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脑暂时性缺血诱导c-fos原癌基因蛋白(FOS)在大鼠脑内的表达 被引量:7
1
作者 罗丕福 谢瑶 +2 位作者 姚志彬 陈以慈 邝国璧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1-80,共10页
用免疫组化(ABC)方法,普查了血管阻塞后全脑暂时性缺血刺激所诱导的c-fos原癌基因蛋白(FOS)在大鼠全脑各部的表达,观察了其分布、时间发展过程和变化。脑缺血再循环后15分钟至72小时内,在脑的各级水平的多数核团和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FO... 用免疫组化(ABC)方法,普查了血管阻塞后全脑暂时性缺血刺激所诱导的c-fos原癌基因蛋白(FOS)在大鼠全脑各部的表达,观察了其分布、时间发展过程和变化。脑缺血再循环后15分钟至72小时内,在脑的各级水平的多数核团和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FOS表达。在不同的部位和功能区,FOS表达出现的时间、达到高峰时间和消退时间不同,表达的细胞多少和强度也不相同。在各脑室的室管膜细胞、触液神经元和下丘脑(特别是视上核和室旁核)最先出现,并呈现一过性的FOS快速表达。海马的FOS表达在2h后出现、主要局限在齿状回、下托和CA_4、CA_3区。在边缘系统和嗅脑的扣带皮质、梨状皮质、杏仁、隔核和内侧缰核、嗅球外颗粒层和僧帽层以及前嗅核呈现高水平的持久表达。缺血后2~48h内,新皮质Ⅱ—Ⅵ层诱导出广泛的高水平表达。丘脑、基底核、中脑的FOS表达则出现较晚且分布稀疏。FOS在脑干的表达因不同核团而异。本文结果提示:全脑暂时性缺血刺激后,脑内不同部位、不同核团和功能区激活FOS表达的机制不同,其功能意义也可能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免疫组织化学 原癌基因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脑暂时性缺血诱导c—fos癌基因蛋白(FoS)在大鼠下丘脑的表达
2
作者 罗丕福 谢瑶 +2 位作者 姚志彬 陈以慈 邝国璧 《广东解剖学通报》 1992年第2期106-112,共7页
本文用免疫组化(ABC)方法探查了大鼠全脑暂时性缺血诱导的c—fos癌基因蛋白(Fos)在下丘脑表达的分布以及时间过程。结果如下:四管阻塞全脑缺血后15分钟至12小时内,Fos在下丘脑广泛区域和核团出现短暂而快速的表达。Fos免疫阳性(Fos—IR... 本文用免疫组化(ABC)方法探查了大鼠全脑暂时性缺血诱导的c—fos癌基因蛋白(Fos)在下丘脑表达的分布以及时间过程。结果如下:四管阻塞全脑缺血后15分钟至12小时内,Fos在下丘脑广泛区域和核团出现短暂而快速的表达。Fos免疫阳性(Fos—IR)产物定位于神经元的胞核内。缺血再循环后15分钟开始表达,3小时达到高峰,12小时消退。最早和最强的表达出现在室周区(特别是视上核和室旁核),其次是内侧区和外侧区。结果提示全脑缺血诱导的Fos在下丘脑短暂而快速的表达与调节缺血引起的内分泌、自主功能、情感和行为反应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癌基因 蛋白 下丘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脑暂时性缺血诱导原癌基因蛋白(Fos)在大鼠海马结构表达的特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谢瑶 罗丕福 +2 位作者 姚志彬 邝国壁 陈以慈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44-348,共5页
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大鼠暂时性全脑缺血诱导的c-fos原癌基因蛋白(Fos)在海马表达的分布,强度和时间过程等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缺血40min再循环后2h,首先在海马齿状回转折部的颗粒细胞和下托诱导出Fos表达,5~8h达到高峰,8h后锐减并... 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大鼠暂时性全脑缺血诱导的c-fos原癌基因蛋白(Fos)在海马表达的分布,强度和时间过程等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缺血40min再循环后2h,首先在海马齿状回转折部的颗粒细胞和下托诱导出Fos表达,5~8h达到高峰,8h后锐减并逐步消失.CA4和CA3区的Fos表达在缺血再循环后3h出现,5h达到高峰,持续至24h消失.而在CA2和CA1区,Fos表达最弱,最晚(5h才出现),持续32~48h后消失.Fos在海马表达的强弱和时间发展过程依次为齿状回、下托→CA4、CA3→CA2、CA1区.这种特征性表达可能与介导缺血损伤后强啡肽、神经生长因子等晚期基因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海马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BA能神经成分对大鼠咀嚼肌本体觉传入进行初级整合的形态学基础──Ricin跨节溃变、HRP逆行追踪与抗GABA免疫组化法结合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罗丕福 李继硕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67-273,共7页
本文作者曾证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背内侧区和三叉上核尾外侧部是大鼠三又神经本体觉三级传入通路中继站。为证实此二处的GABA能丘脑投射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是否参与三叉神经本体觉的传导和初级整合并阐明其整合机制,用Ricin... 本文作者曾证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背内侧区和三叉上核尾外侧部是大鼠三又神经本体觉三级传入通路中继站。为证实此二处的GABA能丘脑投射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是否参与三叉神经本体觉的传导和初级整合并阐明其整合机制,用Ricin毁损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及其终末,HRP逆行标记此区的丘脑投射神经元以及抗GABA免疫组化三者结合的方法,在电镜下发现:(1)中脑核神经元的溃变终末与该二区神经毯中的GABA能三叉—丘脑投射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形成轴—体和轴—树突触。(2)溃变终末与GABA样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3)GA—BA样终末与GABA能三叉—丘脑投射神经元形成突触。(4)GABA样终末也与GABA样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形成自突触。此外还观察到GABA能三叉—丘脑投射神经元的回返侧支与GABA能中间神经元间的突触连接和大的“贝壳状”GABA样终末与周围的神经成分形成复杂的突触复合体。证实该二区的GABA能三叉—丘脑投射神经元直接参与三叉神经本体党的向心传导;同时,GABA能中间神经元和其它来源的GABA能神经成分也参与本体觉传导的初级整合作用,其间存在着突触前、后抑制,去抑制,突触前易化,回返抑制等复杂整合机制的结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本体感觉 突触 Γ氨基丁酸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细胞内HRP标记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罗丕福 李继硕(指导) 彭兆知(指导)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8年第2期241-251,291-292,共13页
本文用电生理方法对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进行定位后将微电极插入该核的神经元,进行细胞内HRP注射。对53个标记神经元的形态、突起的行径、投射范围及其终末分支的特点和终止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有单极、假... 本文用电生理方法对大鼠三叉神经中脑核进行定位后将微电极插入该核的神经元,进行细胞内HRP注射。对53个标记神经元的形态、突起的行径、投射范围及其终末分支的特点和终止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有单极、假单极、双极和多极神经元等四种类型,这些神经元有大有小,形状也多样;(2)单极和假单极神经元的突起行程长,投射广泛,侧支极其丰富。它们投射到中间神经元核团(三叉上核、三叉间核,桥延网状结构小细胞网状核等),运动核团(三叉运动核、外展神经副核、面神经副核等)和感觉核团(感觉主核背肉侧部、三叉脊束核吻侧亚核背内侧部等)。此外,还有个别突起投射到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和孤束中。(3)本文首次注意到,这些神经元在性质不同的核群其终末特点和终止模式不同,而在同类核群的各核中其终末特点和终止模式相似。(4)本文还观察到中脑核神经元的周围轴突发出侧支分布到三叉运动核。(5)本文首次提供了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向感觉主核背内侧部、外展神经副核和面神经副核投射的资料。此外,本文还就三叉神经本体觉脑内传递通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 HRP细胞内注射 细胞形态 终末分支及终止模式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BA样神经元和GABA能三叉一丘脑投射神经元在三叉神经感觉核簇的分布及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罗丕福 李继硕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85-194,共10页
用直接抗GABA免疫组化方法和与HRP逆行追踪相结合的双标记法在光镜下观察了GABA样神经元和GABA能丘脑投射神经元在大鼠三又神经惑觉核簇的分布和形态特征。结果显示:GABA样神经元广泛存在于三叉神经感觉核簇的各亚核中,但在每一亚核和... 用直接抗GABA免疫组化方法和与HRP逆行追踪相结合的双标记法在光镜下观察了GABA样神经元和GABA能丘脑投射神经元在大鼠三又神经惑觉核簇的分布和形态特征。结果显示:GABA样神经元广泛存在于三叉神经感觉核簇的各亚核中,但在每一亚核和尾侧亚核的各层,其分布状况和细胞形态特征各异。在尾侧亚孩,GABA样神经元的分布密度为Ⅰ、Ⅱ层>Ⅳ、Ⅴ层>Ⅲ层;在极间亚核,GABA样细胞分为背、腹二群,以腹侧群为主;在吻侧亚核,分为背内侧群、内侧带群和腹外侧群三群;在感觉主核分为背内侧群和腹外侧群;在三叉上核分为吻内侧群和尾外侧群。同样,本文首次发现,GABA能丘脑投射神经元也广泛存在于三叉神经感觉核簇各核中,而且在各亚核及各层中其分布密度及细胞形态也不相同。在尾侧亚核,双标细胞占38.6%,主要分布在Ⅰ、Ⅱ层,具有较长附突;在极间亚核,双标细胞占40%,主要分布在腹侧群;在吻侧亚核中仅在腹侧群有少量小的双标细胞;在感觉主核,双标细胞占20-30%,主要集中在背内侧群,腹外侧群仅有少量;在三叉上核,双标细胞仅出现在尾外侧群。结果提示:GABA对三叉神经感觉核簇中的各种深浅感觉功能的传导和整合可产生广泛的抑制影响,但其影响形式、程度和机制可能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感觉核簇 丘脑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本体觉三级传导通路的形态学证据——Ricin跨节溃变与HRP逆行追踪结合的光、电镜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罗丕福 李继硕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57-62,共6页
本文作者在三叉神经本体感觉的中枢通路的研究中,曾注意到一条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的通路。为了证实此通路,本研究用Ricin跨节溃变与HRP逆行追踪相结合的方法在光、电镜水平进行了研究。将Ricin注入大鼠咬肌神经,造成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 本文作者在三叉神经本体感觉的中枢通路的研究中,曾注意到一条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的通路。为了证实此通路,本研究用Ricin跨节溃变与HRP逆行追踪相结合的方法在光、电镜水平进行了研究。将Ricin注入大鼠咬肌神经,造成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及其中枢突的溃变,再将HRP注入对侧丘脑腹后内侧核,逆行标记感觉主核背内侧部和三叉上核尾外侧部的三叉—丘脑投射神经元。在光镜下观察到明确的中脑核神经元及其终末溃变象以及感觉主核和三叉上核尾外侧部的HRP逆标细胞;在电镜下观察到中脑核神经元的溃变终末与后二者的丘脑投射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形成轴-体和轴-树突触。从而确证了脑内存在一条由中脑核初级传入神经元,感觉主核背内侧部、三叉上核尾外侧部第二级中继神经元和丘脑腹后内侧核第三级神经元组成的三级通路。本文还对感觉主核背内侧部和三叉上核尾外侧部在三叉神经本体感觉中枢通路中的地位,以及本文证明的三级通路与王百忍等发现的四级通路的并存及其相互关系做了较深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本体感觉 三级中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肌上皮癌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吴涛 张继平 +3 位作者 张志魁 侯晓涛 官阳 罗丕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78-780,共3页
目的观察外阴肌上皮肿瘤的形态学改变,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超微病理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于外阴的肌上皮癌进行光镜、免疫组化、电镜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光镜检查:肿瘤细胞呈3种生长模式,部分细胞呈上皮样、条索状或实性片... 目的观察外阴肌上皮肿瘤的形态学改变,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超微病理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于外阴的肌上皮癌进行光镜、免疫组化、电镜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光镜检查:肿瘤细胞呈3种生长模式,部分细胞呈上皮样、条索状或实性片状排列,部分细胞呈梭形、席纹状排列,且背景黏液样变,可见散在核分裂象,未见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Pax-8、ER、EMA均强阳性,Caldesmon、S-100部分阳性。电镜检查:肿瘤细胞大多呈梭形,核形不规则,染色质丰富,核仁明显,部分细胞胞质内可见多少不等的细丝状物质,有的聚集形成密体样结构。结论形态学不典型的肌上皮肿瘤,尤其是发生于少见部位,在免疫组化诊断有困难时,结合电镜下肿瘤细胞的超微结构,对该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上皮肿瘤 外阴 常规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癌转移至甲状腺的细针穿刺标本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栋 吴涛 +3 位作者 温红 刘雪峰 危桂坚 罗丕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93-795,共3页
目的探讨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癌甲状腺转移在细针穿刺标本中的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鼻咽癌转移至甲状腺的细针穿刺细胞学的光镜、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丰富的淋巴细胞背景(其中1例伴大量中性粒细... 目的探讨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癌甲状腺转移在细针穿刺标本中的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鼻咽癌转移至甲状腺的细针穿刺细胞学的光镜、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丰富的淋巴细胞背景(其中1例伴大量中性粒细胞)内见大量散在、合体状或片状排列的肿瘤细胞,细胞胞质少且边界不清,细胞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可见"鱼群"样排列的梭形细胞,核深染,核型不规则。免疫表型:CK、CK5/6、p63均阳性,原位杂交EBER均阳性。结论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癌转移至甲状腺的患者临床罕见,其形态与甲状腺原发或其他转移性肿瘤有重叠,采用细针穿刺细胞学结合临床病史、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结果,可以明确诊断,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甲状腺转移 细针穿刺细胞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细胞型甲状腺髓样癌3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栋 罗丕福 +5 位作者 尹自长 吴涛 侯晓涛 李晶 周辉蓉 梁小曼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97-1100,共4页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型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oyrid carcinoma,M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嗜酸细胞型MTC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其中2例的电镜形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胞质颗粒状...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型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oyrid carcinoma,M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嗜酸细胞型MTC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其中2例的电镜形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胞质颗粒状,细胞边界清楚,核增大,呈圆形或卵圆形,部分细胞见明显核仁;呈实性片状、梁状或滤泡状排列,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3例TG均阴性;2例Calcitonin阳性,1例阴性。电镜观察例2、例3见大量线粒体及多少不等的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嗜酸细胞型MTC非常罕见,形态多样,在甲状腺嗜酸细胞病变诊断时,嗜酸细胞型MTC应纳入鉴别诊断中,结合其免疫表型、临床血清学及电镜检查可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髓样癌 嗜酸细胞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尿液细胞学诊断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栋 李淑燕 +2 位作者 吴涛 廖昆玲 罗丕福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9年第9期570-573,573,共5页
目的分析1例确诊的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尿液细胞学中的形态学特征,提高对儿童罕见恶性小蓝圆细胞肿瘤在尿液细胞学中的认识和准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法观察1例发生于膀胱的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葡萄簇状亚型)的尿液细胞学形态学特征,与组... 目的分析1例确诊的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尿液细胞学中的形态学特征,提高对儿童罕见恶性小蓝圆细胞肿瘤在尿液细胞学中的认识和准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法观察1例发生于膀胱的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葡萄簇状亚型)的尿液细胞学形态学特征,与组织形态学比较,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细胞学上,肿瘤细胞以小圆蓝细胞为主,比成熟淋巴细胞略大,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居中或偏位,伴多少不等的横纹肌母细胞。背景可见黏液样物质。结论在儿童的尿液细胞中见到非淋巴细胞样小蓝圆异型细胞或细胞团,要考虑高度恶性小蓝圆细胞肿瘤。若存在横纹肌母细胞样细胞,要考虑到横纹肌肉瘤的可能性,借助临床及影像并进行细胞块免疫组化染色,做出正确诊断,避免漏诊及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液细胞学 恶性小蓝圆细胞肿瘤 胚胎性横纹肌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巨大平滑肌脂肪瘤1例
12
作者 吴涛 罗丕福 +1 位作者 丁向东 张亮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94-1295,共2页
患者女性,59岁,发现腹胀、腹痛1年余,近2个月不断加重,腹部膨隆明显就医。盆腔超声示右侧附件区见一巨大肿物(最大直径约26cm)。随后患者接受右侧卵巢及肿物切除。术后随访5个月,患者情况良好,无肿瘤复发或转移。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平滑肌脂肪瘤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PEComa伴腹水转移细胞学形态总结并文献复习
13
作者 刘栋 李学锋 +1 位作者 吴涛 罗丕福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8年第12期841-844,共4页
目的探讨恶性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PEComa)在浆膜腔积液中的细胞学形态,旨在提高对PEComa的细胞学特征认识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对1例恶性PEComa转移至腹水病例的细胞涂片、细胞块、组织块和免疫组化特征进行描述及分析比对... 目的探讨恶性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PEComa)在浆膜腔积液中的细胞学形态,旨在提高对PEComa的细胞学特征认识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对1例恶性PEComa转移至腹水病例的细胞涂片、细胞块、组织块和免疫组化特征进行描述及分析比对,讨论和综述其细胞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细胞涂片及细胞块切片内见中等量细胞,散在或小团簇排列,细胞呈上皮样,核圆形,居中或偏位,部分可见核仁;细胞质空泡状或致密,细胞边界清楚;可见裸核。细胞块免疫组化HMB45(+)。结论结合临床病史、形态及细胞块免疫组化,浆膜腔积液中的恶性PEComa转移可以被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PEComa 浆膜腔积液 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AL PATHWAYS OF TRIGEMINAL PROPRIOCEPTIVE AFFERENTS COORDINATE ORAL MOTOR BEHAVIORS
14
作者 罗丕福 Zhang Jingdong Li Jishuo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8-447,共10页
Neural pathways and synaptic connections from the trigeminal mesencephalic nucleus (Vme) neurons to the cranial motor nuclei were studied in the rat using double labelling methodologies of intracellular Neurobiotin st... Neural pathways and synaptic connections from the trigeminal mesencephalic nucleus (Vme) neurons to the cranial motor nuclei were studied in the rat using double labelling methodologies of intracellular Neurobiotin staining combined with retrograde 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 transport, anterograde biotinylated dextran amine (BDA) tracing combined with retrograde HRP transport, and a dual fluorescent labelling of BDA anterograde combined tracing with Cholera Toxin B (CTB) retrograde transport. Direct projections and synapses were demonstrated from Vme neuronal boutons to motoneurons (MNs) of the trigeminal motor nucleus (Vmo), the hypoglossal nucleus (XII) and the ambiguus nucleus (Amb). Indirect projections and pathways from Vme neurons to the cranial motor nuclei including Vmo, XII, the facial nucleus (VII) and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C 1~5 ) were seen to relay on their premotor neurons. The premotor neurons of above cranial motor nuclei were overlapped in bilateral premotor neuronal pool including the parvocellular reticular formation (PCRt) and its alpha division (PCRtA), the dorsomedial part of the spinal trigeminal nucleus oralis (Vodm), and interpolaris (Vidm), the medullary reticular nucleus dorsal division (MdD), the supratrigeminal region (Vsup) and the dorsomedial part of the principal trigeminal sensory nucleus (Vpdm). Synapses between Vme neuronal boutons and Vmo and XII MNs and XII premotor neurons were predominantly asymmetric. There were four types of synaptic organizations, i.e. synaptic convergence; synaptic divergence presynaptic inhibition and afferent feedforward inhibition seen between Vme boutons and Vmo, XII MNs and between Vme boutons and XII premotor neurons. The results of present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direct pathways from the trigeminal proprioceptive afferents to Vmo, XII and Amb MNs, and indirect pathways from the trigeminal proprioceptive afferents to bilateral Vmo, XII, VII and C 1~5 via their premotor neurons. It provides neuroanatomical network to elucidate trigeminal proprioceptive afferents coordinate oral motor behavi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联系 神经通道 三叉神经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素胺(神经生物素^(TM))细胞内染色法与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标记法的结合──研究神经元通路的一个可靠方法
15
作者 罗丕福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03-316,共14页
本文阐明了利用细胞内神经生物素(Neurobiotin)染色与HRP逆行追踪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大鼠三叉神经本体感觉的传导通路.首先将HRP分别注射于或微电泳亚对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和后核群,同侧颈髓C2~C4平面;同侧闭... 本文阐明了利用细胞内神经生物素(Neurobiotin)染色与HRP逆行追踪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大鼠三叉神经本体感觉的传导通路.首先将HRP分别注射于或微电泳亚对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和后核群,同侧颈髓C2~C4平面;同侧闭口肌或同侧三叉神经运动核。24~48小时后,用电生理的方法鉴定1~5根闭口肌肌梭传入轴突,分别于细胞内注射神经生物素。HRP用TMB成色并以钨酸钠作为稳定剂,神经生物素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显示.待HRP和神经生物素呈色后光镜下发现;在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感觉核簇和邻近网状结构的HRP逆行标记细胞被神经生物素细胞内染色的肌梭传入终扣紧密相贴(Apposition).这些紧密相贴的结构在电镜下证实为细胞内染色的终扣和HRP逆行标记细胞的胞体和的突之间的突触联系.因此,这些HRP标记的神经元分别中继来自闭口肌肌梭的三叉神经本体感觉信息至丘脑、颈髓和三叉神经运动核等,分别形成三叉-丘脑和三叉-颈髓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以及与三叉神经运动核之间的直接联系.细胞内神经生物素注射与HRP逆行追踪相结合的方法提供了一种追踪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环路和神经通路的可靠手段.本方法优越于亲神经病毒追除、原癌基因表达以及神经元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通路 神经解剖学技术 生物素胺 细胞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岁以上老年人乳腺浸润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延辉 李晶 +3 位作者 吴涛 冯晓冬 罗丕福 狄方 《广东医学》 CAS 2019年第S01期320-321,324,共3页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人乳腺浸润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ER、PR、HER-2、Ki67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70岁以上老年人乳腺浸润癌共23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EnVision法检测癌组织ER、PR、HER-2、Ki67的表达,并对ER、PR、HER-2...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人乳腺浸润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ER、PR、HER-2、Ki67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70岁以上老年人乳腺浸润癌共23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EnVision法检测癌组织ER、PR、HER-2、Ki67的表达,并对ER、PR、HER-2、Ki67的免疫组化、病理类型及肿瘤大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女225例,男6例。年龄范围70~92岁,平均74.43岁。肿瘤最大径:5~85 mm,平均31 mm。病理类型: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211例(91.3%),特殊类型浸润癌20例(8.7%)。Nottingham分级:1级9例,2级178例,3例44例。免疫组化:ER阳性178例(77.1%),PR阳性164例(71.0%),HER-2阳性22例(9.5%)、阴性172例(74.5%)、不确定37例(16.0%,其中有9例做FISH检测HER-2基因状态为阴性),Ki67高表达(≥14%)178例、低表达(<14%)53例。结论70岁以上老年人乳腺浸润性癌临床病理特征表现的肿瘤类型以非特殊类型浸润癌占绝大多数,分级程度以Nottingham2级为主,病理分期以T2为主,ER、PR阳性率高,HER-2阳性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老年人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ALK阴性的左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1例
17
作者 哈正蓬 罗丕福 +1 位作者 廖昆玲 伍艳鹏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9期789-790,792,共3页
患儿男,4岁,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咳痰,伴发热。于2019年11月23日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诊治。现病史: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咳痰,无气促,无声嘶、喉鸣。曾发热,热峰达40℃,无寒颤抽搐。曾在当地医院诊治,热峰有所下降,发... 患儿男,4岁,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咳痰,伴发热。于2019年11月23日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诊治。现病史: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咳痰,无气促,无声嘶、喉鸣。曾发热,热峰达40℃,无寒颤抽搐。曾在当地医院诊治,热峰有所下降,发热间期延长,咳嗽症状无明显好转。遂于2019年11月23日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就诊。既往史及家族史:患儿平素身体良好,否认出生后窒息抢救史、异物吸入史、手术史及外伤史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 ALK IgG4相关性硬化性疾病 FISH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辅助流式细胞术疾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汲珊珊 贺环宇 +7 位作者 贾晓冬 谢春如 楚玉兰 罗丕福 李行 王志岗 郭琰(综述) 周剑峰(审校)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626-630,640,共6页
随着高通量流式细胞术(FCM)的发展,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越来越难以应对成倍增加的FCM的检测参数和数据量,尤其是人工分析的主观性和劳动密集性与FCM对客观性和准确性要求形成了日益凸显的矛盾,数据可视化和数据分析的新算法和... 随着高通量流式细胞术(FCM)的发展,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越来越难以应对成倍增加的FCM的检测参数和数据量,尤其是人工分析的主观性和劳动密集性与FCM对客观性和准确性要求形成了日益凸显的矛盾,数据可视化和数据分析的新算法和新工具的开发成为临床应用的迫切需求。近些年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FCM进行疾病诊断和细胞分群的研究,解决了目前FCM面临的诊断效率低和准确性低的困境,初步构建了自动化的FCM数据分析方法来代替传统分析方法,这一辅助诊断方法将带来疾病诊断的新思路和新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流式细胞术 疾病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顶叶神经梅毒1例临床与病理讨论
19
作者 黎莉 罗丕福 +2 位作者 张仕荣 范梦蕾 周卓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739-740,共2页
患者,男性,54岁,已婚农民。因“间歇性头痛,伴头昏1 m余”入院。头痛以额部明显,可自行缓解。5 d前因上述症状于东莞某医院行头部CT检查示:左侧分水岭区大片水肿。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否认有冶游史、性病史及输血史。妻儿体健,无特殊家... 患者,男性,54岁,已婚农民。因“间歇性头痛,伴头昏1 m余”入院。头痛以额部明显,可自行缓解。5 d前因上述症状于东莞某医院行头部CT检查示:左侧分水岭区大片水肿。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否认有冶游史、性病史及输血史。妻儿体健,无特殊家族史。体格检查:T 36.8℃,P 67次/min,R 22次/min,Bp 125/68 mmHg,体型偏瘦,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视力视野正常,双瞳孔圆形等大,直径2.5 cm,光敏,心、肺、腹无特殊,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螺旋体 脑膜血管梅毒 脑实质梅毒树胶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罕见胎儿肺间质肿瘤一例
20
作者 刘栋 吴晓媚 +1 位作者 林宇静 罗丕福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8-270,共3页
报道1例罕见的新生儿肺间质肿瘤。男性新生儿,出生1 d因呼吸困难就诊,影像学诊断新生儿肺炎,左胸腔占位,疑先天性肺隔离症和肺囊肿。病变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胎儿肺间质肿瘤(FLIT)。该报道旨在引起儿科和病理... 报道1例罕见的新生儿肺间质肿瘤。男性新生儿,出生1 d因呼吸困难就诊,影像学诊断新生儿肺炎,左胸腔占位,疑先天性肺隔离症和肺囊肿。病变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胎儿肺间质肿瘤(FLIT)。该报道旨在引起儿科和病理医师对新生儿FLIT的认识、关注和研究,以积累更多的循证医学数据,避免不适当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肺炎 循证医学 病理医师 间质肿瘤 肺间质 肺囊肿 呼吸困难 术后病理检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