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期长江口—杭州湾邻近海域沉积物粒径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
作者 罗向欣 杨世伦 +1 位作者 张文祥 张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7-147,共11页
为了研究长江口—杭州湾外近海沉积物粒径的现状和近期变化,于2008年4月在该区域用箱式取样器取得了33个表层样,用震动活塞采样器取得7个柱状样;在室内用激光粒度仪对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并与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长江口—杭州湾外近海沉积物粒径的现状和近期变化,于2008年4月在该区域用箱式取样器取得了33个表层样,用震动活塞采样器取得7个柱状样;在室内用激光粒度仪对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并与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表层沉积物总体上呈东粗(砂)西细(泥)的特点,粒径总体上的空间格局与历史时期相似;但砂—泥区界线在研究区北部(长江口和杭州湾外)有向西迁移(蚀退)迹象(西移10~30 km),而在南部(舟山群岛以南)则出现明显向东迁移(淤进)现象(最大超过50 km)。2)当前的表层沉积物形成一条南北连续的泥质带(粒径向南逐渐变细),反映过去存在于舟山群岛以东的最细组分("黏土")带不连续现象在表层现已趋于消失。3)表层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揭示长江入海泥沙的运移方向主要是向南—东南。4)泥质区柱状沉积物具有粉砂和黏土为主但在垂向上(反映在时间上)有粗细多变的特点(侵蚀区表层沉积物有粗化迹象)。研究认为,长江口—杭州湾邻近海域现代沉积物对流域和沿海重大人类活动有较敏感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粒度 人类活动影响 气候变化 长江口 杭州湾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IMS的台风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2
作者 罗向欣 王远飞 邵德民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CAS 2007年第6期420-423,共4页
目前,台风信息常以图形和文字的形式在Internet上发布,以这种形式发布信息存在与客户进行交互的功能不足,图形不能根据用户的请求实时生成,且很少有查询分析功能等缺陷,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以WebGIS的形式发布台风信息,这样即能利用... 目前,台风信息常以图形和文字的形式在Internet上发布,以这种形式发布信息存在与客户进行交互的功能不足,图形不能根据用户的请求实时生成,且很少有查询分析功能等缺陷,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以WebGIS的形式发布台风信息,这样即能利用Internet的信息传播功能,又能利用GIS强大的查询分析功能,实现动态的、交互性强的又具有查询分析功能的信息发布。最后,本文在综合比较ArcIMS胖客户端和瘦客户端的特点,考虑负载平衡的前提下,选择ArcIMS的胖客户端模式设计和建立了台风信息发布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GIS ARCIMS 台风 信息发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淤泥质光滩-盐沼过渡带波浪衰减的观测研究 以长江口崇明东滩为例 被引量:19
3
作者 史本伟 杨世伦 +1 位作者 罗向欣 徐晓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4-178,共5页
关键词 波浪 盐沼 光滩 浪潮仪 衰减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四十年南渡江水下三角洲的冲淤变化及其主控原因 被引量:8
4
作者 吴创收 杨世伦 +3 位作者 罗向欣 谢林 陈沈良 王道儒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9-345,共7页
利用ArcGIS技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南渡江水下三角洲地形资料进行冲淤分析,并探讨冲淤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1963—1980年、1980—1996年和1996—2003年3个时段南渡江水下三角洲的淤积/侵蚀面积比分别为2.2,1.1和0.73,净淤积速率... 利用ArcGIS技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南渡江水下三角洲地形资料进行冲淤分析,并探讨冲淤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1963—1980年、1980—1996年和1996—2003年3个时段南渡江水下三角洲的淤积/侵蚀面积比分别为2.2,1.1和0.73,净淤积速率分别为4.17,~0.002和~2.2 cm/a。这种从淤积为主向侵蚀为主的转变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河流入海泥沙急剧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 海岸冲淤 南渡江 人类活动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长江北支口门附近的冲淤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如生 杨世伦 +2 位作者 罗向欣 陆叶峰 苗丽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41,共8页
根据1981—2012年长江北支口门附近的海图以及遥感数据,利用Arc GIS技术进行计算分析,以了解近30年该区域的冲淤演变特点和规律,从而丰富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案例.结果表明:1981—1997年潮间带围垦面积为13 km2,水域平均淤积速率为... 根据1981—2012年长江北支口门附近的海图以及遥感数据,利用Arc GIS技术进行计算分析,以了解近30年该区域的冲淤演变特点和规律,从而丰富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案例.结果表明:1981—1997年潮间带围垦面积为13 km2,水域平均淤积速率为1.4 cm/a;1997—2012年,潮间带围垦面积为163 km2,水域平均冲刷速率为-7.1 cm/a.31年间,口门内、外水域的淤积速率分别为0.77 cm/a和-1.97 cm/a.结论包括:近30年研究区的冲淤演变受到北支衰亡趋势、口内滩涂促淤围垦和长江流域建坝等引起的入海泥沙通量下降的影响,其中人类活动是近15年研究区冲淤演变的控制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地貌 冲淤演变 长江口北支 人类活动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P与OBS观测悬沙浓度实验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文祥 罗向欣 杨世伦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65,共7页
光学(OBS)和声学方法(ADP/ADCP)进行现场悬沙浓度观测,是目前悬沙浓度变化研究的重要方法。在长江河口,利用ADP、OBS对水体悬浮泥沙浓度进行大、小潮周期现场定点同步观测:(1)在水平方向上,ADP、OBS观测悬沙浓度具有同步峰值变化,但ADP... 光学(OBS)和声学方法(ADP/ADCP)进行现场悬沙浓度观测,是目前悬沙浓度变化研究的重要方法。在长江河口,利用ADP、OBS对水体悬浮泥沙浓度进行大、小潮周期现场定点同步观测:(1)在水平方向上,ADP、OBS观测悬沙浓度具有同步峰值变化,但ADP峰值变化要比OBS平缓;(2)在垂向上,从表层到近底层,悬沙浓度逐渐增加,增加幅度在不同特征时刻、不同水层有较大差异;(3)大、小潮期间,ADP、OBS观测的悬沙浓度与传统方法得到的悬沙浓度的平均相对误差都小于20%;(4)ADP声强信号与OBS浊度、ADP与OBS观测的悬沙浓度,分别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主要结论,OBS可观测传感器附近的悬沙浓度,具有较高的精确度;ADP在观测不同水层水动力参数的同时,可同步提取不同水层的悬沙浓度信息,并且对周围水动力环境没有干扰;在特征时刻取悬沙水样率定OBS和ADP,也可用OBS率定ADP,ADP和OBS观测悬沙浓度结果可以相互验证。可见,利用声学与光学仪器进行现场联合观测,可以提高现场悬沙浓度观测的时空分辨率和准确度,同时,也为深入研究悬沙浓度变化的机制、机理,以及悬沙通量计算提供了一个有效而可靠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浓度 ADP OBS 声强信号 浊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群岛朱家尖岛以东近岸海域沉积物粒度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朝阳 杨世伦 +1 位作者 罗向欣 何海丰 《上海国土资源》 2012年第4期39-43,共5页
海底沉积物粒度对底栖生物、底床抗侵蚀能力以及海底工程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朱家尖岛以东海域58个表层沉积物样及4个柱状样的取样和分析,研究该海域海底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成分中,粉砂最多,平均... 海底沉积物粒度对底栖生物、底床抗侵蚀能力以及海底工程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朱家尖岛以东海域58个表层沉积物样及4个柱状样的取样和分析,研究该海域海底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成分中,粉砂最多,平均占65.5%,黏土次之,平均占25.8%,砂极少,平均只占8.7%;平均粒径4.6~7.6φ,分选系数1.5~2.3。粒度分布上,由陆向海粒径变细,自北向南在研究区域范围内粒径变化不明显。海底沉积物在0.8m深度内垂向粒径变化很小,说明该海域沉积环境总体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群岛 朱家尖岛 海底沉积物 粒度特征 沉积环境 近海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崇明东滩潮沟地貌形态和演变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建华 杨世伦 +2 位作者 史本伟 罗向欣 付信坤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3-50,共8页
利用1994、2000和2009年的崇明东滩TM和ETM遥感图像和GIS技术确定潮沟的平面形态、量算了潮沟的长度和密度;在野外,利用RTK-GPS进行了典型潮沟的地形测量以确定潮沟的发育高程、宽度、深度、宽深比以及断面面积的纵向变化,并利用GIS技... 利用1994、2000和2009年的崇明东滩TM和ETM遥感图像和GIS技术确定潮沟的平面形态、量算了潮沟的长度和密度;在野外,利用RTK-GPS进行了典型潮沟的地形测量以确定潮沟的发育高程、宽度、深度、宽深比以及断面面积的纵向变化,并利用GIS技术建立了该潮沟的三维地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崇明东滩的潮沟主要发育在潮间带上部的盐沼中,北部和中部以单一微弯型潮沟为主,南部以树枝状潮沟为主。(2)1994年潮沟总长度为30.9 km,密度为717 m/km^2;因1998年的盐沼中上部围垦,2000年潮沟总长度和密度分别减少为11.1 km和459 m/km^2;近10a,因盐沼向海淤涨扩大,至2009年,潮沟总长度和密度又分别增大到31.8 km和981 m/km^2;3个时期的潮沟兴衰演变反映了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3)与欧美典型潮间带潮沟侧向移动为主的演变特点不同,崇明东滩的潮沟以继承性的纵向延伸(随着盐沼的向海淤涨)为主。(4)从沟口溯源而上,潮沟的宽深比有明显的减小趋势(从大于340减小为小于18),潮沟的深度有先增大而后减小的趋势。本研究实例表明:与传统手段相比,3S技术是进行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潮间带湿地潮沟形态和演变定量研究的更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沟 3S技术 崇明东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平面上升的淹没效应和岸滩冲淤对潮间带湿地面积影响的分离估算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英文 杨世伦 罗向欣 《上海国土资源》 2011年第3期23-26,45,52,共6页
海平面上升的淹没效应导致潮间带湿地面积损失,泥沙淤积可以抵消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而使潮间带湿地面积持续增长。潮间带湿地面积的实际变化取决于这两个因素的抗衡。本文通过对崇明东滩固定断面高程的重复测量,结合海平面上升速率和潮间... 海平面上升的淹没效应导致潮间带湿地面积损失,泥沙淤积可以抵消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而使潮间带湿地面积持续增长。潮间带湿地面积的实际变化取决于这两个因素的抗衡。本文通过对崇明东滩固定断面高程的重复测量,结合海平面上升速率和潮间带坡度,尝试分离海平面上升和泥沙淤积两因子对潮间带湿地面积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0年间,泥沙淤积使崇明东滩潮间带湿地面积增加1.79km2(平均0.36km2/a),而相对海平面上升的"淹没"效应导致崇明东滩潮间带湿地面积损失约0.44~0.64km2(0.09~0.13km2/a),潮间带面积实际增长1.15~1.35km2(0.23~0.27km2/a)。今后几十年,受全球海平面加速上升和长江入海泥沙进一步减少的影响,崇明东滩潮间带湿地的净淤涨速率可能进一步下降,崇明东滩湿地的开发利用将面临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上升 淤积速率 潮间带 湿地 崇明东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瓯飞浅滩及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水动力响应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创收 黄世昌 +2 位作者 罗向欣 穆锦斌 赵鑫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9-406,共8页
基于2013年4月在温州瓯飞浅滩及附近海域采集大中小潮25个观测点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以及同步流速观测资料,分析表层沉积物的特征以及对水动力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瓯飞浅滩及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径普遍较细,中值粒径范围0.0059~... 基于2013年4月在温州瓯飞浅滩及附近海域采集大中小潮25个观测点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以及同步流速观测资料,分析表层沉积物的特征以及对水动力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瓯飞浅滩及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径普遍较细,中值粒径范围0.0059~0.352mm,平均0.0149mm,以粘土质粉砂为主。空间分布上,粒径呈现出“河口河槽粗,口外海域细”;“北部粗,南部细”分布特征;河口区大小潮沉积物粒径变化明显,而口外海域大小潮沉积物粒径没有明显的差异;沉积物粒径越粗,分选系数越差,偏态系数更偏重负值;粒径越细,分选系数越好,偏态接近正偏;(2)由于受到地形和水动力的影响,不同区域的表层沉积物表现出不同的运移方向;GSTA模型结果显示大小潮泥沙输移方向不同,但总体上还是向南-东南方向运移,泥沙主要来源于上游的河流来沙以及海域来沙,而且局部泥沙的交换也是海域泥沙运移平衡的主要途径;(3)该区域河口区潮流输沙作用范围较大,开敞海域主要分布在5m等深线以内;而对于波浪的掀沙作用主要受到波能的大小以及实际水深的影响。在水深5m以内的近海海域沉积物的泥沙运移主要是以波浪和潮流的联合作用为主,而外海的表层沉积物泥沙运移特征主要是以波浪掀沙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飞浅滩 沉积物 粒度 余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伟 罗向欣 +1 位作者 邵德民 王远飞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9-50,39,共3页
本文结合自主研发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检索系统》,利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与全国主要气象站点的空间关系,对1949年至2005年的热带气旋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挖掘,结合G IS技术表现和分析热带气旋对我国主要站点产生影响的概率分布情况... 本文结合自主研发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检索系统》,利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与全国主要气象站点的空间关系,对1949年至2005年的热带气旋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挖掘,结合G IS技术表现和分析热带气旋对我国主要站点产生影响的概率分布情况。这不仅有利于气象部门从宏观上把握易受热带气旋影响的地区分布现状,也可以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检索系统 热带气旋影响 概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外泥沙向南输运速率的变化探讨——以朱家尖岛附近海域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吴晗 杨世伦 +3 位作者 邓兵 张卫国 罗向欣 张朝阳 《上海国土资源》 2014年第1期77-82,共6页
采用浅地层剖面测量、沉积物柱样测年和海图水深计算对比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位于长江入海泥沙向南输送通道上的朱家尖岛海域的泥质沉积速率的历史变化,并通过水文泥沙测量和沉积物取样分析寻找长江入海泥沙向南输送的佐证。结果表明:... 采用浅地层剖面测量、沉积物柱样测年和海图水深计算对比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位于长江入海泥沙向南输送通道上的朱家尖岛海域的泥质沉积速率的历史变化,并通过水文泥沙测量和沉积物取样分析寻找长江入海泥沙向南输送的佐证。结果表明:朱家尖岛海域全新世海平面上升以来泥质沉积厚度为5~20m,相当于沉积速率0.06~0.25cm/yr;1840~1960年区域平均沉积速率为1.4cm/yr,近60年沉积速率仅为此前120年沉积速率的一半左右。据此推断:全新世后期以来该海域泥质沉积速率先后经历了一个长期(千年尺度)缓慢的增大阶段和一个短期(年代尺度)迅速的减小阶段,与长江流域人类活动和河口湾充填作用共同造成的入海泥沙通量的总体变化趋势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速率 浙-闽沿岸流 朱家尖岛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带 长江入海泥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湾海域悬沙输运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创收 黄世昌 罗向欣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13,31,共8页
基于2013年洪枯季三门湾海域12个测站潮流和含沙量同步观测资料,运用机制分解法研究三门湾枯季和洪季悬沙输移变化特征,探讨不同水动力因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无论是洪季还是枯季,三门湾的欧拉余流和斯托克斯余流从小潮至大潮逐渐增... 基于2013年洪枯季三门湾海域12个测站潮流和含沙量同步观测资料,运用机制分解法研究三门湾枯季和洪季悬沙输移变化特征,探讨不同水动力因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无论是洪季还是枯季,三门湾的欧拉余流和斯托克斯余流从小潮至大潮逐渐增大。欧拉余流方向基本向海,斯托克斯余流绝大部分向陆。单宽输水量的大小和方向主要由欧拉余流决定。2)枯季时三门湾海域"平流输沙(T1+T2)"对单宽输沙量绝对值的贡献率最大,其中T1项最大贡献率可达83%;"潮泵输沙项(T3+T4+T5)"的贡献率在湾中区域最大。洪季时,三门湾的平流输沙项的贡献率降低,而潮泵输沙项贡献率增大。3)无论是洪季和枯季时,三门湾泥沙净输运个别站位(SM08和SM11)输沙方向相反,其他站位的规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湾 机制分解法 悬沙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磨刀门河口枯季叶绿素a环境因子驱动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罗珮珍 牛丽霞 +2 位作者 罗向欣 蔡华阳 杨清书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83-93,共11页
【目的】分析珠江磨刀门河口浮游植物叶绿素a及其驱动因子的潮周期变化,并揭示叶绿素a的环境影响机制。【方法】基于珠江磨刀门河口2017年枯季(1月13-20日)水文水质多要素同步观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确定浮游... 【目的】分析珠江磨刀门河口浮游植物叶绿素a及其驱动因子的潮周期变化,并揭示叶绿素a的环境影响机制。【方法】基于珠江磨刀门河口2017年枯季(1月13-20日)水文水质多要素同步观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确定浮游植物叶绿素a与多个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量化各因子的驱动作用。【结果】磨刀门水道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变化范围为0.77~10.92μg/L,口门处变化为0.70~9.01μg/L,磨刀门河口动力驱动下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潮周期差异显著。盐度、含沙量和氮磷营养盐亦随潮汐涨落差异显著,而水温无明显潮周期变化。【结论】外海水团对氮营养盐的稀释混合作用强于磷营养盐,而悬浮泥沙对磷营养盐的吸附作用强于氮营养盐。与氮营养盐相比,溶解态磷相对不足,限制磨刀门河口浮游植物的生长。径流(营养盐、悬沙等为代表)、潮流(盐度为代表)对河口浮游植物的影响机制不同,其中氮磷营养盐和水温起着直接作用,而悬沙和盐度间接影响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叶绿素a 河口动力 氮磷营养盐 磨刀门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控型河口盐度层化对悬沙的捕集机制--以洪季磨刀门河口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谢荣耀 刘锋 +3 位作者 罗向欣 牛丽霞 蔡华阳 杨清书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8-49,共12页
河控型河口盐度混合和层化是控制悬沙输移扩散的重要动力机制。以珠江磨刀门河口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年洪季三船同步大、小潮水文泥沙观测数据,分析河控型河口水体盐度层化结构的时空变化对悬沙分布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受径潮动力耦... 河控型河口盐度混合和层化是控制悬沙输移扩散的重要动力机制。以珠江磨刀门河口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年洪季三船同步大、小潮水文泥沙观测数据,分析河控型河口水体盐度层化结构的时空变化对悬沙分布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受径潮动力耦合时空变化影响,河口盐度垂向分布表现出时空差异,即受径流主导的M1站(挂锭角),河口盐度在涨落潮周期内垂向混合均匀,受径潮控制的M2站(口门)在整个潮周期内盐度层化结构明显,口门外侧的M3站,潮动力作用较强,盐度垂向分布随涨落潮变化而变化;悬沙空间分布与盐度分布关系密切,盐度混合均匀利于悬沙垂向均匀分布,而盐度层化则使悬沙倾向于滞留在底层水体中,且在盐度层结界面之下出现高悬沙浓度,悬沙浓度垂向分布曲线呈L字型或抛线型,纵向上表现为高浓度悬沙团抑制在盐水楔前端,盐度层化对悬沙的捕集效应明显。通过对比水体标准化分层系数与水流垂向扩散强度系数发现,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即标准化分层系数愈大,垂向扩散强度愈小,表明水体层化抑制悬沙垂向扩散强度,而且水体层化程度越高,悬沙垂向扩散抑制程度越大,进而促进了河口水体盐度层化对悬沙捕集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揭示河口细颗粒泥沙运动机制及河口拦门沙演变机制,并为磨刀门河口拦门沙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分布 盐度层化 泥沙捕集 磨刀门河口 河控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影响下伶仃洋沉积格局演变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涛 牛丽霞 +3 位作者 何方婷 刘锋 罗向欣 杨清书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53-764,共12页
根据2016年伶仃洋128个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以及前人对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研究成果,结合Flemming沉积动力判别图解和粒径趋势分析模型(GSTA),分析伶仃洋40年来的沉积格局演变特征,并探讨了人类活动在伶仃洋沉积格局演变中的作用。结果显... 根据2016年伶仃洋128个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以及前人对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研究成果,结合Flemming沉积动力判别图解和粒径趋势分析模型(GSTA),分析伶仃洋40年来的沉积格局演变特征,并探讨了人类活动在伶仃洋沉积格局演变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2016年,伶仃洋表层沉积物中粉砂组分含量最多(56.67%),黏土组分含量其次(26.08%),砂含量最少(17.23%),湾内表层沉积物总体较细,主要有砂、砂—粉砂—黏土、砂质粉砂、粉砂质砂和黏土质粉砂5种类型,各类型沉积物呈现斑块状分布。2)近40年来,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粒级组分的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之前的条带状分布变为斑块状分布,但沉积格局的剧烈演变主要集中于2004—2016年这十多年间,Flemming三角图分区变化显示出40年来伶仃洋沉积环境整体表现出动力增强的趋势。3)受人类大规模采砂影响,中滩区域原有的完整沉积中心被分散,分别向北和向南形成“两格局、三中心”的新型沉积模式,从而改变伶仃洋的沉积物源—汇过程。4)伶仃洋沉积物空间分布、沉积动力环境、运移趋势等特征的变化与采砂、航道浚深等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出人类工程活动已成为影响伶仃洋沉积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粒度参数 沉积格局 伶仃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深海立管涡激振动数值预报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裕龙 廖洪烈 +1 位作者 胡湛 罗向欣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14-1419,共6页
针对深海立管涡激振动问题,提出一种高精度的数值预报方法。基于三维Common-Refinement方法,研究了离散后不可压缩流体与非线性超弹性体的非重叠子区域之间的耦合接触面的空间插值。采用Petrov-Galerkin有限元法离散不可压缩流体,并对... 针对深海立管涡激振动问题,提出一种高精度的数值预报方法。基于三维Common-Refinement方法,研究了离散后不可压缩流体与非线性超弹性体的非重叠子区域之间的耦合接触面的空间插值。采用Petrov-Galerkin有限元法离散不可压缩流体,并对大变形弹性结构体使用连续Galerkin有限元法行离散。同时使用任意的Lagrangian-Eulerian(ALE)方法处理流固网格的大幅变形,并且采用全解耦的隐式分区方法去分别求解流体域和结构域。基于Common-Refinement方法的空间插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满足两者之间液体和弹性体耦合界面间牵引力的平衡条件。本方将Common-Refinement方法应用深海立管涡激振动问题,并与文献进行了对比。求解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海洋工程流固耦合问题中具有足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Common-Refinement方法 非匹配网格 涡激振动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科实践教学初探——以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认知实习为例
18
作者 任磊 罗向欣 《教育进展》 2019年第3期355-359,共5页
工科类认知实习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根据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认知实习教学目的,对该教学环节分别从认知实习必要性、方案设置、实习管理、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阐明了认知实习设置的必要性,实习各阶段要点,针对室外实习特点... 工科类认知实习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根据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认知实习教学目的,对该教学环节分别从认知实习必要性、方案设置、实习管理、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阐明了认知实习设置的必要性,实习各阶段要点,针对室外实习特点,分别对认知实习中的学生管理、时间管理和路线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总结了实习过程中注意事项,可供工科类专业认知实习准备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实习 海洋工程与技术 实践教学 管理 费用支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管理机制研究
19
作者 任磊 罗向欣 《教育进展》 2021年第6期1953-1956,共4页
创新训练项目旨在促进大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管理经验欠缺的状况以及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本文聚焦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管理机制,主要从时间管理、组... 创新训练项目旨在促进大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管理经验欠缺的状况以及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本文聚焦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管理机制,主要从时间管理、组织管理、经费管理和成果管理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管理 组织管理 经费管理 成果管理 创新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磨刀门河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平 郭晓娟 +4 位作者 杨清书 罗向欣 刘锋 董汉英 谭超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6-753,共8页
本文测定了磨刀门河口7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Zn、Cu、Mn、Pb、Ni、Cr、Cd7种元素的含量,并对其分布特征、来源与沉积环境的影响、风险评价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中的Cu、Mn、Ni、Pb、Cd元素主要源于磨刀门河口的输入,Zn和Cr则具... 本文测定了磨刀门河口7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Zn、Cu、Mn、Pb、Ni、Cr、Cd7种元素的含量,并对其分布特征、来源与沉积环境的影响、风险评价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中的Cu、Mn、Ni、Pb、Cd元素主要源于磨刀门河口的输入,Zn和Cr则具有多种来源;沉积物粒度特征是影响Cu、Mn、Ni、Pb、Cr5种元素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区潜在生态风险整体情况较为严重,表层沉积物的生态风险的主要由Cd元素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 沉积物 重金属 分布特征 生态风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