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MP-3抑制剂Ⅰ结合中等强度运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余艳梅 黄振 +3 位作者 谭同才 程瑞动 邵玉玲 刘勇 《浙江医学》 CAS 2020年第8期794-797,共4页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抑制剂Ⅰ结合中等强度运动对膝骨性关节炎(KOA)模型大鼠关节软骨的修复效果。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抑制剂组和抑制剂结合跑台组,每组12只。后3组大鼠膝关节腔内注射碘乙酸钠建立KOA模...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抑制剂Ⅰ结合中等强度运动对膝骨性关节炎(KOA)模型大鼠关节软骨的修复效果。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抑制剂组和抑制剂结合跑台组,每组12只。后3组大鼠膝关节腔内注射碘乙酸钠建立KOA模型,然后抑制剂组大鼠关节腔注射MMP-3抑制剂Ⅰ注射液,抑制剂结合跑台组大鼠在注射抑制剂后再行中等强度跑台训练。采用O’Driscoll组织学评分法分析关节软骨组织及软骨细胞;采用ELISA法测定实验前后大鼠血清MMP-3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关节软骨Ⅱ型胶原表达水平。结果治疗6周后:(1)抑制剂组和抑制剂结合跑台组大鼠软骨O’Driscoll组织学评分均高于模型组、低于正常组(均P<0.05);抑制剂结合跑台组大鼠软骨O’Driscoll组织学评分高于抑制剂组(P<0.05);(2)抑制剂组和抑制剂结合跑台组大鼠血清MMP-3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高于正常组(均P<0.05);抑制剂结合跑台组大鼠血清MMP-3表达水平低于抑制剂组(P<0.05);(3)抑制剂组和抑制剂结合跑台组大鼠关节软骨Ⅱ型胶原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均P<0.05);抑制剂结合跑台组大鼠关节软骨Ⅱ型胶原表达水平高于抑制剂组(P<0.05)。结论 MMP-3抑制剂Ⅰ结合中等强度运动能促进KOA模型大鼠关节软骨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膝骨性关节炎 Ⅱ型胶原 MMP-3抑制剂 跑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拉提运动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步行及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梁丰 李厥宝 +4 位作者 霍文璟 王尊 程瑞动 张大威 叶祥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72-1076,共5页
目的探讨普拉提运动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步行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6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普拉提组(n=30),两组均进行内科常规治疗及常规康复,普拉提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普拉提系列运动训练,... 目的探讨普拉提运动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步行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6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普拉提组(n=30),两组均进行内科常规治疗及常规康复,普拉提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普拉提系列运动训练,共10周。训练前、训练5周和10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最大步行速度(MWS)测试、3米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及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进行评定。结果训练10周后,两组BBS评分、MWS、TUGT时间和FMA-LE评分均改善(t>2.122, P<0.05),普拉提组改善更多(t>2.264, P<0.05)。结论较长期普拉提运动可进一步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老年 普拉提 平衡 步行 下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运动游戏对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平衡功能和跌倒风险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曾杜纯 叶祥明 +1 位作者 谭同才 程瑞动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中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常累及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典型症状为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1-2]。DPN患者常存在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中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常累及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典型症状为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1-2]。DPN患者常存在躯体感觉输入减少及运动表现减弱等问题,导致其在进行转移、步行等日常功能性活动时难以维持身体平衡,甚至在睁眼的情况下也可能跌倒[3]。平衡功能障碍是导致患者跌倒、骨折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4]。DPN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未阐明,临床治疗上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则采用辨证论治,但目前尚无公认的特效治疗方法[5]。本研究旨在探讨虚拟运动游戏对DPN患者静、动态平衡和跌倒风险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虚拟运动游戏 平衡 跌倒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鹿瓜多肽穴位注射结合运动疗法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Ⅱ型胶原、血清MMP-3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谭同才 余艳梅 程瑞动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观察鹿瓜多肽穴位注射结合中等强度运动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Ⅱ型胶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的影响。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穴位注射组和注射结合跑台组,每组12只。参照文献,采用膝关... 目的观察鹿瓜多肽穴位注射结合中等强度运动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Ⅱ型胶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的影响。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穴位注射组和注射结合跑台组,每组12只。参照文献,采用膝关节腔内注射碘乙酸钠建立膝骨关节炎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不干预,穴位注射组大鼠膝关节腔内注射鹿瓜多肽注射液(0.1mL/100g),注射结合跑台组大鼠在穴位注射组基础上结合中等强度的跑台训练,共6周。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病理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膝关节软骨Ⅱ型胶原含量及血清MMP-3水平。结果干预6周后,穴位注射组和注射结合跑台组O’Driscoll组织学评分均高于模型组[(8.52±1.08)分、(12.68±0.85)分比(5.34±0.57)分,P均<0.05],注射结合跑台组O’Driscoll组织学评分高于穴位注射组[(12.68±0.85)分比(8.52±1.08)分,P<0.05];穴位注射组和注射结合跑台组大鼠膝关节软骨Ⅱ型胶原含量均高于模型组[(54.79±2.29)、(73.79±2.36)比(41.93±2.03),P均<0.05],注射结合跑台组大鼠膝关节软骨Ⅱ型胶原含量高于穴位注射组[(73.79±2.36)比(54.79±2.29),P<0.05];穴位注射组和注射结合跑台组大鼠血清MMP-3水平均低于模型组[(16.04±0.49)、(8.89±0.39)比(24.68±0.56),P均<0.05],注射结合跑台组大鼠血清MMP-3水平低于穴位注射组[(8.89±0.39)比(16.04±0.49),P<0.05]。结论鹿瓜多肽穴位注射结合中等强度运动能提高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Ⅱ型胶原含量,降低模型大鼠血清MMP-3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膝骨关节炎 MMP-3 穴位注射 鹿瓜多肽 跑台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律性听觉刺激同步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5
作者 谢雨晴 程瑞动 +1 位作者 金振华 叶祥明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10期1469-1472,共4页
目的探讨节律性听觉刺激同步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步行训... 目的探讨节律性听觉刺激同步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步行训练,观察组运用节律性听觉刺激软件控制节奏并加强膝关节控制训练,分别在训练前、训练后2周,训练后4周对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评分量表(BBS)、10米最大速度(10 MWT)、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股直肌、腘绳肌、胫前肌、腓肠肌肌腹四块肌肉表面肌电图(sEMG)的RMS值进行评分及疗效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FMALE评分、BBS评分、10MWT、GQOLI-74评分、sEMG、MBI分值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各项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节律性听觉刺激同步膝关节控制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能力及下肢相关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节律性听觉刺激 膝关节控制训练 下肢步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针刺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盆底肌及排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程瑞动 朱根应 +4 位作者 叶祥明 李厥宝 周亮 闻万顺 田亮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38-1441,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介入针刺治疗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盆底肌功能及排尿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2012年3月~2015年3月,23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n=8)、早期干预组(n=8)和晚期干预组(n=7)。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介入针刺治疗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盆底肌功能及排尿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2012年3月~2015年3月,23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n=8)、早期干预组(n=8)和晚期干预组(n=7)。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针刺双侧八髎、阳陵泉、三阴交、太冲。早期干预组拔除导尿管前1周即开始行针刺治疗,晚期干预组拔除导尿管后改间歇导尿并行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评估盆底肌肌力、排尿功能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三组盆底肌肌力、排尿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早期干预组和晚期干预组盆底肌肌力较对照组提高(P〈0.05);除对照组与晚期干预组间日排尿次数、安全压力下膀胱容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三组间排尿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前改善(F〉0.864,P〈0.05),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F=1.558,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盆底肌肌力,从而改善排尿功能,早期针刺干预疗效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针刺 盆底肌 排尿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大鼠神经病理学及背根神经节P2X_3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程瑞动 屠文展 +2 位作者 操芬 程博 蒋松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1期66-69,I0002,共5页
目的:观察EA对CCI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学及DRG 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神经组织学的影响及P2X3受体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将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假模组、模型对照组、健侧EA组、患侧EA组,每组8只,模型对照组及EA组... 目的:观察EA对CCI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学及DRG 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神经组织学的影响及P2X3受体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将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假模组、模型对照组、健侧EA组、患侧EA组,每组8只,模型对照组及EA组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疼痛模型。各组于术前(0天)及术后3、57、1、01、2、14天分别测量大鼠患侧足MWT和TWL,EA组于术后第8天电针"足三里"-"阳陵泉"连续7天,每天1次。术后14天对坐骨神经标本行组织学观察,采用Estebe评分方法行组织学评分,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患侧L5背根神经节中P2X3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CCI各组大鼠痛阈明显降低,出现痛觉过敏(P<0.01),而电针干预后EA组较CCI模型组痛阈明显增加(P<0.05)但仍低于假模组。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学观察无明显差异,各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天EA组较模型对照组患侧DRG L5中P2X3受体表达显著减少(P<0.05),并且患侧EA组较健侧EA组减少明显。结论:电针对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DRG中P2X3受体的表达产生作用;患侧电针较健侧电针镇痛效果明显;电针后坐骨神经未见明显的病理组织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 神经病理学 背根神经节 P2X3受体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镇痛效应中嘌呤类物质及其受体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程瑞动 屠文展 蒋松鹤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3-56,共4页
本文对近些年国内外有关嘌呤类物质及其受体与电针镇痛关系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综述嘌呤类物质及其受体介导电针镇痛的机制,并结合以往针灸镇痛神经机制的研究,分析可能存在的联系。
关键词 电针 嘌呤类物质及其受体 镇痛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P2X4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程瑞动 叶祥明 +3 位作者 杨婷 李琦 朱根应 李厥宝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953-2955,3098,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干预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大鼠痛阈变化及脊髓背角P2X4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P2X4受体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模组(Sham Group)、模型对照组(CCI Gr...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干预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大鼠痛阈变化及脊髓背角P2X4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P2X4受体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模组(Sham Group)、模型对照组(CCI Group)和电针干预组(EA Group),CCI组及EA组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疼痛模型,各组于术前(0 d)及术后20 d分别测量患侧足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EA组于术后第5天电针"足三里"-"阳陵泉"连续14 d,1次/d。术后20 d取各组大鼠L4~6脊髓段用免疫荧光检测P2X4受体表达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CCI大鼠痛阈明显降低,出现痛觉过敏(P<0.01),而电针干预后EA组较CCI模型组痛阈明显增加(P<0.05)但仍低于假模组。术后20 d EA组较CCI组脊髓背角中P2X4受体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脊髓背角P2X4受体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电针可能通过抑制大鼠脊髓中P2X4受体的表达而产生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神经病理性痛 P2X4受体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能量技术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康复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10
作者 朱迪 程瑞动 +1 位作者 叶祥明 谭同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10-612,共3页
足底筋膜炎是各类非创伤性踝足痛中最常见的类型,普通人群约有11%—15%的发病率[1]。本病的发生是因长期步行、站立或过度运动致反复大力牵拉,而刺激跖腱膜使其失去正常的生物力学平衡结构[2],造成损伤,发生慢性的无菌性炎症。肌肉能量... 足底筋膜炎是各类非创伤性踝足痛中最常见的类型,普通人群约有11%—15%的发病率[1]。本病的发生是因长期步行、站立或过度运动致反复大力牵拉,而刺激跖腱膜使其失去正常的生物力学平衡结构[2],造成损伤,发生慢性的无菌性炎症。肌肉能量技术(muscle energy technique,MET)是指患者根据指令进行有控制的主动收缩和舒张肌肉,并由施术者调节施加的对抗阻力,通过训练来调整肌肉及筋膜的长度及张力,促使其重获正常的生物力学平衡,对肌肉及筋膜结构进行改善”,,从而来治疗劳损并预防再次发生,从根本上治疗和预防足底筋膜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技术 筋膜炎 主动收缩 抗阻力 无菌性炎症 腱膜 康复疗效 足痛 趾间关节 跖趾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皮针结合体针对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疗效 被引量:14
11
作者 章丽雅 徐福 +4 位作者 叶祥明 谭同才 肖永涛 程瑞动 杨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4-336,共3页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1].构音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表明.约30%—40%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构音障碍[2].大量研究表明,针刺在治疗本病上的确有显著优势,但对于选穴处方多种多样,缺...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1].构音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表明.约30%—40%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构音障碍[2].大量研究表明,针刺在治疗本病上的确有显著优势,但对于选穴处方多种多样,缺乏有效的针刺方法和不同针刺疗效间的对比研究[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音障碍 脑卒中后 针刺疗效 头皮针 体针 脑卒中患者 常见并发症 常见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的情绪调节方式和抑郁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田亮 叶祥明 +4 位作者 李厥宝 周亮 程瑞动 闻万顺 朱根应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23-927,共5页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的情绪调节方式及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主要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住院脑卒中恢复期患者155例,采取集体实施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有效问卷124例。用抑郁自评量表来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用Gross情绪调节问卷(ERQ,包括认知...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的情绪调节方式及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主要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住院脑卒中恢复期患者155例,采取集体实施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有效问卷124例。用抑郁自评量表来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用Gross情绪调节问卷(ERQ,包括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分量表)来评估卒中患者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使用情况;用沉思量表(RRS)来测量卒中患者沉思策略的使用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抑郁量表分和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主要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1例脑卒中患者有抑郁症状。抑郁量表总分与ERQ的认知重评得分呈负相关(r=-0.23,P=0.01),与ERQ的表达抑制得分无相关(r=0.02,P=0.05),与RRS总分呈正相关(r=0.60,P=0.00)。回归分析表明,照料者为家属(OR=0.54,P=0.034)、认知重评分量表得分高(OR=0.36,P=0.005)和NIHSS得分低(OR=1.21,P=0.002)的已婚脑卒中患者SDS总分较低,而年龄较大(OR=1.04,P=0.019)、照料者为护工(OR=1.18,P=0.042)、离异/丧偶(OR=1.22,P=0.034)和RRS总分较高(OR=1.53,P=0.001)的脑卒中患者SDS总分较高。结论:年龄较大、照料者为护工、离异/丧偶、越多使用沉思策略和越少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的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情绪调节 相关因素 情绪调节问卷 沉思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厥宝 叶祥明 +2 位作者 程瑞动 朱根应 杨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2-195,共4页
目的研究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 CBF)的影响。方法将21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n=11)和药物组(n=10)。电针组取双侧合谷、太冲穴,每天1次;药物组口服盐酸氟西汀分散片20 mg,每天1次,均连续治疗8周。患者... 目的研究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 CBF)的影响。方法将21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n=11)和药物组(n=10)。电针组取双侧合谷、太冲穴,每天1次;药物组口服盐酸氟西汀分散片20 mg,每天1次,均连续治疗8周。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观察r CBF的变化。结果电针组治疗后2周时HAMD低于药物组(P<0.05),而治疗后4周、8周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电针组r CBF较药物组改善更佳(P<0.05)。结论电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明确,可能与改善卒中后脑灌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 电针 脑局部血流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复促通疗法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李琦 程瑞动 +1 位作者 闻万顺 叶祥明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26期1-5,10,共6页
目的观察反复促通疗法(repetitive facilitative exercise,RFE)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上... 目的观察反复促通疗法(repetitive facilitative exercise,RFE)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Brunnstrom分期≥Ⅲ期,病程3~13周)的患者共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RFE组和联合组,每组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RFE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反复促通疗法治疗,联合组在RFE组基础上辅以rTMS治疗,刺激频率为1.0 Hz。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RFE组和联合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均显著改善,组间对比发现,治疗后RFE组和联合组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明显优于RFE组(P<0.05);三组治疗前后ARAT评分均有显著改善,组间对比发现,联合组较对照组ARAT评分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三组MAS评分均无明显改善,组间比较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反复促通疗法配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改善卒中后患者上肢功能障碍,且两种方法联合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促通疗法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上肢功能障碍 脑卒中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吴燕飞 叶祥明 +1 位作者 程瑞动 章玮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第23期20-22,共3页
目的研究和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康复科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40例脊髓损伤病例,分别采取个体化的综合康复训练方式,治疗3、6个月后对所有患者的ASIA感觉、运动及FIM评分、BI、Berg平衡量表BBS... 目的研究和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康复科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40例脊髓损伤病例,分别采取个体化的综合康复训练方式,治疗3、6个月后对所有患者的ASIA感觉、运动及FIM评分、BI、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治疗3、6个月后,40例脊髓损伤患者的ASIA感觉、运动及FIM评分、BI、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治疗6个月后40例脊髓损伤患者的ASIA感觉、运动及FIM评分、BI、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分别显著高于治疗3个月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脊髓损伤患者采取综合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各项功能的恢复和重建,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康复训练 ASIA FIM BB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靳三针疗法对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模糊决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田亮 周亮 +3 位作者 程瑞动 李厥宝 闻万顺 叶祥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75-680,共6页
目的:探讨靳三针疗法对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模糊决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爱荷华博弈任务分别对20例经常规治疗的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20例经靳三针针刺治疗的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以及20例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进行... 目的:探讨靳三针疗法对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模糊决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爱荷华博弈任务分别对20例经常规治疗的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20例经靳三针针刺治疗的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以及20例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进行模糊风险决策能力测试。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常规治疗组的脑卒中患者不仅存在数字广度(即倒序DS)(t=-15.4258,P<0.01)及stroop-3错误率(t=12.2369,P<0.01)测试的障碍,还存在模糊决策能力障碍,三组在博弈任务中总净剩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靳三针治疗组的总净剩值高于常规治疗组(t=3.2264,P<0.01),靳三针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在5个Block中的净剩值两两比较显示,从Block1至Block5两组净剩值的差异逐渐增加,并且在Block4(t=2.2281,P<0.05)和Block5(t=2.2162 P<0.05)的净剩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靳三针治疗组在5个Block的净剩值及总净剩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相关分析表明,常规治疗组的总净剩值与stroop-3错误率负相关(r=-0.691,P<0.05)。结论: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在风险概率不明确条件下存在决策能力受损,表现出主动趋利不能。当使用具有明智作用的靳三针治疗后,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的模糊风险决策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核卒中 模糊决策能力 针刺治疗 靳三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缪刺电针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对CCI大鼠背根神经节P2X_3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操芬 屠文展 +2 位作者 程瑞动 程博 蒋松鹤 《医学研究杂志》 2012年第8期38-41,共4页
目的观察缪刺电针和患侧电针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对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CI)模型大鼠痛阈和背根神经节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机械刺激法和热辐射法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采用Western blottin... 目的观察缪刺电针和患侧电针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对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CI)模型大鼠痛阈和背根神经节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机械刺激法和热辐射法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大鼠造模侧L4-L6DRG上P2X3受体蛋白的表达。结果①与假模组比较,CCI术后各组大鼠在各时间点MWT和TWL明显降低(P均<0.001);电针7天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缪刺电针组和患侧电针组MWT和TWL升高(P均<0.05);缪刺电针组和患侧电针组MWT和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CCI术后第14天,与假模组相比,各组大鼠P2X3受体蛋白表达上调(P均<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电针能够明显减少P2X3受体蛋白的表达(P均<0.001),缪刺电针组与患侧电针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缪刺电针和患侧电针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均可下调CCI大鼠DRG神经元中P2X3受体蛋白的表达,减轻CCI大鼠机械性痛觉过敏和热痛觉过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里穴、阳陵泉穴 DRG 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 P2X3受体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对下丘脑c-Fos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鹏 叶祥明 +2 位作者 田亮 李厥宝 程瑞动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21期45-48,53,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下丘脑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确认脊髓损伤导致大脑损害的特点及其在相关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可能机制。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假模组(Sham组)和脊髓损伤组(SCI组),以改良的Allen’s撞击法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常...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下丘脑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确认脊髓损伤导致大脑损害的特点及其在相关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可能机制。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假模组(Sham组)和脊髓损伤组(SCI组),以改良的Allen’s撞击法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常规饲养,分别于8周取大鼠下丘脑组织,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脊髓损伤大鼠下丘脑组织c-Fos表达,TUNEL法观察两组下丘脑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应用ELISA法检测两组大鼠下丘脑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表达。结果脊髓损伤后8周,SCI组较Sham组下丘脑c-Fos表达明显增加(P<0.05),同时下丘脑可见明显凋亡细胞,主要表现为胞浆减少,细胞核深染、固缩在一边;SCI组TUNEL阳性细胞数比Sham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I组大鼠下丘脑包括TNF-α、IL-1β、IL-6等多种炎症因子水平较Sham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脊髓损伤可对下丘脑造成损害,表现为下丘脑神经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明显增加,其可能与c-Fos表达有关,脊髓损伤后对下丘脑的损害可能是某些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下丘脑 C-FOS 神经细胞凋亡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刮痧联合放血对热射病大鼠下丘脑HSP-70mRNA及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夏婉 屠文展 +2 位作者 程瑞动 何蓉 蒋松鹤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第11期1902-1905,共4页
目的观察背部刮痧结合放血对热射病模型大鼠的影响,检测下丘脑热休克蛋白-70(HSP-70)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热应激组,刮痧组,放血组和刮痧结合放血组,每组16只。监测治疗前后动物心率、直肠温... 目的观察背部刮痧结合放血对热射病模型大鼠的影响,检测下丘脑热休克蛋白-70(HSP-70)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热应激组,刮痧组,放血组和刮痧结合放血组,每组16只。监测治疗前后动物心率、直肠温度、平均动脉压的动态变化及生存时间。致热休克后20 min后蛋白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观察大鼠下丘脑HSP-70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热应激组大鼠存活时间为(23±2)min,刮痧组、放血组及刮痧结合放血组均延长了热应激大鼠的存活时间(P<0.01),以刮痧结合放血组更显著(P<0.01)。与常温对照组比较,热应激后下丘脑HSP-70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1);刮痧组、放血组、刮痧结合放血组后HSP-70 mRNA及蛋白表达均上调,与热应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刮痧结合放血组HSP-70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上调更显著(P<0.01)。结论对热射病模型进行背区刮痧结合放血治疗可延长生存时间,可能通过上调HSP-70水平,减轻病理损伤而起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热休克 刮痧 放血 热休克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训练改善额叶损伤大鼠认知灵活性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田亮 叶祥明 +4 位作者 周亮 田智慧 程瑞动 李厥宝 孙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33,共7页
目的:探讨有氧训练改善额叶损伤大鼠认知灵活性的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模组、有氧训练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使用e CCI-6.3装置制备大鼠额叶损伤模型,假模组大鼠不接受额叶撞击,仅行开颅去骨瓣手术。有氧... 目的:探讨有氧训练改善额叶损伤大鼠认知灵活性的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模组、有氧训练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使用e CCI-6.3装置制备大鼠额叶损伤模型,假模组大鼠不接受额叶撞击,仅行开颅去骨瓣手术。有氧训练组给予每周6次,共持续9周的游泳训练;干预结束后三组大鼠均进行注意定势转移任务测试,额叶组织取材后应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多巴胺受体DR1的表达,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多巴胺含量。结果:有氧训练组的简单辨别(10.37±1.29)次、复杂辨别(15.11±3.55)次、逆反学习1(16.76±1.78)次、内维度转换(11.76±1.65)次、逆反学习2(12.02±0.91)次、外维度转换(10.19±2.01)次和逆反学习3(13.19±2.01)次成绩均显著优于模型组(分别为:14.20±0.98,19.01±2.89,21.30±1.56,14.36±2.01,16.58±1.12,15.45±1.11,18.78±3.01)次,且持续性错误数量(4.03±0.87)次显著低于模型组(10.02±1.04)(P<0.05);与模型组相比,有氧训练组额叶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率(32.12±2.57,11.57±2.89;P<0.001)明显减少,DRD1的表达(0.13±0.04,0.29±0.03;P<0.001)及多巴胺含量(136.88±5.82,213.77±8.27ng/ml;P<0.001)显著增加。结论:有氧训练对额叶损伤大鼠的认知灵活性障碍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与其可以减少额叶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增加多巴胺含量及DRD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氧训练 额叶损伤 认知灵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