伤惨重,从起事到失败前后不过百日。这是近代史中较有名的一次瑶民暴动。这次暴动,不但在湘、粤、桂的瑶民中引起较大反响,而且清廷也极端重视,据有关史藉记载,道光皇帝专为此事先后向军机大臣等,下过十五道“上谕”指示机宜,还黜罚了剿讨不力的官员,可见当时当朝的重视程度。关于江华赵金龙暴动的起因,历来有不同讲法,未衷一是。据《十朝圣训》的记载。
-
关键词
瑶人
军机大臣
赵金龙
清道光
山地作战
江华
洋泉
濠江
在湘
盛京将军
-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D63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近代瑶族的生活实录——读瑶族《查亲信歌》
- 8
-
-
作者
蔡邨
-
出处
《民族论坛》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49-52,共4页
-
文摘
《查亲信歌》是瑶族(主要是山子瑶)以其独特形式产生的一种文化表现,以七言歌谣作书信,沿着一定的地理方向传送,去查找自己的亲人(收信人)。整个传送过程,完全是托赖自己同胞的热心帮助,村过村、乡过乡地一递一递传去的。在传送过程中,这信歌是公开的、任从开读的。“不是聪明乱放信,依心放语为查亲,信到乡村众便读,读了放行过二乡。”
-
关键词
山子
七言
收信人
地理方向
远走他乡
双目失明
艰难困苦
五千言
游维翰
写信人
-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D63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瑶族《过山榜》何来?
被引量:2
- 9
-
-
作者
蔡邨
-
出处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2期112-114,共3页
-
文摘
《文史知识》1993年第6期所刊张冠梓先生的"瑶族《过山榜》"一文,仅据《过山榜》上写有某些王朝年号、就断定这些民间抄本"很可能"产生于隋朝开皇年间,认定系王朝颁给及居官的瑶族首领所发。窃以为这种推论未免失于简单武断,且提不出必要佐证来。其实。
-
关键词
瑶族
神话传说
文史知识
年号
道教
民间
文本
道士
王朝
三省
-
分类号
K203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抗战期间百色城的“百色恐怖”
- 10
-
-
作者
蔡邨
-
出处
《文史春秋》
1995年第2期79-80,共2页
-
文摘
百色在民国时是广西省的一个中下县份。由于它地处该省的最西面,且山多田少、资源缺乏、地瘠民贫,向有“广西尾”之称,可见受人轻视之概。不过到了抗日战争中后期,由于桂南、桂东、桂东北以及桂中都曾经先后受到日寇的蹂躏,因而许多外省逃难来的、做生意的和谋事糊口的人,都躲到这个相对僻静的山区后方来避难,各式机关也因战事影响迁来不少。这里西接云南,北通贵州,水陆运输不断,且路线不受敌机威胁,故日渐成为交通孔道,后来还有一个盟军(美军)空军机场,经常有战斗机、运输机降落、起飞。于是,百色这个原本闭塞的小山城的人口,几乎成倍地增长,市面经济也活跃繁荣了许多,茶楼、饭馆、舞厅、酒吧应有尽有,声名在外也较响亮了,甚至有人忘乎所以地自称它为“小广州”,俨然广西西部的中心商业重镇。
-
关键词
百色城
抗战期间
逃兵
军衣
穿黄
空军机场
广西西部
心商
交通孔
桂东北
-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