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实期不同时段低温对粳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范名宇 侯淼 +5 位作者 孙士鑫 杨传铭 张一弛 刘家纯 李红宇 高继平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5-22,共8页
为探索结实期不同时段低温对粳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试验以4份优质粳稻品种为试材,在开花后7~13、14~20、21~27 d分别进行低温处理(昼/夜:17℃/13℃),以室外常温种植为对照,测定水稻剑叶的SPAD值、抗氧化物酶活性、干物质积累量、穗... 为探索结实期不同时段低温对粳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试验以4份优质粳稻品种为试材,在开花后7~13、14~20、21~27 d分别进行低温处理(昼/夜:17℃/13℃),以室外常温种植为对照,测定水稻剑叶的SPAD值、抗氧化物酶活性、干物质积累量、穗部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生理和产量性状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对结实期低温的响应也不同。结实前、中、后期低温处理后,剑叶的SPAD值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7.74%~13.49%、20.09%~33.17%,29.65%~52.36%。低温总体上提高了剑叶的抗氧化物酶活性,且前期低温对其影响高于后期。前期低温处理后4个品种的穗干物质重分别显著降低28.48%、35.44%、33.51%、33.30%,茎干物质重受低温影响较小。低温胁迫对二次枝梗的影响高于一次枝梗,均不同程度降低一、二次枝梗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最终降低水稻产量(0.35%~17.49%)。研究结果可为寒地粳稻耐冷生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生长发育 产量 结实期 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改革探索——以《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为例
2
作者 范名宇 王霞 +1 位作者 韩云飞 李红宇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5期173-175,共3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将思政教育与知识点有机融合,进而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是农学专业基础课,在于培养学生试验设计与后期数据整理分析的能力。该文通过分析《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将思政教育与知识点有机融合,进而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是农学专业基础课,在于培养学生试验设计与后期数据整理分析的能力。该文通过分析《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构建“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地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培养学农、知农、爱农的农业创新人才。希望为其他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互联网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叶片SPAD值的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直链淀粉含量预测
3
作者 林添 高正武 +6 位作者 兰峥 范名宇 李红宇 赵海成 王志君 孙士鑫 李子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2-90,共9页
为揭示寒地水稻叶片SPAD值及其衍生值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于2021、2022年在不同施氮水平影响下夹取水稻孕穗期(T1)、齐穗期(T2)、结实期(T3)顶部3张叶片测定SPAD值,2年试验均为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且施肥量相同,A因素为前中期(基... 为揭示寒地水稻叶片SPAD值及其衍生值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于2021、2022年在不同施氮水平影响下夹取水稻孕穗期(T1)、齐穗期(T2)、结实期(T3)顶部3张叶片测定SPAD值,2年试验均为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且施肥量相同,A因素为前中期(基肥、分蘖肥、调节肥)施氮量共8水平,B因素为后期(穗肥)施氮量共3水平。根据2021年盆栽试验的数据资料建立SPAD值衍生指标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2022年盆栽试验数据资料对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2021年氮肥试验中,A2~A8水平直链淀粉含量较A1水平分别极显著增加2.04%、4.21%、5.72%、7.17%、8.03%、5.92%、5.66%,而A2~A8水平食味值均较A1水平极显著下降,2022年两者趋势与2021年相同。2年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评分表现均为线性负相关,拟合优度(r^(2))分别为0.54^(**)、0.44^(**)。施氮量对不同生育时期顶部3张叶片SPAD值均呈线性关系,随着不同生育时期推进水稻冠层出现“黑黄”交替现象,其中单张叶片的SPAD值受不同时期差异的影响,借助指标SPAD_((L_(1)+L_(2))/2)、SPAD_(L_(1)×L_(2)/mean)可有效降低年份及氮肥水平差异对直链淀粉含量预测结果的影响,指标SPAD_((L_(1)+L_(2))/2)与直链淀粉含量在T1~T3时期的拟合方程分别为:y=0.135x+0.47,r^(2)=0.52**;y=0.126x+11.68,r^(2)=0.53^(**)、y=0.154x+15.65,r^(2)=0.51^(**)。SPAD L_(1)×L_(2)/mean拟合方程分别为:y=0.136x+11.46,r^(2)=0.52^(**);y=0.126x+11.68,r 2=0.53^(**);y=0.160x+12.59,r^(2)=0.51^(**),x为SPAD值衍生值,y为直链淀粉含量,拟合方程均到达极显著水平。但指标SPAD L_(1)×L_(2)/mean在不同时期误差均小于SPAD_((L_(1)+L_(2))/2),所以T3时期指标SPAD_(L_(1)×L_(2)/mean)可以实现快捷、无损和实时预测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判定出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达到按质收获以及对品质实时监测的要求,促进优质寒地水稻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SPAD值 直链淀粉含量 食味值 含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实期水分亏缺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孙士鑫 林添 +4 位作者 侯淼 杨传铭 胡聪聪 范名宇 李红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0-127,共8页
为研究结实期不同程度水分亏缺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黑龙江省主栽粳稻品种为材料,于水稻结实期(花后5 d)设置轻度(-20~-25 kPa)、重度(-55~-60 kPa)水分胁迫,以淹水灌溉为对照,在成熟期测定水稻产量及品质。结果表明,不同品种... 为研究结实期不同程度水分亏缺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黑龙江省主栽粳稻品种为材料,于水稻结实期(花后5 d)设置轻度(-20~-25 kPa)、重度(-55~-60 kPa)水分胁迫,以淹水灌溉为对照,在成熟期测定水稻产量及品质。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水稻间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龙稻18的产量、食味品质表现最优。与对照相比,轻度、重度水分胁迫分别减产4.65%、7.88%,但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和外观品质;在轻度、重度水分亏缺后,稻米垩白粒率、垩白度分别较对照显著升高115.62%、99.73%和108.16%、90.73%;籽粒长宽比受到的影响较小。干旱处理显著提高了清蛋白含量(7.95%、8.75%),显著降低了醇溶蛋白含量(12.10%、10.58%),轻度、重度水分亏缺分别显著提高了稻米的球蛋白(3.40%)、总蛋白(3.90%)含量。干旱处理未对直链淀粉含量产生显著影响,轻度水分亏缺后,稻米的光泽、味道、口感及综合评分分别较对照显著升高1.67%、0.37%、3.00%和1.46%。综上所述,结实期水分亏缺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外观品质,提高了营养品质,且轻度水分亏缺能够改善稻米蒸煮食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分亏缺 产量 品质 结实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反射率的寒地水稻叶片氮含量预测
5
作者 李红宇 高正武 +3 位作者 王志君 林添 赵海成 范名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82-2593,共12页
为实现利用水稻叶片光谱指数实时预测叶片群体的氮素含量,采集了不同年份中氮素、品种差异下寒地水稻主要生育期(T_(1)穗分化中期、T_(2)拔节期、T_(3)孕穗期、T_(4)齐穗期、T5蜡熟期)顶部3片全展叶(上1、上2、上3叶分别记作L1、L_(2)、... 为实现利用水稻叶片光谱指数实时预测叶片群体的氮素含量,采集了不同年份中氮素、品种差异下寒地水稻主要生育期(T_(1)穗分化中期、T_(2)拔节期、T_(3)孕穗期、T_(4)齐穗期、T5蜡熟期)顶部3片全展叶(上1、上2、上3叶分别记作L1、L_(2)、L_(3))的光谱反射率,探究其变化规律以及光谱指数与叶片氮素含量的关系,并用P-k、均方根误差(RMSE)、对称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SMAPE)、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相对预测性能(RPD)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提高氮肥投入量,叶片反射率在可见光区域内呈降低趋势,在近红外平台叶片反射率上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在可见光区域内,不同品种L1叶反射率先降低后上升,L_(2)、L_(3)叶的反射率一直上升,与叶片氮素百分含量的敏感波段为500~550和650~700nm。对光谱指标和叶片氮素百分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生育前期以下位叶片的光谱指标相关系数高,生育后期则相反,筛选出T_(1)时期L_(2)叶指标FD-NDNI、T_(2)时期L_(2)叶指标GM2、T_(3)时期L_(2)叶指标Lic2、T_(4)时期L1叶指标MRESRI以及T5时期L1叶指标Ctr1适宜作为不同时期预测叶片氮素含量的最佳指标,预测叶片氮素含量的回归方程R2分别0.54^(**)、0.60^(**)、0.66^(**)、0.62^(**)、0.51^(**),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验证指标的P-k值分别为0.00、0.04、0.06、0.01、0.04;RMSE分别为0.39、0.58、0.22、0.54、2.56;SMAPE分别为1.11、1.41、1.03、1.64、3.89;RMSEC分别为0.17、0.15、0.13、0.13、0.13;RMSECV分别为0.18、0.14、0.12、0.12、、0.14;RPD分别为2.46、2.19、3.15、1.74、3.01,其中T_(3)时期L_(2)叶指标Lic2的预测效果表现最佳。借助筛选的光谱指标能够实现快捷、无损和实时预测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氮素营养状况,促进高产优质的寒地水稻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反射率 叶片含氮量 光谱指标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米支链淀粉结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范名宇 王晓菁 +3 位作者 王旭虹 唐亮 徐铨 徐正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4-132,共9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丰产的基础上还要求有较好的口感。支链淀粉是稻米淀粉的主要成分,其结构对食味品质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介绍了稻米支链淀粉结构的测定方法,籼粳稻支链淀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丰产的基础上还要求有较好的口感。支链淀粉是稻米淀粉的主要成分,其结构对食味品质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介绍了稻米支链淀粉结构的测定方法,籼粳稻支链淀粉结构的差异、遗传机制,支链淀粉超长链部分的合成调控以及支链淀粉的结构与理化特性和食味品质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认为今后有必要改进、完善和规范现有的支链淀粉结构测定方法,进一步研究籼粳稻杂交后代支链淀粉结构的差异,明确支链淀粉结构与亚种分化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对支链淀粉结构与稻米食味品质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我国水稻生产及稻米品质改良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 支链淀粉结构 理化特性 食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白浆土水分渗透性能、养分含量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殷大伟 王家博 +5 位作者 金梁 薛盈文 王智慧 丁国华 范名宇 刘梦红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2-76,共5页
白浆土理化与生物学性质恶化,严重降低了作物产量。生物炭具备独特的理化性质,具备改良白浆土的理论基础。不同用量生物炭对白浆土白浆层理化性质及大豆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可增加白浆土白浆层水分渗透性能,A3处理的初始渗透... 白浆土理化与生物学性质恶化,严重降低了作物产量。生物炭具备独特的理化性质,具备改良白浆土的理论基础。不同用量生物炭对白浆土白浆层理化性质及大豆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可增加白浆土白浆层水分渗透性能,A3处理的初始渗透率、平均渗透率、稳定渗透率、渗透总量分别为CK的3. 64,2. 75,2. 89,3. 03倍;生物炭增加了大豆各生育时期白浆土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生物炭增加了大豆单株产量和单株粒数,A2和A3处理的单株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61. 83%和58. 45%,A1~A3处理的单株粒数分别较对照增加18. 8%、48. 8%、51.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白浆土 水分渗透性 养分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深施肥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红宇 李逸 +4 位作者 赵海成 刘梦红 郑桂萍 吕艳东 范名宇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9-168,共10页
为建立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肥料施用方式,在提出一种水稻点深施肥方式基础上,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比较了全层施肥、侧深施肥和点深施肥的产量与氮肥利用率及其形成机制。点深施肥较侧深施肥和全层施肥分别增产10.20%... 为建立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肥料施用方式,在提出一种水稻点深施肥方式基础上,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比较了全层施肥、侧深施肥和点深施肥的产量与氮肥利用率及其形成机制。点深施肥较侧深施肥和全层施肥分别增产10.20%,15.12%,穗数和千粒质量的增加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各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高效叶面积指数基本上呈点深施肥>侧深施肥>全层施肥的趋势。点深施肥的根总长度、根平均直径、根总表面积和根总体积分别较全层施肥高54.91%,25.00%,55.27%,119.52%。点深施肥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的SPAD值比侧深施肥高4.91%,8.95%,7.66%,比全层施肥高5.95%,9.05%,7.16%。点深施肥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比侧深施肥高6.70%,8.43%,17.70%,比全层施肥高13.30%,3.64%,25.84%。齐穗期剑叶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呈点深施肥>侧深施肥>全层施肥的趋势,点深施肥较侧深施肥分别提高24.32%,93.89%,43.34%,较全层施肥分别提高14.04%,138.19%,57.84%。点深施肥植株地上部氮含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较全层施肥提高10.83%,46.18%,56.50%,14.96%,较侧深施肥分别提高7.46%,26.74%,29.92%,10.02%。点深施肥的加工品质、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与侧深施肥和全层施肥无显著差异。点深施肥和侧深施肥蛋白质含量较全层施肥分别下降6.95%,3.89%,食味评分分别提高1.63,1.01分。采用点深施肥有利于提高寒地水稻的产量、改善食味品质、提高肥料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寒地 点深施肥 产量 品质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区籼粳稻杂交后代碾磨和外观品质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夏英俊 范名宇 +7 位作者 徐海 刘春香 张佳 江奕君 杨莉 李茂柏 陈温福 徐正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7-263,共7页
采用粳稻秋光(程氏指数22)和籼稻七山占(程氏指数7)正反交,分别在华南籼稻区广东(N23°08',E113°14')、西南籼稻区四川(N31°07',E104°22')、长江中下游籼粳交错区上海(N31°14',E121°2... 采用粳稻秋光(程氏指数22)和籼稻七山占(程氏指数7)正反交,分别在华南籼稻区广东(N23°08',E113°14')、西南籼稻区四川(N31°07',E104°22')、长江中下游籼粳交错区上海(N31°14',E121°29')和东北粳稻区辽宁(N41°48',E123°25')同时构建重组自交系(RIL),测定不同生态区RIL程氏指数、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分析籼粳稻杂交后代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差异及其与生态条件、籼粳属性及稻谷粒形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生态区RIL大部分株系为中间类型(偏籼型或偏粳型),四川、广东、辽宁、上海中间类型比例依次为86.84%、81.45%、82.82%和72.45%。不同生态区间绝大多数品质性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籼粳类型间仅部分地区糙米率和白度值差异达显著水平。千粒重与稻谷粒长、粒宽大多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长宽比呈显著负相关,除上海外糙米率与稻谷粒长极显著负相关,四川和广东地区糙米率与稻谷长宽比显著负相关;整精米率与稻谷粒长负相关(广东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与稻谷长宽比相关不显著(除上海外)。垩白粒率与稻谷粒宽显著正相关,与稻谷粒长和长宽比有负相关趋势,但是相关程度低于粒宽。总体上籼粳稻杂交后代品质性状有辽宁和上海优于四川和广东,生态区间差异大于籼粳类型间差异的趋势。整精米率主要受稻谷粒长影响,垩白粒率更偏向由稻谷粒宽决定,长宽比对二者的作用有所降低,粒形与品质性状的关系较育成品种变得更为复杂,生产上粳稻品质性状优于籼稻的遗传、生态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稻杂交 重组自交系 生态环境 粒形 碾磨品质 外观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学研究生“试验设计与抽样调查”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
10
作者 苗兴芬 王霞 +2 位作者 李红宇 范名宇 王士强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38期203-204,共2页
试验设计与抽样调查教学主要面向作物学专业研究生,本专业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辅助试验设计和分析试验总结。该文就该课程教学开展教学研究及课程建设,打通线上线下,提出了实用性、工具性、兴趣和教学手段上的全方案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试验设计与抽样调查教学主要面向作物学专业研究生,本专业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辅助试验设计和分析试验总结。该文就该课程教学开展教学研究及课程建设,打通线上线下,提出了实用性、工具性、兴趣和教学手段上的全方案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供同行们借鉴、探讨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设计 线上教学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量配施不同类型腐植酸有机肥对盐碱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赫臣 陈立强 +5 位作者 赵海成 郑桂萍 李红宇 范名宇 钱永德 解保胜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21,共6页
基于盐碱地土质差、水稻产量低的问题,以不施用腐植酸(A0)及化肥常规用量(B1)处理为对照,研究化肥减量[常规用量减量20%(B2)]配施不同类型腐植酸有机肥[粒状腐植酸有机肥(A1)、粉状腐植酸有机肥(A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盐碱地水... 基于盐碱地土质差、水稻产量低的问题,以不施用腐植酸(A0)及化肥常规用量(B1)处理为对照,研究化肥减量[常规用量减量20%(B2)]配施不同类型腐植酸有机肥[粒状腐植酸有机肥(A1)、粉状腐植酸有机肥(A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盐碱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量水平下,A1处理明显增加水稻穗数,A2处理明显增加水稻结实率,从而2个处理较A0处理增加产量;不同类型腐植酸有机肥均可明显降低稻米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增加垩白度和垩白粒率,A2处理明显增加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评分,其中,食味评分较A0处理提高3.40%,但A2处理降低蛋白质含量。B2处理总体上可明显降低水稻穗数、穗粒数,降低产量,同时明显降低稻米的加工品质,增加垩白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评分。A1B1处理可增加水稻净光合速率、穗粒数,进而提高产量,并明显增加糙米率。A2B2处理明显增加稻米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降低外观品质,A2B1处理明显增加稻米食味评分。综上,A1B1处理产量最高,A2B1处理食味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 化肥减量 水稻 产量 品质 盐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叶片光谱反射率预测寒地水稻稻米蛋白质含量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志君 李红宇 +4 位作者 夏玉莹 范名宇 赵海成 许鑫楷 郑桂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147-158,共12页
为实现利用水稻叶片光谱指数实时预测稻米蛋白质含量,该研究采集了不同年份中氮素、品种差异下寒地水稻主要生育期(T1拔节期、T2齐穗期、T3结实期)顶部3片叶(L1、L2、L3)的叶片光谱反射率,探究其变化规律以及光谱指数与稻米蛋白质含量... 为实现利用水稻叶片光谱指数实时预测稻米蛋白质含量,该研究采集了不同年份中氮素、品种差异下寒地水稻主要生育期(T1拔节期、T2齐穗期、T3结实期)顶部3片叶(L1、L2、L3)的叶片光谱反射率,探究其变化规律以及光谱指数与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关系,并用P-k、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和对称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Symmetric 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SMAPE)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施氮量多则稻米蛋白质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的稻米食味值评分低。提高氮肥投入量,叶片反射率在可见光区域内呈降低趋势,而在近红外平台叶片反射率上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可见光区域内的叶片反射率逐渐上升,叶片反射率在近红外平台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变化规律与蛋白质营养转运有着密切联系。对光谱指标和稻米蛋白质含量进行相关分析,T2时期的L2的光谱指数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优于其他时期的叶片,其中T2时期L1叶ARI1指标((1/R_(550))-(1/R_(700)))、L2叶CTR1指标((R_(695)/R_(420)))以及T3时期L3叶Rg指标(绿光范围510~560 nm内的最大波段反射率)显示出与蛋白质含量良好的拟合关系,指标验证的P-k分别为0.01、0.01、0.03,RMSE分别为0.19、0.11、0.14,SMAPE分别为1.56%、1.24%、1.44%,其中以T2时期L2叶CTR1指标表现最优,蛋白质含量拟合方程R2为0.75。综上,借助CTR1指标能够实现快捷、无损和实时预测稻米蛋白质含量的目的,达到按质收获以及品质实时监测的要求,促进优质寒地水稻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 反射率 模型 蛋白质含量 食味值 寒地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株距配置对三江6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
作者 范名宇 赵海成 +2 位作者 刘显爽 郑桂萍 李红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11-18,共8页
为探索不同行株距配置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以三江6号为试材,在建三江创业农场进行不同行株距配置(行距:30~30 cm,17~33 cm;株距:10、12、14 cm)研究,测定水稻生育动态、产量和品质。研究结果表明:行距和株距互作对株高、茎... 为探索不同行株距配置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以三江6号为试材,在建三江创业农场进行不同行株距配置(行距:30~30 cm,17~33 cm;株距:10、12、14 cm)研究,测定水稻生育动态、产量和品质。研究结果表明:行距和株距互作对株高、茎数、SPAD值、单位面积穗粒、穗粒数、理论产量、精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影响均达显著水平。行距17~33 cm水稻株高显著高于行距30~30 cm,株距12 cm的株高最矮,14 cm的SPAD值和茎数最高。同行距30~30 cm相比,行距17~33 cm处理单位面积穗数显著提高了11.59%,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显著降低了5.07%和4.41%,对理论产量影响不显著;株距10 cm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理论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实率受行、株距影响较小。行距17~33 cm的垩白度、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较30~30 cm分别显著提高了8.78%、7.99%和0.55%;随着株距的增加,加工、外观以及食味品质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蛋白质含量呈现相反趋势;株距12 cm的加工、外观和蒸煮食味品质表现最优,蛋白含量最低;不同处理对直链淀粉含量影响较小。综合分析表明:三江6号在建三江地区采用(17~33)×10 cm组合可获得高产,(30~30)×12 cm组合品质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品质 行距 株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水稻叶片SPAD值与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志君 李红宇 +5 位作者 夏玉莹 范名宇 赵海成 鲁洁婷 赵朝勇 郑桂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0-161,共12页
为揭示寒地水稻叶片SPAD值及其衍生值与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关系,于2020—2021年在水稻拔节期(T1)、孕穗期(T2)、齐穗期(T3)测定顶部3片叶的SPAD值,依据盆栽试验(试验1和试验2)的数据资料建立SPAD值衍生指标与稻米蛋白质含量之间的关系模型... 为揭示寒地水稻叶片SPAD值及其衍生值与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关系,于2020—2021年在水稻拔节期(T1)、孕穗期(T2)、齐穗期(T3)测定顶部3片叶的SPAD值,依据盆栽试验(试验1和试验2)的数据资料建立SPAD值衍生指标与稻米蛋白质含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大田试验(试验3)数据资料对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020年氮肥试验中A8水平(氮素施用量362.07 kg·hm^(-2))稻米蛋白质含量较A1~A7水平(A1~A7氮素施用量分别为0、51.72、103.45、155.17、206.90、258.62、310.35 kg·hm^(-2))分别极显著增加34.55%、27.44%、26.39%、22.19%、18.07%、14.39%、12.23%,而A8水平食味值较A1~A7水平分别极显著降低8.10%、5.06%、4.99%、4.10%、3.45%、2.96%、2.28%,2021年蛋白质含量、食味值变化趋势与前者相同。两年品种试验6个品种稻米蛋白质含量比较中,C6品种(三江6号)蛋白质含量较C5(龙粳21)、C4(垦粳8号)、C3(龙稻203)、C2(松粳16)、C1(松粳22)分别极显著提高2.99%、12.23%、10.43%、5.04%、15.63%,C6食味值较C5、C4、C3、C2、C1分别极显著降低1.17%、12.09%、3.54%、2.89%、7.93%。品种差异及施氮量对不同生育时期水稻顶部3片叶的SPAD值分布规律有较大影响,但水稻冠层叶片出现的两次“黑黄交替”现象不受品种的影响,其中单片叶的SPAD值受品种差异的影响,与蛋白质含量不存在相关性,借助指标SPAD_((L1+L2+L3)/3)、SPAD_(L2×L3/mean)可有效降低品种及环境差异对蛋白质含量预测结果的影响,指标SPAD_((L1+L2+L3)/3)与蛋白质含量在T1~T3期(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的拟合方程分别为:Y=0.24 X-1.94,R^(2)为0.75^(**)、Y=0.25 X-1.69,R^(2)为0.74^(**)、Y=0.27 X-2.45,R^(2)为0.72^(**);SPAD_(L2×L3/mean)拟合方程分别为:Y=0.22 X-1.05,R^(2)为0.75^(**)、Y=0.27 X-2.43,R^(2)为0.72^(**)、Y=0.26 X-2.24,R^(2)为0.72^(**)(Y为蛋白质含量,X为SPAD衍生值),拟合方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稻米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评分变现为线性负相关,回归方程为Y=-4.21 X+113.32(Y为食味值,X为蛋白质含量),拟合优度R^(2)=0.93^(**),达到极显著水平。综上,借助指标SPAD_((L1+L2+L3)/3)和SPAD_(L2×L3/mean)能够实现快捷、无损和实时预测稻米蛋白质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判定出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优劣,达到按质收获以及对品质实时监测的要求,促进优质寒地水稻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SPAD值 稻米蛋白质含量 食味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链淀粉提取和链长分布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锡明 范名宇 +2 位作者 王晓菁 李鸣晓 徐正进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0-146,共7页
本文介绍了支链淀粉提取和链长分布测定方法研究现状,对温水抽提法、盐类分级沉淀法、凝沉分离法、混合溶剂分离法、纤维素吸附法、电泳法和凝胶过滤层析法等提取方法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分析了高效空间排阻色谱-示差折光检测法(HPSEC-RI... 本文介绍了支链淀粉提取和链长分布测定方法研究现状,对温水抽提法、盐类分级沉淀法、凝沉分离法、混合溶剂分离法、纤维素吸附法、电泳法和凝胶过滤层析法等提取方法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分析了高效空间排阻色谱-示差折光检测法(HPSEC-RI)、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脉冲安培检测法(HPAEC-PAD)、荧光辅助糖电泳法(FACE)、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全波段扫描分光光度法等各种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测定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讨论了今后支链淀粉测定相关研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链淀粉 提取方法 链长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连续还田对苏打盐碱水稻土养分及真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1
16
作者 李红宇 王志君 +3 位作者 范名宇 刘梦红 吕艳东 刘丽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23,共9页
为探明水稻秸秆长期还田对苏打盐碱土养分状况以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0(CK)、3.0(RS1)、7.5(RS2)、12.0(RS3)、16.5(RS4)t·hm^(-2)5个梯度秸秆还田量,于连续还田5 a后测定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 为探明水稻秸秆长期还田对苏打盐碱土养分状况以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0(CK)、3.0(RS1)、7.5(RS2)、12.0(RS3)、16.5(RS4)t·hm^(-2)5个梯度秸秆还田量,于连续还田5 a后测定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养分含量以及真菌的相对丰度、Alpha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土壤全氮含量,降幅为20.37%~31.48%;RS1和RS3处理碱解氮含量较CK分别降低11.77%和9.61%;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的pH值,增幅为9.39%~12.65%;RS4处理的有机质含量较CK增加了11.03%。随还田量的增加,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均在RS4处理达到了最大值,较CK分别增加15.00%、49.34%、103.81%。总体上秸秆还田对苏打盐碱土起到了改良效果。Illumina MiSeq测序结果表明,还田量3.0 t·hm^(-2)时,Aphelidiomycota、轮虫门以及黄藻门相对丰度与CK分别相差20.40%、1.47%、0.08%;还田量16.5 t·hm^(-2)时,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裂壳菌属、柄孢壳属、腐质霉属以及被孢霉属与CK分别相差52.45%、1.40%、30.70%、16.84%、0.53%、0.44%,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部分菌门和菌属的相对丰度。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ACE指数、Chao1指数、香浓指数降幅分别为10.86%~25.32%、7.81%~26.32%、0.25%~31.34%。秸秆还田处理改变了真菌的群落结构,其中RS3和RS4处理对其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利用RDA和Mantel test分析表明,全钾(p<0.05)、全磷(p<0.05)、有效磷(p<0.01)、速效钾(p<0.01)以及有机质含量(p<0.01)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显著。综合分析表明,秸秆还田能够调节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影响真菌的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连续还田 苏打盐碱水稻土 土壤养分 真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连续还田对苏打盐碱水稻土养分及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红宇 张巩亮 +2 位作者 范名宇 郑桂萍 吕艳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45-351,360,共8页
以苏打盐碱土为供试土壤,设置0,3.0,7.5,12.0,16.5 t/hm^25个梯度生物炭还田量,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量生物炭连续多年还田对苏打盐碱水稻土养分及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量生物炭还田后,提高了土壤pH、有机质、速效钾、... 以苏打盐碱土为供试土壤,设置0,3.0,7.5,12.0,16.5 t/hm^25个梯度生物炭还田量,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量生物炭连续多年还田对苏打盐碱水稻土养分及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量生物炭还田后,提高了土壤pH、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和全磷含量,土壤全氮和全钾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对盐碱土起到了改良的效果。(2)Illumina MiSeq测序结果表明,还田量为7.5 t/hm^2时,Aphelidiomycota、担子菌门以及链格孢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还田量为12.0 t/hm^2时,子囊菌门、毛霉亚门以及被孢霉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相关分析显示土壤理化特性与菌门和菌属的相对丰度关系密切,表明生物炭通过调节土壤的理化特性,从而影响真菌的相对丰度。(3)生物炭还田处理对土壤真菌α多样性影响不显著,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高生物炭还田量处理对其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利用冗余分析(RDA)研究影响群落结构变化的环境因子表明,全钾含量对群落结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苏打盐碱水稻土 土壤养分 真菌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和增施氮肥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梦红 胡聪聪 +4 位作者 李红宇 罗明 范名宇 张巩亮 赵海成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1-6,共6页
为明确秸秆还田和增施氮肥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进行秸秆还田和秸秆离田下增施氮肥的研究,分析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及食味品质。结果表明:与秸秆离田(A1)相比,秸秆还田(A2)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稻... 为明确秸秆还田和增施氮肥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进行秸秆还田和秸秆离田下增施氮肥的研究,分析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及食味品质。结果表明:与秸秆离田(A1)相比,秸秆还田(A2)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及粒宽,整精米率降低了3.54%;垩白粒率、垩白度及直链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蛋白质含量极显著提高了12.16%;食味评分显著下降了0.92%。与常规施氮(B1)相比,增氮处理间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及直链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调节肥增氮15%(B3)和穗肥增氮15%(B4)的食味评分分别显著下降1.42%、1.66%;秸秆还田和增施氮肥二因素互作的稻米品质效应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增施氮肥 寒地水稻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连续还田后效对盐碱土稻田养分、酶活性和腐殖质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红宇 林添 +5 位作者 王志君 赵海成 郑桂萍 吕艳东 钱永德 范名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5-142,共8页
为明确生物炭连续还田对苏打盐碱土稻田的改良效果,于2014—2019年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生物炭连续还田对苏打盐碱土稻田养分含量、电导率、pH值、酶活性和腐殖质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还田量为7.5~16.5 t·hm^(-2)时,土壤全氮... 为明确生物炭连续还田对苏打盐碱土稻田的改良效果,于2014—2019年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生物炭连续还田对苏打盐碱土稻田养分含量、电导率、pH值、酶活性和腐殖质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还田量为7.5~16.5 t·hm^(-2)时,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9.09%~30.00%、34.58%~45.37%、19.04%~39.16%、38.65%~63.12%(P<0.05);生物炭还田量12.0~16.5 t·hm^(-2),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5.34%~6.87%(P<0.05);土壤电导率随生物炭还田量增大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峰值在7.5 t·hm^(-2);土壤pH值与生物炭还田量显著正相关,并且生物炭12.0~16.5 t·hm^(-2) pH值显著高于不添加生物炭处理;生物炭年还田量7.5~12.0 t·hm^(-2)时,有机质含量、腐殖质全碳量、胡敏素碳量分别较不添加生物炭处理提高48.74%~70.51%、47.40%~69.94%、68.94%~96.48%;HA/FA和PQ随生物炭还田量增大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峰值在12 t·hm^(-2);生物炭还田量7.5 kg·hm^(-2)时,脲酶活性较不添加生物炭处理提高89.03%(P<0.05),碱性磷酸酶降低41.27%(P<0.05);生物炭还田量12.0 kg·hm^(-2)时,脲酶活性提高53.33%(P<0.05),蔗糖酶活性提高41.84%(P<0.05)。因此,生物炭连续还田能够有效改良苏打盐碱土稻田,7.5~12.0 t·hm^(-2)为适宜生物炭还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连续还田 盐碱土 土壤养分 酶活性 腐殖质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实期不同时段低温对寒地粳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传铭 胡聪聪 +3 位作者 孙显龙 孙士鑫 李红宇 范名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6-103,共8页
为明确结实期不同时段低温对寒地粳稻品质的影响,于2019年以黑龙江省第一和第二积温带主栽的8份粳稻品种为试材,在水稻结实期分段(花后1~7 d、8~14 d、15~21 d)进行低温处理(昼/夜:17℃/13℃),测定稻米的外观、营养、蒸煮食味品质以及RV... 为明确结实期不同时段低温对寒地粳稻品质的影响,于2019年以黑龙江省第一和第二积温带主栽的8份粳稻品种为试材,在水稻结实期分段(花后1~7 d、8~14 d、15~21 d)进行低温处理(昼/夜:17℃/13℃),测定稻米的外观、营养、蒸煮食味品质以及RVA谱特征值。结果表明:不同粳稻品种品质存在极显著差异,‘垦粳8’外观品质最优,‘龙稻18’蛋白质含量最低、食味品质最佳;不同品种对低温的响应存在差异;品种和低温互作对稻米品质存在极显著影响。花后1~7 d低温处理对外观品质影响较小;花后8~14 d和15~21 d低温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73.22%、81.71%和105.57%、115.85%;籽粒长宽比受低温影响较小。低温处理显著提高了稻米的总蛋白含量(1.46%~2.76%)和醇溶蛋白含量(6.33%~17.47%),显著降低了球蛋白含量(4.55%~5.69%),花后1~7 d低温显著降低了清蛋白含量(2.84%),花后8~21 d低温显著提高了清蛋白含量(3.58%~3.88%)。稻米的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冷胶黏度以及起始糊化温度在花后1~14 d受低温处理后显著降低;消减值、回复值以及峰值时间在花后1~7 d受低温处理后显著提高;花后15~21 d低温处理对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较小。稻米的光泽、味道、口感以及综合评分受低温处理后呈现显著降低趋势。综合分析表明,结实期低温通过提高蛋白质含量以及改变RVA谱特征值进而降低了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低温 结实期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