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趾腓侧皮瓣在拇指指腹缺损修饰性再造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童德迪 陈山林 +2 位作者 荣艳波 吴乐昊 朱珊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6-329,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趾腓侧皮瓣修饰性再造拇指指腹缺损的手术方法及操作技巧。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对22例22指拇指指腹缺损的患者,应用同侧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饰性再造拇指指腹缺损,其中采用趾-指动脉和趾-指静脉吻合18例,跖... 目的:探讨应用趾腓侧皮瓣修饰性再造拇指指腹缺损的手术方法及操作技巧。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对22例22指拇指指腹缺损的患者,应用同侧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饰性再造拇指指腹缺损,其中采用趾-指动脉和趾-指静脉吻合18例,跖背动脉-桡动脉深支和跖背静脉-手背静脉吻合4例,神经修复均为指-趾神经吻合,供区皮肤缺损采用同侧腹股沟全厚皮片游离移植。结果:术后22例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均获成功,伤口一期愈合,无皮瓣坏死。随访6~12个月(平均7.6个月),皮瓣外形逼真,罗纹清晰,出汗、感觉恢复良好,两点分辨觉3.0~6.0 mm,平均4.2 mm。供区植皮完全成活,足部外形及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趾腓侧皮瓣是修饰性再造拇指指腹缺损的首选皮瓣,再造拇指指腹外形及功能接近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 指损伤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近红外光组织血氧监护仪监测再植手指血液灌注情况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童德迪 朱珊 +1 位作者 李庆泰 赵淑珍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8年第9期14-16,共3页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断指再植术后血液灌注的监测方法,并进行临床可行性研究,提供相关的研究数据以供参考。方法使用近红外光组织血氧监护仪对45例断指再植术后患者血液灌注情况进行持续性无创监测72h。结果在监测的45例断指再植患者中...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断指再植术后血液灌注的监测方法,并进行临床可行性研究,提供相关的研究数据以供参考。方法使用近红外光组织血氧监护仪对45例断指再植术后患者血液灌注情况进行持续性无创监测72h。结果在监测的45例断指再植患者中,42例再植成功,其中38例术后血运平稳,血氧饱和度测量值最低28%、最高99%、平均75%,4例出现血管危象但最终成活,3例再植失败。对再植成功患者连续监测72h后立即对健侧相同的手指进行24h监测,血氧饱和度测量值最低76%、最高99%、平均90.5%。结论临床研究表明,此装置无创、操作简单、结果可靠,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可进行动态性的血循环监测且客观、灵敏。因此,可用于断指再植的术后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指再植 血液灌注 血氧饱和度监测 近红外光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抑制剂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熊革 王炎 +3 位作者 童德迪 皮彦斌 郑炜 张友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63-1167,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3种免疫抑制剂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42只W istar大鼠制作动物模型,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并予以端端吻合,分别联合给予不同组合的甲基强的松龙、环孢素A(C sA)和FK 506,A组(对照组,n=9)不给药,B组(... 目的初步探讨3种免疫抑制剂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42只W istar大鼠制作动物模型,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并予以端端吻合,分别联合给予不同组合的甲基强的松龙、环孢素A(C sA)和FK 506,A组(对照组,n=9)不给药,B组(n=9)术后使用2 d甲基强的松龙20 m g/(kg.d);C组(n=9)在B组的基础上,术后使用2周FK 506,剂量为1 m g/(kg.d);D组(n=3)在B组的基础上,术后使用4周FK 506,剂量同C组;E组(n=9)在B组的基础上,于术后使用2周C sA,剂量为2 m g/(kg.d);F组(n=3)在B组的基础上,于术后使用4周C sA,剂量同E组。于术后1、2和4周各组分别取双侧坐骨神经,进行白细胞介素1β(in terleuk in 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 or necros 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 terferon,γIFN-γ)和巨噬细胞游走因子(m acrophage m igration inh ib itoryfactor,M IF)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染色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修复后的坐骨神经IL-1β和IFN-γ的表达高峰出现于术后第1周,术后第2周表达量明显减少,至第4周就难以发现阳性染色;TNF-α和M IF的表达则只出现在第1周,且表达水平较低。各实验组IL-1β、TNF-α和IFN-γ的表达高峰均出现于术后第2周,且持续至第4周仍有表达,M IF的表达高峰出现在第1周,其表达也可持续至第4周。各实验组组间比较发现C^F组间细胞因子的表达无明显差异,B组的表达介于A组和其它实验组之间。结论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以延缓周围神经损伤后IL-1β、TNFα-、IFN-γ和M IF表达的峰值,而且可以明显延长其表达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再生 免疫抑制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外固定架治疗闭合性第一掌骨基底关节内骨折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辰 陈山林 +4 位作者 刘波 朱瑾 童德迪 易传军 李忠哲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3年第4期315-318,321,共5页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微型外固定架治疗第一掌骨基底关节内骨折的使用方法和疗效。方法2011年3月-2013年3月,对21例第一掌骨基底关节内闭合性骨折患者采用微型外固定架治疗。I型(Bennett骨折)15例,Ⅱ型(Rolando骨折)6例。C型臂透视下...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微型外固定架治疗第一掌骨基底关节内骨折的使用方法和疗效。方法2011年3月-2013年3月,对21例第一掌骨基底关节内闭合性骨折患者采用微型外固定架治疗。I型(Bennett骨折)15例,Ⅱ型(Rolando骨折)6例。C型臂透视下复位骨折并用微型外固定架固定,如骨折移位明显或复位后不稳定则加用克氏针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定期检查和评估患指影像学结果,记录患指的vAS评分和双侧拇指的握力、捏力、TAM、外展角度。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0.7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2周,平均7.7周。最终随访时,患侧拇指握力、捏力、TAM和外展角较健侧分别减少1.4%,0.8%,1.2%和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例患者出现第一腕掌关节炎.关节炎的发生与关节面复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微型外固定架治疗第一掌骨基底关节内骨折方法可靠、疗效确切、软组织损伤小、固定可靠、恢复快、并发症少,可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外固定架 BENNETT骨折 ROLANDO骨折 外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机器人辅助下使用新型嵌合套筒移植自体血管化腓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童德迪 王晶晶 +3 位作者 王英杰 朱珊 荣艳波 陈山林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4年第2期78-85,共8页
目的探究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使用新型嵌合套筒移植自体血管化腓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于2022年5月至2023年12月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8例(8髋),平均年龄34.8岁(27~54岁),平均体质量指数... 目的探究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使用新型嵌合套筒移植自体血管化腓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于2022年5月至2023年12月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8例(8髋),平均年龄34.8岁(27~54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26.5(20.2~30.0)。FicatⅡ期6例(6髋),FicatⅢ期2例(2髋)。术中使用骨科机器人辅助确定植入腓骨方向和长度,辅助植入导针,并配合新型嵌合套筒制备个性化骨隧道用以植入血管化腓骨,术后定期随访髋关节X线和Harris评分。结果8例患者显露旋股外侧动静脉降支、切取血管化腓骨、股骨头髓芯减压及使用新型嵌合套筒移植血管化腓骨过程顺利。经骨科机器人工作站计算后,最终平均入点误差为1.2 mm(1.2~1.3 mm),平均靶点误差为1.9 mm(1.8~2.1 mm)。术后影像学提示腓骨远端位于股骨头负重区域中央,腓骨远端距离关节面平均7.4 mm(7.0~8.0 mm),植入腓骨血运良好。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平均随访7.5个月,有效率100%,早期临床效果令人满意。结论骨科机器人辅助下使用新型嵌合套筒可以更加精准、稳固地植入血管化腓骨,并通过个性化的骨隧道确保腓骨血运良好,早期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机器人手术 新型嵌合套筒 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膳食纤维牛奶增强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生庆海 耿倩 +2 位作者 王志华 Mathias 童德迪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6-107,共2页
菊粉是植物中含有的天然果聚糖类可溶性膳食纤维,分子链平均长度约30-35个果糖单位。工业化生产上,菊粉主要从菊芋或菊苣块茎中提取,经纯化、干燥等过程制得。与其他膳食纤维(含植酸和糖醛酸)不同,菊粉不但不会降低反而会提高矿... 菊粉是植物中含有的天然果聚糖类可溶性膳食纤维,分子链平均长度约30-35个果糖单位。工业化生产上,菊粉主要从菊芋或菊苣块茎中提取,经纯化、干燥等过程制得。与其他膳食纤维(含植酸和糖醛酸)不同,菊粉不但不会降低反而会提高矿物质(钙、镁、铁)的生物利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粉 膳食纤维牛奶 骨密度 去卵巢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结合三维打印模板治疗腕舟骨骨折一例报告 被引量:5
7
作者 郭阳 钟文耀 +3 位作者 刘坤 童德迪 殷耀斌 杨辰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8年第4期209-212,217,共5页
目的评价骨科手术机器人结合三维打印模板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急性腕舟骨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2018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对1例急性无明显移位腕舟骨骨折患者,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实施了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手术。术中采用个性化... 目的评价骨科手术机器人结合三维打印模板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急性腕舟骨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2018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对1例急性无明显移位腕舟骨骨折患者,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实施了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手术。术中采用个性化设计的三维打印模板固定患肢。记录手术时间、术中X线暴露时间、导针置入的调整次数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进行随访,通过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同时观察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并记录患者主观感觉。结果本研究病例的手术时间为58 min,X线曝光时间为18.4 s。导针置入1次完成,没有进行调整,所置入螺钉在腕舟骨内居中。随访期间未见相关并发症。术后4周腕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范围的80%,患者无明显不适感。结论骨科手术机器人结合三维打印模板辅助腕舟骨骨折的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可行,其置钉的精确度和安全性的初步结果良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前臂屈指功能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山林 童德迪 +5 位作者 王树锋 栗鹏程 薛云皓 刘波 荣艳波 王志新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6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介绍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前臂屈指功能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5月采用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外伤后屈指功能10例。平均年龄14(3~32)岁。男7例,女3例。右侧4例,左侧6例。Volkmann挛缩6例,... 目的介绍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前臂屈指功能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5月采用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外伤后屈指功能10例。平均年龄14(3~32)岁。男7例,女3例。右侧4例,左侧6例。Volkmann挛缩6例,开放伤后肌肉缺损4例。均采用带皮肤的游离股薄肌移植,神经均选择骨间掌侧神经与闭孔神经前支吻合,皮瓣动脉与肱动脉端侧吻合,静脉与肱动脉伴行静脉或浅静脉吻合。随访18~48个月。测量患肢握力并与健侧进行对比。结果1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h。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1个月。9例肌皮瓣完全存活,没有出现血管栓塞和感染等术后并发症。1例患者远端边缘皮肤坏死,采用游离植皮覆盖。10例患者供区都没有明显功能障碍。术后3周拆石膏,开始被动活动练习。肌肉恢复功能后,开始主动活动练习。随访1年后,8例患者屈指肌力可达健侧的1/3,平均握力可达13.2kg,主动屈指充分。1例患者伸侧肌腹同时有损伤,后经全腕关节融合术和掌板紧缩术治疗后屈指功能得以改善。1例患儿因缺乏系统锻炼等原因,术后出现肌腱粘连,经肌腱松解,手指仍不能充分屈曲。结论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屈指功能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对于前臂屈肌严重损伤病例,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移植 移植 自体 修复外科手术 前臂损伤 缺血性挛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廓外伤39例的修复整形 被引量:1
9
作者 全世明 王昱 +2 位作者 徐佳 童德迪 温春泉 《安徽医药》 CAS 2020年第12期2371-2373,I0002,共4页
目的探讨耳廓外伤的急诊处理及整形修复方法等。方法对北京积水潭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39例耳廓外伤住院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程度及分类、就诊时间、手术方式、愈合时间、愈合情况等。结果Ⅰ... 目的探讨耳廓外伤的急诊处理及整形修复方法等。方法对北京积水潭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39例耳廓外伤住院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程度及分类、就诊时间、手术方式、愈合时间、愈合情况等。结果Ⅰ期行清创缝合术29例、清创缝合术+皮片移植6例、清创缝合术+显微血管吻合术4例等,其中31例为Ⅰ期愈合,耳廓外形满意。另6例Ⅱ期愈合,2例失访。结论及时就诊、依损伤程度设计适当的手术修复方案、预防和控制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及换药、综合治疗是提高耳廓外伤治愈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耳廓 外伤 皮肤移植 外科 整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分类的41例远端蒂股前外侧皮瓣回顾性临床研究
10
作者 杜青晏 臧梦青 +4 位作者 朱珊 童德迪 李杉珊 陈子翔 刘元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9-554,559,共7页
目的探讨远端蒂股前外侧(distally based anterolateral thigh,dALT)皮瓣的特点及手术注意事项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0年11月至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41例患者,以dALT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将以降支为蒂者定义为... 目的探讨远端蒂股前外侧(distally based anterolateral thigh,dALT)皮瓣的特点及手术注意事项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0年11月至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41例患者,以dALT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将以降支为蒂者定义为Ⅰ型皮瓣,以斜支为蒂者为Ⅱ型皮瓣,以横支为蒂者为Ⅲ型皮瓣,对比不同类型皮瓣的血管蒂长度、修复的缺损位置以及皮瓣转归。结果Ⅰ型皮瓣24块,Ⅱ型皮瓣13块,Ⅲ型皮瓣4块。Ⅰ型皮瓣血管蒂较短,修复的缺损主要位于大腿远端1/3和膝关节前/外侧(62.5%,15/24);Ⅱ型和Ⅲ型皮瓣血管蒂较长,修复的缺损主要位于膝关节后/内侧和小腿近端1/3(84.7%,11/13;100.0%,4/4)。Ⅲ型皮瓣的并发症发生率(50.0%)和皮瓣坏死率(25.0%)较高。结论dALT皮瓣术前应注意评估可切取的血管蒂长度,术中需注意血管解剖、小心操作,避免破坏逆行血供,影响皮瓣血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皮瓣 逆行皮瓣 软组织修复 下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后耳廓瘢痕畸形分级标准的设定
11
作者 全世明 王昱 +2 位作者 徐佳 童德迪 温春泉 《安徽医药》 CAS 2021年第7期1347-1349,共3页
目的探讨烧伤后耳廓瘢痕畸形的严重程度的分级方法及对应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整形科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165例烧伤后耳廓瘢痕畸形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并按照病人耳廓瘢痕范围,耳廓位置与颅耳角有... 目的探讨烧伤后耳廓瘢痕畸形的严重程度的分级方法及对应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整形科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165例烧伤后耳廓瘢痕畸形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并按照病人耳廓瘢痕范围,耳廓位置与颅耳角有无异常,耳轮、耳垂、耳甲腔、耳屏等耳廓结构的缺损情况,耳廓结构的辨识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四级评级分类。并分析手术方式与烧伤后耳廓瘢痕畸形分级的相关性。结果一级轻度耳廓瘢痕畸形74例,二级中度耳廓瘢痕畸形51例,三级中重度耳廓瘢痕畸形27例,四级重度耳廓瘢痕畸形13例。一级轻度耳廓瘢痕畸形最常采用瘢痕切除术,二级中度耳廓瘢痕畸形最常采用瘢痕切除+植皮术,三级中重度耳廓瘢痕畸形最常采用瘢痕切除+局部皮瓣转移+植皮术,四级重度耳廓瘢痕畸形最常采用瘢痕切除+皮瓣转移+植皮+耳廓成形术。结论本研究首次建立烧伤后耳廓瘢痕畸形的分级标准,有利于畸形严重程度判断,并能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此分级标准简单易行,适合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耳廓 瘢痕 参考标准 分级 整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三维计算机导航辅助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童德迪 陈山林 +4 位作者 荣艳波 刘波 郭阳 易传军 徐海荣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8-333,共6页
目的 探讨应用术中即时三维计算机导航辅助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同时采用一种新的供区血管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总结早期的临床结果. 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3年4月,应用术中即时三维计算机导航辅助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的... 目的 探讨应用术中即时三维计算机导航辅助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同时采用一种新的供区血管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总结早期的临床结果. 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3年4月,应用术中即时三维计算机导航辅助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的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14例(18髋),采用Steinberg分期:Ⅱ期8髋,Ⅲ期6髋,Ⅳ期4髋.手术在即时三维计算机导航引导下完成.术中在股骨大转子下方选取最佳入点,钻孔并逐渐扩大骨隧道直达股骨头病变区,用注册过的磨钻精确、彻底磨除坏死的囊变病灶及硬化骨.整个磨除过程均在导航计算机显示屏实时监控下完成,并在导航引导下经骨隧道植入游离腓骨,用一枚空心钉将腓骨尾端固定于股骨近端,吻合旋股外侧动、静脉降支与腓动、静脉.术中/后常规拍片,了解病灶清除、植骨及腓骨固定位置等情况. 结果 全部14例(18髋)均在术中即时三维导航下顺利完成手术,旋股外侧动、静脉降支与腓动、静脉吻合通畅,动脉搏动良好,术后7d行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扫描检查,检查结果均提示游离腓骨成活.术后X线检查提示坏死病灶及周围硬化骨清除彻底,游离腓骨植入位置良好.采用Harri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X线评估影像学疗效.术后随访8~29个月,平均23.6个月,1年以上随访13例17髋,术前Harris评分(57.5±14.5)分,平均59分,术后最后一次随访Harris评分(87.5±2.5)分,平均88.6分,按Harris评分标准,优6髋,良11髋.术后末次随访患髋X线检查与术前对比,有15髋股骨头坏死有不同程度改善,2髋无明显变化,全部患髋股骨头关节面均未出现进一步塌陷. 结论 术中即时三维计算机导航辅助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为微创手段进行关节囊外手术提供有力保障,不仅可以精确、彻底清除坏死灶,而且可以将游离腓骨精准植入至关节软骨下骨下方,同时采用旋股外侧动、静脉降支为供区血管,不破坏股骨头血供,为保留关节手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计算机导航 三维 腓骨移植 旋股外侧动脉
原文传递
弥可保对断指再植后感觉恢复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1
13
作者 童德迪 李庆泰 +4 位作者 田光磊 朱伟 诸寅 王海华 薛云浩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24-326,共3页
目的探讨弥可保(甲基维生素B_(12))对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感觉神经再生作用并对比不同剂量弥可保的神经再生作用。方法将62例81指近节断指再植术后的病例,根据急诊病历号随机分为3组:A组:弥可保1500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共30次后改为50... 目的探讨弥可保(甲基维生素B_(12))对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感觉神经再生作用并对比不同剂量弥可保的神经再生作用。方法将62例81指近节断指再植术后的病例,根据急诊病历号随机分为3组:A组:弥可保1500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共30次后改为500μg口服,每日3次,共4个月。B组:弥可保500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共30次后改为500μg口服,每日3次,共4个月。C组:阴性对照组。术后随访4~6个月,平均随访5.6个月。定期测定再植手指指腹的30 g压觉,2 g触觉,5 g痛觉以及两点分辨觉。结果3组对照,实验组手指感觉功能恢复均明显优于阴性对照组,1500μg弥可保组感觉功能恢复显著优于500μg弥可保组。结论弥可保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恢复有促进作用,且与药物的剂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神经再生 再植术 弥可保
原文传递
长段血管移植在游离组织瓣修复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童德迪 吴乐昊 +4 位作者 朱珊 黄跟东 荣艳波 刘元波 陈山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68-873,共6页
目的探讨长段血管移植在游离组织瓣修复小腿严重复合伤中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7月至2019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27例小腿严重复合伤造成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16~54岁,平均30.6岁.因局部皮瓣... 目的探讨长段血管移植在游离组织瓣修复小腿严重复合伤中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7月至2019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27例小腿严重复合伤造成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16~54岁,平均30.6岁.因局部皮瓣无法满足创面修复要求且小腿严重损伤无法提供受区血管,故使用健侧下肢大隐静脉游离移植,延长游离组织瓣(背阔肌肌皮瓣或股前外侧皮瓣)的血管蒂长度.延长动脉时,游离大隐静脉远心端与受区股浅动脉行端侧吻合,近心端与组织瓣的动脉行端端吻合;延长静脉时,游离的大隐静脉远、近心端分别与组织瓣的静脉及受区大隐静脉行端端吻合.结果 27例患者应用股前外侧皮瓣19例,背阔肌肌皮瓣8例,其中大隐静脉移植单纯修复动脉缺损21例,同时修复动脉和静脉缺损6例.修复动脉缺损的大隐静脉长度为14~43 cm,平均为24.8 cm;修复静脉缺损的大隐静脉长度为5~12 cm,平均8.6 cm.26例组织瓣完全成活,1例出现静脉危象,最终组织瓣坏死,患者自行选择截肢.皮瓣成活术后随访3~14个月,平均9个月,受区组织瓣外形良好,质地柔软,患肢血运良好.供瓣区伤口完全愈合,大隐静脉供区小腿无明显水肿.结论对小腿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伴受区血管损伤的患者,以股浅动脉为受区血管,应用长段静脉移植联合组织瓣游离移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移植 下肢外伤 软组织缺损 游离皮瓣
原文传递
拇对掌功能重建术的对比性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童德迪 田伟 李庆泰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6-179,共4页
目的用18种动力腱模拟拇对掌功能重建术,术后评价不同种动力腱的手术效果,为临床选择动力腱和手术操作提供参考。方法在8具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利用18块动力腱,分别模拟拇对掌功能重建手术,术后测量第一掌骨的外展、旋前及屈曲角度... 目的用18种动力腱模拟拇对掌功能重建术,术后评价不同种动力腱的手术效果,为临床选择动力腱和手术操作提供参考。方法在8具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利用18块动力腱,分别模拟拇对掌功能重建手术,术后测量第一掌骨的外展、旋前及屈曲角度,拇指近节的外展、旋前、屈曲及桡偏角度,以及拇指远节旋前角度。结果比较18块不同动力腱的手术效果,结果显示:以小指展肌为动力腱者,拇指旋前、屈曲角度最大;以屈肌支持带(腕横韧带)为滑车动力腱者,拇指外展、桡偏角度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手外在肌为动力腱的拇对掌重建手术中,主要采用了以尺侧腕屈肌腱、屈肌支持带为滑车以及绕经尺骨三种方式,以此分为三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这三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绕经尺骨组,拇指旋前、屈曲角度最大;屈肌支持带为滑车组,拇指外展、桡偏角度最大。结论动力腱作用力方向的不同,可影响拇指的对掌角度,若动力腱方向与拇短展肌方向一致,外展及桡偏角度最大;若动力腱与第一掌骨所成角度越大,旋前及屈曲角度就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 腱转移术 可行性研究 对掌功能重建术
原文传递
胫前动脉逆行供血的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在小腿保肢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童德迪 陈山林 +3 位作者 荣艳波 王志新 吴乐昊 朱珊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924-927,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胫前动脉逆行供血的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小腿中上段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使用胫前动脉逆行供血的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小腿中上段严重复合性损伤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应用胫前动脉逆行供血的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小腿中上段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使用胫前动脉逆行供血的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小腿中上段严重复合性损伤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共6例,肌皮瓣的胸背动脉及胸背静脉分别与胫前动脉远断端及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近断端行端端吻合,肌皮瓣肌肉裸露部分表面予对侧大腿中厚皮片移植覆盖。结果术后肌皮瓣血运良好,皮瓣及植皮均完全成活,随访6-12个月,皮瓣及植皮外形良好,质地柔软。结论对于小腿中上段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有胫前血管破坏及小腿软组织严重受损的复杂病例,应用胫前动脉逆行供血的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进行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胫动脉 保肢 显微外科手术 创伤和损伤
原文传递
关注皮瓣供区问题-减少皮瓣供区损害专家共识 被引量:119
17
作者 唐举玉 汪华侨 +26 位作者 Hallock GG 章一新 刘元波 王欣 谢松林 吴攀峰 童德迪 宋文超 雷少榕 战杰 穆广态 徐永清 张世民 柴益民 芮永军 蔡志刚 王增涛 池征磷 章伟文 王健 糜菁熠 何乐人 顾立强 刘小林 唐茂林 徐达传 侯春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5,共3页
传统皮瓣移植的治疗目标主要是追求皮瓣成活和创面愈合,对皮瓣受区的外形与功能恢复、特别是对皮瓣供区损害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临床随访发现部分患者皮瓣移植术后供区存在难看的瘢痕、甚至严重的功能障碍.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影响。... 传统皮瓣移植的治疗目标主要是追求皮瓣成活和创面愈合,对皮瓣受区的外形与功能恢复、特别是对皮瓣供区损害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临床随访发现部分患者皮瓣移植术后供区存在难看的瘢痕、甚至严重的功能障碍.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对创面重建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受区创面修复后能够获得最好的外形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供区 损害 专家 创面愈合 皮瓣成活 皮瓣移植 功能恢复 移植术后
原文传递
吻合血管股骨内侧髁骨瓣移植治疗难治性舟骨骨折不愈合 被引量:16
18
作者 陈山林 田光磊 +7 位作者 李文军 郭阳 栗鹏程 刘波 李玉成 童德迪 易传军 田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87-491,共5页
目的介绍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瓣移植的适应证和手术方法,及其治疗难治性舟骨骨折不愈合的初期随访结果。方法以膝降动脉及其发出的股骨内侧髁骨膜血管网为基础,设计股骨内侧髁游离骨瓣移植治疗10例难治性舟骨骨折不愈合。患者均为男性,... 目的介绍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瓣移植的适应证和手术方法,及其治疗难治性舟骨骨折不愈合的初期随访结果。方法以膝降动脉及其发出的股骨内侧髁骨膜血管网为基础,设计股骨内侧髁游离骨瓣移植治疗10例难治性舟骨骨折不愈合。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3-46岁,平均29岁。近极骨折5例,腰部骨折5例。伴驼背畸形4例,近极缺血性坏死4例。骨瓣移至舟骨处充填骨缺损后,将滋养动脉与桡动脉端侧吻合,伴行静脉与桡动脉伴行静脉端端吻合。术后管型石膏制动8周,根据X线表现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愈合标准是舟骨位、侧位、旋前、旋后45。斜位X线片上均有连续骨小梁通过骨折线。术后半年采用改良Mayo方法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1(8-14)个月。10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2(8-16)周。腕关节功能:优3例,良6例,可1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吻合血管的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瓣移植治疗难治性舟骨骨折不愈合的优点是骨块易于切取、易于修整而又不破坏血供,供区并发症少。骨瓣移植后愈合率高,愈合时间短,较传统方法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骨 骨折 不愈合 骨移植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韧带解剖重建术治疗慢性远尺桡关节不稳定 被引量:15
19
作者 陈山林 刘波 +3 位作者 童德迪 荣艳波 薛云皓 田光磊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介绍自体掌长肌腱移植、远尺桡韧带解剖重建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治疗慢性远尺桡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不稳定的初期随访结果。方法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应用自体掌长肌腱移植、远尺桡韧带解剖重建术治疗6例慢性... 目的介绍自体掌长肌腱移植、远尺桡韧带解剖重建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治疗慢性远尺桡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不稳定的初期随访结果。方法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应用自体掌长肌腱移植、远尺桡韧带解剖重建术治疗6例慢性DRUJ不稳定患者。平均年龄22岁。男4例,女2例。术中取腕背第四、五伸肌鞘管间纵行切1:1。切开鞘管,显露DRUJ背侧部分。横“L”形切开远尺桡背侧关节囊,显露DRUJ和三角纤维软骨盘。于桡骨远端尺背侧,距离月骨窝和乙状切迹各约5mm处钻孔。在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做掌侧纵行切口,切取全长掌长肌腱,将其一端通过桡骨隧道穿至掌侧,再用止血钳经三角纤维软骨盘下方透过掌侧关节囊,将其引至背侧。在尺骨颈和茎突隐窝之间钻孔。将肌腱两个断端经尺骨隧道引至尺骨颈处,再把其中一端绕过尺骨颈。将前臂置于中立位,抽紧缝合肌腱。术后长臂石膏固定前臂于中立位。4周后更换为前臂石膏,继续制动4周。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9-24个月随访,平均14个月。术后没有感染及感觉神经支损伤等并发症。疼痛减轻,握力增加。采用改良Mayo评分评估腕关节功能:术前平均69分,术后平均95分。5例患者对手术结果满意。结论韧带解剖重建术适用于无骨性关节炎的慢性DRUJ不稳定,术后腕关节功能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腕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拇长伸肌腱腱鞘炎合并肌腱嵌顿一例报告 被引量:10
20
作者 熊革 郑炜 +3 位作者 刘沐青 童德迪 易传军 李庆泰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8-128,共1页
腱鞘炎是手外科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而这类疾病中,又以指屈肌腱腱鞘炎广为人知。拇长伸肌腱腱鞘炎虽然没有受到广泛关注,但临床并不少见,因为它是引起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拇长伸肌腱腱鞘炎合并肌腱嵌... 腱鞘炎是手外科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而这类疾病中,又以指屈肌腱腱鞘炎广为人知。拇长伸肌腱腱鞘炎虽然没有受到广泛关注,但临床并不少见,因为它是引起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拇长伸肌腱腱鞘炎合并肌腱嵌顿却较为少见,由于其症状和体征与拇长伸肌腱断裂非常相似,在诊断与治疗中如对这一情况没有认识,则很容易误诊、误治。近期,我们遇到1例,希望能够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屈肌腱腱鞘炎 拇长伸肌腱断裂 嵌顿 外科临床 自发性断裂 易误诊 疾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