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日本学者“赵树理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
范钦林
刘成才
|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2
|
商业文化语境中读者、作者、编者心态 |
范钦林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
9
|
|
3
|
“审美迷蒙”:当代青年的时尚追求 |
范钦林
|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2
|
|
4
|
当代文学的人民性新论 |
范钦林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5
|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叙述方法 |
范钦林
杨静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6
|
历史“进步论”与历史“不同论”——对“20世纪中国文学”观念的一点看法 |
范钦林
|
《学海》
|
2002 |
2
|
|
7
|
批判理性的缺失 |
范钦林
|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
|
|
8
|
青年偶像崇拜与个体本位文化 |
范钦林
葛红兵
姚新勇
王晓华
|
《青年探索》
|
1997 |
0 |
|
9
|
当代身体美学研究的状态与未来走向 |
范钦林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9 |
4
|
|
10
|
关于高校文科教学模式改革的若干思考 |
范钦林
|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6 |
3
|
|
11
|
文化语境的转型与“新时期后”文学 |
范钦林
|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2
|
|
12
|
乡土风情与本土意识——大陆、台湾乡土文体与文学语言比较 |
范钦林
|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2
|
|
13
|
论“五四”新文学的历史理性 |
范钦林
|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
1
|
|
14
|
电子文化的迷恋与审视 |
范钦林
|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15
|
城市文化表征的地域性坚守与发展 |
范钦林
|
《中国名城》
|
2012 |
1
|
|
16
|
《论新时期后文学的转型》(博士学位论文) |
范钦林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0 |
|
17
|
清代后中国文学的历史定位 |
范钦林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8
|
20世纪文学叙事形态与文化环境关系论纲 |
范钦林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19
|
“五四”自剖文学的艺术特征 |
范钦林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20
|
历史的理性书写:晚清后中国文学的史学定位及其相关问题 |
范钦林
|
《文学评论丛刊》
CSSCI
|
201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