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果油田果8区块减氧空气驱低温氧化对采收率的影响
1
作者 肖志朋 张彦斌 +4 位作者 李启航 李宜强 韩继凡 闫茜 吴永恩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339,共6页
注减氧空气是低渗透油藏有效的开发手段,减氧空气可在地层条件下与原油发生低温氧化反应,提高采收率。针对玉果油田果8区块目前减氧空气驱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不完善的问题,采用等温氧化实验和长岩心驱替实验探究原油氧化过程和生成物质... 注减氧空气是低渗透油藏有效的开发手段,减氧空气可在地层条件下与原油发生低温氧化反应,提高采收率。针对玉果油田果8区块目前减氧空气驱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不完善的问题,采用等温氧化实验和长岩心驱替实验探究原油氧化过程和生成物质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等温氧化实验结果表明,稀油的低温氧化过程产生了沉积物质,随着温度升高,氧化程度明显提高,89℃时原油氧化生成重质组分沉积量为1.25×10^(-3)g/g,100℃时为3.43×10^(-3)g/g,120℃时为5.02×10^(-3)g/g。长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氧化温度下重质组分沉降对采收率存在影响,随着温度升高,气窜时机变晚,波及效果变好,最终采收率有所提高,温度为89℃、100℃和120℃时的最终采收率分别为52.77%、58.89%和65.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果油田 果8区块 减氧空气驱 低温氧化 轻质原油 提高采收率 气相色谱 长岩心驱替实验 组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稀油油藏注气混相驱实验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肖志朋 张彦斌 +2 位作者 刘森 杨胜来 高雨萌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24期341-347,共7页
我国低渗透油藏储量丰富,低渗透油藏水驱后如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该类油藏面临的技术挑战之一,近年来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注气混相驱理论上可达到90%以上的驱油效率,提高采收率的潜力较大。为了评价吐哈低渗透稀... 我国低渗透油藏储量丰富,低渗透油藏水驱后如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该类油藏面临的技术挑战之一,近年来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注气混相驱理论上可达到90%以上的驱油效率,提高采收率的潜力较大。为了评价吐哈低渗透稀油油藏注气能否达到混相状态,开展室内实验研究,采用吐哈低渗透稀油油藏8个区块原油,分别注入来自不同气源的3种气体(CO_(2)、鄯乌管线气、西气东输气),测定最小混相压力(MMP),分析气驱油规律及混相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现有地层压力下,吐哈稀油易与CO_(2)达到混相状态,而注入烃类气(鄯乌管线气或西气东输气)使最小混相压力升高,比CO_(2)驱MMP高10 MPa以上,不易形成混相驱。建议吐哈油田葡北区块采用注鄯乌管线气混相驱、玉果区块注西气东输气混相驱、其他区块注CO_(2)气混相驱,可达到较好的开发效果,为吐哈油田低渗稀油油藏实施注气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稀油油藏 混相气驱 细管实验 最小混相压力 组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单中心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肖志朋 崔雨迪 +3 位作者 潘耀华 万杰清 张晓华 赵兵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前瞻性观察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9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48例患者共50个微小动脉瘤进行数据分析,瘤体最大直径≤3.0 mm定义为微小动脉瘤。破裂微小动脉... 目的前瞻性观察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9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48例患者共50个微小动脉瘤进行数据分析,瘤体最大直径≤3.0 mm定义为微小动脉瘤。破裂微小动脉瘤常规急诊行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常规完善术前检查,评估动脉瘤形态及其位置,选择血管内栓塞,优先考虑单纯弹簧圈栓塞。研究主要观察术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动脉瘤复发率和预后良好率。动脉瘤栓塞即刻评估采用Raymond-Roy分级(R-R分级);临床预后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mRS评分0~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结果所有动脉瘤成功治疗,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19个动脉瘤,包括破裂动脉瘤8个、未破裂动脉瘤11个;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31个动脉瘤,包括破裂动脉瘤7个(22.6%)、未破裂动脉瘤24个(77.4%)。破裂动脉瘤与未破裂动脉瘤治疗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38,P=0.143)。术中操作相关性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2.1%),术后发生迟发性脑梗死1例(2.1%),动脉瘤无关远隔部位出血1例(2.1%)。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R-R分级Ⅰ级)41个(41/50,82.0%);术后6个月随访46例患者的48个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R-R分级Ⅰ级)43个(43/48,89.6%),未见动脉瘤复发;总体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率为95.6%(44/46)。未破裂动脉瘤与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即刻及随访时栓塞程度及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管内栓塞对于破裂和未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治疗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动脉瘤 介入栓塞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稀油油藏水驱后氮气泡沫驱适应性 被引量:5
4
作者 肖志朋 杨胜来 +2 位作者 马学礼 韩继凡 王梦雨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9-734,共6页
吐哈油田低渗透稀油油藏注水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后,水淹程度高,水驱调整措施效果较差,亟需寻找后续提高采收率方法。针对低渗透油藏注入能力差、不适合注聚合物等高黏度流体的特点,利用水驱、氮气泡沫驱和水驱后氮气泡沫驱开展室内实验研... 吐哈油田低渗透稀油油藏注水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后,水淹程度高,水驱调整措施效果较差,亟需寻找后续提高采收率方法。针对低渗透油藏注入能力差、不适合注聚合物等高黏度流体的特点,利用水驱、氮气泡沫驱和水驱后氮气泡沫驱开展室内实验研究,探讨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驱驱油效率随渗透率的增加而升高,与渗透率呈较好的对数关系;氮气泡沫驱驱油效率为67.66%,较水驱驱油效率提高10.62%;氮气泡沫驱可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驱油效率约9.63%。实验用泡沫的残余阻力系数大于1,表明氮气泡沫驱通过堵水调剖,提高了水驱后油藏的采收率,从机理和实验提高驱油效率程度判断,氮气泡沫驱适用于吐哈油田低渗透稀油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油田 低渗透油藏 稀油油藏 水驱 氮气泡沫驱 驱油效率 采收率 残余阻力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钙粘蛋白相关信号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肖志朋 李美华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2590-2593,共4页
血管内皮钙粘蛋白作为血管内皮细胞间的主要连接蛋白,介导内皮细胞连接的稳定并进行相关信号传递,参与调控血管重塑及维持血管完整性。内皮细胞间的相互连接主要有两种方式:黏附连接和紧密连接。这种连接结构由同种抗原的跨膜黏附蛋... 血管内皮钙粘蛋白作为血管内皮细胞间的主要连接蛋白,介导内皮细胞连接的稳定并进行相关信号传递,参与调控血管重塑及维持血管完整性。内皮细胞间的相互连接主要有两种方式:黏附连接和紧密连接。这种连接结构由同种抗原的跨膜黏附蛋白构成,以此再与细胞内的特异性分子相结合,调节细胞肌动蛋白骨架,形成稳定的内皮细胞连接结构[1];且在不同的血管内环境下,内皮细胞的连接功能表现也不一样。本文对血管内皮细胞钙粘连蛋白( VE-cadher-in)相关信号及其调控进行综述,同时探讨该信号通路与脑血管疾病、特别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信号传递 钙粘蛋白 调控 内皮细胞连接 连接蛋白 黏附连接 连接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北油田三间房组油藏天然气重力驱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6
作者 肖志朋 齐桓 +3 位作者 张艺桢 李宜强 姚帅旗 刘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4-340,共7页
为探索吐哈盆地葡北油田实施天然气重力驱开发的可行性,明确不同实施参数下的驱油特征,通过高压物性分析、细管实验、CT扫描成像及全直径岩心驱替实验,分析了葡北油田开发前后中侏罗统三间房组储集层流体的高压物性变化特征,计算了目前... 为探索吐哈盆地葡北油田实施天然气重力驱开发的可行性,明确不同实施参数下的驱油特征,通过高压物性分析、细管实验、CT扫描成像及全直径岩心驱替实验,分析了葡北油田开发前后中侏罗统三间房组储集层流体的高压物性变化特征,计算了目前油藏条件下鄯乌管道气和西气东输气的最小混相压力,比较了不同驱替方式下流体的分布特征及岩心沿程含油饱和度变化,明确了注气速度、注气压力及岩心倾角对天然气重力驱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发后原油密度与饱和压力均增大,黏度变化不明显,原油中C_2—C_6含量显著下降;目前油藏条件下鄯乌管道气和西气东输气与储集层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分别为48.2 MPa和49.5 MPa,均大于原始油气最小混相压力;相比水驱结束状态,天然气重力驱沿程含油饱和度存在较大差异,岩心高部位含油饱和度明显低于低部位含油饱和度,重力驱对于高部位原油的动用效果更为明显;较低的注气速度、较高的驱替压力以及较大的倾角均有利于提高天然气重力驱的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葡北油田 中侏罗统 三间房组 天然气重力驱 重力分异 采收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油田水驱后注气混相驱可行性实验 被引量:2
7
作者 肖志朋 刘诗琪 +4 位作者 李艳明 韩继凡 安国强 朱永春 李爱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8-76,共9页
吐哈盆地丘陵油田地层油为轻质油,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水驱采收率较低,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针对油藏水驱后注气混相驱可行性问题,首先利用细管实验测试了一级分离器气与地层油的混相压力,并优选了能实现混相的混相助剂类型(液化石油气... 吐哈盆地丘陵油田地层油为轻质油,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水驱采收率较低,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针对油藏水驱后注气混相驱可行性问题,首先利用细管实验测试了一级分离器气与地层油的混相压力,并优选了能实现混相的混相助剂类型(液化石油气、甲苯、乙二醇丁醚、CO_(2)、富化的天然气)及段塞注入量;其次用油田地层岩心组成的长岩心研究了高含水状态下混相助剂段塞驱+一级分离器气驱+后续水驱的驱油效果。细管实验结果表明,目前地层条件下一级分离器气驱替地层油要实现混相驱需要在注入气前方加入混相助剂段塞。长岩心混相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气驱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在注入气前方加入混相助剂段塞,驱油效果明显提高,随混相助剂段塞注入量的增加采收率增加;但在地层油中溶解能力稍弱的混相助剂(如CO_(2)、富化的天然气)与溶解能力强的混相助剂(如LPG)的作用规律不同,且并不是注入量越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期 混相驱 细管实验 长岩心混相驱油实验 提高采收率 丘陵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分离条件对挥发性原油高压物性及采收率的影响——基于工程案例的探究性实验建设
8
作者 付帅师 朱永春 +5 位作者 韩继凡 李爱芬 肖志朋 刘诗琪 樊冬艳 王增宝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37-244,共8页
基于挥发性油藏注CO_(2)混相驱开发时出现采收率异常的工程问题,探索研究了油气分离条件对挥发性原油高压物性及采收率的影响。通过高压物性和油气分离实验,解释了采收率异常的原因是脱气时较大的压差使挥发油中轻质组分蒸发严重,导致... 基于挥发性油藏注CO_(2)混相驱开发时出现采收率异常的工程问题,探索研究了油气分离条件对挥发性原油高压物性及采收率的影响。通过高压物性和油气分离实验,解释了采收率异常的原因是脱气时较大的压差使挥发油中轻质组分蒸发严重,导致实测地面脱气油量减少。地面油气分离时采用多级脱气可以有效降低油气分离时挥发油中轻质组分的蒸发程度,减少地面脱气油损失。实验得出了挥发油在地面多级分离时的最优分离器压差,在该压差下分离油气时原油中的轻质组分蒸发程度最小。该研究结果对挥发性油藏地面分离条件的确定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原油 高压物性 多级脱气 油气分离条件 探究性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与p120-连环蛋白在兔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肖志朋 熊秋迎 +3 位作者 荣威林 赵剑斓 胡祖力 李美华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019-3019,共1页
我们通过建立兔颅内动脉瘤(IA)模型,检测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与p120-连环蛋白(p120ctn)在不同阶段动脉瘤壁的表达情况,探讨VE—eadherin与p120etn参与IA形成的可能机制。
关键词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 颅内动脉瘤 连环蛋白 表达情况 可能机制
原文传递
SIRT5去琥珀酰化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志朋 张晓华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1年第1期39-44,共6页
Sirtuin 5(SIRT5)属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依赖性的去琥珀酰化酶,主要定位于线粒体基质,与线粒体内代谢及氧化还原过程密切相关。近年来,有关SIRT5在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肿... Sirtuin 5(SIRT5)属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依赖性的去琥珀酰化酶,主要定位于线粒体基质,与线粒体内代谢及氧化还原过程密切相关。近年来,有关SIRT5在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本文就Sirt5去琥珀酰化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作用机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RT5 去琥珀酰化 能量代谢 脑缺血 神经保护
原文传递
模拟血管分叉处血流的体外内皮细胞培养系统 被引量:1
11
作者 荣威林 赵剑斓 +3 位作者 张庐陵 王晓斌 肖志朋 李美华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89-992,共4页
目的 观察血管分叉顶点处的血流切应力(WSS)对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利用改进的灌流及T型流动腔装置,通过调节蠕动泵的转速和流量调节阀来控制冲击力大小,建立模拟血管分叉顶点处血流作用下的内皮细胞培养系统.对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加... 目的 观察血管分叉顶点处的血流切应力(WSS)对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利用改进的灌流及T型流动腔装置,通过调节蠕动泵的转速和流量调节阀来控制冲击力大小,建立模拟血管分叉顶点处血流作用下的内皮细胞培养系统.对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加载流速为250 ml/min[相当于雷诺数(Re)=125]至500 ml/min(Re=250)的稳定剪应力冲击流,观察不同作用时间(3、6、12 h)内皮细胞层的形态学特征.结果 加载250 ml/min的流速下,作用3、6、12 h后冲击点及其周围的细胞仍维持着多边形.而加载流速500 ml/min,12h后,可见高WSS和高切应力梯度(WSSG)区的细胞密度下降且形态被拉长,排列与冲击流方向平行一致,部分细胞向下游迁徙;且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不受细胞增殖抑制剂影响,表明细胞从驻点向下游迁徙是流体作用的结果.结论 改进的细胞流体力学实验装置能模拟体内血流冲击环境,具有冲击力调控方便和安全可靠的优点,能作为研究血管分叉处(颅内动脉瘤好发部位)血流环境下内皮细胞功能及其调控机制的较理想的体外细胞培养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T形流动腔 剪切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