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秋葵中多酚和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泽生 董晓朦 +1 位作者 王田心 张瑞明 《中国食品添加剂》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99,共9页
目的:优化黄秋葵中总多酚和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方法:通过超声辅助醇提法,以多酚和黄酮的提取量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4因素3水平Box-Behnken实验,建立多酚和黄酮提取量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经响应面回归分析得到最... 目的:优化黄秋葵中总多酚和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方法:通过超声辅助醇提法,以多酚和黄酮的提取量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4因素3水平Box-Behnken实验,建立多酚和黄酮提取量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经响应面回归分析得到最优提取工艺。结果:影响多酚和黄酮提取量的主要因素是超声温度、料液比、醇浓度和超声时间;最优提取工艺为超声温度60℃、料液比为1∶35(g/m L)、醇浓度为70%(v/v)和超声时间为30min;此条件下黄秋葵中多酚的提取量为39.57 mg/g,黄酮的提取量量为24.97mg/g。结论:采用响应面实验优化黄秋葵中总多酚和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并且此工艺提取的黄秋葵中多酚和黄酮的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秋葵 多酚 黄酮 超声波辅助提取 响应面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厂自适应采样下风险指引的安全评价与优化方法研究
2
作者 李林峰 徐安琪 +4 位作者 董晓朦 张桢 杨明 文婷 刘永 《核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223-230,共8页
为了满足先进反应堆安全性与经济性双重需求,本文将确定论安全分析与概率安全分析相耦合,以“风险指引的系统分析(RISA)”为基础,重点突破高精度要求下的抽样次数海量、计算效率低的难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采样策略下的RISA优化方法,现... 为了满足先进反应堆安全性与经济性双重需求,本文将确定论安全分析与概率安全分析相耦合,以“风险指引的系统分析(RISA)”为基础,重点突破高精度要求下的抽样次数海量、计算效率低的难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采样策略下的RISA优化方法,现实评估核电厂安全裕度。采用支持向量机(SVM)、K近邻(KNN)算法训练得到代理模型,替代大量的最佳估算加不确定性分析程序模拟;并且用自适应采样策略识别极限面,降低抽样范围和次数。以小破口失水事故(SBLOCA)为例进行测试验证,结果表明:相比于随机抽样RISA结果,代理模型预测的燃料包壳峰值温度(PCT)结果接近、计算时间减少50%以上。本方法可支撑RISA实际工程应用,为风险指引的设计、运行与管理提供现实精准的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安全分析 自适应采样 代理模型 风险指引的系统分析(RISA) 风险指引的安全裕度特性分析(RISMC)
原文传递
棒束通道定位格架沸腾临界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董晓朦 张志俭 +2 位作者 刘东 田兆斐 陈广亮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0,共6页
为研究核反应堆中定位格架及搅混翼对沸腾临界现象产生的影响,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分析方法,探讨了棒束通道中定位格架的数目、位置和搅混翼的角度对于沸腾临界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定位格架会对主流流动产生阻力,同时定位格... 为研究核反应堆中定位格架及搅混翼对沸腾临界现象产生的影响,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分析方法,探讨了棒束通道中定位格架的数目、位置和搅混翼的角度对于沸腾临界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定位格架会对主流流动产生阻力,同时定位格架数目越多,沸腾临界发生的温度也越高,但将定位格架布置在沸腾临界发生位置时,则可有效改善壁面传热环境并降低沸腾临界发生时的峰值温度。搅混翼的存在则会有效降低加热面附近空泡份额,改善传热环境,但搅混翼角度过大时会导致沸腾临界提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束通道 定位格架及搅混翼 临界热流密度 CFD模拟
原文传递
基于POD-ML方法的棒束子通道瞬变工况参数预测研究
4
作者 许宇杰 莫锦泓 +3 位作者 董晓朦 刘永 徐安琪 于洋 《核动力工程》 2025年第2期177-185,共9页
降阶模型(ROM)通过将全阶守恒方程映射至低阶子空间或构建数据驱动的代理模型,有效降低了物理模型的复杂性。相比传统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ROM在大规模仿真计算中计算效率更高。本文利用本征正交分解(POD)结合机器学习(ML),提出... 降阶模型(ROM)通过将全阶守恒方程映射至低阶子空间或构建数据驱动的代理模型,有效降低了物理模型的复杂性。相比传统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ROM在大规模仿真计算中计算效率更高。本文利用本征正交分解(POD)结合机器学习(ML),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瞬态工况的ROM框架,并以此实现棒束子通道内质量流量参数瞬态预测。针对POD和ML不同方式结合的预测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POD方法更适合短期预测,而在长期预测时POD+LSTM方法误差更小,可为未来进行其他复杂系统的预测提供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阶模型(ROM)技术 棒束子通道 机器学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