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套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荀学义 胡泽勇 +4 位作者 吴学宏 薛志华 崔桂凤 杨力 王旭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44-1452,共9页
利用ERA40、NCEP/NCAR和JRA25再分析资料以及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的探空资料和1979年高原地区第一次气象科学试验资料,较详细地比较了高原地区位势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套再分析资料在高原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 利用ERA40、NCEP/NCAR和JRA25再分析资料以及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的探空资料和1979年高原地区第一次气象科学试验资料,较详细地比较了高原地区位势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套再分析资料在高原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在明显的差别。相比较而言,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位势高度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JRA25再分析资料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标准差最小;但是在高原中部和南部地区,ERA40再分析资料偏差略小于NCEP/NCAR和JRA25再分析资料。再分析资料与第一次高原气象科学试验资料之间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其相关系数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在400hPa达到最大值,同一标准等压面上再分析资料与试验资料的空间相关性之间存在着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再分析资料 位势高度 空间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MWF和NCEP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高度场变化中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荀学义 胡泽勇 +3 位作者 孙俊 崔桂凤 徐丽娇 谷良雷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0-87,共8页
利用ECMWF和NCEP/NCAR北半球逐月平均的600hPa、500hPa和200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对高原地区高度场流型及量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在不同的再分析资料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高度场流型的区别由低层向高层依... 利用ECMWF和NCEP/NCAR北半球逐月平均的600hPa、500hPa和200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对高原地区高度场流型及量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在不同的再分析资料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高度场流型的区别由低层向高层依次减小,600hPa高度场除冬季的流型基本一致外,其余三季的流型均存在明显的区别;500hPa高度场除夏季的流型存在明显的区别外,其余三季的流型基本一致;200hPa高度场四季的流型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区别.量值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和季节循环趋势基本一致.结合高原代表站探空资料进一步分析表明,高原中部和南部地区ECMWF再分析资料的量值更接近事实,高原北部地区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量值更接近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ECMWF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 高度场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近地层及北侧气压系统的季节性振荡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荀学义 胡泽勇 +3 位作者 崔桂凤 王愚 白彬人 谷良雷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0-368,共9页
基于ERA-Interim逐日4次600 h Pa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以及青藏高原和周边地区75个气象站日平均温度、降水和相对湿度资料,对高原近地层及北侧气压系统的季节性振荡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近地层及北侧气压系统强度在围绕中心点顺... 基于ERA-Interim逐日4次600 h Pa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以及青藏高原和周边地区75个气象站日平均温度、降水和相对湿度资料,对高原近地层及北侧气压系统的季节性振荡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近地层及北侧气压系统强度在围绕中心点顺时针运动时不断加强,逆时针运动时不断减弱.两气压系统呈明显的跷跷板式变化,在600 h Pa上表现为高度场空间结构沿经向上的调整;低高压差负值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与高原季风起讫时间吻合.高原夏季降水的起讫不仅与高原及北侧气压系统结构密切相关,而且与高原东南或南部水汽输送条件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季节性振荡变化 近地层 气象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地区ERA40与NCEPI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荀学义 胡泽勇 +3 位作者 孙俊 崔桂凤 徐丽娇 孙鑫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2-400,共9页
利用ERA40、NCEPI(NCEP/NCAR version I)再分析资料以及高原地区的探空资料和1979年青藏高原地区第1次气象科学试验资料,详细的比较了高原地区位势高度的特征。结果表明,两套再分析资料在高原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在着明显的差... 利用ERA40、NCEPI(NCEP/NCAR version I)再分析资料以及高原地区的探空资料和1979年青藏高原地区第1次气象科学试验资料,详细的比较了高原地区位势高度的特征。结果表明,两套再分析资料在高原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相比较而言,高原北部地区ERA40再分析资料除1980—1990年在200hPa高层优于NCEPI再分析资料外,NCEPI再分析资料在年际变化上更接近探空资料;高原中部和南部地区NCEPI再分析资料除1980—1990年在200 hPa高层优于ERA40再分析资料外,ERA40再分析资料在年际变化上更接近探空资料。与1979年青藏高原地区第1次气象科学试验资料空间相关关系的比较显示,ERA40再分析资料在空间上与试验资料更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再分析资料 位势高度 空间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季风对我国西北干旱区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荀学义 胡泽勇 +3 位作者 崔桂凤 张和平 胡英华 杨保成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1-320,共10页
基于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及同期高原和我国西北干旱区观测站温度与降水资料,分析高原季风与西北干旱区气候的关系,对比高原典型强弱季风年平均大尺度环流和水汽输送条件的差异,探讨高原强弱季风年西北干旱区气候差异形成的原因。... 基于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及同期高原和我国西北干旱区观测站温度与降水资料,分析高原季风与西北干旱区气候的关系,对比高原典型强弱季风年平均大尺度环流和水汽输送条件的差异,探讨高原强弱季风年西北干旱区气候差异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季风与我国西北干旱区气候相关关系显著;高原强弱季风年对应的大尺度环流和垂直环流系统存在明显差异;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好坏与降水量多寡配合得较好,即强高原季风年,高原北部边缘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更有利于降水,而弱高原季风年,高原北部边缘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偏差,对应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季风 西北干旱区 环流系统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近地层低压系统移动路径及其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荀学义 胡泽勇 +3 位作者 孙俊 崔桂凤 徐丽娇 张华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1-767,共7页
利用ECMWF 600hPa高度场加密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强、弱季风年高原近地层低压系统的移动路径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低压系统于4月在青海省西南部形成,5月沿西南方向移入西藏地区,此后低压系统呈南北向波动西移,直至到达"西至点... 利用ECMWF 600hPa高度场加密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强、弱季风年高原近地层低压系统的移动路径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低压系统于4月在青海省西南部形成,5月沿西南方向移入西藏地区,此后低压系统呈南北向波动西移,直至到达"西至点"后转向东退于10月衰减消散;强季风年低压系统中心强度总体上较弱季风年强。强季风年低压系统移动路径偏北,南北向波动振幅较小,弱季风年低压系统移动路径偏南,南北向波动振幅较大,呈"V"形分布;孕育初生阶段低压系统的形成过程在弱季风年出现"反复"现象;发展成熟阶段高原近地层低压系统南侧印度上空低压系统形成,并且强季风年较弱季风年形成时间偏迟,位置偏南;衰减消亡阶段高原近地层低压系统西北侧的高压系统减弱消散,10月东伸高压脊的脊点在弱季风年较强季风年偏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低压系统 移动路径 强季风年 弱季风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上游不同下垫面反照率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孙俊 胡泽勇 +3 位作者 荀学义 彭雯 吕斌 徐丽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7-613,共7页
利用黑河中上游6个自动气象站2008年6月-2009年5月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6种典型下垫面反照率变化特征和太阳高度角对反照率的影响,针对垭口站和花寨子站分别讨论了积雪和土壤湿度对反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太阳高度角对反照... 利用黑河中上游6个自动气象站2008年6月-2009年5月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6种典型下垫面反照率变化特征和太阳高度角对反照率的影响,针对垭口站和花寨子站分别讨论了积雪和土壤湿度对反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太阳高度角对反照率的影响不同,不同的下垫面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在积雪下垫面,太阳高度角对反照率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森林;在牧草和农田站,夏季植被生长旺盛季,太阳高度角对反照率的影响要比冬季的大。观测资料分析表明,表层土壤湿度对反照率的影响非常显著,零星小雨虽然不能渗透到地表以下,但仍会引起表层土壤湿度增加,导致反照率出现短时明显降低。不同的降雨量对反照率的影响也不同。根据年平均反照率得出各种下垫面反照率的相对关系为高寒草甸>荒漠>牧草>农田>稀疏草地>森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上游 反照率 太阳高度角 积雪 土壤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原季节性冻土区潜在蒸散和干湿状况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何慧根 胡泽勇 +4 位作者 荀学义 孙俊 郝丽 徐丽娇 彭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6,共7页
利用位于藏北高原季节性冻土区的MS3478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基于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的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讨论了动力、热力和水分因子对潜在蒸散的影响,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干湿状况。结果表明:全年日潜在... 利用位于藏北高原季节性冻土区的MS3478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基于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的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讨论了动力、热力和水分因子对潜在蒸散的影响,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干湿状况。结果表明:全年日潜在蒸散量在0.52~6.46mm之间;夏季蒸发力最旺盛,5~9月的月潜在蒸散量均超过了100mm,11月份潜在蒸散锐减至33mm,潜在蒸散年总量为1037.83mm;夏季热力蒸散量明显大于动力蒸散,而冬季动力蒸散明显大于热力蒸散。藏北冻土区仅在5~9月为半湿润气候,持续时间较短,冬半年的干旱和半干旱维持时间长。水分因子和动力因子对潜在蒸散的影响季节变化大。土壤水分不是影响潜在蒸散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季节性冻土区 潜在蒸散 动力和热力作用 水分因子 干湿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原湿地地表辐射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何慧根 胡泽勇 +4 位作者 荀学义 郝丽 谷良雷 孙俊 徐丽娇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61-567,共7页
利用位于藏北高原典型湿地的MS3478站1a的实测辐射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地面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季节平均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总辐射和反射辐射的春季日变化明显大于其它季节,年变化均呈双峰型,但相位不... 利用位于藏北高原典型湿地的MS3478站1a的实测辐射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地面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季节平均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总辐射和反射辐射的春季日变化明显大于其它季节,年变化均呈双峰型,但相位不一致。地面长波辐射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均呈不对称变化。地面有效辐射的年变化呈双峰型,两个峰值分别对应于冻土消融的3、4月份和冻结的10月份。净辐射量主要集中在5~7月份,占年总量的40.14%,表明该地区春末夏初地表获得的净能量最多,对地面热源的形成及其对大气的加热具有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辐射平衡 日变化 季节变化 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原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的优化和检验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愚 胡泽勇 +2 位作者 荀学义 徐丽娇 薛鹏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46-653,共8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冻土模式FSM中原始和优化的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分别对青藏高原中部NewD66观测点土壤温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式中原始的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高估了实际的土壤热传导率,因而导致模拟的...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冻土模式FSM中原始和优化的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分别对青藏高原中部NewD66观测点土壤温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式中原始的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高估了实际的土壤热传导率,因而导致模拟的土壤温度偏高。优化的参数化方案较原始参数化方案更能真实地模拟出土壤温度的变化,尤其对深层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更加显著。这些表明应用优化参数化方案的FSM模式对土壤温度模拟的准确性比原模式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模式 土壤热传导率 藏北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新津机场地面风场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申辉 何慧根 +2 位作者 郝丽 荀学义 孙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45-551,共7页
利用2005年1月—2010年2月自动气象站的地面风观测资料,分析了四川新津机场地面风的平均日变化、月变化、季变化及年际变化等,讨论了地面瞬时风与机场跑道的关系,并对≥5 m.s-1地面瞬时风的预报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机场主要受偏北风... 利用2005年1月—2010年2月自动气象站的地面风观测资料,分析了四川新津机场地面风的平均日变化、月变化、季变化及年际变化等,讨论了地面瞬时风与机场跑道的关系,并对≥5 m.s-1地面瞬时风的预报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机场主要受偏北风、偏西南风和偏东南风影响,且偏北风和偏东南方向风速较大。全年较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季。各季节均盛行偏北风,秋、冬季偏北风出现的频率远大于春、夏季。下午风速大,早晨和夜间风速小。全年平均风速小,年际差异小,微风和静风频率高。持续时间较长的≥5 m.s-1地面瞬时风的预报重点在于天气系统的预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津机场 地面风 地面瞬时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市春季大风、沙尘暴变化特征与高原季风的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崔桂凤 荀学义 +3 位作者 银山 姜淑琴 孙万仙 王轶博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10年第2期191-197,共7页
利用1958~2001年600hPa高度场格距为2.5°×2.5°和1989~2008年600hPa高度场格距为1.5°×1.5°的ECMWF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1980~2006年鄂尔多斯市4个气象观测站春季大风日数和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鄂尔多... 利用1958~2001年600hPa高度场格距为2.5°×2.5°和1989~2008年600hPa高度场格距为1.5°×1.5°的ECMWF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1980~2006年鄂尔多斯市4个气象观测站春季大风日数和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市春季大风、沙尘暴变化特征与高原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1980~2006年鄂尔多斯市春季大风、沙尘暴日数的时间总体呈减少趋势.进一步研究表明,鄂尔多斯市来年春季大风、沙尘暴的变化特征与高原季风的气候变化特征密切相关,来年春季大风日数与7月高原季风指数呈负相关关系,来年春季沙尘暴日数与5个月(1,5,7,11,12月)的高原季风指数平均值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指数 鄂尔多斯市 大风 沙尘暴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CIS模式对内蒙古气候变化情景的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尤莉 许吟隆 荀学义 《内蒙古气象》 2009年第4期3-6,F0003,共5页
利用英国Hadley气候中心研制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嵌套全球环流模式HadCM3,模拟了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内蒙古平均气温。通过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预测并分析了在B2温室气体排放情景(SRES)下,2071—2100年内蒙古气温的... 利用英国Hadley气候中心研制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嵌套全球环流模式HadCM3,模拟了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内蒙古平均气温。通过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预测并分析了在B2温室气体排放情景(SRES)下,2071—2100年内蒙古气温的变化情景。结果表明:PRECIS模式较好的模拟出了内蒙古1961—1990年30年平均的气温分布,特别在模拟从东北向西南温度递增趋势上表现了良好的能力,尤其是在锡林浩特以东地区,模拟的高低值中心位置和范围与实况比较吻合,且对夏季温度的模拟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季节。在B2排放情景下,未来2071—2100年内蒙古气候继续向暖的方向发展,年平均气温、冬季和夏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全区增温3.5~5℃,升幅最大的地区在阿拉善中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S 模式 检验 变化情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Dynamic Plateau Monsoon Index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General Circulation Anomalies 被引量:19
14
作者 荀学义 胡泽勇 马耀明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6期1249-1263,共15页
Based on monthly ECMWF reanalysis-Interim (ERA-Interim) reanalysis data, along with monthly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data, the Dynamic Plateau Monsoon Index (DPMI) is defined. The results of a contrast analys... Based on monthly ECMWF reanalysis-Interim (ERA-Interim) reanalysis data, along with monthly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data, the Dynamic Plateau Monsoon Index (DPMI) is defined. The results of a contrast analysis of the DPMI versus the Traditional Plateau Monsoon Index (TPMI) are described. The response of general circulation to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summer monsoon anomalies and the correlation of the DPMI with general circulation anomalies a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PMI reflected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better and depicted climate variation more accurately than the TPMI. In years when the plateau summer monsoon is strong, the low over the plateau and the trough near the eastern coast of Asia are deeper and higher than normal over South China. This correlation corresponds to two anomalous cyclones over the plateau and the eastern coast of Asia and an anomalous anticyclone in South China. The 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are affected by anomalous southwesterly winds that transport more moisture to South China and cause more precipitatio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ppear to receive more precipitation by means of the strong westerly water vapor flow transported from the "large triangle affecting the region". In years when the plateau summer monsoon is weak, these are opposite. The plateau monso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and position of the South Asian high, and the existence of a teleconnection pattern in the mid-upper levels suggests a possible linkage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nd the Indian monsoon to the plateau summer monso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Xizang Plateau Dynamic Plateau Monsoon Index center position general circ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T639气象要素预报性能评估检验 被引量:9
15
作者 荀学义 胡英华 +2 位作者 张旭 斯琴 韩仲强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7-658,共12页
通过T639模式预报产品在内蒙古地区降水量、2m温度、相对湿度和10m风向、风速及降水过程预报效果的适用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温度和相对湿度预报的准确率较风向、风速明显偏高,温度和相对湿度预报的误差系统偏小,风速预报误差偏大的概... 通过T639模式预报产品在内蒙古地区降水量、2m温度、相对湿度和10m风向、风速及降水过程预报效果的适用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温度和相对湿度预报的准确率较风向、风速明显偏高,温度和相对湿度预报的误差系统偏小,风速预报误差偏大的概率较大;降水量的预报准确率随降水等级增加而递减,对小雨而言,模式漏报率小于空报率,多报降水的偏差和少报降水的偏差相近。在预报要素空间分布上,风向预报的偏差顺时针偏转,其夹角小于45°,温度预报偏差总体偏小,相对湿度预报偏差由西向东表现为"+、-、+、-"的分布特征;小雨和中雨落区预报偏大,暴雨落区预报偏小;贝加尔湖冷涡强度的预报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预报偏弱,影响范围偏西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T639 评估检验 暴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639和EC模式对内蒙古主要天气系统的预报性能检验 被引量:8
16
作者 荀学义 孟雪峰 +5 位作者 王学强 胡英华 金迎春 赵斐 拓彦军 张旭 《气象科技》 2014年第5期832-838,共7页
利用2012年T639和EC模式500hPa高度场预报产品及ECMWF客观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检验方法,对内蒙古主要天气影响系统之西风槽、贝加尔湖冷涡、蒙古冷涡和东北冷涡数值产品的预报性能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T639和EC模式产品对内蒙古影... 利用2012年T639和EC模式500hPa高度场预报产品及ECMWF客观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检验方法,对内蒙古主要天气影响系统之西风槽、贝加尔湖冷涡、蒙古冷涡和东北冷涡数值产品的预报性能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T639和EC模式产品对内蒙古影响系统具有较好的预报性能,36h内的预报性能更为显著。EC模式产品预报准确率优于T639模式产品,但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影响系统的预报稳定性相对较差。T639模式产品在36h的预报能力比较高,对影响系统的生成时间、槽线位置、移动速度及中心强度4项检验指标预报准确率均在80%以上。EC模式预报产品,48h内对影响系统4项检验指标预报准确率均在80%以上。随着预报时效延长,T639和EC模式产品预报能力均有所下降。两套模式产品与实况相关系数空间分布在各时效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对应相关系数空间分布,T639和EC模式产品标准差的大值中心与相关系数的低值中心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639模式 EC模式 内蒙古 影响系统 天气学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夏季干旱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宋桂英 潘进军 +2 位作者 王德民 韩经纬 荀学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5-81,共7页
对于大气中水汽的定性、定量测量是提高内蒙古干旱研究与预测的有效手段。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内蒙古地区实测降水资料(1961—2000年),定性、定量地分析东亚水汽分布、水汽输送与内蒙古夏季干旱的关系。得出内蒙古地区上空低层大气的... 对于大气中水汽的定性、定量测量是提高内蒙古干旱研究与预测的有效手段。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内蒙古地区实测降水资料(1961—2000年),定性、定量地分析东亚水汽分布、水汽输送与内蒙古夏季干旱的关系。得出内蒙古地区上空低层大气的含水量偏少是内蒙古夏季干旱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青藏高原大地形作用,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北上受阻,不能达到内蒙古高原是形成内蒙古干旱的又一原因。受大气环流影响,内蒙古高原水汽辐合偏弱是内蒙古夏季干旱的重要原因。青藏高原的水汽通量与内蒙古东西部降水都存在明显负相关;孟加拉湾至内蒙古西部是内蒙古西部地区降水的水汽通道,南海至中国东北地区为内蒙古东部降水的水汽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水汽 降水 水汽通量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639对流参数的内蒙古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方法初探 被引量:17
18
作者 斯琴 王佳津 +1 位作者 荀学义 包福祥 《干旱气象》 2016年第5期906-911,共6页
统计内蒙古地区2011—2014年汛期短时强降水、冰雹、大风强对流天气的基础上,利用T6391°×1°逐3 h的数值模式产品计算物理量,选取与强对流天气相关性较好的敏感对流参数作为预报因子,通过权重分析建立未来0-12 h强对流天... 统计内蒙古地区2011—2014年汛期短时强降水、冰雹、大风强对流天气的基础上,利用T6391°×1°逐3 h的数值模式产品计算物理量,选取与强对流天气相关性较好的敏感对流参数作为预报因子,通过权重分析建立未来0-12 h强对流天气及落区的潜势预报方程,并确定判别不同强对流天气的阈值。通过对2013年8月进行的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发生强对流天气的平均TS评分为0.35;不发生强对流天气的平均TS评分为0.51;3种强对流天气预报中对冰雹预报效果不理想,但对大风及短时强降水预报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潜势预报 对流参数 T639数值预报产品 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带2012年“720”极端暴雨事件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1
19
作者 宋桂英 李孝泽 +3 位作者 孙永刚 陈磊 江靖 荀学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83-891,共9页
2012年7月下旬,处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带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端降水事件,使该区气象与气候预测面临新问题.7月20日河套地区出现大范围暴雨天气,其中两个台站日降水量超历史极值,一个台站超历史阈值,属极端天气... 2012年7月下旬,处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带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端降水事件,使该区气象与气候预测面临新问题.7月20日河套地区出现大范围暴雨天气,其中两个台站日降水量超历史极值,一个台站超历史阈值,属极端天气事件.利用常规及精细化监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此次极端降水天气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天气背景看,贝加尔湖低槽内冷空气侵入副高西侧的暖空气中,在对流层低层激发出低涡系统,低涡前侧的南风急流使南来水汽到达41°N以北,并在河套地区聚集.对流层低层水汽通量维持在8~10 g·cm-1·hPa-1·s-1,大气比湿达12~17g·kg-1,为极端降水事件提供了丰沛的水汽.该事件是通过MCC强烈发展形成的,河套西北部不断有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东移,河套南部新生的β中尺度系统发展并入MCS中,MCS系统发展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MCC中心的TBB值达-40~-83℃.近地面雷达监测显示,河套东北部、中部存在强雷达回波群,回波群内对流单体中心的反射率因子均达到50~55dbz,构成超级对流单体.地面上,不断新生的中尺度辐合线长时间存在于河套东北部并促发对流性暴雨.暴雨前期对流层低层增温作用显著,中高层"干侵入"使大气不稳定能量进一步增加.冷锋前暖空气强烈的上升运动促发了大气不稳定能量释放.该事件很可能与当前全球变暖密切相关,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冰量减少,夏季风增强,雨带北移,使得中纬度内陆干旱-半干旱带发生前所未有的极端降水事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干旱-半干旱地带 2012年“7&#183 20”极端降水 特征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7月内蒙古极端降水事件及成因 被引量:12
20
作者 宋桂英 李孝泽 +3 位作者 江靖 荀学义 陈磊 马素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3-172,共10页
2012年7月下旬内蒙古中部出现罕见的极端降水事件(简称"7·27"暴雨)。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和精细化监测等资料分析了"7·27"暴雨成因。结果表明:(1)贝加尔湖低涡异于常年。巴尔喀什湖到鄂霍茨克... 2012年7月下旬内蒙古中部出现罕见的极端降水事件(简称"7·27"暴雨)。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和精细化监测等资料分析了"7·27"暴雨成因。结果表明:(1)贝加尔湖低涡异于常年。巴尔喀什湖到鄂霍茨克海为阻塞高压,其底部横槽加深生成贝加尔湖低涡。低涡内有冷空气活动,在对流层低层及地面激发出低涡和气旋。(2)该过程的中尺度特征明显。地面中尺度切变线不断新生、稳定维持,形成多个中尺度雨带。高空β中尺度对流云团不断新生、合并加强,形成对流复合体M CS。河套西北部、河套南部、锡林郭勒盟中西部三个暴雨区均是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 CS发展的结果。(3)垂直方向上,暴雨发生前到暴雨期从地面至700 h Pa的大气比湿达10~22 g·kg-1,且850~700 h Pa水汽垂直输送达到最强;水平方向上,南风风力辐合,末端到达45°N以北,河套南部地区为"水汽汇"。(4)对流层高层大气涡旋运动是该过程的直接诱因。大气涡旋运动由200 h Pa向700 h Pa传播,正涡度平流在700 h Pa到200 h Pa随高度增加,高层水平辐散、低层补偿辐合,大气强迫上升产生暴雨。(5)对流层中层持续"干侵入",低层持续的暖湿输送,大气不稳定能量不断重建,这是极端暴雨过程的热力机制。(6)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亚洲夏季风加强,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向东亚副热带地区输送加强,水汽输送进一步向北扩展到我国华北内陆地区,是"7·27"暴雨过程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事件 贝加尔湖低涡 切变线 中尺度系统 M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