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选煤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董宪姝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8-121,共14页
煤炭洗选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洗选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矸石和尾煤等)产量逐年增加,其综合治理及利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介绍了选煤固废的理化特性,系统总结了选煤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就选煤固废综... 煤炭洗选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洗选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矸石和尾煤等)产量逐年增加,其综合治理及利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介绍了选煤固废的理化特性,系统总结了选煤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就选煤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的现存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煤矸石和尾煤含有大量的硅铝化物及锂、镓、钛等微量元素,在燃烧发电、充填、建筑材料制备、土壤改良、高值化利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对而言,目前煤矸石的综合利用途径更为全面,尤其是以超高水充填技术、采选充+X技术等技术为代表的矸石充填开采,具有煤矸石大宗处理的巨大潜力。尾煤的资源化利用是近年来的热点,在环境治理、土壤改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可以用来制备吸附剂、土壤改良剂等材料。选煤固废资源化利用未来应着眼于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完善技术、引入智能化等进一步实现选煤固废高效、安全、环保、分级梯级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洗选 固体废弃物 物理化学性质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岗盆地石盒子组地层时代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2
作者 周瑞 刘东娜 +2 位作者 董宪姝 郝春生 周安朝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78-1591,共14页
【目的】华北中北部云岗盆地缺失三叠系,而最新的1∶5万史家屯幅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将云岗盆地羊圈头剖面顶部(原石盒子组)地层划为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为了解决争议并验证这个新认识的可靠性,亟需进行进一步研究。【方法】通过对云岗盆地... 【目的】华北中北部云岗盆地缺失三叠系,而最新的1∶5万史家屯幅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将云岗盆地羊圈头剖面顶部(原石盒子组)地层划为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为了解决争议并验证这个新认识的可靠性,亟需进行进一步研究。【方法】通过对云岗盆地马道头和羊圈头剖面进行岩石地层对比和碎屑锆石测年,并与华北中北部其他同时代地层剖面进行对比,以确定其时代归属。【结果与结论】羊圈头剖面上段识别的所谓刘家沟组与马道头剖面石盒子组具有相似的岩相组合、砾石成分,岩性特征均以灰绿、黄绿色中厚层状中粗粒砂岩为主,夹少量薄层灰紫红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同时还发育数层巨厚砾岩层,完全不同于华北地块府谷、宁武、太原西山以及沁水盆地刘家沟组地层的显著特征,即大量发育浅红色、肉红色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砂岩。同时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288.0±4.7 Ma)也将本组最大沉积年龄限制到中二叠世,在此基础上将此套地层的时代归属划归为中二叠世,即石盒子组,而非刘家沟组。推测晚三叠世华北北部及北缘造山带发生了强烈的挤压抬升,导致云岗盆地三叠系地层遭受剥蚀,后期又被下侏罗统地层不整合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石盒子组 刘家沟组 碎屑锆石U-PB年龄 地层划分 云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仿生算法联合优化BP的燃煤发热量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艺 姚素玲 +3 位作者 董宪姝 付元鹏 樊玉萍 马晓敏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295,共9页
【目的】燃煤发热量的精准预测和评价是煤质分析和热工计算的重要基础,目前神经网络预测燃煤发热量的模型虽能有效拟合非线性关系,但存在易陷入局部最小值、收敛速度慢等问题。【方法】为精准预测煤炭在工业锅炉燃烧过程中的发热量,提... 【目的】燃煤发热量的精准预测和评价是煤质分析和热工计算的重要基础,目前神经网络预测燃煤发热量的模型虽能有效拟合非线性关系,但存在易陷入局部最小值、收敛速度慢等问题。【方法】为精准预测煤炭在工业锅炉燃烧过程中的发热量,提出一种由仿生算法FA-GA联合优化BP神经网络的燃煤发热量预测方法。将774组燃煤锅炉常用煤的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数据进行预处理,根据平均影响值对煤质指标进行特征变量筛选,最终建立FA-GA-BP的发热量预测模型,并从误差评价指标、迭代次数等方面对优化算法寻优能力和模型预测精度进行了检验。【结果】经过特征变量筛选后模型的预测精度提升至0.956 1;FA-GA联合算法与单一优化算法FA、GA、PSO相比,迭代次数显著减少,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得到有效提升;FA-GA-BP模型与单一优化模型FA-BP、GA-BP、PSO-BP以及目前常用的发热量模型MLR和SVR相比,精度更高,相关系数可达0.984 5.【结论】FA-GA算法优化BP模型,针对燃煤锅炉中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煤种的发热量预测具有良好的效果,在理论上满足了工业误差要求。改进后的燃煤发热量预测模型可为有效监测入炉煤质实时变化提供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发热量 BP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萤火虫算法 平均影响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滤过程中煤泥滤饼结构演化规律及组合药剂优化机理 被引量:1
4
作者 马晓敏 孙筱淞 +2 位作者 董宪姝 樊玉萍 常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1-1624,共14页
煤泥滤饼结构对脱水效果有重要影响,采用自制加压脱水装置及CT扫描等方法研究了压滤脱水过程中滤饼结构特性及其演化规律。将压滤过程修正为4个阶段,其中滤饼脱水阶段主要脱去滤饼内部水分,此阶段滤饼孔隙结构越发达则压滤脱水效果越好... 煤泥滤饼结构对脱水效果有重要影响,采用自制加压脱水装置及CT扫描等方法研究了压滤脱水过程中滤饼结构特性及其演化规律。将压滤过程修正为4个阶段,其中滤饼脱水阶段主要脱去滤饼内部水分,此阶段滤饼孔隙结构越发达则压滤脱水效果越好;滤饼压缩阶段主要对滤饼进行最后压缩,此阶段滤饼可压缩性越高,滤饼最终的孔隙率和含水量就越低。并采用聚合硫酸铁(PFS)和α-半水石膏(α-HH)对煤泥进行助滤实验。从煤泥颗粒絮团结构、滤饼物相组成、滤饼三维结构等多方面分析了助滤机理。结果表明:PFS和α-HH联合使用显著提升了煤泥的过滤效果,通过中心组合设计(CCD),确定了2者最佳药剂量为1711.44 g/t和48.33 mg/g。在最佳条件下,滤饼含水量降低至16.97%,过滤速度提高至145.89 mL/(s·m^(2))。α-HH的加入使滤液Zeta电位的绝对值降低到1.45 mV,从而降低了煤泥颗粒之间的静电排斥力,增强了PFS的絮凝效果,使絮状物的弦长增加到71~171μm。同时在PFS体系中,α-HH的水化反应被加速,形成大量二水石膏晶体,在煤泥絮体中形成交织的骨架,发挥了骨架构建体的作用,使煤泥压滤脱水指数(I_(CD))提升至176.30,增强了滤饼强度,使压滤过程中煤泥滤饼孔隙率从12.14%提高到14.39%,提高了煤泥滤饼的孔隙配位数及连通性从而提高了过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脱水 滤饼结构 压滤过程 CT 骨架构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糙度对贫瘦煤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熊鹏 董宪姝 +3 位作者 叶贵川 孙玉金 樊玉萍 江宁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7-204,共8页
表面粗糙度对煤的可浮性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捕收剂和粗糙度协同作用对煤表面润湿性的影响,采用四种不同目数的砂纸对煤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并使用粗糙度测量仪表征其表面特性。采用接触角与相互作用测量仪分析表面粗糙度对煤天然润... 表面粗糙度对煤的可浮性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捕收剂和粗糙度协同作用对煤表面润湿性的影响,采用四种不同目数的砂纸对煤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并使用粗糙度测量仪表征其表面特性。采用接触角与相互作用测量仪分析表面粗糙度对煤天然润湿性和油酸钠改性后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天然煤表面粗糙度的增加,接触角减小。由于接触线的增加,水滴与煤表面之间的扩散力增大。当粗糙度分别为0.32、1.02、1.82、2.38μm时,水与煤表面之间的扩散力分别为159.00、177.82、200.99、209.60μN。而经低浓度(120 mg/L)油酸钠改性后,随着粗糙度的增加,煤表面的接触角增大,扩散力减小,扩散力分别为149.11、146.40、134.06、124.27μN。但当油酸钠浓度达到320 mg/L时,随着粗糙度的增加,接触角反而迅速减小,扩散力迅速增大,扩散力分别为174.21、211.05、244.37、288.51μN。粗糙度的增大会增加天然煤表面的润湿性,低浓度的油酸钠改性和表面粗糙化可提高煤表面疏水性,然而,过量的药剂会增强煤表面的润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浮选 表面粗糙度 扩散力 接触角 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役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中有价组分的回收工艺研究
6
作者 张宏涛 王红雪 +3 位作者 董宪姝 付元鹏 姚素玲 樊玉萍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3-591,共9页
退役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富含有价资源,具有一定回收价值,而提高有价组分分离和冶金效率,并改善黏结体系多组分解离效果,是实现资源高效回收的关键。研究了通过焙烧改性弱化EVA(乙烯-醋酸乙烯)黏结行为,强化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多组分选... 退役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富含有价资源,具有一定回收价值,而提高有价组分分离和冶金效率,并改善黏结体系多组分解离效果,是实现资源高效回收的关键。研究了通过焙烧改性弱化EVA(乙烯-醋酸乙烯)黏结行为,强化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多组分选择性破碎特性,通过XRD、TG、SEM分析了物料分布规律、EVA黏结弱化行为及解离效果,并采用酸浸法进行目标组分的逐级回收。结果表明:经焙烧改性和破碎处理后,EVA黏结程度降低,材料的解离程度增强,强化了破碎效果;破碎后细粒级组分产率提高15%,不同粒度组成中有价金属发生选择性富集;通过助磨剂强化多组分的选择性解离行为,选择性破碎效果指数φ可达0.112;目标组分Cu、Ag、Al、Si浸出率为98.33%、94.12%、97.21%、95.17%,Pb 2+去除率为93.53%。该工艺可为退役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的短程、清洁、绿色回收工艺的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 有价组分 回收 解离 焙烧 改性 选择性破碎指数 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煤系高岭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对Cr(Ⅵ)的吸附
7
作者 赵钰琦 姚素玲 +2 位作者 董宪姝 郭睿凤 樊玉萍 《矿产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6期1-8,共8页
这是一篇矿物材料领域的论文。为开发煤伴生矿产资源高岭石高值化利用技术,以洗选固废产物煤矸石/煤泥为原料,采用间接插层-液相剥片法制备煤系高岭石纳米材料(Coal-measure Kaolinite Nanomaterials,CKN),在此基础上以化学沉淀法制备... 这是一篇矿物材料领域的论文。为开发煤伴生矿产资源高岭石高值化利用技术,以洗选固废产物煤矸石/煤泥为原料,采用间接插层-液相剥片法制备煤系高岭石纳米材料(Coal-measure Kaolinite Nanomaterials,CKN),在此基础上以化学沉淀法制备磁性煤系高岭石纳米材料(Magnetic Coal-measure KaoliniteNanomaterials,MCKN),通过XRD、SEM、BET等表征分析了MCKN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对不同质量比(m(Fe_(3)O_(4))∶m(CKN)=1∶3;1∶4;1∶5;1∶6;1∶7)MCKN吸附Cr(Ⅵ)的行为进行探讨。结果表明:Fe_(3)O_(4)与CKN的质量比为1∶5的MCKN对Cr(Ⅵ)的吸附效果较佳;MCKN磁分离效果良好,在第5次吸附解吸后对Cr(Ⅵ)的吸附率仍能保持在87%以上;CKN形态较完整,表面光滑,呈多层结构,部分形成纳米管状结构,但仍然有一部分以片状结构存在;添加了Fe_(3)O_(4)后,MCKN表面变粗糙,有明显的30~40nm颗粒状覆着,表明MCKN的成功制备;CKN的比表面积高于煤系高岭石,而MCKN的比表面积约为CKN的2倍;MCKN对Cr(Ⅵ)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为化学吸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饱和吸附容量为17.26mg/g,且吸附是吸热自发的过程。综上,采用煤系高岭石制备的MCKN具有良好的吸附Cr(Ⅵ)的性能,且便于磁性回收重复利用,可作为工业应用中以废治废的潜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磁性 高岭石 纳米材料 吸附 Cr(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役锂离子电池超临界CO_(2)剥离回收机制
8
作者 付元鹏 董宪姝 +1 位作者 樊玉萍 马晓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332-4341,共10页
通过自主试制超临界CO_(2)(SC CO_(2))流体装置,利用超临界流体良好的溶解能力和传质特性提高锂电材料黏结体系在溶剂中的溶解率,提高电极材料高效剥离和回收效率。基于表面基团属性、颗粒团聚形貌及粒度分布特性对电极材料剥离及有机... 通过自主试制超临界CO_(2)(SC CO_(2))流体装置,利用超临界流体良好的溶解能力和传质特性提高锂电材料黏结体系在溶剂中的溶解率,提高电极材料高效剥离和回收效率。基于表面基团属性、颗粒团聚形貌及粒度分布特性对电极材料剥离及有机黏结剂的运移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二甲亚砜(DMSO)为共溶剂,在SC CO_(2)系统温度为70℃、压力为8 MPa及时间为20 min试验条件下,电极材料的最佳解离效率达到96.7%;由于黏结剂从电极材料表面溶解脱除,并在CO_(2)流体协同运移作用下与电极材料分离,因此,正极材料的团聚程度降低,活性电极材料得以分离回收。本文所提出的废弃电极材料回收工艺具有高效、环保的特点,符合电子废弃物循环领域绿色可持续发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黏结体系 超临界CO_(2) 解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泡对浮选精煤压滤压力及脱水性能影响机理
9
作者 杨长华 董宪姝 +3 位作者 陈茹霞 樊玉萍 马晓敏 冯泽宇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179,共8页
起泡剂的加入使得煤泥浮选过程中产生稳定性强、黏度高、难以破灭的泡沫,大量泡沫的堆积严重制约了浮选精煤的压滤脱水效果。为探明气泡对浮选精煤的压滤压力及脱水性能的影响机理,使用新型加压脱水装置研究气泡对浮选精煤压滤压力、滤... 起泡剂的加入使得煤泥浮选过程中产生稳定性强、黏度高、难以破灭的泡沫,大量泡沫的堆积严重制约了浮选精煤的压滤脱水效果。为探明气泡对浮选精煤的压滤压力及脱水性能的影响机理,使用新型加压脱水装置研究气泡对浮选精煤压滤压力、滤饼位移、滤液质量及滤饼水分的影响规律,并通过ImageJ图像处理、流变特性测试、FBRM试验和SEM表征等一系列方法对脱水机理进行探究。压滤结果表明,充气量为0.3 m ^(3)/h时,浮选精煤压滤所需压力由451.2 kg增至540.7 kg,滤饼水分增加10.7个百分点。ImageJ图像处理表明小直径气泡分布占比随充气量的增大而增大,流变性测试表明随充气量增加,浮选精煤黏度增大且动切力τ0由0.9947 mPa增至1.1703 mPa,说明颗粒定向重排作用增强;FBRM试验表明气泡的存在使浮选精煤粒径增大,发生凝聚现象,颗粒间相互作用力增大;SEM结果表明气泡使浮选精煤颗粒聚集现象明显。气泡的存在导致浮选精煤颗粒排列更加紧密,颗粒间毛细半径减小,过滤所需压力增大,同时滤饼孔隙变小,水分迁移路径更复杂,不利于水分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 压滤压力 颗粒相互作用 脱水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高岭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10
作者 刘瑞 樊玉萍 +2 位作者 郭睿凤 董宪姝 马晓敏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11-323,共13页
工业废水中Pb(Ⅱ)和煤基固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研究Pb(Ⅱ)高效去除技术和煤基固废的高值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以改性煤基高岭石嫁接壳聚糖新型复合材料CKCTAC/CTS为吸附剂,采用吸附法实现对废水中Pb(Ⅱ)的去除。以煤系高岭... 工业废水中Pb(Ⅱ)和煤基固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研究Pb(Ⅱ)高效去除技术和煤基固废的高值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以改性煤基高岭石嫁接壳聚糖新型复合材料CKCTAC/CTS为吸附剂,采用吸附法实现对废水中Pb(Ⅱ)的去除。以煤系高岭石(RK)为原料,二甲基亚砜(DMSO)、甲醇(MeOH)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为插层剂,经3次插层获得改性高岭石(CK-CTAC),通过共聚反应嫁接壳聚糖(CTS),制备CK-CTAC/CTS复合材料,并用批量试验法研究其对Pb(Ⅱ)的吸附性能和机理。XRD、SEM、BET分析表明,插层物CK-D、CK-M、CKCTAC插层率分别达到93.8%、75.1%和66.5%,CK-D、CK-M插层前后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CTAC大分子结构和超声仪器能量输入使高岭石层间形貌变为管状,孔隙增多,比表面积增大4倍。XPS、FTIR结果表明,CK-CTAC/CTS具有丰富的官能团,可以有效吸附Pb(Ⅱ)。25℃溶液、pH=6时,经过100 min即接近吸附平衡状态。改性高岭石优良的空间结构和暴露的官能团为吸附提供了更多活性位点,壳聚糖丰富的氨基和羟基可以对Pb(Ⅱ)螯合吸附,协同促进,复合材料吸附性能高于单独的壳聚糖或高岭石。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表明,复合材料对Pb(Ⅱ)离子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是一种单分子层、化学吸附为主的吸热自发过程,最大平衡吸附容量为195.37 mg/g。吸附试验证实了CK-CTAC/CTS在废水中去除Pb(Ⅱ)的适用性,为工业上去除Pb(Ⅱ)提供了一种高效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高岭石 管状 壳聚糖 改性高岭石/壳聚糖复合材料 Pb(Ⅱ)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絮凝的应用与发展 被引量:17
11
作者 董宪姝 姚素玲 张凌云 《选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2-135,共4页
介绍了电化学絮凝法处理工业废水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处理工业废水中的应用现状,并对电化学絮凝法处理煤泥水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电化学絮凝 原理 煤泥水 工业废水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电解质煤电化学强化浮选脱硫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董宪姝 胡晓洁 +1 位作者 屈文山 王志忠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37,42,共4页
以镇城底高硫煤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了在NaOH,KOH,Ca(OH)2碱性电解液中电化学强化浮选脱硫的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3种介质中Ca(OH)2为电解质时精煤产率和脱硫率较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电解质。
关键词 电化学 浮选 脱硫 碱性电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处理难沉降煤泥水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董宪姝 孙玲 +2 位作者 孙冬 姚素玲 王志忠 《选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共4页
研究了不同电解时间、电解电流强度、电解质用量对难沉降煤泥水沉降效果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当煤泥水浓度为50g/L、电解时间为5min、电解电流为0.5A时,煤泥水沉降速度最快,上清液的浊度最小。
关键词 电化学 难沉降煤泥水 絮凝沉降 电解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煤泥界面检测的絮凝剂溶解液自动添加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董宪姝 高贵军 寇子明 《选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2-104,共3页
介绍了絮凝剂溶解液自动添加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提出了基于煤泥界面检测的絮凝剂溶解液自动添加系统,通过絮凝剂溶解液自动添加的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从而真正实现了絮凝剂的自动添加。
关键词 絮凝剂溶解液 前馈控制 反馈控制 煤泥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硫煤浮选脱硫抑制剂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董宪姝 王志忠 +1 位作者 陈叶芳 赵晓玲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5期558-560,共3页
在选择适合高硫煤特点抑制剂的基础上 ,在浮选过程中添加抑制剂 ,以达到浮选脱硫的目的。同时讨论各种抑制剂对浮选精煤产率、降硫率、灰分、完善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
关键词 高硫煤 抑制剂 浮选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思政背景下工科混合式课程教学创新实践——以矿物加工管理课程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董宪姝 马晓敏 +2 位作者 樊玉萍 姚素玲 叶贵川 《高教学刊》 2023年第20期44-48,52,共6页
深入推进高校课程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以矿物加工管理混合式课程为例,依据课程特点和学情现状,分析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三个不协调”痛点问题,从教学内容、混合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 深入推进高校课程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以矿物加工管理混合式课程为例,依据课程特点和学情现状,分析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三个不协调”痛点问题,从教学内容、混合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思政融合、考核评价等方面入手,构建“前沿性混合性实践性学习体系”,创新“依托智慧课堂的立体式教学空间”,建立“一中心两融合三层面五驱动”课程思政模式,取得较佳教学效果,可为我国工科类院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工科类院校 混合式课程 课程改革 矿物加工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灰细泥细粒煤浮选技术进展 被引量:32
17
作者 董宪姝 杜圣星 《选煤技术》 CAS 2012年第5期110-114,共5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原煤粒度越来越细且灰分很高,导致高灰细泥细粒煤的分选成为选煤界的一大难题。文章针对高灰细泥细粒煤的分选现状,综述了一些比较典型的用于高灰细泥细粒煤浮选的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原煤粒度越来越细且灰分很高,导致高灰细泥细粒煤的分选成为选煤界的一大难题。文章针对高灰细泥细粒煤的分选现状,综述了一些比较典型的用于高灰细泥细粒煤浮选的技术,并指出了高灰细泥细粒煤分选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灰细泥细粒煤 浮选 可浮性 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曲煤电化学脱水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董宪姝 武乐鹏 +1 位作者 姚素玲 王志忠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78,82,共3页
阐述了将-0.5 mm的西曲原煤在钠盐、钙盐、铝盐3种不同电解质条件下进行电化学预处理,并考察其对滤饼脱水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经过电化学脱水可以有效降低细粒煤水分。
关键词 脱水 电解质 脱水效果 西曲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选法脱硫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董宪姝 王志忠 《选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10,共2页
选择西山煤电集团西铭矿高硫煤为研究对象 ,在分析煤样性质的基础上 ,运用浮选正交试验方法 ,分析得出浮选法脱硫的最佳工艺条件。同时 。
关键词 浮选法脱硫 工艺条件 正交试验 捕收剂 起泡剂 高硫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泥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7
20
作者 董宪姝 《选煤技术》 CAS 2018年第3期1-8,共8页
阐述了黏土矿物、悬浮液中颗粒粒度特性、矿物泥化、煤变质程度和水质特征五因素对煤泥水处理的影响,介绍了当前煤泥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热点,包括煤泥沉降脱水一体化技术、煤泥水沉降强化技术、煤泥脱水强化技术以及国外煤泥水处理的新思... 阐述了黏土矿物、悬浮液中颗粒粒度特性、矿物泥化、煤变质程度和水质特征五因素对煤泥水处理的影响,介绍了当前煤泥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热点,包括煤泥沉降脱水一体化技术、煤泥水沉降强化技术、煤泥脱水强化技术以及国外煤泥水处理的新思路,同时指出了煤泥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并展望了煤泥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泥水处理 煤泥沉降脱水一体化技术 煤泥水沉降强化技术 煤泥脱水强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