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珠海市2013—2021年不同来源分离的创伤弧菌病原学特征与种群进化进行研究,初步建立该菌在本地的病原学特征数据库。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离鉴定不同来源的创伤弧菌,采用PCR技术对119株分离菌株进行毒力相关基因(vcgC/E)、生物...目的对珠海市2013—2021年不同来源分离的创伤弧菌病原学特征与种群进化进行研究,初步建立该菌在本地的病原学特征数据库。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离鉴定不同来源的创伤弧菌,采用PCR技术对119株分离菌株进行毒力相关基因(vcgC/E)、生物型(BT)和血清分型(SerE)的鉴定;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分离菌株分子分型,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分离菌株二代测序,构建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进化树,分析菌株的种群进化特征。结果119株创伤弧菌毒力相关基因vcg C/E和16S r RNA A/B分型结果显示共有5种型别,分别为CB型(104株,87.40%)、CA型(4株,3.36%)、EA型(4株,3.36%)、EB型(1株,0.84%)和CAB型(6株,5.04%);生物分型分为BT1型(109株,91.60%)和BT2型(10株,8.40%)。PFGE聚类呈现多样性,显示119株创伤弧菌可分为108种PFGE分子带型,相似度61.1%~100.0%。119株创伤弧菌通过cgMLST分析,共分为5个分支。结论珠海市2013—2021年不同来源创伤弧菌毒力相关基因型以CB型为优势型别,生物型以BT1为主。不同来源的创伤弧菌菌株遗传进化弥散性高,临床病人中分离出来的菌株有聚集成簇的现象,提示可能来源于同一克隆,遗传高度相关。展开更多
目的调查1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结合病例临床、就餐史等信息查找可疑餐次,采集可疑食物、病例和环境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目的调查1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结合病例临床、就餐史等信息查找可疑餐次,采集可疑食物、病例和环境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发现20例病例,均为广东省珠海市某公司员工,罹患率为18.7%(20/107)。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占100%,20/20)和腹泻(占95%,19/20)。流行曲线显示点源暴露模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9月6日中餐为可疑餐次(RR=8.63,95%CI:1.04~71.53),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9月6日中餐的脆皮鸭为可疑食物(OR=5.11,95%CI:1.50~17.37),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显示进食脆皮鸭的量越多,发病的风险越高(P<0.05)。实验室从3份病例肛拭子和1份留样脆皮鸭中检出占优势、同生化型的奇异变形杆菌,检出率为10.8%(4/37)。结论在实验室未能开展PFGE等分子分型方法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于区分奇异变形杆菌的致腹泻菌株和肠道正常携带菌株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建议将奇异变形杆菌的病原学监测纳入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国家分子分型网络体系Pulse Net China。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对珠海市2013—2021年不同来源分离的创伤弧菌病原学特征与种群进化进行研究,初步建立该菌在本地的病原学特征数据库。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离鉴定不同来源的创伤弧菌,采用PCR技术对119株分离菌株进行毒力相关基因(vcgC/E)、生物型(BT)和血清分型(SerE)的鉴定;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分离菌株分子分型,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分离菌株二代测序,构建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进化树,分析菌株的种群进化特征。结果119株创伤弧菌毒力相关基因vcg C/E和16S r RNA A/B分型结果显示共有5种型别,分别为CB型(104株,87.40%)、CA型(4株,3.36%)、EA型(4株,3.36%)、EB型(1株,0.84%)和CAB型(6株,5.04%);生物分型分为BT1型(109株,91.60%)和BT2型(10株,8.40%)。PFGE聚类呈现多样性,显示119株创伤弧菌可分为108种PFGE分子带型,相似度61.1%~100.0%。119株创伤弧菌通过cgMLST分析,共分为5个分支。结论珠海市2013—2021年不同来源创伤弧菌毒力相关基因型以CB型为优势型别,生物型以BT1为主。不同来源的创伤弧菌菌株遗传进化弥散性高,临床病人中分离出来的菌株有聚集成簇的现象,提示可能来源于同一克隆,遗传高度相关。
文摘目的调查1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结合病例临床、就餐史等信息查找可疑餐次,采集可疑食物、病例和环境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发现20例病例,均为广东省珠海市某公司员工,罹患率为18.7%(20/107)。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占100%,20/20)和腹泻(占95%,19/20)。流行曲线显示点源暴露模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9月6日中餐为可疑餐次(RR=8.63,95%CI:1.04~71.53),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9月6日中餐的脆皮鸭为可疑食物(OR=5.11,95%CI:1.50~17.37),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显示进食脆皮鸭的量越多,发病的风险越高(P<0.05)。实验室从3份病例肛拭子和1份留样脆皮鸭中检出占优势、同生化型的奇异变形杆菌,检出率为10.8%(4/37)。结论在实验室未能开展PFGE等分子分型方法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于区分奇异变形杆菌的致腹泻菌株和肠道正常携带菌株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建议将奇异变形杆菌的病原学监测纳入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国家分子分型网络体系Pulse Ne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