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RS与I-N-M融合的高校图书馆新生态学科服务体系研究——以宁夏大学图书馆实践为例
1
作者 刘芸 张红燕 肖国举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4年第21期134-142,共9页
创新图书馆学科服务新方向、新理念和新生态,深化学科服务内容、方式与途径,是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应对“双一流”建设,提升学科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宁夏大学为例,对其构建的RS+(I-N-M)新生态学科服务体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分析,为... 创新图书馆学科服务新方向、新理念和新生态,深化学科服务内容、方式与途径,是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应对“双一流”建设,提升学科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宁夏大学为例,对其构建的RS+(I-N-M)新生态学科服务体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分析,为更好地实现精准化学科服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共享 新生态 学科服务 高校图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
作者 孙豪杰 王静 +2 位作者 程昱润 肖国举 毕江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55,共11页
探究微生物肥料对不同生长时期酿酒葡萄园土壤化学性质和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为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健康种植及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广泛种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的酿酒葡萄品种“梅鹿辄”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 探究微生物肥料对不同生长时期酿酒葡萄园土壤化学性质和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为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健康种植及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广泛种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的酿酒葡萄品种“梅鹿辄”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4个处理:生物有机肥+化肥减量、生物有机肥灭活+化肥减量、常规化肥用量和空白对照,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不同生长时期各施肥处理条件下土壤细菌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时期各施肥处理土壤细菌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优势菌属为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酸杆菌属(Acidobacterium)RB41、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各施肥处理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对照,且转色期较收获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施用生物有机肥及其基质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亚硝化螺菌属和酸杆菌属RB41的相对丰度,而不施肥处理则降低了亚硝化螺菌属的相对丰度。通过冗余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土壤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及pH值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子,其中碱解氮含量为最主要驱动因子,放线菌可以适应该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程度。微生物肥料能够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土壤pH值和全盐含量,增加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其中以施用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减量处理整体效果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肥料 土壤养分 土壤细菌 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与灌溉对大豆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
作者 杨宁艳 张峰举 +2 位作者 刘吉利 肖国举 杨占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2,共7页
本试验采用增温与灌溉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自动控制红外线辐射器模拟增温,设置3个增温水平,即T0(0℃)、T1(1.5℃)、T2(2℃),以读水表抽水漫灌方式进行灌水,按照大豆正常灌水量4 000 m^(3)/hm^(2)的100%、115%和130%设置3个灌溉定... 本试验采用增温与灌溉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自动控制红外线辐射器模拟增温,设置3个增温水平,即T0(0℃)、T1(1.5℃)、T2(2℃),以读水表抽水漫灌方式进行灌水,按照大豆正常灌水量4 000 m^(3)/hm^(2)的100%、115%和130%设置3个灌溉定额,即W0(4 000 m^(3)/hm^(2))、W1(4 600 m^(3)/hm^(2))、W2(5 200 m^(3)/hm^(2)),增温幅度与灌溉定额两两组合,共9个处理,探究增温与灌溉对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和大豆成熟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处理大豆水分利用率在苗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均无显著性差异。各处理组合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最大的结果如下:T1W2处理使大豆单株结荚数较对照(T0W0)增加了27.77%,T1W2处理使大豆三粒荚数增加了30.09%,T1W2处理较对照大豆单株粒数增加57.40%,T1W2处理的单株产量增加了40.08%,大豆百粒质量在T1W2处理比对照高6.83%,各处理与W0T0处理相比变幅在-27.11%~20.15%之间。综上,增温会影响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构成因素,但灌溉与其互作,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对产量产生的负效应,对大豆生长和产量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为制定合理灌溉定额以应对气候变暖对宁夏引黄灌区大豆种植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为探索大豆在气温升高因子影响下实现稳产增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增温 灌溉定额 大豆 产量构成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对西北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4
4
作者 肖国举 仇正跻 +4 位作者 张峰举 马飞 姚玉璧 张强 王润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30-836,共7页
过去50年,西北半干旱区干旱化趋势明显加强,对作物生产产生了明显影响。未来50年全球气候继续变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必将对粮食安全提出新的挑战。采用红外线辐射器田间增温模拟实验研究表明,随着温度升高马铃薯播种—出苗—现蕾—开... 过去50年,西北半干旱区干旱化趋势明显加强,对作物生产产生了明显影响。未来50年全球气候继续变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必将对粮食安全提出新的挑战。采用红外线辐射器田间增温模拟实验研究表明,随着温度升高马铃薯播种—出苗—现蕾—开花—成熟各生长阶段天数都发生变化。增温0.5—2.5℃,马铃薯播种—出苗、出苗—现蕾阶段分别缩短1—4 d、1—2d,现蕾—开花、开花—熟阶段分别延长1—2 d、1—10 d,马铃薯播种—成熟全生育期延长1—5 d。伴随温度升高,马铃薯全生长期有所延长,特别是盛花期至茎叶枯萎阶段延长明显,这将有利于防止茎叶早衰和淀粉的积累。增温显著减少了每株薯块量、提高了每块薯重,马铃薯产量总体呈现递增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增温1.5—2.5℃,马铃薯增产1.0%—3.5%。增温0.5—2.0℃,马铃薯干物质含量从22.4%增加到24.5%,淀粉含量从72.1%增加到74.4%,粗蛋白含量从1.82%减少到1.52%,还原糖含量从0.24%减少到0.22%,表明增温有利于马铃薯干物质和淀粉的积累,不利于粗蛋白和还原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马铃薯 产量 品质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宁夏引黄灌区土壤盐分及其灌水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肖国举 张强 +3 位作者 李裕 张峰举 王润元 罗成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3,共7页
气候变暖加剧了土壤水分蒸发,带动土壤盐分向上移动,引起土壤盐分增加,导致土壤盐碱危害加剧。采用近35a来的土壤盐分定位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研究气候变暖对宁夏引黄灌区土壤盐分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35a随着全球变暖,宁夏引黄... 气候变暖加剧了土壤水分蒸发,带动土壤盐分向上移动,引起土壤盐分增加,导致土壤盐碱危害加剧。采用近35a来的土壤盐分定位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研究气候变暖对宁夏引黄灌区土壤盐分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35a随着全球变暖,宁夏引黄灌区土壤全盐含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轻盐化土壤、中盐化土壤和重盐化土壤全盐质量分数分别增加0.08、0.13和0.19g/kg;当温度增加0.5~3.0℃时,宁夏引黄灌区轻盐化土壤、中盐化土壤和重盐化土壤淋洗土壤增加盐分所需的灌水量分别增加8.2%~9.1%、8.2%~8.7%和8.3%~8.8%,总灌水量增加1.29~1.40亿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壤 灌溉 土壤盐分 盐化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的施用量 被引量:42
6
作者 肖国举 罗成科 +5 位作者 张峰举 王彬 郑国琦 杨娟 毛桂莲 白海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62-767,共6页
利用燃煤电厂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宁夏西大滩碱化土壤,以降低土壤碱化度和总碱度为目标,采用盆栽试验和土柱模拟试验,确定了改良不同程度碱化土壤脱硫石... 利用燃煤电厂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宁夏西大滩碱化土壤,以降低土壤碱化度和总碱度为目标,采用盆栽试验和土柱模拟试验,确定了改良不同程度碱化土壤脱硫石膏的理论施用量:轻度碱化土壤为12 529.5 kg/hm2,中度碱化土壤为17 256.0 kg/hm2,重度碱化土壤为23 563.5kg/hm2.在脱硫石膏改良的碱化土壤上种植油葵的田间试验表明,由盆栽试验和土柱模拟试验得出的脱硫石膏施用量可以作为大田示范推广的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硫石膏 施用量 碱化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对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肖国举 张强 +2 位作者 张峰举 罗成科 王润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6588-6593,共6页
近40a来,宁夏引黄灌区年平均增温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值,对春小麦生产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控制未来50 a全球升温幅度的范围值,设计增温幅度为0.5—2.5℃,采用红外线辐射器大田增温模拟实验,研究增温对宁夏... 近40a来,宁夏引黄灌区年平均增温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值,对春小麦生产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控制未来50 a全球升温幅度的范围值,设计增温幅度为0.5—2.5℃,采用红外线辐射器大田增温模拟实验,研究增温对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0.5—2.5℃,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全生育期(播种—收获)缩短1—22 d,减产0.5%—18.5%;增温2.0—2.5℃,春小麦全生育期缩短18—22 d,减产16.5%—18.5%。增温引起春小麦三叶期和孕穗期光合速率下降,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最终导致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春小麦 生长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硫石膏施用时期和深度对改良碱化土壤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7
8
作者 肖国举 罗成科 +1 位作者 张峰举 秦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97-203,共7页
选择宁夏西大滩碱化土壤,以油葵为供试作物,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脱硫石膏施用时期和施用深度不同,对改良土壤碱性和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的效果不同。秋季施用较春季施用油葵出苗率提... 选择宁夏西大滩碱化土壤,以油葵为供试作物,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脱硫石膏施用时期和施用深度不同,对改良土壤碱性和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的效果不同。秋季施用较春季施用油葵出苗率提高38.0%,产量提高39.0%;深施(25 cm)脱硫石膏较浅施(10 cm)油葵出苗率提高6.3%,产量提高6.0%。秋季深施较秋季浅施、春季深施、春季浅施油葵出苗率分别提高12.0%、25.6%、21.5%,产量分别提高14.4%、32.7%、29.9%,表明秋季深施较秋季浅施、春季深施及春季浅施对促进油葵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硫石膏 碱化土壤 施用时期 施用深度 油葵 出苗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种植水稻施用量研究 被引量:48
9
作者 肖国举 罗成科 +3 位作者 白海波 张峰举 秦萍 孙兆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376-2380,共5页
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宁夏西大滩碱化土壤,采用拉丁方田间试验设计进行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种植水稻(Oryza sativa)的施用量研究。试验研究表明施用脱硫石膏能够降低土壤碱化度、总碱度和pH值,提高水稻的出苗率和产量。但是,脱硫石... 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宁夏西大滩碱化土壤,采用拉丁方田间试验设计进行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种植水稻(Oryza sativa)的施用量研究。试验研究表明施用脱硫石膏能够降低土壤碱化度、总碱度和pH值,提高水稻的出苗率和产量。但是,脱硫石膏施用量不同,土壤碱化度、总碱度和pH值降低的值不同。根据脱硫石膏施用量与土壤碱化度、总碱度、pH值降低的模拟曲线关系,当脱硫石膏施用量为2.83.1kg·m^-2时,土壤碱化度、总碱度、pH值降低的值达到最大。同时,根据脱硫石膏施用量与水稻出苗率和产量的模拟曲线关系,当脱硫石膏施用量为2.86kg·m^-2,水稻出苗率达到最大,为84.7%;当脱硫石膏施用量为2.79kg·m^-2时,水稻产量达到最大,为0.75kg·m^-2。因此,建议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种植水稻的施用量为2.83.1k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硫石膏 碱化土壤 施用量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06
10
作者 肖国举 张强 王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877-1885,共9页
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气温升高及降水量的变化等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影响最为重要的几个生态因子,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产量、生长发育、病虫害、农业水资源及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 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气温升高及降水量的变化等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影响最为重要的几个生态因子,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产量、生长发育、病虫害、农业水资源及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已对我国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特别是我国北方旱区农业造成重大影响,其中不少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本文综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农田土壤养分变化、农作物生长发育、农作物病虫害与杂草、粮食安全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影响.针对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带来的挑战,探讨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CO2 全球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增温对土壤水分及盐碱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肖国举 张强 +2 位作者 李裕 张峰举 罗成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6-51,共6页
为了研究冬季增温对土壤水分及盐碱化的影响,采用红外线辐射器增温法,在宁夏引黄灌区西大滩试验站进行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冬季增温0.5~2.5℃与未增温比较,土壤层0~20、>20~40、>40~60cm土壤含水率分别减少0.2%~3.9%、0.4%... 为了研究冬季增温对土壤水分及盐碱化的影响,采用红外线辐射器增温法,在宁夏引黄灌区西大滩试验站进行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冬季增温0.5~2.5℃与未增温比较,土壤层0~20、>20~40、>40~60cm土壤含水率分别减少0.2%~3.9%、0.4%~1.4%、0.3%~0.6%;碱化度分别增加1.2%~4.4%、0.1%~0.4%、0.2%~0.6%;总碱度分别增加0.01~0.04、0.01~0.03、0.01~0.02cmol/kg;pH值分别增加0.1~1.0、0.1~0.5、0.1~0.6;全盐分别增加0.05~0.71、0.02~0.20、0.01~0.11g/kg。冬季增温加剧了土壤水分蒸发,增强了土壤盐碱化,导致土壤盐碱化危害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壤水分 温度 土壤盐碱化 宁夏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犁翻与旋耕施用脱硫石膏对改良碱化土壤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肖国举 秦萍 +1 位作者 罗成科 张峰举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33-437,共5页
利用燃煤电厂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宁夏西大滩碱化土壤,采用田间试验进行犁翻与旋耕施用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的效果研究。研... 利用燃煤电厂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宁夏西大滩碱化土壤,采用田间试验进行犁翻与旋耕施用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的效果研究。研究表明犁翻与旋耕施用脱硫石膏,对降低土壤碱化度、总碱度和pH值,提高油葵(Helianthus annuus)出苗率和产量的效果有所不同。采用旋耕较犁翻对降低土壤碱化度、总碱度和pH值,提高油葵出苗率和产量的效果较好。旋耕施用脱硫石膏较犁翻油葵出苗率提高9.4%,产量提高8.2%;犁翻后再旋耕施用脱硫石膏较犁翻与旋耕,效果更好。犁翻后再旋耕较旋耕和犁翻油葵出苗率分别提高13.6%和3.8%,产量分别提高16.2%和7.4%。旋耕施用脱硫石膏较犁翻施用有利于提高产投比,其产投比提高0.13;犁翻后再旋耕较旋耕和犁翻更有利于提高产投比,其产投比分别提高0.14和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硫石膏 施用量 油葵 碱化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研究进展 被引量:113
13
作者 肖国举 王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03-1011,共9页
回顾了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成果 ,分析评价了集水农业的研究进展。随着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研究方法的改进、研究内容的深入、研究领域的扩充 ,提出了广义性集水农业研究范畴。在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应加... 回顾了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成果 ,分析评价了集水农业的研究进展。随着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研究方法的改进、研究内容的深入、研究领域的扩充 ,提出了广义性集水农业研究范畴。在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应加强微集雨微灌溉应用技术、现代集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与集雨网络等高新技术手段的技术集成 ,以提高雨水汇集与利用效率。同时 ,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的研究已经从微生境条件下的农业生态系统延伸至区域生态环境保育。利用汇集雨水合理调配生态用水 ,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农林牧综合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集水农业 技术体系 技术集成 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窖蓄雨水与农作物补充灌溉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肖国举 任万海 +1 位作者 刘一祖 陆元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81-86,共6页
宁夏南部山区属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经多年研究的“窖蓄雨水与农作物补充灌溉技术”已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就圆形直立窖的修建工程及利用蓄积雨水补充灌溉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的增产效益,经济效益分析,提出宁南山区... 宁夏南部山区属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经多年研究的“窖蓄雨水与农作物补充灌溉技术”已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就圆形直立窖的修建工程及利用蓄积雨水补充灌溉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的增产效益,经济效益分析,提出宁南山区利用窖蓄雨水进行补充灌溉农作物,可作为发展旱作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窖蓄雨水 农作物 补充灌溉 宁南山区 圆形直立窖 设计 施工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浓度升高与补充灌溉对中国半干旱地区春小麦田间生态系统边缘效应的影响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5
作者 肖国举 张强 +3 位作者 白虎志 赵鸿 王润元 张峰举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3-112,共10页
试验研究表明,在春小麦全生育期进行补充灌溉和升高CO2浓度能够有效提高田间生态系统边缘效应。与没有CO2浓度升高比较,当CO2浓度升高40-160μmol/mol时,春小麦田间生态系统边缘效应的面积增加1.8-3.6 m^2。在春小麦全生育期补充灌溉60... 试验研究表明,在春小麦全生育期进行补充灌溉和升高CO2浓度能够有效提高田间生态系统边缘效应。与没有CO2浓度升高比较,当CO2浓度升高40-160μmol/mol时,春小麦田间生态系统边缘效应的面积增加1.8-3.6 m^2。在春小麦全生育期补充灌溉60 mm与补充灌溉30 mm比较,田间生态系统边缘效应有显著变化。特别是将CO2浓度升高与补充灌溉进行组合,较没有CO2浓度升高与补充灌溉比较,春小麦田间生态系统边缘效应面积提高了300%-500%。同时研究还表明,在春小麦全生育期CO2浓度升高与补充灌溉可以显著提高春小麦田间生态系统边缘效应系数。CO2浓度升高与补充灌溉进行组合较没有CO2浓度升高与补充灌溉比较,边缘效应系数提高4.0-6.7。因此,CO2浓度升高与补充灌溉组合对提高春小麦边缘效应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效应面积 边缘效应系数 气候变化 春小麦 补充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与耕作方式及补充灌溉等农艺技术组合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16
作者 肖国举 张强 +4 位作者 张峰举 孙兆军 姚玉壁 郑惇 马琨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28,共10页
通过6 a的试验,分别研究了在一般干旱年份(年降雨量超过360 mm)和较严重干旱年份(降雨量低于360 mm),小麦品种(79121-15与定西24)、耕作方式(垄作与平作)及补充灌溉等农艺技术组合对产量的影响。在一般干旱年份,79121-15的产量比定西24... 通过6 a的试验,分别研究了在一般干旱年份(年降雨量超过360 mm)和较严重干旱年份(降雨量低于360 mm),小麦品种(79121-15与定西24)、耕作方式(垄作与平作)及补充灌溉等农艺技术组合对产量的影响。在一般干旱年份,79121-15的产量比定西24的高,并且它们的产量在垄作种植下比平作种植下有显著提高。在严重干旱年份,定西24的产量比79121-15高。无论在一般干旱年份还是严重干旱年份,补充灌溉能够显著提高小麦产量。通过不同品种与耕种方式,以及补充灌溉等农艺技术的组合,可以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在一般干旱年份,组合品种、垄作和补充灌溉等技术措施,79121-15对产量的贡献率与定西24的相比较被提高了7.3%~9.9%。垄作较平作对产量的贡献率提高了9.3%~13.3%。补充灌溉对产量贡献率提高了17.7%~30.0%。但是,在严重干旱年份,组合品种、垄作和补充灌溉的情况下,补充灌溉提高小麦产量25.1%~35.5%,垄作和品种可适度提高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组合 春小麦 垄作 补充灌溉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东麓土壤有机碳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肖国举 李秀静 +2 位作者 郭占强 胡延斌 王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54-1764,共11页
土壤有机碳是作物生长发育的根基,也是陆地重要的碳汇,在全球碳平衡中起着关键的作用。2017—2020年选择宁夏贺兰山东麓生态试验研究区玉米(Zea mays L.)农田生态系统,采用棋盘式区域布点,GPS定点标记并采集样品,开展土壤有机碳对玉米... 土壤有机碳是作物生长发育的根基,也是陆地重要的碳汇,在全球碳平衡中起着关键的作用。2017—2020年选择宁夏贺兰山东麓生态试验研究区玉米(Zea mays L.)农田生态系统,采用棋盘式区域布点,GPS定点标记并采集样品,开展土壤有机碳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玉米净光合速率随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而升高,蒸腾速率随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表现为先减后增;气孔导度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关系,胞间CO_(2)浓度与土壤有机碳呈负相关关系;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成熟期,随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而波动增加;叶绿素在拔节期与大喇叭口期,随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而波动升高。玉米穗长、穗粗,穗粒数、穗质量,根、茎、叶、穗干质量,分别随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机碳从2.45 g·kg^(−1)增加到13.52 g·kg^(−1),玉米穗长与穗粗分别增加44.3%与21.0%,穗粒数与穗质量分别增加49.3%与70.5%,根、茎、叶、穗干质量分别增加61.8%、30.2%、27.1%、19.0%。土壤有机碳为10.5—12.0 g·kg^(−1)时,玉米产量达到较高的范围15.5—15.7 t·hm^(−2);土壤有机碳超过12.0 g·kg^(−1),产量呈现下降趋势。土壤有机碳超过11.5 g·kg^(−1),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呈现下降。贺兰山东麓黄河灌溉生态试验示范区,农田土壤有机碳保持10.0—12.0 g·kg^(−1),能够有效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及水分利用,是较为合理的阈值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碳汇 农田生态系统 玉米 生长发育 水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小种薯育苗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国举 何耀祖 +1 位作者 王海燕 王汉武 《作物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30-31,共2页
宁南山区位于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800m以上,气候特点是冬季时间长而寒冷,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400mm,气候条件适宜马铃薯的生长。近几年,由于马铃薯的退化(当地退化率达4... 宁南山区位于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800m以上,气候特点是冬季时间长而寒冷,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400mm,气候条件适宜马铃薯的生长。近几年,由于马铃薯的退化(当地退化率达42%,退化指数30%)减产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小种薯育苗 栽培技术 定植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小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7
19
作者 赵鸿 肖国举 +3 位作者 王润元 邓振镛 王鹤龄 杨启国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2-327,共6页
利用甘肃省定西农业气象观测站1986—2004年的观测资料,就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小麦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近19年来该地区气候变化呈现暖干化趋势,春小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表现在生长季提前、生长期缩短... 利用甘肃省定西农业气象观测站1986—2004年的观测资料,就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小麦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近19年来该地区气候变化呈现暖干化趋势,春小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表现在生长季提前、生长期缩短、产量下降。相关分析也显示,降水量对春小麦生长的影响程度要高于温度。在春小麦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其阶段生长和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完全一致:气候变化使该地区春小麦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出现时间均提前,而乳熟期出现时间推迟,导致播种—出苗期的营养生长阶段缩短、出苗—拔节期的营养生长阶段延长、拔节—抽穗期的生殖生长阶段缩短,抽穗—乳熟期的生殖生长阶段延长,乳熟—成熟期的生殖生长阶段缩短,最终造成全生长期缩短。出苗—拔节期、抽穗—乳熟期降水量减少对春小麦产量下降有显著的正效应(P<0.05),拔节—抽穗期的增温对产量有极显著的负影响(P<0.01)。预计随着未来全球气候进一步的变暖和半干旱区降水量的减少,将会更加严重影响春小麦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春小麦 气候变化 生长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来西北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21
20
作者 姚玉璧 肖国举 +1 位作者 王润元 张秀云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9-165,共7页
选用西北半干旱区33个气象站1951-2004年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速、蒸发量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主要气候要素变化规律,揭示了近50年来西北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半干旱区降水量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 选用西北半干旱区33个气象站1951-2004年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速、蒸发量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主要气候要素变化规律,揭示了近50年来西北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半干旱区降水量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外绝大多数地区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59.168~-1.143 mm/10 a之间,秋季降水量减少最多,春季次之,而夏季部分地区和冬季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呈略增趋势。降水量存在3年、6~8年的周期振荡特征,3年周期振荡在1962-1966年为中心的局部时段内最强,之后逐渐减弱。6~8年振荡在1980-1985年为中心的局部时段内最强。气温距平呈上升趋势,气温距平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0.074~0.507℃/10 a之间,大部分地区呈先降后升型,转型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冬季气温增高最多,秋季、春季次之,夏季陕、甘、宁交界区及陇中地区气温增高而其余地区气温距平略呈下降趋势。相对湿度近50年来年呈波动变化。平均风速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略增外,其余各地均呈下降趋势。蒸发量近50年来年际变化趋势除个别地方呈上升趋势外,其余各地蒸发量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相对湿度 半干旱区 中国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