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充分激发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引领驱动作用 被引量:9
1
作者 吴瑞君 李响 +9 位作者 章梅芳 冷明 姚凯 陈丽君 石长慧 薛姝 易丽丽 段志伟 陈书洁 陈小平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共14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同样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于2024年1月31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的战略性需求,从完善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同样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于2024年1月31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的战略性需求,从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收入分配机制等方面对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创新发展做出重要部署以及系统规划。为此,2024年5月5日,《技术经济》编辑部联合“人才强国”主题沙龙,围绕“新质生产力与人才发展”专题,组织专家基于人才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工程师文化及精神传承、四链融合实践、新质生产力人才支撑战略、民企在实验室创新体系中主体作用的激发、科研规律及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关键核心技术人才体制机制创新、青年科技人才科研环境、顶尖人才格局及区域人才评价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激发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引领驱动作用提供多角度、深层次的见解与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发展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科技发展中性别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34
2
作者 章梅芳 刘兵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6-11,共6页
在我国科技领域,金字塔型的性别分层结构明显,科技教育中的性别化问题突出,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存在性别盲视,这些问题的形成有其文化、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深层根源,建议进一步在文化传播、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与政策中纳入性别... 在我国科技领域,金字塔型的性别分层结构明显,科技教育中的性别化问题突出,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存在性别盲视,这些问题的形成有其文化、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深层根源,建议进一步在文化传播、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与政策中纳入性别平等意识,并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国际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 性别 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与中国科学史研究——科学编史学意义上的理论可能性 被引量:13
3
作者 章梅芳 刘兵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5-70,共6页
在科学史研究的不同阶段,许多来自其他领域的思潮、学说和观点,不断地影响到它的发展,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的不同,使得其不断以新的形式,体现出新的视野、新的内容、新的解释和新的寓意,科学史学科也因此而不断发展。在国际背景中,后殖... 在科学史研究的不同阶段,许多来自其他领域的思潮、学说和观点,不断地影响到它的发展,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的不同,使得其不断以新的形式,体现出新的视野、新的内容、新的解释和新的寓意,科学史学科也因此而不断发展。在国际背景中,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都是近些年来颇有影响而且发展迅速的学术思潮,在包括科学史在内的许多领域中表现出生命力。就中国科学史而言,虽然已有少数相关研究,但在国际范围的科学史领域中,尚未成为学术主流。本文将从科学编史学的立场,就这些思潮对于中国科学史研究可能带来的影响与意义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女性主义 中国科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女性主义技术史研究的历史分期 被引量:4
4
作者 章梅芳 龚艺 蔡爱惠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05-111,共7页
从编史学的角度梳理和分析了女性主义技术史的发展脉络及其编史理念的变迁,认为其先后经历了精英史、社会史和文化史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其编史理念从"补偿式"转向"批判式"及"多元化";研究视角从生理性别... 从编史学的角度梳理和分析了女性主义技术史的发展脉络及其编史理念的变迁,认为其先后经历了精英史、社会史和文化史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其编史理念从"补偿式"转向"批判式"及"多元化";研究视角从生理性别转为社会性别;编史内容从西方社会中的技术性别政治扩展到非西方社会中的性别与技术研究;编史目的从力争两性在技术史上的同等地位转为揭示技术的父权制内涵,并趋向于从传统的"身与心"、"男与女"、"人工与自然"、"奴役与解放"等二元论中突破出来,赋予技术史以新的评价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史学 女性主义 技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林批孔”运动期间中国科技史研究的特点 被引量:3
5
作者 章梅芳 胡化凯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7-82,共6页
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我国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研究中国历史上“儒法斗争”与科学技术发展关系的群众运动,这是一场为满足政治需要而对中国古代科技史进行考查和总结的带有学术意味的活动。本文在分析整理有关资... 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我国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研究中国历史上“儒法斗争”与科学技术发展关系的群众运动,这是一场为满足政治需要而对中国古代科技史进行考查和总结的带有学术意味的活动。本文在分析整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批林批孔”运动期间中国科技史研究的状况及其特点,以期为中国科技史的史学史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科技史 “批林批孔”运动 政治性 史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北京产科接生群体的规训与形象建构(1912—1937) 被引量:4
6
作者 章梅芳 李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55-61,共7页
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的妇女生育逐渐经历了一场基于西医知识体系的医疗化过程,这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组成部分。然而,相比于关于这一时期中西医的一般论争,西医在产科医疗领域主导地位的确立以及相应的医疗新秩序的建立,较少受到学界的关... 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的妇女生育逐渐经历了一场基于西医知识体系的医疗化过程,这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组成部分。然而,相比于关于这一时期中西医的一般论争,西医在产科医疗领域主导地位的确立以及相应的医疗新秩序的建立,较少受到学界的关注。文章以产婆的规训和被污名化作为具体切入点,探讨西医的宣传者与捍卫者在与传统中医竞争过程中所采取的知识或社会策略,认为西医知识系统在产科医疗领域的确立,很大程度上并非依赖于其知识和技术的"先进性",而更多的是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科医疗 助产士 北京 1912—193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通道侗族织锦技艺调查 被引量:5
7
作者 章梅芳 姜凯云 刘兵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40-51,共12页
文章结合文献和田野调查,对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侗族织锦技艺(以下简称通道侗锦)的基本类型与制作工序进行了详细梳理与总结。通道侗锦按颜色可分为素锦和彩锦,按用途可分为日用锦、寿锦、法锦等,根据织造工具不同可分为机织锦和手工... 文章结合文献和田野调查,对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侗族织锦技艺(以下简称通道侗锦)的基本类型与制作工序进行了详细梳理与总结。通道侗锦按颜色可分为素锦和彩锦,按用途可分为日用锦、寿锦、法锦等,根据织造工具不同可分为机织锦和手工编织花带,根据构图方式可分为大花锦和小花锦;侗锦有斜织机和木梳式手工编织两种织造方式,其中斜织机织锦有十三道主要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没有图谱,仅靠织娘口耳相传。通道侗锦是侗族传统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纹样是侗族民间信仰的符号化表征,它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唤醒当地织娘的文化自觉,营造良好的整体文化生态;同时还必须在传统与创新之间不断调试,既实现对技艺及其文化内涵的坚守与保护,同时又能实现创新和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织锦 传统工艺 湖南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化与地方性:传统工艺的基本属性及其传承 被引量:15
8
作者 章梅芳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2期36-41,共6页
传统工艺是具身化的地方性知识,这一基本属性的界定,强调传统工艺是一种具身技术,是一项充满人性的工作,代表着个体化和地方性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为此,传统工艺的传承,首先需要从认识论角度强调这种具身化的地方性知... 传统工艺是具身化的地方性知识,这一基本属性的界定,强调传统工艺是一种具身技术,是一项充满人性的工作,代表着个体化和地方性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为此,传统工艺的传承,首先需要从认识论角度强调这种具身化的地方性知识的哲学意义,进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恢复与此知识类型直接相关的文化、社会、宗教、美学方面的价值及其地方性、情境性本质,强调传统工艺传承的整体性,并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以机器为主导的现代技术社会重获温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工艺 具身知识 地方性知识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柯旺的女性主义技术研究及其特点 被引量:2
9
作者 章梅芳 龚艺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27-31,共5页
以性别观和技术观的嬗变为视角,考察柯旺的技术研究进路及其特点,认为她的技术思想经历了从"技术决定论"到"建构论"的转向;其研究对象经历了从家用技术、生产技术到生育技术的基本变迁;研究视角从强调技术与性别的... 以性别观和技术观的嬗变为视角,考察柯旺的技术研究进路及其特点,认为她的技术思想经历了从"技术决定论"到"建构论"的转向;其研究对象经历了从家用技术、生产技术到生育技术的基本变迁;研究视角从强调技术与性别的社会建构性,逐渐转变为强调它们在文化上的相互建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技术决定论 社会建构论 柯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与科学的社会建构——试论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5
10
作者 章梅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18,共7页
从女性主义和科学史领域的发展背景出发,初步探讨了西方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理论基础,认为坚持性别的社会建构和科学的社会建构是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两大理论前提,它们表达了女性主义将性别与科学关联起来的深层内涵,性别与科学的相... 从女性主义和科学史领域的发展背景出发,初步探讨了西方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理论基础,认为坚持性别的社会建构和科学的社会建构是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两大理论前提,它们表达了女性主义将性别与科学关联起来的深层内涵,性别与科学的相互建构构成了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编史基础和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科学史 女性主义 建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共同体中的女工程师——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探讨 被引量:5
11
作者 章梅芳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CSCD 2007年第1期79-89,共11页
文章尝试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专就工程共同体中的女工程师问题,包括女性成为工程师所遭遇的教育屏障、女工程师在工程共同体中的比例结构、角色地位及她们所处的性别文化氛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工程共同体中的女工程师处于... 文章尝试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专就工程共同体中的女工程师问题,包括女性成为工程师所遭遇的教育屏障、女工程师在工程共同体中的比例结构、角色地位及她们所处的性别文化氛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工程共同体中的女工程师处于相对边缘化的状态,工程共同体内的性别偏见与性别歧视现象依然存在,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工程师 工程共同体 性别分析 工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淑云教授的冶金史治学之路——孙淑云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
12
作者 章梅芳 孙淑云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1-8,F0002,共9页
孙淑云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专业,1972年到北京钢铁学院工作;1974年开始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与教学,主要研究冶金与材料史;1987-1988年,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冶金与材料系进行冶金考古合作研究;1992-2004年,历任北京科... 孙淑云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专业,1972年到北京钢铁学院工作;1974年开始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与教学,主要研究冶金与材料史;1987-1988年,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冶金与材料系进行冶金考古合作研究;1992-2004年,历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该项目1987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作为主要参加者和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中国早期铜矿开采与冶炼技术的发展”、“铜镜’黑漆古’形成机理研究”、“冶金技术的社会功能研究”、“北京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出土金属器的科学研究”、“早期冶金技术对中华文明起源的作用”、“中华文明探源预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多项科研项目;并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完成了“中日古代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比较研究”和“中日古代文物产地来源研究”两项中日合作项目及“中国冶金起源与早期交流”的中美合作项目;发表“中国早期铜器的初步研究”、“甘肃早期铜器的发现与冶炼制作技术的研究”、“铜镜表面&#39;黑漆古&#39;中痕像的研究”、“广西、云南、贵州古代铜鼓锈蚀产物的研究”、“中国传统响铜器制作工艺考察”、“商代早、中、晚期青铜器的比较研究”、“黄铜表面着色研究”等学术论文一百二十余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阐明中国冶金技术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国古代独特的工艺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史 访谈录 孙淑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主义技术社会研究理论溯源 被引量:2
13
作者 章梅芳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6-231,237,共7页
女性主义技术社会研究是西方女性主义技术理论的重要研究进路之一,它批判性地借鉴和丰富了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过程理论、技术社会建构论和技术文化理论。其研究主题和理论框架也因此经历了从"技术-女性"... 女性主义技术社会研究是西方女性主义技术理论的重要研究进路之一,它批判性地借鉴和丰富了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过程理论、技术社会建构论和技术文化理论。其研究主题和理论框架也因此经历了从"技术-女性"研究转向"技术-社会性别"研究,到"技术与社会性别的文化研究"的变迁。其理论主张与经验研究的成果对增进技术文化与技术价值的理解,促进技术领域的性别平等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技术的社会研究 理论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田里的孤独先知——充满传奇色彩的女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 被引量:1
14
作者 章梅芳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120-120,共1页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1902—1992)是科学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女科学家之一。她算得上是20世纪前半叶最伟大的遗传学家,有关玉米染色体遗传变异的许多重大发现都与她有关。通过玉米遗传学的研究,她推动和促...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1902—1992)是科学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女科学家之一。她算得上是20世纪前半叶最伟大的遗传学家,有关玉米染色体遗传变异的许多重大发现都与她有关。通过玉米遗传学的研究,她推动和促进了细胞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但她最伟大的贡献还在于对“可移动基因”即“转座基因”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林托克 遗传学家 玉米田 色彩 传奇 孤独 细胞遗传学 女科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权力和知识:凯勒的客观性研究评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章梅芳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3-78,共6页
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家伊夫林.福克斯.凯勒的客观性研究,深刻揭示了科学客观性观念与男性价值观念之间产生关联的历史、心理学根源,既体现出女性主义科学批判的一般特征,又具有独特的分析视域和立场,能丰富对科学客观性与科学实践活动的理... 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家伊夫林.福克斯.凯勒的客观性研究,深刻揭示了科学客观性观念与男性价值观念之间产生关联的历史、心理学根源,既体现出女性主义科学批判的一般特征,又具有独特的分析视域和立场,能丰富对科学客观性与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解,具有独特的认识论意义和伦理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勒 动态客观性 知识 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主义对传统科学史观的反思与挑战 被引量:1
16
作者 章梅芳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7-62,共6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对传统科学史观提出了诸多反思和挑战。它一方面批判了实证主义科学史所持有的客观主义、进步主义、普遍主义观念,并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重新解读和定义了"客观"与"进步"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对传统科学史观提出了诸多反思和挑战。它一方面批判了实证主义科学史所持有的客观主义、进步主义、普遍主义观念,并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重新解读和定义了"客观"与"进步"的内涵;另一方面,它又试图同社会建构论的科学史观保持一定的距离,试图避免相对主义立场,并追求一种新的包含情境性、价值和道德评判的、多元的科学技术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科学技术史 科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女性主义科学技术史的“隐喻分析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章梅芳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2-87,共6页
近几十年来,隐喻逐渐成为STS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尤其在女性主义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对科学技术文本中的性/性别隐喻进行分析和解读,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以对隐喻的科学认知功能的认识和重视为基础,以揭示科学与性别相互建构关系... 近几十年来,隐喻逐渐成为STS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尤其在女性主义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对科学技术文本中的性/性别隐喻进行分析和解读,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以对隐喻的科学认知功能的认识和重视为基础,以揭示科学与性别相互建构关系,进而对科学客观性神话进行反思与批判为目的,这一方法在女性主义科学技术史中的运用,将启发我们对新的科学编史学进路的思考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隐喻 女性主义 性别 科学技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主义与SSK的科学编史学共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章梅芳 《科学与社会》 CSSCI 2012年第3期73-81,共9页
从科学编史学的角度对女性主义与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科学史理论和经验研究进行简要分析,认为二者在科学编史学层面上具有如下一般共性:均以建构主义科学观作为编史基础和前提;均采取批判编史学的立场,对关于科学"内部史"与... 从科学编史学的角度对女性主义与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科学史理论和经验研究进行简要分析,认为二者在科学编史学层面上具有如下一般共性:均以建构主义科学观作为编史基础和前提;均采取批判编史学的立场,对关于科学"内部史"与"外部史"的区分、辉格式的编史原则及"进步主义"科学史观进行了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SSK科学编史学 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学术与多元人生——人类学学者访谈之四十六
19
作者 章梅芳 刘兵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8-32,共5页
科学史、科学编史学研究本身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与科学文化研究有着密切的关联。来自科学史、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多元的科学观,可以对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见解,也可以在其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以这样的方式从事研究,既会遇到误解,... 科学史、科学编史学研究本身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与科学文化研究有着密切的关联。来自科学史、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多元的科学观,可以对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见解,也可以在其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以这样的方式从事研究,既会遇到误解,也另有一种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史 科学编史学 科学的多元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样性的研究与多元的立场——科学史家刘兵教授访谈录
20
作者 章梅芳 刘兵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4期1-7,共7页
刘兵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十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或名... 刘兵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十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与艺术专业委员会(筹)主任,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综合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技术史、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研究,出版有《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等12本专著,《刘兵自选集》等8本个人文集,《超导史话》等6本科普著作,《正直者的困境》等7本译著,主编《科学大师传记丛书》等多套丛书,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五十余篇,其他报刊文章四百余篇,在科学编史学、一阶科学技术史、科学传播和科学文化研究多个领域均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体现出独特的学术理念和人文社会学者的社会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史 科学传播 科学文化 访谈录 刘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