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血肿介入联合早期肢体康复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葛留锁 解飞 +3 位作者 桑林 郑重 周峰 马延山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58-58,共1页
关键词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功能康复治疗 疗效观察 微创血肿 肢体 早期 介入 血肿穿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2
作者 桑林 马延山 +5 位作者 郑重 周峰 解飞 葛留锁 于炎冰 张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299-301,共3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6例脑瘫性下肢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SPR治疗和康复训练,并采用相应量表评估病人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 406例获随访6~36个月,平均28....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6例脑瘫性下肢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SPR治疗和康复训练,并采用相应量表评估病人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 406例获随访6~36个月,平均28.8个月。随访期间,痉挛状态缓解378例(93.3%),维持术前水平28例(6.7%);肌张力缓解362例(89.2%),维持术前水平44例(10.8%);步态功能改善370例(91.3%),维持术前水平36例(8.7%);生活质量提高378例(93.3%),无明显改善28例(6.7%)。术后发生下肢感觉障碍54例(13.3%),肌力下降72例(17.7%),一过性尿潴留9例(2.2%),一过性体温升高31例(7.6%)。结论 SPR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的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严格掌握适应证且术后坚持长期正规康复训练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 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叶癫痫73例手术治疗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葛留锁 解飞 +5 位作者 桑林 郑重 周峰 马延山 张建国 孟蓉晖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1期66-67,共2页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颞叶癫痫的疗效。方法术前对73例颞叶癫痫患者行长程视频脑电图和MRI明确病灶,44例行颞叶部分切除+海马杏仁核部分切除术,7例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22例行病变切除+周围皮层电灼术。记录术后2周内疾病发作情况...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颞叶癫痫的疗效。方法术前对73例颞叶癫痫患者行长程视频脑电图和MRI明确病灶,44例行颞叶部分切除+海马杏仁核部分切除术,7例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22例行病变切除+周围皮层电灼术。记录术后2周内疾病发作情况及术后2周时脑电图情况;术后1a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2周内临床发作3例,均为小发作,术后2周时脑电图均未见棘波、棘—慢波、棘—尖波等痫样放电。术后1a疗效满意49例,显著改善15例,良好9例。结论手术治疗颞叶癫痫的效果良好;术前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测和头颅MRI检查是颞叶癫痫致痫灶定位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叶 颞叶癫痫 长程数字视频脑电图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加早期肢体康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被引量:7
4
作者 葛留锁 解飞 +4 位作者 桑林 郑重 周峰 马延山 孟蓉晖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6期445-448,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加早期肢体康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加早期肢体康复治疗。分析手术时机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特点,以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价康复后... 目的探讨应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加早期肢体康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加早期肢体康复治疗。分析手术时机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特点,以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价康复后效果。结果术后六个月以改良ADL分级法评价患者预后,I级14例,II级18例,III级2例,IV级3例,V级1例。其中良好生存32例,占84.2%;重残或植物状态生存6例,占15.8%。疗效良好。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加早期肢体康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小骨窗开颅 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癫痫发作为主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
5
作者 周峰 吴俊 +6 位作者 彭磊 王硕 桑林 郑重 解飞 葛留锁 马延山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5期389-393,共5页
目的评估合并癫痫的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我科住院的合并癫痫的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27例,对行完整切除海绵状血管畸形病灶(包括病灶周边的胶质瘢痕层和含铁血黄素层)和完整切除海绵状血管畸形病灶... 目的评估合并癫痫的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我科住院的合并癫痫的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27例,对行完整切除海绵状血管畸形病灶(包括病灶周边的胶质瘢痕层和含铁血黄素层)和完整切除海绵状血管畸形病灶+皮层热灼治疗患者的癫痫预后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①完整切除病灶+皮层热灼术患者的癫痫预后明显好于仅完整切除病灶的患者(P=0.036)。②癫痫患病病程不足1年患者预后明显好于癫痫患病病程超过1年的患者(P=0.022)。③性别、年龄、病灶所在脑叶、癫痫发作形式、术前是否应用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及术后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Scale,KPS)对癫痫预后无显著影响。结论对于合并癫痫的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应早期进行手术。术中应完整切除海绵状血管畸形病灶(包括病灶周边的胶质瘢痕层和含铁血黄素层),同时行皮层热灼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海绵状血管畸形 皮层热灼术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皮肤黑变病伴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峰 郑重 +5 位作者 解飞 葛留锁 李冬智 葛燕 宋杉 桑林 《贵州医药》 CAS 2021年第4期600-602,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皮肤黑变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方法总结1例神经皮肤黑变病伴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神经皮肤黑变病是临床罕见疾病,该病例经早期手术切除并病理诊断,目前随访1年无癫痫... 目的探讨神经皮肤黑变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方法总结1例神经皮肤黑变病伴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神经皮肤黑变病是临床罕见疾病,该病例经早期手术切除并病理诊断,目前随访1年无癫痫发作。结论神经皮肤黑变病是以先天性巨大/多发的黑色素痣合并良性/恶性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为特征。对于继发的局灶性癫痫患者可行癫痫病灶切除术并口服抗癫痫药物对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皮肤黑变病 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 文献复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肢体痉挛的效果
7
作者 郑重 马延山 +5 位作者 桑林 周峰 解飞 葛留锁 于炎冰 张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6期4205-4207,共3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选择2003年8月—2010年10月采用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的376例肢体痉挛患者,回顾性分析术后立即与随访期间痉挛程度、肌张力、步态功能的改善、生活质量及并发症情况... 目的探讨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选择2003年8月—2010年10月采用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的376例肢体痉挛患者,回顾性分析术后立即与随访期间痉挛程度、肌张力、步态功能的改善、生活质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平均随访22.4个月,100.0%患者术后立即感觉痉挛状态缓解,随访期间缓解率为93.2%。术后3个月步态功能改善率为76.3%,术后12个月为84.4%。随访期间生活质量提高率为93.2%。术后发生肢体感觉障碍者54例(17.5%),肌力下降者48例(15.6%),随访期间均见好转。随访期间肢体痉挛复发者15例(4.9%)。结论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肢体痉挛状态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神经切断术 痉挛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胃镜下胃造瘘术在颅脑损伤后昏迷伴吞咽困难患者中的早期应用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桑林 郑重 +3 位作者 周峰 解飞 葛留锁 马延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473-2475,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胃镜下胃造瘘术(PEG)与经鼻胃管(NGT)肠内喂养在颅脑损伤后昏迷伴吞咽困难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伴吞咽困难患者60例,分别采取PEG与NGT肠内喂养各30例,比较分析治... 目的探讨经皮胃镜下胃造瘘术(PEG)与经鼻胃管(NGT)肠内喂养在颅脑损伤后昏迷伴吞咽困难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伴吞咽困难患者60例,分别采取PEG与NGT肠内喂养各30例,比较分析治疗前1 d、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的非瘫痪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肱三头肌肌围、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4项营养指标,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反流性食管炎、低蛋白血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时间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PEG组患者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与NG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EG肠内喂养在改善颅脑损伤后昏迷伴吞咽困难患者的营养状况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等方面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吞咽障碍 经皮胃镜下胃造瘘术 鼻胃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MRI融合结合头皮脑电图间期放电在MRI阴性FCDⅡ型药物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定位价值
9
作者 杨晓丽 周峰 +1 位作者 葛留锁 桑林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9期1127-1131,共5页
目的:探讨PET/MRI融合与头皮脑电图间期放电(IEDs)在MRI阴性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Ⅱ型难治性癫痫中对病灶定位的一致性及两者结合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MRI阴性FCDⅡ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术前IEDs和头皮脑... 目的:探讨PET/MRI融合与头皮脑电图间期放电(IEDs)在MRI阴性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Ⅱ型难治性癫痫中对病灶定位的一致性及两者结合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MRI阴性FCDⅡ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术前IEDs和头皮脑电图发作期放电(IDs)、PET、MRI和其它临床资料,将PET与MRI进行图像融合,分析IEDs、IDs和PET/MRI融合对FCDⅡ型病灶定位,比较IEDs和IDs分别与PET/MRI融合对FCDⅡ型病灶定位的一致性。结果:PET/MRI融合定位34例(75.6%);IEDs定位40例(88.9%),IDs定位35例(77.8%),PET/MRI融合结合IEDs和IDs使定位分别提高到39例(86.7%)和37例(82.2%)。PET/MRI融合与IEDs定位有高度一致性(k=0.90),PET/MRI融合与IDs定位一致性较差(k=0.25)。结论:PET/MRI融合与IEDs对FCDⅡ型病灶定位有高度一致性,两者结合可以改善对MRI阴性FCDⅡ型病灶的定位,作为非侵袭性技术手段在MRI阴性FCDⅡ型患者术前评估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Ⅱ型 头皮脑电图 间期放电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术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表面三维重建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在中央区药物难治性癫痫术中的应用价值
10
作者 李冬智 郑重 +6 位作者 杨晓丽 周峰 宋杉 葛留锁 马延山 桑林 李敬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6-241,共6页
目的 探讨脑表面三维重建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在中央区药物难治性癫痫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切除中央区致痫灶的21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三维... 目的 探讨脑表面三维重建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在中央区药物难治性癫痫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切除中央区致痫灶的21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三维脑表面成像、血管成像及锥体束成像重建,并进行图像融合,以评估致痫灶与中央区的位置关系;通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确定中央沟的位置,并与三维脑表面成像所确定的中央沟位置进行对比,确定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的位置.术后2周,3、6、12个月及术后每年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通过Engel分级评估癫痫控制情况;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程度.结果 21例患者中,18例(85.7%)患者均成功定位中央沟,且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脑表面三维重建定位的中央沟位置相符;2例(9.5%)中央沟位置不相符;1例(4.8%)未成功确定中央沟.21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12例(57.1%)患者的手术切除范围局限于中央区,9例(42.9%)涉及中央区或其边缘.致痫灶切除部位位于左侧13例,右侧8例.术后经病理学证实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10例,其中FCD Ⅱa型6例,FCD Ⅱb型4例;胚胎发育不良性肿瘤4例,节细胞胶质瘤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1例,瘢痕脑回1例,结节性硬化1例,FCD Ⅱb型和节细胞胶质瘤双重病理1例,胶质母细胞瘤1例,未明确1例.术后6例(28.6%)患者新增神经功能障碍(mRS 2分1例,4分5例),其中4例患者术后2周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mRS 2分2例,3分2例),但较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1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3.1±0.7)年,末次随访显示,Engel分级Ⅰ级18例,Ⅱ级2例,Ⅲ级1例;20例(95.2%)患者的神经功能良好(mRS 1分4例,0分16例),1例(4.8%)为神经功能轻度障碍(mRS为2分).结论 脑表面三维重建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切除致痫区,提高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性癫痫 监测 手术中 治疗结果 脑表面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立体脑电图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治疗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畅 王亮 +5 位作者 桑林 周峰 解飞 葛留锁 马延山 郑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22-1226,共5页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下的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在治疗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症...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下的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在治疗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症状学、头皮脑电图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设计SEEG电极的植入方案,并行视频脑电监测,根据SEEG发作间期和发作期放电情况明确致痫灶的分布,根据其结果采用SEEG电极行射频热凝毁损术。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采用Engel分级进行预后评估。结果5例患者共植入23根电极,植入后未见明显并发症。随访时间为9~27个月,其中4例癫痫发作消失(Engel分级Ⅰ级),1例毁损术后发作频率无明显改善(Engel分级Ⅳ级)。所有患者在射频热凝毁损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引导下的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对治疗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神经外科手术 立体脑电图 射频热凝 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
原文传递
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长骨骨折10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葛留锁 黄新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1年第10期748-749,共2页
目的 对应用带锁髓内钉固定的 10 0例长骨骨折病例进行总结与探讨。方法  1997年 7月~ 1999年 10月 ,通过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长骨骨折 10 0例。其中胫腓骨中段 2 5例 ,中下段 35例 ;股骨中段 31例 ,中下段 9例。结果 随访时... 目的 对应用带锁髓内钉固定的 10 0例长骨骨折病例进行总结与探讨。方法  1997年 7月~ 1999年 10月 ,通过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长骨骨折 10 0例。其中胫腓骨中段 2 5例 ,中下段 35例 ;股骨中段 31例 ,中下段 9例。结果 随访时间 3~ 19个月 ,平均 13个月。结果 骨折平均愈合时间 14周 ,根据Johnenand -Wruh标准优 98例 ,良 1例 ,差 1例 ,优良率 98% ,无 1例骨折不愈合。结论 带锁髓内钉是治疗长骨骨折较理想方法 ,具有骨折愈合率高 ,关节僵直少。但其在手术适应症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且对于其特有并发症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骨骨折 带锁髓内钉 固定治疗
原文传递
血管中心性胶质瘤伴药物难治性癫痫病例探究
13
作者 周峰 郑重 +5 位作者 解飞 葛留锁 李冬智 葛燕 宋杉 桑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6-16,18,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中心性胶质瘤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方法:总结1例血管中心性胶质瘤伴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血管中心性胶质瘤是临床较罕见的疾病,该病例经手术完整切除并病理诊断,目前随访3... 目的:探讨血管中心性胶质瘤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方法:总结1例血管中心性胶质瘤伴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血管中心性胶质瘤是临床较罕见的疾病,该病例经手术完整切除并病理诊断,目前随访3年无癫痫发作。结论:血管中心性胶质瘤是一种癫痫相关的低度恶性肿瘤,迄今报道总体预后良好,完全切除即可达到缓解。但由于其临床相对罕见,手术前应行充分的相关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中心性胶质瘤 药物难治性癫痫 文献复习
原文传递
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桑林 郑重 +3 位作者 解飞 葛留锁 周峰 马延山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观察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PR)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CP)的手术并发症及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纳入2003年3月至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丰台医院神经外科行腰骶段SPR手术并获1年以上随访的痉挛型CP患者508例。采... 目的观察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PR)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CP)的手术并发症及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纳入2003年3月至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丰台医院神经外科行腰骶段SPR手术并获1年以上随访的痉挛型CP患者508例。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标准评估手术疗效(≤2级为痉挛缓解),观察围手术期(手术后至出院前)和中远期并发症(随访>1年)的发生率,分析发生的原因、防治措施及转归等。结果508例患者中,围手术期痉挛缓解率为93.7%(476例)。其中183例(36.0%)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下肢无力76例(15.0%),腹胀、腹痛39例(7.7%),下肢感觉障碍29例(5.7%),低颅压性头痛18例(3.5%),暂时性尿潴留9例(1.8%),切口愈合不良5例(1.0%),切口脑脊液漏3例(0.6%),切口感染2例(0.4%),吸入性肺炎2例(0.4%)。76例下肢无力患者中,65例(85.5%)经康复锻炼后改善;29例下肢感觉障碍中,25例(86.2%)转为中远期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17~36个月,平均(22.5±5.4)个月。508例中,共174例(34.3%)出现中远期并发症,其中长期腰背痛51例(10.0%),脊椎不稳或半脱位38例(7.5%),下肢运动功能下降31例(6.1%),脊柱侧弯29例(5.7%),下肢感觉障碍25例(4.9%)。结论腰骶段SPR治疗痉挛型CP有效率高。围手术期并发症多为暂时性,经正确处理多可在术后2周内痊愈;中远期并发症一般不会对患者的生命质量构成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手术后并发症 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