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费者视角下乡村旅游扶贫分析——以赣南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黄侦 罗有 +1 位作者 谭鹏举 王子鸣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130-136,共7页
乡村旅游以当地特有的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等作为主要的旅游活动,被认为是改善农村和农村扶贫的重要方式。当前政府以及各界学者都十分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赣南地处中部内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其乡村地域广袤,有着丰... 乡村旅游以当地特有的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等作为主要的旅游活动,被认为是改善农村和农村扶贫的重要方式。当前政府以及各界学者都十分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赣南地处中部内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其乡村地域广袤,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通过问卷调研探讨消费者视角下赣南乡村旅游扶贫问题,并从满足消费者休闲放松、体验参与、公益需求及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等方面提出优化赣南乡村旅游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消费者视角 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北省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罗有 樊帆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24期267-272,共6页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湖北省现有农业经营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美国和日本的农业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湖北省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提出几条道路选择:一是注重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加强农业科研相关机构与基地的带动作用;三...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湖北省现有农业经营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美国和日本的农业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湖北省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提出几条道路选择:一是注重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加强农业科研相关机构与基地的带动作用;三是提升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四是支持合作联社的发展。最后提出促进湖北省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创新探讨 乡村振兴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史视阈中东汉“永初羌叛”再探 被引量:2
3
作者 罗有 王海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97-110,共14页
汉安帝永初元年(107)爆发而"连十余年"的"羌叛",起因、发展、平息皆与生态环境状况关系密切。永初之前,西北边地"降羌"多由"河谷"转至"沃野",然"吏人豪右""小吏黠人&... 汉安帝永初元年(107)爆发而"连十余年"的"羌叛",起因、发展、平息皆与生态环境状况关系密切。永初之前,西北边地"降羌"多由"河谷"转至"沃野",然"吏人豪右""小吏黠人"的"徭役""侵夺",未使其分享到环境变迁带来的农牧业收益,反令之"穷恚无聊""积以愁怨"。永初伊始,气候环境变迁导致"阴阳差越,变异并见""连旱蝗饥荒",最终引起大规模、持续不断的"羌貊叛戾"。滇零政权"自称天子于北地",利用宁夏平原"谷稼殷积""水草丰美"的生态环境优势和便利交通条件,与汉军展开以"丁奚城"拉锯战为代表的持久战,成为"永初羌叛"的典型。"比年""丰穰""秋稼茂好"预示着生态环境的良向转变,汉地方官借以"招诱",羌人获得生存空间、资源,"羌叛"平息。纵观"永初羌叛",人文因素应发挥根本作用,而生态环境的推力亦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环境史 汉安帝 永初羌叛 丁奚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衣”抑或“王孙”——以“新黔首挟兵令”为重心的韩信身世再探 被引量:1
4
作者 罗有 王海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32-37,共6页
司马迁笔下之韩信"始为布衣",学界多以此断定韩信乃平民出身,分析《史记》所言"始为布衣"者,其出身皆存疑。《淮阴侯列传》中所载"母冢""执戟"故事与"王孙"一称似乎对韩信真实出身... 司马迁笔下之韩信"始为布衣",学界多以此断定韩信乃平民出身,分析《史记》所言"始为布衣"者,其出身皆存疑。《淮阴侯列传》中所载"母冢""执戟"故事与"王孙"一称似乎对韩信真实出身有所暗指,利用出土文献中"新黔首挟兵令"相关简文,考察韩信于淮阴"好带刀剑",很可能与秦王朝对原六国贵族之后的特殊赐爵相关。"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不仅体现出司马迁对韩信的敬仰与惋惜,或许也蕴含了两人心理上的某种共鸣,进而影响了其笔下韩信人物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信 始为布衣 王孙 新黔首挟兵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道人本:长平之战“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发微——基于《史记》创作宗旨与史迁人文观
5
作者 罗有 王海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7-34,共8页
长平之战“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或非“实录”,而是史迁“一家之言”。“二百四十人”含有“太白”星象运转中“二百四十日”的天人文化隐寓,寓指了长平的战争走向与秦并天下趋势。司马迁在吸收董仲舒“春秋公羊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 长平之战“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或非“实录”,而是史迁“一家之言”。“二百四十人”含有“太白”星象运转中“二百四十日”的天人文化隐寓,寓指了长平的战争走向与秦并天下趋势。司马迁在吸收董仲舒“春秋公羊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求天人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巧妙地将“二百四十人”与“遗其小者”的人本倾向相缀合。在秦汉文化价值观“古今之变”的背景下,“遗其小者”则处于秦人长平“杀降”行为的对立面,是司马迁对战争手段、家族命运与个人悲剧根源的反思。“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的文本记述可谓“大一统”的天下运势中,史迁以天人文化视角尊重个体生命的反战情感寄托,是《史记》创作宗旨在列传细节之处的生动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平之战 二百四十 遗其小者 《史记》创作宗旨 史迁人文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匈奴列传》所见“史迁笔法”辨析四题——兼论司马迁“求同存异”的民族思想
6
作者 罗有 王海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26-31,共6页
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后,续作《匈奴列传》运用了"错乱""对比反衬"等"史迁笔法"隐讳表达个人的真实政论与民族思想。通过"互见"《史记》各篇目相关内容,分析出"各有分地"&... 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后,续作《匈奴列传》运用了"错乱""对比反衬"等"史迁笔法"隐讳表达个人的真实政论与民族思想。通过"互见"《史记》各篇目相关内容,分析出"各有分地""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与"王恢之死"呈现"错乱"之笔记述,"强使中行说"与"天子罢(庄)参"和"约为兄弟""单于以下皆亲汉"与"丈人行也""单于益骄"为"对比反衬"之笔。上述四笔围绕汉匈关系环环相扣,寓论断于序事,共同反映了司马迁"求同存异"的民族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匈奴列传》 史迁笔法 汉匈关系 求同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基坑支护工程中的TAM灌浆施工
7
作者 罗有 《新材料·新装饰》 2021年第8期93-94,共2页
文章阐述了深基坑支护工程的特点,分析了TAM两阶段灌浆工法,并以某桥梁工程为例,探究了深基坑支护工程中的TAM灌浆施工实践。
关键词 深基坑支护工程 TAM灌浆施工 灌注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三粒子系统的磁化平台与热力学性质研究
8
作者 王劲 罗有 廖艳华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46-50,共5页
采用伊辛模型,引入统计物理中配分函数方程,推导出具有不同自旋数值的一维三粒子系统的磁矩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粒子之间的交换作用与磁场之间形成竞争,竞争的结果导致磁化过程中出现磁化台阶。台阶处对应的磁矩值与单粒子自旋大小有... 采用伊辛模型,引入统计物理中配分函数方程,推导出具有不同自旋数值的一维三粒子系统的磁矩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粒子之间的交换作用与磁场之间形成竞争,竞争的结果导致磁化过程中出现磁化台阶。台阶处对应的磁矩值与单粒子自旋大小有关,且台阶的宽度会受到交换强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辛模型 配分函数 磁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驱动与区域共融:“寒苦”境域下汉代“北边”社会人口经营
9
作者 罗有 王海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24年第8期54-62,共9页
两汉“实边”政策有所嬗变,西汉以“徙民实边”“夷夏之防”经营“北边”;东汉则采取“诏囚”“占著”与“抚接夷狄”的人口新政。两汉之际气候冷干化且自然灾害频发,在上述转变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生态驱动作用。东汉“北边”人口结构... 两汉“实边”政策有所嬗变,西汉以“徙民实边”“夷夏之防”经营“北边”;东汉则采取“诏囚”“占著”与“抚接夷狄”的人口新政。两汉之际气候冷干化且自然灾害频发,在上述转变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生态驱动作用。东汉“北边”人口结构的质变对区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西汉“北边”多“民俗质木”,东汉“北边”各民族则孕育出“剽悍”“强勇”的共同社会风习,客观上推动了超越政权存在的民族“三交”。汉末各民族“错居”“杂处”,初步造就“北边”社会的区域共同体意识,为魏晋时期民族交融高潮的到来奠定心理基础。生态环境变迁对汉代“北边”人口政策的影响,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过程中所起作用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汉代 北边 人口经营 区域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