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多孔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罗城城 成雪莉 +1 位作者 金湛 袁小亚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3,21,共7页
在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实例中,锂离子不能通过2D石墨烯薄片,必须绕道才能到达电解液中。导致锂离子电池的扩散距离较长,充放电速率较慢。3D石墨烯可以很好地保持2D石墨烯的高导电性、表面丰富性和机械坚固性的特性,以及独特的二维电子行为... 在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实例中,锂离子不能通过2D石墨烯薄片,必须绕道才能到达电解液中。导致锂离子电池的扩散距离较长,充放电速率较慢。3D石墨烯可以很好地保持2D石墨烯的高导电性、表面丰富性和机械坚固性的特性,以及独特的二维电子行为。多孔石墨烯不仅具有独特的孔隙结构,而且引入了丰富暴露的边缘。多孔石墨烯扩展了可能的结构和电学性能的纳米结构,可用于锂离子电池中。综述了3D多孔石墨烯的常规制备方法和3D多孔石墨烯基纳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石墨烯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掺杂冰粉基碳包覆Fe_(3)O_(4)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2
作者 隋林秀 俞丽芯 +7 位作者 罗城城 胡单单 石津津 李力 孙玉恒 胡兵兵 曹蔚琦 袁小亚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6-1024,1030,共10页
碳包覆策略是能有效解决锂离子电池负极用过渡金属氧化物(TMO)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收缩造成的粉化难题的一种有效途径。采用生物基可食用冰粉作为碳源与草酸高铁铵的水凝胶作为前驱物,经一步高温热解制备氮掺杂的冰粉基碳包覆Fe... 碳包覆策略是能有效解决锂离子电池负极用过渡金属氧化物(TMO)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收缩造成的粉化难题的一种有效途径。采用生物基可食用冰粉作为碳源与草酸高铁铵的水凝胶作为前驱物,经一步高温热解制备氮掺杂的冰粉基碳包覆Fe_(3)O_(4),采用XRD、SEM、TEM、XPS、TGA、拉曼光谱、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和电化学阻抗谱等方法对样品的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快速大量制备氮掺杂碳包覆Fe_(3)O_(4)多孔复合材料(N-C@Fe_(3)O_(4)),通过调整原料配比和热处理条件,获得优异的电化学性能。N-C@Fe_(3)O_(4)-5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0.1 A/g电流密度下循环下80圈保持762.74 mAh/g比容量)和较高的倍率性能。相关机理研究表明N-C@Fe_(3)O_(4)复合材料良好倍率性能主要来源于赝电容容量的贡献。复合材料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是由于碳包覆能够防止纳米颗粒团聚,提高导电性以及形成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冰粉基碳包覆TMO是一种改善其电化学储锂性能的有效途径,可推广并改善其他锂离子电池氧化物负极的储锂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Fe_(3)O_(4) 碳包覆 冰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力发电机叶片除冰技术及相关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赵磊 赵仁航 +5 位作者 毛霖 李秦良 蒲云东 王鹏 罗城城 袁小亚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9期183-188,共6页
风力发电机叶片在低温环境下极易结冰,会严重影响风电机组发电效率。针对风电叶片的除冰,分析风电叶片表面覆冰的原因及类型,综述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风电叶片除冰技术,包括涂层除冰、机械除冰、气热除冰及电热除冰,其中电热除冰技术具有... 风力发电机叶片在低温环境下极易结冰,会严重影响风电机组发电效率。针对风电叶片的除冰,分析风电叶片表面覆冰的原因及类型,综述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风电叶片除冰技术,包括涂层除冰、机械除冰、气热除冰及电热除冰,其中电热除冰技术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传统电热除冰技术能耗高,寻找新型的低能耗、高效率电热除冰技术已成为目前重点研发之一。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导电升温性能,在电热除冰领域具有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机叶片 电热除冰 石墨烯 电热膜 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车车通信的轨道交通虚拟连挂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洪伟 赵倩倩 +1 位作者 罗城城 郝明钊 《铁道技术标准(中英文)》 2022年第1期14-18,共5页
中国轨道交通迅猛发展,运营里程、客运量等均居世界前列。但是,鉴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轨道交通依然面临极大的运营压力。为挖掘轨道交通的运输潜力,本文从闭塞控制的基本原理出发,提出了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虚拟连挂技术。结合既有列车控... 中国轨道交通迅猛发展,运营里程、客运量等均居世界前列。但是,鉴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轨道交通依然面临极大的运营压力。为挖掘轨道交通的运输潜力,本文从闭塞控制的基本原理出发,提出了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虚拟连挂技术。结合既有列车控制系统的特征,建立了融合虚拟连挂的新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进一步,面向虚拟连挂模式下列车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基于人工势场法的列车虚拟连挂控制方式,综合考虑了安全的约束和效率的需求。最后,仿真结果验证了虚拟连挂技术的可行性,评估了控制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虚拟连挂 车车通信 人工势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TRGO的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
5
作者 罗城城 《当代化工研究》 2023年第5期173-175,共3页
本文采用Fe^(3+)对氧化石墨烯(GO)进行交联所获得的产物进行热还原生成的热还原石墨烯包裹Fe_(3)O_(4)结构(Fe_(3)O_(4)@TRGO)。采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手段表征其的组成与形貌。并研究了Fe_(3)O_(4)@TRGO作为锂离子... 本文采用Fe^(3+)对氧化石墨烯(GO)进行交联所获得的产物进行热还原生成的热还原石墨烯包裹Fe_(3)O_(4)结构(Fe_(3)O_(4)@TRGO)。采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手段表征其的组成与形貌。并研究了Fe_(3)O_(4)@TRGO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储锂性能。热还原石墨烯在电池循环过程中抑制了Fe_(3)O_(4)的体积膨胀,其三维结构提高了电子传输速率。拥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1A/g电流密度下,循环120次后放电比容量为775.06mAh/g),且在大电流密度下也保持良好的性能(1A/g电流密度下循环110圈后容量为592.49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Fe_(3)O_(4) 还原氧化石墨烯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水热法制备三维石墨烯/Fe_(3)O_(4)复合材料及其储锂性能 被引量:2
6
作者 成雪莉 张维福 +1 位作者 罗城城 袁小亚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66-1074,共9页
Fe_(3)O_(4)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充放电时体积变化较大,导致其容量衰减严重。目前,碳包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式之一。本工作以氧化石墨烯(GO)和Fe^(2+)为原料,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三维石墨烯片包覆Fe_(3)O_(4)纳米颗粒3DG@Fe_(... Fe_(3)O_(4)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充放电时体积变化较大,导致其容量衰减严重。目前,碳包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式之一。本工作以氧化石墨烯(GO)和Fe^(2+)为原料,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三维石墨烯片包覆Fe_(3)O_(4)纳米颗粒3DG@Fe_(3)O_(4)复合材料。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仪、热重分析(TGA)仪、X射线衍射(XRD)仪、拉曼光谱(Raman)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物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呈现石墨烯(G)片包覆Fe_(3)O_(4)纳米颗粒的三明治结构。同时采用了恒流充放电(GCPL)、循环伏安(CV)以及交流阻抗(EIS)等电化学测试方法,着重研究了Fe_(3)O_(4)含量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Fe_(3)O_(4)质量分数为83.2%的3DG@Fe_(3)O_(4)-2电极具有最高的比容量和循环性能,在0.1 A/g的电流密度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412.33 mAh/g,循环100次后的放电比容量为577 mAh/g,是纯Fe_(3)O_(4)电极材料经历100次循环后的6.5倍。一步水热合成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合成条件温和及无需额外添加还原剂等优点;制备的复合电极相比纯Fe_(3)O_(4)具有电极容量高、循环稳定性能好的优势,有助于推动Fe_(3)O_(4)基负极材料在电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碳包覆 四氧化三铁(Fe_(3)O_(4))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交联的预包覆Fe_(3)O_(4)纳米粒子改性rGO自支撑膜的储锂性能
7
作者 曹潘磊 隋林秀 +3 位作者 冯靖芸 张维福 罗城城 袁小亚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0-720,共11页
本工作采用Fe^(3+)对含有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预包覆Fe_(3)O_(4)的GO自支撑膜进行改性处理制备Fe^(3+)诱导交联的预包覆Fe_(3)O_(4)纳米粒子复合热还原型氧化石墨烯自支撑膜(Fe^(3+)@Fe_(3)O_(4)/r GO)。采用扫描电镜(SEM)、... 本工作采用Fe^(3+)对含有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预包覆Fe_(3)O_(4)的GO自支撑膜进行改性处理制备Fe^(3+)诱导交联的预包覆Fe_(3)O_(4)纳米粒子复合热还原型氧化石墨烯自支撑膜(Fe^(3+)@Fe_(3)O_(4)/r GO)。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手段表征材料组成、结构与形貌,并研究Fe^(3+)@Fe_(3)O_(4)/r GO自支撑膜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储锂性能。结果表明球状Fe_(3)O_(4)纳米颗粒被GO片层紧密包裹,且经过Fe^(3+)诱导交联的Fe^(3+)@Fe_(3)O_(4)/r GO自支撑膜稳定性显著提高;电化学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100 m A/g恒流充放电循环100次后,Fe^(3+)@Fe_(3)O_(4)/r GO放电比容量为545 m Ah/g,相比Fe^(3+)交联前的Fe_(3)O_(4)/r GO自支撑膜放电比容量452 m Ah/g明显提高,证明Fe^(3+)交联后的自支撑复合结构显示出优异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本工作简捷高效的制备阳离子诱导交联GO自支撑膜的方法也可推广到其他比容量较高的活性电极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Fe_(3)O_(4) 交联 自支撑 储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