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6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丽纹象甲形态特征及生物学习性研究
1
作者 付楠霞 罗宗秀 +5 位作者 李兆群 边磊 修春丽 周利 陈宗懋 蔡晓明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4-183,共10页
【目的】明确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习性,为该虫的精准识别和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恒温条件(25±1)℃下,分别以野外茶园土壤和新鲜茶枝饲养幼虫和成虫,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茶... 【目的】明确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习性,为该虫的精准识别和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恒温条件(25±1)℃下,分别以野外茶园土壤和新鲜茶枝饲养幼虫和成虫,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茶丽纹象甲各发育阶段的主要形态特征;通过田间调查了解幼虫在茶园不同土壤层的迁移行为及化蛹期的土壤分布特性;利用室内观察和行为学实验相结合的手段,记录并描述茶丽纹象甲成虫的求偶交配和趋光行为。【结果】茶丽纹象甲初产卵乳白色,后逐渐变为淡黄色;幼虫无足,体肥多肉,常弯曲呈“C”型;裸蛹乳白色,口器和一对翅芽明显;成熟成虫体灰黑色,鞘翅具黄绿色闪光鳞斑与条纹,且雌性个体体型较雄性个体稍大。茶丽纹象甲以幼虫在距地表20-30 cm深土壤层越冬,4月中下旬为茶丽纹象甲化蛹高峰期。茶丽纹象甲老熟幼虫多迁移至距地表0-10 cm深土层化蛹,其中距地表0-5 cm土壤层的幼虫和蛹占75.83%。茶丽纹象甲成虫通常在16:00-4:00间求偶交配,交配方式为背负式,雌虫在下,雄虫在上,交配时长为44~132 min,可细分为交尾前期、交尾、授精和交尾后保护4个阶段。此外,在夜晚,茶丽纹象甲雌雄成虫均具强烈趋光性。【结论】本研究明确了茶丽纹象甲各发育阶段的主要形态特征,解析了该虫幼虫在茶园土壤垂直迁移行为及化蛹高峰期在不同土壤层的垂直分布,初步揭示了成虫的求偶交配和趋光行为,研究结果不仅可为茶丽纹象甲的精准识别提供参考依据,还可以为绿色防控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丽纹象甲 形态 生物学 垂直分布 求偶交配行为 趋光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茶树病虫害防控研究进展
2
作者 蔡晓明 边磊 +4 位作者 罗宗秀 李兆群 修春丽 付楠霞 陈宗懋 《中国茶叶》 2024年第10期1-7,共7页
文章系统综述了2023年茶树病虫害防控研究进展。国内外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挖掘出一批茶树主要病虫害的高效微生物防控资源和天敌昆虫,解析了我国茶园重大害虫茶小绿叶蝉的求偶振动通信,鉴定出高效调控茶树-灰茶尺蠖、茶树-茶小绿叶... 文章系统综述了2023年茶树病虫害防控研究进展。国内外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挖掘出一批茶树主要病虫害的高效微生物防控资源和天敌昆虫,解析了我国茶园重大害虫茶小绿叶蝉的求偶振动通信,鉴定出高效调控茶树-灰茶尺蠖、茶树-茶小绿叶蝉-寄生蜂间互作关系的化学信息,建立了茶树病虫害快速识别的多种模型。这些结果将为今后茶树病虫害高效绿色防控技术的创新研发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病虫害防控 研究进展 20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推动茶叶质量安全全程管控能力提升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红平 蔡晓明 +1 位作者 吴正浩 袁海波 《中国茶叶》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现阶段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高,饮茶安全有保障。茶叶饮用安全得益于茶叶科技创新日益发展,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清洁化茶叶加工技术、茶叶质量安全精准检测技术与风险评估理论创新,将茶叶质量安全从末端监管调整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 现阶段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高,饮茶安全有保障。茶叶饮用安全得益于茶叶科技创新日益发展,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清洁化茶叶加工技术、茶叶质量安全精准检测技术与风险评估理论创新,将茶叶质量安全从末端监管调整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为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性诱剂化学生态防控技术、杀虫灯与诱虫色板物理诱杀技术、茶尺蠖与茶毛虫病毒生物防治技术、以草抑草绿色除草技术等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从源头提升了茶叶农药残留控制水平;清洁化能源加热替代传统的燃煤燃材加热方式,显著降低了茶叶加工中环境污染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质谱创新技术将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提升到高通量精准检测与非靶向筛查水平,速测创新技术前移了茶叶农药残留的监测环节。文章介绍了近年来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分析了科技创新对茶叶质量安全全程管控能力提升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质量安全 茶园绿色防控 茶叶清洁化生产 高通量精准检测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废材料在CFG桩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蔡晓明 《四川建材》 2025年第3期55-57,共3页
旨在探索固废材料在CFG桩混凝土中的应用,通过试验评估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选取硅酸盐水泥、粉煤灰、赤泥、机制砂、碎石和再生砖骨料,设计不同赤泥和粉煤灰取代率的混凝土配比并进行抗压强度和冻融循环试验。结果表明,掺固废材料的混... 旨在探索固废材料在CFG桩混凝土中的应用,通过试验评估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选取硅酸盐水泥、粉煤灰、赤泥、机制砂、碎石和再生砖骨料,设计不同赤泥和粉煤灰取代率的混凝土配比并进行抗压强度和冻融循环试验。结果表明,掺固废材料的混凝土在各养护周期均有强度下降,如3 d时强度达到28 d强度的67%,7 d时强度达到约79%。在冻融条件下,除已损坏样本外,掺有固废的混凝土样本中,第6组的强度下降最为显著,达到62.11%,而第5组的强度下降幅度最小,远低于普通混凝土22.43%的下降幅度。CFG桩在加大荷载下,桩体与土体共同支撑荷载,桩体为主要应力承载区,并未达极限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废材料 CFG桩混凝土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棍蓟马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防治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凤阁 蔡晓明 +6 位作者 罗宗秀 边磊 李兆群 付楠霞 周利 陈宗懋 修春丽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9-228,共10页
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是我国茶树上的主要吸汁类害虫之一,其成虫和若虫均可为害茶树,导致叶片卷曲、脆硬、焦枯甚至脱落,严重影响茶树的自身生长和茶叶的品质口感。本文介绍了茶棍蓟马的形态与危害特征、个体发育和生... 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是我国茶树上的主要吸汁类害虫之一,其成虫和若虫均可为害茶树,导致叶片卷曲、脆硬、焦枯甚至脱落,严重影响茶树的自身生长和茶叶的品质口感。本文介绍了茶棍蓟马的形态与危害特征、个体发育和生活史、聚集等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鉴定方法、地理分布、遗传分化特点,总结了其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需加快推进其嗅觉感受机制等基础研究,开发监测预警、大规模诱杀和病原菌防控等绿色防控技术,以期为茶棍蓟马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棍蓟马 生物学特性 生态学特性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蛾类性信息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6
作者 付楠霞 刘栩菲 +6 位作者 罗宗秀 蔡晓明 李兆群 边磊 修春丽 周利 陈宗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3612-3625,共14页
昆虫性信息素特异性强、使用方便且绿色安全,利用性信息素防治农林害虫符合我国农林绿色发展的需求,应用前景广阔。解析蛾类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路径,明确其关键催化酶,可为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生产蛾类性信息素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按照... 昆虫性信息素特异性强、使用方便且绿色安全,利用性信息素防治农林害虫符合我国农林绿色发展的需求,应用前景广阔。解析蛾类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路径,明确其关键催化酶,可为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生产蛾类性信息素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按照化学结构和生物合成途径的不同,蛾类性信息素可分为Type-Ⅰ、Type-Ⅱ、Type-Ⅲ和Type-0四大类,且以前两类为主,分别占已鉴定种类的75%和15%左右,而Type-Ⅱ类环氧化烯烃性信息素中,约54%为单环氧化烯烃。上述两类性信息素合成部位不尽相同,其中Type-Ⅰ类性信息素在雌蛾的性腺中合成,Type-Ⅱ类性信息素中的多不饱和烯烃是在绛色细胞中合成的,而环氧化反应是在性腺中进行的。在合成路径和关键催化酶方面,Type-Ⅰ类性信息素是由脂肪酸代谢途径从头合成的,目前报道较多的合成相关的催化酶为去饱和酶、脂肪酰基辅酶A还原酶、醇氧化酶和乙酰基转移酶;Type-Ⅱ类性信息素以食物源的亚油酸或亚麻酸为起点合成,已鉴定的关键催化酶有末端脱氢酶、载脂转运蛋白和P450环氧化酶。此外,文中还阐述了利用植物和酵母细胞生成Type-Ⅰ类蛾类性信息素研究现状,探讨了目前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合成蛾类性信息素方面尚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仍需关注的重点,为深入开发蛾类性信息素生物合成工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蛾类性信息素 生物合成路径 合成位点 催化酶 合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特征、COI基因序列和杂交试验的云南茶园小绿叶蝉种类鉴定
7
作者 孟召娜 楚博 +8 位作者 罗宗秀 李兆群 边磊 修春丽 付楠霞 赵远艳 胡艳萍 陈宗懋 蔡晓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25-1534,共10页
【目的】前期研究发现,云南普洱茶园的小绿叶蝉与我国其他产茶省茶园的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形态相似,但阳茎形态略有差别。本研究旨在明确云南茶园发生的小绿叶蝉是否为小贯小绿叶蝉,以期为云南茶园小绿叶蝉防治... 【目的】前期研究发现,云南普洱茶园的小绿叶蝉与我国其他产茶省茶园的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形态相似,但阳茎形态略有差别。本研究旨在明确云南茶园发生的小绿叶蝉是否为小贯小绿叶蝉,以期为云南茶园小绿叶蝉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了云南4市11区/县13个茶园的小绿叶蝉样品和贵州省1个茶园、浙江省2个茶园的小贯小绿叶蝉样品。通过形态学观察、COI基因序列比对和杂交试验,以明确云南省茶园发生的小绿叶蝉种类。【结果】云南省13个茶园采集的小绿叶蝉样品雄虫阳茎干基腹面均具一刺突,而贵州和浙江省小贯小绿叶蝉样品无此特征。云南13个茶园的小绿叶蝉COI基因序列NCBI上的搜索结果与E.(M.)onukii的COI序列的一致性在99.35%~99.74%;16个采样地的小绿叶蝉遗传距离两两比对在0.000~0.011;单倍型丰度聚类分析显示,云南的样品单独成支,贵州和浙江的样品聚集为一支。云南普洱茶园小绿叶蝉的雌雄成虫与浙江杭州小贯小绿叶蝉可自然发生交配,并产生可育的F_(1)代。两种群间无生殖隔离。正反杂交F_(1)代的孵化率、羽化率、若虫历期无显著差异。F_(1)自交的F 2代其单雌产卵量、羽化率、雌雄比和若虫历期无显著差异。【结论】云南茶园发生的小绿叶蝉为小贯小绿叶蝉E.(M.)onukii,我国茶园中的小贯小绿叶蝉已经分化出不同形态特征的地理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云南 雄性生殖器 COI 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基纳米流体分散稳定性和黏度特性研究
8
作者 李翔 吴张永 +3 位作者 蒋佳骏 朱启晨 蔡晓明 莫子勇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88-6094,共7页
以海水为基础液的纳米流体,可作液压介质应用于海洋液压设备,解决传统液压油因海水侵入引起的油液变质问题。以天然海水为基础液,通过两步法制备海水基SiC纳米流体,采用单一变量法探究不同组分配比纳米流体的分散稳定性和黏度特性。结... 以海水为基础液的纳米流体,可作液压介质应用于海洋液压设备,解决传统液压油因海水侵入引起的油液变质问题。以天然海水为基础液,通过两步法制备海水基SiC纳米流体,采用单一变量法探究不同组分配比纳米流体的分散稳定性和黏度特性。结果表明,NaCl会破坏颗粒双电层,降低纳米流体稳定系数,但表面活性剂CMC可吸附在SiC颗粒表面提供空间位阻,使稳定系数在10 d内维持在0.9左右。同时,验证了SiC粒径在40 nm,质量分数在1%左右,CMC质量分数在2%左右,纳米流体分散稳定性最佳。海水基纳米流体的黏度随颗粒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在质量分数>1%时,上升趋势减缓;随着CMC添加量的增多,影响了纳米流体中的微结构,使海水基纳米流体的黏度随CMC质量分数增加而上升,上升趋势为平缓-急剧-平缓;受布朗运动的影响,黏度与温度呈负相关;纳米流体黏度随NaCl质量分数的增加而下降,下降趋势先快后慢。制备的海水基纳米流体具有较好的分散稳定性,可通过调控组分配比得到所需黏度,有助于纳米流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基纳米流体 碳化硅 分散稳定性 黏度特性 液压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拇长展肌腱或桡侧腕屈肌腱转位悬吊在第一腕掌关节成形术中的临床研究
9
作者 俞高翔 蔡晓明 +1 位作者 潘佳栋 王欣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31-34,44,共5页
目的比较采用部分拇长展肌腱和部分桡侧腕屈肌腱转位的两种悬吊技术,在第一腕掌关节成形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3年10月采用拇长展肌腱(11例)与桡侧腕屈肌腱(20例)悬吊联合大多角骨切除术治疗第一腕掌关节炎(Eaton... 目的比较采用部分拇长展肌腱和部分桡侧腕屈肌腱转位的两种悬吊技术,在第一腕掌关节成形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3年10月采用拇长展肌腱(11例)与桡侧腕屈肌腱(20例)悬吊联合大多角骨切除术治疗第一腕掌关节炎(EatonⅡ-Ⅳ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记录术后手功能评价指标,包括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握力、捏力、第一腕掌关节有效活动度评分(Kapandji),患者自我功能评价表(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比较手术后第一掌骨与舟骨间隙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拇长展肌腱悬吊术组随访13~26个月,平均(18.09±4.57)个月;桡侧腕屈肌腱悬吊术组随访12~26个月,平均(20.05±3.89)个月。拇长展肌腱悬吊术组的手术时间短于桡侧腕屈肌腱悬吊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较术前降低,握力及捏力较术前提高,Kapandji评分较术前增加,DASH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后12个月VAS评分、握力、捏力、Kapandji评分、DASH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第一掌骨与舟骨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多角骨切除后,采用部分拇长展肌腱转位或部分桡侧腕屈肌腱转位的悬吊术均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并改善第一腕掌关节功能,两者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前者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手术用时短,可作为第一腕掌关节成形术时肌腱悬吊的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腕掌关节 关节炎 拇长展肌腱 关节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食性害虫食诱剂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71
10
作者 蔡晓明 李兆群 +1 位作者 潘洪生 陆宴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35,共28页
植食性害虫主要取食植物的茎叶、果实、花蜜等,并且常对某些食物表现出明显的偏好性。植物挥发物在害虫食物偏好选择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害虫偏好食源或其挥发物研制的食诱剂(也称"植物源引诱剂"),是一类重要的害虫绿... 植食性害虫主要取食植物的茎叶、果实、花蜜等,并且常对某些食物表现出明显的偏好性。植物挥发物在害虫食物偏好选择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害虫偏好食源或其挥发物研制的食诱剂(也称"植物源引诱剂"),是一类重要的害虫绿色防控产品。20世纪初人们就开始利用发酵糖水、糖醋酒液等传统食诱剂进行害虫诱集防治。随着对害虫食源挥发物中信息物质认识的不断深入,通过组配天然提取或人工合成的挥发物组分,先后研制出实蝇、夜蛾、蓟马、甲虫等多类害虫的新型食诱剂。这些食诱剂大多对雌、雄害虫均有效,已在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地中海实蝇Ceratitis capitata、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西方玉米根萤叶甲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等重要害虫的监测和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已有食诱剂研发与应用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对今后食诱剂的发展方向与重点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促进植食性害虫食诱剂及其田间使用技术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主植物 挥发物 偏好选择 行为调控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zNose^(TM)分析被害茶树的挥发物 被引量:15
11
作者 蔡晓明 孙晓玲 +2 位作者 董文霞 王国昌 陈宗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9-177,共9页
与传统的植物挥发物分析手段相比,zNoseTM具有采样时间短、快速分析、便于携带等不可比拟的优势。以茶树为研究对象,应用GC-MS、zNoseTM对茶尺蠖取食诱导的茶树挥发物进行了同步分析;并发挥zNoseTM采样时间短、快速分析的优势,研究了机... 与传统的植物挥发物分析手段相比,zNoseTM具有采样时间短、快速分析、便于携带等不可比拟的优势。以茶树为研究对象,应用GC-MS、zNoseTM对茶尺蠖取食诱导的茶树挥发物进行了同步分析;并发挥zNoseTM采样时间短、快速分析的优势,研究了机械损伤茶树叶片后,4甲-基-3戊-烯醛、顺-3己-烯醇、顺-3-己烯醇醋酸酯等3种绿叶气味物质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GC-MS与zNoseTM对茶尺蠖取食诱导的茶树挥发物的定性分析结果差别不大;但两者测定茶尺蠖取食诱导的茶树挥发物中顺-3己-烯醇、苯乙腈、吲哚、反-石竹烯等4种组分的相对含量有一定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zNoseTM测定发现,无论磨损还是针扎损伤新叶,机械损伤的程度越大,3种绿叶气味物质的释放量越大;新、老叶片在遭受同样的机械损伤后,3种绿叶气味物质的释放不完全相同;新叶经针扎损伤后,3种绿叶气味物质释放高峰的出现时间不同。就zNoseTM在植物挥发物分析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seTM GC-MS 茶树 挥发物 茶尺蠖 机械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IPVs):从诱导到生态功能 被引量:17
12
作者 蔡晓明 孙晓玲 +1 位作者 董文霞 陈宗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969-3980,共12页
植物被植食性昆虫危害后,其地上和地下部分均能释放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IPVs)。HIPVs不仅能招引植食性昆虫的天敌,而且还可对植食性昆虫和临近植物产生影响,从而调节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最近的研究结果,主... 植物被植食性昆虫危害后,其地上和地下部分均能释放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IPVs)。HIPVs不仅能招引植食性昆虫的天敌,而且还可对植食性昆虫和临近植物产生影响,从而调节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最近的研究结果,主要就HIPVs的诱导物类型、虫害后植物体内的早期信号和信号传导、HIPVs的合成、释放、组成,以及其生态功能等进行了系统性的综述,并提出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 诱导物 早期信号 信号传导 合成 释放 组成 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龙河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评价 被引量:33
13
作者 蔡晓明 任久长 +5 位作者 宗志祥 尚玉昌 杨俭美 许崇任 李松岗 柯兵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4期364-370,共7页
本文论述了青龙河底栖生物种类、数量、分布和结构等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应用Beck、Gleason、Shannon、Simpson等生物指数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青龙河除个别断面受污染外,大部分河段属尚清洁水。
关键词 底栖动物 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黑盲蝽在几种寄主植物上取食行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蔡晓明 吴孔明 原国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31-436,共6页
【目的】明确中黑盲蝽在主要寄主植物上的取食刺探行为,为评价寄主抗虫性和寄主选择习性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通过EPG技术研究中黑盲蝽在菜豆、苜蓿、甘蓝和小麦以及棉花的生长点、子叶、真叶等器官上的取食特征。【结果】中黑盲蝽... 【目的】明确中黑盲蝽在主要寄主植物上的取食刺探行为,为评价寄主抗虫性和寄主选择习性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通过EPG技术研究中黑盲蝽在菜豆、苜蓿、甘蓝和小麦以及棉花的生长点、子叶、真叶等器官上的取食特征。【结果】中黑盲蝽在各寄主上的刺探电位波形由Ⅰ波、Ⅱ波、Ⅲ波和Ⅳ波4部分组成。Ⅰ波表示口针的刺入;Ⅱ波表示口针在撕裂植物组织和细胞,并向外分泌唾液;Ⅲ波表示取食;Ⅳ波表示口针的拔出。中黑盲蝽取食苜蓿和棉花生长点的每次刺探时间、每次刺探中的Ⅲ波时间均显著长于其它测试植物或器官。【结论】发现并定义了中黑盲蝽的四类刺探波(Ⅰ波、Ⅱ波、Ⅲ波、Ⅳ波)。通过比较EPG参数,发现在几种测试植物中,中黑盲蝽喜欢取食苜蓿,而在棉花植株上喜欢取食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黑盲蝽 取食行为 刺探电位参数 寄主 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白菜上七星瓢虫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蔡晓明 尚玉昌 +2 位作者 阎桂云 陈济丁 阎浚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6-11,共6页
一、引言种群的空间格局是生物种群的一项重要特征,常常影响物种的空间分布、结构和活动;影响捕食者对被食者的寻找。从而影响了捕食效率。还影响种群密度、死亡率及生殖力的空间关系,影响抽样调查方法。
关键词 七星瓢虫 白菜 空间格局 抽样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亲和色谱法测定2种中药成分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率 被引量:7
16
作者 蔡晓明 张岩 +3 位作者 于龙 郭志谋 张秀莉 梁鑫淼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8-361,共4页
采用高效亲和色谱技术(HPAC)对中药成分与人血清白蛋白(H S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点击化学的方法制备了表面键合有H SA蛋白的硅胶固定相并装填成亲和色谱柱,根据药物在该色谱柱上与空白硅胶柱上的保留时间差计算得到药物与... 采用高效亲和色谱技术(HPAC)对中药成分与人血清白蛋白(H S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点击化学的方法制备了表面键合有H SA蛋白的硅胶固定相并装填成亲和色谱柱,根据药物在该色谱柱上与空白硅胶柱上的保留时间差计算得到药物与蛋白的结合率。利用该方法测得模型化合物华法令与H SA的结合率与文献中采用超滤法测得的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测定药物与H SA的结合率。在此基础上用该方法测定了葛根素和告依春两种中药成分与H SA的相对结合率分别为10.26%和10.20%。同时用超滤的方法测定了葛根素与H SA的结合率为14.25%。结果表明,HPAC可以作为研究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的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其测定结果与超滤方法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亲和色谱法 人血清白蛋白 葛根素 告依春 结合率 超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背景气味对植物源引诱剂的干扰及相应研发策略 被引量:6
17
作者 蔡晓明 边磊 +3 位作者 李兆群 罗宗秀 修春丽 陈宗懋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46-655,共10页
植物挥发物在害虫的寄主选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源引诱剂是一类重要的害虫绿色防控产品,也是目前害虫无害化防治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大多数研究还未达到田间可应用的程度。其主要原因是田间引诱效率不理想。已有研究显示田间背... 植物挥发物在害虫的寄主选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源引诱剂是一类重要的害虫绿色防控产品,也是目前害虫无害化防治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大多数研究还未达到田间可应用的程度。其主要原因是田间引诱效率不理想。已有研究显示田间背景气味可干扰昆虫的嗅觉定向,干扰植物源引诱剂的引诱效率。因此对以往忽略的田间背景气味干扰加以重视,可进一步加快植物源引诱剂的研发进程。本文从气味传播与昆虫嗅觉感知、背景气味干扰嗅觉定向、田间背景气味复杂性和其对引诱剂的干扰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与探讨,并对引诱剂配方组配过程中如何降低田间背景气味的干扰提出了相应的研发策略,以期促进植物源引诱剂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挥发物 植物源引诱剂 嗅觉定向 背景气味 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矮塔斜拉桥索鞍受力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蔡晓明 张立明 何欢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55,59,共4页
以山西大同十里河矮塔斜拉桥为研究对象,为了准确地校核该桥索鞍的实际受力状况,文章采用空间有限元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将实际索力按空间抛物面形式的面压力施加在各个对应孔道上,并分析了拉索孔道施工偏差对运营阶段塔的影响。分析结果... 以山西大同十里河矮塔斜拉桥为研究对象,为了准确地校核该桥索鞍的实际受力状况,文章采用空间有限元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将实际索力按空间抛物面形式的面压力施加在各个对应孔道上,并分析了拉索孔道施工偏差对运营阶段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该桥索鞍内必须设置钢套管否则混凝土会被压裂,同时施工时要严格控制孔道的光滑及对称性,否则塔会发生侧倾影响全桥的正常运营;孔道的最外侧是受拉应力最大的点,要适当加厚外缘的钢板厚度或在该区域做局部加强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塔斜拉桥 空间有限元法 索鞍 索力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黑盲蝽人工饲料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蔡晓明 封洪强 +2 位作者 原国辉 邱峰 吴孔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5-47,共3页
利用鸡蛋、黄豆粉、啤酒酵母、蜂蜜等配制了中黑盲蝽的半人工饲料,在每天光照16 h(30℃、RH80%)和黑暗8 h(25℃、RH90%)的光周期条件下连续饲养中黑盲蝽3代,其中第3代平均每雌产卵量达172粒。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中黑盲蝽的卵期为(10.92&#... 利用鸡蛋、黄豆粉、啤酒酵母、蜂蜜等配制了中黑盲蝽的半人工饲料,在每天光照16 h(30℃、RH80%)和黑暗8 h(25℃、RH90%)的光周期条件下连续饲养中黑盲蝽3代,其中第3代平均每雌产卵量达172粒。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中黑盲蝽的卵期为(10.92±0.37)d、若虫期(19.83±0.31)d、成虫期(22.42±0.42)d、产卵前期(7.83±0.31)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昆虫学 中黑盲蝽 人工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星瓢虫对麦长管蚜捕食作用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蔡晓明 阎桂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97-103,共7页
实验室内16—21℃的温度下,七星瓢虫雌成虫捕食行为集中在8:00—22:00。瓢虫各龄幼虫及雌成虫对麦长管蚜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 Ⅱ型。28℃时,瓢虫雌成虫的攻击率最大,处理时间最短。随温度增加,攻击率减小,处理时间增加。假设:猎物种... 实验室内16—21℃的温度下,七星瓢虫雌成虫捕食行为集中在8:00—22:00。瓢虫各龄幼虫及雌成虫对麦长管蚜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 Ⅱ型。28℃时,瓢虫雌成虫的攻击率最大,处理时间最短。随温度增加,攻击率减小,处理时间增加。假设:猎物种群在无捕食者存在时,呈Logistic曲线增长;捕食者随机搜寻猎物。对猎物的功能反应为Holling Ⅱ型,捕食者个体间存在相互干扰;捕食者种群存在一个最低死亡率K_0,随种群增大,死亡率增加,增加速率与密度成反比;捕食者取食的猎物转化为自身部分的比例为β。 七星瓢虫-麦长管蚜捕食作用系统模拟模型:较好地描述了当麦长管蚜种群增长到某一数量时,放置一头瓢虫雌成虫后蚜虫种群增长过程。本文对模型平衡点作了局部稳定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星瓢星 麦长管蚜 捕食 模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