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伏发电站对高寒草甸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孙文倩 楚彬 +4 位作者 叶国辉 蔡斌 张静 张志莹 花立民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0-450,共11页
为探究高寒草甸区光伏发电站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在运营5年的玛曲光伏试验站设置光伏区(PV)、禁牧无光伏区(E)和自由放牧区(G),调查各区微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环境因子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为探究高寒草甸区光伏发电站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在运营5年的玛曲光伏试验站设置光伏区(PV)、禁牧无光伏区(E)和自由放牧区(G),调查各区微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环境因子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区中土壤细菌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优势菌属均为Candidatus-Udaeobacter属和RB41属,其丰度差异显著;土壤细菌α多样性指数呈禁牧无光伏区(E)>光伏区(PV)>自由放牧区(G)趋势;光伏电站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途径,与同化作用相关的细菌物种丰度最高;土壤蒸发量、含水量、全氮和有机质是影响高寒草甸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综上,光伏电站通过改变高寒草甸的小气候和土壤环境,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高通量测序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 生态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河西走廊骆驼蓬潜在适生区研究
2
作者 余涛 董瑞 +5 位作者 甘瑞勋 刘新 唐庄生 楚彬 花立民 郝媛媛 《草原与草坪》 2025年第1期182-189,共8页
【目的】了解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分布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对科学防控和合理利用骆驼蓬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MaxEnt模型,结合分布点数据和16个生态因子数据探讨了影响河西走廊骆驼蓬分布的主导生态因子及未来适生区变... 【目的】了解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分布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对科学防控和合理利用骆驼蓬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MaxEnt模型,结合分布点数据和16个生态因子数据探讨了影响河西走廊骆驼蓬分布的主导生态因子及未来适生区变化。【结果】影响骆驼蓬分布的主导生态因子是人类足迹、最湿月降水量、海拔、坡度和土壤有效水含量。河西走廊骆驼蓬主要分布在古浪县、凉州区、永昌县、山丹县、甘州区、民乐县、临泽县、民勤县、高台县和肃州区等。2030年和2050年适生区面积增长幅度最大的气候情景模式分别为SSP245和SSP126。【结论】人类足迹和最湿月降水量是影响河西走廊骆驼蓬分布的主导生态因子;分布区主要在中东部地区;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骆驼蓬适生区会向高纬度地区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蓬 MaxEnt模型 生态因子 适生区 分布特征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高寒草甸高原鼢鼠营养生态位特征
3
作者 周睿 王志鹏 +2 位作者 花立民 邹小玉 汪海波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5-37,共13页
【目的】分析啮齿动物营养生态位特征,了解动物所占据的营养层,揭示啮齿动物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食物资源利用变化。【方法】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栖息的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为研究对象,采用贝叶斯碳氮稳定同位素质量平衡混合模型... 【目的】分析啮齿动物营养生态位特征,了解动物所占据的营养层,揭示啮齿动物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食物资源利用变化。【方法】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栖息的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为研究对象,采用贝叶斯碳氮稳定同位素质量平衡混合模型,分析高原鼢鼠不同组织的食性信息及其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高原鼢鼠不同组织中同化的食物种类基本一致,但在食谱中的贡献率各有差异。地上部分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在血液(24.33%)、肌肉(19.63%)和毛发(14.00%)组织中的贡献率均最高;地下部分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在不同组织中的贡献率均最高,分别为66.01%,17.79%和10.72%。不同组织中同化食物种类和营养生态位宽度变化一致,在植物地上部分表现为血液(8种,1.742)<肌肉(10种,2.049)<毛发(13种,2.227)组织,植物地下部分为血液(5种,1.100)<肌肉(14种,2.370)<毛发(15种,2.469)组织,且地上和地下植物在高原鼢鼠血液组织(1.100)中的生态位重叠度远低于肌肉(0.447)和毛发(0.566)组织。【结论】高原鼢鼠各组织代表的不同时间尺度的食性信息中,短期食性(血液组织)中同化物种数较少,生态位宽度较小。而在长期食谱(肌肉和毛发组织)中食物种类广泛,生态位宽度变大。且地上和地下植物在高原鼢鼠短期食性中生态位重叠度远低于长期食性。鉴于高原鼢鼠的采食习性,建议在高原鼢鼠危害严重区域,可以通过补播禾本科等优良牧草,降低高原鼢鼠优质食物在其栖息地植物群落中的比例,达到防治高原鼢鼠危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高原鼢鼠 食性 营养生态位 稳定同位素 贝叶斯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栖息地植物群落物种分布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叶国辉 楚彬 +3 位作者 张飞宇 华铣泽 唐庄生 花立民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68-174,共7页
【目的】研究高原鼢鼠栖息地植物群落组成变化,以及植物群落物种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方法】以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栖息的高寒草甸为对象,设置4个不同高原鼢鼠鼠丘密度干扰区,调查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 【目的】研究高原鼢鼠栖息地植物群落组成变化,以及植物群落物种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方法】以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栖息的高寒草甸为对象,设置4个不同高原鼢鼠鼠丘密度干扰区,调查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应用多元排序分析方法。【结果】高原鼢鼠干扰造成栖息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变异不显著,但是增加了特有物种和总的物种数量。高原鼢鼠干扰降低了优势种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的重要值,各干扰强度样地重要值累积对数模型拟合曲线达到显著水平(R2>0.95,P<0.01);随干扰强度增加,植物群落重要值整体下降。同时,高原鼢鼠干扰显著增加了杂类草植物在群落中占比(F=4.30,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分别解释物种和功能类群空间分布变异的22.6%和54.8%(P<0.05),土壤温度、全氮和水分对群落物种分布的贡献率最高,分别占总解释效应21.28%、18.31%和16.25%。【结论】极重度高原鼢鼠干扰明显改变植物群落结构,鼢鼠干扰下土壤水热条件驱动高寒草甸植物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群落特征 高原鼢鼠 土壤因子 鼠丘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中国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蔡新成 唐庄生 +2 位作者 董瑞 董克池 花立民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22-130,共9页
【目的】明晰我国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放牧干扰的响应,以便充分认识草地群落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反馈草地植被生长健康和系统稳定状况。【方法】基于Meta分析方法,对我国草地已开展的28个关于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 【目的】明晰我国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放牧干扰的响应,以便充分认识草地群落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反馈草地植被生长健康和系统稳定状况。【方法】基于Meta分析方法,对我国草地已开展的28个关于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行了整合分析。【结果】放牧干扰总体上降低了我国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其中放牧显著降低了荒漠草原物种多样性,增加了草甸草原物种多样性;不同放牧强度和年限均对我国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存在影响,中度放牧提高了草地物种多样性,而重度放牧和长期放牧均降低了草地物种多样性。此外,年均降水量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可分别解释8.70%和15.24%的效应值变异;年均温度对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可分别解释9.07%和11.61%的效应值变异;放牧年限对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负效应,而对丰富度指数具有显著正效应,可分别解释2.52%和25.27%的效应值变异。【结论】优化放牧管理制度可有效改善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促进我国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干扰 物种多样性 平均效应值 异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影像VDVI指数的不同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估算
6
作者 花蕊 董瑞 +7 位作者 包达尔罕 蔡新成 甘瑞勋 蔡斌 余涛 楚彬 唐庄生 花立民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24-131,共8页
【目的】对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进行快速、高效及无损伤估算。【方法】本研究利用无人机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及高寒草甸2种不同类型的天然草地进行航拍调查,通过构建无人机可见光波段差异性植被指数(VDVI,Visible Band Difference Vegetat... 【目的】对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进行快速、高效及无损伤估算。【方法】本研究利用无人机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及高寒草甸2种不同类型的天然草地进行航拍调查,通过构建无人机可见光波段差异性植被指数(VDVI,Visible Ban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分析VDVI与不同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并对研究区地上生物量进行无人机遥感估算。【结果】VDVI指数与两种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估算精度达到70.68%,最优估产模型为y=-17070x2+2120.4x+4.9506;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估算精度达到80.76%,最优估产模型为y=332.15x2+39.712x+14.638。【结论】小型可见光无人机结合VDVI指数被证明可用于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生物量快速无损估算,可为高寒草地高效估产提供实用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地上生物量 VDVI 高寒草甸 高寒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盆地土壤盐分含量、盐渍化程度及类型研究
7
作者 刘新 张睿芳 +4 位作者 杨鑫 余涛 曹文侠 花立民 郝媛媛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25-134,共10页
【目的】明确区域土壤盐渍化现状是土壤盐渍化修复和改善的前提,对提高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干旱、半干旱区民勤盆地为研究区,对0~10、10~20和20~30 cm土层土壤的盐分含量、盐基离子分布及相关性进行定... 【目的】明确区域土壤盐渍化现状是土壤盐渍化修复和改善的前提,对提高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干旱、半干旱区民勤盆地为研究区,对0~10、10~20和20~30 cm土层土壤的盐分含量、盐基离子分布及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并定性判断土壤盐渍化程度和类型。【结果】1)不同土层土壤盐分含量均值在4.35~6.37 g/kg,且为中等变异程度,盐分离子中SO_(4)^(2-)、Ca^(2+)和Cl^(-)的含量较高,而CO_(3)^(2-)含量最少;2)阴离子以SO_(4)^(2-)和Cl^(-)为主,二者之和超过总盐含量的50.00%;阳离子以Ca^(2+)和Na^(+)为主,分别占阳离子总量的48.65%和31.04%;3)总盐与SO_(4)^(2-)、Ca^(2+)和Mg^(2+)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HCO_(3)^(-)呈极显著负相关;4)非盐化土、轻度、中度、重度和盐渍土5种土壤类型在研究区均有分布,其中中度盐渍土分布最广(32.42%),重度盐渍土次之(25.92%);5)盐渍化类型包括氯化物-硫酸盐型、硫酸盐型、氯化物型、硫酸盐-氯化物型和苏打型5种,以氯化物-硫酸盐型为主(56.03%),硫酸盐型为辅(33.57%)。【结论】研究区的土壤盐渍化依旧威胁着土壤安全,其程度与类型以中度盐渍土和氯化物-硫酸盐为主,盐分化合物表现为硫酸钙、硫酸镁、氯化钾和碳酸氢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分离子 盐渍化程度 盐渍化类型 民勤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荒漠草原优势啮齿动物及其捕食者时空重叠度
8
作者 马义杰 楚彬 +7 位作者 叶国辉 蔡斌 马翔 王怡菲 张雅 孙炳堂 李治 花立民 《草原与草坪》 CSCD 2024年第6期72-78,共7页
【目的】明晰啮齿动物及其捕食者时空分布特征,理解其种间关系。【方法】于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祁连山荒漠草原布设22台红外相机,以研究区主要优势啮齿动物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和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及其天敌兔狲(O... 【目的】明晰啮齿动物及其捕食者时空分布特征,理解其种间关系。【方法】于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祁连山荒漠草原布设22台红外相机,以研究区主要优势啮齿动物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和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及其天敌兔狲(Otocolobus manul)和赤狐(Vulpes vulpes)为研究对象,基于获取的目标动物独立有效照片数据,分析4个物种活动节律及空间分布。【结果】1)兔狲全年均有活动,月活动强度高峰期出现在5月和10月;赤狐冷季活动强度较高,暖季活动强度较低;子午沙鼠在3月和10月活动强度较高;大沙鼠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5月。2)子午沙鼠和赤狐主要在夜间活动,大沙鼠和兔狲主要在昼间活动。3)兔狲与子午沙鼠活动节律重叠指数最高,其次为赤狐和子午沙鼠、兔狲和大沙鼠、赤狐和大沙鼠。4)兔狲和大沙鼠的空间重叠系数最高(0.92),其次为赤狐和大沙鼠(0.84)、兔狲和子午沙鼠(0.83)、赤狐和子午沙鼠(0.82)。【结论】兔狲与子午沙鼠和大沙鼠的时空重叠度均高于赤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啮齿动物 食肉动物 时空重叠度 捕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莪术醇和α⁃氯代醇不育剂对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繁殖能力的抑制效应
9
作者 赵希存 安海宏 +6 位作者 楚彬 包达尔罕 花蕊 李晓鹏 蔡斌 马义杰 花立民 《草原与草坪》 CSCD 2024年第6期127-133,共7页
【目的】评价啮齿动物不育剂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繁殖的影响。【方法】选择典型高寒草地啮齿动物危害区域,野外投放莪术醇不育剂测定雌性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的胎仔率;选用α‐氯代醇不育剂测... 【目的】评价啮齿动物不育剂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繁殖的影响。【方法】选择典型高寒草地啮齿动物危害区域,野外投放莪术醇不育剂测定雌性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的胎仔率;选用α‐氯代醇不育剂测定雄性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的精子密度、精子畸形率及睾丸组织结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相比非投药对照组,莪术醇饵剂显著降低高原鼠兔的胎仔率(P<0.01),但对高原鼢鼠的胎仔率影响不明显;α‐氯代醇显著降低高原鼠兔精子密度(P<0.05),显著增加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精子畸形率(P<0.05),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脏器系数无明显变化;组织结构切片结果显示α‐氯代醇能使高原鼠兔附睾中的精子及分泌物减少,且睾丸体组织存在间质出血现象,而对高原鼢鼠作用下仅有附睾尾部精子及分泌物减少。【结论】莪术醇饵剂和α‐氯代醇对高原鼠兔繁殖有明显抑制效果,α‐氯代醇作用下高原鼢鼠精子畸形率会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育剂 防治 高寒草地 鼠害 繁殖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鼠兔警戒鸣声识别
10
作者 马梅娜 花蕊 +3 位作者 包达尔罕 叶国辉 唐庄生 花立民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66-173,共8页
【目的】警戒行为是动物重要的反捕食策略之一。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鸣叫是其警戒行为的重要表现,研究高原鼠兔警戒鸣叫对于理解高原鼠兔生存策略,丰富啮齿动物声音通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在甘肃省夏河... 【目的】警戒行为是动物重要的反捕食策略之一。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鸣叫是其警戒行为的重要表现,研究高原鼠兔警戒鸣叫对于理解高原鼠兔生存策略,丰富啮齿动物声音通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在甘肃省夏河县高原鼠兔分布区,选取20只高原鼠兔成体,用强指向话筒采集鸣叫声并用Adobe Audition 2020分析其警戒声讯信号特征;用单反相机记录鸣叫时伴随行为以识别警戒鸣声。【结果】1)高原鼠兔雌雄性个体均可发出警戒声,警戒声属于短鸣,警戒声发出后其他个体表现出停止采食、环顾四周的警戒行为;2)警戒短鸣由1个音节构成,时长0.1~0.3s;3)在自然无干扰状态下和遥控模型干扰下获取的高原鼠兔警戒鸣声特征不同,将两种不同鸣声特征的警戒鸣声在野外回放后均可观察到高原鼠兔做出警戒行为响应。【结论】高原鼠兔可以利用声讯信号传递风险信息,其警戒鸣声是一种极为短促的短鸣鸣声,且在不同风险程度下警戒鸣声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警戒鸣声 鸣声分析 行为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家畜质量自动称量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0
11
作者 花立民 周建伟 +3 位作者 于应文 杨思维 王巧玲 赵涛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5-20,共6页
为解决放牧家畜在称质量过程中存在的费时、费力、精度差以及较危险等问题,利用RFID技术,通过自主开发的计算机程序,将家畜电子耳标、阅读器与电子秤有机结合,实现放牧家畜自动称质量功能。试验结果表明,与以往普通台秤或电子秤相比,这... 为解决放牧家畜在称质量过程中存在的费时、费力、精度差以及较危险等问题,利用RFID技术,通过自主开发的计算机程序,将家畜电子耳标、阅读器与电子秤有机结合,实现放牧家畜自动称质量功能。试验结果表明,与以往普通台秤或电子秤相比,这种新型的自动称质量系统可减少称质量时间70%以上,节省劳动力50%以上,同时避免称家畜质量时人员发生危险和对家畜造成的伤害。利用放牧家畜自动称质量系统可实现对家畜个体体重和体况等的有效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量 畜牧 设备 设计 自动 RFID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干扰对河西走廊北部风沙源区NDVI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花立民 杨思维 +2 位作者 周建伟 王巧玲 左松涛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95-1003,共9页
利用1982-2005年的NASA/GIMMS半月合成植被指数(NDVI)数据,结合气候与家畜数量资料,分析河西走廊北部风沙源区东部民勤、中部酒泉和西部玉门的NDVI、气温、降水和家畜数量年变化及其关系,以探讨河西走廊北部风沙源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 利用1982-2005年的NASA/GIMMS半月合成植被指数(NDVI)数据,结合气候与家畜数量资料,分析河西走廊北部风沙源区东部民勤、中部酒泉和西部玉门的NDVI、气温、降水和家畜数量年变化及其关系,以探讨河西走廊北部风沙源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民勤和酒泉的NDVI年变化呈增加趋势(P<0.01和P<0.05);民勤、酒泉和玉门的气温年变化均呈增加趋势(P<0.01);降水与降水利用效率(RUE)年变化则相反(P>0.05)。NDVI和气温的年变异系数(CV)小,降水和家畜数量及RUE的CV大。3地的NDVI、气温、降水及家畜数量为民勤>酒泉>玉门,RUE为酒泉>民勤=玉门。民勤的NDVI与降水和气温成正相关(P<0.05),酒泉的NDVI与降水、气温及家畜数量均无显著相关性,玉门的NDVI与家畜数量成负相关(P<0.05)。分析认为,降水对民勤NDVI的贡献大于气温,气候和载畜量都是影响酒泉植被的重要因素,家畜数量是玉门NDVI变化的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北部 NDVI 温度 降水 家畜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牧区典型家庭牧场选择方法研究——以甘肃省玛曲县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花立民 周建伟 +2 位作者 焦婷 蒲小鹏 王巧玲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70-1175,共6页
青藏高原草原牧区典型家庭牧场选择对牧区畜牧业科研成果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省玛曲县20户家庭牧场为基础,以户均草地面积、家畜数量、经济收入和支出4个因素作为典型牧户的选择依据,并分别对以生产资料为依据的典型家庭牧场、以... 青藏高原草原牧区典型家庭牧场选择对牧区畜牧业科研成果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省玛曲县20户家庭牧场为基础,以户均草地面积、家畜数量、经济收入和支出4个因素作为典型牧户的选择依据,并分别对以生产资料为依据的典型家庭牧场、以经营水平为依据的典型家庭牧场和以生产资料和经营水平综合的典型家庭牧场进行了分析,选出牧户2、12、13和19为研究区典型家庭牧场,其户均草地面积、家畜数量、经济收入和支出分别为195.0hm2、452.5羊单位、5.08万元和4.18万元。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家庭牧场能代表调查区多数家庭牧场草畜生产经营状况和牧民生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牧区 典型家庭牧场 选择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啮齿动物区系组成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花立民 黄倩 曹慧 《草原与草坪》 CAS 2008年第2期46-51,共6页
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资料,核对甘肃省各级相关单位的鼠类标本,研究后确认:甘肃啮齿类动物区系组成为90种31个亚种,隶属于43属、9科、12亚科、2亚目和2目。仓鼠科的种数占啮齿目种数的44.3%,鼠兔科的种数占兔形目种数的81.8%。仓鼠科... 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资料,核对甘肃省各级相关单位的鼠类标本,研究后确认:甘肃啮齿类动物区系组成为90种31个亚种,隶属于43属、9科、12亚科、2亚目和2目。仓鼠科的种数占啮齿目种数的44.3%,鼠兔科的种数占兔形目种数的81.8%。仓鼠科、鼠科、松鼠科、鼠兔科和跳鼠科5科共计85种,是甘肃啮齿类动物的基本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啮齿动物 区系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曲草原植被NDVI与气候和载畜量变化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花立民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4-235,共12页
利用玛曲草原1982-2005年的气候和载畜量及NASS/GIMMS半月合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数据,分析了NDVI与气候因素和载畜量的年际变化关系,以及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时滞响应。统计了4个时间尺度(1~4个月)×4个时滞期(前0~3个... 利用玛曲草原1982-2005年的气候和载畜量及NASS/GIMMS半月合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数据,分析了NDVI与气候因素和载畜量的年际变化关系,以及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时滞响应。统计了4个时间尺度(1~4个月)×4个时滞期(前0~3个月)共16种组合下,植被NDVI与同期和前期(前1~6个月)气温和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春夏季NDVI的年际变化呈显著增加,增幅为0.019/10a和0.022/10a。季节和年均气温及≥0℃年积温的年际变化呈显著增加,增幅为0.5~0.7℃、0.6℃和121.5℃;季节和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不显著;夏季气温变化稳定,春、秋季气温和4季降水的年际变化不稳定。春季~秋季和全年各月的NDVI与同期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72~0.95和0.87;春季、秋季和冬季及全年各月的NDVI与降水呈极显著正或负相关,R为0.84,0.77,-0.52及0.80;每年NDVI的月均值与同期>0℃年积温和家畜数量呈显著正相关,R为0.66和0.45。植被NDVI对当月和前2月降水的累积量(时间尺度为3个月)及对当月和前1月气温(时间尺度为2个月)的响应最强,时间尺度为1~3或1~2个月,时滞期为0个月的同期气温或时滞期为1个月的降水对生长季间NDVI的促进效应大;早期(4月)气温升高促进植物生长,而早期和后期(8-9月)的降水累加及后期高温抑制植物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归一化植被指数 气温 降水 积温 时滞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花立民 蔡新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10,17,共11页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独有的地下啮齿动物,因其采食、掘洞和造丘等行为使草地放牧面积减少,草产量和草地生产力下降而被视为草地害鼠.但是,作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高原鼢鼠在土壤养分循环、维系食物网和促进植物群落演替等方面...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独有的地下啮齿动物,因其采食、掘洞和造丘等行为使草地放牧面积减少,草产量和草地生产力下降而被视为草地害鼠.但是,作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高原鼢鼠在土壤养分循环、维系食物网和促进植物群落演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原鼢鼠对高寒草地生产和生态的多重效应受到草地管理者和科研学者的高度关注.有害生物生态防控理论认为要承认物种在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加强基础生态学研究,并利用生态学原理科学防控其危害.强化高原鼢鼠的生态学研究,对于草地鼠害防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当前高原鼢鼠个体、种群、群落等生态学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展望了将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深入开展高原鼢鼠生态学研究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生态学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被引量:3
17
作者 花立民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15年第3期109-112,共4页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学课程是草业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在草业科学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该课程教材的主要变迁及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与拓展专业知识面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统一的教学改...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学课程是草业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在草业科学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该课程教材的主要变迁及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与拓展专业知识面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统一的教学改革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业科学 课程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B的甘肃啮齿动物数据库构建及在教学和生产中的应用
18
作者 花立民 楚彬 +2 位作者 周延山 刘丽 谈吉荣 《农业网络信息》 2013年第6期42-46,共5页
采用PHP+MYSQL、IIS、B/S等数据库组件构建基于Web的甘肃啮齿动物信息数据库系统,完成了90种甘肃啮齿动物生态学信息数据库及相关资料的建设。该数据库包含啮齿动物天敌数据库、啮齿动物物种信息数据库、调查方法数据库、控制数据库和... 采用PHP+MYSQL、IIS、B/S等数据库组件构建基于Web的甘肃啮齿动物信息数据库系统,完成了90种甘肃啮齿动物生态学信息数据库及相关资料的建设。该数据库包含啮齿动物天敌数据库、啮齿动物物种信息数据库、调查方法数据库、控制数据库和预测预报数据库。初步应用表明,该数据库系统在农业教学和生产实践中的有着广泛用途,可以为甘肃啮齿动物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数据库 农业教学 生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草地鼠害防治与研究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被引量:34
19
作者 苏军虎 刘荣堂 +3 位作者 纪维红 焦婷 蔡卓山 花立民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16-1123,共8页
本研究基于教学、科研、管理及生产管理的实践,分析了我国草地鼠害防治与研究的发展历史,将我国草地鼠害防治与研究史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分别是自然生态调控阶段、基于预防医学的鼠害防治阶段、以化学药物为主的草地害鼠防治阶段、草地... 本研究基于教学、科研、管理及生产管理的实践,分析了我国草地鼠害防治与研究的发展历史,将我国草地鼠害防治与研究史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分别是自然生态调控阶段、基于预防医学的鼠害防治阶段、以化学药物为主的草地害鼠防治阶段、草地鼠害的综合防治(IPM)阶段及草地鼠害的精确性可持续控制阶段,并界定了各个阶段的标志性时间段,概述了每个阶段的重大事件、对策和防控技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学术活动及重要论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鼠害 鼠害防治 鼠害研究 发展历史 阶段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火绒草斑块群落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牟晓明 于应文 +3 位作者 王先之 张红梅 徐长林 花立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5306-5315,共10页
以青藏高原两种生境(阴坡和阶地)和4个斑块大小等级水平(等级1:0.2—0.6m2,G1;等级2:0.6—2 m2,G2;等级3:2—3.6 m2,G3和等级4:3.6—8.6 m2,G4)的火绒草(Leontopodium nanum)群落为对象,利用幂乘方法则,分析了其种群和群落空间异质性和... 以青藏高原两种生境(阴坡和阶地)和4个斑块大小等级水平(等级1:0.2—0.6m2,G1;等级2:0.6—2 m2,G2;等级3:2—3.6 m2,G3和等级4:3.6—8.6 m2,G4)的火绒草(Leontopodium nanum)群落为对象,利用幂乘方法则,分析了其种群和群落空间异质性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明晰了优势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和偶见种对其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火绒草斑块的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均呈集群分布,植物种的随机出现频率和实际出现频率的方差对数值与其幂乘方法吻合性较高(R2﹥0.8),幂乘方法能对火绒草斑块植被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客观分析。优势种火绒草和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亚优势种球花蒿(Artemisia smithii)和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等的相对空间异质性(ε)高于群落的空间异质性(δC),位于直线y=0上方,使群落趋于集群分布;伴生种西北针茅(Stipa krylovii)、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和苔草(Carex sp)等的ε与群落的δC类似,位于直线y=0附近,它们维持群落自身空间分布状态;偶见种的ε低于群落的δC,位于直线y=0下方,降低群落的集群分布。随火绒草斑块等级水平的增加,群落物种数呈增加,丰富度指数DGI呈降低变化。一般火绒草斑块的δc和βw为阶地﹥阴坡,DGI为阶地﹤阴坡;两种生境下,植物种组成的相似性G1斑块较低,G2—G4斑块较高。火绒草斑块的群落分布格局主要由优势种和亚优势种及偶见种的ε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绒草斑块 生境 斑块大小 幂乘方法则 分布格局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