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税典奎教授预防功能性消化不良复发临床经验
1
作者 董承莹 税典奎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70-73,共4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中医依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将其归于“胃脘痛”“胃痞”等范畴。该疾病病程缠绵且易于复发,给患者的生活水平及精神状况造成极大影响。税典奎教授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及“治未病”思想从“久病入络... 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中医依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将其归于“胃脘痛”“胃痞”等范畴。该疾病病程缠绵且易于复发,给患者的生活水平及精神状况造成极大影响。税典奎教授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及“治未病”思想从“久病入络”“体质偏颇”“脾肾互赞”三个机理考虑疾病的复发因素,通过疏经活络、调理体质、脾肾同治等方法改善患者机体情况,预防疾病反复,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经络 体质 脾肾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税典奎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用药规律
2
作者 杨秋丽 税典奎 《光明中医》 2024年第16期3186-3189,3237,共5页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对税典奎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常用方剂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21年6月1日—2022年12月31日税教授门诊治疗IBS-D的方剂,筛选并建立IBS-D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2.5)挖掘其用药规律...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对税典奎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常用方剂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21年6月1日—2022年12月31日税教授门诊治疗IBS-D的方剂,筛选并建立IBS-D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2.5)挖掘其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方剂249首,涉及中药102味,其中白术、广藿香、苍术、炮姜等使用频率较高,用药以温性及辛甘味者为主,多归脾、胃、肾经。出现频次较高药物组合为广藿香-苍术、白术-广藿香、白术-苍术等,关联分析得到核心组合16条。结论税教授治疗IBS-D强调健脾燥湿、肝脾同治、温肾助阳,从多方面调治以达到祛湿止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泻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税典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税典奎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伴抑郁、焦虑状态的经验
3
作者 李美玲 税典奎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4年第7期4-7,共4页
导师税典奎教授认为慢性胃炎伴抑郁、焦虑状态的主要病因病机为久病失治误治,证属阴阳两虚,病位在脾胃,与心、肝、肺、肾密切相关,治以调和阴阳为法,辅以理气开郁安神。通过分析慢性胃炎伴抑郁、焦虑状态的病因病机,阐述茯苓四逆汤合桂... 导师税典奎教授认为慢性胃炎伴抑郁、焦虑状态的主要病因病机为久病失治误治,证属阴阳两虚,病位在脾胃,与心、肝、肺、肾密切相关,治以调和阴阳为法,辅以理气开郁安神。通过分析慢性胃炎伴抑郁、焦虑状态的病因病机,阐述茯苓四逆汤合桂甘龙牡汤的组成、方义及功用,并结合现代临床应用研究,总结导师在茯苓四逆汤合桂甘龙牡汤基础上加减运用治疗慢性胃炎伴抑郁、焦虑状态的临床经验,另附临床案例一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四逆汤 桂甘龙牡汤 慢性胃炎 阴阳两虚 抑郁、焦虑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税典奎辨治食管源性胸痛经验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慧花 税典奎 《陕西中医》 CAS 2023年第1期104-107,111,共5页
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胸痛是非心源性胸痛的常见病因之一,税典奎教授认为食管源性胸痛的病机多与“气、痰、郁、湿、瘀、热”有关,病位主要在食管、胃,与肺肝脾三脏密切相关,多由脾气虚弱,脾失健运,肝气郁结,胃气上凌于心胸而发病。将其... 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胸痛是非心源性胸痛的常见病因之一,税典奎教授认为食管源性胸痛的病机多与“气、痰、郁、湿、瘀、热”有关,病位主要在食管、胃,与肺肝脾三脏密切相关,多由脾气虚弱,脾失健运,肝气郁结,胃气上凌于心胸而发病。将其分为脾胃虚弱证(香砂六君汤合左金丸),胆胃郁热证(黄连温胆汤合小柴胡汤),肝胃郁热证(丹栀逍遥散),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脾肾阳虚证(温氏奔豚汤),胸膈郁热、瘀血阻滞证(血府逐瘀汤),附医案一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源性胸痛 胃食管反流病 丹栀逍遥散 乌梅丸 温氏奔豚汤 税典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甘草煎剂对小鼠胃肠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税典奎 姜楠 刘松林 《江苏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胃肠运动 甘草煎剂 不同剂量 实验研究 小鼠 补益中气 脾胃气虚 双重作用 肠推进率 初步探讨 中草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俞指针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税典奎 陈峭 +2 位作者 侯秋科 谢胜 周晓玲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439-2441,共3页
目的采用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通过分析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达到探讨背俞指针疗法对FD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目的。方法选取FD患者共120例,肝郁气滞证40例、肝郁脾虚证30例、... 目的采用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通过分析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达到探讨背俞指针疗法对FD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目的。方法选取FD患者共120例,肝郁气滞证40例、肝郁脾虚证30例、脾虚痰湿证40例、寒热错杂证10例,分析各证型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正常人任督二脉穴位皮温比较情况。结果治疗组不同证型患者任督二脉皮温变化不同:1肝郁气滞证:任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而督脉主要穴位皮温略微升高。2寒热错杂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有差异(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3脾虚痰湿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前、治疗第7天及第14天变化不明显(P>0.05),但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经络轨迹明显;4肝郁脾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升高有差异(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1背俞指针疗法可双向调节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在热邪或虚火情况下,可通过泻火或降火的作用,使穴位皮温降低;在阳虚、寒凝经脉的情况下,可通过温阳散寒,而激发经络经气,使穴位皮温升高;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不明显者,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清晰;亦可使没有显示任督经脉红外辐射轨迹的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2通过背俞指针疗法激发膀胱经经气,进而影响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达到调节肝肺升降之枢及脾胃升降之枢的作用,从而起到"穴位-经络-脏腑功能改善"的治疗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俞指针疗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 任督二脉穴位皮温
原文传递
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的认识及治疗策略 被引量:29
7
作者 税典奎 邱明义 《四川中医》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24,共2页
胃肠动力障碍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常直接相关,还与肝(胆)的疏泄、肺气的肃降、肾阳的温养、小肠的受盛化物及大肠的传导等功能异常密切相联。因此,在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时,不仅要把调理脾胃气机的思想贯穿于治疗该类疾病的始终,还须... 胃肠动力障碍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常直接相关,还与肝(胆)的疏泄、肺气的肃降、肾阳的温养、小肠的受盛化物及大肠的传导等功能异常密切相联。因此,在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时,不仅要把调理脾胃气机的思想贯穿于治疗该类疾病的始终,还须从整体上调治相关脏腑的功能,疗效才能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动力障碍 治疗策略 中医 气机升降失常 动力障碍性 功能异常 脾胃气机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针疗法联合利多卡因治疗顽固性呃逆46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税典奎 谢胜 +1 位作者 陈峭 张云波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87-888,共2页
目的探寻并提供顽固性呃逆的理想治疗方法。方法将139例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指针疗法联合利多卡因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单纯指针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指针疗法联合利多卡因静脉滴注、单纯指针疗法及西药3种方法治疗,总疗程为两周。比... 目的探寻并提供顽固性呃逆的理想治疗方法。方法将139例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指针疗法联合利多卡因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单纯指针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指针疗法联合利多卡因静脉滴注、单纯指针疗法及西药3种方法治疗,总疗程为两周。比较3组的总有效率、l周内治愈率及两周内复发率。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1周内治愈率要明显优于单纯指针组及西药组(P<0.05),两周内复发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单纯指针组及西药组(P<0.01)。结论指针疗法联合利多卡因静脉滴注为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呃逆 指针疗法 利多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阴阳运动学说探讨肠上皮化生与细胞自噬的相关性
9
作者 莫燕雯 税典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7期1109-1111,共3页
细胞自噬系指细胞自身为克服不良因素刺激而自体吞噬,是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由自噬相关信号通路调控细胞自我吞噬,对维持细胞稳态至关重要。肠上皮化生是胃黏膜上皮细胞逐渐被肠上皮细胞所取代的过程,且具有癌变倾向,中医学的阴阳... 细胞自噬系指细胞自身为克服不良因素刺激而自体吞噬,是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由自噬相关信号通路调控细胞自我吞噬,对维持细胞稳态至关重要。肠上皮化生是胃黏膜上皮细胞逐渐被肠上皮细胞所取代的过程,且具有癌变倾向,中医学的阴阳运动学说与细胞自噬有密切联系,能完整地诠释细胞自噬这一生理或病理变化。因此,基于中医阴阳运动学说,探讨阴阳运动失调如何导致细胞自噬功能异常,如何进一步间接介导肠上皮化生病变,最终提出调和阴阳运动的中医治法,有效预防癌前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化生 细胞自噬 阴阳学说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埋线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税典奎 陈云 +2 位作者 陈峭 周晓玲 蒋应玲 《河南中医》 2017年第8期1468-1471,共4页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FD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西药组、中药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西药组口服莫沙必利分散片,中药组口服半夏泻心汤,治疗组给予穴位...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FD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西药组、中药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西药组口服莫沙必利分散片,中药组口服半夏泻心汤,治疗组给予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观察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胃电节律的变化和胃肠激素变化情况。结果:西药组有效率为82.5%,中药组有效率为92.5%,治疗组有效率为97.5%,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中药组低于西药组,治疗组低于中药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可显著提高胃电主频率、电幅值及减低胃电节律紊乱系数,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显著提高患者血浆胃动素(motilin,MTL)、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水平;降低患者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成分及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intestinalpolypeptide,VIP),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寒热错杂型FD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促进胃肠蠕动、提高胃肠动力、调节胃电图及其胃肠激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寒热错杂证 穴位埋线 半夏泻心汤 中医药治疗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流注开穴疗法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税典奎 陈峭 +1 位作者 侯秋科 蒋应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第5期92-95,共4页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开穴疗法对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符合FD诊断标准的病例120例,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采用子午流注开穴疗法治疗、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观察并比较3组的主症积分和临床疗效,以及胃电节律的变化和胃肠激...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开穴疗法对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符合FD诊断标准的病例120例,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采用子午流注开穴疗法治疗、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观察并比较3组的主症积分和临床疗效,以及胃电节律的变化和胃肠激素检测值。结果 (1)子午流注开穴疗法组、中药组、西药组的平均疗效指数分别为97.5%、95.0%、92.5%,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3组治疗后早饱、脘腹痞满、纳呆、脘腹灼热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与西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3)子午流注开穴疗法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胃电主频率、增高电幅值、减低胃电节律紊乱系数,与西药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4)子午流注开穴疗法组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水平,与西药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降低患者血浆血管活性肠肽、胆囊收缩素水平,与中药组、西药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子午流注开穴疗法治疗肝郁气滞型FD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肝郁气滞证 针灸疗法 子午流注开穴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胃阳汤对胃动力低下大鼠胃电活动、5-HTAPUD细胞的数量、面积及光密度值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税典奎 陈峭 侯秋科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82-1584,共3页
目的观察温胃阳汤对胃动力低下大鼠胃电活动、5-HT APUD细胞的数量、面积及光密度值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70只,体质量(200±2)g,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正常组10只,雌雄各半,模型组60只,模型组每只大鼠按10g/kg体重的甘草煎剂... 目的观察温胃阳汤对胃动力低下大鼠胃电活动、5-HT APUD细胞的数量、面积及光密度值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70只,体质量(200±2)g,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正常组10只,雌雄各半,模型组60只,模型组每只大鼠按10g/kg体重的甘草煎剂灌胃,随机分为模型3天组、7天组,温胃阳汤低、中、高剂量组及吗丁啉组。中药低、中、高各剂量组分别予浓度为0.743g/ml、1.485g/ml、2.970g/ml的温胃阳汤灌胃,吗丁啉组予0.27mg/ml的吗丁啉混悬液按100g体重1ml灌胃。观察各组大鼠胃电活动的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窦组织中5-HT APUD细胞的数量、面积及光密度值。结果一定剂量的甘草煎剂能明显抑制大鼠的胃电活动,减少大鼠胃窦组织的5-HT APUD细胞的数量、面积,降低光密度值;而温胃阳汤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改善胃动力低下大鼠的胃电活动,并使其胃窦组织中5-HT APUD细胞的数量、面积明显增加,同时能使胃动力低下大鼠5-HT APUD细胞的光密度值增大,其中以中、高剂量组效果最佳,与吗丁啉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温胃阳汤的促胃动力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增加胃动力低下大鼠胃窦组织5-HT APUD细胞数目和面积,增加5-HT APUD的光密度值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胃阳汤 胃动力低下 5-HT APUD细胞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甘草煎剂对大鼠胃电活动、胃窦组织中5-羟色胺摄取和脱羧细胞的数目、面积及平均灰度值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税典奎 陈峭 侯秋科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第4期12-15,共4页
目的观察甘草煎剂对大鼠胃电活动、胃窦组织中5-羟色胺摄取和脱羧(5-HT APUD)细胞的数目、面积及平均灰度值的影响。方法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3d后,模型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5g/kg、10g/kg、15g/k... 目的观察甘草煎剂对大鼠胃电活动、胃窦组织中5-羟色胺摄取和脱羧(5-HT APUD)细胞的数目、面积及平均灰度值的影响。方法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3d后,模型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5g/kg、10g/kg、15g/kg、20g/kg、40g/kg)的甘草煎剂灌胃,连续给药5d。正常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动物于末次给药前24h禁食不禁水。观察各组大鼠的胃电活动变化,并在处死大鼠后采用免疫组化法观测各组大鼠胃窦组织中5-HT APUD细胞的数目、面积及平均灰度值。结果小剂量的甘草煎剂能明显抑制大鼠的胃电活动,减少大鼠胃窦组织中的5-HT APUD细胞数目及面积,增加平均灰度值,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随着剂量的加大,大鼠的胃电活动得到一定的改善,胃窦组织中5-HT APUD细胞数目及面积有所增加,5-HT APUD细胞的平均灰度值变小,但与正常组比较也有差异性(P<0.05)。结论一定剂量的甘草煎剂能建立胃动力低下大鼠模型,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胃窦组织中5-HT APUD细胞数目和和面积,增加5-HT APUD的平均灰度值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动力低下 动物模型 甘草煎剂 5-羟色胺摄取和脱羧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胃阳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肥大细胞活化及SCF/c-Kit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税典奎 黎舒婷 +4 位作者 黄慧花 龙海华 杨健 罗诗雨 覃凌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0,共7页
目的:基于肥大细胞活化及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受体酪氨酸激酶c-Kit信号通路探讨温胃阳汤治疗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雷尼替丁组及温胃阳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 目的:基于肥大细胞活化及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受体酪氨酸激酶c-Kit信号通路探讨温胃阳汤治疗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雷尼替丁组及温胃阳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空白组大鼠不予造模,其他各组采用夹尾刺激加不规则喂养复合番泻叶法建立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模型建立后,空白组及模型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温胃阳汤低、中、高剂量组和雷尼替丁组则分别用温胃阳汤(0.743 g/mL、1.485 g/mL和2.970 g/mL)及盐酸雷尼替丁胶囊(3 g/L)灌胃。治疗结束后,以碳墨推进法测定小肠推进率;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鼠十二指肠组织肥大细胞并计数;ELISA测定大鼠十二指肠中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yptase,MCT)和组胺(histamine,HA)的含量;RT-qPCR检测十二指肠中SCF和c-Kit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十二指肠中SCF和c-Ki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温胃阳汤治疗显著提高大鼠的小肠推进率(P<0.05);ELISA结果显示,温胃阳汤治疗可减少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组织肥大细胞数量及MCT和HA含量(P<0.05);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温胃阳汤治疗可上调大鼠十二指肠组织c-Kit和SCF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增加SCF和c-Kit阳性细胞数(P<0.05);RT-qPCR结果显示,WWYD治疗可上调大鼠十二指肠组织c-Kit和SCF mRNA的表达(P<0.01)。而且,小肠推进率分别与MCT和HA含量呈负相关,与SCF和c-Kit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温胃阳汤能促进大鼠十二指肠动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十二指肠MCT和HA的生成,及激活SCF/c-Ki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温胃阳汤 肥大细胞 SCF/c-Kit信号通路 十二指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虚体质大肠息肉患者的红外皮温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税典奎 李梓宣 +3 位作者 黎舒婷 黄慧花 黄庆 李佳玺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8期857-861,871,共6页
[目的]探讨阳虚体质大肠息肉患者的红外皮温分布规律。[方法]收集符合中医阳虚体质的大肠息肉患者150例与平和体质大肠息肉患者50例,分别进行红外皮温检测,摄取以下部位的皮温(前后躯干、中下焦、督脉、足三里、天枢、中脘和关元)。再... [目的]探讨阳虚体质大肠息肉患者的红外皮温分布规律。[方法]收集符合中医阳虚体质的大肠息肉患者150例与平和体质大肠息肉患者50例,分别进行红外皮温检测,摄取以下部位的皮温(前后躯干、中下焦、督脉、足三里、天枢、中脘和关元)。再根据患者息肉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腺瘤组和非腺瘤组,进一步根据镜下息肉数量,将两组患者分为息肉数量≥10和<10的两个亚组,比较不同病理组和息肉数量组之间的皮温差异,总结皮温分布特征。[结果]阳虚体质患者各部位平均皮温明显低于平和体质患者(P<0.01)。在息肉数量<10的情况下,腺瘤性息肉患者多部位的平均皮温与非腺瘤性息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息肉数量≥10的情况下,腺瘤性息肉组平均皮温明显低于非腺瘤性组(P<0.01)。[结论]阳虚体质大肠息肉患者的肠道息肉数量与皮温呈负相关,息肉数量越多,其皮温越低。在息肉数量≥10的情况下,腺瘤性息肉患者的皮温表现为明显冷偏离状态,可初步预估高危息肉病理类型。因此,红外皮温可为阳虚体质大肠息肉患者的癌变风险做出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 阳虚体质 大肠息肉 腺瘤性息肉 皮温 结直肠癌 平和体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21
16
作者 谢胜 侯秋科 +9 位作者 韦金秀 周晓玲 张越 刘园园 税典奎 梁谊深 颜春艳 赵正孝 蒋应玲 徐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1期2575-2577,共3页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为120例GERD合格受试者。治疗组60例行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检测...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为120例GERD合格受试者。治疗组60例行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停治疗后半年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变化情况;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 d、治疗第14 d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较治疗前均改善明显(P<0.05);停治疗后半年随访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差异明显(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7 d与治疗第14 d任督二脉的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上升明显(P<0.05);而对照组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结论:任督二脉经气交会有利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改善;背俞指针疗法利于肝胆之气条达,肝升脾升,胆降胃降,达到改善脾胃的升降;该疗法通过膀胱之"俞"调"肝胆之枢"达到"以俞调枢"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俞指针疗法 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下括约肌压力 任督二脉 肝胆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谢胜 欧阳波 +10 位作者 韦金秀 周晓玲 张越 侯秋科 税典奎 梁谊深 颜春艳 赵正孝 蒋应玲 徐宏 刘园园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19-21,共3页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酸反流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的影响。方法纳入120例GER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背俞指针疗法,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及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酸反流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的影响。方法纳入120例GER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背俞指针疗法,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及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共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变化情况,检测2组治疗前后、随访6个月时LES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24 h食管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长时间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均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LESP均明显改善(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LE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能通过改善LESP减少食管酸反流,且LESP改善持续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俞指针疗法 胃食管反流病 酸反流 食管下括约肌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胃电节律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23
18
作者 谢胜 张越 +9 位作者 周晓玲 税典奎 侯秋科 梁谊深 颜春艳 赵正孝 蒋应玲 徐宏 刘园园 韦金秀 《环球中医药》 CAS 2014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胃电节律的影响,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为120例胃食管反流病合格受试者。治疗组60例患者行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胃电节律的影响,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为120例胃食管反流病合格受试者。治疗组60例患者行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电图的分析,评价背俞指针疗法对胃电节律的影响;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主频率、主导功率均较治疗前增高显著(P<0.01),有统计学差异;节律紊乱系数均较前下降显著(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第7天、第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上升明显(P<0.05);而对照组则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第14天与第7天相比任脉穴位皮温下降明显(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能提高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可增强胃主频率、主导功率,减少胃电的紊乱系数;这一作用考虑与背俞指针治疗改善任督二脉交会,改善脾胃、肝胆枢机,补元气、泻阴火促进胃动力进而改善胃电生理活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俞指针疗法 胃食管反流病 胃电图 元气亏虚 任督二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谢胜 韦金秀 +5 位作者 周晓玲 张越 侯秋科 税典奎 梁谊深 颜春艳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797-2799,共3页
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变化特点,探讨其对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为86例GERD合格受试者。治疗组43例予背俞指针治疗,对照组43例予兰索拉唑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治疗;检测不同时... 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变化特点,探讨其对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为86例GERD合格受试者。治疗组43例予背俞指针治疗,对照组43例予兰索拉唑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治疗;检测不同时间点命门、至阳、大椎、膻中、中脘及关元穴位皮温。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侧重于提高督脉穴位皮温(P<0.05);同时对任脉的穴位皮温有先升后降之趋势。对照组偏重于降低任督脉的穴位皮温(P<0.05),特别是对任脉的穴位皮温降低幅度较大。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在基础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治疗后可使穴位皮温降低(P<0.05);在基础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治疗后可使穴位皮温升高(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对任督二脉皮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还可使激发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并使其变得更加连续、清晰。该疗法通过改善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而对穴位皮温产生双向的调节作用,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俞指针疗法 胃食管反流病 任督二脉 穴位皮温
原文传递
背俞指食针疗法对GERD伴心理、睡眠障碍的治疗探讨 被引量:12
20
作者 周晓玲 谢胜 +7 位作者 侯秋科 韦金秀 张越 刘园园 税典奎 梁谊深 徐宏 颜春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106-108,共3页
目的:探讨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症状,特别是心理、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为120例GERD合格受试者。治疗组60例行背俞指针治疗,对照组6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进行评分,并... 目的:探讨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症状,特别是心理、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为120例GERD合格受试者。治疗组60例行背俞指针治疗,对照组6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进行评分,并统计分析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积分的变化,评价背俞指针疗法对以上症状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治疗后、治疗结束后半年胸骨后烧辣烧心感频率、胸骨后烧辣烧心感程度、胸口痛频率、胸口痛程度、口中酸/苦味频率、口中酸/苦味程度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显著(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通过刺激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改善任督二脉经气之交会,调节脾胃之枢升降,肝肺之枢疏泄,心肾之枢交泰,达到"以俞调枢"之作用。研究发现:该疗法对GERD症状及心理、睡眠障碍的改善作用源于温补三焦相火,提示三焦相火虚衰是GERD的根本脏腑病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俞指针疗法 胃食管反流病 三焦相火 心理睡眠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