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学者“赵树理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范钦林 刘成才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2-76,共5页
日本学者把赵树理研究与战后日本知识界的战争悔恨和对中国的负罪意识相结合,与美国高压占领政策导致的赤色清洗产生共鸣,用异质的赵树理文学反省日本的中国观与亚洲观,用赵树理文学异质的现代性重建战后日本国民文学,试图拯救日本民族... 日本学者把赵树理研究与战后日本知识界的战争悔恨和对中国的负罪意识相结合,与美国高压占领政策导致的赤色清洗产生共鸣,用异质的赵树理文学反省日本的中国观与亚洲观,用赵树理文学异质的现代性重建战后日本国民文学,试图拯救日本民族意识。他们的研究根源于生活和时代,反思知识分子命运,追问革命与文学的内在可能性,既面对外在严酷环境,又直面内心惨烈挣扎,在反省与批判中重建自我,在学术研究中投进整个生命的精神力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学者 赵树理研究 反省意识 国民文学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业文化语境中读者、作者、编者心态 被引量:9
2
作者 范钦林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47-52,共6页
在商业文化语境中艺术生产已归化为商品生产,读者、作者、编者的文学心态发生了根本变化。文学写作与读者之间已由原来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转变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出版者则成为生产与消费的中介,"读者选择"与"引导消费... 在商业文化语境中艺术生产已归化为商品生产,读者、作者、编者的文学心态发生了根本变化。文学写作与读者之间已由原来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转变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出版者则成为生产与消费的中介,"读者选择"与"引导消费"成为文艺市场的主要动力。作为消费商品的文学艺术,其最终价值的实现是读者的购买行为。"文化工业"时代的读者是平面、浮躁、感观与一次性的。即时的感官消费是他们当下最佳的文化消费状态。这种消费时尚对于作家创作的意义在于读者对于作家与作品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文化 文化语境 读者选择 文学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迷蒙”:当代青年的时尚追求 被引量:2
3
作者 范钦林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7-27,共1页
“审美迷蒙”是指,人们在审美实践中常常会背叛自己,违反常理做出一些独特的或朝秦暮楚的选择。所谓独特,是指其主观色彩。譬如俗语所讲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是否“西施”呢?在一般人眼里不是,只有在他个人眼里才是。这种选择常... “审美迷蒙”是指,人们在审美实践中常常会背叛自己,违反常理做出一些独特的或朝秦暮楚的选择。所谓独特,是指其主观色彩。譬如俗语所讲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是否“西施”呢?在一般人眼里不是,只有在他个人眼里才是。这种选择常常靠不住,见异思迁、情人反目的事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青年 审美兴趣 审美对象 不对称 审美者 文化语境 审美情感 审美差异 二元对立 非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的人民性新论 被引量:4
4
作者 范钦林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2-157,共6页
当下对于当代文学人民性的认识应该超出反应论的范畴,而进入影响论的地界,前者关注的是当代文学来源与表现的人民性,而后者着眼的是当代文学影响与作用的人民性,对于当代文学人民性的全面探讨是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去进行综合的考察,或许... 当下对于当代文学人民性的认识应该超出反应论的范畴,而进入影响论的地界,前者关注的是当代文学来源与表现的人民性,而后者着眼的是当代文学影响与作用的人民性,对于当代文学人民性的全面探讨是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去进行综合的考察,或许这才是当代文学人民性研究者所应取的准确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的人民性 文学功能 人民性的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叙述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范钦林 杨静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4-99,共6页
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一句顶一万句》的叙述方法:一、叙述时序的闪回和闪前。从闪回和闪前的各种不同类型入手,结合文本分析其产生的效果。二、主人公的"功能性"和"心理性"。两位主人公的功能性体现在他们的生命... 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一句顶一万句》的叙述方法:一、叙述时序的闪回和闪前。从闪回和闪前的各种不同类型入手,结合文本分析其产生的效果。二、主人公的"功能性"和"心理性"。两位主人公的功能性体现在他们的生命历程建构了小说的框架,心理性体现在他们展现了浮生百姓生存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三、隐蔽的评论方式。从叙事距离和人物言行两方面来分析作者如何于无形中诱导读者的感情倾向,隐蔽地表达其对世事人生的态度。四、全知中的空缺。通过两种不同类型的空缺——暂时性空缺、永久性空缺,来说明空缺可增加悬念感,调动读者阅读兴趣,同时还可延伸作品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 叙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进步论”与历史“不同论”——对“20世纪中国文学”观念的一点看法 被引量:2
6
作者 范钦林 《学海》 2002年第1期34-36,共3页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面对的问题 ,既关系到文学史观的问题 ,同时也关涉到文学观、文学批评等相关问题 ,甚至也超出文学领域的局限。正因为这样 ,由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引起的话题 ,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可以说是一个经久...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面对的问题 ,既关系到文学史观的问题 ,同时也关涉到文学观、文学批评等相关问题 ,甚至也超出文学领域的局限。正因为这样 ,由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引起的话题 ,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可以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本期发表的这几篇文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概念 历史"进步论" 历史"不同论" "20世纪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理性的缺失 被引量:1
7
作者 范钦林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0-10,共1页
批判理性的缺失范钦林(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生)我以为,张承志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对于张承志的评价已经不能仅仅囿于文学批评的领域。唯美主义的文学批评家对于张承志是无用武之地的。尽管他们可以宣称(心灵史》的抽象大于具象;... 批判理性的缺失范钦林(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生)我以为,张承志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对于张承志的评价已经不能仅仅囿于文学批评的领域。唯美主义的文学批评家对于张承志是无用武之地的。尽管他们可以宣称(心灵史》的抽象大于具象;从历史文本中去讨材料而使作品失之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批判理性 儒教文化 《心灵史》 文化相对主义 理性的缺失 怀疑精神 信仰 精英文化 哲合忍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偶像崇拜与个体本位文化
8
作者 范钦林 葛红兵 +1 位作者 姚新勇 王晓华 《青年探索》 1997年第4期3-7,共5页
范钦林:偶像崇拜是人类社会性的一种体现,任何民族,与社会都存在着这种文化现象,但是他们所崇拜的偶像是各式各样的,西方民族与东方民族,先进的民族与原始民族都是如此,不同的只是在这种崇拜的过程中理智与情感的比重。此外,
关键词 偶像崇拜 个体本位 明星崇拜 圣人崇拜 英雄崇拜 九十年代 毛泽东 清官崇拜 文化现象 现代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身体美学研究的状态与未来走向 被引量:4
9
作者 范钦林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9年第12期4-9,共6页
当代中国身体美学的研究正处于"战国时期"。各种思想的共存造就了充满张力的学术生态,形成了一种非常宝贵的局面。不过,当代身体美学研究也要理清一些基本问题。譬如,它与传统美学的关系究竟如何?根据它目前存在的问题,引入... 当代中国身体美学的研究正处于"战国时期"。各种思想的共存造就了充满张力的学术生态,形成了一种非常宝贵的局面。不过,当代身体美学研究也要理清一些基本问题。譬如,它与传统美学的关系究竟如何?根据它目前存在的问题,引入现象学的方法乃至理论力学的视域,直面可能出现的理论难点和挑战。如果按照这条路径走下去,中国身体美学可能大有所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身体美学 状态 走向 现象学方法 量子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高校文科教学模式改革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3
10
作者 范钦林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年第3期82-85,共4页
高校文科既存教学模式是一种知识型教育,其理论基点,是建立在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上的。这个时期社会的总体知识有限,而百科全书式的大家在这种经济形态之下成为可能。当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信息社会,知识的获取手段与来源是前人所... 高校文科既存教学模式是一种知识型教育,其理论基点,是建立在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上的。这个时期社会的总体知识有限,而百科全书式的大家在这种经济形态之下成为可能。当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信息社会,知识的获取手段与来源是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方便与丰富。这样的社会所要求的人才就不是那种知识的仓储者,而是懂得如何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与创造新的知识的人。因而现代教育将决不能是被动式教育,而只能是一种“知识超市”,或知识的“猎场”。这种时代的变革也应带来我们教育观念与文科教育模式的根本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文科教学模式改革 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语境的转型与“新时期后”文学 被引量:2
11
作者 范钦林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51-56,共6页
新时期后文学 ,不同于后新时期文学 ,不是新时期文学的不同阶段 ,而是一个新的文学时期 ,它诞生于新时期文学的终结之处。当社会文化语境由政治文化向商业文化转型时 ,文学必然有所反映。中国新文学自“五四”到新时期虽经多次转型 ,可... 新时期后文学 ,不同于后新时期文学 ,不是新时期文学的不同阶段 ,而是一个新的文学时期 ,它诞生于新时期文学的终结之处。当社会文化语境由政治文化向商业文化转型时 ,文学必然有所反映。中国新文学自“五四”到新时期虽经多次转型 ,可作家的使命意识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却始终未变 ,新时期后文学却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发生了变化。作家使命意识的缺乏 ,无害文学的提出与合法化 ,文学意识形态性的商业化运作以及作家主体地位的失落构成了新时期后文学重要的美学前提。这种意识形态市场化的最具意义特征的是在文学艺术领域实施“五个一工程”。由意识形态部门出巨资悬奖符合要求与规范的作品 ,而对于一般作品的最低限定是它的“无害化”。让其在市场中爬摸滚打 ,脱颖而出也好 ,自生自灭也好 ,让消费者决定其“生存 ,还是毁灭”。新时期后文学正是存在于这样一种文化语境中 ,并以其商业性、民间性、无害性、多元性和非意识形态强制性为特点而确立与新时期文学的不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后 文学语境 政治文化 商业文化 文学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风情与本土意识——大陆、台湾乡土文体与文学语言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范钦林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59-63,共5页
中国大陆乡土文学创作的旺盛时期 ,语言与文体主要分为鲁迅风格与废名风格。异域情调与乡土风情是他们共同的特征。而在台湾 ,“乡土文学”与“台湾话文”的提倡只是根据台湾殖民地社会的特殊环境和时代需要提出的“历史性的权宜措施” ... 中国大陆乡土文学创作的旺盛时期 ,语言与文体主要分为鲁迅风格与废名风格。异域情调与乡土风情是他们共同的特征。而在台湾 ,“乡土文学”与“台湾话文”的提倡只是根据台湾殖民地社会的特殊环境和时代需要提出的“历史性的权宜措施” ,在很大程度上有碍于与大陆文学的沟通。台湾乡土文学的提倡是正确的 ,台湾话文的提倡有明显的狭隘性 ,其争论中所着意强调的台湾本土意识及与大陆差异的观念 ,被人无限地放大之后 ,成了少数台独分子的一个筹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小说 文体 文学语言 台湾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五四”新文学的历史理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范钦林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27-32,共6页
“五四”新文学的历史理性贯穿于历史与文学选择的运作之中 ,主要体现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确立之上。而“五四”新文学的基本形态“自剖文学”、“他剖文学”与“民族自剖文学”则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指向文化自救与民族自救的历史理性... “五四”新文学的历史理性贯穿于历史与文学选择的运作之中 ,主要体现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确立之上。而“五四”新文学的基本形态“自剖文学”、“他剖文学”与“民族自剖文学”则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指向文化自救与民族自救的历史理性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自剖 他剖 民族自剖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文化的迷恋与审视
14
作者 范钦林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5,共2页
电子文化的迷恋与审视■范钦林(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策划、主持/范钦林■策划、编辑/杨长征电子文化时代洪钟般的步履声已经接近。面对这一新的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进行着各种思考,提出许多对策。既然这一时代的到来已是不可... 电子文化的迷恋与审视■范钦林(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策划、主持/范钦林■策划、编辑/杨长征电子文化时代洪钟般的步履声已经接近。面对这一新的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进行着各种思考,提出许多对策。既然这一时代的到来已是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如何迎接它的挑战,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文化 文化传媒 电子传媒 外部世界 虚幻性 积极方面 文化交流 交通网络 思维模式 文化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文化表征的地域性坚守与发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范钦林 《中国名城》 2012年第5期33-36,共4页
坚守与发展鲜明的城市特征与城市个性,要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时间的线性原则。(1)地域性文化表征的时代性不能模糊。(2)地域性文化表征的传统元素可以延续。(3)异质文化侵入的比照性与时间延续性。其次,是发展性原则。第三,是文化融合... 坚守与发展鲜明的城市特征与城市个性,要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时间的线性原则。(1)地域性文化表征的时代性不能模糊。(2)地域性文化表征的传统元素可以延续。(3)异质文化侵入的比照性与时间延续性。其次,是发展性原则。第三,是文化融合性原则。既指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和谐,也指地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融合与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化的地域性 旧城保护 城市文化的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期后文学的转型》(博士学位论文)
16
作者 范钦林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3-73,共1页
回顾本世纪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 ,可以看出九十年代文学在二十世纪文学的总体构架上的确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种地位的重要性在于九十年代文学相比较于先前的文学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学的历史当中 ,九十年代前文学虽然... 回顾本世纪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 ,可以看出九十年代文学在二十世纪文学的总体构架上的确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种地位的重要性在于九十年代文学相比较于先前的文学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学的历史当中 ,九十年代前文学虽然也有阶段性变化 ,比如从“五四”文学 ,到二十、三十年代 ,再到三十、四十年代文学的变化都很大 ,解放以后文学又经历过两次重大变化 ,一次是文革文学 ,一次是新时期文学。但是 ,这些变化都仍然是在原有的政治文化语境之中进行的。在政治文化语境之中 ,文学不管怎么变 ,它与政治的关系却始终没有变 ,文学始终与政治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所变化的只是它的政治内涵 ,而不是政治本身。当文学进入九十年代之后 ,稳定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要旋律 ,主流型政治文化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位 ,对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的看法 ,对于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作用的预期都已发生了变化。当整个社会都被融入商业文化语境之中 ,政治文化便由幕前退到幕后。文化语境的转型带来作家心态与文学作品的转型。九十年代文学转型其合法性质疑的结点 ,应该是文学真正回到文学自身。就文学本身而言 ,创新是为文学的历史服务 ,这是人类文化的积累 ;而“仿制”或“复制”则是为文学的“历时”服务 ,满足消费者对于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新时期后文学的转型》 中国 文学评论 政治文化环境 社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后中国文学的历史定位
17
作者 范钦林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7-63,共7页
清代后中国文学的史学定位在现代文学内部划分为民国时期文学和共和国时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意义概念不同的是,民国文学和共和国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框架内都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放弃文学史研究的整体主义努力,以多样主义或归纳主义... 清代后中国文学的史学定位在现代文学内部划分为民国时期文学和共和国时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意义概念不同的是,民国文学和共和国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框架内都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放弃文学史研究的整体主义努力,以多样主义或归纳主义的心态面对历史。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1912年为各种争论的最大公约数,各种起点事件均看着是与起点联系的相关事件。先锋与常态的理论发现为一体两翼的成立找到理论依据。"民国机制"与"民国文学机制"的提出拓展了民国文学的研究思路,但本身却是可商之论。如果我们将民国文学机制改变为"民国文学环境"或者"民国文学生态",那么在民国时期不同时空中不同类型的文学自然会产生于不同的文学环境或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后 中国文学 历史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文学叙事形态与文化环境关系论纲
18
作者 范钦林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42-56,共15页
如果我们把"五四"时代称为思想启蒙时代,把30年代到80年代末称为革命时代,而90年代以后称为后革命时代,那么在20世纪的文学版图上,"五四"文学是在西方启蒙文化的视阈中实践着教育国民与改造国民性的文学目标,从20世... 如果我们把"五四"时代称为思想启蒙时代,把30年代到80年代末称为革命时代,而90年代以后称为后革命时代,那么在20世纪的文学版图上,"五四"文学是在西方启蒙文化的视阈中实践着教育国民与改造国民性的文学目标,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各类政治文化对文学起着规范与制约的作用,这一时代尽管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社会治理意识而言却是在革命理念覆盖之下,文学也就顺应着这一政治文化形态发生着各种形态的叙事变化。而90年代以后,则是商业文化对于文学发挥着主导作用,文学叙事形态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异,随着商业文化的旋律扭动着自己的腰肢。总体而言,20世纪文学叙事形态与文化的关系密切而重要。从启蒙时代到革命时代的转变带有某种急迫或不得已的特征,文学叙事形态也在这种急迫与无奈中发生转型。而从革命时代到后革命时代则是主流政治顶层控制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与文学发展到一个特定的时刻所发生的政治文化对于商业文化的主动让渡,而此时的商业文化也正好适应了政治文化的变化需求,因而这种让渡又带有某种共谋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文学 文学叙事形态 文学与文化环境 启蒙时代 后革命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自剖文学的艺术特征
19
作者 范钦林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64-70,共7页
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整体氛围中的“五四”自剖文学,是指以郁达夫、王以仁为代表的一类小说家的文学创作,这类作品常常近乎本真地描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心理历程。同时也涵盖了鲁迅、徐志摩等人的部分创作为代表的一类作品。这类作... 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整体氛围中的“五四”自剖文学,是指以郁达夫、王以仁为代表的一类小说家的文学创作,这类作品常常近乎本真地描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心理历程。同时也涵盖了鲁迅、徐志摩等人的部分创作为代表的一类作品。这类作品袒露自己的心灵,自责道德瑕疵,但却没有任何不端方的成分。这两类作品共同构成了“五四”自剖文学的基本形态。其艺术特征是体现在唯真与唯情的表现原则,感伤与颓废的情感基调,沉痛与凄楚的悲剧氛围和自责与愤世的批判品格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剖文学 文化环境 自感的悲剧 他感的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理性书写:晚清后中国文学的史学定位及其相关问题
20
作者 范钦林 《文学评论丛刊》 CSSCI 2015年第1期162-173,共12页
文学史定位应该是在现代文学的内部再去划分民国时期文学,和共和国时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意义概念不同的是,民国文学和共和国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框架内都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放弃文学史研究的整体主义的努力,以多样主义或归纳主义... 文学史定位应该是在现代文学的内部再去划分民国时期文学,和共和国时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意义概念不同的是,民国文学和共和国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框架内都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放弃文学史研究的整体主义的努力,以多样主义或归纳主义的心态面对历史。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1912年为各种争论的最大公约数,各种起点事件均看着是与起点联系的相关事件。先锋与常态的理论发现为一体两翼的成立找到理论依据。民国机制与民国文学机制拓展了民国文学的研究思路,但本身却是可商之论。民国文学研究的最紧迫事情是《民国文学大辞典》的编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后中国文学的史学定位 中国现代文学起点 民国文学 历史整体主义 历史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