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直肠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中HES1mRNA表达变化及其与肿瘤预后的关系
1
作者 胡冬至 田晨 +1 位作者 胡均 柳建中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9期4-6,共3页
目的观察结直肠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中HES1 mRNA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肿瘤预后的关系。方法结直肠DLBCL患者60例,术中取肿瘤组织和瘤旁正常组织,采用激光显微切割法联合real-time PCR法检测HES1 mRNA。根据检测结果将患... 目的观察结直肠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中HES1 mRNA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肿瘤预后的关系。方法结直肠DLBCL患者60例,术中取肿瘤组织和瘤旁正常组织,采用激光显微切割法联合real-time PCR法检测HES1 mRNA。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HES1高表达组和HES1低表达组,比较两组总生存率(OS)和无复发生存率(RFS)。采用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法分析肿瘤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60例患者肿瘤细胞中HES1 mRNA表达量为0.6±0.08,瘤旁正常组织中HES1 mRNA表达量为1.2±0.10,二者相比,P<0.05。HES1高表达组OS为(53.0±1.4)个月、RFS为(28.8±1.2)个月,HES1低表达组分别为(38.6±1.3)、(20.6±1.1)个月,两组相比,P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IPI评分、瘤体直径、肿瘤是否突破浆膜层、LDH、HES1 mRNA表达水平是结直肠原发DLBCL的预后相关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ES1 mRNA低表达对OS和RFS有正向提示作用(HR分别为1.134、1.102,P均<0.01)。结论结直肠原发DLBCL细胞中HES1 mRNA表达降低,HES1 mRNA低表达与肿瘤不良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抑癌基因 HES1基因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s1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
作者 田晨 贾勇圣 +1 位作者 胡冬至 张翼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1422-1425,共4页
目的:研究Hes1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初治AML患者及正常供者骨髓样本后,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38-细胞比例及其细胞周期。通过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CD... 目的:研究Hes1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初治AML患者及正常供者骨髓样本后,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38-细胞比例及其细胞周期。通过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CD38-细胞后,体外集落形成实验(CFC)检测其增殖能力,并通过Realtime PCR检测其Hes1的表达量。构建Hes1过表达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正常供者骨髓CD34+细胞后,流式细胞术分析其细胞周期的改变,CFC检测其增殖的改变。结果:A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患者来源CD34+CD38-细胞大多数进入静止期,CFC结果显示患者CD34+CD38-细胞体外扩增能力下降。Realtime PCR结果发现患者CD34+CD38-细胞中Hes1表达上调。提高正常供者CD34+细胞中Hes1的表达后,细胞增殖减少,进入静止期。结论:在AML中CD34+CD38-细胞比例下降,进入静止期,与Hes1的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L白血病 CD34+CD38-细胞 HES1 细胞周期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DSP嵌入式天文导航硬件平台
3
作者 胡冬至 彭春萍 《光学与光电技术》 2004年第6期61-64,共4页
针对嵌入式天文导航系统,介绍了由两片 TMS320C6701 组成的双 DSP 应用硬件平台。每个 DSP 外围扩展了多种存储器,采用双端口 RAM 技术进行数据传递,流水线处理特点使得 DSP 的运算速度极快,双 DSP 还可以将整个系统运算速度大大提高。... 针对嵌入式天文导航系统,介绍了由两片 TMS320C6701 组成的双 DSP 应用硬件平台。每个 DSP 外围扩展了多种存储器,采用双端口 RAM 技术进行数据传递,流水线处理特点使得 DSP 的运算速度极快,双 DSP 还可以将整个系统运算速度大大提高。该硬件平台运算速度快、体积小,完全适用于运算复杂的嵌入式天文导航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信号处理 天文导航 嵌入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因子及受体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粹 胡冬至(综述) 柳建中(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45-748,共4页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位居恶性肿瘤第3位。肝、肺转移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转移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趋化因子及受体在肿瘤的转移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趋化因子是一类小分...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位居恶性肿瘤第3位。肝、肺转移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转移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趋化因子及受体在肿瘤的转移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趋化因子是一类小分子细胞因子蛋白家族,通过与趋化因子受体结合而发挥趋化作用。趋化因子及受体除了能在炎性反应中定向趋化炎性细胞,近来被发现在肿瘤的转移行为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对趋化因子及受体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受体 结直肠癌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厂集控运行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控制策略 被引量:6
5
作者 胡冬至 《山东工业技术》 2018年第5期171-171,158,共2页
电厂集控运行保证电厂运行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但就当前具体情况来看,电厂集控运行技术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对其主要问题做出了探讨分析,并基于此对其有效控制策略进行了明确,旨在更好的保障电厂集控运行技术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 发电厂 集控运行 存在问题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田晨 李越洋 胡冬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53-1256,共4页
尽管近年来联合化疗的应用使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长期生存率仍然不高,主要原因是复发率高和化疗耐药的影响。复发难治性AML再治疗化疗方案强烈,由于化疗药物缺乏对肿瘤细胞特异性的识别,往往产生显著... 尽管近年来联合化疗的应用使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长期生存率仍然不高,主要原因是复发率高和化疗耐药的影响。复发难治性AML再治疗化疗方案强烈,由于化疗药物缺乏对肿瘤细胞特异性的识别,往往产生显著的不良反应而危及患者生命。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迫切需要新的治疗策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不断有肿瘤细胞分子新靶点包括细胞表面分子异常表达、基因突变和基因异常甲基化等被发现。针对上述异常改变的靶向药物的出现,改善了AML患者的预后,为AML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仅就AML分子靶向治疗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简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靶向治疗 FLT3 IDH1 IDH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李越洋 胡冬至 田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20-1224,共5页
最新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分类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B-幼淋巴细胞白血病(B-PLL)、毛细胞白血病(HCL)、边缘区淋巴瘤(MZL)、滤泡淋巴瘤(FL)、套细胞淋巴瘤(MCL)、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最新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分类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B-幼淋巴细胞白血病(B-PLL)、毛细胞白血病(HCL)、边缘区淋巴瘤(MZL)、滤泡淋巴瘤(FL)、套细胞淋巴瘤(MCL)、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它们在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有部分相似,但在治疗和预后上有明显差异。此外,许多新的作用于细胞周期和凋亡通路的药物,如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为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现就近年国际上对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滤泡淋巴瘤 套细胞淋巴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远端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5
8
作者 汤思哲 王仆 +5 位作者 刘嘉 田斐 郑磊 胡冬至 王捷夫 孔大陆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71-575,共5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远端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 201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2例接受机器人辅助远端乙状结肠癌(4例)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7~ 72岁,...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远端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 201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2例接受机器人辅助远端乙状结肠癌(4例)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7~ 72岁,中位年龄59.5岁。观察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机器人辅助远端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根治术,无中转传统腹腔镜或开腹手术。1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82.50±90.72) min,术中出血量为(91.67±41.74) mL,未发生术中并发症。12例患者中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肠梗阻、吻合口漏和脑梗死各1例。脑梗死患者转回当地继续治疗,肠梗阻和吻合口漏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住院时间为(11.25±4.22) d。术后12例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8.50±7.75)枚。手术切缘均为阴性,8例直肠癌患者远切缘距离为(2.21±0.88)cm。病理学T分期:ypT0期1例,pT1期2例,pT2期2例,pT3期5例,pT4a期2例。病理学N分期:pN0期7例,pN1期3例,pN2期2例。病理学类型:中分化腺癌10例,低分化腺癌2例。12例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 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随访期间,1例因脑梗死死亡,其余患者均无肿瘤复发、转移和死亡。结论机器人辅助远端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乙状结肠肿瘤 机器人手术 腹腔镜 淋巴结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9例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李越洋 胡冬至 +5 位作者 王亚非 赵智刚 曹增 张翼鷟 张会来 田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49-854,共6页
目的:对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PGI-NHL)患者的临床指标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各项因素。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219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PGI-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 目的:对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PGI-NHL)患者的临床指标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各项因素。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219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PGI-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法。结果:219例PGI-NHL患者中,男性126例,女性93例,IPI评分0-2分者182例,3-5分37例。B细胞表型者205例(93.6%),T细胞表型者14例(6.4%)。原发胃非霍奇金淋巴瘤140例(63.9%),主要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85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19例;原发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79例(36.1%);病理类型主要为DLBCL 46例,MALT 4例,滤泡淋巴瘤(FL)7例,套细胞淋巴瘤(MCL)3例,Burkitt淋巴瘤4例。所有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者23例,均采用抗HP治疗。接受单纯手术及化疗的患者分别为57例和32例,手术联合化疗者84例,手术联合放化疗者11例。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惰性淋巴瘤较侵袭性淋巴瘤总生存期(OS)长,预后较好。不同发病部位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与OS无差异,患者的年龄、性别与预后也无关。B细胞来源和T细胞来源患者的PFS无统计学差异,而B细胞来源患者的OS较T细胞来源患者长,预后好。IPI 0-2分患者的OS及PFS较IPI 3-5分均延长,且预后好。分别根据Lugano和Ann Arbor分期法将患者分为Ⅰ/Ⅱ期(早期)和Ⅲ/Ⅳ期(晚期)进行预后分析,2者并无差异。单纯手术治疗的患者预后较联合治疗的患者预后差,而手术联合化疗患者的预后与单纯化疗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原发胃肠道淋巴瘤(PGI-NHL)以B细胞来源多见,B细胞来源PGI-NHL患者的预后较T细胞来源的患者预后好,惰性淋巴瘤较侵袭性淋巴瘤患者预后好。IPI评分较高患者预后差;不同发病部位、性别、年龄和是否三联抗菌对患者预后无影响。手术只是用于处理急症和病理检测取样,此类患者还需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胃肠道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MALT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轮机调节系统故障分析及处理措施
10
作者 胡冬至 《电力系统装备》 2018年第1期158-159,共2页
在汽轮机运行系统中,调节系统是其非常重要且核心的运行系统。本文分别从油系故障和伺服阀故障两方面对汽轮机调节系统的主要故障进行分析,结合原因剖析,对其故障处理措施进行了总结,旨在为同类型故障的处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汽轮机 调节系统 故障分析 处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治疗肛提肌裂孔下方直肠肿瘤对盆底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嘉 王捷夫 +3 位作者 孔大陆 郑磊 胡冬至 郭建生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9期935-939,共5页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个体化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ELAPE)术治疗肛提肌裂孔下方的直肠肿瘤对术后盆底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利用MIMICS 10.01、Geo Magic Studio 12及ANSYS Workbench14.0软件,处理27例健康未育女性志愿者...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个体化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ELAPE)术治疗肛提肌裂孔下方的直肠肿瘤对术后盆底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利用MIMICS 10.01、Geo Magic Studio 12及ANSYS Workbench14.0软件,处理27例健康未育女性志愿者的盆底核磁共振数据并建立3种盆底有限元模型:正常模型、ELAPE模型和个体化ELAPE模型,测量3种模型在相同载荷作用下非肛提肌组织内的最大应力及正常模型与个体化ELAPE模型肛提肌内的最大应力,并观察应力分布。结果正常模型、ELAPE模型和个体化ELAPE模型的非肛提肌组织内最大应力分别为(1.963±0.061)MPa、(5.127±0.070)MPa和(4.703±0.110)MPa,个体化ELAPE模型最大应力低于ELAPE模型,但高于正常模型(均P<0.01);前两者的高应力区出现在左右两侧与周围结构的连接处,后者的高应力区出现在左右两侧与周围结构连接处的前部,三者最大应力均出现在左右两侧的最前端。正常模型肛提肌内最大应力为(0.812±0.042)MPa,高于个体化ELAPE模型的(0.719±0.027)MPa(P<0.01);前者的高应力区出现在左右两侧与周围结构连接处的前部,最大应力出现在左右两侧的最前端;后者的高应力区出现在剩余肛提肌与周围结构连接处的前部,最大应力出现在左右两侧最前端的上部。结论该个体化ELAPE术对于盆底非肛提肌组织内的应力有降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术后发生盆底疝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直肠结肠切除术 重建性 骨盆底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模型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后壁肿瘤对盆底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建生 陈柯蓉 +6 位作者 刘嘉 战阳 郑磊 胡冬至 田斐 孔大陆 王捷夫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1268-1271,共4页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个体化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xtralevator abdominoperineal excision,ELAPE)治疗低位直肠后壁肿瘤对术后盆底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利用MIMICS 10.01、Geo Magic Studio 12及ANSYS Workbench 14.0软...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个体化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xtralevator abdominoperineal excision,ELAPE)治疗低位直肠后壁肿瘤对术后盆底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利用MIMICS 10.01、Geo Magic Studio 12及ANSYS Workbench 14.0软件,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招募的27例健康未育女性志愿者的盆底核磁共振数据并建立3种盆底有限元模型:正常模型、ELAPE模型和个体化ELAPE模型,测量3种模型在相同载荷作用下非肛提肌组织内的最大应力及正常模型与个体化ELAPE模型肛提肌内的最大应力,并观察应力分布。结果:正常模型、ELAPE模型和个体化ELAPE模型的非肛提肌组织内最大应力分别为(1.963±0.061)、(5.127±0.070)、(3.667±0.126)MPa(均P<0.01),三者的高应力区均出现在盆底左右两侧与骨盆内侧壁的连接处,最大应力均出现在左右两侧最前端与耻骨连接处;正常模型与个体化ELAPE模型的肛提肌内最大应力分别为(0.812±0.042)、(1.437±0.043)MPa(P<0.01),二者的高应力区均出现在左右两侧与肛提肌腱弓连接处的前部,最大应力均出现在左右两侧最前端与耻骨连接处。结论:本研究采用的个体化ELAPE术对于盆底非肛提肌组织内的应力有降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骨盆底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癌基因Hes1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田晨 贾勇胜 +3 位作者 胡冬至 李婵娟 屈福莲 张翼鷟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85-488,共4页
目的 阐明Hes1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方法 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AML原代细胞和HL-60、U937、KG1a细胞中Hes1和p21的表达情况;通过在AML细胞中转染逆转录病毒载体使Hes1高表达,通过MTT及流式细胞术检测高表达Hes1... 目的 阐明Hes1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方法 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AML原代细胞和HL-60、U937、KG1a细胞中Hes1和p21的表达情况;通过在AML细胞中转染逆转录病毒载体使Hes1高表达,通过MTT及流式细胞术检测高表达Hes1的AML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凋亡的改变;并通过成瘤实验检测Hes1+AML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的增殖情况.结果 Hes1和p21在AML患者原代细胞和HL-60、U937、KG1a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为0.67±0.24和0.59±0.43、0.42±0.03和0.32±0.26、0.54±0.01和0.44±0.12、0.36±0.12和0.59±0.43,均较正常对照组水平降低(P值均<0.05);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诱导后HL-60、U937、KG1a细胞中Hes1的表达分别为4.9±0.2、5.2±0.4、5.8±0.5,均较未转染诱导前上调(P值均<0.05);感染Hes1后AML细胞与感染空载体的AML细胞比较,增殖受到抑制,细胞凋亡增加.与对照组比较,3种细胞系高表达Hes1后在NOD/SCID小鼠体内的成瘤性均降低(P值均<0.05).结论 Hes1过表达可抑制AML细胞的增殖,诱导AML细胞凋亡,从而提示Hes1为AML的抑制基因,可能成为治疗AML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基因 Hes1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结直肠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冬至 孔大陆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12-715,共4页
近十年来,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对于错配修复缺陷(dMMR)/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表型的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具有持续的治疗反应,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但是大多数转移性结直肠癌为非错配修复缺陷(pMMR)或微卫星稳定(... 近十年来,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对于错配修复缺陷(dMMR)/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表型的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具有持续的治疗反应,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但是大多数转移性结直肠癌为非错配修复缺陷(pMMR)或微卫星稳定(MSS)状态,这部分患者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中获益较少。随着ICIs在结直肠癌中临床试验的广泛开展,免疫治疗因确定的疗效,逐步扩大了适应证,对于dMMR/MSI-H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已成为标准一线治疗方案。而对于pMMR/MSS患者,ICIs通过联合化疗及靶向治疗,也显示出了潜在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就ICIs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分析肿瘤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概述结直肠癌的免疫学特征及分类以及ICIs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治疗 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槐耳颗粒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嘉 王捷夫 +4 位作者 田斐 郑磊 胡冬至 郭建生 孔大陆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1期2207-2211,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槐耳颗粒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于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111例,随机分成对照组(55例)和治疗组(56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替吉奥胶囊,患者体表面积<... 目的探讨采用槐耳颗粒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于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111例,随机分成对照组(55例)和治疗组(56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替吉奥胶囊,患者体表面积<1.25 m2,40 mg/次,若体表面积1.25~1.50 m2,50 mg/次,若体表面积>1.5 m2,60 mg/次,早晚各1次,连续服用14 d,然后停药7 d为1个疗程。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槐耳颗粒,1袋/次,3次/d,21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KPS和QOL评分以及血清标志物和免疫指标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4.54%、65.45%,均分别低于治疗组的57.14%、89.29%,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KPS和QOL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KPS和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癌胚抗原(CEA)、IL-9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清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各血清标志物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gA、IgM和IgG血清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免疫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槐耳颗粒联合替吉奥胶囊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血清标志物和免疫指标水平,且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耳颗粒 替吉奥胶囊 晚期结直肠癌 临床疗效 癌胚抗原 转化生长因子-Β
原文传递
贝伐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和卡培他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粹 胡冬至 +1 位作者 胡均 王华庆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4年第S01期24-27,共4页
目的:观察贝伐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和卡培他滨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结直肠癌53例,其中试验组27例,应用贝伐珠单抗联合伊立替... 目的:观察贝伐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和卡培他滨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结直肠癌53例,其中试验组27例,应用贝伐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及卡培他滨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伊立替康及卡培他滨治疗方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近期疗效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CR+PR(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24.15%,21.91%,P>0.05),疾病控制率(CR+PR+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30%,61.24%,P<0.05)。远期疗效比较,两组TTP分别为10.3个月、6.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8.2个月、1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没有差异,但试验组高血压发生率为27%,表现为舒张压升高,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及卡培他滨方案较单纯化疗可延长患者生存且疾病控制率好,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可成为一线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贝伐珠单抗 化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