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特色保护类村庄种群分布动态与生境选择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玲 芮旸 +1 位作者 罗飞 孙玮鸿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0-512,共13页
基于种群生态学理论,将黄河流域971个国家级特色保护类村庄视作一个地理种群。综合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明晰这一种群的分布动态和生境选择特征,进而应用地理探测器对比揭示影响该种群分布的生态因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特色... 基于种群生态学理论,将黄河流域971个国家级特色保护类村庄视作一个地理种群。综合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明晰这一种群的分布动态和生境选择特征,进而应用地理探测器对比揭示影响该种群分布的生态因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分布密度随种群增长而大幅提高,分布模式随尺度变大由显著聚集转为不显著离散,分布格局随时间推移由多中心向单中心演化,但集聚中心一直位于河谷盆地;(2)黄河流域特色保护类村庄具有“聚中低山区、向阳坡斜坡、喜温暖湿润、近黄河干流”的偏好,趋向中等人口密度、经济欠发达地区分布,主要位于国道沿线30 km、省道沿线10 km、中心城市周边20~80 km、历史城镇周边60 km、旅游景区和文保单位周边20 km范围内;(3)影响特色保护类村庄种群分布的生态因子具有综合性、非等价性和限定性,在黄河流域以文保单位和海拔为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保护类村庄 地理种群 空间分布 生境选择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视域下的乡村空间重构路径——以汉中市谢村镇26个村庄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董鹏达 董欣 +2 位作者 朱菁 芮旸 任历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3,共12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推进乡村空间重构、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手段。为破解乡村资源利用与要素整合方面的短板,实现乡村全域全要素协调发展。在明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逻辑关联的基础上,以具备典型特征的汉中市谢村镇26个村庄...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推进乡村空间重构、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手段。为破解乡村资源利用与要素整合方面的短板,实现乡村全域全要素协调发展。在明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逻辑关联的基础上,以具备典型特征的汉中市谢村镇26个村庄为例,基于“人-地-产”耦合互动的分析框架,构建了乡村空间重构评价模型。运用GIS空间分析等技术,定量测度乡村空间重构耦合度与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并通过诊断模型等方法揭示了影响乡村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进一步将重构指数与协调度相结合,划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分区格局,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模式。根据弱势系统识别结果,提出了差异化的乡村空间重构路径:以盘活低效用地为核心,重构全域空间;以开展环境整治为途径,塑造宜居空间;以保护历史文化为抓手,保障宜业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乡村空间重构 乡村空间规划 “人-地-产”耦合互动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沿海传统村落人口外流格局及驱动机制的微观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金淘 芮旸 +2 位作者 林静怡 王玲 罗飞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5,113,共8页
该文以浙闽粤三省95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样本,综合运用加权核密度估计、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在村级尺度多维刻画东南沿海传统村落人口外流的空间格局,利用相关系数和地理探测器定量探测影响因子的作用,进而从地理资本视角分析影响因子的... 该文以浙闽粤三省95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样本,综合运用加权核密度估计、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在村级尺度多维刻画东南沿海传统村落人口外流的空间格局,利用相关系数和地理探测器定量探测影响因子的作用,进而从地理资本视角分析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并构建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东南沿海传统村落人口外流的地形分异和山区集聚格局显著,重心位于闽北山区,核心源区位于浙西南山区;②地形条件、人地关系、城村联系和经济收入是影响人口外流率村际差异的显著因子,人均耕地面积与其他因子的协同作用是主导驱动力;③传统村落人口外流是海拔、坡度、地形起伏度等7个显著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是生态资本、区位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口外流 人口流动格局 驱动机制 传统村落 东南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形研究——以安康市为例 被引量:18
4
作者 芮旸 马滕 +2 位作者 王兴 唐蓓佩 赵新正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07-616,共10页
针对不同维数的特殊地理意义挖掘不足、分维测算方法的合理改进缺乏、分形方法与其他方法的互补融合不够等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三种基本分维和拓扑图论、社会网络分析、GIS方法,以安康市为例,刻画山地城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分... 针对不同维数的特殊地理意义挖掘不足、分维测算方法的合理改进缺乏、分形方法与其他方法的互补融合不够等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三种基本分维和拓扑图论、社会网络分析、GIS方法,以安康市为例,刻画山地城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1)统筹考虑地理中心性和网络中心性选定的中心景区吸引作用强,但吸附半径有限,景区空间结构因而表现出多分形特征,子系统的分形特征与市域地貌格局有关;(2)安康市景区系统分形结构较复杂,其自组织演化是以中心城区等局部集聚中心为节点,沿汉江干支流及主要交通干道等线状要素展开的过程;(3)受山地地形地质条件及其形塑的道路特点影响,安康市景区间的通达性和关联性总体较好,但旅游交通网络的回路性较差;(4)安康市景区分布的空间集聚和轴线依托特征突出、多中心结构形态初显,景区系统演化的有序性较强且有自组织优化趋势,总体上有利于景区合理布局的形成。研究可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山地城市分形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方法 旅游景区 空间结构 山地城市 安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淡水渔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影响机理 被引量:5
5
作者 芮旸 李炬霖 +2 位作者 唐蓓佩 马恩朴 张健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12,共6页
综合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标准差椭圆、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探究1980—2016年中国淡水渔业格局演化的特征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中国淡水渔业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特征,分布始终呈东北—西南格局,重心一直落在长江中... 综合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标准差椭圆、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探究1980—2016年中国淡水渔业格局演化的特征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中国淡水渔业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特征,分布始终呈东北—西南格局,重心一直落在长江中游的鄂东地区;热点区由"四峰并峙"变为"三足鼎立"格局,次热点区向西南演替,次冷点区在局部日益聚集,冷点区主要在西部连片分布。(2)中国淡水渔业不均衡格局的连续性和空间自组织性较强,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愈发显著。(3)中国淡水渔业格局的演化受宜渔资源、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水产品消费需求、技术水平、企业集聚、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渔业经营管理制度、重大工程项目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渔业 空间格局演化 机理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陕西省苹果专业合作社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芮旸 韩静 +1 位作者 王茜睿 马滕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19年第1期69-76,共8页
为了明晰苹果专业合作社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特征,给苹果产业格局的刻画和优势区域布局的调整提供新的视角和科学参考,基于GIS平台,结合CrimeStat、SPSS软件,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探究陕西省苹果专业合作社的空间格局特征... 为了明晰苹果专业合作社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特征,给苹果产业格局的刻画和优势区域布局的调整提供新的视角和科学参考,基于GIS平台,结合CrimeStat、SPSS软件,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探究陕西省苹果专业合作社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苹果专业合作社的空间集聚显著,在区域、市域和县域的分布都不平衡,且存在尺度效应。随着空间尺度下降,其分布不均的现象加剧。(2)苹果专业合作社在渭河以北形成了4个面积不等、密度有差异、形状也不同的集聚区,其分布格局从侧面显示出全省苹果产业"北扩西进"战略的顺利实施。(3)苹果专业合作社的分布在全局上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在局域上存在空间集聚和空间异常现象。高值团聚在渭北旱塬与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低值聚簇区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秦巴山区;低-高异常值仅有1个。(4)苹果专业合作社与果业专业合作社分布的模式、主导方向和平均中心一致性明显,但前者的分布更为聚集,热点区大多地处渭北黄土高原;后者的热点区主要位于渭河沿线。(5)苹果专业合作社与苹果产量的空间格局整体上相似,两者的分布在不同尺度都具有强相关性,反映出区域苹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与规模化水平之间的紧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空间格局 苹果产业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多尺度变换的渭河水沙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刘晓琼 刘彦随 +3 位作者 李同昇 孟欢欢 于正松 芮旸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1-217,共7页
关中平原地区是推动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其生产总值占陕西省的70%以上,但是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河流含沙量高等问题严重制约其经济社会的发展。运用小波变换、滑动t检验、累积距平以及Yamamoto、Mann-Kendall等方法系统分... 关中平原地区是推动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其生产总值占陕西省的70%以上,但是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河流含沙量高等问题严重制约其经济社会的发展。运用小波变换、滑动t检验、累积距平以及Yamamoto、Mann-Kendall等方法系统分析了1935~2011年渭河水沙序列演变规律。研究结果显示:77 a间除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外,其它年代渭河华县站水沙变化波动下降的匹配趋势均一致,其中径流量减流速度大于输沙量减沙速度;渭河水沙序列周期变化不一,径流量变化的主周期依次为38 a、14 a、4 a,输沙量变化的主周期依次为15 a、49 a、43 a、4 a;除输沙量49 a变化周期外,其他水沙变化周期大致相近;由于渭河输沙量变化所受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远较径流量复杂,加之水沙异源,所以渭河华县站输沙量周期变化及突变点分布情况比径流量变化复杂,且其第一主周期变化呈现独特的变化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分析 径流量 输沙量 周期变化 渭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能源开发区河流径流量演变及其减流成因——以窟野河为例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晓琼 刘彦随 +2 位作者 李同昇 于正松 芮旸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9-304,共6页
运用数理统计、Morlet小波分析、累积距平分析、Yamamoto、Mann-Kendall秩相关系数等方法研究了窟野河年平均径流量及其主周期和突变点变化情况,并通过模拟天然径流量求解了人类活动因子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1950-2011年... 运用数理统计、Morlet小波分析、累积距平分析、Yamamoto、Mann-Kendall秩相关系数等方法研究了窟野河年平均径流量及其主周期和突变点变化情况,并通过模拟天然径流量求解了人类活动因子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1950-2011年窟野河径流量呈波动下降趋势,存在丰枯位相交替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径流变化的主周期依次为14,31,7,22年,径流量突变发生在1979年,1998年或1999年前后;2)窟野河天然径流量模拟结果显示,1985年以来窟野河人为活动影响程度的平均值明显高于1974-1985年的平均值,且1985年以来年平均径流量明显减少,说明高强度能源开发是导致窟野河减流的重要原因;3)窟野河流域气温、降水量的突变时间发生在1991年,其与径流量突变时间的不一致性再次证实了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能源开发和地下水开采是导致窟野河减流的主要人文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能源开发 径流量变化 小波分析 周期变化 窟野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副省级及以上特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多中心性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赵新正 李梦雪 +2 位作者 李秋平 李同昇 芮旸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5-423,共9页
基于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年鉴统计数据,选取我国12个副省级以上特大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特大城市的人口时空演化及其空间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特大城市人口增长态势明显,总量差距... 基于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年鉴统计数据,选取我国12个副省级以上特大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特大城市的人口时空演化及其空间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特大城市人口增长态势明显,总量差距逐步缩小,人口分布呈"总体均衡、局部集中"的格局。(2)近域扩张特征明显,城市内部人口密度差别较大,特大城市局部地区人口空间极化与空间扩散效应并存。(3)各城市人口分布多中心性存在明显的分化特征,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大城市的多中心程度有弱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分布 空间结构 多中心 特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以西安某高校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贺建雄 李业锦 +1 位作者 郑晓伟 芮旸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5-120,共6页
目的基于主观评价方法学的大背景去讨论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的应用技术,促进评价方法的多元化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认知地图评价法、自由报告评价法和开放式问卷评价法等多种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和技术,对西安某高校校园建成环境进行评... 目的基于主观评价方法学的大背景去讨论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的应用技术,促进评价方法的多元化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认知地图评价法、自由报告评价法和开放式问卷评价法等多种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和技术,对西安某高校校园建成环境进行评价。结果大学校园中,建筑能影响对环境质量的评判;轴线可以看成隐性定向元素;宿舍是学生环境意象的中心;校园环境质量评价受生活方便程度和交通便利性影响较大。结论样本的代表性尚存问题,不过多种方法同时使用,可弥补不足。使用者环境熟悉度对评价的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主观评价 评价方法 大学校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89—1692年陕西大旱灾情及气候背景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健 芮旸 +1 位作者 赵新正 刘晓琼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3-458,共6页
依据清代档案、方志和文集所记载的历史信息,针对1689—1692年(康熙二十八年至康熙三十一年)陕西大旱事件进行了详细剖析,复原和重建了旱情史实、发展过程和空间分异图景。长达4年大范围"民流田荒,残破至极"的旱灾情状,并伴... 依据清代档案、方志和文集所记载的历史信息,针对1689—1692年(康熙二十八年至康熙三十一年)陕西大旱事件进行了详细剖析,复原和重建了旱情史实、发展过程和空间分异图景。长达4年大范围"民流田荒,残破至极"的旱灾情状,并伴生虫灾、低温和瘟疫流行等灾害,重灾区(1级)主要分布于陕西关中的西安府和凤翔府,灾情最严重的1690年,55个州县旱情表现为1级(大旱),2级(旱)灾情涉及20个州县。史料记载所反映的1689—1692年冷干事件,与太阳活动、ENSO事件、火山活动显示的气候"冷干"特征基本吻合,由此推断此次干旱是明清小冰期背景下的一次极端气候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通过辨识干旱事件与外部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度,可以看出历史旱灾有着复杂多样的影响因子,反映了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气候 旱灾 陕西 时空分异 1689—1692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发展模式探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晓琼 李同昇 +2 位作者 孟欢欢 于正松 芮旸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73-978,共6页
在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梳理相关文献,并运用数理统计、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发展模式应是基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生态种植模式,扩优稳适的因地制宜... 在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梳理相关文献,并运用数理统计、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发展模式应是基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生态种植模式,扩优稳适的因地制宜型布局模式,行业协会协同的组织管理模式和以龙头企业引领的出口订单农业模式。以有效推进周至猕猴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请,以达到增强产区总体实力及竞争优势的目的,并为陕西省果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标志 证明商标 猕猴桃产业 发展模式 周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要素的农户行为决策模型分析——以陕西省米脂县姜兴庄村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姗姗 刘康 +1 位作者 陈海 芮旸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4-138,共5页
微观经济主体农户行为决策受多因素影响。土地要素是表征农户投资与收入行为的重要因子。农户满意度行为分析可反映农户有限理性种植决策选择机制。两者结合,可表征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优化农地景观格局。论文以陕西省米脂县姜兴庄村... 微观经济主体农户行为决策受多因素影响。土地要素是表征农户投资与收入行为的重要因子。农户满意度行为分析可反映农户有限理性种植决策选择机制。两者结合,可表征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优化农地景观格局。论文以陕西省米脂县姜兴庄村为例,通过建立土地要素投资收入实证模型、农户效益模型和满意度Probit模型,利用2009—2012年地块与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影响因素。结论为:1土地碎化程度(-0.279)和土地质量整体状况(0.272)对农户流动资金投入影响强度高;土地灌溉条件(0.165)和土地质量整体状况(0.154)对农户农业收入影响显著。2模型模拟与实测最优对比结果:7.5%,10.6%,20%,轮种混种比例明显占优,体现了农户的满意度偏好决策方式。Probit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农户决策行为态度。其中农业活动收入、耕地面积、政策虚拟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土地要素 probit行为决策模型 姜兴庄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地域评价及模式探究——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新正 沈文成 +2 位作者 樊彤彤 韩静 芮旸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6期638-648,共11页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未来农村贫困化地区的重点工作,有效识别贫困地区两大政策的衔接程度,有利于衔接工作的顺利推进,破解农村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以陕西省为研究案例,运用县域尺度贫困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未来农村贫困化地区的重点工作,有效识别贫困地区两大政策的衔接程度,有利于衔接工作的顺利推进,破解农村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以陕西省为研究案例,运用县域尺度贫困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基于"分类、耦合"的思想对陕西省贫困化地区的贫困类型、振兴基础进行聚类评价,然后对两大战略衔接的难度特征、薄弱地区进行识别,并尝试提出实现有效衔接的地域模式建议.结果显示:1)陕西省农村贫困化地区可划分为集中连片特困山区、一般贫困山区、一般贫困塬区、轻度贫困地区和无贫困地区5种地域类型,按照乡村振兴发展潜力可划分为综合发展型、基础良好型、工强农弱型、农强工弱型、整体薄弱型5种类型;2)贫困化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较好,具体可分为轻贫高潜型、中贫中潜型、深贫低潜型等9种县域类型,同时衔接难度存在两极分化现象;3)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模式有市区功能疏散承接、城郊现代农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治理等8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0年西安市人口分布与空间结构研究
15
作者 赵新正 李梦雪 +2 位作者 冯瀚钊 李同昇 芮旸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7-131,共5页
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西安市为例,运用GIS等空间分析方法来研究西安市人口时空演化特征及其空间结构,以期探索西安市人口的空间重组规律。研究发现:1西安市人口总量增长快,空间分布上圈层分化明显,市区内大部分地区为城市... 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西安市为例,运用GIS等空间分析方法来研究西安市人口时空演化特征及其空间结构,以期探索西安市人口的空间重组规律。研究发现:1西安市人口总量增长快,空间分布上圈层分化明显,市区内大部分地区为城市化发育程度成熟的区域,人口郊区化现象显著且程度高,郊区内部差异大;2人口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人口空间集聚总体趋势在不断增强,中心城区及相邻的部分近郊区街道共同构成了人口高密度集聚中心,远郊区则出现了集中连片的低密度人口洼地,且两类地区均呈现扩大趋势;3西安市人口分布呈现出"多中心"特征,小寨路街道为发育成熟的人口次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分布 空间结构 郊区化 西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渔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炬霖 芮旸 +3 位作者 李同昇 刘晓琼 张健 赵新正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0-107,共8页
采用基尼系数、重心模型、ESDA方法和空间计量分析模型,探究了1988-2013年中国渔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渔业一直存在显著的地理集聚现象和空间自相关特征,渔业地理重心的变化范围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沿线的皖... 采用基尼系数、重心模型、ESDA方法和空间计量分析模型,探究了1988-2013年中国渔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渔业一直存在显著的地理集聚现象和空间自相关特征,渔业地理重心的变化范围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沿线的皖、赣、鄂三省以及苏、皖两省的淮河以北和江淮之间;2)渔业空间关联格局中的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在26年间数量减少近半,冷点区和次冷点区数量增多,但未发生变化的类型区居于主体,发生变化的类型区基本表现为梯次逐级减弱的演变特征,各类型区初始呈现出的集中连片分布态势和梯度推移性变化规律渐趋不明显;3)渔业具有正的省际空间溢出效应,沿海地区、产业外部性、人力资本、消费需求、城镇化率、技术水平、产业外向度、政府干预度都会影响中国渔业地理集聚,而交通条件的影响作用尚未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 地理集聚 ESDA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文旅耦合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肌理 被引量:32
17
作者 杨玉欢 贺建雄 +1 位作者 张新红 芮旸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8-459,共12页
探索农文旅长效融合机制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鉴于此,选取表征农文旅发展水平的名录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CCD)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探究了中国农... 探索农文旅长效融合机制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鉴于此,选取表征农文旅发展水平的名录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CCD)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探究了中国农文旅空间耦合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肌理。结果表明:(1)农、文、旅3产业发展水平不同步性、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特征突出。(2)农文旅融合发展呈现“文旅先行、农业滞后”的特征,空间耦合协调性一般。(3)农文旅空间耦合协调发展的集聚特征显著,呈现以胡焕庸线为界的局部分异特征。(4)农文旅耦合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强度分别为:创新水平>社会文化>自然地理>经济发展,创新能力是农文旅耦合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5)农文旅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受多因子复杂耦合作用,创新水平与社会文化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效果明显强于其他因子间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文旅 融合机制 影响因素 耦合协调度模型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落型文化遗产整合保护空间网络构建研究--以陕西省汉唐帝陵群为例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钰华 芮旸 +1 位作者 王兴 赵思敏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8-105,共8页
构建联系而完整的遗产地空间体系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国际共识和国内实践需求,但既有研究主要聚焦线性文化遗产。鉴于此,针对聚落型文化遗产,结合研究的网络化转向,提出遗产网络空间组织模式及其构建路径和方法;以陕西省汉唐帝陵群为例... 构建联系而完整的遗产地空间体系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国际共识和国内实践需求,但既有研究主要聚焦线性文化遗产。鉴于此,针对聚落型文化遗产,结合研究的网络化转向,提出遗产网络空间组织模式及其构建路径和方法;以陕西省汉唐帝陵群为例,构建帝陵间交通和旅游网络关系矩阵,综合运用中心度指标、捷夫模式、凝聚子群分析、加权核密度估计、引力模型等方法,识别帝陵网络节点、集群、轴线,形成“点—群—轴—网”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汉唐帝陵网络节点分3个层级,其中7个一级节点与杜陵、桥陵、乾陵3个二级节点构成网络的核心节点。节点中心性主要受其结构位置影响,与其旅游利用程度也有关联。2)汉唐帝陵网络中存在3大派系、7个小团体以及基于此划分的乾县—礼泉—泾阳唐陵、泾阳—三原—富平唐陵、蒲城唐陵、咸阳原帝陵、西安东南台塬汉陵5大集群和汉云陵、汉太上皇陵、唐光陵3个相对孤立的节点。3)汉唐帝陵网络的轴线为“一弧、一纵、两横”,分两主两次,连接核心节点和集群,形成“十点辐射引领、五群协调发展、四轴串联带动”的整合保护空间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型文化遗产 网络 空间结构 空间组织模式 汉唐帝陵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土文化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玉欢 贺建雄 +1 位作者 张新红 芮旸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9-540,共12页
推进乡土文化整体性认知是修复我国文化空间基因、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鉴于此,选取表征乡土文化的名录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geographic detector,GD)、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 weighted regr... 推进乡土文化整体性认知是修复我国文化空间基因、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鉴于此,选取表征乡土文化的名录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geographic detector,GD)、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 weighted regression,GWR)等方法,定量探究乡土文化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乡土文化全国尺度下呈现聚集分布格局,省际分布不均衡特征突出;②乡土文化空间分布上呈现以胡焕庸线为界的“核心-边缘”特征,核心区集聚于长江、黄河流域及东部沿海带;③乡土文化空间分异的经济、社会因素比自然因素解释更强,人的能动性是乡土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④乡土文化空间分异是多种因子复杂耦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和社会因子之间交互作用最强;⑤5个最佳作用因子构建的GWR模型能解释乡土文化34.9%的空间分异特征,不同因子在空间上作用强度及方向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化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园林城市与国家森林城市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韩静 芮旸 +1 位作者 贺建雄 刘薇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26,共7页
文章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探索性回归、OLS回归、GWR模型等方法,对国家园林城市与国家森林城市空间格局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两类城市的省际分布都呈不均衡和正相关特征,空间分异格局和局部关联格局的相似性... 文章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探索性回归、OLS回归、GWR模型等方法,对国家园林城市与国家森林城市空间格局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两类城市的省际分布都呈不均衡和正相关特征,空间分异格局和局部关联格局的相似性强。②国家森林城市的分布主要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因素的影响,也与设市城市数量有关;国家园林城市则主要受设市城市数量影响,还与人均GDP有关。③因两类评比表彰项目的对象均为城市,故在省域尺度上两类城市评选结果的一致性是受我国城市分布格局影响,与评选标准无关。④两类城市影响因素的效应都有不同程度的空间异质性,且所呈格局特征不一,为此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的过程中应根据地区差异化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空间格局特征 影响因素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