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频穴位电刺激联合六步法乳房按摩对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泌乳功能和产后心理状态的影响
1
作者 罗义华 张贵清 +5 位作者 袁代莉 李芳芳 邓尚莉 程新慧 王宇 赵厶维 《四川中医》 2024年第8期213-216,共4页
目的:探讨低频穴位电刺激联合六步法乳房按摩对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泌乳功能和产后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2年12月在我院产科剖宫产分娩的120名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六步法乳房... 目的:探讨低频穴位电刺激联合六步法乳房按摩对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泌乳功能和产后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2年12月在我院产科剖宫产分娩的120名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六步法乳房按摩,观察组予以低频穴位电刺激联合六步法乳房按摩。采用母乳喂养测量工具(breast-feeding assessment tool,BAT)、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breastfeeding self-efficacy scale,BSES)及产后42d纯母乳喂养率评估母乳喂养情况;记录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产后48h乳房胀痛程度及产后24、48、72h血清泌乳素(prolactin,PRL)水平;于产后72h、42d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评估产妇产后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BAT评分、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产后42d纯母乳喂养率以及产后72h、42d BS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泌乳量以及产后24、48、72h PR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48h乳房胀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72h、42d EP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穴位电刺激联合六步法乳房按摩可提高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率和母乳喂养自信心,改善乳房胀痛,促进泌乳功能和产后心理健康,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产后乳房护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穴位电刺激 六步法乳房按摩 剖宫产产妇 母乳喂养 泌乳功能 心理状态
原文传递
文学“小史”与历史“大事”——“新史学”与胡适《谈新诗》的批评理路
2
作者 罗义华 骆羽芯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132,共8页
胡适兼具新史学家与新文学家的身份,他的新诗批评彰显了“以史入文”和“以文入史”的辩证法。一方面,他取径“新史学”的核心观念与方法,将“进化”史观、科学实证等融进《谈新诗》一文,使其呈现历史和科学的双重维度,依循着一条“以... 胡适兼具新史学家与新文学家的身份,他的新诗批评彰显了“以史入文”和“以文入史”的辩证法。一方面,他取径“新史学”的核心观念与方法,将“进化”史观、科学实证等融进《谈新诗》一文,使其呈现历史和科学的双重维度,依循着一条“以史入文”的批评理路。另一方面,他以《谈新诗》一文参与新诗史的建构又折射出其以新诗批评进入历史的文学诉求,体现了“以文入史”的批评意图。在文史互动视域下钩沉“新史学”与《谈新诗》的互动渊源与路径,为窥见“新史学”在胡适文学观念中的位置与功能、辨析“新史学”与“新文学”之间的隐秘联系,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微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新史学 《谈新诗》 新诗批评 新文学 文史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棚中的《野草》:人间、战士与中间物
3
作者 罗义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6,共10页
栖居灰棚加重了鲁迅的灰色体验,凸显了其在社会、家庭、情感生活中的伦理困境,促使其重审自我身份属性和存在意义,这又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野草》的空间性和书写形态。在鲁迅笔下,灰色是世界的表象,也具有本体的意义。鲁迅最初以旁观... 栖居灰棚加重了鲁迅的灰色体验,凸显了其在社会、家庭、情感生活中的伦理困境,促使其重审自我身份属性和存在意义,这又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野草》的空间性和书写形态。在鲁迅笔下,灰色是世界的表象,也具有本体的意义。鲁迅最初以旁观者的立场审视灰色,但最终在对灰棚的命运体认中融入灰色地带,成为其中的独异个体。《野草》中的“战士”也立足于闭锁式的“人间”并彰显出“精神界之战士”的总体形态,但“我的后园”的言说方式确立了“精神界之战士”的自我身份属性。着眼于“在场”的“中间物”的“有限”,鲁迅的自我“灰色化”是在黑暗与光明、绝望与虚空、生与死之间的折衷和妥协,是立足于多重困境下的路径、价值、道德选择,体现了“人间鲁迅”对个体位置的重新发现和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棚 《野草》 人间 战士 中间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屋子”谱系:从严复、梁启超到鲁迅的国族想象
4
作者 罗义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2,共8页
“铁屋子”意象自身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历程,鲁迅在不同语境下对它的反复言说,构成一种多线条、多声部、多层面的互文、复调结构。它的问世,是对严复、梁启超的国族想象方式的继承,更是鲁迅在具体历史、文化语境与生命体验中的独特发现... “铁屋子”意象自身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历程,鲁迅在不同语境下对它的反复言说,构成一种多线条、多声部、多层面的互文、复调结构。它的问世,是对严复、梁启超的国族想象方式的继承,更是鲁迅在具体历史、文化语境与生命体验中的独特发现,表明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对彼时中国病态形象的观察与描述正在日益深化,并在历史、现实、文化诸多层面赋予其更为丰富、沉重的意义。坚不可摧的“铁屋子”与岌岌可危的“千岁老屋”,表征了鲁迅与梁启超在身份、立场、动机与言说方式上的根本差异。从“危舟”“千岁老屋”到“铁屋子”的国族想象之路,见证了清末民初知识界代际传承进程中“君子豹变”的历史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国族想象 铁屋子 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史学”与“民间文学”的结缘——以《歌谣周刊》为中心的考察
5
作者 骆羽芯 罗义华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8,共8页
《歌谣周刊》的创刊语境及其旨趣蕴含有“新史学”对于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发生学意义:其一,以《歌谣周刊》为中心的民间文学运动是眼光向下的“新史学”在新文学领域的民史实践。其二,《歌谣周刊》同人绘制中国民间文学地图的学术... 《歌谣周刊》的创刊语境及其旨趣蕴含有“新史学”对于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发生学意义:其一,以《歌谣周刊》为中心的民间文学运动是眼光向下的“新史学”在新文学领域的民史实践。其二,《歌谣周刊》同人绘制中国民间文学地图的学术构想契合了“新史学”关于“地理与历史之关系”等论述要义。其三,“新史学”作为一种方法在《歌谣周刊》探寻民间文学的学术主体性道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钩沉二者之关系,有助于甄别“新史学”之于“民间文学”的隐性意义,即隐伏于文学表象之下的“新史学”元素及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谣周刊》 新史学 民间文学 文史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育龄期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焦虑情绪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40
6
作者 罗义华 张贵清 +4 位作者 邓尚莉 杨双吉 单朝霞 王莲 王宇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421-426,共6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育龄期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效果以及对焦虑情绪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于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育龄期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效果以及对焦虑情绪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于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均持续护理至患者出院。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的变化、术后6、24、48 h时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变化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更短(均P<0.05),护理3 d后SAS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术后6、24、48h时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更低(均P<0.05),且护理满意度更高(均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育龄期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焦虑情绪,早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育龄期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中西医结合护理 焦虑 胃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升降式跨越架的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罗义华 陈雪松 周焕林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79-1083,共5页
文章设计了一种新型输电线路自升降式跨越架。架体采用钢结构,由自立式塔身和横梁臂架构成,并配备自升降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节塔身高度及横梁方向。塔身由3m长的标准节组立而成,塔身最大工作高度为60m;横梁长度60m,跨度为40m。... 文章设计了一种新型输电线路自升降式跨越架。架体采用钢结构,由自立式塔身和横梁臂架构成,并配备自升降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节塔身高度及横梁方向。塔身由3m长的标准节组立而成,塔身最大工作高度为60m;横梁长度60m,跨度为40m。跨越架在被跨越物体的两边架设,横梁可在空中对接,形成跨距80m的封网结构;建立了跨越架有限元力学分析模型,计算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结果表明,该结构安全可靠,可保证跨越架线施工安全和被跨越物体的正常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越架 结构设计 位移 应力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语境中“宗教文学”的抵抗性及其意义(笔谈) 被引量:3
8
作者 罗义华 程炉威 +6 位作者 闫丽霞 杨何波 夏海波 杨莉 金凤 李亚东 吕亮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48-52,共5页
全球化在促进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同时,可能对民族文学多元文化属性的固守及其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宗教文学自身所具有的抵抗性特质就具有了重要的文化价值。宗教文学在对民族精神与人类存在意义及其远景的终极思考中... 全球化在促进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同时,可能对民族文学多元文化属性的固守及其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宗教文学自身所具有的抵抗性特质就具有了重要的文化价值。宗教文学在对民族精神与人类存在意义及其远景的终极思考中蕴含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根性,它在民族文学保持民族文化品格、增强自身文化免疫力以及民族文学的主体性建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代宗教文学的文学史意义由此具有了重新评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民族文学 宗教文学 抵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找东方主义:当代中国美华文学研究的文化症结--以哈金研究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罗义华 邹建军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9-123,共5页
随着国内哈金研究的逐步开展,东方主义成为哈金批评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笔者认为:"东方主义"或者"新东方主义"作为一种话语,对于揭示西方文化中的殖民主义元素及其策略是有效的,但它们只有在跨文化语境中才可能... 随着国内哈金研究的逐步开展,东方主义成为哈金批评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笔者认为:"东方主义"或者"新东方主义"作为一种话语,对于揭示西方文化中的殖民主义元素及其策略是有效的,但它们只有在跨文化语境中才可能具有较为确定的意义,有关"东方主义"的批评话语不能成为衡量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东方主义"的批判视野可能会构成一个真正的阅读障碍,并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文本自身所蕴含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主义 哈金 美华文学研究 文化反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形式批评与文化批评——赵毅衡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9
10
作者 罗义华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4,共4页
赵毅衡先生是海外汉学研究界的知名学者。赵先生早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1 983年就读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 ,1 988年获博士学位。 1 988年至今 ,任职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终身聘讲席。他的主要中文著述有《远游的诗神》、... 赵毅衡先生是海外汉学研究界的知名学者。赵先生早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1 983年就读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 ,1 988年获博士学位。 1 988年至今 ,任职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终身聘讲席。他的主要中文著述有《远游的诗神》、《新批评》、《符号学导论》、《苦恼的叙述者》、《比较叙述学导论》、《必要的孤独 :形式文化学论集》、《窥者之辩》、《建立一种现代禅剧 :高行健与中国实验戏剧》、《礼教下延之后 :中国文化批判诸问题》、《对岸的诱惑》等 ,另创作有中篇小说《居士林的阿辽沙》、长篇小说《沙漠与沙》、散文集《西出阳关》和《豌豆三笑》、短篇小说集《妓与侠》等。赵先生主要的英文著作有 :TheUneasyNarra tor:ChineseFictionfromtheTraditionaltotheModern ,OxfordUniversityPress,1 995;“Post-IsmsandChineseNewConservatism” ,NewLiteratureHistory ,Summer 1 997;TheLostBoat:Avant GardeFictionfromChina ,TheWellsweepPress ,1 995;TowardsaModernZenTheatre,SoasPublications ,2 0 0 1。 2 0 0 4年 5月 ,本刊记者特别邀请到赵毅衡先生 ,就中国的形式批评和文化批评等相关问题作了访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毅衡 导论 形式批评 文化批评 新批评 士林 短篇小说集 名学 居士 早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莱诗歌和道德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罗义华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1-137,共7页
雪莱的道德观建立在他受泛神论和绝对理念影响而形成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之上,表现出复杂多质的特性。雪莱的诗在相当程度上是以人类道德的塑造为精神旨归的,博爱、平等、自由构成了雪莱诗歌世界中关于人类德性的基本精神底蕴。《为诗辩... 雪莱的道德观建立在他受泛神论和绝对理念影响而形成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之上,表现出复杂多质的特性。雪莱的诗在相当程度上是以人类道德的塑造为精神旨归的,博爱、平等、自由构成了雪莱诗歌世界中关于人类德性的基本精神底蕴。《为诗辩护》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范畴构建了雪莱独特的诗学体系,这种以进化论、功利主义和动机论相结合而形成的诗学思想及其批判功能具有重大的社会政治学和道德科学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莱 诗歌 道德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与亏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移民文学的创作新倾向 被引量:5
12
作者 罗义华 邹建军 《华文文学》 2009年第2期41-46,共6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华新移民作家出现了新的创作动向:哈金、严歌苓等人逐步获得了一种"自由"写作的姿态,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移民文学的"离散"特性,这种超越与作家的主体选择密不可分,也与时空距离、家园意识、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华新移民作家出现了新的创作动向:哈金、严歌苓等人逐步获得了一种"自由"写作的姿态,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移民文学的"离散"特性,这种超越与作家的主体选择密不可分,也与时空距离、家园意识、文化根性等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其结果是,这一部分作家的创作正在失去作为一种"移民文学"的内在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移民文学 离散 超越 亏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梦断:沈从文“伟大中国文学作品”理想的寂灭及其内因 被引量:6
13
作者 罗义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0-61,共12页
就题材而言,沈从文最后的小说集《雪晴》回到了他所熟悉的湘西边地,但这绝非一种简单的重复。身份、语境、言说方式的转变,使得这部作品构成一种隐喻式的表达。小说中出现了画家梦断的情节,推究起来,沈从文的夙愿是创造"伟大中国... 就题材而言,沈从文最后的小说集《雪晴》回到了他所熟悉的湘西边地,但这绝非一种简单的重复。身份、语境、言说方式的转变,使得这部作品构成一种隐喻式的表达。小说中出现了画家梦断的情节,推究起来,沈从文的夙愿是创造"伟大中国文学作品"并藉此"重造中国"。"梦断"是对于自身创作乃至于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整体结论,表征了他所遭遇的内外交困情形。《长河》、《芸庐纪事》、《小砦》等作品的未完成,凸显了沈从文小说的能力限度:他的想象力往往囿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在题材的拓展上缺少一种"历史建构"能力,他所醉心的文体美学也使得他难以从风景画的捕捉中超拔出来并构建真正宏阔的历史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雪晴》 伟大中国文学作品 重造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翰·济慈的诗歌与道德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罗义华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57,共7页
对苦难人生经历的深刻体验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作为一个诗人的济慈之道德观念的基本态势。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加以考察,济慈的诗歌具有浓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在诗歌本质观念上,济慈提出并倡导一种具有个性特征的“真”与“美”以及“善”,并... 对苦难人生经历的深刻体验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作为一个诗人的济慈之道德观念的基本态势。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加以考察,济慈的诗歌具有浓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在诗歌本质观念上,济慈提出并倡导一种具有个性特征的“真”与“美”以及“善”,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着辩证的认识;同时,在诗歌的主体与客体上,对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之修养和作为创作客体的诗歌之品格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济慈的道德思想体系中,功利主义构成了其诗歌道德观念的表征,而他对真、美、善的追求则形成了其诗歌道德世界的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慈 功利主义 真美善 道德 道德观念 诗歌 关系研究 功利主义色彩 约翰 创作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与《诗经》关系新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义华 邹建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9-101,共3页
在孔子诗教观的意义指向与《诗经》文本的社会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某些间隙。透过这些间隙,我们可以发现孔子与《诗经》的多重对话关系,以及晚年孔子的生命情境;从《诗经》出发,最终又回到《诗经》,孔子藉此完成了其生命与文化形态的内... 在孔子诗教观的意义指向与《诗经》文本的社会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某些间隙。透过这些间隙,我们可以发现孔子与《诗经》的多重对话关系,以及晚年孔子的生命情境;从《诗经》出发,最终又回到《诗经》,孔子藉此完成了其生命与文化形态的内在逻辑;孔子晚年对《诗经》的整理是其政治、文化活动的一个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诗教 间隙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幻灯片事件”与精神胜利法——从一个新发现的旁证出发 被引量:3
16
作者 罗义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0-38,46,共10页
“幻灯片事件”作为鲁迅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词,一直以来备受学界重视,但返观研究成果,犹有未尽之处。尤其,近年来学界出现了一种试图淡化乃至于取消其历史真实性而以鲁迅的动机与意图为出发点去探究鲁迅文学发生机制的研究倾向,“误读... “幻灯片事件”作为鲁迅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词,一直以来备受学界重视,但返观研究成果,犹有未尽之处。尤其,近年来学界出现了一种试图淡化乃至于取消其历史真实性而以鲁迅的动机与意图为出发点去探究鲁迅文学发生机制的研究倾向,“误读”与“曲解”时有发生。有鉴于此,本文拟从一个新发现的旁证出发,重新阐释“幻灯片事件”对于鲁迅的意义。新发现的旁证表明,“幻灯片事件”或为“精神胜利法”的现实触发点,其中被处刑的“中国间谍”则是阿Q的原型。新旁证带来了“幻灯片事件”的文本再生性,将促使我们反思此前看取“幻灯片事件”的方法与路径,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确认早期鲁迅在中国国民性问题上的掘进路径及其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胜利法 幻灯片 旁证 鲁迅研究 历史真实性 研究成果 鲁迅文学 “误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宗教与冰心“小诗”文体的发生 被引量:2
17
作者 罗义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3-157,共5页
中国现代"小诗"的发生与流行,与日本俳句、短歌和泰戈尔诗的引入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已为学界所公认。但是,就创作主体的身份、意图、言说方式而言,冰心"小诗"文体的发生,有很明显的宗教元素。以冰心"小诗"... 中国现代"小诗"的发生与流行,与日本俳句、短歌和泰戈尔诗的引入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已为学界所公认。但是,就创作主体的身份、意图、言说方式而言,冰心"小诗"文体的发生,有很明显的宗教元素。以冰心"小诗"作为对象,系统考察了它的出场过程,认为除去泰戈尔的影响之外,冰心所接受的宗教感知和表达世界的思维方式以及宗教诗、"箴言"的言说方式,也是"小诗"文体产生的重要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冰心 “小诗” 泰戈尔 文体 发生 根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捐生弃世,君子惟死而已——对《伤逝》人物形象内涵的再解读 被引量:2
18
作者 罗义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2-30,37,共10页
《伤逝》的难解,在于鲁迅生活状态的复杂性。写作《伤逝》前后,兄弟失和、女师大学潮、师生之恋、"三·一八"惨案、厦门与广州之行等家庭、情感、社会事件次第发生,这些事件综合成就了此一阶段鲁迅的苦痛经验,也改变了其... 《伤逝》的难解,在于鲁迅生活状态的复杂性。写作《伤逝》前后,兄弟失和、女师大学潮、师生之恋、"三·一八"惨案、厦门与广州之行等家庭、情感、社会事件次第发生,这些事件综合成就了此一阶段鲁迅的苦痛经验,也改变了其思想、文学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兄弟失和 形象内涵 学潮 苦痛 再解读 鲁迅 复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生命的“长河”中趋近:论鲁迅之于沈从文的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罗义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1-166,共6页
沈从文与鲁迅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代际交往关系,鲁迅及其作品构成沈氏文学批评的重要基准。沈从文主要汲取了鲁迅"风景画"的抒情方式,追逐一种"素朴的田园风味",强调"单独"、"自己",向"过... 沈从文与鲁迅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代际交往关系,鲁迅及其作品构成沈氏文学批评的重要基准。沈从文主要汲取了鲁迅"风景画"的抒情方式,追逐一种"素朴的田园风味",强调"单独"、"自己",向"过去"凝眸,其笔下的"边城"正是这种"回眸"与"退避"的空间形态。沈从文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与作为一种镜像的鲁迅及其作品之间构成一种对话结构,他主张学习鲁迅"工具重造"、"工具重用"的精神,以"诚恳"的态度"重造中国"。在鲁迅之后,沈从文站在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制高点上,在心境与生命体验上日益与鲁迅同质化,二者最终达成同情的历史的理解。在孤独、绝望、反抗绝望的层面上,沈从文与鲁迅无限趋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鲁迅 趋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尝试集》“第三版”考辨 被引量:3
20
作者 罗义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0-94,共5页
胡适在《尝试集》"四版自序"中描述了"第三版"删节诗篇的情形,不过学界并未发现"第三版"文本。查胡适日记等相关文献资料,四版与"第三版"的序言都应该完成于1922年3月10日。从所谓"第三版... 胡适在《尝试集》"四版自序"中描述了"第三版"删节诗篇的情形,不过学界并未发现"第三版"文本。查胡适日记等相关文献资料,四版与"第三版"的序言都应该完成于1922年3月10日。从所谓"第三版"和四版的完成时间上、再版之后胡适新诗作的归属上,都可以排除存在着"第三版"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尝试集》在再版、四版之间,并没有"第三版"。换言之,第四版就是"第三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尝试集》 第三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