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奇异值分解在ETM^+遥感蚀变信息提取中的应用——以青海省五龙沟金矿勘查区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吴浩 徐元进 +1 位作者 范高晶 孟鹏燕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45,F0002,共7页
提出一种基于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的ETM+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方法,有效地避免了PCA方法在数据正态标准化过程中造成信息丢失的问题,确保了矿物光谱的特征性;采用半自适应的异常后处理技术,计算初始蚀变信息与目... 提出一种基于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的ETM+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方法,有效地避免了PCA方法在数据正态标准化过程中造成信息丢失的问题,确保了矿物光谱的特征性;采用半自适应的异常后处理技术,计算初始蚀变信息与目标矿物的相似度以确定最优异常分割阈值,使得提取的异常信息更具针对性。以青海省五龙沟金矿勘查区为研究区,提取与金矿化相关的铁染蚀变和羟基异常信息。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的蚀变信息与地层、侵入岩和断裂构造吻合较好,比PCA方法提取精度更高,应用效果更好,为五龙沟地区蚀变信息提取和金矿勘查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值分解 蚀变 ETM+ 信息提取 五龙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平差方法 被引量:4
2
作者 宋妍 范高晶 左佳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26,共6页
多源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的综合分析处理对地表测绘、灾害应急响应、军事侦察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何获取较高精度的地面点坐标是多源遥感图像综合分析与应用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在有理多项式系数(rational polynomia... 多源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的综合分析处理对地表测绘、灾害应急响应、军事侦察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何获取较高精度的地面点坐标是多源遥感图像综合分析与应用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在有理多项式系数(rational polynomial coefficient,RPC)的理论框架下,构建了基于RPC的多源遥感图像平差模型,用于改正初始RPC模型的系统误差,以得到较高精度的定位结果。为验证本文提出的平差方法的正确性,采用IKONOS和GeoEye-1全色立体像对进行了联合平差试验。结果表明,基于RPC的多源遥感图像联合平差模型是正确的,对控制点依赖较少,定位精度较单源立体像对平差的定位精度高,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 多源传感器 有理多项式系数(RPC) 平差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3
作者 潘建明 赵军 +13 位作者 李栋 张海峰 于培松 张偲 杨旭锋 朱长凤 胡佶 扈传昱 范高晶 韩正兵 孙维萍 陶柯宇 蓝木盛 张海生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9-342,共14页
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关键内容,也是预测南大洋生态系统演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中国自1984年首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已组织开展多年南大洋综合调查,并依托“南北极环... 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关键内容,也是预测南大洋生态系统演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中国自1984年首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已组织开展多年南大洋综合调查,并依托“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和“南极重点海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影响”等极地专项的实施,聚焦南大洋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环境调控等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认识。本文总结了我国在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特别是海洋生源要素循环与浮游生态系统、生源物质沉降通量及其季节变化以及上层海洋过程的沉积记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南极冰间湖生态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对我国未来南大洋生态环境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洋 生源要素 生态环境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夏季冰间湖沉降通量 被引量:2
4
作者 韩正兵 孙维萍 +6 位作者 范高晶 扈传昱 潘建明 赵军 张海峰 李栋 张海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23-1934,共12页
为研究南大洋的生物泵,利用2009~2010年和2014~2015年中国第26、31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于普里兹湾冰间湖布放的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获取了夏季沉降颗粒物通量并分析了其组成成分.结果表明:2009~2010年和2014~2015年南极夏季普里兹... 为研究南大洋的生物泵,利用2009~2010年和2014~2015年中国第26、31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于普里兹湾冰间湖布放的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获取了夏季沉降颗粒物通量并分析了其组成成分.结果表明:2009~2010年和2014~2015年南极夏季普里兹湾颗粒有机碳平均通量分别为4088.13,508.99μmol/(m^2·d),生物硅则分别为7358.91,2034.63μmol/(m^2·d),其中生物蛋白石占夏季颗粒物通量均超过70%,表明硅藻是普里兹湾夏季的优势种和沉降通量的主要贡献者.2014~2015年有机碳沉降通量仅为2009~2010年12.5%,主要是由于缺少压舱物无法使上层有机质发生快速沉降,造成异养微生物对上层水柱中有机质降解程度更高,进一步影响有机碳的沉降效率.与非硅藻优势种的海域相比,夏季普里兹湾具有非常高的沉降通量和沉降效率,利用Martin曲线估算夏季普里兹湾的100m深度沉降通量平均为净初级生产力的8.67%,主要归因于硅藻的高沉降效率.为了预测南极海域生物泵的变化,需要重点关注南大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组成与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通量 冰间湖 普里兹湾 生物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高支链类异戊二烯(HBIs)重建极地海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吴嘉琪 赵军 +7 位作者 韩正兵 李栋 张海峰 范高晶 郭晓泽 金海燕 潘建明 张海生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海冰的准确重建对反演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研究表明,有机指标高支链类异戊二烯(HBIs)具有重建极地海冰状况的潜质,海洋沉积物中具有海冰特异性的单烯HBI(IP25)和双烯HBI(IPSO25)指标已分别成为研究北极和南极海冰变化的有... 海冰的准确重建对反演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研究表明,有机指标高支链类异戊二烯(HBIs)具有重建极地海冰状况的潜质,海洋沉积物中具有海冰特异性的单烯HBI(IP25)和双烯HBI(IPSO25)指标已分别成为研究北极和南极海冰变化的有力工具。本文综述了IP25、IPSO25的提出和验证,分析了影响HBIs生成、迁移和埋藏的诸多因素,总结了为实现精细化区分海冰状况和定量化重建海冰密集度而提出的新指标的发展及应用,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支链类异戊二烯 海冰重建 IP25 IPSO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半岛邻近海域夏季POC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一成 韩正兵 +7 位作者 杨洋 潘建明 张海峰 李栋 赵军 朱秋红 范高晶 张海生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7-59,共13页
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碳(POC)与生物的生命过程、初级生产力关系密切,是海洋食物链中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因此POC的分布特征可以有效反映其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利用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期间(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南极半岛邻近海域... 海水中的颗粒有机碳(POC)与生物的生命过程、初级生产力关系密切,是海洋食物链中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因此POC的分布特征可以有效反映其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利用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期间(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南极半岛邻近海域采集的海水颗粒物样品,研究POC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斯科舍海0-200 m的POC浓度范围为7.44-193.52μg·L^-1,平均浓度为(48.84±35.09)μg·L^-1;南斯科舍海岭0-200 m的POC浓度范围为9.13-62.17μg·L^-1,平均浓度为(29.76±14.12)μg·L^-1;鲍威尔海盆0-200 m的POC浓度范围为5.87-270.72μg·L^-1,平均浓度为(48.57±38.92)μg·L^-1。表层POC高值出现在斯科舍海区和鲍威尔海盆区,而低值出现在海岭区,与叶绿素a(Chla)的变化趋势一致,与营养盐的变化趋势相反。垂向分布上,各个区域POC平均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鲍威尔海盆和斯科舍海POC最高值都出现在25 m层。分析结果表明光合浮游植物是研究海域POC的主要来源,POC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温度、水团混合以及海冰环境。斯科舍海与鲍威尔海盆整体非生命POC占比高,可能是由于高磷虾生物量、海冰碎屑以及陆源输入的干扰;南斯科舍海岭整体非生命POC占比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半岛邻近海域 颗粒有机碳(POC) CHL a 营养盐 融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乔治亚岛海域浮游植物季节性旺发特征与POC输出通量:基于BGC-Argo和卫星遥感观测
7
作者 赵跃然 范高晶 +3 位作者 吴嘉琪 孙维萍 潘建明 韩正兵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共11页
南乔治亚岛海域是南大洋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区域之一,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但由于缺乏连续的上层海洋观测资料,该海域生物泵效率的强弱仍未有定论。本研究利用2017年至2020年期间位于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的生物地球化学浮标(BGC-Argo)所获... 南乔治亚岛海域是南大洋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区域之一,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但由于缺乏连续的上层海洋观测资料,该海域生物泵效率的强弱仍未有定论。本研究利用2017年至2020年期间位于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的生物地球化学浮标(BGC-Argo)所获取的水文和生物化学参数,探讨了物理过程对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并估算了该海域的南极夏季碳输出通量。结果显示:南乔治亚岛上游(南极半岛东北部)和下游(乔治亚海盆)海域Chl-a均呈现出很强的季节性特征,尤其是乔治亚海盆区浮游植物维持了4个月的旺发时间,表明该区域具有稳定持续的铁源供给;利用颗粒有机碳(POC)季节性输出量的时间变率,估算了上、下游的夏季POC输出通量分别为7.12±3.90 mmol·m^(-2)·d^(-1)和45.29±5.40 mmol·m^(-2)·d^(-1),推测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混合层加深后促进了有机碳的向下输出导致的。研究发现该区域维持着较高的生物泵效率,与此前的乔治亚海盆存在“高生产力低输出效率”的结论不同,这可能是由于航次断面调查的即时性无法反映整个季节性特征所造成的。BGC-Argo能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多参数观测数据,本研究结果表明其可以更准确地量化与评估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洋 南乔治亚岛 BGC-Argo POC输出通量 CH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