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省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调查搜集与豆象抗性鉴定
1
作者 胡亮亮 黄宇宁 +8 位作者 薛仁风 陈天晓 曹榕 宋倩楠 王素华 葛维德 王丽侠 程须珍 陈红霖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1-440,共10页
针对辽宁省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濒危情况日趋严重的问题,对辽宁省14个市的36个区(县)开展了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的抢救性搜集,并对搜集的资源进行了豆象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野生小豆Vigna angularis var.nipponensis主要分布于辽... 针对辽宁省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濒危情况日趋严重的问题,对辽宁省14个市的36个区(县)开展了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的抢救性搜集,并对搜集的资源进行了豆象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野生小豆Vigna angularis var.nipponensis主要分布于辽中和辽东地区,尤其是在辽东沿海区域,而近缘野生种Vigna radiata var.sublobata和Vigna minima则主要分布于辽西地区;共搜集到262份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种质资源;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导致辽宁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濒危的主要原因;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在生长习性、茎秆、荚色和粒色等方面与栽培小豆Vigna angularis var.angularis具有明显差异。此外,本研究还对搜集的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进行了豆象抗性鉴定,筛选出2份高抗豆象和1份抗豆象资源,这是国内外首次发现的抗豆象小豆资源。本研究结果为我国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的珍稀濒危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为小豆抗豆象育种提供了珍贵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小豆 近缘野生种 种质资源 调查搜集 豆象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抗豆象基因PCR标记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程须珍 王素华 +3 位作者 吴绍宇 周吉红 王述民 杨又迪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534-1539,共6页
采用PCR分子标记技术,对16个绿豆品种(系)进行了遗传分析。在选用的56个随机引物中,发现抗豆象品种与感豆象品种间有一定差异。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它们分成抗豆象野生种(TC1966)、抗豆象栽培种(V2709)、抗豆象杂交后代(VC3890A2/TC1966-... 采用PCR分子标记技术,对16个绿豆品种(系)进行了遗传分析。在选用的56个随机引物中,发现抗豆象品种与感豆象品种间有一定差异。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它们分成抗豆象野生种(TC1966)、抗豆象栽培种(V2709)、抗豆象杂交后代(VC3890A2/TC1966-23)和混合类型4个大组。以绿豆抗豆象和感豆象品种及抗豆象品种×感豆象品种组合的F2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BSA法,对抗(感)豆象品种池和一个组合F2的抗(感)豆象池进行了鉴定,获得一个共显性标记。经F2分析,在抗豆象个体中扩增出约1.79kb的特异片段或2个特异片段(1.79kb/1.03kb);在感豆象个体中仅扩增出约1.03kb的特异片段。初步认为此标记与TC1966的抗豆象基因位点紧密联锁,可用于绿豆抗豆象种质鉴定和遗传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Vigna radiata(L.)Wilclzek] 抗豆象基因 分子标记 PCR标记 基因位点 豆象 绿豆 品种(系)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抗豆象育种品系综合评价 被引量:17
3
作者 程须珍 王素华 +2 位作者 金达生 王泮龙 杨又迪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0-113,共4页
豆象是绿豆主要仓储害虫 ,目前生产上尚无可直接利用的抗豆象品种。本文通过对 2 0个抗豆象育种品系主要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抗病虫及抗逆性综合分析 ,发现参试品系多属早熟、大粒、高蛋白类型 ,但在抗虫性、耐干旱、耐瘠薄、单株荚数... 豆象是绿豆主要仓储害虫 ,目前生产上尚无可直接利用的抗豆象品种。本文通过对 2 0个抗豆象育种品系主要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抗病虫及抗逆性综合分析 ,发现参试品系多属早熟、大粒、高蛋白类型 ,但在抗虫性、耐干旱、耐瘠薄、单株荚数、单株产量、抗叶斑病、耐盐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具有广阔的遗传选择余地。筛选出 97 2 8、98 15、97 15、97 17、97 19等农艺性状优良的抗豆象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综合评价 抗豆象品系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抗豆象育种后代F2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程须珍 王素华 +1 位作者 吴绍宇 周吉红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64-368,共5页
选用抗豆象品种 (系 )VC6 0 89A 6、VC1973A×V2 70 9 2、V2 80 2 ,与农艺性状优良的推广品种中绿 1号 (VC1973A)和中绿 2号 (VC2 917A系选 )作亲本 ,按照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 ,配置杂交组合。对 2 0个杂交组合后代F2 群体主要农... 选用抗豆象品种 (系 )VC6 0 89A 6、VC1973A×V2 70 9 2、V2 80 2 ,与农艺性状优良的推广品种中绿 1号 (VC1973A)和中绿 2号 (VC2 917A系选 )作亲本 ,按照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 ,配置杂交组合。对 2 0个杂交组合后代F2 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及抗虫性分析 ,发现株高和抗虫性有超亲遗传现象 ,杂交优势明显 ;单株荚数普遍低于亲本 ,而单荚粒数略高于亲本 ,百粒重与亲本之间差异不明显。抗虫基因有抗性累加效应 ,3份抗虫材料的抗虫基因可能不在同一位点上。单株荚数是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 ,且遗传变异程度大与抗虫性相关性不紧密 ,在后代选择时 ,应以单株荚数为主攻目标 ,其次是株高、荚粒数、百粒重和抗虫性。初步认为从P1×P4、P1×P5、P2 ×P4、P4×P2 、P2 ×P5、P5×P2 和P5×P3 组合后代中选择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株荚数 豆象 抗虫性 后代 亲本 遗传变异 百粒重 F2群体 遗传现象 选择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抗豆象遗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程须珍 王素华 +3 位作者 金达生 杨又迪 吴绍宇 周吉红 《植物遗传资源科学》 CSCD 2001年第4期12-15,共4页
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是豇豆属豆类作物重要的仓库害虫。本研究通过抗豆象杂交育种后代 VC1973A/TC1966 F_1F_2和 VC1973A/(VC1973A/TC1966 F_2)BC_1F_1及 TC1966/(VC1973A/TC1966 F_2)BC_1F_1分离群体的遗传分析,发现... 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是豇豆属豆类作物重要的仓库害虫。本研究通过抗豆象杂交育种后代 VC1973A/TC1966 F_1F_2和 VC1973A/(VC1973A/TC1966 F_2)BC_1F_1及 TC1966/(VC1973A/TC1966 F_2)BC_1F_1分离群体的遗传分析,发现绿豆抗豆象性状符合3:1的遗传分离规律,证明绿豆对豆象的抗性由1对显性单基因(Aa)控制,抗虫性为显性(A),感虫为隐性(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抗绿豆象 遗传 抗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PD分析在绿豆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程须珍 杨又迪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29-31,共3页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16个绿豆品种(系)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在选用的45个随机引物中,发现野生种与栽培种之间有明显不同的扩增产物,抗豆象栽培品种与感豆象栽培品种间有一定差异。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它们分成:抗豆...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16个绿豆品种(系)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在选用的45个随机引物中,发现野生种与栽培种之间有明显不同的扩增产物,抗豆象栽培品种与感豆象栽培品种间有一定差异。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它们分成:抗豆象野生种(TC1966)、抗豆象栽培种(V2709)、抗豆象杂交后代(VC3890A2/TC196623)和混合类型4个大组。在混合类型组中,又可分为抗豆象栽培种(V2802)、VC3890A家族、VC1973A家族、VC1178A家族、感豆象栽培种(CN60)和VC2778A家族等6个亚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绿豆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种质资源挖掘与新品种创制应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程须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绿豆原产中国,是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其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绿豆生育期短,播种适期长,并有固氮养地能力,是农作物间套种的适宜作物和好前茬。
关键词 种质资源 绿豆 新品种 应用 挖掘 出口创汇 种植面积 播种适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绿豆品种资源研究 被引量:33
8
作者 程须珍 王素华 《作物品种资源》 1998年第4期9-11,共3页
对4719份绿豆品种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主要农艺性状及部分品种的重要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绿豆品种数量较多的省份依次是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湖北、安徽等省。种皮有光泽的明绿豆和无光泽的毛绿豆各占50%。种皮颜色为绿色的品... 对4719份绿豆品种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主要农艺性状及部分品种的重要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绿豆品种数量较多的省份依次是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湖北、安徽等省。种皮有光泽的明绿豆和无光泽的毛绿豆各占50%。种皮颜色为绿色的品种占91.5%,另外还有黄色、褐色和蓝色品种。早熟类型品种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大粒型品种以山西、山东、内蒙古、安徽等省较多,河北、安徽、吉林等省的绿豆资源单株荚数较多。高蛋白型品种主要在湖北、山东、北京和河北省,高淀粉型品种则在河南、山东和内蒙古。山西、山东、内蒙古、吉林和湖北等省的绿豆抗旱性较好,山东的品种耐盐性能较好。国外引进品种比国内绿豆资源抗叶斑病能力强,抗根腐病性能较好的品种主要在山东、安徽和河北,内蒙古和山西的品种较抗蚜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种质资源 熟期 籽粒特性 抗逆性 抗病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优异种质资源研究初报 被引量:4
9
作者 程须珍 王素华 王泮龙 《作物品种资源》 1995年第3期16-19,共4页
从3000多份绿豆资源中选出早熟、大粒、多荚、高蛋白、高淀粉、耐旱盐、抗病虫等7种类型200份品种。通过两年的评价鉴定,对各单一优异特性及其复合优异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优异资源名录。
关键词 绿豆 评价 鉴定 优异性状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品种与豆芽产量质量关系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8
10
作者 程须珍 《作物品种资源》 1990年第1期14-15,共2页
绿豆芽是营养丰富的美味蔬菜,并且有一定的医疗价值。为了弄清品种与豆芽产量、品质的关系,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绿豆资源,两年来我们进行了发芽试验。
关键词 绿豆 品种 豆芽 产量 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黄皮绿豆品种资源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须珍 王素华 《作物品种资源》 1999年第4期7-9,共3页
本文对250 份黄皮绿豆品种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主要农艺性状及其部分品种的重要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黄皮绿豆品种数量较多的省份依次是安徽、山西、湖南、河南、山东、四川等地。评选出一批优异种质资源。
关键词 黄皮绿豆 品种资源 综合分析 绿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间种栽培技术
12
作者 程须珍 王素华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6-27,共2页
间种方式(一)绿豆与甘薯间种甘薯间种绿豆,有两种栽培方式。在甘薯实行50厘米小行距种植的地块,隔两沟间种1行绿豆,采取3:1的种植组合;在甘薯实行57厘米以上大行距种植的地块,隔一沟间种1行绿豆,采取2:1的种植组合。绿豆的播种期根据当... 间种方式(一)绿豆与甘薯间种甘薯间种绿豆,有两种栽培方式。在甘薯实行50厘米小行距种植的地块,隔两沟间种1行绿豆,采取3:1的种植组合;在甘薯实行57厘米以上大行距种植的地块,隔一沟间种1行绿豆,采取2:1的种植组合。绿豆的播种期根据当地甘薯栽秧时间而定,以在甘薯封垅前绿豆能够成熟最佳。在河北、山东等春薯种植区。绿豆可于4月15日前后在甘薯栽秧前提早播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甘薯 玉米 棉花 烟草 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绿1号麦茬复播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13
作者 程须珍 林黎奋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1-22,共2页
中绿1号系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自1983年从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AVRDC)引进的优良绿豆品种。该品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综合农艺性状好,夏播70天即可成熟,一般亩产100公斤左右,比地方品种增产30%以上。为使良种获得更高的产量。
关键词 绿豆 中绿1号 丰产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间套种栽培技术
14
作者 程须珍 王素华 《农业科技通讯》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27-28,共2页
近年来,绿豆间套种技术在我国许多地区发展很快。1991年河北省秦皇岛、山东省潍坊、河南省南阳、湖南省常德等地,示范推广绿豆与甘薯、玉米、棉花、黄烟等作物间套种技术60万亩以上。
关键词 绿豆 间作 套作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国绿豆生产
15
作者 程须珍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1-21,共1页
在过去20年中,泰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豆出口国家,绿豆的种植面积达48.8万公顷(732万亩)以上。其中种皮有光泽的明绿豆的播种面积占全国绿豆总面积的75%,毛绿豆和黑吉豆(Vigna mungo)占25%。泰国生产的绿豆65%以上用于出口。
关键词 绿豆 泰国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种质资源苗期抗旱性鉴定 被引量:48
16
作者 王兰芬 武晶 +2 位作者 景蕊莲 程须珍 王述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5-153,共9页
鉴定筛选苗期抗旱绿豆种质,对改良绿豆品种抗旱性、促进绿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绿豆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提供方法和信息支撑。本研究以70份绿豆种质为材料,采用苗期反复干旱法,测定幼苗存活率、萎蔫... 鉴定筛选苗期抗旱绿豆种质,对改良绿豆品种抗旱性、促进绿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绿豆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提供方法和信息支撑。本研究以70份绿豆种质为材料,采用苗期反复干旱法,测定幼苗存活率、萎蔫指数、株高、叶片鲜重、叶片干重、叶片含水量、生物量和胁迫指数等指标,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第1次旱胁迫后的幼苗存活率与第2次旱胁迫后的幼苗存活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萎蔫指数、株高与幼苗存活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故遴选出第1次旱胁迫幼苗存活率、萎蔫指数和株高为绿豆苗期抗旱性评价的适宜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划级,获得高抗旱种质16份、抗旱种质20份,中抗种质23份、敏感种质8份和极敏感种质3份。以第1次旱胁迫幼苗存活率、萎蔫指数和胁迫株高分别评价绿豆的抗旱性并与综合评价结果相比较,一致率分别为70.0%、58.6%和51.4%。认为第1次旱胁迫幼苗存活率可以作为大规模绿豆种质苗期抗旱筛选的鉴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苗期 反复干旱 抗旱性 相关性分析 隶属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地理来源分组和利用表型数据构建中国小豆核心种质 被引量:36
17
作者 徐宁 程须珍 +2 位作者 王素华 王丽侠 赵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66-1373,共8页
中国国家种质库里保存着4877份小豆(Vigna angularis)种质资源,但仅有部分资源在小豆的改良中被利用。构建小豆核心种质,不但能简化管理,而且可以提高遗传资源在小豆改良中的利用效率。根据我国小豆的地理来源进行分组,在分组的基础上... 中国国家种质库里保存着4877份小豆(Vigna angularis)种质资源,但仅有部分资源在小豆的改良中被利用。构建小豆核心种质,不但能简化管理,而且可以提高遗传资源在小豆改良中的利用效率。根据我国小豆的地理来源进行分组,在分组的基础上利用表型数据,以类平均法聚类构建了中国现有小豆核心种质,共435份资源,占资源总量的8.92%,涵盖98.3%的表型变异类型,控制不同性状表型相关的相互适应的遗传复杂性在核心种质中也得到了适当的保持。不同性状的均值t测验、方差F测验、表型频率分布、χ2测验等分析表明,所构建的小豆核心种质可以作为整体资源的代表性样本,在小豆种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Vigna angularis) 核心种质 表现型 遗传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种质资源成株期抗旱性鉴定 被引量:35
18
作者 王兰芬 武晶 +2 位作者 景蕊莲 程须珍 王述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87-1294,共8页
作物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是获得抗旱资源和挖掘抗旱基因的前提。本研究以21份绿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温室内盆栽控水旱胁迫,考察不同品种单株产量、单株荚重、单株粒数、单株地上部生物量、单株生物量、根冠比等12项指标,计算各指标在... 作物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是获得抗旱资源和挖掘抗旱基因的前提。本研究以21份绿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温室内盆栽控水旱胁迫,考察不同品种单株产量、单株荚重、单株粒数、单株地上部生物量、单株生物量、根冠比等12项指标,计算各指标在旱胁迫与对照条件下的比值,运用相关性分析、隶属函数、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方法,评价绿豆成株期抗旱性,筛选抗旱优异种质。结果表明,抗旱系数与单株地上部生物量、单株总生物量、单株荚重、单株粒数、单株有效荚数在旱胁迫与对照条件下的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根冠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从而遴选出这7项指标作为绿豆成株期抗旱性鉴定的评价指标;基于隶属函数、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三者呈极显著正相关,且3种评价抗旱分级结果一致性较高,故认为抗旱指数法适宜于大规模绿豆成株期抗旱性鉴定;筛选获得高抗种质3份、抗旱种质6份、中抗种质4份、敏感种质5份和极敏感种质3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成株期 抗旱性 相关性分析 隶属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种质资源芽期抗旱性鉴定 被引量:43
19
作者 王兰芬 武晶 +2 位作者 景蕊莲 程须珍 王述民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8-503,共6页
干旱是影响我国绿豆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筛选抗旱性种质资源,培育抗旱品种,对我国绿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以4份绿豆种质为材料,通过检测5个梯度渗透势PEG-6000溶液模拟旱胁迫下的发芽率动态分布,确定了绿豆芽期模拟旱胁... 干旱是影响我国绿豆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筛选抗旱性种质资源,培育抗旱品种,对我国绿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以4份绿豆种质为材料,通过检测5个梯度渗透势PEG-6000溶液模拟旱胁迫下的发芽率动态分布,确定了绿豆芽期模拟旱胁迫的适宜PEG-6000溶液渗透势为-0.9 MPa(21.8%)。进而以-0.9 MPa的PEG-6000溶液对113份绿豆种质进行芽期抗旱鉴定,通过测定发芽势、发芽率、下胚轴长、胚根长、干重和鲜重等10项指标及相关性分析,认为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下胚轴长、相对胚根长、相对总芽长、相对鲜重、相对干重、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9项指标可以作为评价绿豆芽期抗旱性指标。利用隶属函数分析法,对113份种质的芽期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1份高抗种质当地吉豆(C0000626)和16份抗性种质,为绿豆抗旱基因发掘及抗旱品种改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PEG-6000 芽期 抗旱性 相关性分析 隶属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食用豆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32
20
作者 陈红霖 田静 +9 位作者 朱振东 张耀文 陈巧敏 周素梅 王丽侠 刘玉皎 何玉华 尹凤祥 魏淑红 程须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93-503,共11页
食用豆在中国粮食组成、人类健康、土壤改良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贫困地区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随着食用豆基因组相继被破译,推动了食用豆分子遗传基础和分子育种研究。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以来,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抗... 食用豆在中国粮食组成、人类健康、土壤改良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贫困地区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随着食用豆基因组相继被破译,推动了食用豆分子遗传基础和分子育种研究。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以来,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虫、耐逆、适宜机械化收获的食用豆新品种,集成了一批适合不同产区的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生产机械与技术研究初显成效,产后加工技术提升与产品创新研究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随着食用豆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食用豆总产和单产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在过去十年内蚕豆、豌豆由干籽粒生产转变为鲜食菜用生产,食用豆种植面积提高了21.1%,单产提高了3.9%,总产提高了36.8%。随着食用豆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食用豆种被列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正在形成一批农业企业品牌。在食用豆产业的带动下,品种权保护与转让数量逐渐增多,食用豆种业开始起步发展。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内外市场需求快速上升,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大力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给食用豆生产和种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中国食用豆生产和种业也面临生产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科研平台建设有待加强、缺乏突破性大品种、品种权保护力度不够等诸多挑战。本文在总结中国食用豆产业和种业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讨论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豆 产业 种业 现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