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被引量:8
1
作者 肖唐鑫 刘立 +1 位作者 强琚莉 王乐勇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32-337,F0002,共7页
201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Richard F.Heck,日本科学家Ei-ichi Negishi和Akira Suzuki。这三名科学家是因为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而获奖。它为化学家提供了一款... 201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Richard F.Heck,日本科学家Ei-ichi Negishi和Akira Suzuki。这三名科学家是因为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而获奖。它为化学家提供了一款精致的工具来合成复杂的有机分子。这一成果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笔者对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领域作了粗浅的介绍,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钯催化 偶联反应 诺贝尔化学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介质中二甲基姜黄素脂质体对金属离子的荧光识别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正义 邵丹迪 +2 位作者 殷乐 肖唐鑫 孙小强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46-1050,共5页
通过薄膜分散法制备二甲基姜黄素(ASC-J9)脂质体,其粒径分布均匀且在水中的分散效果好,平均粒径为145. 7 nm,分散系数为0. 361。将ASC-J9脂质体作为水溶性的荧光探针,通过荧光猝灭法可选择性识别Fe^(3+)、Fe^(2+)及Cu^(2+)。经过条件筛... 通过薄膜分散法制备二甲基姜黄素(ASC-J9)脂质体,其粒径分布均匀且在水中的分散效果好,平均粒径为145. 7 nm,分散系数为0. 361。将ASC-J9脂质体作为水溶性的荧光探针,通过荧光猝灭法可选择性识别Fe^(3+)、Fe^(2+)及Cu^(2+)。经过条件筛选得到最佳荧光测试条件为:ASC-J9脂质体浓度为5. 0×10^(-5)mol/L,平衡时间5 min,测试温度25℃。由Job's曲线和荧光滴定结果判断该探针与Fe^(3+)和Cu^(2+)的络合比均为1∶1,与Fe~^(2+)的络合比为2∶1; Stern-Volmer方程判断该荧光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分别为KFe(Ⅲ)=9. 63×10~4L/mol,KFe(Ⅱ)=3. 65×10~5L/mol,KCu(Ⅱ)=2. 32×10~5L/mol;该识别体系检测快速、灵敏度高,对Fe^(3+)、Fe^(2+)、Cu^(2+)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 0×10^(-7)~3. 0×10^(-5)、5. 0×10^(-7)~1. 75×10^(-5)、5. 0×10^(-7)~2. 5×10^(-5)mol/L,检出限分别为6. 41×10^(-7)、3. 28×10^(-7)、5. 08×10^(-7)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姜黄素(ASC-J9) 脂质体 荧光探针 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脲基嘧啶酮衍生的苯并21冠7的合成及其主客体行为
3
作者 肖唐鑫 周玲 +2 位作者 魏小艳 李正义 孙小强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1期29-34,共6页
合成了脲基嘧啶酮衍生的苯并21冠7主体分子和仲铵盐客体分子。该主体分子和客体分子可以通过四重氢键和主客体作用正交自组装成[2]准轮烷二聚体。核磁共振氢谱表明,该[2]准轮烷二聚体的解组装和重新组装可以通过加入和去除K+来可逆调控。
关键词 脲基嘧啶酮 四重氢键 冠醚 准轮烷 主客体作用 正交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分子化学概念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适当深化尝试 被引量:2
4
作者 肖唐鑫 《广东化工》 CAS 2019年第14期186-186,188,共2页
近年来,超分子化学在各个研究领域发展迅猛,与多个学科交叉融合。以有机分子为基础的超分子自组装更是这一发展前沿的核心。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适当穿插超分子化学的概念,不仅能提升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更高层次认识,也能促进他们将来... 近年来,超分子化学在各个研究领域发展迅猛,与多个学科交叉融合。以有机分子为基础的超分子自组装更是这一发展前沿的核心。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适当穿插超分子化学的概念,不仅能提升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更高层次认识,也能促进他们将来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以及医药科学中的学术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化学 有机化学 深化概念 教学尝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前沿科研成果为例示范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交叉融合模式 被引量:1
5
作者 肖唐鑫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7期236-238,共3页
学科的交叉融合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它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内在需求。当前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主要集中于教授学生基本有机合成单元操作;条件稍好的学校也仅是和仪器分析结合起来,用以表征目标分子的结构特点。... 学科的交叉融合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它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内在需求。当前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主要集中于教授学生基本有机合成单元操作;条件稍好的学校也仅是和仪器分析结合起来,用以表征目标分子的结构特点。本实验设计的目的在于初步尝试应用前沿科研成果,将有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方法交叉融合,以培养学生对有机分子的合成与功能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加深理解有机分子的“结构-性质”二元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实验教学 交叉融合 物理化学 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吡啶-杯[4]芳烃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Fe^(3+)的检测性能
6
作者 李云剑 石靖 +3 位作者 肖唐鑫 孙小强 杨科 李正义 《合成化学》 CAS 2023年第1期33-39,共7页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高选择性检测Fe^(3+)的上沿功能化吡啶-杯[4]芳烃荧光探针,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表征。离子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吡啶-杯[4]芳烃探针的最大吸收峰出现在295 nm处,并在371 nm处显示出一个强的荧光发射带...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高选择性检测Fe^(3+)的上沿功能化吡啶-杯[4]芳烃荧光探针,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表征。离子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吡啶-杯[4]芳烃探针的最大吸收峰出现在295 nm处,并在371 nm处显示出一个强的荧光发射带。与其他金属离子相比,新型探针对Fe^(3+)表现出高选择性和强抗干扰能力的荧光淬灭响应。通过荧光滴定法和Job曲线图研究了探针与Fe^(3+)的结合性。结果表明:探针与Fe^(3+)形成2∶1的配合物,缔合常数为3.26×10^(7)M^(-1),检出限为7.9×10^(-7)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离子 杯[4]芳烃 吡啶 荧光 探针 合成 离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氰基苯乙烯衍生的四苯乙烯给体的超分子连续光捕获系统的构筑和应用
7
作者 张巧娜 陈邓立 +1 位作者 肖唐鑫 王乐勇 《中国科学: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513,共9页
自然界光合作用组织中的光捕获系统表现出高效的能量吸收和转移功能,启发了人们开发各种纳米载体平台和能量转移策略来模仿这一自然现象.在本研究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氰基苯乙烯衍生的四苯乙烯分子(TCP),它同时包含一个亲水的吡啶... 自然界光合作用组织中的光捕获系统表现出高效的能量吸收和转移功能,启发了人们开发各种纳米载体平台和能量转移策略来模仿这一自然现象.在本研究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氰基苯乙烯衍生的四苯乙烯分子(TCP),它同时包含一个亲水的吡啶盐基团.TCP不仅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而且结合了四苯乙烯和氰基苯乙烯的结构特点及其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表现出强烈的绿色荧光发射.依次将市售染料曙红Y(ESY)和磺酰罗丹明101(SR101)掺入纳米颗粒中作为中继能量受体和最终受体,来自给体TCP的激发能可以有效地经由ESY转移到SR101上,实现了87.8%的总能量转移效率.最后,将制备的光捕获纳米颗粒应用于发光二极管(LED)器件中,实现了颜色可调的发光.这项工作展示了在分子和超分子层面对发光材料进行调控的策略,构建了高效的连续光捕获系统,在制造明亮的可调发光材料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捕获系统 超分子自组装 四苯基乙烯 氰基苯乙烯 聚集诱导发光
原文传递
利用四重氢键和主客体作用构筑超分子共聚物 被引量:3
8
作者 肖唐鑫 周玲 +2 位作者 魏小艳 李正义 孙小强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44-949,共6页
合成了一种同时含有脲基嘧啶酮基团(UPy)和苯并21冠7基团(B21C7)的单体H以及一种同时含有两个二烷基铵盐单元的单体G.分子H和G中的功能基团均由短间隔基相连.H可以通过四重氢键形成二聚体,进而和G发生主客体组装形成线性超分子共聚物.... 合成了一种同时含有脲基嘧啶酮基团(UPy)和苯并21冠7基团(B21C7)的单体H以及一种同时含有两个二烷基铵盐单元的单体G.分子H和G中的功能基团均由短间隔基相连.H可以通过四重氢键形成二聚体,进而和G发生主客体组装形成线性超分子共聚物.对该超分子共聚物进行了如下表征:随浓度变化1H NMR,粘度测试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该结果将启发在更多领域中利用正交策略构筑各种超分子聚合物智能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化学 四重氢键 自组装 超分子聚合物 冠醚 大环 主客体作用
原文传递
对亚苯基桥联双脲基嘧啶酮衍生物的超分子自组装研究
9
作者 齐丽杰 丁逸涵 +7 位作者 肖唐鑫 吴浩然 刁凯 鲍成 申永 李正义 孙小强 王乐勇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847-3852,M0011,共7页
超分子聚合物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动态材料,对超分子聚合过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自组装规律,而且为开发智能材料提供理论支持.研究了对亚苯基桥联的双脲基嘧啶酮(UPy)衍生物M1~M3的四重氢键超分子聚合.这些单体分子之间的唯一区别是其... 超分子聚合物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动态材料,对超分子聚合过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自组装规律,而且为开发智能材料提供理论支持.研究了对亚苯基桥联的双脲基嘧啶酮(UPy)衍生物M1~M3的四重氢键超分子聚合.这些单体分子之间的唯一区别是其间隔基(寡聚乙二醇)的长度不同.通过测试随单体浓度变化的1H NMR,NOESY和粘度等研究了这些单体分子基于环链平衡的超分子聚合行为.结果表明间隔基长度对开环超分子聚合过程有显著影响.其原因是环状单体中亚苯基与二聚UPy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强度不同.具有最短间隔基的M1缺乏π-π作用,而具有最长间隔基的M3具有较弱的π-π作用,因此二者的临界聚合浓度都较低;相比之下,间隔基长度适中的M2具有较强的π-π作用,从而导致其有较高的临界聚合浓度(189mmol·L-1).最后,进一步研究了M1~M3与缺电子环番"blue-box"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示只有M3与环番发生主客体作用.该模型促进了对分子结构与超分子聚合之间紧密关系的认识,这对精确调控超分子聚合以及开发定制材料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化学 四重氢键 自组装 超分子聚合物 大环 主客体作用
原文传递
基于柱芳烃的超分子人工光捕获系统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巧娜 钱宏伟 肖唐鑫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546-2560,共15页
自然界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光捕获、能量转移和光催化等重要步骤,最终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则是由大量蛋白质和叶绿素等光合色素通过超分子作用组装起来的实体.受自然界启发,人们借助超分子自组装构筑了一系列高效的... 自然界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光捕获、能量转移和光催化等重要步骤,最终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则是由大量蛋白质和叶绿素等光合色素通过超分子作用组装起来的实体.受自然界启发,人们借助超分子自组装构筑了一系列高效的人工光捕获系统.柱芳烃是一类性质优良的大环主体分子,其结构稳定,不仅易于合成,且易于衍生化,具有优异的主客体性能,在超分子化学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超分子化学家利用基于柱芳烃的大环主客体作用构筑了各种功能化光捕获系统.本文对基于柱芳烃光捕获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按照能量传递的级别,概述了一次能量转移和二次连续能量转移的柱芳烃光捕获系统,以及相应的应用.最后,对柱芳烃光捕获系统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芳烃 主客体作用 光捕获系统 超分子自组装 聚集诱导发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