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量血浆置换改善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 被引量:2
1
作者 吴承高 刘威 +5 位作者 况林菊 刘强 熊伟 胡飘萍 张长林 乐爱平 《中国输血杂志》 2024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量血浆置换(DPMAS+HPE)治疗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病例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内科...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量血浆置换(DPMAS+HPE)治疗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病例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内科综合治疗组和DPMAS+HPE组,倾向得分匹配消除组间混杂偏差,比较2组基线资料及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2组30 d和90 d累计生存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73例HBV-ACLF病例,其中治疗组136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接受1次DPMAS+HPE。237例单纯接受内科综合治疗,经倾向得分匹配(PSM)后纳入1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下降幅度(446.5 vs 159.0、317.0 vs 92.0、5.2 vs 0.3)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DPMAS+HPE治疗是HBV-ACLF患者30 d和90 d死亡独立保护因素(30 d:OR=0.497,P<0.05;90 d:OR=0.436,P<0.05);治疗组30 d和90 d累计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0 d:50.71%vs 44.12%,P<0.05;90 d:30.15%vs 22.79%,P<0.05)。结论DPMAS+HPE能改善HBV-ACLF患者肝功能和短期生存率,可作为1种有效治疗HBV-ACLF患者的人工肝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预后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输血评估评价全程闭环智能路径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胡飘萍 刘威 +7 位作者 曹磊 李建林 龚剑国 李劲波 向军 熊伟 范时海 乐爱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通过构建临床输血评估评价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以实现单病种个体化循证输血评估评价,有效提升患者血液管理和科学安全有效用血水平。方法以三级组织管理和三级临床输血评估评价为基本架构,贯穿于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路径间无缝... 目的通过构建临床输血评估评价全程闭环智能路径,以实现单病种个体化循证输血评估评价,有效提升患者血液管理和科学安全有效用血水平。方法以三级组织管理和三级临床输血评估评价为基本架构,贯穿于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路径间无缝对接,智能实时控制与信息共享。结果 1)临床输血评估评价全程闭环智能路径涵盖了输血前、输血过程中评估与输血多学科诊疗,输血疗效评价及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的全过程;2)具有全程组织管理、多部门全员参与,评估评价的个体化、系统性、全面性,过程控制的智能路径化与信息实时共享,质量持续改进智能化分析等特点,实现了临床输血评估评价的多部门全员参与、事前主动评价、全程闭环路径实时控制与质量持续改进。3)应用数据显示,医院输血前评估率、输血后评价率、输血合理率、自体输血率、术中自体输血率、微创手术率等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分别由2013年的93.30%、89.72%、96.01%、20.01%、57.77%、25.45%上升到2015年的98.60%、95.87%、99.43%、27.36%、75.59%、28.97%(P<0.01),医院出院患者输血率、异体输血率分别由2013年的9.13%,7.84%下降到2015年的5.92%,4.77%(P<0.01),出院患者均异体RBC量和均RBC量、手术台均异体RBC量和台均RBC量分别由2013年的0.26 U、0.36 U,0.18 U、0.42 U下降到2015年的0.21 U、0.29 U,0.08 U、0.31 U,均呈持续下降趋势。结论临床输血评估评价全程闭环智能路径对提升患者血液管理和科学安全有效用血水平,减少患者输血需求,指导单病种个体化循证输血与质量持续改进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评估评价 全程闭环 智能路径 临床输血 患者血液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血前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8
3
作者 胡飘萍 李松 +3 位作者 杨丽云 邹娟 辛建英 杨鹃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13年第3期280-281,共2页
输血是一项不可替代的临床治疗手段。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临床用血数量逐年增加,输血安全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交叉配血是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体外模拟血液相容性实验,发现供血者和受血者的红细胞和血清间是否存在抗原抗体反应,是保证... 输血是一项不可替代的临床治疗手段。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临床用血数量逐年增加,输血安全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交叉配血是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体外模拟血液相容性实验,发现供血者和受血者的红细胞和血清间是否存在抗原抗体反应,是保证临床用血安全的前提。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发生交叉配血不相合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筛查 输血安全 交叉配血 自身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性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纠正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效果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胡飘萍 吴承高 +3 位作者 李松 邹娟 肖昆 乐爱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37-939,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防性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的凝血功能改善效果。方法将275名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输血治疗组和非输血治疗组,其中输血治疗组85例,非输血治疗组190例;监测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患者凝...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防性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的凝血功能改善效果。方法将275名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输血治疗组和非输血治疗组,其中输血治疗组85例,非输血治疗组190例;监测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患者凝血功能、肝功能和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以探讨预防性输注FFP的临床价值。结果 1)输血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PT和INR与非输血治疗组间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治疗组和非输血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的PT、APTT、INR、FIB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治疗组和非输血治疗组logistics回归分析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有效纠正凝血功能的PT和INR cut-off分别为31s、2.55,其对应敏感度和特异度均>90%。结论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常规小剂量预防性输注FFP改善凝血功能效果不佳,预防性输注FFP不是改善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的独立性因素,但当PT或INR达到一定阈值时输注FFP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 新鲜冰冻血浆 凝血功能 ALT AST 预防性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9
5
作者 胡飘萍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59-60,74,共3页
输血治疗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在病员救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输血安全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临床输注全血或含红细胞成分血液前需要做交叉配血试验,发现供血者和受血者的红细胞和血浆间是否存在抗... 输血治疗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在病员救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输血安全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临床输注全血或含红细胞成分血液前需要做交叉配血试验,发现供血者和受血者的红细胞和血浆间是否存在抗原抗体反应,以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配血 不合 输血 红细胞凝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良反应对人工肝治疗即刻效应的影响
6
作者 胡飘萍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8年第2期1-4,15,共5页
目的观察在血浆置换(PE)和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RAS)治疗过程的不良反应及其对治疗即刻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且行人工肝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7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PE组47例(行人工肝治疗70例次)和MARS组40例(行人工肝治疗47例次)... 目的观察在血浆置换(PE)和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RAS)治疗过程的不良反应及其对治疗即刻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且行人工肝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7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PE组47例(行人工肝治疗70例次)和MARS组40例(行人工肝治疗47例次),每组按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观察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记录患者人工肝前后各检测指标[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肌酐(Cr)、尿素氮(BUN)以及血电解质K^+、Na^+、Cl^-、Ca^(2+)]。结果1)PE和MARS均能有效降低ALT、TBIL、DBIL、Cr和Hb、PLT、RBC;PE对降低胆红素浓度的能力高于MARS,而清除Cr不如MARS。2)人工肝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达53.00%,PE的不良反应率高于MARS(61.43%比40.43%,P<0.05);PE组低血钙反应最多,而MARS组的低血压反应最多(P<0.05)。3)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治疗类型(PE或MARS)、治疗前患者Ca2+浓度以及RBC有关(P<0.05);不良反应对治疗前后TBIL、DBIL、Cr、K+、WBC值的变化有影响(P<0.05)。结论人工肝过程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对治疗前后TBIL、DBIL、Cr、K+、WBC值的变化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良反应 人工肝 血浆置换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 重型病毒性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构建与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丽云 胡飘萍 +5 位作者 吴承高 李松 杨鹃 邹娟 肖昆 乐爱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构建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探讨其在输血不良反应质量管理与输血安全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按照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总体要求,在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架构基础上,对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实施智能路径化... 目的构建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探讨其在输血不良反应质量管理与输血安全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按照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总体要求,在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架构基础上,对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实施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2)对智能路径应用以来本院2013年-2015年6月21 284名出院输血患者做输血不良反应质量持续改进分析。结果 1)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的构建,优化了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实现了临床输血过程监测的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与信息共享,有效提升了工作依从性、规范性,提高了临床用血工作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2)本组出院输血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2%(132/21 284),其中红细胞、血浆输注的发生率(33.33%、45.45%)明显高于血小板、冷沉淀(18.94%、2.27%)(P<0.05);过敏反应发生率(81.82%)较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高(17.42%)(P<0.05);≥18岁病例的发生率(81.06%)高于<18岁病例(18.94%)(P<0.05),有输血史病例的发生率(62.12%)高于无输血史病例(37.88%)(P<0.05),而有、无妊娠史病例间差异甚小(P>0.05);输血不良反应绝大多数(90.15%)发生在输血过程<1 h,其中以输注30 min-1 h最多见(P<0.05)),占68.18%。结论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的构建与应用实现了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与质量控制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路径化,有效提高了临床用血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能为临床用血质量持续改进和输血安全预警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不良反应 智能路径 安全预警 临床输血 质量管理 过敏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质控品在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杨丽云 龙丹 +4 位作者 胡飘萍 辛建英 刘德华 何文静 乐爱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54-757,共4页
目的探索通过自制室内质控品,监测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完善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体系。方法选取血浆制备成O、A、B型和AB型血浆质控品,取RhD阳性的A1、B和O型红细胞制备成红细胞质控品,抗-D(IgG)人血清做... 目的探索通过自制室内质控品,监测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完善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体系。方法选取血浆制备成O、A、B型和AB型血浆质控品,取RhD阳性的A1、B和O型红细胞制备成红细胞质控品,抗-D(IgG)人血清做抗-D效价测定,确定出现最后1个2+凝集强度的稀释倍数,加入O型血浆中;血浆与红细胞质控品制备后分别经过亲和力、抗体效价检测、抗原性和特异性检测等验证后,按照设计的室内质控模式,分别进行ABO血型鉴定、RhD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及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结果抗原、抗体亲和力均<15 s;抗-A效价>128,抗-B效价>64,抗-AB效价>128,AB型血浆不含抗-A、抗-B;A型红细胞与128倍稀释的抗-A凝集,B型红细胞与64倍稀释的抗-B凝集;抗-A与A红细胞凝集,与B、O红细胞不凝集,抗-B与B红细胞凝集,与A、O红细胞不凝集;A红细胞与抗-A凝集,与抗-B不凝集,B红细胞与抗-B凝集,与抗-A不凝集,O红细胞与抗-A、抗-B均不凝集。结论通过2年的室内质控应用,证实自制质控品性能具有稳定性与可靠性,并能长期保存,符合室内质控品要求,是1种较经济且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质量控制 输血相容性试验 ABO血型 不规则抗体 交叉配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血小板表面的P-选择素对肺癌血行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倩 朱建兵 +4 位作者 吴承高 邹娟 李松 胡飘萍 乐爱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88-1993,共6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和血小板P-选择素(P-selectin)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血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并研究活化血小板表面P-selectin与其配体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GL-1)对肺癌血行转移相关整合素β3(ITGB3)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 目的:探讨血小板和血小板P-选择素(P-selectin)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血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并研究活化血小板表面P-selectin与其配体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GL-1)对肺癌血行转移相关整合素β3(ITGB3)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活化血小板表面P-selectin水平,并分析其与肺癌的关系和血行转移风险;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类型肺癌组织和细胞中PSGL-1的表达情况;通过体外共培养血小板和肺癌细胞,观察PSGL-1上调或抑制对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研究不同干预因素的血小板和肺癌细胞共培养后,肺癌细胞ITGB3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肺癌患者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表面P-selectin的水平升高(P<0.05),且血小板P-selectin的水平与肺癌血行转移存在明显相关(r=0.256,P<0.05)。P-selectin的配体PSGL-1在肺腺癌、肺鳞癌和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呈递减趋势。活化血小板促进肺癌细胞跨膜侵袭;抑制P-selectin与其配体PSGL-1结合,肺癌细胞的侵袭与迁移均受到抑制,同时ITGB3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小板P-selectin水平和原发性肺癌患者血行转移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这与P-selectin和配体PSGL-1的结合有关,两者配对后ITGB3水平增加可能是肺癌突破细胞外基质实现血行转移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肺癌 血行转移 P-选择素 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 整合素Β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乐爱平 刘威 +5 位作者 李建林 陈世彪 杨鹃 杨丽云 胡飘萍 吴承高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34-1037,共4页
目的构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临床用血计划科学制订、考核评价和用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提供有效途径。方法 1)医院临床用血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2)利用临床输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采集2009-2014年医院临床用血... 目的构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临床用血计划科学制订、考核评价和用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提供有效途径。方法 1)医院临床用血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2)利用临床输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采集2009-2014年医院临床用血数据,对临床用血量与出院患者人次及其增长率、输血出院患者人次、异体输血患者人次、自体输血患者人次、手术台次、输血手术台次、出院患者输血率、自体输血率、出院患者均异体用血量、成分构成比等质量指标进行相关分析,构建临床用血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1)临床用血量与输血出院患者人次、输血手术台次、异体输血手术台次、术中输血率、输血出院患者均异体RBC量间相关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成分血成分构成比在2009-2014各年度及均值间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用血量与出院患者人次、自体输血患者人次、手术台次、自体输血率间呈正相关(P<0.05),而与异体输血患者人次、出院患者输血率、出院患者异体输血率、出院患者均RBC量、出院患者均异体RBC量间呈负相关(P<0.05);异体输血患者人次、患者输血率、异体输血率、人均红细胞(RBC)用量、人均异体RBC用量均呈随患者自体输血增长而下降的变化趋势。3)临床用血量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210 737.37-17.67×X1-3.54×X2+227 631.76×X3-149 980.71×X4(R2=1.0,P<0.05),回归方程检验具统计学意义(F=20 988.38,P<0.05),回归系数亦均具显著性意义(t=123.12、-77.94、-18.64、88.88、-71.77,P<0.05),临床用血量预测值与实际值间不具统计学意义(t=-0.159,P=0.88;P>0.05)。结论 1)异体输血患者人次、自体输血患者人次、自体输血率、出院患者均RBC用量、出院患者均异体RBC用量是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计划科学制订、考核评价和用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过程中减少患者输血需求,控制临床用血量及保护血液资源的有效质量控制指标;2)临床用血量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对临床用血计划科学制订、考核评价和用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用血量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临床用血计划 质量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脂卡环固位力和形变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晓萍 胡飘萍 朱洪水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2-424,429,共4页
目的研究树脂卡环固位力和形变的大小。方法整体铸造前磨牙和磨牙试件各40个,倒凹计测定出0.25mm和0.50mm的倒凹。根据基牙类型和倒凹深度,将试件分为4组:0.25mm倒凹前磨牙组、0.50mm倒凹前磨牙组、0.25mm倒凹磨牙组、0.50mm倒凹磨牙组... 目的研究树脂卡环固位力和形变的大小。方法整体铸造前磨牙和磨牙试件各40个,倒凹计测定出0.25mm和0.50mm的倒凹。根据基牙类型和倒凹深度,将试件分为4组:0.25mm倒凹前磨牙组、0.50mm倒凹前磨牙组、0.25mm倒凹磨牙组、0.50mm倒凹磨牙组,每组20个试件。每组试件分别制作树脂三臂卡和Co-Cr合金三臂卡各10个。将卡环戴入相应的基牙并浸泡于去离子水中,测定在0、720、1440、2160、2880、3600、4320次连续取出和戴入循环周期时卡环的固位力,并记录0和4320次循环周期时卡环固位臂卡环尖和抗力臂卡环尖之间的距离。结果1)树脂卡环的平均固位力为1.69N,低于Co-Cr卡环的平均固位力5.87N(P<0.01)。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树脂卡环的固位力小于Co-Cr卡环的固位力(P<0.01),磨牙卡环的固位力小于前磨牙卡环的固位力(P<0.01),0.25mm倒凹卡环的固位力小于0.50mm倒凹卡环的固位力(P<0.01)。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Co-Cr卡环的固位力显著降低(P<0.01),而树脂卡环的固位力无显著变化(P>0.05)。2)4320次循环周期后,Co-Cr卡环的固位臂卡环尖和抗力臂卡环尖之间的距离显著增加(P<0.05),而树脂卡环的固位臂卡环尖和抗力臂卡环尖之间的距离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树脂卡环的固位力和形变均明显低于铸造卡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脂卡环 固位力 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术输血策略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丽云 吴承高 +3 位作者 胡飘萍 肖长辉 刘威 乐爱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711-714,共4页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术患儿的输血治疗策略。方法利用医院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检索2014—2016年我院≤14岁小儿烧烫伤病例资料795例,回顾性分析并筛选纳入55例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术患儿,根据患者输...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术患儿的输血治疗策略。方法利用医院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检索2014—2016年我院≤14岁小儿烧烫伤病例资料795例,回顾性分析并筛选纳入55例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术患儿,根据患者输血前不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值分为限制性输血组(Hb≤70 g/L,n=25)和开放性输血组(Hb≤100 g/L,n=30),分析二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输血量、输血前后患者的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计数、Hb值和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术后感染率、并发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长、30 d死亡率和治愈率指标。结果 1)各年龄组烧伤小儿中,1—〈5岁组发生风险最高,约占烧伤小儿半数(45. 5%); 2)二组患儿的血浆输注量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 05),但限制性输血组的红细胞输注量和输血总量均少于开放性输血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 05); 3)与开放性输血组相比,限制性输血组输血24 h后的RBC、Hb、Hct值均显著升高,输血前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 05); 4)二组患者输血后的术后感染率、并发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长、30 d死亡率和治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 05)。结论应加强1—5岁小儿的监管,以降低其烧烫伤风险;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术患儿在输注血浆胶体液抗休克治疗同时,临床上采用Hb≤70 g/L的红细胞输注阈值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大面积烧伤 休克期 限制性输血 输血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计数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支持系统疗效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肖昆 葛善飞 +3 位作者 刘威 胡飘萍 黄雯 乐爱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02-1606,共5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PLT)计数对慢性重型肝炎(CSH)患者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感染科住院期间行ALSS治疗的CSH患者179例,共筛选纳入了136例CSH患者为研究对象,以ALSS治疗是否有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血小板(PLT)计数对慢性重型肝炎(CSH)患者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感染科住院期间行ALSS治疗的CSH患者179例,共筛选纳入了136例CSH患者为研究对象,以ALSS治疗是否有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治疗有效者,n=61)和对照组(治疗无效者,n=75),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起病时间、住院时间、压疮危险因素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白细胞、血红蛋白、PLT、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率、凝血酶原活动度和肌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MELD评分、肝性脑病与PLT计数均为CSH患者ALSS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MELD评分、肝性脑病与PLT计数均为CSH患者ALSS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临床医生对PLT计数偏低(PLT≤50×109/L)的CSH患者进行ALSS治疗前及时提高PLT计数(使PLT> 50×109/L)有助于其临床预后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重型肝炎 人工肝支持系统 血小板计数 疗效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理用血降低临床输血风险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丽云 乐爱平 胡飘萍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10年第1期65-66,共2页
输血治疗应用于临床已有百年历史.输血医学发展快速.如果应用得当.可以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健康状况。但是.血液传播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健康的威胁使我们对输血安全时刻不能掉以轻心。不合理输血的情况还时有发生.世界卫生组... 输血治疗应用于临床已有百年历史.输血医学发展快速.如果应用得当.可以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健康状况。但是.血液传播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健康的威胁使我们对输血安全时刻不能掉以轻心。不合理输血的情况还时有发生.世界卫生组织的的资料表明.全世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5%-10%是由于输注了染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风险 合理用血 临床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血液传播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 输血不良反应 健康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计划质量管理权重要素探析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乐爱平 刘威 +5 位作者 李建林 陈世彪 杨鹃 杨丽云 胡飘萍 吴承高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49-952,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量的质量管理权重要素,为临床用血计划制订、考核评价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临床输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采集2010-2014年医院临床用血数据,分析临床用血量、出院患者人次、出院患者增长率、输血出院... 目的探讨影响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量的质量管理权重要素,为临床用血计划制订、考核评价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临床输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采集2010-2014年医院临床用血数据,分析临床用血量、出院患者人次、出院患者增长率、输血出院患者人次、异体输血患者人次、自体输血患者人次、手术台次、输血手术台次、出院患者增长率、出院患者输血率、自体输血率、出院患者均异体用血量、成分构成比等临床用血质量指标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以探讨在临床用血计划制订、考核评价实施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1)异体输血患者人次、患者输血率、异体输血率、均红细胞(RBC)用量、均异体RBC用量均随患者自体输血增长而呈下降趋势,临床用血量与医疗工作量呈非平行增长关系;2)临床用血量、自体输血量与出院患者人次、自体输血患者人次、手术台次、自体输血率、输血出院患者均RBC量间呈正相关,而与出院患者输血率、出院患者异体输血率、出院患者均RBC量、出院患者均异体RBC量间呈负相关(P<0.05);异体成分血用量与异体输血患者人次呈负相关,与输血出院患者均RBC量呈正相关(P<0.05);3)血液制剂A、B、O、AB血型构成比分别为32.61%、24.61%、34.87%、7.91%,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品种构成比分别为29.88%、28.19%、33.73%、8.20%;血液制剂不同血型、不同品种和同一血型品种构成比2010-2014各年度及均值间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用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对临床用血量权重影响显著,患者输血率、异体输血率和自体输血率、均异体红细胞用量和成分构成比是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计划质量管理权重要素,应纳入临床用血计划实施的考核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用血计划 质量管理 权重要素 临床用血量 血液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输注量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3年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被引量:2
16
作者 肖昆 乐爱平 +2 位作者 刘威 杨丽云 胡飘萍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输注量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3年无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2016年3月20日利用自行开发的临床用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检索出2010年1月—2013年4月在本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ALL患儿678例,从中共筛选纳入初治年龄0... 目的探讨红细胞输注量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3年无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2016年3月20日利用自行开发的临床用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检索出2010年1月—2013年4月在本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ALL患儿678例,从中共筛选纳入初治年龄0.05);2)COX单因素回归分析:年龄、免疫学分型、临床危险度和红细胞输注量对ALL患儿3年无病生存时间均具有影响(P0.05);3)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危险度和红细胞输注量对ALL患儿3年无病生存时间有明显影响(P0.05);4)生存曲线分析:不同临床危险度(低度、中度与高度危险)的ALL患儿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0 vs 0.84 vs 0.42(P〈0.01);不同红细胞输注量(≥0.21U/kg与〈0.21 U/kg)的ALL患儿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0.58 vs 0.91(P〈0.05)。结论临床危险度与红细胞输注量均为ALL患儿3年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ALL患儿治疗期间宜减少红细胞输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输注量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 3年无病生存时间 COX回归分析 生存曲线 临床危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承高 杨丽云 +7 位作者 刘威 胡飘萍 李松 邹娟 杨鹃 肖昆 黄雯 乐爱平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33-736,共4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利用自主开发的临床用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检索并搜集到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血液内科诊断为allo-HSCT的153例病例,根据病例纳入...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利用自主开发的临床用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检索并搜集到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血液内科诊断为allo-HSCT的153例病例,根据病例纳入的排除标准纳入其中90例病例资料为回顾性分析对象,以allo-HSCT患者骨髓空窗期平均血小板输注量作为阈值分为输注血小板≥6个治疗量的观察组38例和输注血小板<6个冶疗量的对照组52例,比较2组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量、预处理前患者Hb、ANC、Plt、SF、血小板植活时间、植入的单个核细胞数等临床观察指标,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组间性别、年龄、原发病、供受者HLA配型、预处理前Hb、植入的单个核细胞数均较为相近(P>0.05);预处理前ANC(×10~9/L)为1.24±0.57 vs 3.36±1.33、Plt(×10~9/L)为43.55±68.29 vs 1 26.62±84.73、SF(μg/L)为2 351.05±1 587.96 vs 1 000.96±362.97、供受者ABO血型配型不合(例)为15 vs 10、血小板植活时间(d)为16.84±2.47 vs 12.73±1.65、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量(治疗量)为8.37±1.50 vs 3.63±1.12(P<0.05)。2)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预处理前ANC、Plt、SF、供受者ABO血型配型、血小板植活时间,2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为allo-HSCT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预处理前ANC、PLT植活时间2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预处理前ANC和血小板植活时间是allo-HSCT患者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血小板植活时间为独立危险因素,其越长预示血小板输注需求量越大;预处理前ANC为独立保护因素,其越大预示血小板输注量则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骨髓空窗期 造血干细胞 异基因外周血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小吸盘用于全口义齿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晓萍 胡飘萍 朱洪水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9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弹性小吸盘对全口义齿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因牙槽嵴条件差而导致全口义齿固位不良修复失败的患者,重新进行义齿修复。于使用原义齿和使用吸盘式义齿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进行满意度调查,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 目的:探讨弹性小吸盘对全口义齿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因牙槽嵴条件差而导致全口义齿固位不良修复失败的患者,重新进行义齿修复。于使用原义齿和使用吸盘式义齿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进行满意度调查,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使用弹性小吸盘后,在固位效果、咀嚼功能、舒适度方面的满意度都有显著性提高(P<0.01);使用3个月、6个月和1年后的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因牙槽嵴重度吸收导致全口义齿固位不良的患者,使用弹性小吸盘后可提高义齿使用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齿 全口 弹性小吸盘 满意度 义齿 全口 上颌 义齿 全口 下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的基因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胡飘萍 周新 晓萍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7-8,12,共3页
目的探讨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是否存在相关基因的突变。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检测1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和150例体检健康者及患者家属的基因突变位点。结果1... 目的探讨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是否存在相关基因的突变。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检测1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和150例体检健康者及患者家属的基因突变位点。结果1例患者及对照组的基因中未找到任何突变位点。结论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的遗传存在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 基因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DNA5178A/C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人血脂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古今刚 周新 +3 位作者 李霞 李东 刘松梅 胡飘萍 《医学新知》 CAS 2005年第2期40-41,44,共3页
目的研究线粒体DNA5178A/C多态性在2型糖尿病人与正常人中的分布情况,以及线粒体DNA5178A/C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人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LP)分析法对2型糖尿组(174例)及正常对照组(207例... 目的研究线粒体DNA5178A/C多态性在2型糖尿病人与正常人中的分布情况,以及线粒体DNA5178A/C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人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LP)分析法对2型糖尿组(174例)及正常对照组(207例)进行基因分析,同时测定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线粒体DNA5178A基因型在2型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中的比例分别为35%(61/174)、32%(66/207),5178C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65%(113/174)、68%(141/207);2型糖尿病组中5178A基因型与5178C基因型血清HDLC、LDLC、TG、apoA、apoB、Lp(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5178A基因型血清胆固醇水平低于5178C基因型,两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5178A/C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未见相关性,但5178A基因型在2型糖尿病人中可能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水平 糖尿病人 A/C 线粒体 聚合酶链反应(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型糖尿病 正常对照组 显著性差异 C基因型 HDL-C LDL-C Lp(a) 胆固醇水平 分布情况 基因分析 同时测定 APOA apoB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