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直视下松解治疗膝关节手术后粘连 被引量:9
1
作者 蔡道章 戎利民 +1 位作者 金文涛 王昆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4-15,共2页
探讨关节镜直视下软组织松解在膝关节切开术后关节内粘连所致关节活动障碍治疗中的价值和特点。方法 :通过对膝关节切开术后屈膝功能障碍 ,采用关节镜直视下疤痕及挛缩组织松解 ,术后关节持续被动活动的方法治疗的 36例患者进行随访观... 探讨关节镜直视下软组织松解在膝关节切开术后关节内粘连所致关节活动障碍治疗中的价值和特点。方法 :通过对膝关节切开术后屈膝功能障碍 ,采用关节镜直视下疤痕及挛缩组织松解 ,术后关节持续被动活动的方法治疗的 36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经平均 3年半的随访 ,膝关节的活动度较术前平均增加 6 8°,无1例发生皮肤坏死、伸膝无力及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与股四头肌成形术相比 ,关节镜下松解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很少等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纤维性粘连 关节镜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在偏瘫合并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蔡道章 黄冬梅 +2 位作者 戎利民 王昆 金文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偏瘫 股骨颈骨折 治疗 人工关节置换术 合并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3
3
作者 蔡道章 陈其勋 +1 位作者 韦正超 戎利民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63-65,共3页
报告了11例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结果。11例均经关节镜检查而确诊,同时行关节镜下滑膜皱臂切除术,术后平均随访1年8个月,疗效满意。作者认为,对滑膜皱襞综合征的诊断应持慎重态度。只有在排除关节内其他病变,而... 报告了11例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结果。11例均经关节镜检查而确诊,同时行关节镜下滑膜皱臂切除术,术后平均随访1年8个月,疗效满意。作者认为,对滑膜皱襞综合征的诊断应持慎重态度。只有在排除关节内其他病变,而皱襞又呈现明显的病理变化时,诊断才能确立。本文对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也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内侧 滑膜皱襞 综合征 关节镜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腕关节镜临床应用的进一步探讨
4
作者 蔡道章 徐锦森 《广东医学》 CAS CSCD 1990年第6期2-3,共2页
腕关节解剖结构复杂,易患疾病种类繁多,而这些疾病的早期往往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仅根据肿胀、局限性压痛及活动障碍,难以做出肯定的诊断,许多X线照片阴性的病人常因不能确诊而延误治疗。我院自1986年11月在国内首次开展腕关节镜术以来。
关键词 腕关节 关节镜 应用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监控下复位固定治疗关节内骨折
5
作者 蔡道章 徐锦森 《新医学》 1996年第S1期34-35,共2页
关节内骨折处理困难,常需切开复位,关节功能恢复较差。我院采用关节镜监控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关节内骨折15例,均达到解剖复位,术后随访平均2年8个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作者认为,关节镜监控复位具有创伤小、可早... 关节内骨折处理困难,常需切开复位,关节功能恢复较差。我院采用关节镜监控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关节内骨折15例,均达到解剖复位,术后随访平均2年8个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作者认为,关节镜监控复位具有创伤小、可早期活动、恢复快、复位精确等优点,同时可及时发现和处理关节内其它合并损伤、清除关节内的血块或肉芽组织,减少术后关节内粘连的机会。因此,该法值得推广应用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术 关节 骨折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与型胶原复合制作组织工程软骨支架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史德海 蔡道章 +3 位作者 周长忍 李立华 曾春 李晓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8-282,共5页
目的 探讨采用壳聚糖与 型胶原复合制作新型组织工程软骨三维多孔支架的方法,并对其理化性能进行检测。 方法 将精制88%脱乙酰度壳聚糖溶于0 .2 mol/ L 醋酸溶液制成2 %溶液,高纯度猪 型胶原溶于0 .5 m ol/ L醋酸溶液制成1%溶液,两者... 目的 探讨采用壳聚糖与 型胶原复合制作新型组织工程软骨三维多孔支架的方法,并对其理化性能进行检测。 方法 将精制88%脱乙酰度壳聚糖溶于0 .2 mol/ L 醋酸溶液制成2 %溶液,高纯度猪 型胶原溶于0 .5 m ol/ L醋酸溶液制成1%溶液,两者按4∶1(重量比)充分搅拌混合,采用冷冻干燥法制成壳聚糖与 型胶原复合支架。采用碳化二亚胺/ N-羟基琥珀酰亚胺对支架进行交联,力学测定比较支架交联前后的强度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于2、4、6和8周经溶菌酶体外降解实验测定其体外降解性。 结果 制备的复合支架成形良好,交联后其力学强度明显增加。扫描电镜显示壳聚糖与 型胶原成分在支架内分布均匀,支架内孔洞相互连通似海绵状,孔径10 0~2 5 0 μm。各时间段复合支架体外降解较单纯壳聚糖支架快。 结论 壳聚糖与 型胶原复合成功地制作成了三维多孔复合支架。其理化性能及体外降解测定,可以作为支架载体,应用于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复合 壳聚糖 性能研究 软骨支架 制作 N-羟基琥珀酰亚胺 组织工程软骨 mol/L 三维多孔支架 Ⅱ型胶原 复合支架 扫描电镜观察 体外降解 理化性能 碳化二亚胺 冷冻干燥法 脱乙酰度 强度变化 超微结构 支架成形 胶原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P、ESR在关节置换手术前后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4
7
作者 宋炎成 张慧慧 +3 位作者 卢华定 王昆 刘斌 蔡道章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23-825,共3页
[目的]研究骨性关节炎(OA)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在关节置换手术前后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设计观察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在行关节置换术前和术后1~7d、2周、1、2、3、6、9、12个月血清CRP和ESR的变化情况... [目的]研究骨性关节炎(OA)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在关节置换手术前后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设计观察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在行关节置换术前和术后1~7d、2周、1、2、3、6、9、12个月血清CRP和ESR的变化情况。纳入符合OA标准的100例患者,完整随访且无术后并发症的92例。其中男35例,女57例;年龄在37~92岁,平均64.7岁。16例行非骨水泥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R)、32例行混合THR、7例全骨水泥THR,另外37例均行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TKR)。[结果]髋膝关节置换血清CRP浓度均在术后迅速增高,在术后2d达到峰值(THR216.7mg/L,TKR257.3mg/L),以后逐渐降低,THR患者在术后1个月、TKR患者在术后2个月下降到术前水平。术后THR第5dESR93.2mm/h,第6dTKR95.7mm/h分别达到峰值,THR和TKR患者术后3个月和9个月回落到术前的水平。[结论]血清CRP值比ESR变化更快,回落到正常的速度也快,TKR患者CRP和ESR水平比THR患者要高些。CRP可以较早较快反映炎症情况,动态观察有助于早期感染的发现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红细胞沉降率 关节置换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和体外检测 被引量:18
8
作者 曾春 蔡道章 +4 位作者 全大萍 布丽斯 卢华定 李晓峰 史德海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7-350,共4页
【目的】通过制备新型的转化生长因子鄄茁1(TGF鄄茁1)缓释系统,并对其载药、体外释药及降解特性进行检测,评估应用生物可降解壳聚糖微球作为TGF鄄茁1控制释放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应用三聚磷酸钠(TPP)作为交联剂,以乳化交联法制备具... 【目的】通过制备新型的转化生长因子鄄茁1(TGF鄄茁1)缓释系统,并对其载药、体外释药及降解特性进行检测,评估应用生物可降解壳聚糖微球作为TGF鄄茁1控制释放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应用三聚磷酸钠(TPP)作为交联剂,以乳化交联法制备具有控制释放功能的负载TGF鄄茁1的壳聚糖微球;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模板蛋白,应用相同的方法制备负载BSA的微球。应用扫描电镜、微镜粒度分、药物包封率测定、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检测等方法分析微球的特性。【结果】制备的微球球形良好,球体表面光滑,具有较高的TGF鄄茁1包封效率90.1%)。持续7d的药物释放试验表明,BSA与TGF鄄茁1两种蛋白均可以从微球中缓慢释放,其中TGF鄄茁1的释放率低于BSA的释放率。溶菌酶溶液降解作用下,4周的体外降解过程中,可见微球质量持续下降并伴有明显的微球形貌改变。【结论】应用乳化交联法可制备负载TGF鄄茁1的壳聚糖缓释微球。这种新型药物控制释放系统在细胞因子的控制释放及软骨组织工程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缓释 微球 组织工程 体外检测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型硬脑膜原位植入转归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史志东 陈明振 +4 位作者 郭英 李扬 王连唐 蔡道章 喻中和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0-263,i006,共5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新型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原位植入后的转归过程和演变趋势。方法杂种犬12只分为4组,每组各3只。用冠昊公司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实施外科手术替换动物的原位硬脑膜,主要观察替换后3、6、9、12个月不同时期的新生硬脑膜组...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新型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原位植入后的转归过程和演变趋势。方法杂种犬12只分为4组,每组各3只。用冠昊公司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实施外科手术替换动物的原位硬脑膜,主要观察替换后3、6、9、12个月不同时期的新生硬脑膜组织形成及演变过程。结果生物型人工硬脑膜按预期的设计思路显示了植入后的中远期转归过程,植入物内可见自体新生纤维组织逐步建立,形成由原植入物纤维结缔组织和新生活体组织的纤维组织交织在一起的“过渡态结构”。呈现新生组织逐步增加,最终替代残留植入物的趋势。经历1 年的缓慢降解,植入材料的残留部分仍然保持了比较完整的微观形态,并与周围新生组织的纤维组织交织在一起, 使“过渡态结构”在整个转归过程中始终能保持其基本的机械性能。结论新型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可望成为一种理想的硬膜修补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 天然生物材料 动物实验 外科修补术 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关节不稳建立的大鼠骨关节炎模型 被引量:25
10
作者 张荣凯 杨禄坤 +3 位作者 叶志强 吴兆亚 赵庆 蔡道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7期6628-6635,共8页
背景: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多病因退变性关节疾病。早期进行骨性关节炎的防治尤其重要。但获取足量的适合研究的早期骨性关节炎的人类骨标本十分困难。目的:观察关节不稳方法建立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关节软骨组织学变化。方法:10周龄雄... 背景: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多病因退变性关节疾病。早期进行骨性关节炎的防治尤其重要。但获取足量的适合研究的早期骨性关节炎的人类骨标本十分困难。目的:观察关节不稳方法建立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关节软骨组织学变化。方法:10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切除右膝内侧半月板及内侧副韧带,对照组仅切开关节囊。于术后1,2,4,6,8周取右膝关节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分析大鼠骨关节炎病程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术后2,4,6,8周,实验组关节软骨退变程度呈现轻度糜烂、溃疡磨损、严重磨损、骨赘形成等病理变化。②术后1,2,4,6,8周,实验组关节软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该实验采用内侧副韧带切断+内侧半月板切除方法成功建立了大鼠膝关节骨关节炎模型,且造模后4周内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类似于人类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表现,是研究早期骨关节炎的理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 关节 骨关节炎 关节 不稳定性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腕关节镜术入路有关的应用解剖
11
作者 蔡道章 徐锦森 《广东解剖学通报》 1993年第2期79-82,共4页
为促进腕关节镜术在我国的开展,采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手标本5只,骨肿瘤截肢的成人手标本5只,对与关节镜术有关的大体及关节镜下解剖进行了观察。文章详尽描述了9个关节镜常用入路的位置及毗邻关系、关节囊韧带和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 为促进腕关节镜术在我国的开展,采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手标本5只,骨肿瘤截肢的成人手标本5只,对与关节镜术有关的大体及关节镜下解剖进行了观察。文章详尽描述了9个关节镜常用入路的位置及毗邻关系、关节囊韧带和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附着点和形态特征、各入路的可视范围及关节囊内诸结构的镜下解剖特征,同时对各入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关节 关节镜术 三角纤维软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髓内钉在股骨转子周围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54
12
作者 卢华定 蔡道章 +1 位作者 王昆 李晓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4期246-248,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PFN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48例。结果44例经4~18个月随访,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骨折延迟愈合伴股骨颈螺钉退出1例,出现股骨颈螺钉退出、同时...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PFN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48例。结果44例经4~18个月随访,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骨折延迟愈合伴股骨颈螺钉退出1例,出现股骨颈螺钉退出、同时髋螺钉向内侧切出1例。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达90.9%。结论PFN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应力分布分散、防旋转功能,可早期功能锻炼,其并发症可通过提高手术技术避免,是固定股骨转子周围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周围骨折 股骨近端髓内钉 骨折延迟愈合 早期功能锻炼 方法应用 骨性愈合 手术创伤 应力分布 旋转功能 手术技术 内固定物 PFN 股骨颈 治疗 螺钉 髋关节 优良率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后四肢开放伤口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昆 张扣兴 +6 位作者 颜玲 王辉 李玺 林楠 郭栋 汪根树 蔡道章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3-505,511,共4页
【目的】探讨地震后四肢开放伤口的治疗策略。【方法】本组伤员包括16人23处地震后四肢开放伤口,采用清创封闭负压引流处理伤口,伤口清洁后采用直接缝合、游离植皮术、邻位皮瓣和带蒂皮瓣转移闭合伤口。截肢感染残端的处理采用尽早彻底... 【目的】探讨地震后四肢开放伤口的治疗策略。【方法】本组伤员包括16人23处地震后四肢开放伤口,采用清创封闭负压引流处理伤口,伤口清洁后采用直接缝合、游离植皮术、邻位皮瓣和带蒂皮瓣转移闭合伤口。截肢感染残端的处理采用尽早彻底敞开伤口,充分引流,伤口清洁后立刻缝合伤口,必要时缩短残端。同时根据伤口创面分泌物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对伤员的心理创伤、贫血、脱水和并发症积极治疗。【结果】本组伤员包括16人23处四肢开放伤口除1例91岁伤员外全部愈合。【结论】地震后四肢开放伤口采用正确的治疗策略,可以加速伤口愈合,尽快恢复肢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创伤 开放伤口 清创术 封闭负压引流 截肢感染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或明胶吸附施万细胞移植促进全横断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吴立志 曾园山 +5 位作者 李海标 蔡道章 张燕青 郭家松 丁英 陈穗君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9-293,共5页
目的 探讨胶原或明胶吸附施万细胞移植对全横断脊髓结构和功能修复的影响。 方法 将胶原或明胶吸附施万细胞移植到成年大鼠全横断脊髓的损伤处 ,术后 3个月用爬网格方式测试动物后肢自主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用荧光金逆行标记法观察大... 目的 探讨胶原或明胶吸附施万细胞移植对全横断脊髓结构和功能修复的影响。 方法 将胶原或明胶吸附施万细胞移植到成年大鼠全横断脊髓的损伤处 ,术后 3个月用爬网格方式测试动物后肢自主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用荧光金逆行标记法观察大脑感觉运动区和脑干红核的神经元神经纤维再生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CGRP和 5 HT能神经纤维再生。 结果 移植施万细胞的大鼠后肢自主运动功能有显著的恢复。大脑感觉运动区和脑干红核均有被荧光金标记的神经元胞体 ,提示两个区域的神经元轴突能在脊髓再生并穿越损伤区到达尾侧脊髓。脊髓损伤处有CGRP和 5 HT阳性神经纤维 ,以及损伤处尾侧有 5 HT阳性神经纤维。对照组大鼠以上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施万细胞移植可促进大鼠全横断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胶原或明胶可作为移植细胞的网架用于细胞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万细胞移植 脊髓全横断 脊髓损伤 修复 明胶海绵 I型胶原 神经纤维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丝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被引量:20
15
作者 卢华定 曾春 +2 位作者 董云旭 蔡道章 温小粤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3期195-198,共4页
目的:应用钢丝通过钻孔牵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评价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28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男19例,女9例;年龄16~55岁,平均35.3岁。X线检查示骨折移位:Ⅱ度10例,Ⅲ度18例。采... 目的:应用钢丝通过钻孔牵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评价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28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男19例,女9例;年龄16~55岁,平均35.3岁。X线检查示骨折移位:Ⅱ度10例,Ⅲ度18例。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入路切开复位,以钢丝内固定治疗,术后可调节支具固定,术后2周在CPM辅助下膝关节被动伸屈训练,4周在支具保护下下地部分负重,术后6周拆除支具。结果:25例患者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X线片示骨折复位满意,所有患者获得骨性愈合,膝关节稳定,Lachman试验阴性,未发生骨折不愈合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伸膝活动度正常,屈膝活动度(136±12)°。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评估,术前(41.80±6.16)分,术后6个月(94.10±8.26)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67,P<0.01)。术后评定优22例,良2例,可1例。结论:应用膝后内侧倒"L"形入路以钢丝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安全有效、内固定可靠、费用少等优点,可有效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恢复膝关节功能,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较理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后交叉韧带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P3在早期骨关节炎模型软骨下骨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9
16
作者 张荣凯 方航 +5 位作者 卢华定 陈郁鲜 宋炎成 曾春 赵庆 蔡道章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391-2395,共5页
目的:研究早期骨关节炎软骨下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表达情况,为阐述其在骨关节炎致病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大鼠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实验组切除右膝内侧半月板并切断内侧副韧带,对照组仅切开关节囊。于术后1、2... 目的:研究早期骨关节炎软骨下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表达情况,为阐述其在骨关节炎致病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大鼠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实验组切除右膝内侧半月板并切断内侧副韧带,对照组仅切开关节囊。于术后1、2、4周取右膝关节标本,病理检查验证造模成功后,采用qPCR技术及免疫组化技术从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全面分析软骨下骨MMP3的表达情况。结果:(1)术后1周,软骨下骨的MMP3在实验组的表达量明显升高,是对照组的8.34倍(P<0.05);术后2周,MMP3在实验组的表达量也升高,是对照组的4.85倍(P<0.05),但相对于术后1周,表达量有所下降;术后4周,2组的MMP3表达量无显著差异;(2)术后1周与术后2周,实验组软骨下骨区检测到大量的MMP3阳性细胞,以小单核细胞及多核巨细胞为主,术后4周实验组、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织切片均未检测到MMP3阳性细胞。结论:软骨下骨MMP3表达在早期骨关节炎致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软骨下骨 基质金属蛋白酶3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谢沛根 蔡道章 +4 位作者 戎利民 董健文 刘斌 曾春 陈瑞强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3-317,共5页
【目的】找出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蛋白质组最明显的改变,揭示椎间盘突出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选择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例作为病例组,志愿者10例作为对照组,取血,提取分离纯化血清蛋白,双向电泳,找... 【目的】找出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蛋白质组最明显的改变,揭示椎间盘突出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选择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例作为病例组,志愿者10例作为对照组,取血,提取分离纯化血清蛋白,双向电泳,找到表达上差异最明显蛋白质,进行质谱鉴定。所得差异蛋白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另外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及10例正常人血清表达浓度进行检测。【结果】在双向电泳图谱上有6个蛋白质的表达在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载脂蛋白L1以及两个白蛋白前体表达升高,载脂蛋白M、四连接素、免疫球蛋白轻链表达降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证实6种蛋白中的4种在血清里高表达,并与正常人存在差异。【结论】实验结果提示载脂蛋白L1、载脂蛋白M、四连接素、免疫球蛋白轻链的血清学水平可能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生物标志物,并可能进一步揭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蛋白质组 载脂蛋白L1 四连接素 载脂蛋白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β、IL-6、TNF-α在兔腰椎软骨终板退变中的变化及作用 被引量:19
18
作者 刘斌 金大地 +1 位作者 瞿东滨 蔡道章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4-66,72,共4页
[目的]研究IL-1β、IL-6、TNF-α在软骨终板退变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通过腰椎失稳而诱导了腰椎软骨终板退变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12、24、36周摄腰椎X线片及扫描电镜观察,检测不同时段软骨终... [目的]研究IL-1β、IL-6、TNF-α在软骨终板退变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通过腰椎失稳而诱导了腰椎软骨终板退变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12、24、36周摄腰椎X线片及扫描电镜观察,检测不同时段软骨终板中IL-1β、IL-6、TNF-α含量。[结果]X线片示实验组较对照组钙化明显;B rad-ner指数示椎间隙高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扫描电镜示实验组软骨终板随时间延长胶原纤维逐渐变细、排列紊乱、出现裂隙,蛋白多糖丢失加剧,上述变化较对照组显著;实验组IL-1β、IL-6、TNF-α含量较对照组增多(P<0.05)。[结论]IL-1β、IL-6、TNF-α在软骨终板退变过程中含量相应增加,提示炎性细胞因子可能在软骨终板退变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细胞因子 腰椎 软骨终板 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独置入扩张型椎间融合器再次修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建腰椎稳定性 被引量:13
19
作者 董健文 戎利民 +3 位作者 蔡道章 王昆 徐义春 金文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6期5015-5018,共4页
背景:椎间融合器逐渐代替传统的椎体间自体结构植骨而广泛应用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中,但绝大多数报道此时均需辅以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目的:评估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再次修复过程中单独应用扩张型椎间融合器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 背景:椎间融合器逐渐代替传统的椎体间自体结构植骨而广泛应用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中,但绝大多数报道此时均需辅以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目的:评估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再次修复过程中单独应用扩张型椎间融合器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而不需使用椎弓根螺钉辅助内固定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2004-10/2007-0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进行。对象:对17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可扩张椎间融合器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再手术治疗,男7例,女10例,再次手术时年龄31-68岁,平均41岁,两次手术间隔时间9个月-8年,平均3.6年。17例均有持续或间歇性腰背痛,间歇性跛行5例、下肢反射痛9例、下肢麻木7例、下肢肌力减弱11例。方法:常规后路切口,保留棘突与棘间韧带,依次行双侧椎板减压,彻底减压,松解粘连,切除残留的椎间盘组织,撑开椎间隙,用绞刀、丝锥依次平行于终板绞孔与攻丝,自两侧旋入可扩张椎间融合器,确认位置正确后,旋拧位于融合器内的扩张螺丝、直至将椎间融合器完全扩张,于椎间融合器内置入自体松质骨碎骨块,最后将端盖轻轻拧紧。主要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间融合器置入后与宿主的组织相容性反应;随访复查影像学表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①手术时间70-200min,平均90min,术中出血100-800mL,平均150mL。②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8个月。均未发现椎间融合器移位、下沉,置入后4个月均开始出现骨性融合。无一例出现感染及置入物排斥反应。③置入后即刻下肢放射痛消失,下肢麻木症状于置入后2-6个月逐渐恢复。按Macnab法疗效评定标准随访结果为:优10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4.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修复过程中单独应用扩张型椎间融合器可以重建脊柱正常的生理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椎间融合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发 椎间融合器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张洪涛 蔡道章 +2 位作者 刘康 李青 曾毅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45-1048,共4页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是经过特殊方法提取的血小板含量丰富的血浆,相较普通血清含有更丰富的细胞因子,如血小板衍生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对成骨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拟探...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是经过特殊方法提取的血小板含量丰富的血浆,相较普通血清含有更丰富的细胞因子,如血小板衍生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对成骨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拟探讨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诱导成骨细胞的培养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配对样本对比观察,于2007-03/2008-03在中山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对象:18名健康志愿者,男12名,女6名,平均年龄27.5岁。随机分为3组:富血小板血浆组、胎牛血清组、无血清对照组,每组6人。方法:抽取18名健康志愿者自体外周静脉血获取富血小板血浆。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健康志愿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常规原代培养,传代诱导培养时根据分组情况,分别采用10%AB型血清、10%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与无血清,配比高糖DMEM培养基、50mg/L抗坏血酸、10-8mol/L地塞米松、10-3mol/Lβ-甘油磷酸钠。主要观察指标: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水平。结果:3组细胞均在接种后12~24h开始贴壁,并由圆形逐步变化为梭型、多角形、有多个突起的不规则形状等。细胞传代诱导培养后,富血小板血浆组与胎牛血清组细胞生长迅速,明显快于无血清对照组(P<0.05)。从传代培养第2、4、6代的细胞生长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富血小板血浆组细胞增殖明显快于胎牛血清组。3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骨钙素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培养第3,6,9,12天胎牛血清组碱性磷酸酶活性较富血小板血浆组低,培养第15天两组无明显差异。培养第3,6,9天富血小板血浆组细胞内骨钙素含量与胎牛血清组无明显差别,12d后明显高于胎牛血清组。无血清对照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含量较富血小板血浆组变化程度明显减小,并且各时间点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骨钙素含量均低于富血小板血浆组(P<0.01)。结论: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能够有效加快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并能有效促进诱导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特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富血小板血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