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被引量:5
1
作者 蒋维利 刘涛 +7 位作者 张青波 陈辉 白建中 王帅 程嘉伟 郭亚龙 周功 牛国旗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期7-14,共8页
目的:探讨结合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收治77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均为外伤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根据... 目的:探讨结合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收治77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均为外伤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2例采用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经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男5例,女27例,年龄63~91(77.59±8.75)岁;对照组45例采用传统双边经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男7例,女38例,年龄60~88(74.89±7.37)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次数,麻醉药用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的弥散优良率,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6个月椎体高度,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3个月。术前影像学检查,均证实为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率、术前及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VAS、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麻醉药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患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VAS、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穿刺PVP治疗,穿刺方便简单,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较少,骨水泥分布满意、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角度矫正较好,功能改善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3D打印技术 骨质疏松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髓内不同类型信号的变化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蒋维利 申才良 +3 位作者 董福龙 章仁杰 汪军 程晋城 《颈腰痛杂志》 2015年第4期264-270,共7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上伴有不同类型髓内信号的改变与临床预后的相关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6-2013-06我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5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析术前及术后临床和MRI图像资料,对术前及术后...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上伴有不同类型髓内信号的改变与临床预后的相关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6-2013-06我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5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析术前及术后临床和MRI图像资料,对术前及术后平均随访34.7个月脊髓信号改变进行评估,比较术前及术后脊髓高信号不同类型变化情况。采用改良JOA评分及临床改善率(RR)来评价临床预后。结果 T2WI高信号的强度评分变化经统计学分析,临床改善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节段高信号与多节段高信号经统计学分析,临床改善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节段高信号的患者较单节段高信号的患者临床预后较差;具有T1WI低信号的患者与T1WI等信号的患者相比,临床改善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具有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患者较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的患者临床预后差。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信号强度的改变具有多种类型的变化,其中MRI T2WI高信号发生的节段数不同及是否伴有T1WI低信号能评价患者临床预后。多节段T2WI高信号及T1WI低信号是临床预后差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脊髓型颈椎病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MRIT.WI低信号 MRI’r2wI高信号 脊髓型颈椎病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行微创入路与跗骨窦微创入路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对比 被引量:5
3
作者 蒋维利 董斌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10期800-804,共5页
背景: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临床上常采用手术治疗,以恢复解剖结构和足部功能,接骨板内固定术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其手术创伤大,易引发术后并发症,且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微创手术应用于骨折治疗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手术和... 背景: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临床上常采用手术治疗,以恢复解剖结构和足部功能,接骨板内固定术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其手术创伤大,易引发术后并发症,且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微创手术应用于骨折治疗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手术和康复时间,降低治疗费用。目的:比较纵行微创入路(MILA)与跗骨窦微创入路(STA)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7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按随机数字法被分成MILA组和STA组,各3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影像学指标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4.2±3.1)个月。MILA组手术时间低于STA组(t=14.736,P<0.001);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LA组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低于STA组(χ2=4.629,P=0.031),其余并发症(腓肠肌神经损伤、足底内侧神经损伤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足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活动限制、疼痛和行走距离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MILA组在行走路面的功能评分明显高于STA组(t=6.751,P<0.001)。结论:MILA和STA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行微创入路 跗骨窦微创入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36例
4
作者 蒋维利 宪德 《临床医学美容学杂志》 2000年第3期149-149,共1页
关键词 四肢骨折 单臂外固定支架 外固定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髌骨张力带固定律的研制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董斌 崔海勇 +3 位作者 宪德 蒋维利 朱仲庚 王超 《解剖与临床》 2003年第4期231-232,共2页
目的:探讨自制髌骨张力带固定棒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制一种可折断、两端有孔的克氏针短棒作为张力带内固定材料,并应用于临床治疗髌骨骨折52例。结果:本组52例均痊愈,其中43例获解剖复位,9例功能复位。术后无一例针尾刺痛、钢丝滑... 目的:探讨自制髌骨张力带固定棒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制一种可折断、两端有孔的克氏针短棒作为张力带内固定材料,并应用于临床治疗髌骨骨折52例。结果:本组52例均痊愈,其中43例获解剖复位,9例功能复位。术后无一例针尾刺痛、钢丝滑脱等并发症,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髌骨张力带固定棒手术操作简便易行,并能有效避免髌骨骨折AO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后并发针尾刺痛、钢丝滑脱等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张力带固定棒 临床治疗 髌骨骨折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长肌和前纵韧带重建对颈前路术后吞咽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程晋诚 申才良 +3 位作者 董福龙 章仁杰 葛鹏 蒋维利 《颈腰痛杂志》 2015年第3期191-196,共6页
目的观察颈前路融合术中重建颈长肌和前纵韧带对患者术后早期吞咽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影响吞咽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2-10-2014-10我科收治的单节段或双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316例。所有患者均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其... 目的观察颈前路融合术中重建颈长肌和前纵韧带对患者术后早期吞咽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影响吞咽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2-10-2014-10我科收治的单节段或双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316例。所有患者均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其中术后能够得到完整随访的患者共有241例。根据术中对颈长肌及前纵韧带处理方式不同将241例颈椎病患者分为A组(即缝合组,129例)、B组(即不缝合组,112例);然后再依据手术责任间隙分别将缝合组分为单节段缝合组(A1,72例)和连续双节段缝合组(A2,57例),未缝合组分为单节段(B1,62例)及连续双节段(B2,50例)组。通过对比分析各组患者在术后第2天、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随访时的吞咽困难发生率、吞咽生活质量(SWAL-QOL)评分及椎前软组织平均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2天、术后1周、1个月随访时A1、A2两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1、B2两组(P<0.05);A1、B1两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与A2、B2两组相比较亦有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A1、A2两组患者SWAL-QOL评分均明显高于B1、B2两组(P<0.05);A1、B1两组患者SWAL-QOL评分与A2、B2两组比较亦有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随访时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及SWAL-QOL评分在各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各组患者椎前软组织平均厚度在手术前后各次随访时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重建颈长肌和前纵韧带能够有效的减少术后早期吞咽困难发生率,且手术节段累及越多,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前路融合术 颈长肌 前纵韧带 吞咽困难 手术节段 SWAL-QOL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治疗进展
7
作者 任戈亮 胡永军 +2 位作者 刘佩雷 蒋维利 桂鉴超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24年第2期80-86,共7页
距骨骨软骨损伤发病率逐年增高,由于软骨的再生能力较差,OLTs往往治疗困难,大部分患者最终选择手术治疗。对于软骨损伤范围较小(面积<100 mm^(2)或直径<10 mm)的患者,可以通过微创方法治疗,如骨髓刺激术、基于生物支架的软骨细胞... 距骨骨软骨损伤发病率逐年增高,由于软骨的再生能力较差,OLTs往往治疗困难,大部分患者最终选择手术治疗。对于软骨损伤范围较小(面积<100 mm^(2)或直径<10 mm)的患者,可以通过微创方法治疗,如骨髓刺激术、基于生物支架的软骨细胞移植相关技术、富血小板血浆等生物佐剂的增强技术等。镜下微骨折技术虽是首选方案,但具有很多不足之处,其再生的是一种不稳定且功能欠佳的纤维软骨组织,并且造成了不必要的软骨下骨损伤。对于软骨损伤范围较大(面积>100 mm^(2)或直径>10 mm)、存在囊性变、损伤范围包括距骨肩部病变及既往微骨折术失败者,建议采用软骨移植相关技术。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距骨骨软骨损伤治疗的文献报道,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骨骨软骨损伤 骨髓刺激术 软骨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辅助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术前规划及应用价值 被引量:20
8
作者 蒋维利 牛国旗 +6 位作者 周功 陈辉 刘涛 聂虎 刘路坦 李超 周乾坤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2期99-105,共7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术前规划及术中辅助操作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2例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21~63(47.67±13.32)岁;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4例,脊...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术前规划及术中辅助操作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2例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21~63(47.67±13.32)岁;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4例,脊柱陈旧性结核伴后凸畸形2例,特发性脊柱侧后凸畸形2例,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4例。将患者脊柱CT断层扫描数据导入Mimics17.0软件中,建立脊柱三维模型,通过3D打印机制作脊柱模型,然后进行术前规划及模拟手术操作,分析其术后影像学参数的改善情况。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年以上,于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侧凸Cobb角,最大后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distance between C7 plumb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参数等相关影像学参数,进一步评估其矫形效果。结果:12例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脊柱矫形术在1∶1脊柱模型的指导下,采用不同的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方式(其中4例畸形较重的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置钉导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置钉及截骨矫形,效果良好,术中、术后无血管、神经、脊髓等重要组织结构损伤,无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前侧凸Cobb角为(56.5±22.5)°,后凸Cobb角为(65.2±19.5)°,C7PL-CSVL为(45.8±16.9)mm,SVA为(48.7±25.4)mm。术后4周侧凸Cobb角为(20.8±11.5)°,后凸Cobb角为(22.0±6.6)°,矫正率分别为(65.1±9.7)%和(64.6±10.6)%;C7PL-CSVL为(22.3±8.9)mm,SVA为(23.3±13.1)m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12例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平均(18.5±7.9)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后凸Cobb角分别为(22.2±10.8)°和(23.6±7.7)°,C7PL-CSVL为(23.5±10.8)mm,SVA为(24.7±12.5)mm,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较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模型可直观清晰地显示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椎体形态结构以及其与邻近椎体、血管、神经的空间关系,为手术方案个体化制定提供了良好、直观的立体解剖结构观察。术前预模拟手术操作,确定手术内固定、融合节段及截骨矫形方式,可以为实际临床手术提供参考,并能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脊柱侧后凸畸形 截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MRI髓内信号改变与节段性椎间不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蒋维利 牛国旗 +3 位作者 周功 刘涛 陈辉 聂虎 《安徽医学》 2018年第4期471-474,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MRI髓内信号发生改变与节段性椎间不稳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6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63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9例,女性24例,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52.48±...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MRI髓内信号发生改变与节段性椎间不稳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6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63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9例,女性24例,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52.48±10.20)岁。以术前髓内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为Ⅰ组(28例),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为Ⅱ组(24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为Ⅲ组(11例)进行分组。对3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病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JOA)、脊髓受压最严重节段脊髓压迫率、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最大活动度及责任椎间隙活动度(ROM)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间患者年龄、性别、术前JOA评分、脊髓受压最严重节段脊髓压迫率、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最大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病程、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病程长于Ⅰ组和Ⅱ组(P<0.05),Ⅰ组与Ⅱ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ROM大于Ⅰ组和Ⅱ组(P<0.05),Ⅱ组ROM大于Ⅰ组(P<0.05)。结论椎间隙活动度增大是CSM患者T2WI髓内高信号产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MRI T2高信号 责任椎间隙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衰弱对椎体成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与预后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辉 白建中 +4 位作者 周功 刘涛 朱勋兵 蒋维利 牛国旗 《安徽医学》 2023年第9期1079-1081,共3页
目的探究衰弱对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行椎体成型术的疗效与预后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OVCFs行椎体成型术的患者197例,根据衰弱量表分为衰弱组48例,非衰弱组149例,比较两... 目的探究衰弱对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行椎体成型术的疗效与预后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OVCFs行椎体成型术的患者197例,根据衰弱量表分为衰弱组48例,非衰弱组149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和预后指标。结果衰弱组住院时间[(6.94±4.79)d]长于非衰弱组[(4.89±2.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组平均住院费用比非衰弱组多0.16万元(P<0.05)。非衰弱组术前与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量表(ODI)评分差值平均为(31.90±5.94)分,优于衰弱组的(29.25±4.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组术后再骨折率33.3%,高于非衰弱组的16.8%(P<0.05)。末次随访病死率,衰弱组(16.7%)高于非衰弱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衰弱是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45)。结论衰弱对OVCFs患者术后恢复不利,应给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弱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成形术 疗效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NA与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涛 牛国旗 +2 位作者 王志焘 陈辉 蒋维利 《吉林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356-359,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手术治疗的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 目的:对比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手术治疗的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随机分为PFNA组和InterTan组。PFNA组41例,男17例,女24例,年龄67~88岁,平均(74.2±6.0)岁;InterTan组39例,男17例,女22例,年龄65~87岁,平均(74.4±5.8)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3、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80例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PFNA组的手术时间短于InterTan组,术中出血量少于InterTa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骨折愈合较PFNA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与PFNA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FN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与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早期临床疗效,但InterTan内固定在抗旋转稳定性及轴向加压作用方面要优于PFNA内固定,内固定的失效率明显少于PFNA,可以让患者更早下床活动,获得更好的髋关节功能,减少卧床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InterTan髓内钉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NA与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涛 牛国旗 +2 位作者 王志焘 陈辉 蒋维利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573-576,共4页
目的比较PFNA与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本院手术治疗的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PFNA治疗(PFNA组)41例,InterTan髓内钉治疗(InterTan组)39例。比较... 目的比较PFNA与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本院手术治疗的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PFNA治疗(PFNA组)41例,InterTan髓内钉治疗(InterTan组)3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3、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80例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PFNA组的手术时间短于InterTan组,术中出血量少于InterTa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骨折愈合较PFNA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与PFN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和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FN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与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早期临床疗效,但InterTan内固定在抗旋转稳定性及轴向加压作用方面要优于PFNA内固定,内固定的失效率明显少于PFNA,可以让患者更早下床活动,获得更好的髋关节功能,减少卧床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InterTan髓内钉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骨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聂虎 牛国旗 +5 位作者 周功 刘涛 陈辉 张仲传 蒋维利 周乾坤 《淮海医药》 CAS 2018年第6期709-711,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长骨骨折中应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的手术疗效。方法:对收治的24例长骨骨折患儿采用C型臂透视辅助下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男14例,女10例,年龄4~11岁,平均年龄6. 8岁。其中股骨骨折16例,胫骨骨折3例,... 目的:探讨儿童长骨骨折中应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的手术疗效。方法:对收治的24例长骨骨折患儿采用C型臂透视辅助下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男14例,女10例,年龄4~11岁,平均年龄6. 8岁。其中股骨骨折16例,胫骨骨折3例,肱骨骨折4例,尺桡骨骨折1例。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骨折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4. 4个月,无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感染、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骨骨折具有微创、并发症少、固定可靠等优点,是治疗儿童长骨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骨骨折 弹性髓内钉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联合鞘注敏感抗生素治疗脊柱术后椎管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蒋维利 牛国旗 +4 位作者 刘路坦 周功 刘涛 陈辉 聂虎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敏感抗生素治疗脊柱开放性手术术后椎管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脊柱因不同疾病行开放性手术治疗后椎管内感染患者9例,男4例,女5例,年龄35~67岁,平均52.83岁。... 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敏感抗生素治疗脊柱开放性手术术后椎管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脊柱因不同疾病行开放性手术治疗后椎管内感染患者9例,男4例,女5例,年龄35~67岁,平均52.8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联合鞘内注射敏感抗生素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腰大池置管引流及鞘内注射敏感抗生素时间为7~21 d,平均11.4 d,临床治愈8例,1例因脑脊液3次培养为白假丝酵母菌感染而转入专科医院治疗,最终治愈出院,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开放性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出现椎管内感染是罕见的严重并发症,发生原因与硬脊膜损伤脑脊液漏、手术创伤大、椎管开放时间长、糖尿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低蛋白、低血色素等相关。在全身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下可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敏感抗生素治疗,该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感染 腰大池置管 鞘内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脊柱畸形模型联合多媒体技术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教学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维利 牛国旗 +3 位作者 周功 张青波 刘路坦 朱勋兵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23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目的:明确3D打印脊柱畸形模型联合多媒体技术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中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将在本院骨科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34名医师随机分成实验组(3D打印脊柱侧后凸畸形模型联合多媒体教学组)及对照组(传统教学组),... 目的:明确3D打印脊柱畸形模型联合多媒体技术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中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将在本院骨科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34名医师随机分成实验组(3D打印脊柱侧后凸畸形模型联合多媒体教学组)及对照组(传统教学组),每组各17名学员,均为男性;对两组住培医师分别进行入科成绩、理论知识测验、实践能力测验、临床综合能力及满意度评价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住培学员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知识在理论测验、实践能力测验及综合能力评价、满意度评价等指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3D打印脊柱畸形模型联合多媒体技术教学可加深骨科住培医师对脊柱畸形相关理论及实践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效率高,学员满意度好,教学质量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脊柱骨骼模型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教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病人手术前后MRI T_2WI信号改变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维利 申才良 章仁杰 《精准医学杂志》 2017年第6期700-703,共4页
目的探讨伴有髓内MRI T_2WI高信号的脊髓型颈椎病(CSM)病人高信号改变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伴有颈椎MRI T_1WI等信号/T_2WI高信号的CSM病人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对74例病人手术前后信号强度进行评分,根据术... 目的探讨伴有髓内MRI T_2WI高信号的脊髓型颈椎病(CSM)病人高信号改变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伴有颈椎MRI T_1WI等信号/T_2WI高信号的CSM病人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对74例病人手术前后信号强度进行评分,根据术后MRI T_2WI信号的变化,分为高信号强度减弱组(Ⅰ组)、不变组(Ⅱ组)、增强组(Ⅲ组),对3组病人临床及影像学参数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间性别、术前脊髓信号评分、术前病变节段脊髓压迫率、术后脊髓压迫率及术前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JOA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3组术前脊髓信号评分与术前脊髓压迫率、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均无相关性(P>0.05);Ⅰ组与Ⅱ组及Ⅲ组年龄、病程、高信号发生的节段数目、术前脊髓压迫组织、术后JOA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3.358~10.354,χ2=9.150、7.113,P<0.05)。结论伴有单纯髓内T_2WI高信号的CSM病人术后高信号强度减弱提示临床预后良好,但是术前T_2WI信号强度评分不能作为临床疗效的评价指标;病人年龄、病程、高信号发生节段情况及脊髓受压迫的组织类型是影响高信号转归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压迫症 颈椎病 磁共振波谱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时并心律失常的处理
17
作者 宪德 蒋维利 《中国实用心电杂志》 1998年第6期345-346,共2页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资料来自1997年3月至1999年3月间,我院住院患者行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手术51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5例,年龄9岁至70岁,平均年龄41岁。 采用日本光电6511型心电图机,手术前、术中PAT及术后均行12导常规心电图(ECG)描记,术...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资料来自1997年3月至1999年3月间,我院住院患者行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手术51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5例,年龄9岁至70岁,平均年龄41岁。 采用日本光电6511型心电图机,手术前、术中PAT及术后均行12导常规心电图(ECG)描记,术中备有心电图机同时行心电监护,备好各种抗心律失常的药品,术中及术后严密观察心律,发现严重心律失常时,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结核 病灶清除 严重心律失常 心电图机 抗心律失常 华心 采取紧急措施 急性心力衰竭 水电解质紊乱 心得安
全文增补中
个体化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寰枢椎骨折置钉中的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程嘉伟 牛国旗 +6 位作者 李超 刘路坦 周乾坤 朱军 刘涛 蒋维利 陈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2380-2385,共6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寰枢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寰枢椎骨折患者11例,收集患者的颈椎三维CT数据,利用计算机Mimics软件重建颈椎的三维骨骼模... 目的探讨个体化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寰枢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寰枢椎骨折患者11例,收集患者的颈椎三维CT数据,利用计算机Mimics软件重建颈椎的三维骨骼模型,获取寰枢椎椎弓根、棘突、椎板和侧块的解剖特征,模拟椎弓根螺钉的最佳轨迹,根据理想的椎弓根通道设计反向模板,并用3D打印机制作出患者颈椎实体模型和相对应的寰枢椎导航模板。由同一名脊柱外科医生利用导板于颈椎模型上置钉,共置入44枚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螺钉置入后,进行CT薄层扫描和Mimics重建,根据螺钉有无穿破椎弓根皮质及螺钉的头倾角和内倾角,评价置钉准确性。结果11例颈椎模型共置入44枚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后CT扫描显示,没有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理想螺钉轨迹和实际螺钉轨迹的头倾角和内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3D打印导航模板在辅助寰枢椎骨折置钉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椎弓根螺钉 导航模板 3D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超 牛国旗 +4 位作者 蒋维利 陈辉 刘路坦 周乾坤 程嘉伟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7期649-654,共6页
目的:评价个体化设计定制3D打印椎弓根螺钉导向模板辅助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例AS患者的胸腰椎三维CT检查数据,利用Mimics 17.0、i... 目的:评价个体化设计定制3D打印椎弓根螺钉导向模板辅助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例AS患者的胸腰椎三维CT检查数据,利用Mimics 17.0、ideaMaker等计算机软件设计AS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导向模板,并利用3D打印机打印制作全部病例的实体模型(T10-L2),每例2份,分为导板辅助螺钉置入组(实验组)和徒手置钉组(对照组)。两组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均由同一名脊柱外科医师负责置入。根据术后CT影像结果评估两组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并对螺钉置入情况进行分级:0级和1级螺钉为可接受置钉,2级和3级为不可接受置钉。同时比较术前3D打印软件虚拟设计的椎弓根螺钉的直径、长度、进钉点与后正中线的距离等指标与术中实际使用情况。结果:导板辅助螺钉置入组设计并打印出AS胸腰椎3D打印椎弓根螺钉导向模板23块,辅助置入螺钉46枚,可接受螺钉为44枚;置入单枚螺钉平均时间为(4.20±1.15)min,X线机透视次数为(5.00±1.25)次,置钉过程中螺钉和克氏针平均调整次数为(1.76±1.32)次。徒手置钉组使用传统影像学透视徒手方法置钉46枚,可接受螺钉30枚;置入单枚螺钉平均时间为(14.67±2.23)min,X线机透视次数为(14.46±2.21)次,螺钉和克氏针平均调整次数为(4.76±3.39)次。导板辅助螺钉置入组与徒手置钉组螺钉置入成功率分别为95.65%(44/46)和56.22%(3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38,P<0.05);术前3D打印软件虚拟设计的椎弓根螺钉的直径、长度、进钉点与后正中线的距离,与术中实际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板辅助螺钉置入组置入单枚螺钉的时间、X线机透视次数及置钉过程中螺钉和克氏针平均调整次数均明显少于徒手置钉组(P<0.01)。结论:3D打印技术定制个体化椎弓根螺钉导向模板显著提高了置钉的安全性、准确性及手术效率,尤其适用于AS合并骨折脱位等须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胸腰椎椎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印 三维 脊柱炎 强直性 个体化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在上颈椎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余若晨 牛国旗 +4 位作者 周乾坤 刘路坦 陈辉 刘涛 蒋维利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第3期187-192,共6页
近年来,3D打印技术已进入临床医学领域,特别是越来越多地用在上颈椎复杂肿瘤类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大幅度提升了手术效果和病人术后生活质量。本文从专业的角度,收集、整理、分析并总结了许多类似治疗成功的病例,发现3D打印技术在上颈椎... 近年来,3D打印技术已进入临床医学领域,特别是越来越多地用在上颈椎复杂肿瘤类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大幅度提升了手术效果和病人术后生活质量。本文从专业的角度,收集、整理、分析并总结了许多类似治疗成功的病例,发现3D打印技术在上颈椎肿瘤手术治疗中特有的作用是:术前能帮助手术医生选定妥当的手术路径和重建方案,病灶模型可供术中参考并帮助提前打印合适的个性化内植物。当然,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也需要医生正确使用3D打印技术,正确选用材料,以发挥其优势。希望这些收获能对正蓬勃兴起的3D打印应用技术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上颈椎 肿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