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1
1
作者 罗栋强 王华 +2 位作者 段国平 何书喜 陈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131-133,共3页
目的:评估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矫正超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超高度近视患者20例40眼接受普通型ICL或散光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TICL)治疗,术前屈光度球镜-10.0~-18.0D,柱镜-0.25~-3.00D,等效球镜-15.32D,术后随访... 目的:评估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矫正超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超高度近视患者20例40眼接受普通型ICL或散光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TICL)治疗,术前屈光度球镜-10.0~-18.0D,柱镜-0.25~-3.00D,等效球镜-15.32D,术后随访12mo,观察指标包括UCVA,BCVA、角膜地形图、主观和客观验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测量、裂隙灯检查。结果:术后12mo,裸眼视力≥0.8者占80.0%(32眼)。30.0%(12眼)的术眼BCVA较术前提高1行,15.0%(6眼)的术眼BCVA较术前提高2行。术后12mo术眼屈光度在±0.50D者达70.0%(28眼)。术前患者平均眼压为16±2.8mmHg,术后6mo平均眼压为17±3.4mmHg,术前术后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518,P=0.776),术前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为2823±243.6个/mm2,术后6mo平均为2709±273.2个/mm2,术前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794,P=0.422)。未发生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及并发性白内障。结论: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度近视 有晶状体眼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EK和LASIK治疗散光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罗栋强 王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1348-1350,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的疗效。方法:近视性散光行LASEK治疗的患者84例(168眼),LASIK治疗的患者92例(184眼),根据散光分为Ⅰ组(散光-0.25~-1.75D)、Ⅱ组(... 目的:比较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的疗效。方法:近视性散光行LASEK治疗的患者84例(168眼),LASIK治疗的患者92例(184眼),根据散光分为Ⅰ组(散光-0.25~-1.75D)、Ⅱ组(散光-2.0~-3.75D)和Ⅲ组(散光-4.0~-5.75D),随访6mo观察两术式的治疗效果。观察指标包括术后裸眼视力(UCVA)、散光度、裂隙灯检查、眼压及角膜地形图。结果:术后6moⅢ组中裸眼视力(UCVA)≥1.0者LASEK占78.6%,LASIK占50.0%,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661,P<0.05);残余散光度LASEK为-0.43±0.35D,LASIK为-0.72±0.46D,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524,P<0.02);Δsimk值LASEK为0.60±0.39D,LASIK为0.86±0.47D,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149,P<0.05)。结论:LASEK治疗高度散光具有良好的效果,与LASIK相比其安全性、预测性更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i-LASIK和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早期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罗栋强 王华 +1 位作者 何书喜 陈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2290-2292,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角膜微型刀上皮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近视散光行Epi-LASIK治疗的... 目的:探讨分析角膜微型刀上皮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近视散光行Epi-LASIK治疗的患者32例64眼,LASIK治疗的患者63例126眼,将患者根据柱镜度数分为2组:Ⅰ组(柱镜-0.25~-2.75D,Epi-LASIK 20例、LASIK 48例)、Ⅱ组(柱镜-3.00~-5.00D,Epi-LASIK 12例、LASIK 15例)。随访6mo观察两种术式的疗效。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残余散光度、角膜愈合情况、眼压及角膜地形图等。结果:术后6mo,Ⅱ组中UCVA较术前明显提高,EpiLASIK为21眼(87.5%),LASIK为19眼(63.3%),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055,P<0.05);残余散光度Epi-LASIK为-0.41±0.30D,LASIK为-0.74±0.36D,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672,P<0.05);角膜散光Epi-LASIK为0.63±0.34D,LASIK为0.81±0.52D,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234,P<0.05)。结论:Epi-LASIK治疗≥-3.00D散光与LASIK相比具有更好的效果和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微型刀上皮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桥蛋白及其受体CD44在白内障及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2
4
作者 罗栋强 谭浅 蒋剑 《眼视光学杂志》 2006年第3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及其受体CD44在白内障患者及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规律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2例前囊下白内障1、7例核性白内障、14例皮质性白内障患者和11例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OPN和CD44的表...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及其受体CD44在白内障患者及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规律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2例前囊下白内障1、7例核性白内障、14例皮质性白内障患者和11例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OPN和CD44的表达,并进行阳性细胞计数和各组间比较。结果OPN与CD44在前囊下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48%±4.14%和45.55%±5.52%,在皮质性白内障为4.36%±1.12%和3.05%±1.02%,在核性白内障和正常晶状体中表达为阴性。前囊下白内障组中OPN及CD44的阳性表达率与核性白内障、皮质性白内障及正常人晶状体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前囊下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OPN和CD44的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r=0.866)。结论OPN及CD44在前囊下白内障及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均表达为阳性,在前囊下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明显增强,两者在前囊下白内障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分析 晶体 上皮细胞/分析 骨桥蛋白/分析 CD44/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制瓣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陶思思 王华 +1 位作者 罗栋强 陈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72-775,共4页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行飞秒LASIK手术患者76例(127眼),等效球镜度数≤-9.00 D,柱镜度数≥-0.50 D,按术前散光度数分为中低度散光组(-0.50^-2.00 D)51例(93眼)、高度散光组(-2.25^-5.00 D...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行飞秒LASIK手术患者76例(127眼),等效球镜度数≤-9.00 D,柱镜度数≥-0.50 D,按术前散光度数分为中低度散光组(-0.50^-2.00 D)51例(93眼)、高度散光组(-2.25^-5.00 D)25例(34眼)。收集并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散光及散光轴位变化,使用CRAVY矢量分析法将散光进行相关分析,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中低度散光组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85眼(91%);术后残余散光在±0.5 D以内82眼(88.2%),±1.0 D以内93眼(100%);高度散光组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30眼(89%)。术后残余散光在±0.5 D、±1.0 D以内分别为26眼(76.5%)、33眼(97.0%)。散光进行CRAVY矢量分解分析,术后中低度散光组J0为-0.068±0.152、J45为0.001±0.123,高度散光组J0为-0.019±0.184、J45为0.018±0.212,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运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对近视散光的治疗安全、有效,且准确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角膜磨镶术 近视 散光 CRAVY矢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屈光手术方式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何书喜 李东伟 +3 位作者 王华 罗栋强 陈蛟 李前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1382-1384,共3页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和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三种手...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和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三种手术方式术后人眼角膜高阶像差(包括彗差、球差及总高阶像差均方根)的变化。方法:近视患者82例164眼,其中行飞秒激光制瓣(FSLASIK)手术者31例62眼,B组行SBK者31例62眼,C组行LASEK者20例40眼,分别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15d;1,3mo彗差(C7,C8)、球差(C12)及高阶相差均方根(RMSh),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视力:术后各时段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角膜像差:三种手术方式对患者角膜像差均有显著影响,三组患者角膜彗差(C7,C8)、角膜球差(C12)、高阶相差均方根(RMSh)均于术后1d开始显著增加(P<0.05)。术后3mo,患者的C7,C8,C12和RMSh均未恢复至术前水平。但FS-LASIK组患者增幅比其它两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SBK和LASEK相比,飞秒做瓣LASIK在术后早期拥有较好的裸眼视力,且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增幅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 波前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图伦滴眼液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早期视疲劳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华 梁荣 罗栋强 《眼视光学杂志》 2008年第5期386-388,共3页
目的观察施图伦滴眼液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早期视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LASIK手术后第1周主诉视近疲劳症状的患者111例(222眼),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除术后常规用药外,治疗组加用... 目的观察施图伦滴眼液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早期视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LASIK手术后第1周主诉视近疲劳症状的患者111例(222眼),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除术后常规用药外,治疗组加用施图伦滴眼液。定期观察两组视疲劳症状缓解情况并进行评分,观察时间为4周。结果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视疲劳症状均有所缓解,术后第1周两组的评分分别为5.62±2.18和6.04±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周和第3周,治疗组的视疲劳评分分别为4.72±1.65和3.24±1.13,对照组分别为5.66±2.54和3.82±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图伦滴眼液可以有效缓解LASIK术后早期视疲劳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图伦滴眼液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方法 视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P-3,OPN和TIMP-1在白内障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谭浅 蒋剑 罗栋强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7-741,共5页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metalloproteinase-3,MMP-3)、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1,TIMP-1)在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metalloproteinase-3,MMP-3)、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1,TIMP-1)在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MMP-3,OPN和TIMP-1在31例前囊下性白内障,28例核性白内障和12例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MMP-3在前囊下性白内障的表达高于核性白内障、正常晶状体(χ2=31.49,34.479;均P=0.000),而在核性白内障与正常晶状体中无明显差别(χ2=2.449,P=0.118);OPN在前囊下性白内障的表达高于核性白内障和正常晶状体(χ2=29.450,15.889;均P=0.000);TIMP-1表达在3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囊下性白内障MMP-3和OPN的表达水平相关(r=0.381,P=0.035),而MMP-3和OPN与TIMP-1的表达水平不相关(r=0.121,-0.289;P=0.516,0.114)。结论:MMP-3和OPN的表达增强及MMP-3/TIMP-1的表达失衡可能与前囊下性白内障的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3 骨桥蛋白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白内障 晶体 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K和LASIK治疗老视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华 罗栋强 +1 位作者 何书喜 陈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1401-1404,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传导性角膜成形术(conductive keratoplas-ty,C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应用单眼视治疗老视的临床效果和视觉质量。方法:21例(26眼)及24例(41眼)老视患者分别接受CK和LASIK治疗... 目的:比较分析传导性角膜成形术(conductive keratoplas-ty,C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应用单眼视治疗老视的临床效果和视觉质量。方法:21例(26眼)及24例(41眼)老视患者分别接受CK和LASIK治疗,术前患者屈光度球镜+0.75^+2.0D,散光≤+0.75D,术后预期目标屈光度主导眼矫正为0^-0.5D,非主导眼矫正为-1.5^-2.5D近视状态且近视力≥0.5(J3),术后随访1a。结果:术后1aCK组和LASIK组双眼裸眼视力≥0.8且近视力≥J3者分别为52.4%、66.7%,近视力≥0.33(J4)者分别为81.0%、87.5%,两组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眼等效球镜屈光度与预期目标相差±0.5D以内者分别为42.3%、70.7%,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眼散光度在±0.75D以内者分别为57.7%、92.7%,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眼角膜光学视功能区CK组和LASIK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术眼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无明显下降;术后1a患者术眼有干眼症状者CK组为3眼(11.5%),LASIK组为8眼(19.5%),两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单眼视原理采用CK和LASIK治疗老视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两种手术方式的远期疗效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视 传导性角膜成形术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单眼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型谷胱甘肽促进LASEK术后上皮修复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荣 何书喜 +2 位作者 王华 陈蛟 罗栋强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111-112,共2页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促进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nsis,LASEK)术后角膜上皮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治疗组65例(130眼)采用天亿+碘必舒滴眼液(3g/L妥布霉素...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促进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nsis,LASEK)术后角膜上皮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治疗组65例(130眼)采用天亿+碘必舒滴眼液(3g/L妥布霉素+1g/L地塞米松)+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对照组52例(104眼)采用碘必舒滴眼液+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术后观察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4项症状,按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1,2,3分;术后第1,2,3,5d观察术后反应并评分,第5d开始根据上皮修复情况取镜,记录上皮修复时间。结果:术后第1~3d治疗组术后反应评分为4.1±1.3,3.0±0.8和1.2±0.6,对照组分别为4.1±1.4,3.1±0.8和1.4±0.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第5d两组评分分别为0.6±0.5和0.8±0.7,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平均上皮修复时间为5.6±0.7d,对照组为6.2±0.9d,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能促进LASEK术后角膜上皮修复,缩短角膜接触镜使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型谷胱甘肽 LASEK 角膜上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导性角膜成形术治疗老视眼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华 罗栋强 +1 位作者 陈蛟 何书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1211-1213,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单眼视原理采用传导性角膜成形术(Conductive keratoplasty,CK)治疗老视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方法:选择31例(40眼)有明显老视症状的患者,术前屈光度球镜+0.50^+2.50D,散光≤+0.75D,采用CK进行治疗,术后预期目标... 目的:探讨应用单眼视原理采用传导性角膜成形术(Conductive keratoplasty,CK)治疗老视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方法:选择31例(40眼)有明显老视症状的患者,术前屈光度球镜+0.50^+2.50D,散光≤+0.75D,采用CK进行治疗,术后预期目标屈光度主导眼矫正为0.00^-0.50D,非主导眼术后目标屈光度为-1.50^-2.50D,且近视力≥0.5(J3),术后随访1a以上。结果:术后1a双眼裸眼远视力≥0.8且近视力≥0.5(J3)或近视力≥0.33(J4)者分别为61.3%,74.2%;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a等效球镜屈光度与预期目标差值在±0.50D、±1.00D以内者分别为45.0%,82.5%;术后1a术眼散光度在±1.00D以内者为87.5%;术后双眼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无严重干眼症的发生;术后1a90.3%的患者表示满意。结论:应用单眼视原理采用CK治疗老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其远期疗效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视 传导性角膜成形术 单眼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华 罗栋强 《眼视光学杂志》 2008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的远期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LASEK治疗近视患者105例202眼,分为高度近视组(A组,等效球镜-6.00~-9.75D)56例104眼和超高度近视组(...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的远期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LASEK治疗近视患者105例202眼,分为高度近视组(A组,等效球镜-6.00~-9.75D)56例104眼和超高度近视组(B组,等效球镜≥-10.00D)49例98眼,术后观察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ion acuity,UCV A)、最佳矫正视力(bese corrected vision acuity,BCV A)、屈光状态、Simk等效值、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后表面Diff值的变化情况以及Haze发生率,随访2年以上。结果术后第24个月时A、B两组UCVA≥0.8者分别为82.7%、69.4%;屈光度在±1.00D以内者分别为89.4%、76.5%;A组术后有19眼BCVA较术前提高1~2行,3眼下降1行,B组术后有16眼BCVA较术前提高1~2行,5眼下降1行,2眼下降2行;A组、B组术后第1个月角膜Simk等效值和角膜中央厚度分别与组内术后第3、第6、第12、第24个月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术后3个月以后不同时间点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B组术后角膜后表面Diff值较术前增加,B组增加明显大于A组,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A、B组角膜后表面Diff值术后不同时间点组内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24个月B组Haze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4070.000,P=0.001)。结论LASEK是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高度近视 超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500准分子激光治疗仪术中测量中央角膜厚度的研究
13
作者 陈蛟 王华 +1 位作者 何书喜 罗栋强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1828-1830,共3页
目的:探讨EX500准分子激光治疗仪(EX500 Excimer Laser workstation)术中测量LASIK患者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nreal thickness,CCT)的准确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13—01/06在我院行LASIK手术的63例120眼患者分别用EX500和A... 目的:探讨EX500准分子激光治疗仪(EX500 Excimer Laser workstation)术中测量LASIK患者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nreal thickness,CCT)的准确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13—01/06在我院行LASIK手术的63例120眼患者分别用EX500和A型超声测厚仪进行CCT测量,按A超测量值〉550μm,500~550μm,〈500μm分为三组。用Moria公司SBK微型角膜刀切开角膜瓣后再次分别用EX500和A超进行CCT测量。EX500进行准分子激光消融,完成后测量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对以上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术前CCT的平均测量值:A超为527.9±34.3μm,EX500为528.5±34.6μ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6,P=0.085)。其中CCT〉550μm组的平均测量值:A超为571.4±17.3μm,EX500为572.7±15.7μ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7,P=0.072)。CCT500~550μm组的平均测量值:A超为523.4±13.1μm,EX500为524.2±12.4μ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4,P=0.058)。CCT〈500μm组的平均测量值:A超为484.5±9.8μm,EX500为483.7±8.9μ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95,P=0.174)。掀起角膜瓣后CCT的平均测量值:A超为401.3±34.2μm,EX500为393.4±38.9μ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69,P=0.000),EX500测量平均值明显低于A超组。准分子激光消融完成后测量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的平均测量值:A超为332.6±38.3μm,EX500为307.3±37.1μ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65,P=0.000)。结论:对于LASIK患者术前角膜CCT的测量,EX500与A超的平均测量值无明显差异,但对于掀起角膜瓣后和准分子激光消融后角膜剩余基质床厚度的测量,EXS00测量值低于A超的测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角膜厚度 EX500 A型超声测厚仪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桥蛋白在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14
作者 谭浅 罗栋强 蒋剑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635-637,共3页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2例前囊下性白内障、17例核性白内障、14例皮质性白内障患者和11例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OPN的表达,并进行阳性细胞计数和...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2例前囊下性白内障、17例核性白内障、14例皮质性白内障患者和11例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OPN的表达,并进行阳性细胞计数和各组间比较。结果:OPN在前囊下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多,其阳性表达率与核性白内障、皮质性白内障及正常人晶状体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OPN在前囊下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阳性,在前囊下白内障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桥蛋白 白内障 晶状体上皮细胞 基因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射对人眼视觉质量影响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5
作者 罗秋月 王华 罗栋强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270-273,共4页
随着社会发展,对视觉健康提出新要求,以往通过视力及对比敏感度来评估人眼视觉功能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不能真实反映人眼视觉功能。为了追求更敏感准确的客观评价方法,国内外专家对视觉质量进行一些探讨性研究。研究证实散射作为影响人... 随着社会发展,对视觉健康提出新要求,以往通过视力及对比敏感度来评估人眼视觉功能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不能真实反映人眼视觉功能。为了追求更敏感准确的客观评价方法,国内外专家对视觉质量进行一些探讨性研究。研究证实散射作为影响人眼视觉质量的一个独立因素,可以对视觉功能做出更科学的评价。关于散射对人眼视觉质量的影响,就近几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 视觉质量 影响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4c与普通ICL矫治高度近视术后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梁红霞 李新秀 +5 位作者 王华 何书喜 罗栋强 陈蛟 杨平辉 吴意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8期2564-2566,共3页
目的评估V4c与普通人工晶体(ICL)晶体植入术矫治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高度近视患者12例24眼接受V4c型晶体治疗,26例48眼接受普通型ICL治疗,术前屈光度球镜-6.0^-20.0D,手术后随访1个月,观察: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膜地形... 目的评估V4c与普通人工晶体(ICL)晶体植入术矫治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高度近视患者12例24眼接受V4c型晶体治疗,26例48眼接受普通型ICL治疗,术前屈光度球镜-6.0^-20.0D,手术后随访1个月,观察: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膜地形图、主观和客观验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测量、裂隙灯检查指标以及术后视觉质量调查问卷。结果术后1月,V4c型晶体和普通型晶体患者的裸眼视力都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V4c型晶体较普通型晶体裸眼视力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2,P=0.003)。术后V4c型晶体和普通型晶体患者的眼压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4c型晶体植入术矫正近视比普通型ICL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人工晶状体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安全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罗栋强 王华 +2 位作者 陶思思 何书喜 陈蛟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712-716,共5页
目的 评估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接受普通型PPC-ICL或散光型PPC-TICL植入矫正手术的超高度近视患者32例(64眼),术前球镜度-10.0~-19.0 D,柱镜度0.0~-3.0 D... 目的 评估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接受普通型PPC-ICL或散光型PPC-TICL植入矫正手术的超高度近视患者32例(64眼),术前球镜度-10.0~-19.0 D,柱镜度0.0~-3.0 D,等效球镜度为(-15.16±3.15)D,术后随访2年,观察指标包括UCVA、BCVA、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前房深度(ACD)、前房角(ACA)宽度、PPC-ICL拱高及晶状体透明度.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2年所有患者UCVA较术前明显提高,等效球镜度小于±1.0 D者达75%(48眼).术前患者眼压平均为(15.0±3.6)mmHg,术后2年平均为(16.0±3.3)mmHg,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4,P>0.05),术前患者ACD平均为(3.14±0.19)mm,术后2年平均为(2.70±0.26) mm,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7,P<0.05).术前ACA宽度平均45.00°±7.19°,术后平均32.80°±6.75°,术后ACA宽度较术前降低,平均减少13.20°±6.17°,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86,P<0.05).术前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为(2 844±266)个/mm2,术后2年平均为(2 729±255)个/mm2,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6,P>0.05).术后位于理想拱高(250~750 μm)者58眼,占总眼数91%.术后2眼发生晶状体前囊下混浊,无继发性青光眼和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 PPC-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近视 退行性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远视眼老视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华 罗栋强 陈蛟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093-1097,共5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远视眼老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收集32例(64只眼)因远视眼老视行LASIK患者的资料。术前屈光度数:球镜为+0.75-+3.00 D,柱镜为0.00~+1.75D。术后预期目标屈...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远视眼老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收集32例(64只眼)因远视眼老视行LASIK患者的资料。术前屈光度数:球镜为+0.75-+3.00 D,柱镜为0.00~+1.75D。术后预期目标屈光度数:主视眼为0.00~-0.50D视远,非主视眼为-1.50~-2.50D视近,目标近视力等于或高于J3。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观察术后双眼裸眼远近视力、角膜形态、屈光度数及对比敏感度等。本研究采用t检验、X^2检验、SNK—q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SIK术后12个月双眼裸眼远视力≥0.8且近视力等于或高于J3及等于或高于J4的患者分别为53.1%(17/32)及87.5%(28/32)。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屈光力较术前[角膜直径3mm区域为(44.12±1.38)D、5mm区域为(43.42±1.53)D]均有明显增加,且对应的角膜非球面参数Q值,如主视眼术后1、3、6、12个月分别为-0.514±0.053、-0.416±0.065、-0.389±0.076、-0.368±0.087,亦呈负值增加(t=19.25,12.14,9.82,8.11;P〈0.01)。术后12个月等效球镜屈光度数与预期目标差值在±0.50D和±1.00D以内者主视眼分别为87.5%(28/32)、100.0%(32/32),非主视眼分别为56.2%(18/32)、90.6%(29/32)。术后6个月双眼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3,0.45,0.37,1.06,0.64;P〉0.05);术后12个月主诉有干眼症状的患者占15.6%(10/23),满意度调查84.4%(27/32)患者对疗效满意。结论根据单眼视原理采用LASIK治疗远视眼老视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其远期疗效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远视 老视 视觉 单眼
原文传递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矫正成人超高度近视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颖卓 王华 +3 位作者 罗栋强 何书喜 陈蛟 钟兴武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644-646,共3页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矫正成人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眼视光医学中心验配RGPCL的24例(43眼)成人超高度近视患者,根据其屈光度、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和配适情况选择合适...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矫正成人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眼视光医学中心验配RGPCL的24例(43眼)成人超高度近视患者,根据其屈光度、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和配适情况选择合适的RGPCL镜片。戴镜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配戴RGPCL时的矫正视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采用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框架眼镜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4.62-0.15,≥4.9者1眼,占2%:配戴RGPCL后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4.77-0.16,94.9者16眼,占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96,P〈0.05);与戴镜后7d相比,戴镜后1个月舒适度指标总积分及异物感、视力波动、痒、刺痛、干涩、充血症状的积分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3.948、63.823、39.168、6.459、57.733、44.164、39.420,P均〈0.05)。与戴镜后1个月相比,戴镜后3个月总积分、异物感、视力波动、充血症状积分持续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5.536、22.484、11.537、16.229,P均〈0.05);痒、刺痛、干涩症状积分与戴镜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1.184、1.398,P均〉0.05)。镜片配适中心定位好,活动度良好,未见角结膜严重并发症。结论RGPCL矫正成人超高度近视可明显提高其矫正视力,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镜 硬性透氧性 近视 退行性 症状 并发症 成年人
原文传递
传导性角膜成形术治疗兔眼白内障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书喜 刘伟 +3 位作者 黄海荣 王华 陈蛟 罗栋强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9年第4期244-247,共4页
目的评估传导性(热凝)角膜成形术(CK)治疗兔眼白内障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早期疗效。方法正常新西兰大白兔15只(30眼)制作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模型,待屈光状态稳定后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行CK治疗。结果经CK治疗后角膜散光度减少0.30D~2.80D... 目的评估传导性(热凝)角膜成形术(CK)治疗兔眼白内障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早期疗效。方法正常新西兰大白兔15只(30眼)制作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模型,待屈光状态稳定后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行CK治疗。结果经CK治疗后角膜散光度减少0.30D~2.80D,平均为(1.33±0.75)D(P<0.01);术后1d、1周、1月、3月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术前、术后角膜散光轴位发生变化(P<0.05)。结论传导性角膜成形术可以减少白内障角膜切口术后的角膜散光,但亦可能产生新的散光,使散光轴位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光 传导性(热凝)角膜成形术 白内障摘出术 角膜地形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