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MS中多孔硅绝热技术 被引量:7
1
作者 窦雁巍 胡明 +1 位作者 宗杨 崔梦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6-111,共6页
主要介绍了多孔硅的制备方法(化学法、电化学法及原电池法等)、多孔硅导热系数测试的几种常用手段(温度传感器法、显微拉曼散射法及光声法等)、导热系数的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此外,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多孔硅样品,分析了其表面形貌并用... 主要介绍了多孔硅的制备方法(化学法、电化学法及原电池法等)、多孔硅导热系数测试的几种常用手段(温度传感器法、显微拉曼散射法及光声法等)、导热系数的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此外,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多孔硅样品,分析了其表面形貌并用显微拉曼光谱法测定了导热系数.结果发现,化学法制备的多孔硅孔径尺寸大于微米量级,而利用大孔硅电化学和原电池法得到的样品孔径尺寸小(约20nm),属于介孔硅.由于腐蚀条件的不同,多孔硅的孔隙率和厚度也不同,多孔硅的导热系数随孔隙率和厚度的增大而迅速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 MEMS 热技术 导热系数 原电池法 孔径尺寸 拉曼光谱法 化学法制备 制备方法 电化学法 传感器法 显微拉曼 理论模型 表面形貌 腐蚀条件 孔隙率 光声法 散射法 硅样品 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TiO_2薄膜中溶胶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窦雁巍 徐明霞 徐廷献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87-89,共3页
介绍和阐述了以溶胶一凝胶法制备TiO2薄膜过程中所形成的溶胶结构,以及凝胶结构的转变情况。实验以钛酸丁酯为先驱体,无水乙醇为溶剂,采用不同的络合荆制备出稳定的TiO2络合物溶胶。对络合剂引入所造成的溶胶结构的影响,加入水量的不同(... 介绍和阐述了以溶胶一凝胶法制备TiO2薄膜过程中所形成的溶胶结构,以及凝胶结构的转变情况。实验以钛酸丁酯为先驱体,无水乙醇为溶剂,采用不同的络合荆制备出稳定的TiO2络合物溶胶。对络合剂引入所造成的溶胶结构的影响,加入水量的不同(Rw=1,4,10,20)对溶胶结构乃至后期凝胶结构的影响作了初步的分析。在不同的络合剂条件下,生成的溶胶结构有很大的不同,络合剂为乙酰丙酮时,生成的TiO2溶胶更为稳定。高水量条件下(Rw≥10)生成的是溶胶颗粒中TiO2分子以空间网络状结构相互结合的TiO2溶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络合剂 氧化钛 溶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硅的电化学制备与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窦雁巍 胡明 +1 位作者 崔梦 宗杨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5-398,共4页
以电化学方法制备了多孔硅材料并通过表面轮廓测试仪、原子力显微镜、显微拉曼光谱仪等设备对制备多孔硅的孔隙率、厚度、表面形貌、以及热导率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本实验制备的多孔硅属于介孔硅(15~20nm),其孔隙率随腐蚀时间和... 以电化学方法制备了多孔硅材料并通过表面轮廓测试仪、原子力显微镜、显微拉曼光谱仪等设备对制备多孔硅的孔隙率、厚度、表面形貌、以及热导率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本实验制备的多孔硅属于介孔硅(15~20nm),其孔隙率随腐蚀时间和腐蚀电流的变化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增加多孔硅的厚度和孔隙率,可以使得多孔硅的热导率显著降低(最低可低至0.62W/m·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 孔隙率 腐蚀速率 导热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穿戴盲文识别装置研制
4
作者 闫振东 李天宇 +2 位作者 李丹妮 窦雁巍 刘红梅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中英俄文)》 2024年第3期54-62,共9页
设计了一款基于柔性压力传感器阵列的可穿戴盲文识别装置,以满足视障人士和盲人的信息交流。装置由柔性4×4压力传感器阵列、数据采集模块、上位机软件、语音播报模块和电源构成。该装置中的压力传感器采用二维纳米材料石墨烯油墨,... 设计了一款基于柔性压力传感器阵列的可穿戴盲文识别装置,以满足视障人士和盲人的信息交流。装置由柔性4×4压力传感器阵列、数据采集模块、上位机软件、语音播报模块和电源构成。该装置中的压力传感器采用二维纳米材料石墨烯油墨,利用精密印刷工艺制作而成,能准确感知压力信号。信号采集模块基于STM32f103c8t6微控制芯片和可靠的电路设计,实现对16个传感点压力信号的采集、转换和计算。上位机软件接收蓝牙传输的数据,实时显示传感点压力值和压力分布映射。语音播报模块对传感点压力分布映射进行盲文信息识别,结果以语音形式播报。该装置可有效识别英文字母和简单的单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压力传感器阵列 可穿戴 二维纳米材料 盲文识别 压力分布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硅表面氧化钒热敏电阻薄膜的阻温特性 被引量:2
5
作者 窦雁巍 胡明 +1 位作者 崔梦 宗杨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96-498,共3页
用电化学腐蚀法制备了具有不同导热系数的多孔硅样品(孔隙率为80%±2、厚度为110μm时,导热系数可降低至0.20 W/m·K),并在其表面沉积了氧化钒热敏薄膜,研究了多孔硅样品的热绝缘性能对氧化钒热敏薄膜阻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 用电化学腐蚀法制备了具有不同导热系数的多孔硅样品(孔隙率为80%±2、厚度为110μm时,导热系数可降低至0.20 W/m·K),并在其表面沉积了氧化钒热敏薄膜,研究了多孔硅样品的热绝缘性能对氧化钒热敏薄膜阻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孔硅良好的热绝缘性使在其表面制备的氧化钒热敏薄膜电阻的灵敏度远高于在硅基底上制备的热敏电阻的(多孔硅和硅片上的氧化钒薄膜电阻随功率变化斜率分别为120 kΩ/μW和2.1 kΩ/μW),且热敏电阻的灵敏度随着多孔硅孔隙率和厚度的增大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非金属材料 多孔硅 热绝缘 氧化钒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x薄膜电阻稳定性及氧敏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徐明霞 王卫艳 +2 位作者 郑嘹赢 窦雁巍 徐廷献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726-731,共6页
分别采用无机盐的水解-沉淀法和醇盐的溶胶-凝胶法两种工艺在Al2O3基片上制备TiOx(x=1—2.0)薄膜,研究了薄膜结构及氧敏特性.结果表明:水解-沉淀法的膜层粒子分布均匀,工艺易控制;溶胶-凝胶法的膜层粒子更细... 分别采用无机盐的水解-沉淀法和醇盐的溶胶-凝胶法两种工艺在Al2O3基片上制备TiOx(x=1—2.0)薄膜,研究了薄膜结构及氧敏特性.结果表明:水解-沉淀法的膜层粒子分布均匀,工艺易控制;溶胶-凝胶法的膜层粒子更细微,相变温度较低.两种工艺制得的超微粒薄膜都具有很好的电阻-温度稳定性.膜层粒子愈超细化,分布愈均匀,氧敏特性愈高;薄膜厚度与气体检测灵敏度有密切关系,具有最佳膜层厚度值,两种工艺获得的薄膜最佳厚度稍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钛 超微粒薄膜 电阻 稳定性 半导体 氧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槽电化学腐蚀法制备多孔硅的孔隙率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房振乾 胡明 窦雁巍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0-232,236,共4页
采用双槽电化学腐蚀法制备多孔硅,主要研究了腐蚀条件及硅基体掺杂浓度对多孔硅孔隙率的影响,并且结合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对所制备的多孔硅的表面形貌和断面形貌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发现,通过合理的选择工艺参... 采用双槽电化学腐蚀法制备多孔硅,主要研究了腐蚀条件及硅基体掺杂浓度对多孔硅孔隙率的影响,并且结合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对所制备的多孔硅的表面形貌和断面形貌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发现,通过合理的选择工艺参数,可以制备具有特定孔隙率的多孔硅薄膜,可广泛的应用于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 双槽电化学腐蚀法 腐蚀条件 掺杂浓度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腐蚀多孔硅表面形貌的结构特性 被引量:5
8
作者 梁继然 胡明 窦雁巍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62-166,共5页
多孔硅作为微电子机械系统中重要的热绝缘层和牺牲层材料,其表面形貌结构特性是影响多孔硅上薄膜器件性能的重要因素.为此,利用双槽电化学腐蚀方法制备了多孔硅薄膜,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制备多孔硅的表面形貌... 多孔硅作为微电子机械系统中重要的热绝缘层和牺牲层材料,其表面形貌结构特性是影响多孔硅上薄膜器件性能的重要因素.为此,利用双槽电化学腐蚀方法制备了多孔硅薄膜,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制备多孔硅的表面形貌和孔径大小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腐蚀初期,在硅表面会有大量的硅柱形成,硅柱的直径、高度、分布密度与电流密度成正比关系;硅柱在进一步腐蚀过程中会消失,多孔硅的表面粗糙度随着腐蚀的进行,先减小再增大,最后达到稳定值0.52nm;多孔硅孔径大小分布区间随腐蚀时间增加变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 微电子机械系统 电化学腐蚀 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粒子陶瓷薄膜结构稳定性的工艺控制 被引量:2
9
作者 徐明霞 窦雁巍 +3 位作者 石明 刘军 刘丽月 徐廷献 《中国粉体技术》 CAS 2001年第5期31-35,共5页
主要基于前期研究工作结果 ,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介绍和阐述了利用溶胶 -凝胶技术制备的氧化钼、氧化钛、钛酸锶陶瓷薄膜过程中 ,控制薄膜稳定性的主要工艺因素。特别对以无机盐为原料的溶胶 -凝胶工艺 (ISG工艺 )溶胶稳定性... 主要基于前期研究工作结果 ,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介绍和阐述了利用溶胶 -凝胶技术制备的氧化钼、氧化钛、钛酸锶陶瓷薄膜过程中 ,控制薄膜稳定性的主要工艺因素。特别对以无机盐为原料的溶胶 -凝胶工艺 (ISG工艺 )溶胶稳定性原理和措施做了较为详细描述和说明不同出发原料、溶剂和络合剂相匹配性很重要。以钼酸铵为原料 ,乙二醇和水为溶剂 ,柠檬酸为络合稳定剂 ,溶胶在室温下可稳定存放 2年以上。干燥控制剂 (DCCA)添加于溶胶中 ,可调整凝胶膜网络质点及其间孔隙的大小与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陶瓷薄膜 纳米粒子 工艺控制 结构稳定性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硅残余应力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继然 胡明 +2 位作者 亢一澜 雷振坤 窦雁巍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17,19,共4页
利用电化学腐蚀的方法在p型单晶硅(100)衬底上制备了多孔硅薄膜。利用微拉曼光谱法分别测量了处于湿化—干燥—再湿化3个阶段的多孔硅薄膜的拉曼频移,对多孔硅内应变引起的频移改变量和纳米硅晶粒因声子限制效应引起的频移改变量进行分... 利用电化学腐蚀的方法在p型单晶硅(100)衬底上制备了多孔硅薄膜。利用微拉曼光谱法分别测量了处于湿化—干燥—再湿化3个阶段的多孔硅薄膜的拉曼频移,对多孔硅内应变引起的频移改变量和纳米硅晶粒因声子限制效应引起的频移改变量进行分离,找到多孔硅薄膜残余应力与拉曼频移之间的关系式。利用这一关系式,对不同孔隙率的多孔硅薄膜的残余应力进行了计算,获得了和声子模型拟合方法相一致的结果。研究中发现,多孔硅表面残余应力随孔隙率的增加而线性增大,其原因为随着孔隙率的增加,多孔硅晶格常数增大,且干燥过程中残液的蒸发产生的毛细应力使多孔硅薄膜与基体硅间晶格错配程度增大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 残余应力 微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拉曼光谱法对多孔硅热导率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崔梦 胡明 +1 位作者 窦雁巍 宗扬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5-388,共4页
多孔硅优良的热学性能使其成为MEMS领域新兴的热绝缘材料。文中采用一种简便且无损的多孔硅热导率测量技术——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对电化学腐蚀法制备的不同孔隙率和厚度的多孔硅试样热导率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在多孔硅的拉曼谱峰位置与... 多孔硅优良的热学性能使其成为MEMS领域新兴的热绝缘材料。文中采用一种简便且无损的多孔硅热导率测量技术——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对电化学腐蚀法制备的不同孔隙率和厚度的多孔硅试样热导率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在多孔硅的拉曼谱峰位置与其温度间存在线性对应关系。在所有样品中,厚度为110μm空隙率为65%的多孔硅显示出最好的绝热性能,其热导率为0.624W/mK。且随多孔硅孔隙率和厚度的减小,其热导率有迅速增加的趋势(厚度和孔隙率为9μm和40%时,其热导率升至25.32W/m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子机械系统 多孔硅 热导率 显微拉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原电池法制备纳米多孔硅 被引量:1
12
作者 宗杨 胡明 +1 位作者 窦雁巍 刘志钢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8-32,共5页
利用原电池法在硅片表面制备了纳米多孔硅层;用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多孔硅表面形貌:原电池法与电化学法得到的多孔硅孔径均在10~20nm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铂膜电极厚度的增大以及铂膜电极与暴露硅片面积比的增大,会... 利用原电池法在硅片表面制备了纳米多孔硅层;用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多孔硅表面形貌:原电池法与电化学法得到的多孔硅孔径均在10~20nm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铂膜电极厚度的增大以及铂膜电极与暴露硅片面积比的增大,会导致多孔硅层的厚度增大.热学模拟结果表明:以纳米多孔硅作为绝热层可获得与悬浮结构相同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电池法 纳米多孔硅 绝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电路设计本科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5
13
作者 卜丹 邱成军 窦雁巍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5年第10期31-32,共2页
为了更好地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我国在集成电路设计本科教学工作上施行了相关的政策与措施。文章从黑龙江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出发,结合黑龙江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现状,提出了完善集成电路设... 为了更好地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我国在集成电路设计本科教学工作上施行了相关的政策与措施。文章从黑龙江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出发,结合黑龙江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现状,提出了完善集成电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电路设计 本科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偶腐蚀法制备多孔硅的研究
14
作者 房振乾 胡明 +2 位作者 窦雁巍 宗杨 梁继然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45-48,52,共5页
用电偶腐蚀法制备多孔硅,主要研究了铂电极的优化制备工艺以及腐蚀条件对多孔硅厚度的影响,并且结合SEM,AFM等测试手段对所制备的多孔硅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实验发现,在相同的腐蚀条件下,多孔硅的厚度随铂电极的厚度以及铂电极与腐... 用电偶腐蚀法制备多孔硅,主要研究了铂电极的优化制备工艺以及腐蚀条件对多孔硅厚度的影响,并且结合SEM,AFM等测试手段对所制备的多孔硅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实验发现,在相同的腐蚀条件下,多孔硅的厚度随铂电极的厚度以及铂电极与腐蚀硅片的面积比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 电偶腐蚀法 腐蚀条件 厚度 表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硅纵向孔隙率与残余应力分布的研究
15
作者 梁继然 胡明 +3 位作者 窦雁巍 雷振坤 房振乾 亢一澜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3-445,共3页
利用电化学方法在p型重掺杂单晶硅(100)基体上制备了多孔硅薄膜,通过质量计算法得到多孔硅的孔隙率,并研究了多孔硅孔隙率随腐蚀深度变化的规律。利用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对多孔硅纵切面上的残余应力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多孔硅的孔隙率随... 利用电化学方法在p型重掺杂单晶硅(100)基体上制备了多孔硅薄膜,通过质量计算法得到多孔硅的孔隙率,并研究了多孔硅孔隙率随腐蚀深度变化的规律。利用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对多孔硅纵切面上的残余应力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多孔硅的孔隙率随腐蚀时间/深度的增加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多孔硅纵向上存在拉伸残余应力,拉伸应力的分布与纵切面上孔隙率的分布成正比,先增大,再减小;到达多孔硅与基体硅的界面处时,拉伸应力减小为零,靠近硅一侧,转变为压应力;残余应力的最大值出现在临近多孔硅表面以下的区域。这主要与多孔硅制备过程中孔内HF酸浓度的降低和硅/电解液表面的电偶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 残余应力 微拉曼光谱 微电子机械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电路设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16
作者 卜丹 邱成军 +1 位作者 窦雁巍 王超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11期62-63,共2页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计划中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性环节,是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检验和衡量。本文结合集成电路设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实践情况,提出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各环节中担任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提高本科生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计划中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性环节,是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检验和衡量。本文结合集成电路设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实践情况,提出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各环节中担任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提高本科生论文质量的探讨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电路 毕业论文指导 实践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电路教学与科研相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黑龙江大学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曹贝 窦雁巍 王超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5年第9期76-77,共2页
教学与科研和谐发展是国内外高校建设的基础,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质量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当前黑龙江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索科研与教学的有... 教学与科研和谐发展是国内外高校建设的基础,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质量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当前黑龙江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索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方式,实践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专业的科研与教学资源,构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 科研 集成电路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学研模式下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探究与实践——以黑龙江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贝 窦雁巍 王超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6年第8期76-77,共2页
文章通过对黑龙江大学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探索产学研模式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可行策略,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路。
关键词 产学研 集成电路 人才培养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264的高清实时解码器运动矢量预测的研究
19
作者 孙向南 窦雁巍 《消费电子》 2012年第08X期42-42,共1页
本文针对H.264视频解码器中,运算复杂度最高、访问存储时间最长、计算量最多的帧间预测运动补偿结构进行研究和VLSI设计。在深入研究H.264视频编码标准基础上,提出了易于硬件实现的H.264baseline高清解码器运动补偿结构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 H 264 高清 硬件解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trogen Dioxide Sensing Properties and Mechanism of Copper Phthalocyanine Film 被引量:2
20
作者 邱成军 窦雁巍 +4 位作者 赵全亮 曲伟 袁杰 孙艳美 曹茂盛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3590-3592,共3页
Copper phthalocyanine film, a p-type organic semiconductor, is synthesized by vacuum sublimation and its surface morphology is characterized by SEM. A silicon-based copper phthalocyanine film gas sensor for NO2 detect... Copper phthalocyanine film, a p-type organic semiconductor, is synthesized by vacuum sublimation and its surface morphology is characterized by SEM. A silicon-based copper phthalocyanine film gas sensor for NO2 detection is fabricated by MEMS techn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istance and sensitivity of copper phthalocyanine film decrease obviously as the NO2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from Oppm to lOOppm. However, the sensitivity nearly keeps a constant of O. 158 between 30 ppm and 70 ppm. The best working temperature of the gas sensor is 90℃ for NO2 gas concentrations of lOppm, 20ppm and 30ppm, which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general metal oxide gas sens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power-law exponents PRECIPITATION durative abrupt precipitation chan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