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动加水性诱剂装置对玉米螟监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孙嵬 程志加 +2 位作者 杨微 周佳春 高月波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第23期62-64,共3页
针对性诱剂在吉林省玉米螟田间应用上的问题,发明了一种自动加水性诱剂装置,为性诱剂技术在田间的大范围应用提供理论基础。该文在介绍该装置的外形结构的基础上,在玉米螟的发生盛期,将其与传统的水盆诱捕器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显示,... 针对性诱剂在吉林省玉米螟田间应用上的问题,发明了一种自动加水性诱剂装置,为性诱剂技术在田间的大范围应用提供理论基础。该文在介绍该装置的外形结构的基础上,在玉米螟的发生盛期,将其与传统的水盆诱捕器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在监测期的比较上,2对装置均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消长动态基本吻合。在监测的数量上,传统的水盆诱捕器捕捉得到的玉米螟成虫的数量在0.0263~0.1587,自动加水性诱剂装置捕捉得到的玉米螟成虫的数量在0.0341~0.4441,总体上自动加水性诱剂装置诱集到的玉米螟的数量要高于传统的水盆诱捕器。研究结果表明,自动加水性诱剂装置克服了性诱剂在田间应用上的缺点,并改善了在其应用上的不足之处,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诱剂 自动加水性诱剂装置 玉米螟 监测 诱集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中西部棉铃虫发生规律及虫源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孙嵬 程志加 +6 位作者 赫思聪 苏前富 杨微 周佳春 高月波 雷有荣 王迪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4-238,284,共6页
近年来,棉铃虫在吉林省各地区玉米田为害,成为了潜在的玉米穗部重要害虫。明确棉铃虫在吉林省的种群动态、虫源性质,对其早期预警与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吉林省中西部的公主岭市,综合运用常规监测、卵巢解剖、田间调查、气象... 近年来,棉铃虫在吉林省各地区玉米田为害,成为了潜在的玉米穗部重要害虫。明确棉铃虫在吉林省的种群动态、虫源性质,对其早期预警与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吉林省中西部的公主岭市,综合运用常规监测、卵巢解剖、田间调查、气象分析、轨迹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对棉铃虫的发生时间、发生世代、虫源地、迁飞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8月上旬-10月上旬为棉铃虫成虫发生期,其中8月中旬-9月下旬是发生高峰期。棉铃虫成虫在当地发生2代(第3代和第4代),第3代为迁入世代,第3代高峰期的虫源主要来自于辽宁省部分地区。第4代主体为本地繁殖世代,其为害期正值当地玉米灌浆至蜡熟期。第4代棉铃虫成虫羽化后滞留本地的种群因气候以及食物原因而消亡。迁出期的风向不利于棉铃虫种群回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种群动态 虫源性质 轨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粘虫种群发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孙嵬 程志加 +10 位作者 赫思聪 李晓光 徐长虹 张静 文松 王晓蔷 时丰敏 李春雨 周佳春 高月波 王立昌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60-1267,共8页
为了明确吉林省粘虫的田间种群动态,提出适宜的测报、防控时间,为该虫的区域性监测预警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基于多年资料及2014-2018年的监测,采用轨迹分析和田间系统调查方法,对吉林省粘虫的田间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迁入虫源地。... 为了明确吉林省粘虫的田间种群动态,提出适宜的测报、防控时间,为该虫的区域性监测预警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基于多年资料及2014-2018年的监测,采用轨迹分析和田间系统调查方法,对吉林省粘虫的田间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迁入虫源地。结果显示:(1)粘虫迁入期的风向以西南风为主。迁入虫源地来自山东、河北、江苏、安徽等省份,其中还有部分来自于朝鲜半岛,各旬之间有差异。(2)5月末到6月上中旬为第1代成虫高峰期,属迁入虫源;7月中下旬为第2代成虫高峰期,由本地虫源及迁入虫源组成。(3)第1代成虫在吉林省产卵期为5月末到6月中旬,峰期6月上旬。部分年份5月末、6月中旬卵量也较大。(4)粘虫的幼虫种群全年有2个明显危害时期,分别是6月中下旬及8月上中旬。本研究初步明确了吉林省粘虫的春季虫源地及种群发生动态,提出了针对于第3代粘虫的测报工作的一些新方法,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及相近区域的粘虫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虫 虫源地 种群动态 防治适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吉林省公主岭三代黏虫的虫源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孙嵬 程志加 +2 位作者 高月波 贺思聪 周佳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9-93,共5页
为了揭示2015年吉林省公主岭三代黏虫的虫源,为其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扫描昆虫雷达观测、常规监测、轨迹模拟及天气背景学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吉林省公主岭三代黏虫的虫源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因虫源基数及... 为了揭示2015年吉林省公主岭三代黏虫的虫源,为其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扫描昆虫雷达观测、常规监测、轨迹模拟及天气背景学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吉林省公主岭三代黏虫的虫源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因虫源基数及增殖倍数较高,二代黏虫蛾种群数量较高;(2)二代黏虫蛾迁飞以不利其回迁的西南风、南风为主;(3)观测初期未见黏虫聚集成层迁飞的现象,直至后期才见黏虫向西南方向迁飞;(4)气流和降雨是二代黏虫蛾未能有效回迁的主要原因,三代黏虫发生的虫源,是北迁的种群和本地种群共同繁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代黏虫 虫源分析 扫描昆虫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唑虫酰胺在马铃薯上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被引量:3
5
作者 汪庆屹 赵庆慧 +8 位作者 程志加 张宁 王雅贺 宋明霞 郭金博 吕佳旭 刘洋 侯志广 逯忠斌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2-418,共7页
[目的]基于经典的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建立四唑虫酰胺在马铃薯及土壤中残留分析方法,明确四唑虫酰胺在马铃薯和土壤中的消解行为和最终残留。[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50 mg PSA、20 mg GCB和100 mg无... [目的]基于经典的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建立四唑虫酰胺在马铃薯及土壤中残留分析方法,明确四唑虫酰胺在马铃薯和土壤中的消解行为和最终残留。[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50 mg PSA、20 mg GCB和100 mg无水MgSO4净化,以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HPLC-MS/MS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四唑虫酰胺在马铃薯块茎、马铃薯植株和土壤中0.001~1.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色谱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现良好线性(r>0.9995);在添加水平0.01~15 mg/kg下,3种基质中的四唑虫酰胺平均回收率均处于84.1%~108.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处于1.1%~8.4%之间。四唑虫酰胺的定量限(LOQ)为0.01 mg/kg。四唑虫酰胺在马铃薯块茎、马铃薯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3.8~9.4、3.9~4.0、11.8~28.1 d,四唑虫酰胺在马铃薯块茎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为<0.01 mg/kg,在马铃薯植株中的最终残留量为<0.01~1.495 mg/kg。[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可靠,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适用于马铃薯中四唑虫酰胺残留量的检测。试验可为四唑虫酰胺在马铃薯上的安全合理施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唑虫酰胺 马铃薯 残留 QUECHERS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原文传递
苯嘧磺草胺在高粱上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6
作者 张宁 赵庆慧 +8 位作者 程志加 郭金博 汪庆屹 韩笑 吕佳旭 刘洋 侯志广 逯忠斌 于晓斌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1,共7页
[目的]建立了QuEChERS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高粱中苯嘧磺草胺残留的检测方法。[方法]高粱植株和籽粒经乙腈-水提取,土壤经乙腈-0.2%甲酸水提取,经PSA、C_(18)、GCB和无水MgSO_(4)净化,采用HPLC-MS/MS测定,外标... [目的]建立了QuEChERS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高粱中苯嘧磺草胺残留的检测方法。[方法]高粱植株和籽粒经乙腈-水提取,土壤经乙腈-0.2%甲酸水提取,经PSA、C_(18)、GCB和无水MgSO_(4)净化,采用HPLC-MS/MS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在0.001~0.5 mg/L范围内,苯嘧磺草胺质量浓度与其响应值线性关系良好。添加的质量分数为0.01、0.1、0.5 mg/kg时,苯嘧磺草胺在高粱植株、土壤和籽粒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5.6%~101.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s)在1.48%~6.28%之间,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结果表明,苯嘧磺草胺在内蒙古和吉林2个试验点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3.5、3.7 d;苯嘧磺草胺在高粱植株、土壤和籽粒基质中的最终残留均低于定量限。[结论]70%苯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剂按照推荐剂量施用收获期安全。试验可以为苯嘧磺草胺的安全使用和最大残留限量(MRL)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嘧磺草胺 高粱 土壤 残留 消解
原文传递
唑虫酰胺在萝卜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7
作者 赵庆慧 张宁 +9 位作者 汪庆屹 王雅贺 程志加 宋明霞 郭金博 高杉杉 吕佳旭 李佳楠 逯忠斌 侯志广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6-362,共7页
[目的]建立唑虫酰胺在萝卜中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的残留检测分析方法,研究其在萝卜植株、萝卜肉质根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规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PSA、GCB和无水MgSO4净化,外标法定量,HPLC-MS/MS检测。[结果]萝卜植... [目的]建立唑虫酰胺在萝卜中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的残留检测分析方法,研究其在萝卜植株、萝卜肉质根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规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PSA、GCB和无水MgSO4净化,外标法定量,HPLC-MS/MS检测。[结果]萝卜植株、萝卜肉质根和土壤样品中的唑虫酰胺在0.001~1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在0.01、0.1、0.5、10 mg/kg的添加水平下,唑虫酰胺在萝卜植株中的平均回收率为101.8%~105.2%,相对标准偏差为1.6%~5.5%;在0.01、0.1、0.5 mg/kg的添加水平下,唑虫酰胺在萝卜肉质根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4.2%~97.8%和95.1%~98.7%,相对标准偏差(RSDs)分别为0.9%~3.8%和1.3%~2.2%。唑虫酰胺在萝卜植株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5~9.8、5.4~13.6 d,唑虫酰胺在萝卜植株、萝卜肉质根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10~4.366、<0.01~0.092、<0.01~0.170 mg/kg。[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满足萝卜中唑虫酰胺的残留检测分析要求。20%虫螨腈·唑虫酰胺悬浮剂按照推荐剂量施用采收间隔期下安全。本试验可以为唑虫酰胺的安全使用和最大残留限量(MRL)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虫酰胺 萝卜 残留 消解动态 HPLC-MS/MS
原文传递
吡唑萘菌胺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
8
作者 宋明霞 郭金博 +7 位作者 程志加 张宁 王雅贺 赵庆慧 汪庆屹 王丽娜 侯志广 逯忠斌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1-267,共7页
[目的]明确吡唑萘菌胺在土壤中的降解规律,为其在环境中的归趋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建立了基于QuEChERS前处理技术结合HPLC-MS/MS检测土壤中吡唑萘菌胺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经5 mL水、10 mL乙腈提取,50 mg C_(18)净化,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 [目的]明确吡唑萘菌胺在土壤中的降解规律,为其在环境中的归趋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建立了基于QuEChERS前处理技术结合HPLC-MS/MS检测土壤中吡唑萘菌胺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经5 mL水、10 mL乙腈提取,50 mg C_(18)净化,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究了土壤类型和不同因素对吡唑萘菌胺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结果]吡唑萘菌胺在土壤中残留检测方法平均回收率在94.79%~109.59%之间,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4种土壤中的降解速率为黑土>水稻土>潮土>红土;土壤湿度越大,其在土壤中降解速率越快;吡唑萘菌胺在厌氧条件下降解速率高于好氧条件,厌氧和好氧条件下的半衰期分别为68.76、112.89 d;土壤灭菌和去有机质延长了其在土壤中的半衰期。[结论]试验所建立的方法适用于检测吡唑萘菌胺在土壤中的残留,土壤类型、含水量、土壤灭菌和去有机质均可影响其在土壤中的降解,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吡唑萘菌胺在土壤中降解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萘菌胺 HPLC-MS/MS 土壤降解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氟噻唑吡乙酮在水溶液中的光解特性
9
作者 郭金博 王雅贺 +8 位作者 宋明霞 程志加 张宁 赵庆慧 韩笑 姜喜龙 侯志广 逯忠斌 于晓斌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4-208,234,共6页
[目的]探究氟噻唑吡乙酮在水中的光解特性,为该农药的合理使用和环境安全评价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探讨氟噻唑吡乙酮的光解动态。研究了光源、pH、初始质量浓度、腐殖酸、TiO2对氟噻唑吡乙酮在水中光解的影响。... [目的]探究氟噻唑吡乙酮在水中的光解特性,为该农药的合理使用和环境安全评价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探讨氟噻唑吡乙酮的光解动态。研究了光源、pH、初始质量浓度、腐殖酸、TiO2对氟噻唑吡乙酮在水中光解的影响。[结果]在500 W汞灯、20 W汞灯、500 W氙灯的照射下,氟噻唑吡乙酮的半衰期分别为2.7 min、18.1 min、770.2 h;以20 W汞灯为光源,缓冲溶液pH对氟噻唑吡乙酮光解速率影响的顺序为pH 4>pH 9>pH 7;氟噻唑吡乙酮的初始质量浓度为1、5 mg/L时,降解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随着氟噻唑吡乙酮的质量浓度增大为10 mg/L时,降解速率常数则会变小;腐殖酸的添加质量浓度越高,对氟噻唑吡乙酮光降解抑制作用越强;添加TiO2质量浓度为1 mg/L时,对氟噻唑吡乙酮的光解具有促进作用。当TiO2质量浓度增加为5、10、80 mg/L时,对氟噻唑吡乙酮光解产生抑制作用。[结论]以20 W汞灯为光源,氟噻唑吡乙酮在不同条件下的光解半衰期均小于3 h,氟噻唑吡乙酮属于易光解农药。酸性溶液与碱性溶液能促进氟噻唑吡乙酮的光解;光源、初始质量浓度是影响氟噻唑吡乙酮降解的重要因素;不同腐殖酸浓度与氟噻唑吡乙酮的光解速率成负相关;低质量浓度TiO2促进氟噻唑吡乙酮降解,高浓度抑制其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噻唑吡乙酮 光解 半衰期
原文传递
吉林省三代玉米粘虫预警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嵬 程志加 +3 位作者 陈晓 苏前富 周佳春 高月波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8-151,156,共5页
通过综合使用诱蛾器、探照灯、风场及降雨分析、扫描昆虫雷达观测、田间调查等监测手段及方法,探讨适用于吉林省三代粘虫的预测预报方法。结果表明,2015年度二代粘虫成虫数量较高,且有一定比例二代成虫滞留在当地并已产卵,气象条件不适... 通过综合使用诱蛾器、探照灯、风场及降雨分析、扫描昆虫雷达观测、田间调查等监测手段及方法,探讨适用于吉林省三代粘虫的预测预报方法。结果表明,2015年度二代粘虫成虫数量较高,且有一定比例二代成虫滞留在当地并已产卵,气象条件不适宜于粘虫的向南回迁,扫描昆虫雷达直到7月29日始见粘虫向南聚集成层迁飞,田间调查发现较高密度的低龄期幼虫发生。2015年度三代粘虫在吉林省偏重发生,三代粘虫的实际发生情况验证了预报方式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三代粘虫 扫描昆虫雷达 气象分析 预测预报
原文传递
三代粘虫成虫迁飞的雷达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孙嵬 程志加 +4 位作者 高月波 苏前富 周佳春 王金生 张娇娇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0-167,共8页
【目的】明确2015年吉林省3代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成虫的迁飞动态,揭示3代粘虫成虫自东北向南迁出的动向及成功迁出的概率,为粘虫的预测预报及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扫描昆虫雷达观测,采用田间饲育、诱蛾器监测... 【目的】明确2015年吉林省3代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成虫的迁飞动态,揭示3代粘虫成虫自东北向南迁出的动向及成功迁出的概率,为粘虫的预测预报及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扫描昆虫雷达观测,采用田间饲育、诱蛾器监测、轨迹模拟及天气背景学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3代粘虫成虫迁飞动态及迁出概率。【结果】(1)3代粘虫蛾可交尾及产卵,卵亦可孵化,但幼虫发育迟缓。(2)3代粘虫蛾数量相比于一代增长了10.3倍,成虫卵巢发育级别集中于1级,大多未交尾,处于从本地迁出的状态。(3)迁出期的风向以南风、西南风、东南风为主,不利于粘虫回迁至南方的越冬区域。(4)共有3 d的调查日观测到了粘虫聚集成层的迁飞现象。轨迹分析显示,极大比率的粘虫种群最终去向集中于观测点公主岭以北的区域或者朝鲜境内。【结论】3代粘虫受制于秋季风场无法成功回迁,成为了Pied-piper效应的牺牲者,无法为2016年春季粘虫的发生提供有效虫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昆虫雷达 3代粘虫 轨迹分析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三代粘虫玉米田为害行为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程志加 孙嵬 +2 位作者 高月波 赫思聪 周佳春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49-856,共8页
【目的】研究东北地区2代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成虫的产卵规律和3代粘虫幼虫的取食行为,揭示3代粘虫在东北地区玉米田的为害行为机制,为粘虫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罩笼法研究2代粘虫成虫的产卵节律... 【目的】研究东北地区2代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成虫的产卵规律和3代粘虫幼虫的取食行为,揭示3代粘虫在东北地区玉米田的为害行为机制,为粘虫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罩笼法研究2代粘虫成虫的产卵节律及对不同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采用田间调查和叶碟法取食试验研究3代粘虫幼虫在田间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性。【结果】(1)2代粘虫成虫在夜间20:00-23:00时间段产卵量最高,占总量88.36%,显著高于其它时间段(P<0.01)。(2)2代粘虫成虫只选择稗草进行产卵,并且在稗草上部干枯叶尖所产卵量最高,占总落卵量的81.98%,显著高于其他产卵位置(P<0.01),玉米上没有产卵。(3)2龄幼虫对稗草具有明显的取食选择性,显著高于玉米(P<0.05);3-6龄幼虫均对玉米叶片具有明显取食选择性,显著高于稗草(P<0.05)。(4)2龄幼虫对稗草和玉米之间的取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3龄幼虫对稗草的取食量显著高于玉米(P<0.05),4-6龄幼虫对玉米的取食量显著高于稗草(P<0.05)。【结论】2代粘虫成虫的产卵习性和3代粘虫幼虫的取食选择性决定了东北地区3代粘虫在玉米田以高龄幼虫为害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虫 寄主植物 产卵习性 取食选择性
原文传递
不同测报工具对吉林省粘虫监测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嵬 张强 +3 位作者 程志加 赫思聪 周佳春 高月波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1-175,共5页
通过比较3种测报工具(诱蛾器、虫情测报灯、高空探照灯)对吉林省粘虫成虫的诱捕效果,结合卵巢解剖技术确定粘虫虫源类型,探讨适用于吉林省各虫源类型粘虫的监测工具。结果表明,吉林省的粘虫成虫可分为迁入型、混合型、迁出型3种虫源类型... 通过比较3种测报工具(诱蛾器、虫情测报灯、高空探照灯)对吉林省粘虫成虫的诱捕效果,结合卵巢解剖技术确定粘虫虫源类型,探讨适用于吉林省各虫源类型粘虫的监测工具。结果表明,吉林省的粘虫成虫可分为迁入型、混合型、迁出型3种虫源类型。3种测报工具均能有效监测粘虫成虫发生的相对高峰期。以诱集数量为标准,针对迁入型虫源,选择诱蛾器、高空探照灯为测报工具;针对混合型虫源,虫情测报灯诱捕效果较好;针对迁出型虫源,选择虫情测报灯、诱蛾器为适宜的测报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粘虫 虫源类型 诱蛾器 高空探照灯 虫情测报灯
原文传递
应用扫描昆虫雷达监测二代黏虫成虫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嵬 程志加 +2 位作者 张强 周佳春 高月波 《东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6期79-81,共3页
本研究旨在验证应用扫描昆虫雷达预测二代黏虫成虫发生的可行性,从而为吉林省三代黏虫成虫的有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二代成虫的发生峰期,雷达的回波数量在20∶00和21∶00最多,雷达仰角增高,雷达的回波点减少。20:00的雷... 本研究旨在验证应用扫描昆虫雷达预测二代黏虫成虫发生的可行性,从而为吉林省三代黏虫成虫的有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二代成虫的发生峰期,雷达的回波数量在20∶00和21∶00最多,雷达仰角增高,雷达的回波点减少。20:00的雷达观测时间点,仰角3°、5°、8°、12°的回波点数量之和,与诱蛾器、探照灯的数量变化趋势上趋同,可将此段时间的雷达监测结果作为二代黏虫成虫发生情况的预测数据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代黏虫 扫描昆虫雷达 监测
原文传递
苯唑氟草酮在不同土壤中的移动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宏博 汪庆屹 +7 位作者 程志加 李万金 郑晓东 张雪峰 刘涵菊 李佳欣 侯志广 逯忠斌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99-503,共5页
[目的]建立并验证基于HPLC-MS/MS测定不同土壤样品中苯唑氟草酮的分析方法,利用薄层层析法研究苯唑氟草酮在5种土壤上的移动特性。[方法]土壤样品经乙腈和0.2%甲酸水混合溶液提取,无水MgSO_(4)和N-丙基乙二胺吸附剂净化,经HPLC-MS/MS测... [目的]建立并验证基于HPLC-MS/MS测定不同土壤样品中苯唑氟草酮的分析方法,利用薄层层析法研究苯唑氟草酮在5种土壤上的移动特性。[方法]土壤样品经乙腈和0.2%甲酸水混合溶液提取,无水MgSO_(4)和N-丙基乙二胺吸附剂净化,经HPLC-MS/MS测定。[结果]苯唑氟草酮在5种土壤薄层层析板中主要分布在30~60 mm处,通过Rf判断均为不易移动性农药。[结论]试验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适用于检测土壤中苯唑氟草酮含量,并且在正常条件下,苯唑氟草酮通过移动作用进入地下水从而造成污染的风险比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唑氟草酮 移动性 薄层层析法 HPLC-MS/M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