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双苯并咪唑Zn(Ⅱ)配合物的合成和抗菌性能的综合化学实验设计
1
作者 苗金玲 崔玉 +2 位作者 范迎菊 聂永 刘子建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23期200-203,共4页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在医药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在抗菌、抗病毒和抗炎等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一例双苯并咪唑Zn(Ⅱ)配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该化合物的合成和抗菌活性研究不仅涵盖了有...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在医药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在抗菌、抗病毒和抗炎等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一例双苯并咪唑Zn(Ⅱ)配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该化合物的合成和抗菌活性研究不仅涵盖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四个化学专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术,而且涉及生物学的学科知识。将双苯并咪唑Zn(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设计成综合实验,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提升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 苯并咪唑 配合物 综合实验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三酞菁夹心化合物混合LB膜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范迎菊 陈艳丽 +2 位作者 王雪莹 赵全芹 姜建壮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197-1202,共6页
将不对称三明治型夹心化合物(Pc)Dy[Pc(OC8H17)8]Dy[Pc(OC8H17)8]与硬脂酸混合成膜,表面压-面积(π-A)曲线表明形成了稳定的单层膜,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表明硬脂酸的加入有效地改善了分子的聚集行为,分子形成了取向高度有序的结... 将不对称三明治型夹心化合物(Pc)Dy[Pc(OC8H17)8]Dy[Pc(OC8H17)8]与硬脂酸混合成膜,表面压-面积(π-A)曲线表明形成了稳定的单层膜,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表明硬脂酸的加入有效地改善了分子的聚集行为,分子形成了取向高度有序的结构。用紫外-可见光谱、偏振紫外可见光谱、低角X射线衍射等对LB膜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取代稀土三酞菁分子在气/液界面上长链向上伸展,分子之间均以面对面(face-to-face)排列,以一边接触(edge-on)方式取向,大环平面与基片夹角约为52°,每层厚度为2.41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三酞菁夹心化合物 硬脂酸 LB膜 有序分子组装 超分子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溴水杨醛Schiff碱及其铜(Ⅱ)配合物的表征和抑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范迎菊 赵全芹 +1 位作者 盛永丽 马玉翔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52-353,357,共3页
合成了2种新5溴水杨醛亚胺Schiff碱配体及其与铜(Ⅱ)的2种新配合物,其结构与组成由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所表征。初步抑菌实验表明,这4种化合物对多种菌株有明显的抑菌活性,且比结构改造前的水杨醛亚胺合铜(Ⅱ)配合物具有抗菌谱广、活性... 合成了2种新5溴水杨醛亚胺Schiff碱配体及其与铜(Ⅱ)的2种新配合物,其结构与组成由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所表征。初步抑菌实验表明,这4种化合物对多种菌株有明显的抑菌活性,且比结构改造前的水杨醛亚胺合铜(Ⅱ)配合物具有抗菌谱广、活性高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溴水杨醛 亚胺 配合物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取代水杨醛Schiff碱铜(Ⅱ)螯合物的合成 被引量:6
4
作者 范迎菊 盛永丽 马玉翔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158-159,共2页
以冰醋酸、水杨醛和氢溴酸为原料首先合成了5-溴水杨醛,5-溴水杨醛与苄胺、对氯苯胺60℃水浴中反应,合成了两种新5-溴水杨醛亚胺Schiff碱配体及其与铜(Ⅱ)的两种新配合物,其结构与组成由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表征。初步抑菌实验表明,这4... 以冰醋酸、水杨醛和氢溴酸为原料首先合成了5-溴水杨醛,5-溴水杨醛与苄胺、对氯苯胺60℃水浴中反应,合成了两种新5-溴水杨醛亚胺Schiff碱配体及其与铜(Ⅱ)的两种新配合物,其结构与组成由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表征。初步抑菌实验表明,这4种化合物对多种菌株有明显的抑菌活性,且比结构改造前的水杨醛亚胺合铜(Ⅱ)配合物具有抗菌谱广、活性高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溴水杨醛 亚胺 配合物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芋头淀粉提取工艺及其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范迎菊 陈艳丽 《山东农业科学》 2004年第5期48-49,61,共3页
以芋头为原料 ,提取其中的淀粉 ,并对其进行纯化。测定了芋头淀粉中直链淀粉和还原糖的含量以及淀粉的溶解度、淀粉中的单糖组成。对芋头淀粉的最佳脱色条件进行了研究 ,得到了一种性质较好的。
关键词 芋头 淀粉 提取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ngmuir-Blodgett膜技术在生物膜模拟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范迎菊 盛永丽 马玉翔 《山东科学》 CAS 2004年第4期14-17,21,共5页
Langmuir$CBlodgett(LB)膜是一种分子有序排列的超薄膜,这种膜技术是物理、电子学、化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新的研究领域,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对LB膜在生物膜、生物矿化的化学模拟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Langmuir—Blodgett膜 生物膜模拟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对称水杨醛亚胺Schiff碱及其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和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范迎菊 盛永丽 马玉翔 《山东化工》 CAS 2004年第6期3-5,共3页
合成了一种新 5 -溴水杨醛亚胺席夫碱配体及其与铜 (II)的配合物 ,并由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所表征。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抑菌活性 ,测得了它们抑制细菌生长的最小浓度。结果表明 ,Schiff碱对几种受试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配... 合成了一种新 5 -溴水杨醛亚胺席夫碱配体及其与铜 (II)的配合物 ,并由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所表征。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抑菌活性 ,测得了它们抑制细菌生长的最小浓度。结果表明 ,Schiff碱对几种受试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配合物比配体有更高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溴水杨醛 配合物 SCHIFF碱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在线原位ATR-FTIR技术测定介孔CuAl_2O_4对黄药的吸附 被引量:10
8
作者 葛东来 范迎菊 +1 位作者 尹龙 孙中溪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71-376,共6页
以丁胺和正十二醇为混合模板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介孔纳米CuAl_2O_4.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N_2吸附-脱附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连续在线原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ATR-FTIR)光谱技术研究了水溶... 以丁胺和正十二醇为混合模板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介孔纳米CuAl_2O_4.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N_2吸附-脱附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连续在线原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ATR-FTIR)光谱技术研究了水溶液中丁基和辛基黄药在介孔CuA_l2O_4表面的吸附.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1200和1040 cm^(-1)两处黄药特征峰的高度逐渐增加,根据1200 cm^(-1)处C—O—C伸缩振动峰的变化来评价黄药在CuAl_2O_4表面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介孔纳米CuAl_2O_4对黄药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100 min的时间内,CuAl_2O_4样品对丁基和辛基黄药的吸附量分别达到了236和300 mg·g^(-1),且属于化学吸附.对实验数据进行理论模拟,发现吸附过程更接近于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吸附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 介孔 CuAl2O4 黄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度可调纳米CuO的制备及其表面硫化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顾少楠 孙和云 +1 位作者 范迎菊 孙中溪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85-1191,共7页
用Cu(NO3)2.3H2O为原料,25%氨水为配位剂,用NaOH做沉淀剂,在不同醇-氨水体系中用配位沉淀法制备粒径可调的纳米CuO。通过热重差热分析法(TG-DTA)分析前驱体的组成并得到煅烧最佳温度。在制备前驱体过程中,探究了反应体系溶剂分别为乙醇... 用Cu(NO3)2.3H2O为原料,25%氨水为配位剂,用NaOH做沉淀剂,在不同醇-氨水体系中用配位沉淀法制备粒径可调的纳米CuO。通过热重差热分析法(TG-DTA)分析前驱体的组成并得到煅烧最佳温度。在制备前驱体过程中,探究了反应体系溶剂分别为乙醇、正丁醇、正辛醇时对产物粒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醇溶剂中碳链的增长,得到纳米CuO的比表面积依次增大,粒度依次减小。将纳米CuO与硫单质混合,在通入氮气的管式炉中以200℃加热90 min,可以得到表面硫化的CuO(CuO/CuS),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红外吸收光谱(FT-IR)对纳米CuO和CuO/CuS进行表征。最后将纳米CuO和CuO/CuS分别对乙基黄原酸钾进行吸附,结果表明CuO/CuS对乙基黄原酸钾吸附能力明显增强,进而证明氧化铜表面发生了硫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沉淀 纳米CUO 表面硫化 吸附 黄原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时俱进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4
10
作者 苗金玲 范迎菊 +2 位作者 范大伟 朱沛华 杨红晓 《云南化工》 CAS 2022年第12期140-143,共4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也是相关专业本科生接触的第一门实验课。课程教学的效果不仅关系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关系到学生对待后续学习的态度。互联网时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要求的改变,...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也是相关专业本科生接触的第一门实验课。课程教学的效果不仅关系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关系到学生对待后续学习的态度。互联网时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要求的改变,促使我们在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三方面进行了改革,打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内容紧跟时代的课程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 教学方法 化学实验 教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蔗糖还原法制备二氧化氯的实验条件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马玉翔 范迎菊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06-407,411,共3页
研究了以蔗糖为还原剂 ,氯酸钠、硫酸为原料 ,实验室制备二氧化氯的条件 ,结果表明 ,二氧化氯产率达到 94% ,纯度 96%以上 ,是制备二氧化氯的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 二氧化氯 蔗糖还原法 制备 反应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效数字教学助力化学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被引量:4
12
作者 苗金玲 范迎菊 +2 位作者 朱沛华 颜梅 聂永 《云南化工》 CAS 2021年第8期157-159,共3页
规范地进行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是每个理工科工作者必备的科学素养和基本技能。能否掌握此技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有效数字概念的理解和运算规则的正确运用。大学阶段是系统学习有效数字的最后阶段,但往往出现知识虽简单易懂,掌握却成为... 规范地进行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是每个理工科工作者必备的科学素养和基本技能。能否掌握此技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有效数字概念的理解和运算规则的正确运用。大学阶段是系统学习有效数字的最后阶段,但往往出现知识虽简单易懂,掌握却成为难点的现象。分析发现,教师对相关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紧密程度、课程间要求的统一性不够是此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针对这几个原因,制定了强化有效数字教学的各项改革措施,经过四年的实践,成效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数字 数据记录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氨酸铈合成条件的研究
13
作者 盛永丽 庄海燕 +1 位作者 范迎菊 安乙文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262-264,共3页
介绍了以氯化铈和丙氨酸为原料合成丙氨酸铈的方法 ,并运用均匀、正交等实验设计方法 ,找到了 1∶3和 1∶2型配合物的最佳合成条件。通过对产品进行化学分析和电导率等测定 ,确定了产品的组成。
关键词 丙氨酸铈 优化设计 合成条件 组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研究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14
作者 朱沛华 苗金玲 +1 位作者 范迎菊 张彦 《中国成人教育》 2021年第24期49-51,共3页
分析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将体验式教育引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理念,进而从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角度分析了这一观点的可行性,并从研究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多维度考量和多向度发展等... 分析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将体验式教育引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理念,进而从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角度分析了这一观点的可行性,并从研究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多维度考量和多向度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体验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基黄药在CuO表面吸附的二维连续在线原位ATR-FTIR光谱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沈琪 范迎菊 +1 位作者 尹龙 孙中溪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59-364,共6页
运用连续在线原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技术测定了纳米CuO表面对丁基黄药的吸附行为.在FTIR谱图中发现有峰的红移现象,吸收峰由1200 cm-1偏移到1193 cm-1,用超纯去离子水脱附,峰强度只有微小的变化,可判断丁基黄药在... 运用连续在线原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技术测定了纳米CuO表面对丁基黄药的吸附行为.在FTIR谱图中发现有峰的红移现象,吸收峰由1200 cm-1偏移到1193 cm-1,用超纯去离子水脱附,峰强度只有微小的变化,可判断丁基黄药在CuO表面发生了很强的化学吸附.通过对吸附行为进行二维(2D)红外光谱分析,分辨出吸附过程中光谱强度的变化顺序.二维异步相关光谱测定结果表明,1265 cm-1处振动吸收峰最先引起光谱强度的变化,1265 cm-1处吸收峰可归因为表面反应生成的双黄药和黄药分子聚集体的复合峰.根据1200 cm-1处黄药特征吸收峰强度的变化,进行吸附动力学模拟,得出CuO对丁基黄药的最大吸附量为529 mg·g-1,且吸附符合拟二级吸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红外 原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 CUO 丁基黄药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改性八面沸石对丁基黄药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伯礼 范迎菊 孙中溪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75-280,共6页
利用在线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ATR-FTIR)研究丁基黄药在Ag^+改性八面沸石(Ag-FAU)表面的吸附行为;在吸附过程FTIR图中,由各特征峰峰高的增加趋势,可判断丁基黄药在Ag-FAU表面的吸附量不断增加,并随时间增加而趋向于稳定;吸附结... 利用在线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ATR-FTIR)研究丁基黄药在Ag^+改性八面沸石(Ag-FAU)表面的吸附行为;在吸附过程FTIR图中,由各特征峰峰高的增加趋势,可判断丁基黄药在Ag-FAU表面的吸附量不断增加,并随时间增加而趋向于稳定;吸附结束后用超纯水和0.01 mol/L Na OH溶液均无法洗脱,可推断丁基黄药在Ag-FAU表面为稳定的化学吸附;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Ag-FAU对丁基黄药的最大吸附量为847 mg/g,每平方纳米的表面吸附8.4个黄药分子,表明Ag-FAU对丁基黄药具有很大的吸附量,并为多层吸附;根据1 190 cm^(-1)处特征峰强度变化,进行吸附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Ag-FAU对丁基黄药吸附行为符合拟一级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改性八面沸石 吸附行为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和Pb^(2+)对硫化锌矿物表面的活化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廉会良 范迎菊 +1 位作者 李娜 孙中溪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66,共4页
以ZnS为吸附剂,乙基黄药为吸附质,CuSO4和Pb(NO3)2为活化剂,研究Cu2+和Pb2+对ZnS吸附乙基黄药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入0.5 mL浓度为0.5 mmol/L的Cu2+和Pb2+活化后,硫化锌表面疏水性和对乙基黄原酸盐的吸附能力显著增强,接触角分别增大86.8... 以ZnS为吸附剂,乙基黄药为吸附质,CuSO4和Pb(NO3)2为活化剂,研究Cu2+和Pb2+对ZnS吸附乙基黄药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入0.5 mL浓度为0.5 mmol/L的Cu2+和Pb2+活化后,硫化锌表面疏水性和对乙基黄原酸盐的吸附能力显著增强,接触角分别增大86.8%和31.5%,对乙基黄药的吸附量分别增大95.5%和53.3%。通过讨论Cu2+和Pb2+对ZnS活化过程,推断其机理是离子交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复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锌 黄药 活化剂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巯基化Fe_3O_4纳米粒子的一步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宣雷 范迎菊 孙中溪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3-137,共5页
以FeCl3为铁源,在生物小分子L-半胱氨酸(L-Cys)、水和丙三醇的混合体系中,采用溶剂热法一步合成L-Cys包覆的Fe3O4复合纳米粒子Fe3O4/L-Cys。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热重-差热分析(TG-DTA)等表征Fe3O4/L-Cys复合纳米粒... 以FeCl3为铁源,在生物小分子L-半胱氨酸(L-Cys)、水和丙三醇的混合体系中,采用溶剂热法一步合成L-Cys包覆的Fe3O4复合纳米粒子Fe3O4/L-Cys。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热重-差热分析(TG-DTA)等表征Fe3O4/L-Cys复合纳米粒子的晶体结构;采用Zeta电位测量和酸碱滴定分析该复合纳米粒子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Fe3O4/L-Cys纳米粒子由Fe3O4表面和L-Cys上的硫(S)和氮(N)原子配位结合而成,平均粒径约30 nm;Fe3O4纳米粒子表面修饰L-Cys能够有效调控其表面电荷,增加表面负电荷的绝对值,提高颗粒在悬浮液中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化三铁 L-半胱氨酸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sorption behavior of heptyl xanthate on surface of ZnO and Cu(Ⅱ) activated ZnO using continuous online in situ ATR-FTIR technology 被引量:2
19
作者 Qi SHEN Yun-hui ZHANG +2 位作者 Ying-ju FAN Zheng-he XU Zhong-Xi SUN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7期2370-2378,共9页
A continuous online in situ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ATR-FTIR)spectroscopic techniqu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kinetics of heptyl xanthate(KHX)on the surface ... A continuous online in situ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ATR-FTIR)spectroscopic techniqu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kinetics of heptyl xanthate(KHX)on the surface of ZnO and Cu(Ⅱ)activated ZnO.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u(Ⅱ)facilitated the xanthate adsorption process on the surface,and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cuprous xanthate(CuX),dixanthogen(X_(2))and xanthate aggregates.The adsorption of xanthate on the surface of ZnO and Cu(Ⅱ)activated ZnO was found to both follow the pseudo-first-order kinetic model.When the NaOH solution was used as a desorption agent,the adsorbed xanthate can largely be removed due to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OH^(−)and HX−.However,for Cu(Ⅱ)activated ZnO,the peak intensities at 1197 and 1082 cm^(−1) had no obvious weakening,and the absorption intensities at 1261 and 1026 cm^(−1) increased in the first 5 min,indicating an ion-exchange reaction between OH^(−)and surface zinc bonded xanthate HX−and the reorganization of adsorbed xanth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 Cu(Ⅱ) activation continuous online in situ ATR-FTIR heptyl xanthate adsorption kine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方纳米氧化铟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质和表面酸碱性质研究
20
作者 范迎菊 李加智 孙中溪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667-1672,共6页
以十二胺和油酸为结构导向剂,利用溶剂热法制备了星状六方结构纳米In2O3.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差热对产物进行了表面形貌和结构的表征.气敏测试结果表明,In2O3在300℃对乙醇气体具有快速敏感的传感性能和... 以十二胺和油酸为结构导向剂,利用溶剂热法制备了星状六方结构纳米In2O3.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差热对产物进行了表面形貌和结构的表征.气敏测试结果表明,In2O3在300℃对乙醇气体具有快速敏感的传感性能和良好的选择性.采用自动电位滴定技术研究了纳米氧化铟的表面酸碱性质,测定了氧化铟表面羟基浓度.在pH=5~7.3范围,In2O3表面优势组分为≡In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 氧化铟 气体传感器 表面羟基位 酸碱性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