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预警处理结果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李丹宁 张国权 +4 位作者 缪素秋 高洋 秦敏 马红虎 崔庆谷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9-406,共8页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发生M_(S)6.4地震,云南地震预警处理系统对观测数据进行了有效处理并产出预警信息。首先分析了观测记录的走时—震中距关系以及不同类型台站的信噪比,说明该系统震相拾取正确,确保了震中位置和发震时刻测定的高准...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发生M_(S)6.4地震,云南地震预警处理系统对观测数据进行了有效处理并产出预警信息。首先分析了观测记录的走时—震中距关系以及不同类型台站的信噪比,说明该系统震相拾取正确,确保了震中位置和发震时刻测定的高准确度;鉴于此次地震预警震级整体偏小,对比了不同类型台站的震级偏差,其中一般台震级偏差最小、测震台次之、基准台第三、基本台最大。云南地震预警处理系统在2021年5月接入基准台和基本台后,对于漾濞地震的震中位置和发震时刻测定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均有提高,震级偏差变化不明显,仍然整体偏小。这说明了云南地震预警处理系统台站布局合理,系统具备一定的预警能力,但震级算法还有待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台站类别 震级偏差 漾濞M_(S)6.4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漾濞M_(S)6.4地震序列前后震源参数
2
作者 秦敏 杨晶琼 +2 位作者 缪素秋 李丹宁 张会苑 《华北地震科学》 2023年第2期81-89,共9页
利用漾濞地区共22个固定和流动台站记录到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在扣除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后,联合反演计算得到2021年漾濞M_(S)6.4地震序列前后共819次M L≥1.0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对M L2.9~3.8地震应力降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结... 利用漾濞地区共22个固定和流动台站记录到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在扣除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后,联合反演计算得到2021年漾濞M_(S)6.4地震序列前后共819次M L≥1.0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对M L2.9~3.8地震应力降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漾濞地震序列的地震矩与震级相关性较好,与破裂尺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拐角频率之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对于M L≤2.8的地震,应力降随震级增大而增大,而对于M L>2.8的地震,其应力降随震级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②漾濞M_(S)6.4地震序列前后的应力降受漾濞区域复杂构造环境背景的控制表现明显的分段特征,在前震序列阶段,震源区中段应力降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处于应力加速积累的过程,一系列高度丛集的中小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应力扰动可能导致了震源区北段漾濞M_(S)6.4主震的发生;M_(S)6.4主震发生以后,其余震序列活动自北西段向南东向破裂了整个余震区,余震区北西段由于主震的发生,该区域应力背景快速调整,应力降的时空分布表现为高值-低值起伏的状态;余震区中段至最大前震震中附近区域可能由于前震活动频繁,应力释放较多,表现为应力降相对低值区域;余震区南段则余震活动丰富,为应力降高值分布区域。漾濞地震序列中震级较大的地震活动与应力降高值区域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_(S)6.4地震 震源参数 应力降 前震序列 余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同震位移场和震源滑动模型反演 被引量:5
3
作者 黎朕灵 金明培 缪素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0-337,共8页
基于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震中周围40 km范围内仅有的2个强震台近场强震记录进行基线校正并给出同震位移。同时分析强震和GPS资料呈现的永久位移场特征,利用快速获取的GPS同震位移场和InSAR升、降轨资料分别独立和联合反演该地震... 基于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震中周围40 km范围内仅有的2个强震台近场强震记录进行基线校正并给出同震位移。同时分析强震和GPS资料呈现的永久位移场特征,利用快速获取的GPS同震位移场和InSAR升、降轨资料分别独立和联合反演该地震的震源滑动模型,并进一步展现全空间预测位移场分布。结果表明:(1)漾濞地震水平同震位移场呈现以右旋走滑为主的错动。(2)GPS和InSAR独立和联合反演所得的震源静态滑动范围基本一致,均呈现单侧破裂的总体特征,即主要滑动均发生在震中东南部。6种模型的最大滑动量分别为0.74 m、0.66 m、0.44 m、0.45 m、0.47 m和0.47 m,反演的矩震级为MW5.9~6.3。(3)根据震源滑动模型正演所得的漾濞地震全空间预测水平同震位移场与实际观测位移场一致性较好,震中南、北两侧向内挤压,东、西两侧向外拉张,符合走滑型地震所产生的四象限位移场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强震记录 基线校正 GPS 同震位移场 InSAR 震源滑动模型 漾濞M_(S)6.4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冕宁地震台深井地电阻率观测系统简述及典型干扰数据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志鹏 缪素秋 +4 位作者 陈秀清 徐建明 张御阳 杨贤和 巫萌飞 《四川地震》 2021年第1期18-24,共7页
通过对冕宁台新旧观测场地电阻率数据曲线形态、完整率、连续率、月精度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新场地三个测向的深井地电阻率观测精度、信噪比和相对变化量都优于旧场地浅地表观测数据质量。对新场地深井地电观测系统试运行期间的典... 通过对冕宁台新旧观测场地电阻率数据曲线形态、完整率、连续率、月精度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新场地三个测向的深井地电阻率观测精度、信噪比和相对变化量都优于旧场地浅地表观测数据质量。对新场地深井地电观测系统试运行期间的典型干扰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台地电阻率的干扰源主要有自然环境、场地环境和观测系统故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深井观测 冕宁地震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防震减灾网络视频公开课教程的制作与改进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霞 秦艳 缪素秋 《华南地震》 2023年第1期99-104,共6页
学校防震减灾网络视频公开课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开放的地震知识教育资源。针对防震减灾网络视频公开课的需求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介绍了云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网络视频公开课教程的制作和推广,总结了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思... 学校防震减灾网络视频公开课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开放的地震知识教育资源。针对防震减灾网络视频公开课的需求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介绍了云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网络视频公开课教程的制作和推广,总结了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思考:脚本优化设计和组织试讲等工作准备,可以减少后期视频修改;利用启发式讲述、动作演示、试题检测等方式,弥补网络视频公开课单方面知识传授的缺憾;尝试与各大学习平台合作,拓宽平台投放,提高使用效率,实现宣传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震减灾 网络视频公开课 教程 制作 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对腾冲地震台地电阻率的干扰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番绍辉 缪素秋 +2 位作者 黎朕灵 段胜朝 邵维晔 《高原地震》 2021年第3期33-40,共8页
通过对2015~2019年腾冲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腾冲地震台地电阻率受降雨影响较为明显。降雨量越大,地电阻率下降的幅度越大,且降雨对地电阻率的干扰比较复杂,有一定即时效应,部分干扰也存在一定时间的滞后效应。通过褶积... 通过对2015~2019年腾冲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腾冲地震台地电阻率受降雨影响较为明显。降雨量越大,地电阻率下降的幅度越大,且降雨对地电阻率的干扰比较复杂,有一定即时效应,部分干扰也存在一定时间的滞后效应。通过褶积滤波法和多元回归法定量模拟降雨对地电阻率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影响过程,可以有效剔除降雨对地电阻率造成的干扰,从而提升腾冲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降雨 褶积滤波法 多元回归法 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H-κ-c方法研究丽江—小金河断裂两侧的地壳厚度与泊松比
7
作者 张天继 金明培 +2 位作者 李秋凤 缪素秋 周青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2024年第6期2175-2189,共15页
本文基于研究区不同台网布设的156个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提取台站下方径向接收函数,利用H-κ-c方法获取了丽江—小金河断裂两侧的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情况.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讨论了丽江—小金河断裂两侧的地壳物质组成... 本文基于研究区不同台网布设的156个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提取台站下方径向接收函数,利用H-κ-c方法获取了丽江—小金河断裂两侧的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情况.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讨论了丽江—小金河断裂两侧的地壳物质组成特征、孕震环境及未来的地震危险性.研究区地壳厚度从西北的~70 km逐渐向东南方向递减至~39 km,大致以27°N为分界线,以北地壳较厚,以南地壳较薄.盐边—攀枝花地区莫霍面较周围地区明显上隆.乡城—得荣—香格里拉、冕宁、丽江—鹤庆—宁蒗以及盐边—攀枝花—德昌地区均为高泊松比(σ>0.28);木里断裂、盐源断裂与金河—箐河断裂之间的区域、以及澜沧江断裂、程海断裂所在的地区呈低泊松比(σ<0.26).结合高热流、低S波速度等特征,我们认为青藏高原侧向挤出的下地壳塑性物质导致了乡城—得荣—香格里拉和冕宁地区的地壳增厚与高泊松比,并可能沿着近NS或NW走向的断裂挤入丽江—鹤庆—宁蒗地区.考虑低热流、高泊松比、高密度以及高P波速度等的特征,我们推测盐边—攀枝花地区的莫霍面局部上隆很可能与二叠纪地幔柱活动有关,岩浆的底侵作用导致了地壳的减薄,冷却固结后形成了盐边—攀枝花—德昌地区的地壳基底铁镁质/超铁镁质层.以盐边—攀枝花地区为中心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阻挡了青藏高原的下地壳流动,使其沿着丽江—小金河断裂向西南方向转折.大多数MS≥5.0级的历史地震都发生在莫霍面陡变带上以及高泊松比周围或高、低泊松比过渡地区.丽江—小金河断裂的木里至冕宁段及该断裂与大具断裂交汇处位于高、低泊松比交界地区,根据S波速度高梯度带、断层的强闭锁性、历史地震空段区以及较长的大震离逝时间,推测这两段可能具备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孕震环境,需要重点关注其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小金河断裂 地壳厚度 泊松比 H-κ-c方法 孕震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8月24日意大利佩鲁贾MW 6.2级地震同震位移场估计和震源滑动模型反演 被引量:1
8
作者 黎朕灵 金明培 缪素秋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2-39,共8页
利用改进的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SMBLOC,对2016年8月24日意大利佩鲁贾MW 6.2级地震震中周围约60 km内的近场强震记录进行基线校正并尝试给出同震位移场,与GPS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别独立和联合两种资料反演震源滑动模型,并根据震源... 利用改进的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SMBLOC,对2016年8月24日意大利佩鲁贾MW 6.2级地震震中周围约60 km内的近场强震记录进行基线校正并尝试给出同震位移场,与GPS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别独立和联合两种资料反演震源滑动模型,并根据震源模型进一步给出全空间预测位移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不同的资料给出的水平位移场幅值均为cm级,且均表明断层的错动以正断为主.(2)两种同震位移场分别独立和联合反演所得的震源静态滑动范围基本一致,最大滑动均发生在震中东北侧,强震模型表现出明显的双事件特征,较大滑动分布在震中东北侧和东南侧,GPS模型在震中东南侧的滑动相对较小,其双事件特征不明显.两种模型的最大滑动量分别为0.96 m和0.86 m,较为一致,反演的矩震级均在MW 6.3左右.(3)根据震源滑动模型计算所得的佩鲁贾地震全空间预测的水平同震位移场中最大位移分布区域与震后报告中受灾严重的地区基本一致.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SMBLOC方法解算震级较小的MW 6.0左右地震强震记录的同震位移场,并反演震源滑动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其同震位移场和滑动模型可为震后灾害快速评估、救援力量分配、余震趋势判定等快速应急响应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强震记录 自动经验基线校正 同震位移场 震源滑动模型 2016年8月24日意大利MW 6.2级地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