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及性别差异
1
作者 周涛 李晨阳 +10 位作者 袁晨曦 沈冲 陈恕凤 李建新 曹杰 黄克勇 胡东生 黄建凤 鲁向锋 顾东风 刘芳超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3,共7页
目的:探讨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CVAI)与心血管疾病(CVD)发病风险的关联及性别差异。方法:从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项目3个子队列中纳入98464例基线无CVD的研究对象,分别于1998年、2000~2001年和2007~2008... 目的:探讨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CVAI)与心血管疾病(CVD)发病风险的关联及性别差异。方法:从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项目3个子队列中纳入98464例基线无CVD的研究对象,分别于1998年、2000~2001年和2007~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并随访至2015年。采用队列分层的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总人群及不同性别人群中CVAI连续变化(每升高1个标准差)及四分位数分组(Q1组为参照组)对CVD发病风险的影响,并分别计算性别与CVAI对CVD发病风险影响的乘法交互作用,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分析其剂量-反应关系。结果:723508人年随访期间,共发生3605例CVD事件。多因素分析显示,总人群、男性、女性中CVAI每升高1个标准差,CVD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5%(HR=1.25,95%CI:1.20~1.29)、9%(HR=1.09,95%CI:1.04~1.15)、54%(HR=1.54,95%CI:1.46~1.64);在总人群、男性、女性中,与Q1组相比,Q4组的CVD发病风险分别增加87%(HR=1.87,95%CI:1.67~2.10)、33%(HR=1.33,95%CI:1.14~1.54)和284%(HR=3.84,95%CI:3.09~4.78);与男性相比,上述关联在女性中更明显(P_(interaction)<0.05)。此外,CVAI与CVD发病风险呈正向剂量-反应关系。结论:CVAI升高是CV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女性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 心血管疾病 队列研究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布泊第四纪湖泊沉积序列及钾盐资源的形成 被引量:7
2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4 位作者 徐冰 田新红 陈立新 彭渤 张国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9-288,共10页
为在我国新生代大陆沉积盆地开展区域找矿及钾盐资源预测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地球卫星遥感资料和地面调查与化学测试以及区域盐湖卤水演化环境的演绎分析等手段,综合方法,揭示了罗布泊盆地第四纪沉积层序和湖泊气候环境变化的基本特征与... 为在我国新生代大陆沉积盆地开展区域找矿及钾盐资源预测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地球卫星遥感资料和地面调查与化学测试以及区域盐湖卤水演化环境的演绎分析等手段,综合方法,揭示了罗布泊盆地第四纪沉积层序和湖泊气候环境变化的基本特征与古湖泊湖水及现代湖水的饱和流结晶路线及成盐成矿演化趋势。区域盐湖卤水演化环境和地质钻探资料及相图表明,罗布泊地区钾盐矿床的成盐矿物以钾的硫酸盐矿物为主,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钾盐沉积阶段(即氯化物钾盐析出阶段),而钾盐卤水矿床却是一个积极的找矿方向。根据断裂组合及深部地质作用的分析,这一地段是现代地质作用条件下形成的呈北东向展布的地堑构造系统,富钾卤水蕴藏在地堑构造系统的中央断裂带内。综合分析表明,通过地堑构造系统的中央断裂的贯通作用,使深层卤水以及表层渗滤水向断裂破碎部位聚集,并由于深部卤水的运动,使深层盐岩系地层发生选择性溶解和表层渗滤水,使浅部疏松堆积物的易溶性氧化钾溶解,从而导致富钾卤水的富集而形成超大型液体钾盐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布泊 液体钾盐矿床 卤水 古气候 古湖泊地层学 地堑 第四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序列与古气候变化 被引量:23
3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1 位作者 李炳元 温景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63-370,共8页
在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选择其腹地系列剖面的沉积物记录进行地层气候学和同位素气候学的研究。沉积物记录的气候变化与同位素丰度变化的响应关系十分吻合,其时间尺度和分辨率也能够互为补偿,在较大范围内覆盖了32ka BP以来的古气候... 在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选择其腹地系列剖面的沉积物记录进行地层气候学和同位素气候学的研究。沉积物记录的气候变化与同位素丰度变化的响应关系十分吻合,其时间尺度和分辨率也能够互为补偿,在较大范围内覆盖了32ka BP以来的古气候环境变化。更为有意义的是,清晰准确地检出新仙女本期气候冷干颤动事件,用同位素丰度变化拟合的降温幅度可达11C;并且识别出“仙女木期”(包括老—中—新仙女木事件)高分辩率气候变化时段,时间窗为13~9.8 ka BP,这在青藏高原及中国大陆的古气候分析中是首次。而且冰后期气候变化中,高原腹地的发展过程具有“早博”(或“早跳”)现象,对中国古气候变化和现代气候预测具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序列 青藏高原腹地 古气候变化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纪录的“仙女木期”古气候颤动事件 被引量:11
4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1 位作者 李炳元 温景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72-278,共7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腹地钻孔岩心剖面的最新研究,用层序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分辨出可可西里地区苟弄措湖泊沉积记录(孔深7.25 m)约30 ka BP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并在孔深3.32~1.98 m处识别出“仙女本期”的3个气候颤... 通过对青藏高原腹地钻孔岩心剖面的最新研究,用层序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分辨出可可西里地区苟弄措湖泊沉积记录(孔深7.25 m)约30 ka BP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并在孔深3.32~1.98 m处识别出“仙女本期”的3个气候颤动事件,即:①老仙女术事件(孔深3.32~2.62 m);②中仙女本事件(孔深2.62~2.43 m);③新仙女本事件(孔深2.43~1.98 m)。这3个气候颤动事件都是以冷干时段开始、以冷湿时段结束的,并有越向后期其冷干的时段越长的变化趋势,而其后的冷湿时段却具有等时的变化趋势。岩心沉积物的有机碳、有机氮和磁化率以及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都与仙女本期气候变化具有十分吻合的变化态势。仙女术期气候在湖泊沉积物中的响应,在青藏高原环境演化中还是首次发现,为研究第四纪末次冰期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气候记录 古气候综合响应因子 仙女木期 层序地层学 气候颤动 仙女木事件 青藏高原腹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万年来可可西里地区湖泊环境演化序列 被引量:14
5
作者 胡东生 陈克造 许志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29-338,共10页
可可西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以可可西里地区综合科学考察资料为依据,通过湖泊沉积物层序-年龄事件与近代冰川活动遗迹的对比研究,建立了环境变化的物性柱综合剖面及其时序性,将32000aB.P.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湖泊环境... 可可西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以可可西里地区综合科学考察资料为依据,通过湖泊沉积物层序-年龄事件与近代冰川活动遗迹的对比研究,建立了环境变化的物性柱综合剖面及其时序性,将32000aB.P.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湖泊环境演化序列划分为7个旋,为深入认识青藏高原环境变迁提供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碎屑流 近代冰川遗迹 湖泊 环境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对第四纪晚期古季风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
6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3 位作者 徐冰 李炳元 孔照辰 温景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3-489,共7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腹地的综合科学考察和对中心钻孔岩芯剖面的最新研究,用层序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分辨出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沉积记录(孔深7.25 m)的第四纪晚期距今3万余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沉积物磁化率等因子综合... 通过对青藏高原腹地的综合科学考察和对中心钻孔岩芯剖面的最新研究,用层序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分辨出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沉积记录(孔深7.25 m)的第四纪晚期距今3万余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沉积物磁化率等因子综合表征的高原古季风变化是波动发展的,发生在仙女木期地质环境事件中的季风活动具有强烈暴发的特点,是高原季风发展中的突变事件,而且地表热点效应对其起到了激发作用。综合分析的研究成果表明,它的变化频谱与激变因子及其运行机制是伴随着青藏高原地质效应的演变而发展的,为研究第四纪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气候记录 古季风变化频谱 第四纪晚冰期环境 青藏高原腹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布泊荒漠地区湖泊蒸发盐资源的形成及环境演化 被引量:21
7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2-218,共7页
通过地球卫星遥感资料和地面调查以及化学测试等综合研究,证实罗布泊地区存在大型现代液体钾盐矿床.用钻探材料及系统分析方法重建了20kaBP以来湖泊沉积序列和环境物性柱剖面,用天然水体五元体系稳定相图讨论了古湖泊湖水及现代湖水的... 通过地球卫星遥感资料和地面调查以及化学测试等综合研究,证实罗布泊地区存在大型现代液体钾盐矿床.用钻探材料及系统分析方法重建了20kaBP以来湖泊沉积序列和环境物性柱剖面,用天然水体五元体系稳定相图讨论了古湖泊湖水及现代湖水的饱和流结晶路线及成盐成矿演化趋势.结果证明,液体钾盐矿床的分布及成钾成矿环境受现代地壳运动作用下新生地堑构造系统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地区 水体演化结晶 沉积序列 现代液体钾盐矿床 湖泊退缩岸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庐山第四纪沉积砾石的显微构造系统及地质环境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8 位作者 徐冰 白建斌 田新洪 王旭龙 宋友桂 于学锋 刘卫国 安芷生 张国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87-795,共9页
经过多年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分析,对庐山芦林盆地大校场谷口剖面松散沉积物中变形砾石进行岩石显微构造学的研究。发现变形砾石内部存在特殊的微裂隙组构,呈现出错裂-横裂-劈裂-爆裂-复裂-应力矿物等的复杂组合,其结构面... 经过多年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分析,对庐山芦林盆地大校场谷口剖面松散沉积物中变形砾石进行岩石显微构造学的研究。发现变形砾石内部存在特殊的微裂隙组构,呈现出错裂-横裂-劈裂-爆裂-复裂-应力矿物等的复杂组合,其结构面特征反映出显微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是互为转变的。通过物理模型分析和试验变形比对等综合材料证明,变形砾石是遭受了既密集、又分散、还具有同时发生作用的长时期的多边界外力条件及平衡力系,内部形成破裂其应力传递过程和性质改变与变形形迹转变及其做功连续扩展,是由低于疲劳极限的具有脉动性作用微弱应力造成的。地球陆表过程和地质环境要素及其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认为,只有第四纪晚期地质事件的低温、低应力及其分散密集的多颗粒平衡力系的缓慢长期及间歇脉动作用的边界条件才能满足、符合及形成这种特殊的岩石变形构造,为中国东部山地可能遭受第四纪冰冻环境及冰川作用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微裂隙 冷构造系统 陆面表层冰冻作用 地质环境响应:地球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玛章错钦湖畔苟纠麦尕沟的泥火山机理雏议 被引量:15
9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3-18,共6页
通过可可西里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发现了玛章错钦湖畔苟纠麦子沟的泥火山,本文对其泥火山机构进行了分类及其物质鉴定,恢复了其形成环境和喷发形式,并指出青藏高原腹地晚新生代盆地有赋存油气藏的可能。
关键词 泥火山 油气藏 晚新生代 盆地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荆江流域环境演变及两湖平原盆地形成过程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6 位作者 徐冰 勾青梅 于学锋 田新红 刘卫国 安芷生 张国伟 《中国工程科学》 2010年第1期36-42,共7页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地球卫星遥感解译技术对长江中游荆江流域及两湖平原盆地进行环境演变及形成过程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华中地块在全球新构造运动中发生的拉分运动对地表过程的影响,阐明了流域水系和区域环境及平原盆地的同步演化关...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地球卫星遥感解译技术对长江中游荆江流域及两湖平原盆地进行环境演变及形成过程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华中地块在全球新构造运动中发生的拉分运动对地表过程的影响,阐明了流域水系和区域环境及平原盆地的同步演化关系,探讨了山-盆-原-江-湖-河耦合系统及环境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荆江流域 两湖平原 环境演变过程 山-盆-原-江-湖-河耦合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腹地32kaB.P.以来的古气候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1 位作者 李炳元 温景春 《晓庄学院自然科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5-87,93,共4页
在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 ,选择其腹地系列剖面的沉积物记录进行地层气候学和同位素气候学的研究 .沉积物记录的气候变化与同位素丰度变化的响应关系十分吻合 ,其时间尺度和分辨率也能够互为补偿 ,在较大范围内覆盖了 3 2kaB .P .以来... 在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 ,选择其腹地系列剖面的沉积物记录进行地层气候学和同位素气候学的研究 .沉积物记录的气候变化与同位素丰度变化的响应关系十分吻合 ,其时间尺度和分辨率也能够互为补偿 ,在较大范围内覆盖了 3 2kaB .P .以来的古气候环境变化 .更为有意义的是 ,清晰准确地检出新仙女木期气候冷干颤动事件 ,用同位素丰度变化拟合的降温幅度可达 11℃ .这一气候事件与高原周边地区和中国东部地区以及全球变化均可进行对比 .而且冰后期气候变化中 ,高原腹地的发展过程具有“早博”(或“早跳”)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序列 古气候变化 气候事件 全球变化 青藏高原腹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庐山晚第四纪沉积岩系的石英形貌显微结构及环境过程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东生 李小豫 +4 位作者 熊卫强 张华京 弓虎军 胡文瑄 张国伟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20-1030,共11页
基于庐山山地晚第四纪地层典型断面的系统调查,从地层剖面层序中筛选的微粒(θ=1~3mm)石英颗粒进行环境电子显微镜观测研究,辨认出显微结构-颗粒形态-变形构造-动力化学作用等特征,运用系统过程发展中的节点事件进行层型剖面的环境响... 基于庐山山地晚第四纪地层典型断面的系统调查,从地层剖面层序中筛选的微粒(θ=1~3mm)石英颗粒进行环境电子显微镜观测研究,辨认出显微结构-颗粒形态-变形构造-动力化学作用等特征,运用系统过程发展中的节点事件进行层型剖面的环境响应分析,采取综合指标表征地球表层过程及环境响应情景,明确划分出四个古气候环境发展阶段,由下往上分别表现为冰期环境-间冰期环境-冰缘环境-冰后期环境,为深入研究及科学认识庐山第四纪环境演化过程及全球变化提供了新的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显微形貌结构 颗粒形态-变形构造-动力化学作用 环境响应及节点事件 庐山冰期作用及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东生 张卫东 +12 位作者 郗园林 温红伟 宋鲁平 王卫民 代丽萍 杨文杰 张梅喜 康巧珍 乔海灵 薛乐勋 段广才 董子明 郑玉玲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2-344,共3页
目的 :分析河南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应用个案调查方法 ,通过询问及查阅记录的方式 ,收集临床诊断病例的人口学、临床及流行病学数据。结果 :河南省疫情始于 2 0 0 3年 4月 2日 ,发生临床诊断病例 15例 ,1... 目的 :分析河南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应用个案调查方法 ,通过询问及查阅记录的方式 ,收集临床诊断病例的人口学、临床及流行病学数据。结果 :河南省疫情始于 2 0 0 3年 4月 2日 ,发生临床诊断病例 15例 ,10例为输入病例 ,8例感染来源于医院。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 (15 / 15 )、咳嗽 (10 / 15 )及肺部X线炎症表现 (15 / 15 )。其中 1例输入患者造成家系内 3人感染 ,家系外 1人感染。潜伏期为 5~ 8d。结论 :本次河南省暴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主要以输入病例为主 ,主要在医院和家庭内的密切接触者中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及肺部X线炎症表现。疫情造成的续发病例很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传染性 非典型肺炎 暴发疫情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感大流行的演变过程及预防控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东生 刘继艳 +1 位作者 谷利妞 张顺祥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20-1022,共3页
本文介绍了流感病毒的特征,变异机制,回顾了历史上流感大流行事件,对流感大流行的疫情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从禽流感与人禽流感的关系淡人禽流感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 流感病毒 禽流感 H5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庐山地区大校场晚第四纪沉积年龄测定及层序地层学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东生 胡蓉 +5 位作者 李小豫 胡文瑄 王旭龙 田新红 刘卫国 张国伟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6-43,48,共9页
通过庐山科学考察(1997—2009)对大校场沟口晚第四纪剖面地层进行精细研究,采用古地磁、电子自旋共振(ESR)、36Cl、释光法等多种仪器测年方法的分析,建立了完整剖面的全时段地层的自400 ka.B.P.以来的系列年龄数据,与之相对应识别出Biwa... 通过庐山科学考察(1997—2009)对大校场沟口晚第四纪剖面地层进行精细研究,采用古地磁、电子自旋共振(ESR)、36Cl、释光法等多种仪器测年方法的分析,建立了完整剖面的全时段地层的自400 ka.B.P.以来的系列年龄数据,与之相对应识别出Biwa-III(320 ka.B.P.)事件、Biwa-II(260 ka.B.P.)事件、Biwa-I(180 ka.B.P.)事件(因铁盘扰动影响缺失)、Blake(100 ka.B.P.)事件、Laschamp(20 ka.B.P.)事件(因表层活动影响未发育)等古地磁极性事件,结合层序地层和层型特征及沉积环境将剖面地层由早至晚划分为4个发展旋回阶段:I阶段为冰期(400~200 ka.B.P.)气候时期,II阶段为间冰期(200~100 ka.B.P.)气候时期,III阶段为冰缘期(100~10 ka.B.P.)气候时期,IV阶段为冰后期(10~0 ka.B.P.)气候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沉积 多种器测定年数据 层型序列及综合年龄 沉积旋回阶段 庐山大校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可西里地区乌兰乌拉湖湖泊环境变迁及古人类活动遗迹 被引量:10
16
作者 胡东生 王世和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30-37,共8页
通过对可可西里地区及在乌兰乌拉湖所发现古人类活动遗迹的综合研究,认为乌兰乌拉湖地区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湖泊环境发生了由湿润(3×104aB.P.以前)──温暖(2×104aB.P.前后)──干暖(1×104aB.P.以前)─... 通过对可可西里地区及在乌兰乌拉湖所发现古人类活动遗迹的综合研究,认为乌兰乌拉湖地区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湖泊环境发生了由湿润(3×104aB.P.以前)──温暖(2×104aB.P.前后)──干暖(1×104aB.P.以前)──冷干(1×104aB.P.以来)的变化,湖水也产生了多次进退变化,与之相适应的古人类活动也发生了迁徒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环境 古人类 乌兰乌拉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冰川活动遗迹的新证据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东生 庞西磊 +1 位作者 张华京 徐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3期467-470,476,共5页
通过最近几年庐山科学考察,发现了乌龙潭岩石表皮构造,并对采集的冰碛石的变形特征进行了曲率计算和显微组构分析,岩石应力—应变规律表明其均是冰川作用的产物;基础地球物理测量资料的研究也表明,庐山断块山地是郯庐大断裂的南延部分,... 通过最近几年庐山科学考察,发现了乌龙潭岩石表皮构造,并对采集的冰碛石的变形特征进行了曲率计算和显微组构分析,岩石应力—应变规律表明其均是冰川作用的产物;基础地球物理测量资料的研究也表明,庐山断块山地是郯庐大断裂的南延部分,它的运动形式受鄱阳湖断陷盆地内部地堑—地垒构造系统的控制,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与区域构造的升降程式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碛石 岩石表皮构造 第四纪冰川 中国庐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庐山晚第四纪沉积地层同位素的环境示踪及表层过程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东生 李小豫 +5 位作者 胡蓉 熊卫强 胡文瑄 田新红 刘卫国 张国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922-1930,共9页
通过对庐山(1997-2009)进行科学考察及深入研究,取得大校场沟口晚第四纪剖面地层的Rb—Sr-O稳定同位素的丰度检测数值,采用系统分析及综合研究将沉积地层划分为冰期一间冰期一冰缘期一冰后期的气候演化旋回:冰期阶段平均温度为-6.... 通过对庐山(1997-2009)进行科学考察及深入研究,取得大校场沟口晚第四纪剖面地层的Rb—Sr-O稳定同位素的丰度检测数值,采用系统分析及综合研究将沉积地层划分为冰期一间冰期一冰缘期一冰后期的气候演化旋回:冰期阶段平均温度为-6.9℃,降水量约为550.1~1283.5mm;间冰期阶段平均温度约为8.O℃,降水量约为1650.2mm;冰缘期阶段平均温度约为0。5℃,降水量为1600.Omm,其惯性升温时年降水量可能为1650.2ram;冰后期阶段在其初期高温期年平均温度(温度负涨落现象未计算在内)为11.8℃,高温期年降水量约为1650.2mm;现代年平均温度为11.5℃,现代年降水量为1833.6mm。这是庐山地区首次在大校场沟口剖面获得的系统气候变化资料,可以为山地气候演化和区域响应与全球变化的分析提供新的科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层型地层 标型环境事件 连续表层作用 气候演化旋回 庐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水体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4
19
作者 胡东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3-164,共12页
根据于1989年5一6月和1990年5-8月对可可西里地区综合科学考察所得资料,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法、利用ICP-3520光谱测定仪分析研究该地区湖泊及其补给水系的化学成分和展布规律。结果表明,其主要化学组分在水体演化中呈累积增长,阴、... 根据于1989年5一6月和1990年5-8月对可可西里地区综合科学考察所得资料,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法、利用ICP-3520光谱测定仪分析研究该地区湖泊及其补给水系的化学成分和展布规律。结果表明,其主要化学组分在水体演化中呈累积增长,阴、阳离子的比值对水体属性有很大的影响,补给水系的化学组分与流域内的地球表生作用存在密切关系;揭示出研究区水体微量化学元素展布的基本态势和B-Li等具协同性元素对属性,以及Sr-Ba,As-Hg等具对抗性元素对属性。境内主要湖区水体组分的动态变化与气候环境事件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 化学组分 动态变化 可可西里地区 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演化 被引量:29
20
作者 胡东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0-67,共8页
通过层序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表明,自32000aB.P.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湖泊盆地至少经历了七次湖泊大水期。利用水体离子域聚类分析和综合分析,确定了湖泊演化过程中的阶段性和方向性,阐明了区内湖泊在其耗散结构系统中的时空位... 通过层序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表明,自32000aB.P.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湖泊盆地至少经历了七次湖泊大水期。利用水体离子域聚类分析和综合分析,确定了湖泊演化过程中的阶段性和方向性,阐明了区内湖泊在其耗散结构系统中的时空位置,并指出离子域和物质流的发展趋向,用地球场效应关系建立了可可西里地区湖泊的演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大水期 物质流转变 湖泊演化 可可西里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