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20例CT与MRI诊断 被引量:6
1
作者 苏贺先 于振国 +2 位作者 张少军 娄飞云 马骏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27-28,共2页
目的 :分析颅内及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的表现。方法 :对 2 0例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及椎管内各部位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的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病好发于中线结构及其附近间隙 ;在CT上表现多为类圆形分叶状囊性低密度肿块 ,也可... 目的 :分析颅内及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的表现。方法 :对 2 0例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及椎管内各部位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的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病好发于中线结构及其附近间隙 ;在CT上表现多为类圆形分叶状囊性低密度肿块 ,也可呈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在MRI上信号多为长T1长T2 信号 ,也有呈短T1长T2 信号。结论 :CT及MRI对无钙化的表皮样囊肿有特征性诊断价值 ,对有钙化、囊肿内容物溃破侵蚀脑组织的表皮样囊肿诊断尚需仔细斟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样囊肿 CT MRI诊断 钙化 颅内 中枢神经系统 囊性 表现 内容物 高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性脑出血碎吸与开颅治疗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苏贺先 娄飞云 +3 位作者 于振国 张少军 杨百春 刘长文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1期21-22,共2页
目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采用钻颅碎吸与开颅两种治疗方法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比较。方法:97例随机分组,采用CT定位、颅内碎吸与传统开颅清除血肿。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碎吸组与开颅组在降低病死率和提高远期生存质量方面,... 目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采用钻颅碎吸与开颅两种治疗方法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比较。方法:97例随机分组,采用CT定位、颅内碎吸与传统开颅清除血肿。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碎吸组与开颅组在降低病死率和提高远期生存质量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首选碎吸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不一定要行开颅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高血压 并发症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莫通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苏贺先 马骏 +2 位作者 娄飞云 张凤银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1期36-37,共2页
目的 :探讨尼莫通 (0 .0 2 %尼莫地平溶液 )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作用 ,以及最佳用药时间。方法 :甲组不用尼莫通 ;乙组 2 4h内用尼莫通 ;丙组 72h后用尼莫通。观察疗效 ,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早期应用尼莫通比晚期应用以及不... 目的 :探讨尼莫通 (0 .0 2 %尼莫地平溶液 )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作用 ,以及最佳用药时间。方法 :甲组不用尼莫通 ;乙组 2 4h内用尼莫通 ;丙组 72h后用尼莫通。观察疗效 ,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早期应用尼莫通比晚期应用以及不用尼莫通对部分脑功能疗效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CT扫描显示早期应用尼莫通者与不用者脑水肿坏死病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72h后用尼莫通者与不用尼莫通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尼莫通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功能恢复有明显的疗效 ,而且用药愈早疗效愈显著。CT扫描不能作为脑功能恢复的主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尼莫地平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额下终板入路显微切除颅咽管瘤 被引量:1
4
作者 苏贺先 李健 赵永轩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131-132,共2页
目的探讨手术全切除颅咽管瘤的有效方法。方法 10例视交叉前置型或突入三脑室前部的颅咽管瘤,采用经终板入路,术中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并注意保护下丘脑神经结构和防止穿通动脉的损伤。结果 9例患者达到肿瘤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术后9... 目的探讨手术全切除颅咽管瘤的有效方法。方法 10例视交叉前置型或突入三脑室前部的颅咽管瘤,采用经终板入路,术中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并注意保护下丘脑神经结构和防止穿通动脉的损伤。结果 9例患者达到肿瘤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术后9例正常生活,1例患者术后生活自理。随访14个月至5年未见肿瘤复发,视力视野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经额下终板入路显微切除视交叉前置型或突入三脑室前部的颅咽管瘤,术中注意保护下丘脑结构和穿支动脉,术后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咽管瘤 终板入路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乳突乙状窦前入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苏贺先 桂松柏 +2 位作者 娄飞云 马骏 孙辉 《解剖与临床》 2004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 :探讨经乳突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 :通过该入路显微手术顺利切除 8例上中下斜坡以及桥小脑角颈静脉孔区肿瘤。结果 :肿瘤完全切除 6例 ,大部切除 2例。术后并发面瘫 1例 ,脑脊液耳漏 2例。后者经外耳... 目的 :探讨经乳突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 :通过该入路显微手术顺利切除 8例上中下斜坡以及桥小脑角颈静脉孔区肿瘤。结果 :肿瘤完全切除 6例 ,大部切除 2例。术后并发面瘫 1例 ,脑脊液耳漏 2例。后者经外耳道填塞分别于术后 1周和 3周治愈。结论 :经乳突乙状窦前入路适用于上中斜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乳突乙状窦前入路 肿瘤切除术 中斜坡肿瘤 岩斜区肿瘤 桥小脑角肿瘤 CT检查 MRI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静脉畸形14例手术治疗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苏贺先 于振国 +2 位作者 张少军 马骏 孙辉 《解剖与临床》 2005年第2期134-135,共2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开颅手术切除畸形血管团方法治疗颅内AVM14例。结果:14例中治愈13例,术后死亡1例。存活13例,11例获随访1月~10年,术后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后未见癫痫再发作,头痛症状... 目的:探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开颅手术切除畸形血管团方法治疗颅内AVM14例。结果:14例中治愈13例,术后死亡1例。存活13例,11例获随访1月~10年,术后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后未见癫痫再发作,头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结论:颅内动静脉畸形急性出血期以手术治疗为主,未出血者或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外科手术联合介入治疗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治疗分析 神经功能障碍 介入治疗疗效 畸形血管团 临床疗效 外科治疗 手术切除 术后死亡 头痛症状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 AVM 再发作 出血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ZT胶用于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止血分析
7
作者 苏贺先 马骏 +3 位作者 娄飞云 张少军 杨百春 朱远璟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292-293,共2页
目的:探讨医用ZT胶在脑膜瘤切除时对大面积渗血、出血的止血作用及术后并发症。方法:用医用ZT胶直接涂擦或用含ZT胶的明胶海绵粘贴渗血或出血处,与仅用电凝、银夹或单纯用明胶海绵止血,两组止血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对照。结果:... 目的:探讨医用ZT胶在脑膜瘤切除时对大面积渗血、出血的止血作用及术后并发症。方法:用医用ZT胶直接涂擦或用含ZT胶的明胶海绵粘贴渗血或出血处,与仅用电凝、银夹或单纯用明胶海绵止血,两组止血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对照。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1),出血量减少(P<0.05);而手术及术后并发症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医用ZT胶在切除矢状窦旁与镰旁脑膜瘤时对于渗血、出血的直接止血应作为首选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 脑膜肿瘤 矢状窦旁脑膜瘤 ZT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业森 尚毓淳 +3 位作者 姜之全 苏贺先 娄飞云 赵永轩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优缺点及近期疗效。方法选取3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15例行PBC治疗(PBC组), 15例行MVD治疗(MVD组)。比较2组患者基本情况和住院总费用、手术时间、住院总时间以及...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优缺点及近期疗效。方法选取3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15例行PBC治疗(PBC组), 15例行MVD治疗(MVD组)。比较2组患者基本情况和住院总费用、手术时间、住院总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2组术后疼痛程度。结果 PBC组住院总费用低于MVD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总时间短于M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C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M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疼痛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组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率低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VD和PBC术后近期疗效相似。MV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BC, PBC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球囊压迫术 微血管减压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与神经导航辅助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29
9
作者 陈露露 李健 苏贺先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307-309,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与神经导航辅助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将54例垂体腺瘤病人随机分两组,其中30例病人行神经内镜下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神经内镜组),24例病人行神经导航辅助显微镜下单鼻孔...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与神经导航辅助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将54例垂体腺瘤病人随机分两组,其中30例病人行神经内镜下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神经内镜组),24例病人行神经导航辅助显微镜下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导航显微镜组)。分析两组病人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肿瘤全切率。结果神经内镜组与导航显微镜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全切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显微镜组手术时间短于神经内镜组,而神经内镜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导航显微镜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与神经导航辅助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相当,需结合病人情况实施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 神经内镜 显微镜 神经导航 入路 经鼻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暂时性瘫痪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德才 李健 +3 位作者 赵永轩 马骏 刘后银 苏贺先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65-468,共4页
目的探讨功能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暂时性瘫痪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5年12月手术治疗的96例功能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暂时性瘫痪诊断标准,分为暂时性瘫痪组(n=31)和非暂时性瘫痪组(n=65),... 目的探讨功能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暂时性瘫痪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5年12月手术治疗的96例功能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暂时性瘫痪诊断标准,分为暂时性瘫痪组(n=31)和非暂时性瘫痪组(n=65),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术前瘤周水肿、术前癫痫、上矢状窦完全被肿瘤侵犯闭塞、术中切开窦壁、术中回流静脉损伤等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年龄(r=14.943,P=0.000)、术前瘤周水肿(r=4.435,P=0.049)、上矢状窦完全被肿瘤侵犯闭塞(r=5.248,P=0.028)、术中切开窦壁(r=5.773,P=0.026)以及术中回流静脉损伤(x2=11.441,P=0.0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显示年龄(OR=8.709,P=0.028)、术中回流静脉损伤(0R=16.242,P=0.012)、上矢状窦完全被肿瘤侵犯闭塞(OR=0.053,P=0.025)为术后暂时性瘫痪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年龄和术中回流静脉损伤是术后暂时性瘫痪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上矢状窦完全被肿瘤侵犯闭塞是其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区上矢状窦 脑膜瘤 瘫痪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健 徐德才 +1 位作者 张少军 苏贺先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24-926,939,共4页
目的探讨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应用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ow-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LVI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8月2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资料,其中14例为急性蛛网膜下腔... 目的探讨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应用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ow-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LVI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8月2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资料,其中14例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有动脉瘤颈>4 mm或瘤颈体比>1/2。根据动脉瘤的瘤颈及载瘤动脉管径选择不同规格的LVIS支架,使用半释放技术释放支架。结果 25例颅内动脉瘤置入26枚支架(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释放2枚),均成功释放。术后即时血管造影RaymondⅠ级23例,Ⅱ级1例,Ⅲ级1例,出院时及1个月电话随访均恢复良好,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5分。17例半年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均无动脉瘤显影。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效果明确,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手术切除颅内动静脉畸形27例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健 赵永轩 +2 位作者 马骏 孙涛 苏贺先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16-118,共3页
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是一团发育异常的病态脑血管,其体积可以随人体发育而长大。由一支或几支弯曲扩张的动脉供血和静脉引流而形成的一个血管团,小的直径不及1cm,大的可达10cm。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 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是一团发育异常的病态脑血管,其体积可以随人体发育而长大。由一支或几支弯曲扩张的动脉供血和静脉引流而形成的一个血管团,小的直径不及1cm,大的可达10cm。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颅内出血、头痛、神经功能缺失、癫痫等。我科自2001年1月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27例颅内AVM行单纯外科切除手术,现报导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显微手术切除 神经功能缺失 发育异常 人体发育 静脉引流 动脉供血 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对胶质瘤细胞侵袭力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韩易 苏贺先 +2 位作者 马骏 李健 孙涛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讨胶质瘤血管内皮细胞(GVEC)在胶质瘤瘤细胞浸润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磁珠分离肿瘤血管内皮细胞,Tanswell研究内皮细胞对胶质瘤细胞的迁徙和侵袭能力。结果将内皮细胞与胶质瘤细胞共同培养后能显著增加其迁徙和侵袭能力,并... 目的探讨胶质瘤血管内皮细胞(GVEC)在胶质瘤瘤细胞浸润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磁珠分离肿瘤血管内皮细胞,Tanswell研究内皮细胞对胶质瘤细胞的迁徙和侵袭能力。结果将内皮细胞与胶质瘤细胞共同培养后能显著增加其迁徙和侵袭能力,并能增加MMP-2,9蛋白的表达。结论血管内皮细胞与胶质瘤浸润的过程密切相关,通过增加MMP-2,9蛋白的表达提高浸润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血管内皮细胞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切口双额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双额叶重型脑挫裂伤21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巢青 苏贺先 +4 位作者 束汉生 田绪平 宣善井 王昊 张辉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62-363,366,共3页
目的:探讨双额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双额叶重型脑挫裂伤疗效。方法:选择双额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1例,均行冠状切口双额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不保留额骨骨桥。结果:术后随访1年,存活19例,死亡2例;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疗效:良好11例(52.... 目的:探讨双额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双额叶重型脑挫裂伤疗效。方法:选择双额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1例,均行冠状切口双额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不保留额骨骨桥。结果:术后随访1年,存活19例,死亡2例;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疗效:良好11例(52.3%),轻残5例(23.8%),重残3例(14.2%),死亡2例(9.5%)。结论:双额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对双侧额叶重度脑挫伤患者手术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挫裂伤 额骨瓣 冠状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保守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赵永轩 苏贺先 李健 《中华全科医学》 2008年第10期1001-1002,共2页
目的分析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保守治疗过程,探讨救治方法。方法回顾2003-2007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保守治疗病例30例,分析治疗方案和结果。结果30例患者通过治疗,28例恢复良好并正常出院(伴不同程度记忆力减退和头痛),2例死亡。结论患者... 目的分析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保守治疗过程,探讨救治方法。方法回顾2003-2007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保守治疗病例30例,分析治疗方案和结果。结果30例患者通过治疗,28例恢复良好并正常出院(伴不同程度记忆力减退和头痛),2例死亡。结论患者在治疗中会出现高血糖、电解质紊乱、烦躁、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医师要综合考虑问题,积极处理,才能得到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治疗 高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幕脑膜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健 苏贺先 +1 位作者 张少军 赵友轩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69-70,共2页
目的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分类与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6月~2008年11月间住院手术的11例天幕脑膜瘤病例资料,重点讨论分类、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手术方法。结果小脑幕脑膜瘤,按肿瘤主体的位置及其延伸的方向分为5型,肿瘤全切... 目的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分类与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6月~2008年11月间住院手术的11例天幕脑膜瘤病例资料,重点讨论分类、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手术方法。结果小脑幕脑膜瘤,按肿瘤主体的位置及其延伸的方向分为5型,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级和Ⅱ级)8例,部分切除3例。结论小脑幕脑膜瘤适宜积极的手术治疗,规范分类、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恰当的手术方法能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幕 脑膜瘤 手术入路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如军 苏贺先 李健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9期742-745,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手术治疗的100例岩斜区肿瘤患者,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手术入路的方法,治疗结果以及术后临床并发症进行对...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手术治疗的100例岩斜区肿瘤患者,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手术入路的方法,治疗结果以及术后临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的全切除率、次全切除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显著好于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颞下前岩骨硬膜外入路以及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患者并发颅内感染(14.89%)和听神经麻痹(17.02%)的患者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手术入路方式(均为0%);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患者并发皮下积液(12.50%)的患者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手术入路方式(均为0%);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并发复视(15.38%)的患者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手术入路方式(均为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位置的岩斜区肿瘤选用适合的手术入路可以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程度。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是临床手术入路中临床效果最为显著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岩斜区 手术入路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硕士研究生显微血管吻合操作训练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健 赵永轩 +3 位作者 孙涛 马骏 于仁朝 苏贺先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15年第6期94-97,共4页
目的对神经外科硕士研究生进行显微镜下操作的训练。方法先进行显微镜下的基础操作训练,再行大鼠颈总动脉端-侧吻合实验。结果所有实验大鼠吻合血管愈合且通畅。取吻合口周围血管横断面进行HE染色,显示血管吻合口见内皮细胞生长良好,血... 目的对神经外科硕士研究生进行显微镜下操作的训练。方法先进行显微镜下的基础操作训练,再行大鼠颈总动脉端-侧吻合实验。结果所有实验大鼠吻合血管愈合且通畅。取吻合口周围血管横断面进行HE染色,显示血管吻合口见内皮细胞生长良好,血管通畅率为100%,未见血管狭窄及假性动脉瘤。结论通过显微镜下基础操作训练及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端侧吻合动物模型的方法,对神经外科硕士研究生进行显微镜下操作的训练,为其应用到临床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显微手术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及影响肿瘤切除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露露 苏贺先 +4 位作者 李健 赵永轩 徐德才 刘后银 张业森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经验及影响肿瘤切除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2018年3月在本院显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57例蝶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肿瘤大小、侵犯海绵窦、粘连颈内... 目的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经验及影响肿瘤切除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2018年3月在本院显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57例蝶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肿瘤大小、侵犯海绵窦、粘连颈内动脉对切除程度的影响。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9.5岁。平均肿瘤直径为4.2 cm。肿瘤全切除40例(70.2%),次全切除13例(22.8%),部分切除4例(7.2%)。随访期间复发9例(15.8%),无死亡病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切除程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包括肿瘤侵犯海绵窦、直接粘连颈内动脉及分支以及肿瘤大小。结论显微外科治疗仍然是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主要治疗选择,肿瘤侵犯海绵窦、粘连颈内动脉及分支以及肿瘤大小是影响肿瘤全切除的主要因素,良好的开颅手术技术和最佳手术策略对于提高切除率和提高预后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 显微手术 切除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神经内窥镜清除脑内血肿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百春 鲍伟民 +4 位作者 庞力 于振国 张少军 苏贺先 刘长文 《医师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4-45,共2页
关键词 颅内血肿 神经外科 内窥镜 颅脑损伤 高血压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