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生产”与中国式现代化之家——恩格斯家庭观的理论方法及其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胡栋材 孟欢 《社会科学动态》 2024年第4期5-10,共6页
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阐述家庭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揭示“两种生产”与家庭的辩证关系,这对中国式现代化之家的建设具有现实启示。中国家庭观受到儒家文化长期形塑和影响,当前家庭呈现出多元复杂、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之... 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阐述家庭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揭示“两种生产”与家庭的辩证关系,这对中国式现代化之家的建设具有现实启示。中国家庭观受到儒家文化长期形塑和影响,当前家庭呈现出多元复杂、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之家的建设,要自觉运用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批判吸收儒家“仁”“爱”“孝”“亲”等优良传统,尊重家庭成员主体性,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恩格斯 “两种生产” 家庭关系 文化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宇宙”到“本心”——陆九渊心学的时间观及其理论特色
2
作者 刘乐乐 胡栋材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6-20,共5页
时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视域和问题意识。陆九渊的宇宙意识深邃而发达,在其心学形成确立的过程中,突出“宇宙”的意义在于“圣人”,强调把握时间的心性主体,但不赞同夸大时间的空性或非时间性。在他这里,心的活动规律可称为“心法之时... 时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视域和问题意识。陆九渊的宇宙意识深邃而发达,在其心学形成确立的过程中,突出“宇宙”的意义在于“圣人”,强调把握时间的心性主体,但不赞同夸大时间的空性或非时间性。在他这里,心的活动规律可称为“心法之时”,大致表现为“先立乎其大”的基点和在此基础上“发”“充”和“反”“求”的过程。因而,从“宇宙”到“吾心”及“本心”,再由“本心”的“满心而发,充塞宇宙”,包含诸多思想环节与工夫实践。陆九渊并不忽视阴阳四时大化流行之理即“历法之时”,而是更加注重“心法之时”与“历法之时”的交互作用,这些看法构成其“本心”时间观念的主要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九渊 时间 宇宙 本心 心法之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遗传算法配准三维数字样品模型及其CAD模型 被引量:5
3
作者 胡栋材 赵歆波 +2 位作者 张定华 李明君 孔永茂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08年第2期8-14,共7页
通过包围盒的初始匹配和浮点数编码自适应遗传算法的精确匹配,实现了三维数字样品模型及其CAD模型的配准。初始匹配决定精确匹配空间变换参数的范围:精确匹配在搜索变换矩阵的6个变换参数过程中,采用最小二乘方法构造目标函数;遗传算法... 通过包围盒的初始匹配和浮点数编码自适应遗传算法的精确匹配,实现了三维数字样品模型及其CAD模型的配准。初始匹配决定精确匹配空间变换参数的范围:精确匹配在搜索变换矩阵的6个变换参数过程中,采用最小二乘方法构造目标函数;遗传算法中引入种群多样性指标;在遗传操作的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中引入该指标,并将该指标用于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两个参数的调整,有效地克服了遗传算法的早收敛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三维数字样品模型及其CAD模型的配准问题,且算法稳定,易于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CT 配准 自适应遗传算法 种群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板探测器的锥束CT散射校正方法 被引量:8
4
作者 胡栋材 陈浩 张定华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09年第1期16-22,共7页
针对基于平板探测器的锥束CT系统固然存在的散射伪影,提出在X射线源和被检测物体之间添加一个射束衰减网格装置的散射校正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射束衰减网格的实验装置,然后推导了基于射束衰减网格的锥束CT散射校正方法,最后通过圆柱样... 针对基于平板探测器的锥束CT系统固然存在的散射伪影,提出在X射线源和被检测物体之间添加一个射束衰减网格装置的散射校正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射束衰减网格的实验装置,然后推导了基于射束衰减网格的锥束CT散射校正方法,最后通过圆柱样品实验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研究提出的散射校正方法能有效减少基于平板探测器的锥束CT系统散射伪影,提高了重建切片图像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CT 散射校正 康普顿散射 射束衰减网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价值意涵与厚植路径
5
作者 张微东 胡栋材 《泰山学刊》 2024年第2期67-77,共11页
现代固然与传统有根本区别,但二者并非简单对立,更非彻底决裂。实践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文化根基,提供精神动力,有助于扬弃并超越西方现代模式,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文化立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赓续并发展了中华... 现代固然与传统有根本区别,但二者并非简单对立,更非彻底决裂。实践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文化根基,提供精神动力,有助于扬弃并超越西方现代模式,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文化立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赓续并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一统”“重民”“尚中”“尊道”以及“贵和”等理念。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有益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这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秉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践行两个“共同体”理念,切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价值意涵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王廷相的“气种说” 被引量:4
6
作者 胡栋材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9-113,共5页
王廷相作为明代中期以气为本的思想家,他的"气种说"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王廷相所论述的"气种"概念,来源于他对"气"特别是"元气"的诠释和理解。他认为,有"元气"即有"元机"、... 王廷相作为明代中期以气为本的思想家,他的"气种说"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王廷相所论述的"气种"概念,来源于他对"气"特别是"元气"的诠释和理解。他认为,有"元气"即有"元机"、"元神"。"元气"中即内具"气种"。因此,他的"气种说"接洽于"气本"与"气化"两个方面。为了融合"气本"与"气化",王廷相提出了"气种之有定"的说法。然而他这一说法难以解决其气论自身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这一理论虽显出王廷相思想不一致和不精致的地方,但也为气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生长点和理论开展空间,从而成为一个必要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廷相 气论 元气 气种 气种有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论研究:回顾与展望——以气学分系问题为中心 被引量:4
7
作者 胡栋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0-95,共6页
在理学主流观点的主导之下,宋明儒学的认知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二分模式为准,理学、心学、气学三派说冲破了理学主流观点的束缚,为宋元明清儒学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与此同时,随着唯物论范式的意识形态化,气学本身的相关问题未来... 在理学主流观点的主导之下,宋明儒学的认知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二分模式为准,理学、心学、气学三派说冲破了理学主流观点的束缚,为宋元明清儒学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与此同时,随着唯物论范式的意识形态化,气学本身的相关问题未来得及细化和深化。以气学分系问题为契机,港台以及日本的学者的探讨使气学研究在当下活跃起来,大陆学界应当充分意识到气学分系问题的重要性,积极参与进来,并自觉汲取张岱年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气论传统相结合的思想智慧,使气论哲学的研究在新的起点上复兴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论研究 气学分系 张岱年 唯物论范式 理学主流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多重开展与范式追求——近三十年来国内相关研究的批判性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栋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176-187,共12页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得以展开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问题,既涉及比较研究工作的深化,又涉及意识形态概念史的梳理。就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与历史逻辑...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得以展开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问题,既涉及比较研究工作的深化,又涉及意识形态概念史的梳理。就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与历史逻辑问题而言,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或作用等的探讨理应得到肯定;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演进问题实质上关联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学说。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范式和创造性转化问题上,'回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为近年来国内相关讨论中最值得注意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及其反思 被引量:3
9
作者 胡栋材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8年第1期12-29,共18页
从五四运动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到李大钊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出现,即涉及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然而从学术研究上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塔尔海玛。20世纪30—40年代是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探讨的一个高峰,从毛... 从五四运动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到李大钊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出现,即涉及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然而从学术研究上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塔尔海玛。20世纪30—40年代是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探讨的一个高峰,从毛泽东到张岱年、侯外庐,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实质性的探索,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真正运用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分析与批判中来。20世纪50—70年代,窦宗仪从认识论角度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异同性,以及二者结合的思想路径。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受"文化热"等因素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的研究呈现出显题化、专门化的态势,张岱年以及窦宗仪的研究路向得到进一步拓展。21世纪至今,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获得持续关注,然而要真正创造性地推动二者的结合或会通,并回应新时代的要求,还需给予深度总结和反思,这就要求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的"综合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儒学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儒王廷相师友、门生及后学考论——兼论王廷相气论思想的形成与特点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栋材 《唐都学刊》 2016年第4期97-103,共7页
王廷相气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与学友之间的论辩,特别是与中原地区的同道如何景明、许诰以及何瑭、吕柟等的思想交往,对其思想性格和学问风貌的塑造有较大影响。而王廷相的门生及后学,一定程度上也参与到其思想的演变... 王廷相气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与学友之间的论辩,特别是与中原地区的同道如何景明、许诰以及何瑭、吕柟等的思想交往,对其思想性格和学问风貌的塑造有较大影响。而王廷相的门生及后学,一定程度上也参与到其思想的演变当中。对正统化程朱理学的反思和批判,是吕柟、王廷相等儒者共同面对的思想主题,这一思想主题集中表现为气论学说在中原一带的复兴和扩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廷相 儒家 气论思想 师友 门生及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儒学意识形态近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线索
11
作者 胡栋材 张卫良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6期95-100,共6页
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伟大转变,构成儒学意识形态近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线索。西汉以降,儒学逐步意识形态化,董仲舒等大力表彰儒学,建构具有神学意味的天人宇宙观图景,迎合统治阶层意识形态需要,大大推进儒学的制度化及意识... 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伟大转变,构成儒学意识形态近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线索。西汉以降,儒学逐步意识形态化,董仲舒等大力表彰儒学,建构具有神学意味的天人宇宙观图景,迎合统治阶层意识形态需要,大大推进儒学的制度化及意识形态建设。唐代佛教中国化及其成功,不能没有佛教儒学化的助推因素。宋明新儒学的兴起,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回应佛教的理论挑战。从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到晚清民初的欧风美雨,西方宗教及科学知识给中国传统的世界图景及价值信念不断带来新冲击。总体上,儒学意识形态随时代变化呈现出保守与创新、延续与断裂的统一。及至晚清民初,进化论成为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意识形态观念。在此背景下,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人自觉从西方进化论转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参与解决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论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儒学意识形态的现代性批判和创造性转化。李大钊等自觉转向唯物史观,既是中国社会近代革命的现实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作为伟大的进步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断实现对儒学意识形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儒学意识形态的内生活力,在于其能契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论 唯物史观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儒学 新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论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一个理论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栋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9年第2期21-29,共9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参与和解决了近代中国"古今中西之争"的时代课题,在此过程中,中国气论传统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密切相关。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人经历从气论宇宙观到进化论宇宙观再到唯物史观的转变,尤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参与和解决了近代中国"古今中西之争"的时代课题,在此过程中,中国气论传统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密切相关。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人经历从气论宇宙观到进化论宇宙观再到唯物史观的转变,尤其是李大钊"调和的进化论"及"调和之美"等思想,为辩证分析气论传统提供了理论指导。新中国成立前后,张岱年、冯契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从而推进气论传统的现代化。目前,全面深入推进气论传统及其宇宙观、历史观和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化研究,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论传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古今中西之争" 张岱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觉”:杨慈湖对心学的创造性诠释
13
作者 胡栋材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5-128,共4页
"觉"是杨慈湖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他对心学的理解中占有首出地位。杨慈湖不仅对"觉"有自己的规定与分判,而且还形成一整套论"觉"的思想言说。这套论"觉"的话语的开启点是"微觉",核心是... "觉"是杨慈湖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他对心学的理解中占有首出地位。杨慈湖不仅对"觉"有自己的规定与分判,而且还形成一整套论"觉"的思想言说。这套论"觉"的话语的开启点是"微觉",核心是"常明常觉",由此所达至的境界,便表现为"永"或"无思无为"。从思想性质上看,"觉"这一重要思想范畴,是杨慈湖在践履陆九渊心学过程中融摄佛禅的系统呈现,是一个本体—工夫论的诠释体系;他这一理论实践,既显现出他对心学的独特理解,又为心学的后续开展提供思想资源与理论教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慈湖 心学 觉悟 创造性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廷相的“道真”观念与儒家道论传统的转型
14
作者 胡栋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71-76,共6页
王廷相的"道真"观念富有道家思想意味,这一观念集中体现了他对儒家之道的理解及其学说品格,且蕴含"求道"与"求真"的思想张力。道真说显现出王廷相对儒家之道的理解具有独立、明辨和求真的现代性价值诉求... 王廷相的"道真"观念富有道家思想意味,这一观念集中体现了他对儒家之道的理解及其学说品格,且蕴含"求道"与"求真"的思想张力。道真说显现出王廷相对儒家之道的理解具有独立、明辨和求真的现代性价值诉求,体现出道的开放性、批判性和经世致用性等思想特质。这些思想特质对宋儒特别是朱熹所确立的道统说构成一定程度的批判,理论上成为明清之际的反理学思潮以及清代中期"新道论"的思想前缘,在儒家道论传统由"求道"向"求真"的转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廷相 “道真” 道统 真理观 气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习俗论自由——解读《论自由》的一个新维度
15
作者 胡栋材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267-270,共4页
密尔对习俗的论述可以为认识和研究其论著及其自由思想提供新的视角。密尔认为,习俗虽然不能作为人的"第一天性",但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为习俗十分重要,因此对习俗的认识要客观冷静,并要予以批判。这个批判的重心,就在于... 密尔对习俗的论述可以为认识和研究其论著及其自由思想提供新的视角。密尔认为,习俗虽然不能作为人的"第一天性",但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为习俗十分重要,因此对习俗的认识要客观冷静,并要予以批判。这个批判的重心,就在于习俗的专制。密尔对如何进行批判进行了说明,发展出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因此从密尔对习俗的讨论来阐释其《论自由》一书,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密尔 《论自由》 自由 习俗 习俗的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宗羲对宋明儒仁学传统的调适与转进
16
作者 胡栋材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31-37,共7页
宋明儒仁学传统集中展现为万物一体论仁的学说,黄宗羲在乃师刘宗周的问题意识基础上,采取解说孟子的方式,主要从"以虚实论仁义"、"以情论仁"和"正言仁义功用"等方面对这一仁学传统作了调适与转进。这种... 宋明儒仁学传统集中展现为万物一体论仁的学说,黄宗羲在乃师刘宗周的问题意识基础上,采取解说孟子的方式,主要从"以虚实论仁义"、"以情论仁"和"正言仁义功用"等方面对这一仁学传统作了调适与转进。这种颇具思想意义的理论工作,主要是通过突出仁的实践性向度来完成的,它使得宋明儒偏重于广通义、流行义和境界义的仁学传统发生方向性的转变。黄宗羲这些新仁说思想,为儒家仁学传统的更新以及开出新典范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宋明儒 仁学传统 《孟子师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向21世纪明清学术、思想研究的新范式——《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的主要论题及其延伸性讨论
17
作者 胡栋材 《哲学分析》 2016年第5期28-41,共14页
在通向21世纪明清学术、思想研究新范式的道路上,《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在充分总结和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出了有力探索,特别是在某些重要方面突破前人之见并形成比较系统的观点。该书论明,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术有其哲... 在通向21世纪明清学术、思想研究新范式的道路上,《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在充分总结和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出了有力探索,特别是在某些重要方面突破前人之见并形成比较系统的观点。该书论明,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术有其哲学形上学方面的追求,且这种追求以"气化即道"的新道论为基础。与此相应,乾嘉学术内在地包含了一套哲学方法论即"人文实证主义"。"气化即道"以及"人文实证主义"的说法揭示出乾嘉学术、思想的独特性,并展现出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性价值和通向现代学术的可能性。在"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模式和话语的支配下,该书体现了宏阔的思想视野和知识视野,但其主题不够突出,这限制了讨论的力度以及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学术 戴震 乾嘉学术 气化即道 人文实证主义 现代性的宏大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职四川时的王廷相及其与蜀学的关系
18
作者 胡栋材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36-39,共4页
在四川任职时期是王廷相哲学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经由该时期,王廷相的气学理论逐步确立起来,并体现出崇实、独立、明辨的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其诗文创作、从政理念等各方面,并在理论上与蜀学的追求彼此呼应且相互影响。
关键词 王廷相 蜀学 哲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本习之辨”看熊十力对宋明儒学的承续与开新——以《明心篇》为中心
19
作者 胡栋材 《哲学评论》 CSSCI 2016年第1期65-83,共19页
随着熊十力哲学思想的不断成熟,“本习之辨”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出来,这一点在其晚年代表作即《明心篇》中体现得最为明晰、丰富和深入.通过“本习之辨”,熊十力对儒学尤其是宋明儒学中的“性习之辨”问题作了承续和创造性的阐发.究其本质... 随着熊十力哲学思想的不断成熟,“本习之辨”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出来,这一点在其晚年代表作即《明心篇》中体现得最为明晰、丰富和深入.通过“本习之辨”,熊十力对儒学尤其是宋明儒学中的“性习之辨”问题作了承续和创造性的阐发.究其本质,这一论题是熊十力哲学与时代思潮相碰撞以及结合的产物,它既体现出现代新儒学的理论风貌,又彰显出儒学现代化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如何将认识论与道德价值相衔接,或者说,儒家的道德心性之学如何才能涵摄知识论的内容,是“本习之辨”所提出和处理的根本性问题.这一问题在熊先生这里得到一定程度的探讨,并在其后学如牟宗三等人那里继续被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明心篇》 本习之辨 性习之辨 宋明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物是吾体,心心是我思——试论杨慈湖咏春诗的思想意蕴
20
作者 胡栋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3年第5期23-28,共6页
在杨慈湖的心学视野下,他所写作的咏春诗,其中所蕴含的"理",即为他心学世界的亲证,也是他归诸儒家精神的体现,以至于最终展现为有无混一的思想境界。这同时也体现了杨慈湖的学思情怀和诗歌理念。对于这些咏春诗,结合杨慈湖的... 在杨慈湖的心学视野下,他所写作的咏春诗,其中所蕴含的"理",即为他心学世界的亲证,也是他归诸儒家精神的体现,以至于最终展现为有无混一的思想境界。这同时也体现了杨慈湖的学思情怀和诗歌理念。对于这些咏春诗,结合杨慈湖的学思历程,尤其是他自身的觉悟经历,从其思想内在理路出发,可以具体而深入地认识和揭示其内具的思想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慈湖 咏春诗 心学 诠释 思想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