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肥对棕壤氨氧化细菌和古菌丰度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罗培宇 樊耀 +3 位作者 杨劲峰 葛银凤 蔡芳芳 韩晓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78-685,共8页
【目的】氨氧化是氮转化过程的限速步骤,其由氨氧化微生物所驱动。本研究旨在探明37年玉米–大豆轮作施肥条件下影响棕壤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变化规律。【方法】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耕层土壤(0—20 cm)为材... 【目的】氨氧化是氮转化过程的限速步骤,其由氨氧化微生物所驱动。本研究旨在探明37年玉米–大豆轮作施肥条件下影响棕壤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变化规律。【方法】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耕层土壤(0—20 cm)为材料,选取其中9个施肥处理进行取样分析:不施肥(CK)、低量氮肥(N_1)、高量氮肥(N_2)、氮磷肥(N_1P)、氮磷钾肥(N1PK)、高量有机肥(M_2)、高量有机肥+低量氮肥(M_2N_1)、高量有机肥+氮磷肥(M_2N_1P)、高量有机肥+氮磷钾肥(M_2N_1PK)。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其氨氧化微生物丰度,通过对土壤基本化学性质和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冗余分析找出影响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主要因素。【结果】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土壤p 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明显高于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处理。各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的含量总体呈现有机肥处理>化肥处理>CK;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单施化肥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 H值,施用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其中N_2处理的土壤pH最低,M_2处理的土壤pH最高。不同施肥处理氨氧化细菌(AOB)的丰度为0.94×10~6~5.77×10~6 copies/g干土,氨氧化古菌(AOA)的丰度为3.56×10~6~1.22×10~7 copies/g干土;施用有机肥处理AOB和AOA丰度显著高于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处理,其中M2处理的AOB和AOA丰度最高,单施氮肥处理的AOB和AOA丰度最低。冗余分析(RDA)表明,影响棕壤AOB和AOA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有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且与AOB和AOA丰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长期轮作施肥显著改变了棕壤的化学性质,从而对氨氧化微生物的丰度产生了显著影响。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及AOB和AOA的丰度,对维持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数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试验结果也为今后通过改变土壤p 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性质对AOB和AOA进行调节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壤 定位试验 长期施肥 氨氧化微生物 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营养研究法课程建设与教学革新 被引量:1
2
作者 罗培宇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47期235-236,共2页
《植物营养研究法》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核心主干课之一。论文针对该课程特点,讨论植物营养研究法课程如何建设,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提出了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及更新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 《植物营养研究法》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核心主干课之一。论文针对该课程特点,讨论植物营养研究法课程如何建设,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提出了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及更新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并期望通过这些教学革新提高此课程的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营养研究法》课程 改革 微课 翻转课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内生固氮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促生长作用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韩梅 罗培宇 +2 位作者 肖亦农 钮旭光 韩晓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4-97,共4页
从玉米东单90和郑单958健康鲜植株中分离纯化内生细菌,利用乙炔还原法测定分离物的固氮酶活性,得到2株固氮酶活性较高的菌株SD1A和SD2A,分别为3284.3C2H4.h-1·mL-1和3206.8nmolC2H4·h-1·mL-1;将SD1A和SD2A的纯培养物对... 从玉米东单90和郑单958健康鲜植株中分离纯化内生细菌,利用乙炔还原法测定分离物的固氮酶活性,得到2株固氮酶活性较高的菌株SD1A和SD2A,分别为3284.3C2H4.h-1·mL-1和3206.8nmolC2H4·h-1·mL-1;将SD1A和SD2A的纯培养物对植物分别进行土培和水培回接试验,结果均能从植物体内重新分离到出发菌株,表明SD1A和SD2A为内生固氮菌;通过对菌株理化特性试验,结果证明二者均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trevisan)。用SD1A和SD2A处理的植株在水培试验中,株高分别为35.95cm和35.32cm,地上部干重分别为0.106g和0.101g,与对照植株相比(株高30.38cm、地上部干重0.085g)达差异显著水平;土培试验中株高分别为68.18cm和68.58cm,地上部干重分别为1.06g和1.09g,根干重分别为0.160g和0.185g,与对照植株相比(株高62.00cm、地上部干重0.64g、根干重0.085g)均达差异显著水平,表明SD1A和SD2A对幼苗期玉米具有显著的促生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内生固氮菌 固氮酶活性 促生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棕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碳氮含量变化 被引量:18
4
作者 苏慧清 韩晓日 +4 位作者 杨劲峰 罗培宇 戴健 杨明超 何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24-932,共9页
【目的】探究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全氮的影响,以期深入了解施肥对土壤培肥、改善土壤结构的机制。【方法】选取不施肥(CK),化肥(NPK),低量有机肥(M_1),低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_1NPK),高... 【目的】探究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全氮的影响,以期深入了解施肥对土壤培肥、改善土壤结构的机制。【方法】选取不施肥(CK),化肥(NPK),低量有机肥(M_1),低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_1NPK),高量有机肥(M_2),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_2NPK)6个处理。采集棕壤37年长期定位试验微区不同施肥处理的0—20 cm和20—40 cm土样,分析其水稳性团聚体(>1 mm、1~0.5 mm、0.5~0.25 mm、0.25~0.053 mm及<0.053 mm)分布及其有机碳、全氮分配特征。【结果】棕壤长期施肥对团聚体分布及其碳氮的影响0—20 cm大于20—40 cm,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减少。各处理团聚体及碳、氮在团聚体中的分配主要在黏粉粒中(40%以上)。与CK相比,NPK处理显著提高了黏粉粒的含量,降低大团聚体与微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黏粉粒储碳比例;M_1、M_2处理显著增加>1 mm团聚体数量及其SOC含量,显著增加>0.25 mm各粒级团聚体的储碳比例,且M_2处理显著高于M_1处理;M_1NPK、M_2NPK处理也显著增加>1 mm团聚体数量及其SOC含量,M_1NPK与M_2NPK处理在NPK处理的基础上依次增加0.5~0.25 mm(M_1NPK)、1~0.5 mm及>1 mm团聚体的储碳比例,M_2NPK处理>0.25 mm团聚体储碳比例最高,土壤团聚体全氮的变化趋势与有机碳类似。【结论】棕壤连续有机无机配合施用可显著增加土壤大团聚体数量、SOC、TN含量及其储碳、氮比例,是提高土壤质量、改善土壤结构的有效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壤 长期施肥 团聚体分布 有机碳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肥料学课程引“研”于“教”体会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劲峰 李娜 +4 位作者 罗培宇 王月 安宁 戴健 韩晓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3期232-234,共3页
以土壤肥料学课程为例,通过将科研工作中采用的方法、使用的实物、获得的成果等引入教学中,就强化课程重要性、提高学生兴趣、强化认知、增强理解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课堂教学中应融入更多的生产和科研实例,形成"以科研促教学... 以土壤肥料学课程为例,通过将科研工作中采用的方法、使用的实物、获得的成果等引入教学中,就强化课程重要性、提高学生兴趣、强化认知、增强理解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课堂教学中应融入更多的生产和科研实例,形成"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本科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认知、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料学 科学研究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启发式实践教学改革——以“农业生产实习”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劲峰 韩晓日 +3 位作者 李炳学 李娜 王月 罗培宇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44期132-133,共2页
以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实践操作能力出发,通过对"农业生产实习"实践课采用启发式和对比式教学改革,达到提升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主动性,锻炼学生查阅文献能力、报告撰写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实践能力 启发式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植物营养与肥料”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被引量:2
7
作者 战秀梅 韩晓日 +4 位作者 杨劲峰 罗培宇 王月 李娜 孙振涛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3年第6期131-133,共3页
“新农科建设”为我国高等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植物营养与肥料”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最重要的专业领域之一,通过分析“植物营养与肥料”类课程教学建设的必要性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 “新农科建设”为我国高等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植物营养与肥料”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最重要的专业领域之一,通过分析“植物营养与肥料”类课程教学建设的必要性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行业发展和国家需求角度树立教学理念、从实践教学的各环节来加强改革与创新等措施,旨在提高农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对农资专业人才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建设”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植物营养与肥料 实践教学 改革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原料生物炭对氮、磷、钾的吸附和解吸特性 被引量:31
8
作者 彭启超 刘小华 +4 位作者 罗培宇 梁伟健 刘宁 杨劲峰 韩晓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63-1772,共10页
【目的】通过三种不同原料生物炭(玉米秆炭、稻壳炭、稻秆炭)对氮、磷、钾的吸附解吸试验,了解不同材料来源的生物炭对无机养分的吸附和解吸特征,为将其作为添加物来调节有机肥的性质提供参考。【方法】在pH 6.75±0.25、25℃下,采... 【目的】通过三种不同原料生物炭(玉米秆炭、稻壳炭、稻秆炭)对氮、磷、钾的吸附解吸试验,了解不同材料来源的生物炭对无机养分的吸附和解吸特征,为将其作为添加物来调节有机肥的性质提供参考。【方法】在pH 6.75±0.25、25℃下,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对三种不同原料生物炭(玉米秆炭、稻壳炭、稻秆炭)氮、磷、钾的等温吸附进行拟合。对吸附养分后的生物炭进行连续5次解吸,前4次采用水浸提,第5次浸提采用1 mol/L KCl浸提氮,0.5 mol/L的NaHCO3浸提磷,1 mol/L的CH3COONH4浸提钾。【结果】1) 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均可用来拟合生物炭对氮、磷、钾的等温吸附,Langmuir方程对氮、磷的吸附拟合较好,Freundlich方程对钾的吸附拟合较好。对不同原材料而言,稻秆炭对氮、磷、钾的吸附性能均较好,其最大吸附量qm分别为(2.44±0.15) mg/g、(2.91±0.12) mg/g和(4.97±0.22) mg/g。2)不同原材料生物炭对氮、磷、钾的单次解吸率和总解吸率具有一定的差异。生物炭对阳离子(铵根离子和钾离子)的最大吸附量受阳离子交换量和酸性官能团的数量以及pHpzc影响,对磷酸根的最大吸附量主要与阳离子交换量和碱性官能团的数量有关。【结论】所试三种生物炭对氮、磷、钾的吸附存在单分子层吸附和多分子层吸附,在单次解吸率和总解吸率上不同原料生物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生物炭对氮和钾吸附的总量上,物理性吸附的贡献高于化学吸附;对磷的吸附总量上,化学吸附的贡献高于物理吸附。三种生物炭对氮、磷、钾的固储和缓释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稻秆炭的保肥供肥能力优于玉米秆炭和稻壳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无机养分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棕壤大豆产量的演变及土壤氮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玉颖 沈丰 +6 位作者 杨劲峰 蔡芳芳 付时丰 罗培宇 李娜 戴健 韩晓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920-1934,共15页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东北棕壤大豆产量的演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及土壤氮素累积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实现大豆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始于1979年的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轮作体系为玉...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东北棕壤大豆产量的演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及土壤氮素累积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实现大豆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始于1979年的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轮作体系为玉米-玉米-大豆,选取其中的12个处理,分为化肥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氮磷钾肥配施(NPK);低量有机肥区:单施低量有机肥(M_(1))、低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_(1)N、M_(1)NP、M_(1)NPK);高量有机肥区:单施高量有机肥(M_(2))、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_(2)N、M_(2)NP、M_(2)NPK)。分析长期不同施肥下大豆产量的演变规律以及39年轮作施肥对大豆氮素吸收与收获期土壤氮素累积分布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各施肥处理大豆平均产量均显著提高,且低量有机肥区和高量有机肥区大豆平均产量高于化肥处理,M_1NPK和M_2NPK处理平均产量最高,分别为3 147和3 238kg·hm^(-2),较NPK处理提高了9.5%和12.7%。灰色-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年际可得趋势产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低量有机肥区各处理大豆产量的变异系数最低,稳定性好,产量可持续性指数(YSI)较高,介于0.41—0.51,均高于高量有机肥区各处理。配施有机肥大豆季肥料贡献率提高,但低量与高量有机肥区差异不显著。配施有机肥39年,大豆植株吸氮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增加,以低量有机肥区的M_(1)NPK处理最高,为314.2 kg·hm^(-2)。低量有机肥区,土壤矿质氮主要累积在0—60 cm土层,60—100 cm土层矿质氮累积量较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各处理0—80 cm土层矿质氮累积高于M_(1)处理,可为作物吸收提供有效氮源,但80—100 cm土层矿质氮较上层土壤降低,减少了氮素淋失风险;其中,M_1NPK处理0—60 cm土层矿质氮累积最高,60—100 cm随土层深度增加矿质氮累积呈持续降低趋势,而高量有机肥区M_(2)NPK处理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有机无机肥配施39年增加了0—20 cm土层全氮及微生物量氮含量,且高于20—40 cm土层。M_(1)NPK和M_(2)NPK处理0—20 cm土层全氮含量较NPK处理分别增加了13.9%和5.5%,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增加了32.6%和92.1%。【结论】长期不同施肥影响作物产量、氮素吸收与土壤氮素分布。在东北棕壤地区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中,玉米季氮磷钾化肥配施低量有机肥(13.5 t·hm^(-2)),大豆季仅施用氮磷钾化肥改变土壤氮素分布与累积,进而影响大豆地上部氮素吸收,可增加大豆产量,提高产量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长期配施低量有机肥大豆收获期土壤全氮及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增加了土壤供氮量;同时深层土壤矿质氮累积降低,减少了氮素淋溶风险,有利于大豆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是该轮作体系较为合理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壤 大豆 产量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灰色-线性回归模型 矿质氮 微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施用生物炭对棕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10
作者 高天一 李娜 +3 位作者 彭靖 高鸣慧 罗培宇 韩晓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51-1460,共10页
[目的]土壤磷有效性差、磷肥利用率低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生物炭作为新型土壤改良剂,其独特的理化性质会影响磷素形态及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分析连续施用不同用量生物炭对棕壤不同形态磷素含量及变化规律,探讨各形态磷对棕壤... [目的]土壤磷有效性差、磷肥利用率低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生物炭作为新型土壤改良剂,其独特的理化性质会影响磷素形态及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分析连续施用不同用量生物炭对棕壤不同形态磷素含量及变化规律,探讨各形态磷对棕壤磷素有效性的贡献,以期明确生物炭对棕壤磷素有效性的作用,为其合理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研究对象为连续 5 年增施生物炭的玉米连作棕壤,共设 5 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氮磷钾(NPK )、1.5 t/hm^2 生物炭+氮磷钾(C1NPK)、3 t/hm^2 生物炭+氮磷钾(C2NPK)和 6t/hm^2 生物炭+氮磷钾(C3NPK),采用蒋柏藩、顾益初土壤无机磷分级、Bowman-Cole 土壤有机磷分级方法测定不同形态磷含量,研究不同用量生物炭配施化肥对棕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连续 5 年施用生物炭可显著提高棕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及磷活化系数;明显提高了棕壤 Ca2-P、Ca8-P、Al-P、Fe-P、LOP(活性有机磷)、MLOP(中活性有机磷)含量,降低了 MROP(中稳性有机磷)含量;在磷组分中,MLOP、O-P 分别占棕壤有机磷、无机磷比例最大,为 64.32%、28.43%。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 Ca2-P、Ca8-P 占无机磷比例;Al-P 与有效磷含量相关系数最大为 0.945,LOP、Al-P、MROP 对有效磷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大,分别为 0.318、0.285、 0.261;Al-P、HROP(高稳性有机磷)对有效磷的决策系数分别为 0.295 和 0.130,是棕壤有效磷的主要决策因子和主要限制因子。[结论]施用生物炭可以促进棕壤磷素积累并提高其活性;施用生物炭条件下,Al-P、LOP 是棕壤磷素的活跃组分,提高 Al-P 含量、限制 HROP 含量是生物炭提高棕壤磷素有效性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有机磷形态 无机磷形态 土壤磷素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培肥措施下玉米产量稳定性及棕壤氮素累积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玉颖 戴健 +5 位作者 杨劲峰 罗培宇 李娜 任彬彬 安宁 韩晓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23-834,共12页
【目的】研究长期不同培肥措施下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土壤矿质氮累积分布、微生物量氮含量特征,为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和保证东北棕壤地区农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79年。选取其中... 【目的】研究长期不同培肥措施下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土壤矿质氮累积分布、微生物量氮含量特征,为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和保证东北棕壤地区农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79年。选取其中的12个处理:不施肥对照(CK)、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氮磷钾肥配施(NPK)、低量有机肥(M1)及其与化肥配施(M1N、M1NP和M1NPK)、高量有机肥(M2)及其与化肥配施(M2N、M2NP和M2NPK),分析长期施肥下玉米产量的变化,并于2018年在玉米收获期采集植株和土壤样品,阐明玉米地上部吸氮量变化,0—10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分布、累积及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差异。【结果】长期不同施肥下玉米产量呈波动变化,且在1979—1998年内玉米产量变化趋势较平稳,1999—2018年内变幅较大。M1NPK、M2NPK处理玉米平均产量最高,在试验前20年较NPK处理分别提高了10.3%、11.7%,后20年分别提高了17.1%、19.4%。随着试验年限增加,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加,有机肥配施化肥各处理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在试验前20年和后20年玉米产量的可持续性指数(SYI)介于0.43~0.58和0.50~0.67,低量有机肥配施处理高于高量有机肥配施处理。配施有机肥各处理肥料贡献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且试验后20年M1NPK处理肥料贡献率最高,达54%。施肥40年后(2018年)玉米地上部吸氮量以M1NPK处理最高(302 kg/hm^(2)),与M2NPK处理差异不显著。配施低量有机肥玉米收获期80—10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较低,M1NPK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贮量为127 kg/hm^(2),显著低于M1N和M1NP处理。而高量有机肥配施各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贮量较化肥试区和低量有机肥试区分别增加了324.5%和172.9%,增加了氮素损失风险。此外,长期配施有机肥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但低量和高量有机肥试区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结论】长期不同培肥措施会影响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改变土壤氮素分布和累积,进而影响玉米氮素吸收。低量有机肥(13.5 t/hm^(2))配施氮磷钾化肥可促进玉米生长和氮素吸收,降低0—10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贮量,降低氮素损失风险,增加微生物量氮含量,较高的微生物量氮又可作为有机氮库来增加土壤供氮并固持易损失的矿质氮和肥料氮,以保证玉米的高产稳产和环境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壤 有机无机配合 玉米产量稳定性 氮吸收 矿质氮 微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缓释专用肥配施根瘤菌菌剂的肥效和增产增效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敏 梁伟健 +3 位作者 付时丰 罗培宇 杨劲峰 韩晓日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38,共7页
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将新型缓释肥料配合根瘤菌菌剂施用,同时设置相应的肥料减施处理,研究花生新型缓释肥配施菌剂对土壤肥力和花生产量的影响,为肥料配方的进一步优化和作物减肥增效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常规施肥(CF)、花生缓释专用肥(... 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将新型缓释肥料配合根瘤菌菌剂施用,同时设置相应的肥料减施处理,研究花生新型缓释肥配施菌剂对土壤肥力和花生产量的影响,为肥料配方的进一步优化和作物减肥增效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常规施肥(CF)、花生缓释专用肥(NF)、花生缓释专用肥+根瘤菌菌剂(NF+R)、花生缓释专用肥减量15%(NF-)、花生缓释专用肥减量15%+根瘤菌菌剂(NF-R)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NF、NF+R和NF-R处理的产量均高于CF处理,其中NF+R处理产量最高(4 688.4 kg/hm;)。所有处理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 IFI)与施肥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具体表现为NF+R>NF-R>NF>NF->CF,并且土壤综合肥力评价的结果与土壤的实际生产力基本一致,IFI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状况,表征作物的高产潜力。综上所述,花生缓释专用肥配施根瘤菌菌剂可以增加花生产量和土壤有效养分含量,花生缓释专用肥减量配施根瘤菌菌剂与常规施肥处理效果相当,根瘤菌菌剂发挥了一定的补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缓释专用肥 根瘤菌菌剂 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 肥料效应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对棕壤AM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冬冬 罗培宇 +3 位作者 韩晓日 杨劲峰 蔡芳芳 刘天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51-660,共10页
【目的】探明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大豆轮作棕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肥料长期(38年)定位试验耕层土壤(0—20 cm)为材料,于2016年4月选取其中6个施肥处... 【目的】探明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大豆轮作棕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肥料长期(38年)定位试验耕层土壤(0—20 cm)为材料,于2016年4月选取其中6个施肥处理:1)不施肥(CK);2)单施化学氮肥(N);3)施用化学氮磷肥(NP);4)施用化学氮磷钾肥(NPK);5)单施有机肥(M);6)有机肥和化学氮磷肥配施(MNP)。采用PCR-DGGE和克隆测序,分析了棕壤AM真菌群落结构,并结合环境因素进行冗余分析和典型对应分析。【结果】施用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HN)、有效磷(AP)、速效钾(AK)、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处理,且趋势表现为有机肥处理>化肥处理>CK;与CK相比,单施化肥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 H值,施用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 H值。长期施肥显著改变了土壤中的AM真菌孢子密度,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孢子密度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和不施肥处理。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 H与AM真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而孢子密度与AP、TK、AHN呈显著正相关,AM真菌多样性指数与孢子密度则不相关。聚类分析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将棕壤中AM真菌分为两大类群,分别为不施肥区和施肥区,其相似度仅为42%。通过割胶克隆测序得出从土壤样品中分离的AM真菌种群主要为球囊霉菌,典型对应分析表明AP、AK、TOC、NH_4^+-N显著影响AM真菌的群落组成。【结论】长期定位施肥改变了棕壤的理化性质,从而对AM真菌的群落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棕壤 长期定位试验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生化抑制剂组合对棕壤玉米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罗培宇 霍仁杰 +6 位作者 郭静 杨劲峰 刘宁 孙振涛 房朝辉 李迎 韩晓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4-461,共8页
考察几种生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等方面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棕壤地区适用的生化抑制剂组合,提高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以沈阳农业大学试验地(北纬40°48′,东经123°33′)耕层土壤(0~20 cm)为材料,进行氮... 考察几种生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等方面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棕壤地区适用的生化抑制剂组合,提高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以沈阳农业大学试验地(北纬40°48′,东经123°33′)耕层土壤(0~20 cm)为材料,进行氮肥配施不同种类的生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双氰胺(DCD)、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钙盐]及其组合的玉米盆栽试验。试验共设9个处理:(1)全量尿素+化学磷钾肥(NPK);(2)80%尿素+化学磷钾(N1PK);(3)单施化学磷钾肥(PK);(4)80%尿素+化学磷钾肥+1%DCD+0.1%DMPP(N1PKDP);(5)80%尿素+化学磷钾肥+1%DCD+1%NBPT(N1PKDN);(6)80%尿素+化学磷钾肥+1%NBPT+0.1%DMPP(N1PKNP);(7)80%尿素+化学磷钾肥+20%钙盐+0.1%DMPP(N1PKCP);(8)80%尿素+化学磷钾肥+0.1%DMPP(N1PKP);(9)80%尿素+化学磷钾肥+1%DCD(N1PKD),测定各处理的土壤铵态氮、硝态氮、脲酶活性、硝化潜势、pH、玉米的氮磷钾吸收积累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所有添加生化抑制剂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中铵态氮含量,降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和土壤硝化潜势,提高氮磷钾吸收积累量。与N1PK处理相比,除N1PKDP处理外,其他添加生化抑制剂处理均提高了玉米氮肥利用率、生物量和产量,其中N1PKCP、N1PKP和N1PKD处理效果最明显,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5.02%、4.60%和4.59%;干物质量分别增加16.28%、16.53%和15.67%;产量分别增加21.52%、19.45%和19.67%。除N1PKDP处理外,在棕壤上施用生化抑制剂能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以N1PKCP处理效果最好。生化抑制剂组合并不一定比单一抑制剂施用效果更佳,在特定土壤类型需进行筛选得出效果好的抑制剂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化抑制剂 抑制剂组合 玉米产量 棕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秸秆还田对水稻土碳氮转化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5
作者 李娜 范树茂 +5 位作者 陈梦凡 于庆 罗培宇 杨劲峰 兰宇 韩晓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1-438,共8页
通过秸秆炭化还田和秸秆直接还田对比试验研究生物炭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碳氮转化相关酶、微生物量碳及矿质态氮的影响,为秸秆炭化还田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微区试验,基于等氮磷钾养分设计,设置6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生物... 通过秸秆炭化还田和秸秆直接还田对比试验研究生物炭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碳氮转化相关酶、微生物量碳及矿质态氮的影响,为秸秆炭化还田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微区试验,基于等氮磷钾养分设计,设置6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生物炭(C)、单施秸秆(S)、氮磷钾化肥配施(NPK)、生物炭配施氮磷钾(CNPK)和秸秆配施氮磷钾(SNPK)。分别在水稻插秧前(BF)、分蘖盛期(TS)、抽穗期(HS)和成熟期(MS)研究土壤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蔗糖酶、脲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矿质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等氮磷钾养分条件下,秸秆炭化还田和秸秆直接还田均能提高土壤β-葡萄糖苷酶、脲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并能增加微生物量碳和矿质态氮含量;且生物炭配施氮磷钾化肥和秸秆配施氮磷钾化肥分别优于单施生物炭和单施秸秆;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β-葡萄糖苷酶和蔗糖酶三者之间呈两两显著及极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94*,0.872*和0.956**;矿质态氮分别与蛋白酶活性、脲酶间呈极显著相关(0.966**)和显著相关(0.834*)。在等氮磷钾养分条件下,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蛋白酶和矿质态的促进作用优于秸秆炭化还田。秸秆炭化还田对土壤脲酶、微生物量碳提升作用优于秸秆直接还田。水稻秸秆炭化还田对土壤碳氮转化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秸秆还田 土壤酶 微生物量碳 矿质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棕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侵染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郭静 罗培宇 +3 位作者 杨劲峰 李冬冬 黄月玥 韩晓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4677-4689,共13页
目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有改善根际土壤环境、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增强植物抗逆性和增加农作物产量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明长期施肥条件下玉米-大豆轮作棕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对玉米根系侵染的变化... 目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有改善根际土壤环境、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增强植物抗逆性和增加农作物产量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明长期施肥条件下玉米-大豆轮作棕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对玉米根系侵染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38年)耕层(0—20 cm)土壤为材料,于2016年6月选取其中6个施肥处理:(1)不施肥处理(CK);(2)单施化学氮肥(N);(3)施用化学氮磷肥(NP);(4)施用化学氮磷钾肥(NPK);(5)单施有机肥(M);(6)有机肥和化学氮磷肥配施(MNP),采用PCR-DGGE、克隆测序及台盼蓝染色法,分析土壤和玉米根系定殖的AM真菌群落结构及侵染率,并结合环境因素进行冗余分析和典型对应分析。【结果】施用有机肥处理土壤的碱解氮(AHN)、速效磷(AP)、速效钾(AK)、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处理,且趋势为:有机肥处理>化肥处理>不施肥处理;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单施化肥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而施用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通过PCR-DGGE及割胶测序,从土壤中得到AM真菌条带22条,根系AM真菌条带仅9条,共分离出13个OTU,从土壤样品中分离的AM真菌种群主要为球囊霉菌和巨孢囊霉属,而侵染玉米根系的AM真菌只有球囊霉菌。聚类分析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将棕壤中AM真菌分为了三大类群,分别为单施氮肥处理、施用有机肥处理和其他处理;根系AM真菌分为三大类群,第一类群NPK处理、第二类群为M处理和NP处理、第三类群为其他施肥处理。施用有机肥处理AM真菌的孢子密度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处理,趋势为:有机肥处理﹥化肥处理﹥不施肥处理。各施肥处理AM真菌侵染率趋势为:NPK处理>施用有机肥处理>其他施肥处理。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棕壤AM真菌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无相关性,而孢子密度与土壤AHN、NH_4^+-N、AP、AK、DOC及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侵染率与土壤NO_3^--N呈显著正相关;侵染率与孢子密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AM真菌的多样性与孢子密度和侵染率之间没有相关性。典型对应分析表明AHN、AK、DOC、NH_4^+-N对AM真菌的群落组成影响显著。【结论】长期施肥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从而对棕壤AM真菌的群落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进而对AM真菌的侵染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棕壤 长期施肥 群落结构 侵染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棕壤硝化作用及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马凌云 王月 +4 位作者 蔡芳芳 张诗雨 罗培宇 杨劲峰 韩晓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24-831,共8页
【目的】氨氧化微生物是氨氧化过程的主要驱动者,氨氧化过程作为硝化作用的限速步骤对氮循环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含氯化肥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连续34年施用高氯和低氯化肥对棕壤硝化作用及氨氧化微... 【目的】氨氧化微生物是氨氧化过程的主要驱动者,氨氧化过程作为硝化作用的限速步骤对氮循环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含氯化肥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连续34年施用高氯和低氯化肥对棕壤硝化作用及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方法】该长期试验在等量氮、磷、钾条件下,设置高氯和低氯处理,共8个处理:T1(不施肥);T2(单施尿素);T3(尿素+氯化钾);T4(尿素+过磷酸钙);T5(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T6(尿素+磷酸一铵+氯化钾);T7(尿素+氯磷铵+氯化钾);T8(硝酸磷肥+过磷酸钙+氯化钾),T7为高氯处理。采集0—20cm土壤样品,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氨氧化细菌(AOB)和古菌(AOA)丰度,并结合土壤硝化潜势和基本化学性质,分析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棕壤硝化作用及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及影响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长期施肥降低了土壤pH值,高氯处理降低得最多,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高氯处理的土壤硝化潜势也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且除高氯处理外,配施磷肥的处理土壤硝化潜势显著高于不施磷处理。各处理土壤中AOA丰度均显著高于AOB,高氯处理土壤中AOA、AOB丰度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土壤硝化潜势与AOA和AOB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连续施用高氯化肥34年显著降低了棕壤AOA和AOB丰度,抑制了硝化潜势。该结果可为通过含氯化肥的合理施用来调节土壤AOA和AOB,进而调控土壤氮素循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壤 含氯化肥 长期施肥 硝化作用 氨氧化古菌 氨氧化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基肥配施有机肥对风沙土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玥 韩萌 +5 位作者 杨劲峰 李娜 黄玉茜 罗培宇 王月 韩晓日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15,共8页
本文通过3年连续田间试验,研究炭基肥配施有机肥条件下风沙土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探讨适宜炭基肥用量及有机替代的最佳配比,为减少化肥投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低量炭基肥(C40)、基准用量炭基肥(C50)、高量炭... 本文通过3年连续田间试验,研究炭基肥配施有机肥条件下风沙土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探讨适宜炭基肥用量及有机替代的最佳配比,为减少化肥投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低量炭基肥(C40)、基准用量炭基肥(C50)、高量炭基肥(C60)、有机肥替代20%基准用量炭基肥,以下简称为20%有机替代(C40+M)、40%有机替代(C30+M)和60%有机替代(C20+M)。结果表明,增施炭基肥和炭基肥配施不同比例有机肥均能显著增加花生产量,其中C20+M处理产量最高,为4324.83kg/hm^2。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在不同处理间存在差异,但在单施炭基肥时,表现为随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等养分条件下,配施有机肥处理能够提高土壤中有机碳、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其中40%有机替代处理效果最佳;配施有机肥处理也可提高苗期土壤脲酶活性并延缓土壤蔗糖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综上所述,有效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酶活性和增加花生产量的最佳有机肥替代炭基肥比例为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基肥 有机替代 风沙土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条件下棕壤无机硫组分时空变异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鲁豫 顾博文 +6 位作者 刘小华 马迪 李玥 罗培宇 李娜 韩晓日 杨劲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3-680,共8页
为合理施用含硫肥料,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了长期(32年)不同处理(不施肥、单施化肥、有机肥配施化肥等)条件下,土壤不同层次无机硫时间和剖面分布的特征。本研究选取1979~2011年间的13年收获期0~100cm土壤样... 为合理施用含硫肥料,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了长期(32年)不同处理(不施肥、单施化肥、有机肥配施化肥等)条件下,土壤不同层次无机硫时间和剖面分布的特征。本研究选取1979~2011年间的13年收获期0~100cm土壤样本进行无机硫组分分析,利用连续提取法提取土壤水溶态硫、吸附态硫和酸溶态硫,提取液采用ICP-AES进行硫浓度测定。结果表明:经过32年长期施肥,化肥区中不含硫素投入处理(CK,N1,N2)水溶态硫、吸附态硫、酸溶态硫含量都处于降低趋势。不施肥处理下降幅度最大,3种形态无机硫含量分别降低34.1%,29.3%和51.7%;单纯施入化学氮肥,土壤无机硫降低1.2%~15.2%,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下降幅度增大;含有硫素投入处理(N1P,N1PK)土壤中水溶态硫含量处于增加趋势,与原始土相比分别增加10.7%和46.6%;吸附态硫含量分别增加3.3%和19.8%;酸溶态硫含量处于降低趋势,降低幅度分别为4.1%和18.2%。采用低量有机肥配施化肥或高量有机肥配施化肥均可有效提高3种形态无机硫含量,提升幅度为2.3%~81.0%,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3种形态无机硫含量提升效果更好。水溶态硫、吸附态硫、酸溶态硫剖面分布呈现出明显"V"型,随着土层加深,含量降低;在40~60cm层次其含量降到最低。长期施用不含硫素的化肥会导致土壤中硫素有效性降低;施用含硫化肥会增加水溶态和吸附态无机硫含量、而酸溶态硫含量降低;采用有机肥、有机肥配施化肥均可以提高不同土层无机硫各组分含量,提高了硫素有效性并增大了土壤硫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棕壤 无机硫 时空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作风之弊 解群众之难——定远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综述
20
作者 夏万全 罗培宇 张舒 《新闻世界》 2014年第8期F0003-F0003,共1页
不走过场、不摆形式,边学边改,谋划“先行一步”、学习“深透一层”、服务“多出一招999切实将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铭刻在头脑里、落实到行动上,革作风之弊、除行为之垢,让定远大地涌现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新气象。
关键词 党的群众路线 活动综述 教育实践 作风 定远县 求真务实 清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