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中小学教材循环使用的再思考 被引量:2
1
作者 范小梅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3-85,共3页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材循环使用存在着教材设计与编排良莠不齐、出版发行重利轻质、教材收回与保管方法不被认可、教材再利用程序有待规范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行教材租借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关键词 中小学教材 循环使用 租借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3
2
作者 范小梅 《世界教育信息》 2008年第11期69-71,共3页
信息素质是现代信息化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图书馆是培养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的主力军。美国信息素质教育起步较早,成就较大,这对我国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建设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信息素质教育萌起和发展的情况... 信息素质是现代信息化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图书馆是培养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的主力军。美国信息素质教育起步较早,成就较大,这对我国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建设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信息素质教育萌起和发展的情况,然后从信息教育主阵地——图书馆的建设上进行中、美比较,以寻求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和信息素质教育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信息素质教育 图书馆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教育角度看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忠诚问题 被引量:3
3
作者 范小梅 《西北医学教育》 2009年第5期945-947,共3页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以其庞大的规模引起了社会多方关注。但社会各界更多的是讨论如何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而对其择业后的职业稳定程度较为忽视。频繁转换职业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都造成了很大影响和损失,本文拟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以其庞大的规模引起了社会多方关注。但社会各界更多的是讨论如何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而对其择业后的职业稳定程度较为忽视。频繁转换职业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都造成了很大影响和损失,本文拟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现状出发,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职业忠诚 责任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学与知识分子的去公共化 被引量:1
4
作者 范小梅 《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4期28-31,共4页
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本质是公共性,他们是生存于公共空间,敢于对公众事务直陈利弊,关心广大文化受众爱憎的人。大学以其诱人的职位、丰厚的薪酬和高尚的社会地位,吸附了越来越多优秀而独立的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进入大... 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本质是公共性,他们是生存于公共空间,敢于对公众事务直陈利弊,关心广大文化受众爱憎的人。大学以其诱人的职位、丰厚的薪酬和高尚的社会地位,吸附了越来越多优秀而独立的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进入大学后,不得不放弃其元话语,服膺于大学的规则。当大学越来越重要的时候,真正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知识分子 公共空间 去公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刍议研究生学术人格的偏位与养成——从研究生的新生知识分子身份说开去
5
作者 范小梅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1期53-56,共4页
高等教育是从事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机构。研究生处于国家人才培养体系的较高层次,历史赋予他们进行创造性研究活动的使命。然而,作为知识分子,研究生对前人和他人学术成果过度依赖,在选题、行文上过度借鉴,甚至过多引用,这些现象虽然性... 高等教育是从事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机构。研究生处于国家人才培养体系的较高层次,历史赋予他们进行创造性研究活动的使命。然而,作为知识分子,研究生对前人和他人学术成果过度依赖,在选题、行文上过度借鉴,甚至过多引用,这些现象虽然性质不好,可以归结为研究生学术人格养成的偏位,而不能断然以"学术腐败"定论,如及时加以矫正,研究生良好学术人格的养成依然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研究生学术人格 偏位 养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世纪大学学术生活初探
6
作者 范小梅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年第11期46-48,共3页
中世纪大学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当时西方文明最具原初性的创造。这些界定清晰、组织严密、历经几个世纪的机构,独自承担了一种类型的文化传承,几乎是全部的神学、哲学、法学、科学等学科均或多或少在大学中实施。大学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大... 中世纪大学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当时西方文明最具原初性的创造。这些界定清晰、组织严密、历经几个世纪的机构,独自承担了一种类型的文化传承,几乎是全部的神学、哲学、法学、科学等学科均或多或少在大学中实施。大学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大学所教授的学说的历史,其学制、课程、教学、考试、学位、管理等是研究这一时期大学学术状况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的,文章拟从中世纪大学兴起的背景出发,针对以上维度对其学术生活状况进行了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 大学 学术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晚清时期西方在华传教活动的教育学解读
7
作者 范小梅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0期43-45,共3页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西方来华传教活动有四次,最近的一次即明末清初基督教进入中国传教,其影响是最为深远的。由于这次传教活动与西方侵华势力基本上是同一时期进入中国的,学界对此褒贬不一,文章仅从教育学的视角解读这一活动在我国近...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西方来华传教活动有四次,最近的一次即明末清初基督教进入中国传教,其影响是最为深远的。由于这次传教活动与西方侵华势力基本上是同一时期进入中国的,学界对此褒贬不一,文章仅从教育学的视角解读这一活动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意义及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西方 传教活动 教育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2010年至2012年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宋壮志 跃华 +1 位作者 范小梅 金化瑞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年第4期451-453,共3页
目的 探讨内蒙古自治区2010年至2012年流感流行特征.方法 在全区选择19家医院为哨点医院,统计监测科室的流感样病例数和门诊就诊人数,计算流感样病例(ILI)就诊百分比.每周采集流感样病例呼吸道标本5~10份,采用鸡胚进行病毒分离;采用E... 目的 探讨内蒙古自治区2010年至2012年流感流行特征.方法 在全区选择19家医院为哨点医院,统计监测科室的流感样病例数和门诊就诊人数,计算流感样病例(ILI)就诊百分比.每周采集流感样病例呼吸道标本5~10份,采用鸡胚进行病毒分离;采用EpiData 2.1编制的数据库,应用Spss 10.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指标包括绝对数、率、构成比等.结果 2010年至2012年,累计报告流感样病例74 169例,5岁以下,5~ 10岁,10~15岁,25~60岁以及60以上分别占51.8%、20.8%、6.4%、15.4%和5.5%;流感样病例就诊比例最高值分别出现在7周、5周和52周,均值分别为6.4%、2.3%和2.7%.共检测10031份ILI呼吸道标本,阳性率为12.0% (1203/10031).阳性标本中B型流感病毒占43.9%(528/1203).结论 内蒙古2010年至2012年流感流行高峰出现在冬春季节,流行毒株以B型为主,低年龄组儿童是高发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感冒 监测 流行病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是实现特困地区有效脱贫的路径保障——以“三区三州”特困地区为分析个案 被引量:14
9
作者 吴晓蓉 范小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0-137,共8页
就国家与民族发展而言,扶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扶贫要旨有三:一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二是防止脱贫人口返贫,三是预防非贫困人口陷入贫困。"三区三州"特困地区作为我国当前扶贫攻坚区域,集石山区、高寒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 就国家与民族发展而言,扶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扶贫要旨有三:一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二是防止脱贫人口返贫,三是预防非贫困人口陷入贫困。"三区三州"特困地区作为我国当前扶贫攻坚区域,集石山区、高寒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等多维特征为一体,贫困程度深、贫困成因多、"久扶未脱"、"常扶常贫"、"坚中之坚"、"难中之难"。之所以如此,既与自然资源自然资本脆弱、物质资本不足有关,也与人力资本缺失,易引发二次乃至三次贫困有关。这些因素综合影响着"三区三州"特困地区人的生计、视野、观念与格局。作为扶志、扶智的重要手段,扩大义务教育在脱贫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职业教育在脱贫中的先导性、重视高等教育对返贫的预防性等的协同,促进贫困群体获得可持续生计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跳出贫困陷阱等维度,阻遏并消解"三区三州"特困地区贫困的"顽固化",方能达成科学扶贫、标本兼治的扶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区三州”特困地区 教育精准扶贫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如何促进贫困者的职业发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范小梅 吴晓蓉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8-56,共9页
文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的调查数据,对"农村贫困出身70后"受教育情况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展开讨论。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教育对贫困者的职业收入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贫困者的职业层次亦有积极影响,但教育对贫困者职业... 文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的调查数据,对"农村贫困出身70后"受教育情况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展开讨论。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教育对贫困者的职业收入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贫困者的职业层次亦有积极影响,但教育对贫困者职业感受和职业稳定性的影响不显著。课题组在西南地区的扶贫调研证实了上述结果。调研还发现,教育对职业感受和职业稳定性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可能在于,贫困程度制约了教育促进贫困者职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越客观外显、越切近生存的维度,教育的促进作用越及时、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回报 贫困者 职业发展 脱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校集团:追求教育公平的成都实践——基于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晓 王雨露 范小梅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0年第2期77-88,共12页
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带来的教育公平问题,2009年,成都市名校集团发展战略应运而生,成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较好的阶段性制度设计与安排。基于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视角来看,名校集团形成了增量式扩散型发展模式... 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带来的教育公平问题,2009年,成都市名校集团发展战略应运而生,成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较好的阶段性制度设计与安排。基于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视角来看,名校集团形成了增量式扩散型发展模式、增长极创新型发展模式和内涵式内生型发展模式。立足集团长效发展,需适度控制"扩散效应"作用,有效保障集团名校品牌质量,需进一步弱化"回流效应"作用,继续谋求集团学校文化特色,促进成都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校集团 教育公平 成都实践 循环累积 城乡教育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13
12
作者 范小梅 戴晖 刘晓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0年第1期87-98,共12页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借助优质教育资源引领、推动成员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集团化办学也正遭遇深层挑战。为提炼经验、消弥困境,援引集团行动理论,分析集团化办学的内涵实质和学理依...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借助优质教育资源引领、推动成员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集团化办学也正遭遇深层挑战。为提炼经验、消弥困境,援引集团行动理论,分析集团化办学的内涵实质和学理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集团化办学的实践逻辑。在龙头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下,成员学校主要通过“引领型路径”和“再生型路径”成长,前者体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强辐射,后者体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弱辐射。该逻辑或许能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更广更深推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团化办学 名校集团 集团行动理论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教成都:集团化办学十年理路与成效 被引量:2
13
作者 范小梅 张艳 《中小学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9-22,共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成都市的基础教育改革沿着“学有所教-学有良教-学有优教”的路径发展。集团化办学通过办好学校、用好老师、育好学生等方面的扎根实践对上述进程作出了直接贡献,并促进成都教育产生了更高质量、更有活力、更加公...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成都市的基础教育改革沿着“学有所教-学有良教-学有优教”的路径发展。集团化办学通过办好学校、用好老师、育好学生等方面的扎根实践对上述进程作出了直接贡献,并促进成都教育产生了更高质量、更有活力、更加公平的溢出效应和长远影响。未来,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集团化办学的基本规律出发,成都将进一步推动名校集团扩面增量、提质增效、赋权增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改革 集团化办学 学有优教 圈层融合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形资产价值的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4
14
作者 吕霞 范小梅 《黑龙江财会》 2003年第4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无形资产 价值 影响因素 价值形成 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缘起、动因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13
15
作者 范小梅 戴晖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4期12-14,共3页
集团化办学是20世纪末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背景下产生的办学形式。该办学形式因为聚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而广受关注。20多年来,集团化办学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围绕该办学形式分析... 集团化办学是20世纪末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背景下产生的办学形式。该办学形式因为聚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而广受关注。20多年来,集团化办学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围绕该办学形式分析源起、梳理动因、检视路径,有助于为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经验,明确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集团化办学 集团行动理论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团化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嬗变与作为 被引量:8
16
作者 范小梅 戴晖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8期15-18,共4页
优质教育资源是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依托。关注优质教育资源的迁移与嬗变,是优化集团化办学实践、推动教育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质均衡的必要前提。文章基于优质教育资源与集团化办学的互嵌关系,回溯我国集团化办学20年历程,发现优... 优质教育资源是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依托。关注优质教育资源的迁移与嬗变,是优化集团化办学实践、推动教育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质均衡的必要前提。文章基于优质教育资源与集团化办学的互嵌关系,回溯我国集团化办学20年历程,发现优质教育资源主要在三个维度上表现出样态嬗变:生成形式上从“稀释态”到“溢出态”,存续形式上从“集中性”到“放射性”,主体感受上从“存在感”到“获得感”。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优质教育资源的循环、共享、评价三个角度展开思考,以期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嬗变的作用与价值,更好地撬动集团化办学实践进程,为教育现代化贡献实践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集团化办学 优质教育资源 样态 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区化与集团化关系考辨 被引量:3
17
作者 范小梅 戴晖 柏松江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2年第5期1-12,共12页
学区化是基于效率视角统筹资源并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治理模式,集团化是基于势差视角辐射资源并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办学模式,二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文章基于文献梳理和政策解析发现,从源起上看,学区化与集团化均为“应时而生... 学区化是基于效率视角统筹资源并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治理模式,集团化是基于势差视角辐射资源并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办学模式,二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文章基于文献梳理和政策解析发现,从源起上看,学区化与集团化均为“应时而生”;从内涵上看,学区化与集团化“和而不同”;从机制上看,学区化与集团化“各美其美”;从价值上看,学区化与集团化“殊途同归”。多角度考辨两个概念的关系,有助于从本质上理解其原理,增益其实效,穷尽其价值,使之为教育现代化多作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团化办学 学区化治理 统筹城乡教育 教育优质均衡 教育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追赶”到“跨越”: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发展递进 被引量:3
18
作者 范小梅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1年第8期32-42,共11页
教育现代化既是新时代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手段,也是目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短板,其发展由此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文章通过梳理薄弱学校内涵、发展视角递进和可行性发展框架,客观呈现了我国农... 教育现代化既是新时代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手段,也是目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短板,其发展由此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文章通过梳理薄弱学校内涵、发展视角递进和可行性发展框架,客观呈现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产生、发展、改造的历程。在此基础上提出,薄弱学校应面向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重视集群效应,催生"新型校校合作";加强文化特质淬炼,助力差异化发展;具化内生目标,构建互补共生发展新常态,以此实现从"追赶"向"跨越"的实践递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农村薄弱学校 教育优质均衡 校校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疫情期间在线学习特点及复学应对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范小梅 《教育评论》 2020年第8期17-21,共5页
新冠肺炎疫情下,全国中小学教学形式发生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转换。该举措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受教育权益,缓解了疫情对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影响。在教学形式发生转换的同时,由教师、学生和家长共构的学习共同体也发生了教学场域窄化、... 新冠肺炎疫情下,全国中小学教学形式发生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转换。该举措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受教育权益,缓解了疫情对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影响。在教学形式发生转换的同时,由教师、学生和家长共构的学习共同体也发生了教学场域窄化、育人框架虚化、评价方式简化、师生关系弱化、家长角色强化等方面的遽变。随着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的全方位渗透,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将更加凸显在线基因和智能因素,这将在更大范围影响中小学学习共同体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教学 学习共同体 教学方式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教育名校集团教师队伍的建设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范小梅 戴晖 刘由远 《教学与管理》 2021年第28期15-19,共5页
教师既是优质教育资源载体,也是优质教育资源本体。教师在集团化办学中的角色内涵被丰富的过程,同时也是新时代名校集团教师队伍发展普遍问题的原点。名校集团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了“一体引进制”“双边认可制”“三级再生制”等一系列... 教师既是优质教育资源载体,也是优质教育资源本体。教师在集团化办学中的角色内涵被丰富的过程,同时也是新时代名校集团教师队伍发展普遍问题的原点。名校集团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了“一体引进制”“双边认可制”“三级再生制”等一系列创新,这些举措在化解名校集团教师队伍建设普遍困境的同时,还为打通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贡献了区域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校集团 教师队伍 农村学校 骨干教师 师范毕业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