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结晶紫以及它们的隐色代谢物残留 被引量:55
1
作者 朱宽正 王鹏 +2 位作者 林雁飞 萧松建 梅素容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6-69,共4页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同时测定水产品中的孔雀石绿、结晶紫以及它们的隐色代谢物残留。匀质后的水产品样品用乙腈和乙酸铵缓冲液提取。合并提取液,用二氯甲烷反提取,经中性氧化铝柱和PRS柱固相萃取净化。采用ZORBAX...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同时测定水产品中的孔雀石绿、结晶紫以及它们的隐色代谢物残留。匀质后的水产品样品用乙腈和乙酸铵缓冲液提取。合并提取液,用二氯甲烷反提取,经中性氧化铝柱和PRS柱固相萃取净化。采用ZORBAX SB—C18色谱柱,并以0.5mmol/L乙酸铵-乙腈(体积比为10:90)混合溶液为流动相,无需使用氧化铅柱在线氧化,色谱分离后直接进入串联质谱检测器检测。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方法的检测限(S/N=3)可达0.5ng/g,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7.6%~98.1%,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8.2%。大量实际水产品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此方法适合于对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结晶紫以及它们的隐色代谢物的残留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孔雀石绿 结晶紫 隐色代谢物 水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松 阮峰 +3 位作者 叶中文 萧松建 张雪宝 练燕飞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6期1-3,共3页
目的分析珠海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2年珠海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描述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8~2012年珠海市共报告9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每年报告13-26起。食源性疾病暴... 目的分析珠海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2年珠海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描述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8~2012年珠海市共报告9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每年报告13-26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发生的环节包括消费,流通,加工等环节,其中消费环节占81.7%,主要发生在单位集体食堂、餐饮服务单位。病原体中微生物占70.1%(47/67),有毒动植物占22.4%(15/67),化学物质占7.5%(5/67)。微生物因素造成的暴发第一二季度构成比占66%,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36.2%)和诺如病毒(25.5%)为主。结论暴发主要发生在消费环节,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是主要病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流行特征 暴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3年广东省珠海市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3
作者 萧松建 周奕 《现代疾病预防控制》 2024年第12期927-930,共4页
目的分析珠海市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为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监测方案》(2009版),对2018—2023年珠海市报告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的血... 目的分析珠海市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为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监测方案》(2009版),对2018—2023年珠海市报告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的血液或脑脊液标本开展细菌培养、生化鉴定、Maldi-Tof-MS快速鉴定和血清分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8—2023年珠海市累计报告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病例11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例,男女比例10∶1;年龄在25~73岁之间,6—9月发病数9例,占81.8%;9例(81.8%)与职业无关。暴露方式有猪肉食用加工4例(36.4%)、猪肉进食4例(36.4%)、生猪屠宰2例(18.2%)、原因不明1例(9.1%);暴露前口腔粘膜破损4例(36.4%)、手部有伤口3例(27.3%)。发病到初诊、发病到入院、发病到确诊、发病到出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0.5 d、1.0 d、3.0 d、10.0 d。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100.0%、咳嗽45.5%、呕吐45.5%、头痛45.5%、关节肿痛45.5%、听力减退36.4%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升高8例(72.7%),脑脊液检查异常4例(100.0%),血清分型主要为猪链球菌2型9例(81.8%)、14型2例(18.2%)。临床分型:普通型4例(36.4%)、脑膜炎型4例(36.4%)、中毒性休克型3例(27.3%)。预后痊愈6例(54.5%)、永久性耳聋4例(36.4%)、死亡1例(9.1%)。结论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应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诊疗意识,加强大众卫生健康知识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珠海市
原文传递
珠海市不同来源创伤弧菌病原学特征及种群进化分析
4
作者 龙冬玲 刘旭玲 +2 位作者 方艳梅 萧松建 黄辉涛 《华南预防医学》 2024年第4期380-384,共5页
目的对珠海市2013—2021年不同来源分离的创伤弧菌病原学特征与种群进化进行研究,初步建立该菌在本地的病原学特征数据库。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离鉴定不同来源的创伤弧菌,采用PCR技术对119株分离菌株进行毒力相关基因(vcgC/E)、生物... 目的对珠海市2013—2021年不同来源分离的创伤弧菌病原学特征与种群进化进行研究,初步建立该菌在本地的病原学特征数据库。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离鉴定不同来源的创伤弧菌,采用PCR技术对119株分离菌株进行毒力相关基因(vcgC/E)、生物型(BT)和血清分型(SerE)的鉴定;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分离菌株分子分型,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分离菌株二代测序,构建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进化树,分析菌株的种群进化特征。结果119株创伤弧菌毒力相关基因vcg C/E和16S r RNA A/B分型结果显示共有5种型别,分别为CB型(104株,87.40%)、CA型(4株,3.36%)、EA型(4株,3.36%)、EB型(1株,0.84%)和CAB型(6株,5.04%);生物分型分为BT1型(109株,91.60%)和BT2型(10株,8.40%)。PFGE聚类呈现多样性,显示119株创伤弧菌可分为108种PFGE分子带型,相似度61.1%~100.0%。119株创伤弧菌通过cgMLST分析,共分为5个分支。结论珠海市2013—2021年不同来源创伤弧菌毒力相关基因型以CB型为优势型别,生物型以BT1为主。不同来源的创伤弧菌菌株遗传进化弥散性高,临床病人中分离出来的菌株有聚集成簇的现象,提示可能来源于同一克隆,遗传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弧菌 cgMLST PFGE 系统进化
原文传递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调查 被引量:13
5
作者 萧松建 周奕 +3 位作者 龚红英 张楚东 罗伏亮 陈龙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8年第10期1046-1049,共4页
目的查明2017年6月1日—3日珠海市某海岛建筑工地工人食物中毒的病原体和发生原因,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对可疑餐次食物开展病例对照研究,采集病例肛拭子等... 目的查明2017年6月1日—3日珠海市某海岛建筑工地工人食物中毒的病原体和发生原因,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对可疑餐次食物开展病例对照研究,采集病例肛拭子等样品进行检测,副溶血性弧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析。结果该建筑工地共有病例51例,罹患率为54.3%,其中中交三航钢筋班46例,上海建工公司5例。临床症状主要为腹泻(96.1%)、腹痛(94.1%)、恶心(70.6%)、呕吐(64.7%)、发热(31.4%)、WBC升高(77.8%)。流行曲线表现为点源暴露,病例的共同餐次为6月1日中交三航钢筋班食堂提供的晚餐,经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凉拌猪耳是危险食物(OR=9.684,95%CI:2.452~38.242)。21份病例肛拭子和1份制作凉拌猪耳的厨工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PFGE分析结果显示19份病例肛拭子和厨工肛拭子同源性为100.0%。结论本次事件为一起厨工污染凉拌猪耳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应加强厨工的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宣教,规范凉拌菜等高危食物的制作和储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一起由肠炎沙门菌引起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萧松建 吴燕飞 +2 位作者 刘东妹 方艳梅 阮峰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95-599,共5页
目的查明引起某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可疑食品、致病因子和危险因素,为今后类似事件的防控和调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开展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可疑餐次及食物,采集... 目的查明引起某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可疑食品、致病因子和危险因素,为今后类似事件的防控和调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开展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可疑餐次及食物,采集病例和厨工肛拭子、留样食物及环境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沙门菌分离株进行分型分析。结果共搜索到病例74例,患病率为1.9%,临床症状主要为腹泻(83.8%)、腹痛(78.4%)、发热(63.5%)等。流行曲线为间歇性同源暴露,病例班级和宿舍分布无明显聚集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第二饭堂滑蛋饭窗口打餐是危险因素(10月8日OR=7.00,95%CI:1.51~32.48;10月9日OR=262.50,95%CI:22.21~3102.06)。共采集76份样本,其中12份样本分离培养出肠炎沙门菌,经PFGE图谱分析为2种带型,相似度95.7%。结论本次事件为一起由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可疑食品为滑蛋饭,应加强学校等集体单位食品卫生监管工作,蛋类食物应彻底煮熟煮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食源性疾病暴发 调查 学校 脉冲场凝胶电泳
原文传递
珠海市首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
7
作者 萧松建 周奕 +5 位作者 张雪宝 林新天 陈龙 倪锡河 黄思成 阮峰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3-276,共4页
目的分析广东省珠海市首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感染来源和传播方式。方法2020年1月20日广东省珠海市报告3例COVID-19确诊病例,及其50名密切接触者。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追踪调查,RT-PCR方法检测新型... 目的分析广东省珠海市首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感染来源和传播方式。方法2020年1月20日广东省珠海市报告3例COVID-19确诊病例,及其50名密切接触者。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追踪调查,RT-PCR方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结果2例病例为武汉的一对夫妻,1月7日在武汉聚会时感染SARS-CoV-2,1月11日到珠海后传染给女儿。夫妻2人发病潜伏期为5 d,均为危重症病例,其中病例1死亡;其女儿病例3发病潜伏期<6 d,为普通型病例。病例1鼻咽拭子和肛拭子病毒核酸阳性持续31 d,病例2危重症病例核酸阳性持续18 d,病例3普通型病例核酸阳性持续5 d。共搜索到密切接触者50人,经14 d医学观察均无异常,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结论本事件为一起COVID-19聚集性疫情,证实SARS-CoV-2人传人的传播模式,主要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聚集性疫情 流行病学 调查
原文传递
一例14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4
8
作者 萧松建 周奕 +2 位作者 张楚东 方艳梅 黄辉涛 《疾病监测》 CAS 2019年第9期861-864,共4页
2018年9月广东省珠海市报告1例14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病例及1名共同暴露者均出现脑膜炎、关节炎、永久性耳聋等临床表现,发病前1周均无病(死)猪接触史,但每天进食猪肉,经调查病例可能经口腔黏膜破损导致感染。
关键词 猪链球菌 血清14型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珠海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
9
作者 萧松建 杨仁东 +6 位作者 陈丹丹 尹锡玲 姚刚 张雪宝 林新天 阮峰 梅文华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对珠海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该起疫情7例病例、3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描述分析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传播链;... 目的对珠海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该起疫情7例病例、3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描述分析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传播链;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结果余某家族4个家庭18人,2020年1月16-21日从武汉分批到珠海并入住GLHT等酒店,1月24日年夜饭聚餐。病例1于1月27日发病,2月12日发现并确诊。2月12-28日17名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期间相继有7名人员SARS-CoV-2核酸筛查阳性;解除隔离后第7 d(3月5日)又有2名人员筛查阳性,为无症状感染者。本次疫情共7例病例、3例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链分析可能有4代感染者,暴露时间均为集中隔离前。结论 COVID-19发病前3 d具有传染性,密切接触者暴露后SARS-CoV-2核酸转阳最长时间≥15 d,14 d隔离期不足以排除所有感染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聚集性疫情 流行病学 调查
原文传递
一起厨工污染食物引起GⅡ.17型诺如病毒暴发疫情调查 被引量:3
10
作者 萧松建 周奕 +1 位作者 练雁飞 阮峰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86-88,共3页
目的调查珠海市某中学一起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原因。方法开展病例搜索,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分析。采集样本用多重RT-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测定核苷酸序列。结果该校共发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51例(学生49例、厨工2例),... 目的调查珠海市某中学一起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原因。方法开展病例搜索,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分析。采集样本用多重RT-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测定核苷酸序列。结果该校共发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51例(学生49例、厨工2例),罹患率12.3%(51/416);主要症状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和发热,症状均较轻,呈自限性,病例无班级和宿舍聚集性,无重症病例;食堂就餐是危险因素(OR=8.46);39份标本(病例及厨工肛拭子、食堂食物留样、厨房自来水及学校直饮水)中,有31份检出诺如病毒核酸阳性(GⅡ.17基因型),证实疫情是由GⅡ.17诺如病毒引起急性胃肠炎暴发,污染食物是主要原因。结论冬春季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学校是发生疫情的主要场所,污染食物是引起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加强食堂监督管理,定期开展体检,杜绝从业人员带病上岗;疫情暴发流行期要加强外环境消毒,及时控制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诺如病毒 GⅡ.17基因型 学校卫生 疫情暴发 胃肠炎
原文传递
一起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调查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萧松建 尹锡玲 +3 位作者 林新天 刘东妹 吴燕飞 阮峰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768-771,共4页
目的 分析一起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特点及暴发原因,探讨疫情处置经验。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回顾性队列研究探索暴发危险因素,采集25份病例肛拭子及12份环境标本,采用R... 目的 分析一起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特点及暴发原因,探讨疫情处置经验。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回顾性队列研究探索暴发危险因素,采集25份病例肛拭子及12份环境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结果 本次疫情持续23天,累计病例63例,涉及18个班级,罹患率为4.2%。病例均为学生,年龄6~12岁,其中男性38例,女性25例,男女比例为1.5∶1。临床表现为呕吐(87.3%)、腹痛(74.6%)、腹泻(41.3%)、发热(17.5%)。首例病例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造成班级点源暴发,队列研究显示距离呕吐物≤1.5米暴露组罹患率高于>1.5米非暴露组(RR=2.000,95%CI:1.056~3.789);全校54.0%病例曾在校内呕吐,疫情扩散的危险因素是接触病人、接触呕吐物、混班午晚托。16份病例肛拭子和1份环境样本(首例桌椅表面)诺如病毒核酸阳性,基因分型均为GⅡ.P16-GⅡ.2。结论 本起暴发疫情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规范处理呕吐物和环境消毒、取消混班活动是控制诺如病毒暴发疫情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如病毒 暴发 调查 学校
原文传递
珠海市四个家庭雪卡毒素食物中毒调查
12
作者 萧松建 阮峰 曾茹阳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8年第11期1157-1159,共3页
目的了解雪卡毒素中毒的原因、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特征,预防再次发生雪卡毒素中毒。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资料、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对采集样本进行雪卡毒素定性分析。结果在... 目的了解雪卡毒素中毒的原因、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特征,预防再次发生雪卡毒素中毒。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资料、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对采集样本进行雪卡毒素定性分析。结果在中毒事件涉及4个家庭中,中毒14人,无死亡病例。发病潜伏期为0.5~5.5 h(中位数3 h)。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腹泻85.7%、呕吐78.6%)、神经系统症状(四肢麻木71.4%、肌肉痛42.9%、口舌麻木42.9%、皮肤瘙痒42.9%、视力模糊35.7%、温度感觉倒错28.6%)、心血管系统症状(心率过缓42.9%、低血压28.6%)等。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四个家庭购买了同一条海鳗的不同部位,所有病例均有进食,病情轻重与进食量呈剂量反应关系。剩余海鳗样品经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多反应检测技术分析,提取出1093.5、1075.4、1057.5、1039.5雪卡毒素四个特征子离子。结论本次事件为一起进食海鳗引起的雪卡毒素食物中毒,关键的预防控制措施是加强雪卡毒素食物中毒知识宣传和深海鱼类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卡毒素 食物中毒 海鳗
原文传递
珠海市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叶中文 阮峰 +4 位作者 张雪宝 练雁飞 萧松建 赵超敏 罗蕾蕾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4年第4期414-416,428,共4页
目的分析珠海市2012年托幼机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托幼机构的手足口病流行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珠海市2012年113家托幼机构内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数据与资料,采用观察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描述及分析。结果 2012年珠... 目的分析珠海市2012年托幼机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托幼机构的手足口病流行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珠海市2012年113家托幼机构内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数据与资料,采用观察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描述及分析。结果 2012年珠海市共发现并调查托幼机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148起,每起聚集性发病2-14例,平均8.1例/起。1年内曾发生2次或以上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有24家,占21.2%(24/113),其中1家发生4次聚集性疫情。农村地区托幼机构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发生率明显低于城镇地区(χ^2=11.95,P〈0.05)。病例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6岁,其中3岁或以下年龄组的儿童发病最多,占总数的57.4%(691/1 203)。EV71的检出率最高(39.3%)。疫情持续时间与首例病例发病时间—首次介入调查时间间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相关性(r=0.580,P〈0.05)。不同病原学型别引起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持续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23,P=0.595)。配置消毒水的浓度和课室紫外线灯管离地的高度在与疫情的持续时间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珠海市2012年托幼机构手足口病主要病原是EV71和CoxA16,消毒措施是否符合消毒技术规范是影响手足口聚集性疫情发生和持续时间的可能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聚集性 流行病学特征 幼儿
原文传递
两起麻疹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关联调查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叶中文 黄晖 +4 位作者 晁斌 朱春燕 练雁飞 林雨松 萧松建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4年第9期1077-1079,共3页
目的现场调查两起麻疹聚集性疫情,用时间曲线图的方法分析两起麻疹聚集性疫情是否存在流行病学关联,为研判、防控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对两起麻疹聚集性疫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合麻疹的临床特点,通过描绘时间曲线图及传播链关系图,... 目的现场调查两起麻疹聚集性疫情,用时间曲线图的方法分析两起麻疹聚集性疫情是否存在流行病学关联,为研判、防控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对两起麻疹聚集性疫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合麻疹的临床特点,通过描绘时间曲线图及传播链关系图,探讨病例在发病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是否具有一致性,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判断两起聚集性疫情及病例之间的流行病学关联。结果 2013年4月,珠海市发生两起麻疹的本地聚集性疫情(共6名病例),一起由输入性病例在住院期间同时传染同病房的两名本地人员引起;另一起为本地感染引起,表现为家庭聚集性,出现第3代病例。两起聚集性疫情不存在流行病学关联。结论时间曲线图能直观地显示病人的暴露、发病、传染及住院等时间分布,结合病例传播链关系图及流行病调查,能较好地理清病例之间的流行病学关联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 聚集性疫情 传播链 流行病学关联
原文传递
培哚普利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伴高血压患者骨转换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奕 薛青 萧松建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59-861,共3页
妇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破骨细胞过于活跃,易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同时随着雌激素保护作用的减退,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因此PMO患者多合并高血压。近年来降压药物对骨质疏松(OP)的影响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各... 妇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破骨细胞过于活跃,易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同时随着雌激素保护作用的减退,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因此PMO患者多合并高血压。近年来降压药物对骨质疏松(OP)的影响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各类降压药物对OP的作用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哚普利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骨转换指标
原文传递
一起小学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疫情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叶中文 阮峰 +1 位作者 张雪宝 萧松建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3年第12期1467-1468,共2页
目的调查一起小学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疫情,探讨分析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该起疫情中患病学生的资料,制定个案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进行1:1的病例对照调查,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对疫情的危险因素进行... 目的调查一起小学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疫情,探讨分析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该起疫情中患病学生的资料,制定个案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进行1:1的病例对照调查,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对疫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该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共造成146名学生发病,罹患率为8.4%。引起暴发疫情的致病原为CoxA24。学生是否患病可能与发病前2 d内与类似病例有肢体接触、接触其使用过的物品、使用直饮水设备、去过公用的课室上课、家中有其他人罹患等因素有关。结论该起疫情为一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局部暴发,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针对性控制措施,在短期内控制暴发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暴发 危险因素 调查
原文传递
培哚普利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伴高血压患者骨转换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奕 魏玉婷 萧松建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讨常用降压药培哚普利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伴高血压患者骨转换指标的改善作用。方法将9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3组:培哚普利组(30例)服用培哚普利每日4 mg;阿仑膦酸钠组(30例)服用阿仑膦酸钠每周70 mg及苯磺酸氨氯地平每日5 mg;... 目的探讨常用降压药培哚普利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伴高血压患者骨转换指标的改善作用。方法将9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3组:培哚普利组(30例)服用培哚普利每日4 mg;阿仑膦酸钠组(30例)服用阿仑膦酸钠每周70 mg及苯磺酸氨氯地平每日5 mg;氨氯地平组(30例)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每日5 mg。3组同时予调整生活方式和服用碳酸钙D3片(每日1片)作为基础措施。各组均受试6个月,受试前后检测骨转换指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结果氨氯地平组治疗后骨转换指标水平无改善,继续升高(P<0.05);培哚普利组及阿仑膦酸钠组骨转换指标水平降低,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虽培哚普利组改善程度不如阿仑膦酸钠组(P<0.05),但较氨氯地平组明显(P<0.05)。结论虽培哚普利效果不如阿仑膦酸钠,但服用培哚普利6个月仍可降低POP伴高血压患者的骨转换指标,对POP有早期改善作用,培哚普利有望成为POP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的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哚普利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转换指标 高血压
原文传递
一起疑似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调查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倪锡河 阮峰 +6 位作者 张雪宝 林新天 张楚东 萧松建 陈龙 罗伏亮 曾茹阳 《华南预防医学》 2018年第4期317-320,共4页
目的调查1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结合病例临床、就餐史等信息查找可疑餐次,采集可疑食物、病例和环境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目的调查1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结合病例临床、就餐史等信息查找可疑餐次,采集可疑食物、病例和环境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发现20例病例,均为广东省珠海市某公司员工,罹患率为18.7%(20/107)。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占100%,20/20)和腹泻(占95%,19/20)。流行曲线显示点源暴露模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9月6日中餐为可疑餐次(RR=8.63,95%CI:1.04~71.53),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9月6日中餐的脆皮鸭为可疑食物(OR=5.11,95%CI:1.50~17.37),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显示进食脆皮鸭的量越多,发病的风险越高(P<0.05)。实验室从3份病例肛拭子和1份留样脆皮鸭中检出占优势、同生化型的奇异变形杆菌,检出率为10.8%(4/37)。结论在实验室未能开展PFGE等分子分型方法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于区分奇异变形杆菌的致腹泻菌株和肠道正常携带菌株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建议将奇异变形杆菌的病原学监测纳入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国家分子分型网络体系Pulse Net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变形杆菌 奇异 病原学
原文传递
1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5
19
作者 蔡文锋 阮峰 +3 位作者 张冬生 叶中文 萧松建 练雁飞 《华南预防医学》 2013年第5期46-48,共3页
目的调查某中学1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控制措施。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2月23日至3月25日,某中学共发生流行性腮... 目的调查某中学1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控制措施。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2月23日至3月25日,某中学共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病例24例,罹患率为0.91%(24/2624);病例有班级聚集性,共有4个班出现病例,罹患率分别为1.9%~38.0%,班级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罹患率最高的班级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仅为3.8%(2/53)。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接触病例(OR=6.90,95%CI为1.97~24.20)、与病例共同进餐(OR=5.37,95%CI为1.60~18.01)和同宿舍(OR=5.80,95%CI为1.72~19.58)均是发病的危险因素,而用洗手液或香皂洗手(OR=0.28,95%CI为0.09~0.94)是发病的保护因素。结论这是1起由班内病例引发的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暴发原因可能是与病例密切接触和疫苗接种率低,建议加强学校晨午检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 疾病暴发流行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2009-2012年珠海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雪宝 叶中文 +3 位作者 练雁飞 萧松建 朱春燕 林雨松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S1期289-291,共3页
目的 了解珠海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9—2012年全市手足口病资料进行分析.其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现住址、职业等.结果 2009—2012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6077例,年... 目的 了解珠海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9—2012年全市手足口病资料进行分析.其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现住址、职业等.结果 2009—2012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6077例,年平均率608.87/10万.珠海市香洲区年发病率均是最高的.发病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为4~6月和9~10月.男女性别比为1.67:1,以5岁以下儿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2009—2012年共检测标本1655份,其中EV71检出率32.63%(540/1655),Cox A16检出率为16.31%(270/1655),其他肠道病毒检出率为25.26%(418/1655).结论 珠海市手足口病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有明显的地区、时间、年龄、性别、职业分布特点,以此加强流动人口密集地区、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的健康教育宣传和实验室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特征 预防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