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钠利伐沙班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 被引量:34
1
作者 莫华贵 黄远翘 +4 位作者 罗裕强 马滚韶 邬黎平 徐勤 张荣凯 《河北医学》 CAS 2020年第4期533-537,共5页
目的:探究膝关节置换术后,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钠、利伐沙班三种抗凝药物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4月来我院接受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甲乙丙三... 目的:探究膝关节置换术后,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钠、利伐沙班三种抗凝药物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4月来我院接受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甲乙丙三组,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12h后,甲组患者给予口服利伐沙班,乙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丙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治疗。观察并对比三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数值和血小板值(Plt)等指标,记录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抗凝后,甲组患者的有效治疗例数(66例)明显高于乙组(44例,68.75%)、丙组(47例,71.21%),总有效治疗率为94.29%,三者差异显著(P<0.05);甲乙丙三组的PT、APTT、Plt指标两两比较,甲乙组、乙丙组的三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甲丙组的三项指标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1d、1周、15d后,甲组D-二聚体数值明显低于丙组(P<0.05);治疗后1周、15d后,甲组D-二聚体数值明显低于乙组(P<0.05);术后甲组患者出现2例DVT,发生率为5.88%;乙组出现6例,发生率17.65%;丙组出现10例,发生率29.4%。甲乙(χ^2=2.267,P=0.132)与乙丙(DVTχ^2=1.308,P=0.253,)两两相比,无明显差异;甲丙(DVT发生率,χ^2=6.476)两组相比,二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低分子肝素相比,阿司匹林的疗安全性能更高,但对治疗效果的提高作用更低;利伐沙班的抗凝效果更高,但隐性失血量及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的抗凝需求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利伐沙班 阿司匹林 低分子肝素钠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髓内固定技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患者股骨头旋转与固定钉滑脱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莫华贵 黄远翘 +3 位作者 陈元庄 马滚韶 邬黎平 徐勤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6期920-922,923,共4页
目的比较Gamma钉、PFNA和Inter Tan三种髓内固定技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患者股骨头旋转与固定钉滑脱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采用上述三种髓内固定技术治疗的12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比较Gamma钉、PFNA和Inter Tan三种髓内固定技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患者股骨头旋转与固定钉滑脱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采用上述三种髓内固定技术治疗的12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1例采用3代Gamma钉固定技术,50例采用PFNA固定技术,41例采用Inter Tan固定技术。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在放射学上的Evans-Jensen分型、术后4周固定钉滑脱量与股骨头旋转率。结果 Gamma钉、PFNA、Inter Tan三组患者术后4周的固定钉滑脱量分别为(4.40±1.21)mm、(4.35±1.43)mm、(4.18±1.3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4周股骨头旋转率分别为22.6%(7/31)、8.0%(4/50)、2.4%(1/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患者,其股骨头旋转与固定钉滑脱量无关,而与近端固定钉的防旋特性(或设计特性)有关。Inter Tan可能更适合用于高Evans-Jensen分型的骨折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股骨粗隆间骨折 髓内钉 股骨头旋转 固定钉滑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lon骨折内固定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6
3
作者 莫华贵 黄远翘 +3 位作者 陈元庄 马滚韶 邬黎平 徐勤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587-589,共3页
目的分析影响Pilon骨折内固定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并讨论相应对策。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至我院骨科进行Pilon骨折治疗的患者37例,所有患者行内固定治疗。对于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疗效评价,包括性别、年龄、软组织损伤程度、... 目的分析影响Pilon骨折内固定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并讨论相应对策。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至我院骨科进行Pilon骨折治疗的患者37例,所有患者行内固定治疗。对于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疗效评价,包括性别、年龄、软组织损伤程度、骨折类型、有无腓骨骨折、有无植骨。将疗效进行秩和检验对该因素是否对疗效有所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经过8个月随访发现患者治疗结果为优10例,良的18例,差的9例,优良率为75.68%。对可能影响骨折的各个因素使用秩和检验后发现,性别、年龄、腓骨是否损伤单个因素本身无差异性(P>0.05),而软组织损伤程度、骨折类型以及有无植骨单个因素对于疗效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视骨折部位软组织的保护,正确判断骨折类型并进行恰当处置以及选择正确植骨方案对改善Pilon骨折预后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骨折 内固定 疗效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形臂股骨颈前倾角测量在股骨中近段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中的旋转控制 被引量:1
4
作者 莫华贵 罗裕强 +4 位作者 黄远翘 陈元庄 马滚韶 徐勤 邬黎平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8年第2期204-208,共5页
目的探究与评价基于C形臂股骨颈前倾角测量在股骨中近段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中旋转控制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纳入自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应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股骨干中近段骨折患者共46例,其中观察组25例采用Brunner提出的... 目的探究与评价基于C形臂股骨颈前倾角测量在股骨中近段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中旋转控制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纳入自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应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股骨干中近段骨折患者共46例,其中观察组25例采用Brunner提出的C形臂测量患肢股骨颈前倾角进行旋转控制,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旋转控制。所有病例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术前行双侧股骨CT扫描,并测量健侧股骨颈前倾角。术中采用Brunner法,将股骨远端放置标准正位,通过调整近端旋转,将患侧前倾角调整至正常侧的值。所有病例术后行CT扫描并测量患侧股骨颈前倾角。结果所有纳入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健侧与患侧股骨颈前倾角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4.62°±2.35°,对照组7.28°±2.93°,t=3.41,P<0.001)。随访6~24个月,平均16.8个月,未见骨不连、螺钉切出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St.Michael髋关节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2.2±1.8,对照组20.6±2.0,t=2.86,P=0.01)。结论基于C形臂股骨颈前倾角测量可指导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中骨折端的旋转对位,准确判断股骨近端旋转角度和状态,提高术中的复位效果,明显降低术后旋转对位不良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前倾角 旋转预防 髓内钉 C形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趾屈肌挛缩的预防
5
作者 莫华贵 黄远翘 +3 位作者 陈元庄 马滚韶 邬黎平 徐勤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14期27-28,共2页
目的探讨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趾屈肌挛缩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我科2008年9月至2013年9月135例胫骨干骨折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对术后出现屈肌挛缩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接受随访10~25个月,平均随访17.2个月,... 目的探讨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趾屈肌挛缩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我科2008年9月至2013年9月135例胫骨干骨折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对术后出现屈肌挛缩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接受随访10~25个月,平均随访17.2个月,其中出现屈趾肌挛缩6例,Ⅰ度挛缩4例,Ⅱ度挛缩2例。结论严格把握手术时机、注意术中操作、术后严密观察对预防小腿后深筋膜室骨筋膜室综合征致趾屈肌挛缩的发生有重大意义,减少伤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筋膜室综合征 胫骨干骨折 髓内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伸位下三种不同扳动时间拔伸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邬黎平 黄远翘 +2 位作者 陈永源 陈曦 莫华贵 《颈腰痛杂志》 2014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观察在0.06秒、0.11秒、0.16秒三种不同扳动时间患者颈椎处于后伸体位下拔伸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0.06秒、0.11秒、0.16秒3组,每组60例,均采用坐位拔伸旋转手法治疗,手法... 目的观察在0.06秒、0.11秒、0.16秒三种不同扳动时间患者颈椎处于后伸体位下拔伸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0.06秒、0.11秒、0.16秒3组,每组60例,均采用坐位拔伸旋转手法治疗,手法操作时颈椎处于后伸20度位,三组扳动时间依次为0.06秒、0.11秒、0.16秒。观察3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总积分、主观感觉积分,体征积分和颈部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结果 3组间总有效率、总积分、主观感觉和客观体征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0.16秒组优于0.11秒组和0.06秒组(P<0.01);治疗后NDI评分0.16秒组低于0.11秒组和0.06 s组(P=0.000)。结论在施行颈椎旋转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后伸20度时,手法扳动时间为0.16秒的临床疗效优于0.11秒和0.06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手法 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 被引量:3
7
作者 黄远翘 陈元庄 +5 位作者 马滚韶 莫华贵 李钰军 邬黎平 朱英 郑若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年第10期1401-1403,共3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膝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25例胫骨髁问棘骨折患者并随访1年。总结其临床疗效,术后3、6个月膝关节功能,术后3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结果骨折3个月愈合。术后3月内...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膝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25例胫骨髁问棘骨折患者并随访1年。总结其临床疗效,术后3、6个月膝关节功能,术后3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结果骨折3个月愈合。术后3月内,患膝屈膝角度较健侧减少8.35°,平均22。,伸膝角度较健侧少5~10°,平均7.5°。术后6个月复查时,有3例屈膝受限约10°,1例伸膝受限约5°,其余全部恢复正常。手术前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差异有显著性(JD〈0.05)。结论膝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牢固、手术时问短、术后可早期活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髁间棘骨折 关节镜 空心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在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实施效果 被引量:2
8
作者 郑凤环 邬黎平 +4 位作者 黄远翘 陈元庄 郭灵芝 马滚韶 莫华贵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年第20期2472-2475,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实施效果。方法将21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拟行PFNA内固定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5例...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实施效果。方法将21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拟行PFNA内固定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5例。观察组围手术期采用CNP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焦虑程度、手术及住院期间各项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焦虑程度、医护总体满意率,住院天数、候手术天数、住院费用,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术后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治疗围手术期实施CNP护理可以明显减轻手术患者的焦虑状态,提高临床疗效和护理质量,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PFNA 临床护理路径(C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路径在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邬黎平 黄远翘 +7 位作者 朱小华 张宇 李宝丰 陈元庄 莫华贵 马滚韶 李学仕 李钰军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年第8期1074-1076,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在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12例拟行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问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在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12例拟行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问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6例,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对照组采用常规诊疗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候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平均住院天数、平均候手术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在总体满意率、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治疗中应用临床路径不但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天数、等候手术时问、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而且可以提高患者总体满意度和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PFNA)临床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不同髓内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远翘 邬黎平 +6 位作者 朱小华 陈元庄 张宇 李宝丰 马滚韶 莫华贵 李钰军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年第7期906-909,共4页
目的研究PFNA-Ⅱ、PFNA及Gamma钉三种不同髓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问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PFNA-Ⅱ组治疗61例、PFNA组治疗61例、Gamma钉组治疗60例。对比分析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 目的研究PFNA-Ⅱ、PFNA及Gamma钉三种不同髓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问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PFNA-Ⅱ组治疗61例、PFNA组治疗61例、Gamma钉组治疗60例。对比分析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指标。结果三组间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PFNA组及Gamma钉组相比,PFNA-Ⅱ组手术时间和术中X线暴露时间最短f(46.3±12.4)min],失血量(60±15.3)ml和住院天数(6.2±1.3)d最少(P〈0.05)。结论与PFNA及Gamma钉相比,PFNA—Ⅱ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手术时间和中X线暴露时间短、失血量和住院天数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髓内固定 PFNA-Ⅱ GAMMA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Karlsson术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慢性损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滚韶 徐勤 +2 位作者 罗裕强 黄远翘 莫华贵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34期18-19,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Karlsson术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慢性损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6月-2019年6月收治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慢性损伤患者18例,应用改良Karlsson术结合踝关节镜清理治疗。结果:18例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切口并发症;无1... 目的:探讨改良Karlsson术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慢性损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6月-2019年6月收治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慢性损伤患者18例,应用改良Karlsson术结合踝关节镜清理治疗。结果:18例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切口并发症;无1例患者出现锚钉骨道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等;1例患者再次出现踝关节扭伤,予以石膏固定后痊愈。所有患者最后1次随访时,前抽屉试验及距骨倾斜试验均为阴性。本组病例术后距骨倾斜角减少平均(2.9±0.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距骨前移量减少为平均(2.7±1.7)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1次随访时,AOFAS评分比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8例患者术后优10例,良5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率为83.3%。结论:改良Karlsson术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慢性损伤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如有条件术中可同期进行踝关节镜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损伤细节、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修复 Karlsson术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慢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NA-Ⅱ微创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12
作者 邬黎平 黄远翘 +4 位作者 陈元庄 马滚韶 莫华贵 李钰军 李学仕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PFNA-Ⅱ微创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FNA-Ⅱ治疗组84例,Gamma钉治疗组84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时间、术后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 目的探讨PFNA-Ⅱ微创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FNA-Ⅱ治疗组84例,Gamma钉治疗组84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时间、术后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大腿疼痛发生率、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指标。结果两组间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Gamma钉组相比,FNA-Ⅱ组手术时间[(47.8±11.3)min]和术中X线暴露时间[(2.1±0.89)min]短,术中失血量[(59±14.7)ml]、住院天数[(6.1±1.2)d]和大腿疼痛发生率(2.4%)少(P〈0.05)。结论PFNA-Ⅱ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问骨折,具有微创,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PFNA-Ⅱ GAMMA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萘洛尔联合埃克替尼治疗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方丽兰 余更生 +3 位作者 莫华贵 林秀欣 邓文静 周颖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7期150-154,共5页
目的:探究普萘洛尔联合埃克替尼治疗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埃克替尼治疗,治疗... 目的:探究普萘洛尔联合埃克替尼治疗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埃克替尼治疗,治疗组口服普萘洛尔+埃克替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生活质量、毒副作用发生情况、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生存曲线。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与医生的关系、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和附加的关注情况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治疗后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CEA、CYFRA21-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萘洛尔联合埃克替尼治疗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明显,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和生存率,降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萘洛尔 埃克替尼 EGFR突变 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软组织平衡测量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莫华贵 黄远翘 +5 位作者 邬黎平 罗焕 罗贞 陈家辉 罗裕强 原向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2期161-165,共5页
骨关节炎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多发常见的关节疾病,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迅速上升。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出现为膝关节严重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但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主要涉及软组织平衡调节以及生物力线测量等... 骨关节炎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多发常见的关节疾病,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迅速上升。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出现为膝关节严重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但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主要涉及软组织平衡调节以及生物力线测量等。本文中作者充分结合国内外最近研究,就膝关节置换手术中涉及的软组织平衡测量技术的发展近况进行归纳总结。随着相关领域传感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合持续优化完善的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技术,医学领域膝关节置换术中软组织平衡测量相关技术将有更多新的突破,人工关节使用寿命有望得到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压力传感器 软组织平衡 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代Serf仿生双动全髋置换与普通全髋置换在高脱位风险患者中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邬黎平 黄远翘 +2 位作者 陈元庄 莫华贵 罗裕强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年第5期396-401,共6页
背景:高脱位风险患者的全髋关节置换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尽管有大头、加长颈、限制髋、微创小切口、术后长时间佩戴髋关节支具等方法,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此类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发生。目的:对比研究第三代Serf仿生双动全髋置换... 背景:高脱位风险患者的全髋关节置换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尽管有大头、加长颈、限制髋、微创小切口、术后长时间佩戴髋关节支具等方法,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此类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发生。目的:对比研究第三代Serf仿生双动全髋置换与普通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脱位风险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00例(100髋)具有高脱位风险的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分别行第三代Serf仿生双动全髋置换和普通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保护下自主初次下蹲时间、术后自主初次上下楼梯时间、术后自主初次穿脱袜子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与术后1年随访时的膝髋关节Harris评分、UCLA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Serf仿生双动全髋关节组在保护下自主初次下蹲时间、术后自主初次上下楼梯时间、术后自主初次穿脱袜子时间、术后1周及术后1年Harris评分、UCLA评分显著优于普通全髋关节组,术后脱位发生率及术后各种并发症总的发生率均低于普通全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全髋关节相比,在有高脱风险患者中,第三代Serf仿生双动全髋置换具有术后脱位及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功能恢复快速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脱位 仿生双动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静脉皮瓣临床应用25例体会 被引量:12
16
作者 莫华贵 何明飞 +3 位作者 黄远翘 陈元庄 邬黎平 马滚韶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2-164,共3页
目的 总结游离移植纯静脉皮瓣的特点,探讨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25例纯静脉皮瓣修复手指和手背软组织缺损病例资料,对皮瓣外观、浅感觉及患指的活动度进行评价. 结果 25例... 目的 总结游离移植纯静脉皮瓣的特点,探讨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25例纯静脉皮瓣修复手指和手背软组织缺损病例资料,对皮瓣外观、浅感觉及患指的活动度进行评价. 结果 25例均获随访4~18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2周.23例纯静脉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大部分成活,周缘出现2~4 mm淤黑,经换药后脱痂愈合.皮瓣成活后4周左右色泽逐渐偏暗,质地较前变硬,外观仍饱满,早期予功能锻炼后皮瓣弹性有改善.皮瓣修复指腹侧及指背软组织缺损病例均有10°~ 20°活动受限,以跨指间关节腹侧皮瓣为重.皮瓣浅感觉、触觉部分恢复,5例存在感觉过敏现象.末次随访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为84%. 结论 纯静脉游离皮瓣是一种修复软组织缺损的简单、良好方法,因其为纯静脉供血,具有低灌注、适用于手背及手指中近节创面修复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静脉皮瓣 肌腱缺损
原文传递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的原因分析与处理 被引量:5
17
作者 莫华贵 黄远翘 +4 位作者 陈元庄 马滚韶 徐勤 罗裕强 陈家辉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95-500,共6页
目的分析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的原因,探讨其处理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四肢关节骨科收治的84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56例,女28例;年龄为19~64岁,平均42.5岁;骨折按T... 目的分析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的原因,探讨其处理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四肢关节骨科收治的84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56例,女28例;年龄为19~64岁,平均42.5岁;骨折按Tile分型:B1型22例,B2型16例,B3型10例;C1型22例,C2型6例,C3型8例。单纯前环固定21例,前、后环联合固定63例。术后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统计术后前环固定失效患者,并分析其失效原因及处理方案的选择。结果84例患者术后获6~36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7例(8.3%)患者术后发生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前环固定失效时间为术后3~75 d,平均29.1 d。失效原因:手术时机选择不当及前环固定稳定性欠佳2例,单纯前环固定稳定性欠佳1例,前环固定物选择错误及康复措施不当2例,术中复位不良1例,后环固定不稳1例。2例患者前环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失效,1例翻修,1例保守治疗;5例前环采用钢板内固定失效,4例翻修,1例保守治疗。5例翻修患者翻修术后获11~24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评分系统评定骨盆功能:优2例,良2例,可1例。2例保守治疗患者最终畸形愈合。结论手术时机选择不当、前环固定物选择错误、术中复位不良、前环固定稳定性欠佳、后环固定不稳及康复措施不当是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的主要原因。对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关键是明确失效原因,采用钢板固定翻修可取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 骨折固定术 治疗失败 前环
原文传递
CT测量在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莫华贵 黄远翘 +3 位作者 马滚韶 徐勤 邬黎平 方丽兰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探究术前CT测量髋臼股骨颈联合前倾角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THA)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期间本院骨科接受THA治疗的90例(90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48例术前通过X线和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髋臼股骨颈... 目的探究术前CT测量髋臼股骨颈联合前倾角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THA)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期间本院骨科接受THA治疗的90例(90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48例术前通过X线和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髋臼股骨颈联合前倾角,并拟定最佳的联合前倾角实施THA,为CT组;余42例术前不进行CT测量,为X线组。记录两组手术完成情况及手术效果,CT组术后通过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3D-CT)技术评估髋臼杯前倾角、髋臼股骨颈联合前倾角与术前拟定角度的差异。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前、术后下肢长度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组术后2、3个月髋臼杯前倾角、髋臼股骨颈联合前倾角与术前拟定角度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组术后2、3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显著高于X线组(P<0.05);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X线组的21.43%(P<0.05);脱位、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略低于X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次接受THA治疗的DDH患者,术前CT测量髋臼股骨颈联合前倾角有利于拟定最佳联合前倾角调整方案,继而可获得最大的初始稳定性,改善手术效果及减少假体脱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髋臼 股骨颈 髋发育不良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原文传递
利用小转子投影术中纠正股骨干骨折旋转畸形 被引量:1
19
作者 莫华贵 黄远翘 +4 位作者 陈元庄 马滚韶 邬黎平 徐勤 罗裕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02-706,共5页
[目的]探索利用小转子投影术中纠正股骨干骨折旋转畸形的准确率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患者89例,年龄17~64岁,平均(38.73±11.65)岁。均以髓内钉进行固定,术中通过小转子宽度... [目的]探索利用小转子投影术中纠正股骨干骨折旋转畸形的准确率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患者89例,年龄17~64岁,平均(38.73±11.65)岁。均以髓内钉进行固定,术中通过小转子宽度与股骨头中点至小转子基底部的比值调整旋转畸形。术后行双下肢CT检查,分别测量患侧和健侧的股骨前倾角(FAV),并两侧比较。行正侧位X线片,观察其内固定位置与骨折愈合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CT测量FAV患侧为2.44°~43.21°,平均(20.62±7.31)°,健侧为11.30°~37.24°,平均(19.12±5.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12~38月,平均(16.72±7.14)月。其中,84例骨折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7.31±3.44)月;5例患者发生肥厚性骨不连,均为粗隆下骨折,通过断端置入单皮质钢板,平均于第2次手术后(5.40±1.24)个月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患者Harris评分76~93分,平均(86.72±3.16)分。[结论]利用小转子投影术中纠正股骨干骨折旋转畸形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稳定快速且方便,可作为术中快速判断是否存在旋转畸形的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旋转移位 小转子
原文传递
成人创伤性髋关节下脱位合并同侧股骨转子下骨折一例
20
作者 莫华贵 罗裕强 +4 位作者 黄远翘 陈元庄 马滚韶 邬黎平 徐勤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60-861,共2页
髋关节下脱位发生率低,仅见于高能量损伤如交通伤、高处坠落伤等,合并同侧股骨骨折则更为罕见,目前暂无大宗流行病学报道。截至2017年,关于髋关节下脱位合并股骨骨折的中文文献报道1例(该例合并股骨颈骨折),英文文献报道13例(其... 髋关节下脱位发生率低,仅见于高能量损伤如交通伤、高处坠落伤等,合并同侧股骨骨折则更为罕见,目前暂无大宗流行病学报道。截至2017年,关于髋关节下脱位合并股骨骨折的中文文献报道1例(该例合并股骨颈骨折),英文文献报道13例(其中1例为双侧,1例合并股骨转子问骨折,1例合并股骨颈骨折,1例合并开放性股骨转子下骨折,1例合并无移位性股骨头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下骨折 同侧股骨骨折 髋关节 脱位 创伤性 股骨颈骨折 成人 高能量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