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对Walker256乳腺癌细胞致骨癌痛大鼠痛阈和脾NK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蔡杨乾 杜俊英 +4 位作者 房军帆 邵晓梅 刘伯一 方若仪 梁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7-141,共5页
目的:以吗啡为对照,观察电针对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致骨癌痛大鼠痛阈和脾NK细胞的影响,初步电针抗骨癌痛潜在作用优势。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模型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吗啡组5组,采用大鼠左侧胫骨腔内注射Walker 256乳腺癌... 目的:以吗啡为对照,观察电针对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致骨癌痛大鼠痛阈和脾NK细胞的影响,初步电针抗骨癌痛潜在作用优势。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模型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吗啡组5组,采用大鼠左侧胫骨腔内注射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双侧"足三里"和"昆仑"穴,频率2/100 Hz,强度0.5-1.0-1.5 mA(各10 min),每次治疗30 min,隔日1次。吗啡组大鼠以10 mg/kg的量腹腔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隔日1次。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前和造模后6、10、16、20 d的体质量和缩腿潜伏期;检测大鼠脾NK细胞活性和百分率(CD_3-CD^+_(161))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后10 d和16 d时模型组和吗啡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率降低(P<0.05)。与正常组和假模型组比较,模型组于造模后所有时点缩腿潜伏期缩短(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吗啡组缩腿潜伏期延长(P<0.01),但电针组短于同期吗啡组(P<0.01)。与正常组和假模型组比较,模型组和吗啡组大鼠脾NK细胞活性降低(P<0.01);电针组大鼠脾NK细胞活性低于正常组大鼠(P<0.05),但高于吗啡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吗啡组大鼠脾NK细胞百分率略增多(P<0.05)。结论:电针治疗大鼠骨癌痛具有镇痛和增强免疫双重作用优势,后者主要是通过其增强骨癌痛大鼠脾NK细胞杀伤活性,而增加非NK细胞数量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lker256乳腺癌细胞 骨癌痛 电针 镇痛 NK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P2X3受体介导不同类型疼痛的作用差异探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蔡杨乾 施任怡 +6 位作者 周游 杜俊英 房军帆 何晓芬 林咸明 梁宜 方剑乔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72-375,共4页
研究表明外周P2X3受体在炎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骨癌痛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但在不同类型疼痛模型中的作用存在差异。根据外周P2X3受体在不同疼痛模型的变化特征,全面了解外周P2X3受体在疼痛中的角色担当,为后期研发镇痛... 研究表明外周P2X3受体在炎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骨癌痛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但在不同类型疼痛模型中的作用存在差异。根据外周P2X3受体在不同疼痛模型的变化特征,全面了解外周P2X3受体在疼痛中的角色担当,为后期研发镇痛相关药物找到潜在的靶点。本文对外周P2X3受体及其在不同类型疼痛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背根神经节 P2X3受体 作用差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炎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卫星胶质细胞活化和P2X7受体表达的干预 被引量:6
3
作者 周游 汪雯 +7 位作者 蔡杨乾 杜俊英 邵晓梅 蒋永亮 刘伯一 高宏 梁宜 方剑乔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4-502,共9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炎性痛大鼠患侧足跖机械痛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PWTs)以及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内卫星胶质细胞及其P2X7受体活化的影响,探讨电针抗大鼠炎性痛的外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将大鼠完全随机分为...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炎性痛大鼠患侧足跖机械痛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PWTs)以及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内卫星胶质细胞及其P2X7受体活化的影响,探讨电针抗大鼠炎性痛的外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将大鼠完全随机分为空白组(Con group,n=12)、炎性痛组(CFA group,n=12)、炎性痛+电针组(CFA+EA group,n=12)、炎性痛+假电针组(CFA+s EA group,n=12)。炎性痛大鼠于右后足掌侧正中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d’s adjuvant,CFA)每只0.1 m L构建模型;电针处理取穴"足三里"、"昆仑",电针参数为疏密波,频率2/100 Hz,强度0.5-1-1.5 m A(每个强度治疗10 min),每日1次,连续7 d。检测造模前和造模后1、3、7、8、10、12、14 d各组大鼠机械痛阈,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造模后14 d各组大鼠患侧DRG中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P2X7受体活化情况。第二部分:将大鼠随机分为炎性痛+DMSO组(CFA+DMSO group,n=8)、炎性痛+P2X7R抑制剂A740003组(CFA+A740003 group,n=10)、炎性痛+电针+生理盐水组(CFA+EA+NS group,n=8)、炎性痛+电针+P2X7R激动剂Bz ATP组(CFA+EA+Bz ATP group,n=12),分别鞘内注射相应药物。分别于手术前、造模前、造模后和给药后各时点检测大鼠PWTs变化。结果 (1) CFA致炎性模型大鼠痛阈显著下降(P <0.01),电针治疗后其机械痛阈显著升高(P <0.01)。CFA足底注射14 d后,大鼠患侧L4-6 DRG中GFAP、P2X7蛋白表达显著增多(P <0.05);电针显著抑制大鼠患侧L4-6 DRG中GFAP、P2X7蛋白表达(P <0.05),而CFA+s EA组却无明显变化(P> 0.05)。(2)与CFA+DMSO组比较,鞘内注射P2X7抑制剂A740003显著提高CFA大鼠机械痛阈(P <0.01);CFA+EA+Bz ATP组大鼠PWTs明显低于CFA+EA+NS组(P <0.01)。结论抑制大鼠背根神经节卫星胶质细胞活化和P2X7受体表达参与电针抗慢性炎性痛,可能是电针镇痛外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炎性痛 电针镇痛 背根神经节 卫星胶质细胞 P2X7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2X受体在骨癌痛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施任怡 蔡杨乾 +2 位作者 杜俊英 房军帆 梁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23-627,共5页
骨癌痛多因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发生骨转移引起,是一种顽固的难治性疼痛。现已有针对骨癌痛病理机制的相关研究,但是仍然无法明确其具体发生机制。P2X受体介导的嘌呤信号在肿瘤生长、转移的相关病理机制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参... 骨癌痛多因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发生骨转移引起,是一种顽固的难治性疼痛。现已有针对骨癌痛病理机制的相关研究,但是仍然无法明确其具体发生机制。P2X受体介导的嘌呤信号在肿瘤生长、转移的相关病理机制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参与癌性疼痛的形成和维持过程。P2X受体是一种三磷酸腺苷的门控离子通道,主要包括P2X_(1-7) 7个亚型,初步研究表明P2X3、P2X4、P2X6、P2X7受体参与骨癌痛的发生发展,其相关机制存在差异。本文就P2X受体参与骨癌痛发生和维持的机制做一综述,进一步确定P2X受体在骨癌痛中发挥关键的作用,为寻找骨癌痛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X受体 骨肿瘤 疼痛 机制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药结合治疗药源性锥体外系综合征一则
5
作者 王上 陈乐 +3 位作者 蔡杨乾 金慧芳 梁宜 方剑乔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第9期685-685,共1页
患者,女,66岁。2018年9月17日初诊。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睡眠障碍,外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予棕榈酸帕利哌酮后出现肢体震颤、行动迟缓等锥体外系综合征表现。多方就诊后,症状未明显缓解。刻诊:肢体轻微震颤,表情淡漠,... 患者,女,66岁。2018年9月17日初诊。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睡眠障碍,外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予棕榈酸帕利哌酮后出现肢体震颤、行动迟缓等锥体外系综合征表现。多方就诊后,症状未明显缓解。刻诊:肢体轻微震颤,表情淡漠,面色皓光白,体态正常,语音低微,行动迟缓,入睡困难,噩梦较多,胸闷心悸,伴惊恐乏力,口干,胃纳差,大便干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源性锥体外系综合征 针灸疗法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医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骨边刺结合电针抗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效应及其对背根神经节HDAC与MOR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钟雪梅 房军帆 +6 位作者 江彬 周杰 蔡杨乾 梁宜 方剑乔 陈峰 杜俊英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5-410,共6页
目的:观察早期介入骨边刺结合电针对骨癌痛-吗啡耐受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和μ阿片受体(MOR)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骨边刺结合电针抗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效应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目的:观察早期介入骨边刺结合电针对骨癌痛-吗啡耐受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和μ阿片受体(MOR)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骨边刺结合电针抗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效应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只)、骨癌痛组(7只)、吗啡耐受组(7只)、骨边刺结合电针组(8只)和假骨边刺组(7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4组大鼠于左胫骨行癌细胞接种术制备骨癌痛模型;吗啡耐受组、骨边刺结合电针组和假骨边刺组大鼠予腹腔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诱导骨癌痛-吗啡耐受模型。骨边刺结合电针组于癌细胞接种术后15 d予骨边刺结合电针治疗,穴取双侧"足三里""昆仑",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电流强度0.5~1.5 mA;假骨边刺组介入时间及取穴同骨边刺结合电针组,仅刺破皮肤,不连接电针,两组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7 d。分别于癌细胞接种术前,术后10、11、15、22 d测量各组大鼠左侧机械缩足阈值(PWT)。采用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左侧DRG中HDAC1、HDAC2和MOR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行癌细胞接种术后10d,与假手术组比较,骨癌痛组、吗啡耐受组、骨边刺结合电针组、假骨边刺组大鼠PWT均降低(P<0.01)。术后11 d,与骨癌痛组比较,吗啡耐受组、骨边刺结合电针组、假骨边刺组大鼠PWT明显升高(P<0.01)。术后22d,吗啡耐受组与骨癌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吗啡耐受组及假骨边刺组比较,骨边刺结合电针组大鼠PWT明显升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骨癌痛组大鼠DRG中HDAC1、HDAC2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MOR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骨癌痛组比较,吗啡耐受组大鼠DRG中HDAC1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吗啡耐受组及假骨边刺组比较,骨边刺结合电针组大鼠DRG中HDAC1蛋白相对表达降低(P<0.01,P<0.05),MOR蛋白相对表达升高(均P<0.01)。结论:早期骨边刺结合电针干预可减轻骨癌痛模型大鼠的吗啡耐受现象,该效应可能与下调DRG中HDAC1蛋白表达、上调MOR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癌痛 吗啡耐受 骨边刺 电针 背根神经节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 μ阿片受体(MOR)
原文传递
电针抗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效应及其对蓝斑核μ阿片受体内吞的调控 被引量:15
7
作者 施任怡 付桃芳 +4 位作者 蔡杨乾 杜俊英 房军帆 方剑乔 梁宜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1-169,共9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痛行为的影响,探讨电针抗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胫骨内接种MRMT-1乳腺癌细胞(3×10~4个)诱发骨癌痛,联合腹腔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10mg·kg^(-1)·d^(-1),分两次注... 目的:观察电针对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痛行为的影响,探讨电针抗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胫骨内接种MRMT-1乳腺癌细胞(3×10~4个)诱发骨癌痛,联合腹腔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10mg·kg^(-1)·d^(-1),分两次注射,连续注射11d)建立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模型。第1部分:23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骨癌痛组(n=9)、吗啡耐受组(n=8)。第2部分:61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1)、骨癌痛组(n=11)、吗啡耐受组(n=13)、电针组(n=13)和假电针组(n=13)。成功诱导吗啡耐受后1d(接种癌细胞后第22天)电针,于每日第1次吗啡腹腔注射后即刻电针,穴位选用双侧"足三里"和"昆仑",每次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7d。于癌细胞接种前和接种后10、11、21、22、24、26和28d时检测大鼠患侧机械缩足阈(PWTs);胫骨X线及HE染色观察胫骨组织形态;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IHC)检测大鼠蓝斑核(LC)内μ阿片受体(MOR)、Rab5阳性细胞表达及其共表达情况。结果:癌细胞接种后10d,骨癌痛组、吗啡耐受组、电针组和假电针组大鼠PWTs均显著低于同期假手术组(P<0.01);接种后21d(即吗啡持续注射后11d),4组大鼠PWTs均显著低于同期假手术组(P<0.01);接种后22~28d(即电针1~7d),电针组大鼠患侧PWTs显著高于同期骨癌痛组、吗啡耐受组和假电针组(P<0.01)。X线结果显示骨癌痛大鼠左侧胫骨近端上1/3处骨皮质破坏,呈不连续状,且局部软组织可见明显肿胀。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胫骨结构完整,骨髓腔内未见MRMT-1癌细胞;骨癌痛组和吗啡耐受组骨髓腔内见大量MRMT-1癌细胞。IHC结果显示:骨癌痛组、吗啡耐受组大鼠LC内MOR、Rab5阳性细胞率及MOR^+/Rab5^+阳性率均低于假手术组(P<0.01);吗啡耐受组大鼠LC内Rab5阳性细胞率及MOR^+/Rab5^+阳性率均低于同期骨癌痛组(P<0.05);电针组大鼠LC内MOR、Rab5阳性细胞率及MOR^+/Rab5^+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同期骨癌痛组、吗啡耐受组和假电针组(P<0.01)。结论:电针可缓解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的机械痛阈,部分翻转吗啡耐受现象;该效应可能与其提高大鼠LC内MOR表达、促进MOR内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癌痛 吗啡耐受 电针 Μ阿片受体 受体内吞 蓝斑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