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汉书》不录《论衡》文考辨 被引量:1
1
作者 程景牧 祁国宏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6-17,共2页
范晔《后汉书》不选录王充《论衡》里的文章,主要是因为《论衡》的主旨思想是辨事,而不是议政,与范晔的修史目的及采摭论说文的标准不符,并非是学界普遍认可的——《论衡》反叛儒家思想,"问孔刺孟"所导致的。通过对这一学术... 范晔《后汉书》不选录王充《论衡》里的文章,主要是因为《论衡》的主旨思想是辨事,而不是议政,与范晔的修史目的及采摭论说文的标准不符,并非是学界普遍认可的——《论衡》反叛儒家思想,"问孔刺孟"所导致的。通过对这一学术案例的审视,可以加深对范晔的文史思想和《论衡》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汉书》 《论衡》 范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形式、特重内质:“高逸”的诗学审美特质
2
作者 程景牧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7期78-90,I0003,I0004,共15页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概念与范畴,“高逸”在中古时期的多元学术思潮互渗的文化场域中产生发展、演进演化,以老庄、玄学的审美理念为本,汲纳了儒学与佛学之审美理念,整合了自然与名教之审美,彰显出高远飘逸、气韵生动、不涉俗韵...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概念与范畴,“高逸”在中古时期的多元学术思潮互渗的文化场域中产生发展、演进演化,以老庄、玄学的审美理念为本,汲纳了儒学与佛学之审美理念,整合了自然与名教之审美,彰显出高远飘逸、气韵生动、不涉俗韵的审美内蕴,体现出中国传统文艺的审美取向及独特精神。高逸范畴由起初的人物品鉴及书画批评术语逐渐浸入古代文论场域,成为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和观念,体现出文质并茂的审美特质,亦表现出尚文与尚质的双维审美取向。从本质上看,中国古代诗学中的高逸观念的审美特质是文质并茂的,既重视形式,又超越形式,更重内在精神与气韵,而这种审美特质的形成,一方面是缘于高逸范畴自身的学理逻辑,另一方面则是缘于中古文论中的文质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逸 诗学 文质并茂 尚质 尚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朝礼学的分化与整合
3
作者 程景牧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3,共10页
南朝礼学绍承魏晋礼学,为南朝经学中的显学,初兴于刘宋,高涨于萧齐,鼎盛于萧梁,式微于陈朝,此四阶段的礼学既各具特色又一脉相承。南朝礼学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分化对立,又有整合统一;既有转折,又有困境;既有典范化的一面,亦有虚伪的一面... 南朝礼学绍承魏晋礼学,为南朝经学中的显学,初兴于刘宋,高涨于萧齐,鼎盛于萧梁,式微于陈朝,此四阶段的礼学既各具特色又一脉相承。南朝礼学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分化对立,又有整合统一;既有转折,又有困境;既有典范化的一面,亦有虚伪的一面。因此,南朝礼学是富有立体性、矛盾性与两面性的思想学术形态,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学理意义与历史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礼学 分化 整合
原文传递
“始见贫小”——论《金楼子·立言》对谢月兆之批评
4
作者 程景牧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7-81,123,共6页
萧绎在《金楼子·立言》中以“始见贫小”评谢朓。“始见贫小”的语意内涵极为深厚,但历代学者皆疏于关注,当代学者对此语的阐释虽有一定的价值,但未能揭示问题的本质。然将此语置于《金楼子·立言》的具体语境中,联系上下文来... 萧绎在《金楼子·立言》中以“始见贫小”评谢朓。“始见贫小”的语意内涵极为深厚,但历代学者皆疏于关注,当代学者对此语的阐释虽有一定的价值,但未能揭示问题的本质。然将此语置于《金楼子·立言》的具体语境中,联系上下文来分析,即可得知此语之意涵乃是指谢朓的学术素养不足。换言之,即是谢朓在经史子三部,儒释玄道诸家方面的学养不够。萧绎在文学批评中将学问与文才分开论述,彰显了六朝时期文学从学术中独立出来的发展态势,也体现了南朝学术四部分类法的基本定型,同时也反映了《金楼子·立言》中文学批评的本质是对学术文化的整体评论,而非纯粹的文学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楼子·立言》 始见贫小 学术素养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尚书·金縢》看周公形象的悲慨之美 被引量:1
5
作者 袁济喜 程景牧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4-82,共9页
悲慨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金縢》是《尚书·周书》中的重要篇目,写成于西周初年,记述了周公忠诚事君,平定叛乱,反被猜忌怀疑,最终平反的事情。这篇文章极具悲剧色彩,涉及中国古代悲剧美学的一些重要方面,并对后世的中国古代悲剧... 悲慨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金縢》是《尚书·周书》中的重要篇目,写成于西周初年,记述了周公忠诚事君,平定叛乱,反被猜忌怀疑,最终平反的事情。这篇文章极具悲剧色彩,涉及中国古代悲剧美学的一些重要方面,并对后世的中国古代悲剧美学影响极大。研究中国古代美学的形态与范畴,从经学中探赜索引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縢》 周公 悲剧 悲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南朝乐学与审美批评
6
作者 袁济喜 程景牧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7-88,共12页
南朝乐学与礼学互相配合,构成南朝审美文化的独特形态,它在魏晋音乐美学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主要是弘扬了儒学中的雅乐思想,同时对于民间音乐现象也持具体的分析态度与立场,它主要通过官方倡导、典籍编修、文士创论三个方面的活动体现... 南朝乐学与礼学互相配合,构成南朝审美文化的独特形态,它在魏晋音乐美学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主要是弘扬了儒学中的雅乐思想,同时对于民间音乐现象也持具体的分析态度与立场,它主要通过官方倡导、典籍编修、文士创论三个方面的活动体现出来,在中国音乐美学与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美学史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互动 南朝乐学 官方倡导 典籍编修 文士创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南朝礼学对美学观念的建设
7
作者 袁济喜 程景牧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4-94,共11页
南朝礼学发达,礼学深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也与美学观念的更新、美学思想的发展相关。受玄学与佛学影响,南朝礼学将自然与名教相融合,以重建汉魏以来的礼乐文明体系,有着不同于传统礼学的特征。萧统、刘勰将礼学与日常生活、施政结合起来... 南朝礼学发达,礼学深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也与美学观念的更新、美学思想的发展相关。受玄学与佛学影响,南朝礼学将自然与名教相融合,以重建汉魏以来的礼乐文明体系,有着不同于传统礼学的特征。萧统、刘勰将礼学与日常生活、施政结合起来,并在他们的文学活动中自觉运用礼学来重构文学与美学理念,以纠正当时的审美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礼学 名教与自然 文学与美学 理论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诗学的“清空”理论范式 被引量:2
8
作者 程景牧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2年第7期43-53,共11页
“清空”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审美范畴,有着深厚的美学意蕴和理论价值。宋代张炎将清空与质实并举,尚虚的清空理论范式遂在宋代词学场域中初步生成,并作用于明代诗学理论批评之中。在清代道问学与尊德性合一的实学思潮带动下,清空理论... “清空”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审美范畴,有着深厚的美学意蕴和理论价值。宋代张炎将清空与质实并举,尚虚的清空理论范式遂在宋代词学场域中初步生成,并作用于明代诗学理论批评之中。在清代道问学与尊德性合一的实学思潮带动下,清空理论范式也在清代诗学中发生了转换,内在理路转变为由实而虚,理论框架转变为学问根柢与神理文理的二元组合,审美理想转变为尚实,并与质实理论调和起来。清空理论范式在清代诗学中转换成功并被诗学共同体运用于诗学批评之中,这既为理论范式提供了实例依据,又彰显出理论范式的合法性、实用性与生命力,也体现出清代诗学富有极强的总结性与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空理论 范式转换 清代诗学 诗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唐诗文评的流变
9
作者 袁济喜 程景牧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76-84,共9页
诗文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有形态。它源远流长,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变。先秦是诗文评的雏形与萌芽状态,两汉是其发展与转折时期,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正式确立与成熟,并影响到隋唐至宋元明清的发展。对于先唐时期诗文评的梳理与研究... 诗文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有形态。它源远流长,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变。先秦是诗文评的雏形与萌芽状态,两汉是其发展与转折时期,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正式确立与成熟,并影响到隋唐至宋元明清的发展。对于先唐时期诗文评的梳理与研究,是构建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文评 先秦萌芽 两汉发展 六朝成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学“圆美”范畴经典化的两个向度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景牧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2-120,共9页
“圆美”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是南朝诗人谢朓提出的一个诗学审美概念,其始见于唐初李延寿所撰的《南史》中。宋代以降,圆美范畴基于自身的内在审美机制,在诗论家的概念诠释和理论建构中,走上了经典化之路,同时呈现出表象... “圆美”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是南朝诗人谢朓提出的一个诗学审美概念,其始见于唐初李延寿所撰的《南史》中。宋代以降,圆美范畴基于自身的内在审美机制,在诗论家的概念诠释和理论建构中,走上了经典化之路,同时呈现出表象之维的尚文与内在之维的尚质这两个经典化向度。“圆美”范畴在古代诗学场域中经典化的两个向度之形成与发展固然与其本身的审美蕴涵与诗学价值息息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学术文化思潮、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诗学批评话语权等诸多外缘因素促成的,也鲜明地体现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诗学审美观念的渗透力度之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美 诗学 经典化 尚文 尚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赋载史 借古喻今——庾信辞赋与《左传》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景牧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14-120,共7页
庾信辞赋征用《左传》事典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以及深厚的学术文化背景。自汉代以降,经学即深深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辞赋这种文体也是在经学场域中生成、发展、壮大的。南北朝时期,虽然文学业已挣脱经学的束缚开始自觉独立,但是其与经学的... 庾信辞赋征用《左传》事典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以及深厚的学术文化背景。自汉代以降,经学即深深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辞赋这种文体也是在经学场域中生成、发展、壮大的。南北朝时期,虽然文学业已挣脱经学的束缚开始自觉独立,但是其与经学的关系还是十分密切的,五经一直是文学家创作时取辞用义之渊薮。在南北朝复杂的经史学术文化背景之下,《左传》经学与史学的双维学术蕴涵为庾信征引事典提供了外在的背景条件,而庾信本人熟谙《左传》学又为其征引事典提供了内在的学养基础。由于内外两重因素的作用,庾信在辞赋之中大量征引《左传》典故。就方法形式而言,主要表现为取辞与用义二端;就目的意图而言,则是借古喻今以慨叹身世,痛悼王室;就艺术价值而言,即是以情纬文,以赋载史,情寓于史中,史存于赋中,情与史的高度结合赋予了辞赋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可读性。此外,庾信辞赋的用典是其自身才华与学力的完美结合之集中体现,因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是以能够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庾信辞赋 《左传》 取辞用义 借史喻今 艺术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观圆照人文化成——袁济喜教授学术思想论略
12
作者 程景牧 刘玉叶 《天中学刊》 2023年第5期60-69,共10页
袁济喜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研究以及中国美学研究,在中国古代美学与文论的审美范畴的探赜、中国古代美学与文论之精神的考索、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研究的开拓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考据、... 袁济喜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研究以及中国美学研究,在中国古代美学与文论的审美范畴的探赜、中国古代美学与文论之精神的考索、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研究的开拓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考据、义理、辞章三位一体的学术研究方法,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学术研究思路,从四部之学层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的学术研究格局,共同构成了袁济喜教授学术研究的特色;而秉承忧患意识追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应用于当下理想人格的构建、人文学术的发展,更能体现其人文追寻与理想情怀。袁济喜教授的学术成果和治学思想均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与典范意义,是值得我们传承与开拓的文化瑰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济喜 学术面向 学术特色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佩纶日记》中的诗学与经学关系考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程景牧 《社会科学论坛》 2018年第3期65-75,共11页
张佩纶是清末清流派的著名干将,其诗学观念与经学理念不仅均具有强烈的经世意义和思想价值,而且在内在理路和价值取向上具有鲜明的一致性,这亦体现了其经学思想对文学思想的导向作用。探究其经学理念既是认识其诗学的重要参照,又是理解... 张佩纶是清末清流派的著名干将,其诗学观念与经学理念不仅均具有强烈的经世意义和思想价值,而且在内在理路和价值取向上具有鲜明的一致性,这亦体现了其经学思想对文学思想的导向作用。探究其经学理念既是认识其诗学的重要参照,又是理解其诗文作品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张佩纶诗学理论的细致梳理与学理探究,从而能够更完整地明确其在诗学史上的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佩纶 诗学 经学 汉宋 唐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心雕龙》“由内及外”的思维方式看其礼学蕴涵
14
作者 程景牧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8-77,共10页
刘勰《文心雕龙》无论是对理论体系的设置,还是对具体问题的论述,或是对总纲五篇的排序,抑或是用"文心"来为全书命名,均体现出一种由内及外的思维方式。而归根结底,这种思维方式源于南朝礼学,所以《文心雕龙》与礼学在思维方... 刘勰《文心雕龙》无论是对理论体系的设置,还是对具体问题的论述,或是对总纲五篇的排序,抑或是用"文心"来为全书命名,均体现出一种由内及外的思维方式。而归根结底,这种思维方式源于南朝礼学,所以《文心雕龙》与礼学在思维方式层面具有鲜明的异质同构性。刘勰的思想精神与立身行事体现出其积极入世的儒家情怀,彰显出对礼学的热衷推崇,可以说进行礼学批评是其撰写《文心雕龙》的一个动机,以此敷赞圣旨,进而谋求仕进。因此,《文心雕龙》彰显出浓厚的礼学思想特色,具有深厚的礼学蕴涵,由内及外的思维方式正是其礼学蕴涵的表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由内及外 思维方式 礼学蕴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朝礼学与文论的系统化思维方式
15
作者 程景牧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51-56,共6页
南朝文论的思维方式呈现出系统化的特色,这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固然是南朝文论学理发展的逻辑必然,但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受到南朝礼学的思维沾溉所致。在思辨理性精神的引导下,南朝礼学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运用了系统化的思维方式进行理论建... 南朝文论的思维方式呈现出系统化的特色,这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固然是南朝文论学理发展的逻辑必然,但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受到南朝礼学的思维沾溉所致。在思辨理性精神的引导下,南朝礼学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运用了系统化的思维方式进行理论建构,而谙熟礼学、服膺礼义的南朝文论家也自觉地汲取了礼学的这一思维方式,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文学批评理论的推阐,“体大虑周”“思深意远”的文论专著即由此出炉。是故,南朝文论的系统化思维方式带有明晰的礼学思想因子,体现出礼学思维对文论思想的渗透之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礼学 文论 思维方式 系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术语到文论范畴——“藏拙”美学意蕴发微
16
作者 程景牧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78-84,共7页
"藏拙"是一维重要的审美范畴、概念、法度,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与文化特质;既是古代文人的一项处事原则,又是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术语;既是形而下的理论依据,又是形而上的抽象理论。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美学中具有独特... "藏拙"是一维重要的审美范畴、概念、法度,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与文化特质;既是古代文人的一项处事原则,又是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术语;既是形而下的理论依据,又是形而上的抽象理论。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美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价值。"藏拙"由起初的一个文化术语,发展到一个具有体式化意义的美学范畴即体现出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演进特色,尤其是古代文艺理论发展衍变的规律,是以,探究"藏拙"的美学意蕴,是中国美学与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拙" 美学 审美范畴 文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四部之学的发展探论
17
作者 程景牧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132-140,共9页
汉代是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孕育期,汉代四部之学是在经学的学术思潮中产生并不断发展演进的。刘歆《七略》与班固《汉书·艺文志》均从目录学的角度对汉代学术进行了梳理分类与评骘论述,建构了六个学术门类格局,但同时也蕴含了四部... 汉代是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孕育期,汉代四部之学是在经学的学术思潮中产生并不断发展演进的。刘歆《七略》与班固《汉书·艺文志》均从目录学的角度对汉代学术进行了梳理分类与评骘论述,建构了六个学术门类格局,但同时也蕴含了四部之学的基本框架。汉代学者或从经学立场,或从辞赋立场,或从求真辨虚的立场对学术文化进行了评议,在很大程度上彰显出其对四部之学的独特看法,体现出学术思想的多元化特质,业已开启汉末魏晋学术思想多极化之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四部之学 目录学 扬雄 王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选》六臣注引经管窥
18
作者 程景牧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88-95,共8页
《文选》六臣注由李善注与五臣注两大系统构成。李善注旁征博引,引经较多,且较全面,五臣注引经较少,与李善注相去甚远。二注的引经概况反映了各自所绍承的学术传统与注释风格,以此可见二注之不同:李善注以释事为主,五臣注以释义为主。... 《文选》六臣注由李善注与五臣注两大系统构成。李善注旁征博引,引经较多,且较全面,五臣注引经较少,与李善注相去甚远。二注的引经概况反映了各自所绍承的学术传统与注释风格,以此可见二注之不同:李善注以释事为主,五臣注以释义为主。但总的看来,六臣注之引经注文,在阐释文本的同时,亦赋予了经文以一定的文学意义。无独有偶,《文选》文本借助注文亦获得了一定的经学意义,经文与文本互文见义,相得益彰。从引经的角度来研究《文选》六臣注,可以窥见其之学术旨归与文学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善注 五臣注 引经 学术传统 文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而不浮,典而不野”:萧统文论的礼义内蕴
19
作者 程景牧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45-49,共5页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夫文,……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这一文论审美命题从正面持论,将礼义融化于其中,彰显出一种均衡折中的审美形态。由萧统主编的《文选》在选录诗文及排列文体方面也体现出以礼义为旨的文艺审美理念,而其《...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夫文,……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这一文论审美命题从正面持论,将礼义融化于其中,彰显出一种均衡折中的审美形态。由萧统主编的《文选》在选录诗文及排列文体方面也体现出以礼义为旨的文艺审美理念,而其《陶渊明集序》之立论亦是基于礼教思想立场,是故,其编纂陶氏文集也意在弘扬风教。萧统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依据文质并重的礼学思想提出“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的审美命题以矫正齐梁文学丽俗泛滥、文胜质弱之弊,这在本质上就是以礼义的典雅来制约丽靡俗艳的过度膨胀,以“质”的厚度来中和“文”的强度。这种秉承儒家风雅之道与礼义精神,标举丽而能典、俗而兼雅、文而有质的文艺审美观念,也是南朝文论家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统 文论 审美 礼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美学与文论“心”范畴发微
20
作者 程景牧 《天中学刊》 2023年第4期84-92,共9页
“心”是六朝美学与文论中的一维极其重要的元范畴,其衍生出“用心”“会心”“师心”“游心”“动心”等多种美学范畴,不仅仅渊源于玄学与佛学的理论概念,更得益于六朝“心丧礼”的催生。“心”范畴广泛运用于六朝书画、音乐等艺术理... “心”是六朝美学与文论中的一维极其重要的元范畴,其衍生出“用心”“会心”“师心”“游心”“动心”等多种美学范畴,不仅仅渊源于玄学与佛学的理论概念,更得益于六朝“心丧礼”的催生。“心”范畴广泛运用于六朝书画、音乐等艺术理论以及文学理论等众多美学领域,美学蕴涵不断丰富,学理价值持续增益,尤其在文学批评领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呈现出理论的系统化与多元化统一的发展态势,获得了永恒的美学意义和文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美学 文学理论 心范畴 学理蕴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