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司氯胺酮对心肺转流心脏手术患者心室功能及颈内动脉血流的影响
1
作者 李宛霖 孟洁琼 +7 位作者 韩瑛 赵雅梅 尹加林 魏海燕 苏中宏 施韬 葛亚力 史宏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39-1045,共7页
目的评价心肺转流(CPB)开始时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室功能和颈内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CPB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75岁,BMI 18.5~30.0 kg/m^(2),ASAⅡ或Ⅲ级,NYHA心功能分级Ⅰ—... 目的评价心肺转流(CPB)开始时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室功能和颈内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CPB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75岁,BMI 18.5~30.0 kg/m^(2),ASAⅡ或Ⅲ级,NYHA心功能分级Ⅰ—Ⅲ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艾司氯胺酮组(E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每组30例,术中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CPB开始后,E组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5 mg·kg^(-1)·h^(-1)至手术结束,C组以相同速度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麻醉诱导前、切皮时、CPB停机后60 min内HR、MAP、CVP、心脏指数(CI);切皮时、CPB 40 min内、CPB停机后60 min内LVEF、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纵向达峰时间应变标准差(GLTSD)、整体环向应变(GCS)、整体环向达峰时间应变标准差(GCTSD)以及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右心室GLS、GLTSD;麻醉诱导前、切皮时、CPB 40 min内、CPB停机后60 min内rScO2、BIS、Hb和乳酸(Lac)浓度以及颈内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SPV)、颈内动脉血流量(Q-ICA)、血流阻力指数(RI);麻醉诱导前、术后6 h心肌肌钙蛋白I(cTnI)、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记录停机后自动复跳例数、术后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心脏不良事件以及术后30 d死亡例数。结果与C组比较,E组CPB停机后60 min内CI明显升高(P<0.05);CPB停机后60 min内LVEF、RVEF及右心室GLS明显升高(P<0.05);CPB停机后30 min左心室GLS、GCS及右心室GLS明显升高(P<0.05);CPB 40 min内RI明显升高(P<0.05)。两组cTnI、ALT、Cr、NSE浓度、停机后自动复跳比例、术后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术后30 d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手术患者在CPB开始后使用艾司氯胺酮能明显增加CPB停机后的CI,并可能通过增加心室纵向和环向应变力来增强心肌收缩,提高术后心室射血分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心室功能 超声斑点追踪显像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诺昔康与芬太尼联合用于上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8
2
作者 苏中宏 杨建军 +2 位作者 马欣 贾真 徐建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氯诺昔康与芬太尼联合用于上腹部手术术后疼痛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以氯诺昔康加芬太尼(LF组)和芬太尼(F组)作为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药物。以视觉模拟评分(VAS)作为疼... 目的探讨氯诺昔康与芬太尼联合用于上腹部手术术后疼痛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以氯诺昔康加芬太尼(LF组)和芬太尼(F组)作为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药物。以视觉模拟评分(VAS)作为疼痛强度指标,观察开始镇痛后24h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记录镇痛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镇痛结束后,统计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结果共有59例患者(LF组29例,F组30例)完成试验:开始镇痛后0、1、2、4、8、16、24hVAS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24h内使用补救药物的例数、镇痛结束后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差异亦无显著意义,开始镇痛后24h芬太尼消耗量LF组明显少于F组(P<0.05)。LF组恶心、轻度呼吸抑制(SpO2<95%)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P<0.05)。结论与芬太尼联合用于上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氯诺昔康可减少芬太尼使用量(约46.3%),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诺昔康 芬太尼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诺昔康复合二异丙酚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苏中宏 金毅 +2 位作者 徐建国 贾真 马欣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275-277,共3页
目的:研究氯诺昔康(商品名:可塞风)复合二异丙酚的麻醉效果及其对人工流产手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90例自愿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D组单用二异丙酚麻醉;DF组使用芬太尼1μg/kg和二异丙酚麻醉;DL组使用氯诺昔康16mg和二... 目的:研究氯诺昔康(商品名:可塞风)复合二异丙酚的麻醉效果及其对人工流产手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90例自愿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D组单用二异丙酚麻醉;DF组使用芬太尼1μg/kg和二异丙酚麻醉;DL组使用氯诺昔康16mg和二异丙酚麻醉。以VAS评分评价患者清醒后即刻、5、10、20min及离院时的疼痛强度,同时观察术中体动反应强度、二异丙酚用量、唤醒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①术后疼痛VAS评分:DF组和DL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均明显低于D组(P<0.05),DL组清醒后20min及离院时明显低于DF组(P<0.05);清醒后各时间点VAS评分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麻醉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和其他两组比较,DF组术中体动反应轻、二异丙酚用量少、唤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短(P<0.05);和麻醉前相比,DF组麻醉后3min的血压、心率、脉血氧明显降低(P<0.05);DF组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D、DL组(P<0.05)。结论:氯诺昔康复合二异丙酚麻醉,可有效地控制人工流产手术后疼痛,但术中镇痛作用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诺昔康 人工流产 手术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号左侧双腔气管导管复合小潮气量通气在胸科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苏中宏 史宏伟 +2 位作者 葛亚力 施韬 魏海燕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小号左侧双腔气管导管复合小潮气量通气用于胸科手术麻醉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2月南京市第一医院需放置左侧双腔气管导管行单肺通气的30例胸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15例。两组... 目的探讨小号左侧双腔气管导管复合小潮气量通气用于胸科手术麻醉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2月南京市第一医院需放置左侧双腔气管导管行单肺通气的30例胸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分别应用不同型号的左侧双腔气管导管:实验组(T组)应用小型号,男应用F35号,女应用F32号;对照组(C组),男应用F37号,女应用F35号。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时的插管阻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所见呼吸道损伤情况、插管次数;比较两组患者插管成功开始双肺通气时、单肺通气开始时和单肺通气1 h的呼吸道峰压与单肺通气1 h的血氧饱和度(SPO_2);记录气管插管前平均动脉压(MAP)的最低值及其对应的心率(HR)、气管插管后MAP的最高值及其对应的HR,以后者减去前者计算插管所致的MAP和HR增加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T组气管插管时的插管阻力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呼吸道损伤发生率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插管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期间,两组插管成功开始双肺通气时、单肺通气开始时、单肺通气1 h的呼吸道峰压和单肺通气1 h的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T组气管插管所致的HR增加值显著小于C组(P<0.05),MAP增加值低于C组(P<0.05)。结论复合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时,小号左侧双腔气管导管能够满足术中单肺通气的需要,且气管插管所致的呼吸道损伤更轻、血流动力学更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支气管内 胸科手术 呼吸 人工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比重和重比重布比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的比较 被引量:6
5
作者 苏中宏 王宏宇 韩流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34期110-113,共4页
目的比较等比重和重比重布比卡因腰麻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1~4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行择期腰麻下剖宫产术的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组(等比重组)和H组(重比重组),每组14例,分别接受0.5%等比重(0.75%布... 目的比较等比重和重比重布比卡因腰麻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1~4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行择期腰麻下剖宫产术的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组(等比重组)和H组(重比重组),每组14例,分别接受0.5%等比重(0.75%布比卡因2 mL+脑脊液1 m L)或重比重(0.75%布比卡因2 m L+10%葡萄糖溶液1 mL)布比卡因2 mL(10 mg)作为麻醉药物。记录麻醉开始后1 min(T_1)、5 min(T_2)、10 min(T_3)、20 min(T_4)的痛觉阻滞平面、改良Bromage评分(MBS)、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术中低血压的发生情况以及去氧肾上腺素的使用次数;记录有无恶心呕吐、ST段首次发生改变的时间点以及麻醉开始到手术开始的时间(Ts)等。结果 I组痛觉阻滞平面显著低于H组、MBS显著高于H组(P <0.05)。I组T_1和T_3的HR显著慢于H组(P <0.05);各个时间点的MA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组低血压的发生人数和去氧肾上腺素的使用次数显著少于H组(P <0.05)。I组恶心发生率显著低于H组,ST段改变显著迟于H组(P <0.05)。结论与重比重布比卡因比较,等比重布比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手术时,起效慢、低血压发生率低同时程度轻、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麻 布比卡因 剖宫产 低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E视频喉镜与高喉头喉镜用于双腔气管插管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苏中宏 韩流 +1 位作者 王宏宇 鲍红光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7年第12期32-34,39,共4页
目的比较UE视频喉镜和传统高喉头喉镜在双腔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ASA 1—2级需放置双腔气管行单肺通气的胸科手术患者按插管工具不同分为2组:V组30例采用UE视频喉镜插管,M组30例采用传统高喉头喉镜插管。比较2组插管时间、... 目的比较UE视频喉镜和传统高喉头喉镜在双腔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ASA 1—2级需放置双腔气管行单肺通气的胸科手术患者按插管工具不同分为2组:V组30例采用UE视频喉镜插管,M组30例采用传统高喉头喉镜插管。比较2组插管时间、插管次数、声门暴露情况、出血发生率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 2组插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组声门暴露程度显著优于M组(P<0.05),插管次数、出血发生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差值较M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 UE视频喉镜用于双腔气管插管较传统高喉头喉镜声门暴露更好,插管损伤所致出血更轻,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E视频喉镜 高喉头喉镜 双腔气管插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比洛芬脂超前镇痛对骨科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30
7
作者 马欣 杨建军 +3 位作者 苏中宏 王永光 贾真 徐建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脂用于骨科手术时超前镇痛的作用效果。方法 50例ASA Ⅰ~Ⅱ级行骨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25例。Ⅰ组术前15min静脉缓注氟比洛芬脂100mg;Ⅱ组术前15min静脉缓注生理盐水20ml。分别记录术后1、2、4、6...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脂用于骨科手术时超前镇痛的作用效果。方法 50例ASA Ⅰ~Ⅱ级行骨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25例。Ⅰ组术前15min静脉缓注氟比洛芬脂100mg;Ⅱ组术前15min静脉缓注生理盐水20ml。分别记录术后1、2、4、6、8、12、24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24h曲马多用量和不良反应。并在镇痛结束后统计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结果 术后1、2、4、6h VAS Ⅰ组均低于Ⅱ组(P〈0.05),术后24h Ⅰ组的曲马多用量(275.8±45.5)mg低于Ⅱ组的(310.5±57.2)mg(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除尿潴留外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镇痛结束后,患者对镇痛治疗总体满意度Ⅰ组与Ⅱ组在Ⅲ级和Ⅳ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氟比洛芬脂用于骨科手术超前应用,能减少术后的曲马多用量、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并能提高镇痛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前镇痛 氟比洛芬脂 曲马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4
8
作者 张媛 方兆晶 +7 位作者 单涛 孟庆胜 史宏伟 葛亚力 施韬 魏海燕 苏中宏 鲍红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130例,男65例,女65例,年龄40~75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ESP...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130例,男65例,女65例,年龄40~75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ESPB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5例。E组于术毕即刻行手术侧超声引导下ESPB,在竖脊肌深面注入0.375%罗哌卡因25 ml。C组不行神经阻滞。两组术后均行PCIA。记录麻醉诱导前(T0)、术后拔除气管导管后(T1)、拔除胸腔引流管后(T2)的一秒种用力呼气容积(FEV 1)、用力肺活量(FVC)和最高呼气流速变异率(PEFR),记录T1、T2时术后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混合型通气障碍的发生情况和Prince-Henry疼痛评分。记录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D1)、实际按压次数(D 2)和术后补救镇痛次数。记录术后恶心呕吐(PONV)、呼吸困难等发生情况;记录拔气管导管时间(拔管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结果T1时E组FVC、PEFR明显高于C组(P<0.05),术后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混合型通气障碍发生率和Prince-Henry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T2时E组FEV1、FVC、PEFR明显高于C组(P<0.05),Prince-Henry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E组D 2明显少于C组(P<0.05),补救镇痛次数明显低于C组(P<0.05)。E组PONV、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明显改善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降低并发症,可能与充分的术后镇痛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脊肌平面阻滞 肺功能 胸腔镜手术 超声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最低有效浓度探讨 被引量:35
9
作者 贾真 苏中宏 +3 位作者 马欣 刘晓明 杨建军 徐建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83-186,共4页
目的 寻求自第一产程起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最适舒芬太尼浓度,及与之配伍的罗比卡因的浓度和剂量。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妊娠≥36周,产前无服用镇痛催眠药史的初产妇124例,随机分为四组,Ⅰ组:罗比卡因复合0.2μg/ml舒芬太尼组;... 目的 寻求自第一产程起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最适舒芬太尼浓度,及与之配伍的罗比卡因的浓度和剂量。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妊娠≥36周,产前无服用镇痛催眠药史的初产妇124例,随机分为四组,Ⅰ组:罗比卡因复合0.2μg/ml舒芬太尼组;Ⅱ组:罗比卡因复合0.4μg/ml舒芬太尼组;Ⅲ组:罗比卡因复合0.6μg/ml舒芬太尼组;Ⅳ组:对照组,单纯使用罗比卡因。宫口开至2~3cm时于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分别注入15ml罗比卡因与不同浓度的舒芬太尼混合溶液。根据双盲、序贯的方法,以上一产妇的镇痛效果,确定下一例产妇所用的罗比卡因药液浓度,各组初始的罗比卡因浓度均定为0.12%。结果 4例产妇因脐带脱垂、单侧硬膜外阻滞或结果可疑而退出研究,余120例产妇进入分析。各组罗比卡因分娩镇痛的EC50值分别为Ⅰ组;0.074%(95%CI,0.071%~O.078%);Ⅱ组:0.048%(95%CI,0.041%~0.056%);Ⅲ组;0.035%(95%CI,0.029%~0.044%);Ⅳ组:0.111%(95%CI,0.106%~O.116%),各组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硬膜外复合使用舒芬太尼能剂量相关地降低罗比卡因分娩镇痛的最低有效浓度。使用0.2μg/ml和0.4μg/ml的舒芬太尼得到的罗比卡因的最低有效镇痛浓度分别为0.074%和0.048%,两组均可达到满意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镇痛 罗比卡因 舒芬太尼 药物剂量效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术后吗啡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斯妍娜 韩流 +3 位作者 王晓亮 王宏宇 苏中宏 鲍红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53-955,共3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术后吗啡自控镇痛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在手术结束前30 min缓慢静注(10 min)Dex0.8μg/kg(Dex组)和对照组(C组)。患者进入麻醉后恢复室静脉缓慢推注吗啡...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术后吗啡自控镇痛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在手术结束前30 min缓慢静注(10 min)Dex0.8μg/kg(Dex组)和对照组(C组)。患者进入麻醉后恢复室静脉缓慢推注吗啡0.05 mg/kg作为负荷量,之后接镇痛泵行PCIA,设定吗啡bolus剂量0.02 mg/kg。记录PCIA开始后1、2、6、12和24 h的VAS、Ramsay镇静评分(RSS)和吗啡累积消耗量;记录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和寒战等发生情况。结果 PCIA后各时点两组VAS评分和R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ex组吗啡累积消耗量明显少于C组(P<0.05或P<0.01)。Dex组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和寒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手术结束前30 min缓慢静注(10 min)0.8μg/kg Dex可显著降低术后吗啡用量,并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和寒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吗啡 术后镇痛 术后恶心呕吐 寒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oTrac/Vigileo系统在单肺通气心输出量监测中应用的探讨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宏宇 苏中宏 +2 位作者 史宏伟 鲍红光 王永浩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58-759,共2页
目的观察FloTrac/Vigileo系统在单肺通气心输出量(CO)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单肺通气手术患者17例,ASAⅡ或Ⅲ级,使用FloTrac/Vigileo系统观察CO变化,记录诱导后(T0)、单肺通气5min(T1)、10min(T2)、30min(Ts)以及... 目的观察FloTrac/Vigileo系统在单肺通气心输出量(CO)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单肺通气手术患者17例,ASAⅡ或Ⅲ级,使用FloTrac/Vigileo系统观察CO变化,记录诱导后(T0)、单肺通气5min(T1)、10min(T2)、30min(Ts)以及双腔管双肺通气时(T4)、关胸时(T5)的HR、MAP、心脏指数(CI)、每搏量变异度(SVV)和气道峰压(Pmax)。结果与T0时比较,T1、T5时CI明显增加(P〈0.05);T1~T5时SVV,均明显下降(P〈O.05);T1~T3时Pmax显著增加(P〈0.05)。结论FloTrac/Vigileo系统能快速、持续地监测单肺通气时CO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肺通气FloTrac/Vigileo系统 心输出量 每搏量变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肺转流后多巴酚丁胺与米力农对心肌应变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亭亭 史宏伟 +4 位作者 卜心怡 魏海燕 葛亚力 苏中宏 施韬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多巴酚丁胺与米力农对心肌应变力的影响。方法择期心肺转流(CPB)下行瓣膜置换术患者55例,男27例,女28例,年龄40~75岁,ASAⅡ或Ⅲ级,NYHA心功能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多巴酚丁胺组(D组,n=18...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多巴酚丁胺与米力农对心肌应变力的影响。方法择期心肺转流(CPB)下行瓣膜置换术患者55例,男27例,女28例,年龄40~75岁,ASAⅡ或Ⅲ级,NYHA心功能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多巴酚丁胺组(D组,n=18)、米力农组(M组,n=20)和对照组(C组,n=17)。三组术中麻醉维持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D组于停CPB15min后经微量注射泵静注多巴酚丁胺4μg·kg^(-1)·min^(-1)至1h结束,M组于同一时点开始经微量注射泵静注米力农0.4μg·kg^(-1)·min^(-1)至1h结束,C组于同一时点开始经微量注射泵静注等量生理盐水至1h结束。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劈胸骨前(T0)和停CPB后15min(T1)、泵药后30min(T2)和1h(T3)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HR、CVP、CO、LVEF、右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应变力参数:左室长轴全局纵向应变力(S-LVL)、左室短轴全局环向应变力(S-LVM)和右室长轴全局纵向应变力(S-RV)。结果 T2、T3时D组HR明显快于M组,T3时D组HR明显快于C组(P<0.05);T2时D组CI明显高于C组和M组(P<0.05)。T2、T3时D组和M组左室短轴环向应变力S-LVM明显高于C组(P<0.05);T3时D组S-LVL与M组S-RV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CPB后静脉输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能够改善S-LVL与S-RV,米力农有助于增加S-LVm与S-R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酚丁胺 米力农 瓣膜置换术 心肌应变力 心肺转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氧明对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搭桥后老年低血压患者冠脉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卜心怡 王亭亭 +4 位作者 葛亚力 魏海燕 施韬 苏中宏 史宏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36-440,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泵注甲氧明和去氧肾上腺素对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心肺转流停机经容量治疗后仍低血压的疗效及对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心肺转流停机经容量治疗后低血压(MAP低于基础血压的70%)的老年患者40例,男27例,女1... 目的探讨静脉泵注甲氧明和去氧肾上腺素对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心肺转流停机经容量治疗后仍低血压的疗效及对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心肺转流停机经容量治疗后低血压(MAP低于基础血压的70%)的老年患者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65岁,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甲氧明组(M组)和去氧肾上腺素组(P组),每组20例。患者出现低血压后开始静脉泵药,M组起始速度为3μg·kg^(-1)·min^(-1),P组起始速度为0.24μg·kg^(-1)·min^(-1),根据患者血压调整泵药速度,单次递增、递减速度均为起始的1/3,使MAP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20%。分别在泵药前、泵药后3、5、10、15、30 min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测量冠脉窦收缩期血流速度时间积分(SVTI)和舒张期血流速度时间积分(DVTI),并计算冠脉窦血流量(CSBF)。结果 P组1例患者因未能获得理想TEE切面而退出研究。与泵药前比较,泵药后不同时点M组和P组SVTI、DVTI、CSBF明显升高(P<0.01)。与P组比较,泵药后5、10、15、30min M组DVTI和CSBF明显升高(P<0.05或P<0.01)。M组术后发生心房颤动2例,频发室性早搏1例;P组术后发生心动过缓1例,频发室性早搏1例。结论静脉泵注甲氧明和去氧肾上腺素均可纠正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心肺转流后低血压状态,但甲氧明增加冠脉血流量更明显,可能对冠心病患者更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术 低血压 甲氧明 去氧上腺素 心肺转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呼气末正压对心肺转流下瓣膜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悠然 葛亚力 +4 位作者 魏海燕 施韬 苏中宏 王晓亮 史宏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22-827,共6页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术中早期应用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EEP)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10月择期行瓣膜手术的患者33例,男11例,女22例,年龄40~70岁,BMI 18~26 kg/m^(2),ASAⅡ或Ⅲ级,心功能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术中早期应用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EEP)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10月择期行瓣膜手术的患者33例,男11例,女22例,年龄40~70岁,BMI 18~26 kg/m^(2),ASAⅡ或Ⅲ级,心功能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n=17)和个体化PEEP组(P组,n=16),两组术中麻醉维持为全凭静脉麻醉。停机后P组采用阶梯PEEP法滴定适宜的PEEP,并维持至手术结束,C组设置固定PEEP 4 cmH 2O。记录手术前(T_(0))、肺复张前(T_(1))、肺复张后40 min(T_(2))、术后2 h(T_(3))、术后24 h(T_(4))的氧合指数(PaO_(2)/FiO_(2)),T_(0)—T_(2)时的HR、MAP、CVP,T_(1)—T_(3)时的肺动态顺应性(Cdyn)。使用经胸超声检查并记录T 0、T_(2)—T_(4)时的肺超声评分(LUS评分)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_(1)时比较,T_(2)、T_(3)时P组PaO_(2)/FiO_(2)和Cdyn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T_(2)时P组PaO_(2)/FiO_(2)和Cdyn均明显升高(P<0.05),T_(2)—T_(4)时P组LUS评分明显降低(P<0.05),P组术后肺水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其余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心脏瓣膜手术心肺转流停机后早期应用个体化PEEP具有肺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呼气末正压 心脏手术 肺超声 术后肺部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肺转流期间平均动脉压对瓣膜置换术患者脑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成 朱龙昌 +5 位作者 史宏伟 葛亚力 魏海燕 苏中宏 施韬 肖立琼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3-237,共5页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术心肺转流(CPB)期间两种不同MAP对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_(2))、特异性神经元烯醇酶(NSE)浓度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CPB下行瓣膜置换术患者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35~74岁,BMI 18.5~24.9 kg/m_(...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术心肺转流(CPB)期间两种不同MAP对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_(2))、特异性神经元烯醇酶(NSE)浓度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CPB下行瓣膜置换术患者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35~74岁,BMI 18.5~24.9 kg/m_(2),ASAⅡ或Ⅲ级,NYHAⅡ或Ⅲ级。根据CPB期间血压不同分为两组:MAP 70~85 mmHg组(H组)和MAP 55~69 mmHg组(M组),每组25例。记录麻醉诱导前(T_(0))、CPB期间(T_(1))、停机后(T_(2))的rScO_(2)。记录T_(0)、入ICU前(T_(3))、术后24 h(T_(4))血浆NSE浓度。记录CPB期间rScO_(2)下降幅度超过20%的发生率。记录术前、术后1 d和术后7 d MMSE评分。结果与T_(0)时比较,T_(1)时两组rScO_(2)明显降低,T_(3)时两组NSE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T_(1)时比较,T_(2)时两组rScO_(2)明显升高(P<0.05)。与T_(3)时比较,T_(4)时两组NSE浓度明显降低(P<0.05)。H组CPB期间rScO_(2)下降幅度超过20%的发生率明显高于M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 d两组MMSE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术后1 d比较,术后7 d两组MMSE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瓣膜置换术CPB期间,不同MAP对术中rScO_(2)、NSE浓度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MAP 55~69 mmHg时rScO_(2)稳定性更高,可能与去氧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及间断推注给药的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置换术 心肺转流 平均动脉压 局部脑氧饱和度 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超声心动图构建右颈内中心静脉置入导管深度的简易预测公式 被引量:3
16
作者 卜心怡 陈利海 +5 位作者 王悠然 魏海燕 苏中宏 施韬 史宏伟 葛亚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经右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准确定位导管位置,构建置入导管深度简易预测公式。方法选择择期行心脏手术患者172例,男101例,女71例,年龄>18岁。于麻醉诱导后放置TEE探头,经右颈内静脉穿刺置入导丝,... 目的经右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准确定位导管位置,构建置入导管深度简易预测公式。方法选择择期行心脏手术患者172例,男101例,女71例,年龄>18岁。于麻醉诱导后放置TEE探头,经右颈内静脉穿刺置入导丝,初次导丝置入深度为Peres公式计算深度(身高÷10 cm),TEE观察导丝尖端是否位于合适区域内(上腔静脉右心房入口上2 cm至入口下1 cm)。根据观察结果调整深度,使导丝尖端位于理想位置(上腔静脉右心房入口上1 cm处)。沿导丝送入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导管深度等于此时置入导丝深度。记录性别、身高、体重、BMI、置入导管深度、Peres公式计算深度以及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结果TEE观察下根据Peres公式计算深度置管,有126例导丝尖端位于合适区域内,46例导丝尖端不在合适区域内,置入导管深度合适比例为73.3%。172例患者的Peres公式计算深度明显深于置入导管深度[(16.5±0.8)cm vs(14.9±1.2)cm,P<0.01]。男性身高明显高于女性,体重明显重于女性,Peres公式计算深度、置入导管深度明显深于女性(P<0.01)。男、女性患者Peres公式计算深度均明显深于置入导管深度(P<0.01)。身高与置入导管深度相关,采用回归方程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在环状软骨水平行右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入导管深度(cm)=身高(cm)÷10-1.5(r^2=0.437,P<0.01)。17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未观察到误穿动脉、血肿形成、气胸等现象。结论对于我国成年患者行右颈内中心静脉置管,Peres公式计算深度有一定局限性,利用TEE完成置管安全有效。所构建的简易预测公式男女均适用,可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右颈内 中心静脉置管 预测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尔硫对心肺转流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寒玉 史宏伟 +4 位作者 施婕 魏海燕 葛亚力 施韬 苏中宏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2-268,共7页
目的探究小剂量地尔硫在心肺转流(CPB)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中应用是否产生抗动脉痉挛作用及左心室负性肌力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CPB下CABG患者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45~79岁,BMI 18~30 kg/m^(2),ASAⅡ或Ⅲ级,NYHAⅡ或Ⅲ级... 目的探究小剂量地尔硫在心肺转流(CPB)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中应用是否产生抗动脉痉挛作用及左心室负性肌力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CPB下CABG患者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45~79岁,BMI 18~30 kg/m^(2),ASAⅡ或Ⅲ级,NYHAⅡ或Ⅲ级,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随机分为两组:地尔硫组(D组)和对照组(C组),术中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在置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探头后,D组静脉输注地尔硫0.5μg·kg^(-1)·min^(-1),C组给予生理盐水,均连续静脉输注至手术结束。在置入TEE探头即刻(T 0)、置入TEE探头后30 min(T_(1))、CPB断流20 min(T_(2))、50 min(T_(3))采用TEE探头采集心脏超声图像,通过斑点追踪技术(STI)离线处理图像,分析并记录左心室功能STI指标:整体纵向应变力(GLS)、整体环向应变力(GCS)、整体纵向达峰时间标准差(GLTSD)、整体环向达峰时间标准差(GCTSD);同时记录传统心功能指标:CI及LVEF;记录左侧乳内动脉桥(LIMA)血流及术后房颤(POAF)发生率、呼吸支持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等术后恢复指标。结果两组不同时点左心室收缩功能及运动同步化指标GLS、GCS、GLTSD、GCT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CI、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LIMA血流量高于C组(P<0.05);D组术后6 h cTnI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POAF发生率、呼吸支持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地尔硫在CABG术中应用可增加动脉桥血管血流量,同时不产生左心室负性肌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尔硫 收缩功能 左心室 斑点追踪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卡地平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脑血流和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韩瑛 赵雅梅 +4 位作者 魏海燕 苏中宏 尹加林 葛亚力 史宏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16-820,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在心肺转流(CPB)期间输注小剂量尼卡地平对脑血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CPB下CABG患者64例,男41例,女23例,年龄60~79岁,BMI 18~29 kg/m^(2),ASAⅡ或Ⅲ级,NYHA分级Ⅱ或Ⅲ级,左室射血分数≥50%。采...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在心肺转流(CPB)期间输注小剂量尼卡地平对脑血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CPB下CABG患者64例,男41例,女23例,年龄60~79岁,BMI 18~29 kg/m^(2),ASAⅡ或Ⅲ级,NYHA分级Ⅱ或Ⅲ级,左室射血分数≥50%。采用随机双盲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尼卡地平组(N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每组32例。N组在CPB开始后输注尼卡地平0.2~0.5μg·kg-1·min^(-1),于CPB停机后停止输注。C组于相同时点输注同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麻醉诱导前(T_(0))、外科切皮时(T_(1))、CPB 30 min(T_(2))、60 min(T 3)、停CPB 30 min(T_(4))、60 min(T 5)的动脉血气、心输出量(CO)、颈内动脉血流量(Q-ICA)、颈内动脉直径(D-ICA)和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_(2))。记录术中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术后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C组比较,T_(2)—T 5时N组Q-ICA和D-ICA明显增加,rScO_(2)明显升高(P<0.05)。两组T_(0)—T 5时动脉血气指标、T_(0)、T_(1)时Q-ICA、D-ICA和rScO_(2)、术中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术后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CABG患者CPB期间输注小剂量尼卡地平可以增加颈内动脉血流量,升高rScO_(2),减轻围术期神经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肺转流 颈内动脉血流 局部脑氧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老年患者颈内动脉血流超声参数与区域脑氧饱和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瑛 李宛霖 +5 位作者 赵雅梅 魏海燕 尹加林 苏中宏 葛亚力 史宏伟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4-219,共6页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老年患者颈内动脉血流超声参数与区域脑氧饱和度(rScO2)的相关性。方法择期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老年患者64例,年龄60~80岁,性别不限,BMI 18.1~28.9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分级Ⅱ或Ⅲ...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老年患者颈内动脉血流超声参数与区域脑氧饱和度(rScO2)的相关性。方法择期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老年患者64例,年龄60~80岁,性别不限,BMI 18.1~28.9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分级Ⅱ或Ⅲ级,LVEF≥50%。于麻醉诱导前(T_(0))、外科切皮(T_(1))、CPB 30和60 min (取平均值,T_(2))、停CPB 30和60 min(取平均值,T_(3))时记录rScO_(2)和颈内动脉血流超声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ICA)、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ICA)、直径(D-ICA)和血流量(Q-ICA),计算单侧颈内动脉血流量与心输出量的比值(Q/CO)。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颈内动脉血流超声参数预测rScO_(2)<60%的准确性。结果 PSV-ICA和rScO_(2) T_(0)、T_(1)和T_(3)时呈正相关(P<0.05),T_(2)时无相关性(P>0.05);EDV-ICA与rScO_(2)各时点无相关性(P>0.05);Q-ICA与rScO_(2)各时点呈正相关(P<0.05);Q/CO与rScO_(2) T_(1)时无相关性(P>0.05),T_(2)和T_(3)时呈正相关(P<0.05)。非CPB期间(T_(0)、T_(1)、T_(3)),PSV-ICA和Q-ICA预测rScO_(2)<60%的截断值分别为51.35 cm/s和283.5 ml/min,灵敏度分别为0.900和0.900,特异度分别为0.610和0.857(AUC=0.761,P=0.006;AUC=0.903,P<0.001);CPB期间,Q-ICA和Q/CO预测rScO_(2)<60%的截断值分别为296.5 ml/min和5.84%,灵敏度分别为0.900和0.800,特异度分别为0.545和0.659(AUC=0.764,P=0.001;AUC=0.748,P=0.002)。结论冠状动脉管路移植术患者非CPB期间,PSV-ICA和Q-ICA与rScO_(2)呈正相关;CPB期间,Q-ICA和Q/CO与rScO_(2)呈正相关。PSV-ICA、Q-ICA和Q/CO可准确预测rScO_(2)<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转流术 颈内动脉 超声检查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胸骨旁胸大肌肋间肌平面阻滞与胸横肌平面阻滞用于全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效果的比较
20
作者 尹海玲 葛亚力 +4 位作者 魏海燕 苏中宏 史宏伟 施韬 尹加林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4-198,共5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胸骨旁胸大肌肋间肌平面(PIFP)阻滞与胸横肌平面(TTP)阻滞用于全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方法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90例,性别不限,年龄50~79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PIFP阻滞...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胸骨旁胸大肌肋间肌平面(PIFP)阻滞与胸横肌平面(TTP)阻滞用于全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方法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90例,性别不限,年龄50~79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PIFP阻滞联合全麻组(PG组)、TTP阻滞联合全麻组(TG)和单纯全麻组(G组)。麻醉诱导后,PG组和TG组在超声引导下分别进行双侧PIFP阻滞和TTP阻滞。3组全麻方法相同。术后均采用PCIA。于术后6、12、18和24 h时记录静态和动态(咳嗽、体位变动等)VAS评分;记录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气管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补救镇痛率、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情况以及神经阻滞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记录PG组和TG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超声下穿刺针显像清晰度评分。结果与G组比较,PG组和TG组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减少,气管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缩短,术后6、12、18 h时静态和动态VAS评分降低,补救镇痛率降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P<0.05);PG组和TG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G组比较,PG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超声下穿刺针显像清晰度评分升高(P<0.05);PG组和TG组均未见神经阻滞相关不良事件发生。3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FP阻滞可为全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提供良好的围术期镇痛,促进患者快速康复。虽然镇痛效果与TTP阻滞相似,但因PIFP阻滞操作更简单,相对风险更小,因此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术 神经传导阻滞 胸骨旁胸大肌肋间肌平面 胸横肌平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