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读书人的追求是觉醒
1
作者 蒋孔阳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47-50,共4页
我这一生,读书、教书、编书和写书,处处离不开书,可以说和书结了不解之缘。但真要我谈一点读书的心得和体会,却又茫无头绪,不知从何谈起。
关键词 《读书人的追求是觉醒》 蒋孔阳 杂文 中国 当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贯通古今,蔚为大观——读《中国修辞学通史》 被引量:6
2
作者 蒋孔阳 濮之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3-15,共3页
关键词 《中国修辞学史稿》 贯通古今 修辞思想 美学思想 通史 语言使用 中国现代修辞学 修辞论 中国古代 修辞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十年代中国美学研究一瞥 被引量:5
3
作者 蒋孔阳 朱立元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79-82,共4页
八十年代,对于中国美学界来说,是值得骄傲和怀念的十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十年,也是值得认真总结和反思的十年。持久的“美学热”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的春风沐浴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普遍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在诸学科中,最初出现... 八十年代,对于中国美学界来说,是值得骄傲和怀念的十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十年,也是值得认真总结和反思的十年。持久的“美学热”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的春风沐浴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普遍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在诸学科中,最初出现学习、研究热潮,并且“热”度持续最久的,当数美学了。只要回忆一下八十年代初期,各种美学刊物、书籍竞相推出而供不应求,群众性的美学研讨会、讲习班、知识竞赛如雨后春笋,神州大地上涌动着经久不息的美学热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著作 中国美学研究 中国美学思想 研究热潮 艺术心理学 心理机制 审美教育 中国美学史 八十年代 美学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起源学研究的新创获 被引量:2
4
作者 蒋孔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33-136,100,共5页
关键词 艺术起源 史前意识形态 艺术之根 史前艺术 原初性 劳动说 西方美学史 人类学美学 动力系统 艺术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谈喜剧性 被引量:2
5
作者 蒋孔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79-85,共7页
人有痛苦和悲哀,但更希望欢乐和喜庆。每当大年三十除夕的晚上,千家万户团聚在电视荧屏的前面,无不翘首期望:演员们能够逗引他们笑的神经,让他们欢欢喜喜地度过一个晚上,以消除一年的疲劳和辛酸,换来新的一年的愉悦和希望。这样,以笑为... 人有痛苦和悲哀,但更希望欢乐和喜庆。每当大年三十除夕的晚上,千家万户团聚在电视荧屏的前面,无不翘首期望:演员们能够逗引他们笑的神经,让他们欢欢喜喜地度过一个晚上,以消除一年的疲劳和辛酸,换来新的一年的愉悦和希望。这样,以笑为标志的喜剧性,就象以哭为标志的悲剧性一样,成了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个审美范畴。人类有悲也有喜,有哭也有笑。哭有多种多样,笑也有多种多样。由于笑的内容和性质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喜剧性。有的是因为生活美满,歌颂生活的幸福愉快,这是生活的喜剧;有的则因为生活的虚假做作,加以揭露和鞭笞,这是讽刺性的喜剧;还有的是以轻松的微笑,消除生活中的误会或令人不够愉快的事,这是滑稽和幽默。西方的喜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性 讽刺喜剧 悲剧性 审美范畴 生活美 弗洛伊德 果戈理 生活中 消除 现实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的祝愿
6
作者 蒋孔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3,共1页
关键词 学术探讨 理论建设 学术论文 学术锐气 青年教师 发展历程 重大理论 语言学 文字风格 办刊方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美育思想简史》序
7
作者 蒋孔阳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139-140,共2页
数年以前,陈育德同志对我说:“现在有关美育的著作多起来了,美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美育在人类生活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它与社会的发展究竟有什么关系?这还得从历史上加以探讨。因此,我想写一部西方美育思想史之类的书。... 数年以前,陈育德同志对我说:“现在有关美育的著作多起来了,美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美育在人类生活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它与社会的发展究竟有什么关系?这还得从历史上加以探讨。因此,我想写一部西方美育思想史之类的书。如果写好了,还想请你给我写序。”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美育思想 美育史 审美教育 教育史 文化历史背景 美学史 育德 美的方式 审美活动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赛珍珠生平、创作与中国 被引量:1
8
作者 夏禹龙 徐中玉 +7 位作者 蒋孔阳 杨岂深 夏仲翼 瞿世镜 潘庆舲 王长荣 汪义群 马瑞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2期54-57,共4页
赛珍珠是以她所写的中国题材的小说《大地》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在她诞生100周年之际,上海社会科学院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10月17日在新锦江大酒店举办了“纪念赛珍珠诞生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刀,美国赛... 赛珍珠是以她所写的中国题材的小说《大地》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在她诞生100周年之际,上海社会科学院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10月17日在新锦江大酒店举办了“纪念赛珍珠诞生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刀,美国赛珍珠基金会向大会发来了贺电。现将大会发言摘要刊载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珍珠 《大地》 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 中国题材 东西方文化 小说家 西方人 中西文化 美国女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9
作者 蒋孔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1-1,共1页
大学时,我读的是经济系。但我对经济系的课程,一点不喜欢。因此,我经常跑到图书馆去,任凭我的兴趣,阅读文史哲方面的书籍。我的学习,就是从兴趣开始的,这样做,有其明显的缺点,就是不系统,根底不扎实,而且常常不求甚解,似懂非懂,就自以... 大学时,我读的是经济系。但我对经济系的课程,一点不喜欢。因此,我经常跑到图书馆去,任凭我的兴趣,阅读文史哲方面的书籍。我的学习,就是从兴趣开始的,这样做,有其明显的缺点,就是不系统,根底不扎实,而且常常不求甚解,似懂非懂,就自以为是。这一缺点,给我以后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局限。但是,它也有它的好处,那就是自己所学习的东西,差不多就是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因而充满了真情实感,客观的真理与主观的感情,容易融洽一致。我学习,不是为了完成作业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之者 作业任务 文史哲 兴趣 蒋孔阳 书籍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常乐 真理 图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学之道点滴谈
10
作者 蒋孔阳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1987年第2期30-33,共4页
最近著名专家学者蒋孔阳、舒芜、濮之珍、张斌、潘旭澜、何以聪等,从自身治学实践经验中笔谈自己感受最深的治学之道,回答了高等学校中文系中青年教师和学生关心的问题。来稿言简意赅,发人深思,很有借鉴意义。现发表于后,以飨读者。
关键词 治学之道 何以聪 蒋孔阳 濮之珍 著名专家学者 潘旭澜 词汇贫乏 中学语文教师 语言学理论 钱梦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美学的思考 被引量:15
11
作者 蒋孔阳 郑元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5,共4页
关键词 人类学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 审美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意识 当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美学思想 审美创造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谈审美文化 被引量:9
12
作者 蒋孔阳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8-39,共2页
上海《采风》杂志社召开过一个小型的座谈会,讨论《"变样"与"变洋"》的问题。同志们都认为题目抓得很好,在目前"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形势下,"变样"是好的,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 上海《采风》杂志社召开过一个小型的座谈会,讨论《"变样"与"变洋"》的问题。同志们都认为题目抓得很好,在目前"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形势下,"变样"是好的,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随着成千上万幢高楼的兴起,上海是变样了,但却变洋了,找不到旧上海的痕迹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文化 人与人 旧上海 自我表现 痕迹 现代化 座谈会 杂志社 高标准 交流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在创造中 被引量:9
13
作者 蒋孔阳 《文艺研究》 1986年第2期4-13,共10页
一有正必有反,有肯定必有否定。美学史上,许多美学家孜孜矻矻,探讨美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力求给美找出一个最恰当最完满的定义。然而,由于美太宽广了。
关键词 美学史 普遍规律 现代西方美学 非艺术品 科学美学 知觉表象 二十世纪 物质属性 美学思想 传统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自然美——学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体会 被引量:9
14
作者 蒋孔阳 《文艺研究》 1983年第2期8-15,共8页
陶渊明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杜甫说:“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这说明了诗人们对自然的美,是多么向往!席勒曾从理论上指明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他说:人对于自然,总是充满了爱与尊敬的感情。一个具有优美感情的人,... 陶渊明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杜甫说:“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这说明了诗人们对自然的美,是多么向往!席勒曾从理论上指明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他说:人对于自然,总是充满了爱与尊敬的感情。一个具有优美感情的人,只要他在明朗的天空下散散步,就能够体会到这一点。至于诗人,那更是一直从自然那儿得到灵感的。“即使在现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美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 人类劳动 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属性 劳动实践 审美关系 人的本质力量 大自然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1981年5月8日在东京东方学会第二十六届国际会议上的报告 被引量:7
15
作者 蒋孔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4期13-16,共4页
我是研究美学的,我感到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是爱美的,每个民族都有丰富的美学遗产。怎样把这些美学遗产发掘出来,进行交流,对于促进世界上各个民族共同的美学爱好,一定会大有帮助。就是从这样一个想法出发,今天我想对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老... 我是研究美学的,我感到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是爱美的,每个民族都有丰富的美学遗产。怎样把这些美学遗产发掘出来,进行交流,对于促进世界上各个民族共同的美学爱好,一定会大有帮助。就是从这样一个想法出发,今天我想对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作一些介绍。由于我不懂日文,英文也说不好(会议规定只能用英文或日文发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音希声 音乐美学思想 国际会议 老子 东方学 音乐现象 中国古代 思想家 日文 形而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上) 被引量:13
16
作者 蒋孔阳 《文艺理论研究》 1987年第5期4-10,共7页
美离不开人,因而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但抽象的人的本质概念,不能成为美;人的本质转化为具体的生命力量,在“人化的自然”中实现出来,对象化为自由的形象,这时才美。对于这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作... 美离不开人,因而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但抽象的人的本质概念,不能成为美;人的本质转化为具体的生命力量,在“人化的自然”中实现出来,对象化为自由的形象,这时才美。对于这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作了探讨:①历史的回顾;②人的本质力量;③自然的人化;④对象化。本刊分两期发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力量对象化 费尔巴哈 黑格尔 生命力 马克思恩格斯 客观现实 十八世纪 精神属性 物质属性 绝对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艺术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 被引量:5
17
作者 蒋孔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2-11,共10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国古代的艺术和美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由于它们深受宗法礼教与小农经济的影响,因而表现出许多有别于西方的特点。中国从殷周时代开始,就是一个大一统的宗法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维系统一的,一是小农经济,二是宗法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国古代的艺术和美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由于它们深受宗法礼教与小农经济的影响,因而表现出许多有别于西方的特点。中国从殷周时代开始,就是一个大一统的宗法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维系统一的,一是小农经济,二是宗法礼教。因为是小农经济,一切自给自足,无假外求,因而是封闭性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一切很满足,缺乏希腊人那种向外奋斗的精神。反映他们生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艺术 宗法社会 政治伦理 我国古代 小农经济 中国艺术 宗法礼 知识分子 文学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下) 被引量:6
18
作者 蒋孔阳 《文艺理论研究》 1987年第6期11-17,共7页
(三)自然的人化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什么对象能够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呢?我们说,整个大千世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都是人类的对象。它们都是马克思说的:“人化了的自然界”,或者“自然的人化”。这不是说,自然化成了人,或... (三)自然的人化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什么对象能够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呢?我们说,整个大千世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都是人类的对象。它们都是马克思说的:“人化了的自然界”,或者“自然的人化”。这不是说,自然化成了人,或者人化成了自然,而只是说,自然与人发生了关系,打上了人的烙印,著上了人的色彩,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力量对象化 自然化 人与自然 自然界 马克思 对象世界 自然现象 自然与人 社会现象 自然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感的诞生 被引量:4
19
作者 蒋孔阳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1-7,共7页
如果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客观对象上的自由显现,那么,美感则是这一本质力量得到对象化或者自由显现之后,我们对它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和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 如果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客观对象上的自由显现,那么,美感则是这一本质力量得到对象化或者自由显现之后,我们对它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和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符合了内心的结构之后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因此,美感的内容包括了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谐感和自由感,古今中外的美学家差不多都把它看成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达到的最高享受和最高境界。一方面,它随物婉转,随物滋生和消灭,是客观的美的反映;另方面,它又受到心理结构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是一种内心的活动和精神上的一种状态。它离不开美,但范围要比美更为广阔、丰富和复杂。这就好象光,虽然来源于火,但却不等于火,而且要比火更为丰富和广阔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感 本质力量 动物 对象化 审美能力 幸福感 自由感 和谐感 客观对象 原始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研究的对象——《美学浅论》之一 被引量:3
20
作者 蒋孔阳 《文艺理论研究》 1983年第3期5-9,共5页
如果说,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那么,和人发生审美关系的各种美学现象,则应当是美学研究的对象。由于和人发生审美关系的美学现象,极其繁多,因此,美学研究的对象,不应当是单一的,而应当是多样化的。国外和我国的许多美... 如果说,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那么,和人发生审美关系的各种美学现象,则应当是美学研究的对象。由于和人发生审美关系的美学现象,极其繁多,因此,美学研究的对象,不应当是单一的,而应当是多样化的。国外和我国的许多美学家,都承认这一点。但是,美学研究的对象虽然可以多种多样,可是对于每一个美学家来说,他的研究对象却是有重点的。由于重点不同,因此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甚至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研究 审美关系 美感经验 美学史 审美意识 艺术美 研究对象 自然美 现实美 审美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