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便培养确诊细菌性痢疾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涂银萍 苏文晶 +1 位作者 白书媛 王久伶 《中国医刊》 CAS 2016年第12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门诊急性腹泻患者的病原结果及大便培养确诊细菌性痢疾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10月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肠道门诊急性腹泻患者中,随机抽样的1280例患者大便培养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 1280例大便标... 目的探讨门诊急性腹泻患者的病原结果及大便培养确诊细菌性痢疾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10月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肠道门诊急性腹泻患者中,随机抽样的1280例患者大便培养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 1280例大便标本共检出5种主要肠道致病菌180株,志贺菌属培养阳性率为3.8%(49/1280),其中宋内菌36例(占73.5%),福氏菌13例(占26.5%)。49例细菌性痢疾大便培养阳性患者中,大便常规达到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者不到20%(占18.4%);而临床表现有高热者(T≥38.5℃)约占1/3(28.6%),明显高于培养出非志贺菌属组或未培养出细菌组(P<0.05)。大便常规提示细菌性痢疾的132例患者中,大便培养志贺菌属阳性者不到10%(6.8%)。结论细菌性痢疾中宋内菌占绝对优势,大便培养确诊的细菌性痢疾患者的临床特点(除发热外)与其他急性腹泻患者相比并无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痢疾 志贺菌属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蛾卵跳小蜂雌蜂对不同颜色的选择差异
2
作者 蔡鹏宁 彭显程 +3 位作者 钟景辉 苏文晶 陈文玉 王荣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32,共6页
采用在培养皿底部粘贴彩纸和制作彩色卵卡的方法观察大蛾卵跳小蜂Ooencyrtus kuvanae Howard雌蜂对黑、白、紫、绿、红、黄、蓝和棕黄8种颜色的趋性,以及不同颜色对其寄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大蛾卵跳小蜂雌蜂对黄色和棕黄色的首次选择... 采用在培养皿底部粘贴彩纸和制作彩色卵卡的方法观察大蛾卵跳小蜂Ooencyrtus kuvanae Howard雌蜂对黑、白、紫、绿、红、黄、蓝和棕黄8种颜色的趋性,以及不同颜色对其寄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大蛾卵跳小蜂雌蜂对黄色和棕黄色的首次选择率极显著高于透明对照,对紫、绿、红、黄、蓝5种颜色的首次选择率显著高于透明对照,对黑色和白色的首次选择率与透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紫、绿、红、黄、蓝和棕黄6种颜色上的停留时间都极显著高于对照;对棕黄色的首次选择率显著高于红、紫、蓝3种颜色,在黄色和棕黄色的停留时间,显著高于红、紫、蓝、绿4种颜色。大蛾卵跳小蜂雌蜂对黄色和棕黄色卵卡上柞蚕Antheraea pernyi卵的寄生率极显著高于透明卵卡对照,对绿色的寄生率显著高于透明卵卡对照,对黑色的寄生率极显著低于透明卵卡对照。大蛾卵跳小蜂雌蜂在寄主选择时对黄色和棕黄色的趋性最强,其次是绿、红、蓝和紫,对黑色的趋避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蛾卵跳小蜂 跳小蜂科 颜色 视觉 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喜树碱纳米晶处方工艺筛选及工业化初探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晓凤 国瑞琪 +2 位作者 苏文晶 张明珠 王向涛 《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2期1333-1340,共8页
目的筛选羟基喜树碱纳米晶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并进行初步工业化放大研究。方法以粒径、载药量及放置稳定性为主要指标,对羟基喜树碱纳米晶的制备方法、稳定剂及工艺参数进行单因素筛选,考察工业化放大后工艺重现性及制得纳米晶的理化性... 目的筛选羟基喜树碱纳米晶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并进行初步工业化放大研究。方法以粒径、载药量及放置稳定性为主要指标,对羟基喜树碱纳米晶的制备方法、稳定剂及工艺参数进行单因素筛选,考察工业化放大后工艺重现性及制得纳米晶的理化性质。结果筛选出的最佳处方工艺为:以泊洛沙姆188为稳定剂(0.8%),药载比为3∶1(m/m);制备方法为碱溶酸沉联合高压匀质法,匀质压强为2×105k Pa,循环次数为8次;采用两次酸沉工艺,匀质后加入稳定剂。工艺初步放大至1 000.0 mg羟基喜树碱的制备后,药物损失率为12.6%,所得羟基喜树碱纳米晶粒径(141.0±0.4)nm,多分散指数为0.14±0.02,电位为(-26.0±1.1)m V;羟基喜树碱注射液及纳米晶对人胃癌细胞BGC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98±0.18)和(1.05±0.21)μg·m L-1,对人结肠癌细胞HCT-8的IC50值分别为(2.93±0.56)和(0.87±0.16)μg·m L-1,纳米晶组的抑制作用较注射剂组提高2.37倍;纳米晶经冻干后可直接复溶且在血浆中稳定,冻干粉在已考察的2个月内性状良好,复溶后粒径、内酯型含量等理化性质稳定。结论经过处方工艺筛选能制备得到载药量高(75%)、粒径较小(<150 nm)且能在冻干后直接复溶的羟基喜树碱纳米晶,制备方法简单,重复性良好,有望实现工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喜树碱纳米晶 处方工艺 工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model of a short-circuit arc to a secondary arc based on the improved charge simulation method
4
作者 丛浩熹 王宇轩 +2 位作者 乔力盼 苏文晶 李庆民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62-73,共12页
The initial shape of the secondary arc considerably influences its subsequent shape.To establish the model for the arcing time of the secondary arc and modify the single-phase reclosing sequence,theoretical and experi... The initial shape of the secondary arc considerably influences its subsequent shape.To establish the model for the arcing time of the secondary arc and modify the single-phase reclosing sequence,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short-circuit arc to the secondary arc is critical.In this study,an improved charge simul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develop the internal-space electric-field model of the short-circuit arc.The intensity of the electric field was used as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to describe the initial shape of the secondary arc.A secondary arc evolution model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is model.Moreover,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was evaluated by comparison with physical experimental results.When the secondary arc current increased,the arcing time and dispersion increased.There is an overall trend of increasing arc length with increasing arcing time.Nevertheless,there is a reduction in arc length during arc ignition due to short circuits between the arc columns.Furthermore,the arcing time decreased in the range of 0°-90°as the angle between the wind direction and the x-axis increased.This work investigated the method by which short-circuit arcs evolve into secondary arcs.The results can be used to develop the secondary arc evolution model and to provide both a technical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secondary arc sup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rt-circuit arc secondary arc STOCHASTICITY improved charge simulation method arc ti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僵菌和绿僵菌不同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致病力 被引量:10
5
作者 蔡守平 何学友 +3 位作者 曾丽琼 苏文晶 陈文玉 陈世勇 《福建林业科技》 2018年第4期1-4,10,共5页
为筛选出对马尾松毛虫具有高致病力的杀虫真菌的菌株,在测定7株白僵菌和4株绿僵菌菌株生长速度与产孢量的基础上,采用浸渍法测定这些菌株对马尾松毛虫4~5龄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各菌株的菌落直径与产孢量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菌落直径... 为筛选出对马尾松毛虫具有高致病力的杀虫真菌的菌株,在测定7株白僵菌和4株绿僵菌菌株生长速度与产孢量的基础上,采用浸渍法测定这些菌株对马尾松毛虫4~5龄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各菌株的菌落直径与产孢量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菌落直径较大的是球孢白僵菌BbPT-01、BbTA-01菌株和绿僵菌MaFZ-04、MaV275菌株,培养15 d后菌落直径均超过6 cm;产孢量以白僵菌BbAX-04菌株、绿僵菌MaMXTR-01、Ma4556菌株较大,超过1. 2×10~8孢子·cm^(-2)。马尾松毛虫4~5龄幼虫接种白僵菌BbAX-02、BbAX-04菌株12 d后,累积死亡率分别达到100%、90%,且致死中时(LT_(50))也最短,分别为7. 25、7. 42 d。说明白僵菌BbAX-02和BbAX-04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致病力强,可作为优良的生产菌株用于马尾松毛虫的生产性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绿僵菌 马尾松毛虫 产孢量 致病力 致死中时(LT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僵菌在木麻黄林间宿存动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蔡守平 何学友 +2 位作者 曾丽琼 苏文晶 黄金水 《防护林科技》 2016年第4期23-26,共4页
通过测定木麻黄林间土壤中、菌条上的绿僵菌孢子的宿存数量及萌发率,研究绿僵菌在木麻黄林中的宿存动态。结果表明:绿僵菌孢子引入木麻黄林间土壤中,45d内孢子数量迅速下降;45d时土壤中的绿僵菌孢子数不足初始带菌量的30%,其后孢子数量... 通过测定木麻黄林间土壤中、菌条上的绿僵菌孢子的宿存数量及萌发率,研究绿僵菌在木麻黄林中的宿存动态。结果表明:绿僵菌孢子引入木麻黄林间土壤中,45d内孢子数量迅速下降;45d时土壤中的绿僵菌孢子数不足初始带菌量的30%,其后孢子数量呈持续缓慢下降或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绿僵菌菌条绑缚在木麻黄树干上后,其上的孢子迅速下降,至30d时,菌条孢子量仅为初始值的30%左右,随后呈现持续缓慢下降的趋势。土壤中的孢子萌发率可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而菌条上孢子的萌发率变化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 菌条 萌发率 绿僵菌 宿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金龟子绿僵菌菌株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2
7
作者 苏文晶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5年第2期123-127,共5页
选择不同地理、寄主来源的15株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株,对各菌株菌落形态、生长速度、产孢量等生物学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根据菌丝质地和颜色、产孢能力、孢子颜色等将15株菌株分为6类,其中A、B、C类菌株分别... 选择不同地理、寄主来源的15株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株,对各菌株菌落形态、生长速度、产孢量等生物学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根据菌丝质地和颜色、产孢能力、孢子颜色等将15株菌株分为6类,其中A、B、C类菌株分别有3、3、6株,D、E、F各有1株。(2)不同金龟子绿僵菌菌株的生长速度在初期(10 d以内)差异显著,Ma QZ-01、Ma JGZ-01和Ma FZ-04菌株10 d时菌落直径均超过6 cm,显著快于其他菌株;到生长后期(15 d),由于进入了产孢阶段,除Ma-20、Ma JGSTR-01菌落直径较小外,其他菌株差异不显著。(3)不同菌株产孢量差异显著,Ma QZ-01、Ma ZPTR-04和Ma SHTR-05菌株产孢量显著高于其他菌株,分别达到0.147×109、0.145×109和0.137×109个·cm-2。综合生长速度与产孢量两项指标,Ma QZ-01菌株具备生长迅速、产孢量大等优良生产性能,可作为优良菌株进一步在害虫防治中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龟子绿僵菌 生物学特性 菌落形态 生长速度 产孢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溪县马尾松毛虫生活史及无公害防治效果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苏文晶 《绿色科技》 2015年第6期26-27,共2页
2013~2014年在安溪县官桥镇马尾松毛虫发生区,持续开展野外虫态、虫口调查,按照轻、中、重等危害程度,分类实施以白僵菌、生物农药等无公害防治措施,比较防治成效。结果表明:结合当地适宜天气,在松毛虫重度发生区和中度发生区采用喷施... 2013~2014年在安溪县官桥镇马尾松毛虫发生区,持续开展野外虫态、虫口调查,按照轻、中、重等危害程度,分类实施以白僵菌、生物农药等无公害防治措施,比较防治成效。结果表明:结合当地适宜天气,在松毛虫重度发生区和中度发生区采用喷施生物农药森得保药剂,重度以下发生区和预防区采用施放白僵菌粉炮,灯光诱杀成虫进行动态监测和防治,可达到持续控制马尾松毛虫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无公害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角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防治 被引量:4
9
作者 钟景辉 戴少勤 +3 位作者 陈文玉 苏文晶 吴一鹏 肖珍彪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0年第4期236-239,共4页
根据近年来泉州市应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的工作实践,总结了应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林间放蜂点的选择和管护、室内收蜂、补充营养与配对、林间放蜂、效果检查与巩固等,为推广应用花角蚜小蜂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花角蚜小蜂 松突圆蚧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生活史及食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叶思敏 钟景辉 +3 位作者 陈金章 纪剑锋 苏文晶 陈文玉 《生物灾害科学》 2015年第2期125-128,共4页
对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桐花树毛颚小卷蛾生活史及食性开展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在泉州湾地区1年发生8代,世代重叠,以幼虫在桐花树叶片上卷叶越冬,翌年3月上旬开始结茧化蛹,3月下旬开始羽化为成虫;1年内有2个明显的危... 对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桐花树毛颚小卷蛾生活史及食性开展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在泉州湾地区1年发生8代,世代重叠,以幼虫在桐花树叶片上卷叶越冬,翌年3月上旬开始结茧化蛹,3月下旬开始羽化为成虫;1年内有2个明显的危害高峰期,分别出现在5月中旬和9月下旬。(2)桐花树毛颚小卷蛾是泉州湾红树林的主要害虫,该虫只取食桐花树,不取食秋茄和白骨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 生活史 食性 泉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荔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苏文晶 肖瑶 +3 位作者 张明珠 洪靖怡 季宇彬 王向涛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6年第6期966-972,共7页
目的 制备高载药量番荔素纳米混悬剂(ACGs-NSPs),并研究其对小鼠乳腺癌4T1移植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为强效抗肿瘤药物ACGs的临床应用提供可用注射剂型.方法 番荔素、TPGS、SPC(质量比7:5:2)采用超声-沉淀法制备ACGs-NSPs,并用动态... 目的 制备高载药量番荔素纳米混悬剂(ACGs-NSPs),并研究其对小鼠乳腺癌4T1移植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为强效抗肿瘤药物ACGs的临床应用提供可用注射剂型.方法 番荔素、TPGS、SPC(质量比7:5:2)采用超声-沉淀法制备ACGs-NSPs,并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ACGs-NSPs的粒径,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稳定剂TPGS、SPC组成比例对ACGs-NSPs的溶血性考察;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放;采用MTT比色法评价ACGs-NSPs对4T1细胞细胞毒性;建立4T1乳腺癌皮下小鼠肿瘤模型,以紫杉醇注射液(PTX)为阳性对照,考察不同剂量ACGs-NSps静脉注射给药对4T1肿瘤的抗肿瘤药效.结果 ACGs-NSPs为表面光滑的球形,平均粒径为(129.03±1.03) 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34±0.03,zeta为(-17.7±0.16)mV,HPLC法测得番荔素线性回归方程为Y=0.157 2X-0.363 2(R2=0.999),在5-200 μg/mL范围内显性关系良好,载药量高达(45.03±0.72)%;体外释放较为缓慢;MTT试验中,ACGs-NSPs对4T1乳腺癌的细胞毒性显著强于游离药物(IC50,3.221 μg/mL vs 4.464 μg/mL,P<0.05);4T1荷瘤小鼠的药效学实验中,ACGs-NSPs表现出剂量相关性的抑瘤作用,高、中、低剂量组(0.4、0.2、0.1 mg/kg)抑瘤率分别为76.09%、74.34%、42.03%;但高剂量组小鼠有死亡(3/10).结论 成功制备高载药量的ACGs-NSPs,且其对4T1乳腺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药效和小鼠存活率来看,0.2 mg/kg为合适的给药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荔素 纳米混悬剂 药效学 乳腺癌 4T1细胞
原文传递
HIV/AIDS患者HAART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苏文晶 王丽萍 +3 位作者 杨涤 田云飞 张钰 赵红心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5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 探讨HAART后HIV/AIDS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的变化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 我们对40例初治患者和98例正在治疗的患者进行了横断面研究,根据患者的治疗时间将接受治疗的患者分为三组,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 目的 探讨HAART后HIV/AIDS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的变化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 我们对40例初治患者和98例正在治疗的患者进行了横断面研究,根据患者的治疗时间将接受治疗的患者分为三组,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流式技术检测CD4^+T细胞绝对计数,使用PCR检测血浆病毒载量,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如年龄、空腹血脂(包括总甘油三酯、总胆固醇、HDL、LDL)水平、D-二聚体检测值.使用SPSS 19.0对患者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四组患者性别年龄没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CD4^+T细胞绝对计数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越早的患者治疗前CD4^+T细胞绝对计数越低.相比于未治疗的患者,治疗后患者的CD4^+T细胞绝对计数、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胆固醇水平及HDL水平均升高,血浆病毒载量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HIV/AIDS患者HAART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可能与血脂异常有关,而且可能发生在HAART的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颈动脉 内膜中层厚度 HAART
原文传递
HIV/AIDS患者免疫重建不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3
作者 田云飞 肖江 +4 位作者 韩宁 杨涤 苏文晶 张钰 赵红心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4期25-30,共6页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治疗可以显著降低HIV/AIDS患者的病毒复制,提高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重建患者免疫功能。但仍有部分患者在病毒抑制的情况下不能取得良好的免疫重建,发生免疫重建不良现象。近年来,免疫重建不良现象已成为临...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治疗可以显著降低HIV/AIDS患者的病毒复制,提高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重建患者免疫功能。但仍有部分患者在病毒抑制的情况下不能取得良好的免疫重建,发生免疫重建不良现象。近年来,免疫重建不良现象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概念、判定标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可能的干预措施等方面对HIV/AIDS患者免疫重建不良现象进行了综述。综合文献资料认为,免疫重建不良的发生机制主要涉及骨髓造血功能降低和胸腺输出减少造成的CD4+T细胞产生减少、免疫活化和凋亡增加造成的CD4+T细胞破坏增多及体内IL-7等细胞因子水平紊乱等。目前对免疫重建不良尚未有成熟有效的干预措施,及早开始HAART治疗是预防免疫重建不良的关键,其余各种干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HIV/AIDS患者的免疫重建状态。然而,免疫重建不良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尚未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攻克艾滋病的道路上,免疫重建不良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免疫重建
原文传递
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明珠 李怡静 +3 位作者 苏文晶 肖瑶 季宇彬 王向涛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0期1528-1534,共7页
目的制备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并进行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研究。方法采用超声注入联合旋转蒸发法制备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以粒径大小为指标,筛选合适的稳定剂;采用动态光散射法、透射电镜考察粒径和形态,并对其不同介质稳定性、体外释... 目的制备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并进行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研究。方法采用超声注入联合旋转蒸发法制备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以粒径大小为指标,筛选合适的稳定剂;采用动态光散射法、透射电镜考察粒径和形态,并对其不同介质稳定性、体外释放、溶血性、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以雷公藤红素注射液为对照组,2 mg/kg iv给药,考察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聚乙二醇-聚己内酯(m PEG2000-PCL2000)为雷公藤纳米混悬剂的优良的稳定剂,所制备的纳米混悬剂粒径为(67.1±3.0)nm,Zeta电位为(-10.4±1.45)m V,多分散性指数为0.232±0.08,近乎为球形,分布比较均匀。在磷酸缓冲液(PBS)、血浆、生理盐水、5%葡萄糖中均稳定;体外缓慢释放,在144 h累积释放率达到74.04%;MTT结果显示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对HepG2细胞的毒性强于溶液(IC50,1.179μg/m L vs 2.377μg/m L,P<0.05)。体内研究中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对H22荷瘤小鼠的的抑瘤率显著高于注射液组(70.36%vs 51.1%,P<0.05)。结论制备的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粒径小、载药量高、稳定性好,显著提高了雷公藤红素的抗肿瘤效果,可以作为雷公藤红素作为抗肿瘤药物应用的合适剂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 雷公藤红素 制备 HEPG2细胞 药效学
原文传递
HIV/AIDS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的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田云飞 肖江 +4 位作者 韩宁 杨涤 苏文晶 张钰 赵红心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4年第4期145-150,共6页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描述免疫重建不良HIV/AIDS患者的基本特征,探讨免疫重建不良的相关因素,发现HIV/AIDS患者免疫重建不良的预示指标.方法 以2005年1月-2011年8月在北京地坛医院起始HAART治疗≥96w的HIV/AIDS患者(503例)为研究对象...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描述免疫重建不良HIV/AIDS患者的基本特征,探讨免疫重建不良的相关因素,发现HIV/AIDS患者免疫重建不良的预示指标.方法 以2005年1月-2011年8月在北京地坛医院起始HAART治疗≥96w的HIV/AIDS患者(503例)为研究对象,比较其中免疫无应答者(76例)与免疫应答良好者(427例)临床资料(人口学资料、基线CD4+T细胞计数、机会性感染的合并情况、HAART(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和各种化验指标的差异,分析HIV/AIDS患者免疫重建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 入组病例中免疫重建不良的发生率为15.11%;免疫重建不良组的基线CD4+T细胞数、总淋巴细胞数目(TLC)及血红蛋白(Hb)显著低于免疫重建良好组(z=-9.056,P<0.001;z=-5.541,P<0.001;z=-3.014,P=0.003).免疫重建不良组基线机会性感染合并率显著高于重建良好组(x2=14.834,P=0.037).结论 低基线CD4+T细胞数目、TLC及Hb均为免疫重建不良的相关因素,应对HIV感染的患者及早进行治疗,预防免疫重建不良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AIDS患者 免疫重建不良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番荔素亚微乳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肖瑶 苏文晶 +2 位作者 张明珠 洪靖怡 王向涛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6年第9期1325-1330,共6页
目的制备番荔素亚微乳,并进行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研究,为番荔素的口服给药提供可行方案。方法以离心稳定常数(Ke)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注射用大豆油的用量、混合乳化剂总量和混合乳化剂的质量比进行考察,优化最佳处方配比。考察纳米乳匀... 目的制备番荔素亚微乳,并进行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研究,为番荔素的口服给药提供可行方案。方法以离心稳定常数(Ke)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注射用大豆油的用量、混合乳化剂总量和混合乳化剂的质量比进行考察,优化最佳处方配比。考察纳米乳匀机的运转压力和运转次数对番荔素亚微乳的粒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优化工艺参数。透射电镜观察最佳工艺所得番荔素亚微乳,考察其在生物介质中的稳定性。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评价番荔素亚微乳对鼠乳腺癌4T1、人黑色素瘤A875细胞和人肝癌细胞Hep G2的细胞毒性。建立鼠源肝癌H22细胞实体瘤模型,小鼠ig番荔素亚微乳、番荔素油溶液,计算抑瘤率。结果番荔素亚微乳的最佳处方配比和制备工艺为:注射用大豆油用量为10%,乳化剂总量为3%,其中精制蛋黄卵磷脂与聚山梨酯80质量比为8∶2;均质压力为1 500 bar,均质次数为9次。番荔素亚微乳在人工胃肠液中稳定,呈球形,粒径较小,主要在100 nm左右。番荔素亚微乳对4T1、A875、Hep G2细胞IC50值分别为3.082、2.001、1.762μg/m L;ig给药1 mg/kg番荔素亚微乳与4 mg/kg油溶液对H22荷瘤鼠的抑瘤效果相当(65.0%vs 56.5%)。结论番荔素亚微乳可以解决番荔素难溶于水、难于给药的问题,能在不降低疗效的同时将用药剂量降低到传统油溶液的1/4,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增效减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荔素亚微乳 离心稳定常数 制备 正交试验 抗肿瘤作用
原文传递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病毒学抑制对HIV-1嗜性转换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英秀 周海卫 +10 位作者 李彦媚 张雯 苏文晶 田云飞 宋川 郜桂菊 韩宁 杨涤 肖江 曾辉 赵红心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探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病毒学抑制后HIV-1嗜性的转换。方法提取治疗前和治疗48周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基因组DNA,对HIV-1 env基因的C2-V5区进行(nested-PCR)扩增和测序。基于V3区碱基序列,通过Geno2pheno软件预测HIV-... 目的探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病毒学抑制后HIV-1嗜性的转换。方法提取治疗前和治疗48周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基因组DNA,对HIV-1 env基因的C2-V5区进行(nested-PCR)扩增和测序。基于V3区碱基序列,通过Geno2pheno软件预测HIV-1的嗜性。结果经HAART 48周后,其中11例患者病毒得到完全抑制,血浆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20拷贝/ml),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增加(均值自208 cells/ml上升至48周的418 cells/ml,Z=-2.934,P=0.001)。其中1例患者出现病毒嗜性由CCR5向CXCR4的转换,另外10例患者保持CCR5嗜性,V3环所带正电荷(Z=-1.000,P=0.317)和净电荷(Z=-1.000,P=0.317)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结论 HAART后病毒获得抑制,可能延缓CXCR4嗜性病毒株的出现,这些患者可考虑使用CCR5拮抗剂作为优化方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病毒抑制 嗜性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
原文传递
高载药量甘草次酸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营营 肖瑶 +2 位作者 苏文晶 国瑞琪 王向涛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6年第1期74-79,共6页
目的制备iv用高载药量甘草次酸纳米混悬剂(GA-NSPs),并对其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进行研究。方法将甘草次酸、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EG2000-PCL2000)按质量比5:1,以微沉淀联合高压均质的方法制成GA-NSPs。相同剂量(50.00 mg/kg)的GA-N... 目的制备iv用高载药量甘草次酸纳米混悬剂(GA-NSPs),并对其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进行研究。方法将甘草次酸、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EG2000-PCL2000)按质量比5:1,以微沉淀联合高压均质的方法制成GA-NSPs。相同剂量(50.00 mg/kg)的GA-NSPs分别以ig和尾iv的方式给药,于给药后0.08、0.25、0.5、1、2、4、8、12、24、36、48 h经大鼠眼球后静脉丛取血,血浆经过处理后,HPLC法测定各组SD大鼠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药物浓度。色谱柱为Symmetry shield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梯度洗脱),柱温25℃,体积流量1.00 m L/min,紫外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50.00μL。结果 GA-NSPs的平均粒径为298.1 nm,载药量为(77.40±0.93)%。大鼠血浆低、中、高3个浓度的方法回收率分别为(116.6±3.8)%、(88.8±1.3)%和(83.0±1.5)%,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5%。GA-NSPs尾iv组的Cmax是ig组的8.13倍,GA-NSPs尾iv组的AUC值是ig组的1.28倍。结论制备的GA-NSPs稳定性好,可同时满足ig和iv给药的要求。药动学研究结果提示,iv GA-NSPs可能更多地向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分布,利于对保肝和对肝脏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次酸 纳米混悬剂 药动学
原文传递
基于PI的二线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HIV/AIDS患者异常免疫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彦媚 张雯 +8 位作者 黄英秀 田云飞 苏文晶 郝禹 韩宁 杨涤 宋川 肖江 赵红心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观察以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为基础的一线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失败的HIV/AIDS患者更换为以蛋白酶抑制剂(PI)为基础的二线HAART后对体内免疫活化的影响。方法收集以NNRTI为基础的一线HAART失败后的患者共30例,更换... 目的观察以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为基础的一线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失败的HIV/AIDS患者更换为以蛋白酶抑制剂(PI)为基础的二线HAART后对体内免疫活化的影响。方法收集以NNRTI为基础的一线HAART失败后的患者共30例,更换为以PI为基础的二线HAART方案,对患者进行0、12、24、36和48周的队列随访研究。检测患者血浆病毒载量和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进一步检测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免疫活化指标CD38、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动态变化,评价以PI为基础的二线HAART方案对异常免疫活化的影响。结果患者接受以PI为基础的二线HAART后,血浆病毒复制得到有效抑制,CD4+T细胞计数增加;入组HIV/AIDS患者基线CD38+CD8+T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经过二线HAART后恢复正常;HLA-DR+CD8+T细胞百分比基线水平高于正常对照,治疗48周后无显著下降。结论以PI为基础的二线HAART方案具有强大的免疫重建功能,能够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恢复CD4+T细胞计数水平,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体内免疫活化水平,延缓疾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抑制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免疫活化
原文传递
不同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对HIV/AIDS病人治疗48周后估计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雯 肖江 +6 位作者 韩宁 杨涤 李彦媚 黄英秀 田云飞 苏文晶 赵红心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13年第11期795-797,801,共4页
目的比较国内目前抗艾滋病病毒(HIV)治疗方案,对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影响。方法 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就诊于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一科、初治为接受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的HIV/AIDS病人,以及一... 目的比较国内目前抗艾滋病病毒(HIV)治疗方案,对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影响。方法 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就诊于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一科、初治为接受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的HIV/AIDS病人,以及一线治疗失败更换为二线方案的HIV/AIDS病人,收集他们治疗48周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对HIV/AIDS病人估计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结果共收治96名病人,其中初治接受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治疗的病人30例,初治接受替诺福韦(TDF)+3TC+依非韦伦(EFV)的病人46例,一线治疗失败更换为TDF+3TC+克力芝(LPV/r)的病人20例。三组病人治疗48周后,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eGFR平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与基线相比,一线治疗失败后更换为TDF+3TC+LPV/r方案的病人治疗48周后,eGFR平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但eGFR平均水平与基线相比下降程度明显,为-14.12ml/min/1.73m2。结论三组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的病人,均没有发现明显的eGFR的变化,可能需要对HIV/AIDS病人进行长期的肾脏功能指标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艾滋病病人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替诺福韦 估计肾小球滤过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