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行为发生风险预测模型
1
作者 胡萱怡 谢敏 +6 位作者 刘思弋 吴雨璐 吴祥瑞 刘元元 何昌九 代光智 王强 《四川精神卫生》 2024年第1期39-45,共7页
背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行为发生率较一般人群更高,我国对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行为发生风险的预测研究尚不多见,尤其缺乏除传统预测方法之外的数据挖掘技术预测模型的研究和比较。目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分类决策树构建社区... 背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行为发生率较一般人群更高,我国对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行为发生风险的预测研究尚不多见,尤其缺乏除传统预测方法之外的数据挖掘技术预测模型的研究和比较。目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分类决策树构建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行为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检验分类决策树模型是否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于2023年12月,选取2013年—2022年随访记录完整的11484名社区严重精神障碍在管患者,按8∶2随机分为训练集(n=9186)与测试集(n=2298)。在训练集中,分别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分类决策树建立预测模型,在测试集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1115例(9.71%)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危险行为。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市户籍、贫困、有监护人、精神残疾、危险行为史阳性、自知力不全、自知力缺失、有阳性症状是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OR=1.778、1.459、2.719、1.483、3.890、1.423、2.528、2.124,P均<0.01);年龄≥60岁、受过教育、医嘱无需用药以及社会功能一般是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保护因素(OR=0.594、0.824、0.422、0.719,P<0.05或0.01)。基于测试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29(95%CI:0.692~0.766),准确率为70.97%,灵敏度为59.71%,特异度为72.05%;分类决策树结果显示,危险行为史、阳性症状、社会功能总评分、经济状况、自知力、户籍、残疾情况以及年龄是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测试集的AUC=0.721(95%CI:0.705~0.737),准确率为68.28%,灵敏度为64.46%,特异度为68.60%。结论分类决策树模型较Logistic回归模型对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行为发生风险的预测效果不具有更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精神障碍 危险行为 预测模型 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行为治疗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 被引量:12
2
作者 胡萱怡 严国建 陈佳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6期822-824,共3页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治疗24...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治疗2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总结生活质量改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心理、生理、社会、环境及总分均在12周时增高,24周时降低。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两组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得分时点和分组交互效应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和环境得分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者治疗有效,其中研究组18例(32.73%),对照组5例(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90,P〈0.05)。比较治疗有效患者和无效患者一般资料发现,两组患者在性别、收入、CSQ问题解决和心理治疗分组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心理治疗分组为研究组、性别为男和问题解决基线值低为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因素。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明显,问题解决基线值低、男性患者和接受认知行为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生活质量 认知行为治疗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医疗救助政策利用情况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严国建 胡萱怡 +9 位作者 蒲丽 王敏 李明 刘锦 钟智坚 曹悦圣 宋旭峰 雷家铃 杨俊 米莉 《广西医学》 CAS 2020年第23期3099-3102,共4页
目的分析成都市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对医疗救助政策的利用情况。方法对成都市869例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患者家庭对本市医疗救助政策的利用率和满意度等进行调查,分析成都市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对医疗救助政策的利用... 目的分析成都市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对医疗救助政策的利用情况。方法对成都市869例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患者家庭对本市医疗救助政策的利用率和满意度等进行调查,分析成都市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对医疗救助政策的利用情况。结果成都市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总体文化程度偏低,以无业和农业劳动者为主,家庭经济收入低下。在政策知晓方面,有213例(24.5%)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对本市目前的医疗救助政策完全了解,635例(73.1%)患者家庭对本市目前的医疗救助政策部分了解;在政策利用率方面,有806例(92.8%)患者曾利用过目前的部分医疗救助政策,63例(7.2%)患者未利用过任何医疗救助政策;在救助效果方面,467例(53.7%)患者觉得医疗救助效果好,352例(40.5%)觉得医疗救助效果一般;对救助政策的满意度方面,有581例(66.9%)患者觉得满意,280例(32.2%)患者满意度一般。结论成都市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对成都市目前现有的医疗救助政策的利用率和满意度较高,但仍有超过七成的患者家庭对目前的医疗救助政策不完全了解,还需加强对在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医疗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精神障碍 医疗救助政策 利用率 满意度 成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的相关因素
4
作者 严国建 蒲丽 +12 位作者 蒋富贵 胡萱怡 雷家铃 曹悦圣 周顺真 任华 陈佳佳 万姝 罗云兮 周郎斌 宋旭峰 杨俊 纪伟 《四川精神卫生》 2021年第4期341-344,共4页
目的探索苯丙胺类兴奋剂(ATS)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的相关因素,为ATS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纳入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105例。分为肇事肇祸组和... 目的探索苯丙胺类兴奋剂(ATS)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的相关因素,为ATS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纳入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105例。分为肇事肇祸组和无肇事肇祸组。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评定,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患者出现肇事肇祸的相关因素。结果肇事肇祸组SSRS总评分[(24.10±6.59)分vs.(28.94±5.59)分,t=3.364,P=0.001]、客观支持评分[(5.50±1.96)分vs.(8.20±2.13)分,t=5.183,P<0.01]、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4.60±2.26)分vs.(6.28±1.90)分,t=3.435,P=0.001]均低于无肇事肇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6.061,P=0.014)是ATS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肇事肇祸的危险因素,高社会支持水平(OR=0.873,P=0.018)是ATS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肇事肇祸的保护因素。结论男性和低社会支持的ATS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肇事肇祸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支持 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 肇事肇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6月内再入院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蔡清艳 刘曼 +6 位作者 王钰 王晓燕 武楠 胡萱怡 丘雪 蒲丽 贾小寒 《四川医学》 CAS 2020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6月内再入院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研究设计,连续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454例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量表)、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SP量表)等分别于出院时及出...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6月内再入院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研究设计,连续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454例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量表)、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SP量表)等分别于出院时及出院后对患者进行调查与随访。结果406例完成6个月随访研究,其中有55例再入院。再入院组与非再入院组比较分析显示,医嘱出院、疗效好、社会功能恢复好、依从性好均可减少再入院风险,而住院时间短及既往多次住院可增加再入院风险。结论医嘱出院、精神症状改善明显、社会功能恢复好、依从性好可以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再入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再入院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成都市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6
作者 欧阳艾莅 胡萱怡 +6 位作者 代光智 杨琴 聂亚梅 彭顺梅 陶雪芹 王威 秦小荣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成都市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疫情前及疫情期间对成都市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资料及职业倦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及比较,分析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结果疫情期间组...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成都市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疫情前及疫情期间对成都市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资料及职业倦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及比较,分析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结果疫情期间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情绪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情绪耗竭维度评分显著低于疫情前组(P<0.01),低个人成就感维度评分显著高于疫情前组(P<0.01),去人格化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资料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情绪耗竭、去人格化、低个人成就感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疫情期间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职业倦怠情况显著优于疫情前,参与疫情防控使其倾向于更为积极的自我评价,带来较高的个人成就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 职业倦怠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西汀联合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代谢、认知中记忆维度和血清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严国建 何昌九 +5 位作者 胡萱怡 蒲丽 宋旭峰 纪伟 雷家铃 杨俊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16期3151-3154,3159,共5页
目的:探讨氟西汀联合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代谢、认知中记忆维度和血清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纳入病例110例,选取自2018年3月~2020年8月期间我院接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就诊奇偶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 目的:探讨氟西汀联合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代谢、认知中记忆维度和血清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纳入病例110例,选取自2018年3月~2020年8月期间我院接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就诊奇偶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利培酮治疗,研究组给予氟西汀联合利培酮治疗,均治疗12周。对比两组治疗12周后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12周后的血脂代谢、认知中记忆维度、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2周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治疗前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较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12周后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修订版(BVMT-R)、韦克斯勒空间广度测验-Ⅲ(WMS-Ⅲ)、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修订版(HVLT-R)评分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2周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2周后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病理评分、总分、阴性症状评分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氟西汀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有效改善认知功能,改善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且不加重血脂紊乱程度,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西汀 利培酮 精神分裂症 血脂代谢 认知中记忆维度 神经营养因子
原文传递
长期吸食甲基苯丙胺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蒋富贵 严国建 +6 位作者 付叶水 周郎斌 胡萱怡 罗云兮 万姝 曹悦圣 张静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探索长期吸食甲基苯丙胺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51例长期吸食甲基苯丙胺患者(甲基苯丙胺组)的血样,检测其血常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B细胞(Bcell)、NK细胞(NK cell)、免疫球蛋白E(IgE)... 目的:探索长期吸食甲基苯丙胺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51例长期吸食甲基苯丙胺患者(甲基苯丙胺组)的血样,检测其血常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B细胞(Bcell)、NK细胞(NK cell)、免疫球蛋白E(IgE)、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补体C4,并与53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甲基苯丙胺组CD3^+、CD4^+、CD4^+/CD8^+、B cell、NK cell、IgG、IgM、C3、C4较正常对照组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CD8^+、IgE、Ig 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基苯丙胺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中性粒细胞比率(NEU%)、淋巴细胞比率(LYM%)、血小板(PLT)较正常对照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淋巴细胞(LYM)、单核细胞(MON)、单核细胞比率(MON%)、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长期吸食甲基苯丙胺对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甲基苯丙胺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不仅作用于各种淋巴细胞,亦对某些血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苯丙胺 免疫系统 血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