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夷山一次持续性臭氧污染过程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邓慧颖 李勇波 +2 位作者 林晖 程叙耕 王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5-41,共7页
2019年9月25-29日武夷山市出现了一次持续5 d的O_(3)污染过程,污染持续时间长、强度全省最强,较为罕见。文章利用气象常规与非常规观测资料,结合污染物浓度资料,采用天气聚类分型、后向轨迹(HYSPLIT)、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等方法,阐... 2019年9月25-29日武夷山市出现了一次持续5 d的O_(3)污染过程,污染持续时间长、强度全省最强,较为罕见。文章利用气象常规与非常规观测资料,结合污染物浓度资料,采用天气聚类分型、后向轨迹(HYSPLIT)、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等方法,阐明了此次污染过程生成、维持和消散的天气学成因。结果表明:该过程武夷山市ρ(O_(3))小时均值峰值在173~199μg/m^(3)之间,谷值在60~74μg/m^(3)之间,说明此次污染过程区域输送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且出现轻度污染的天数多于福建省9个设区城市。在23-24日,副热带高压加强,近地层风速减弱,O_(3)污染潜势明显增加;25-27日武夷山市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温继续升高,加之平均风速从1.6 m/s降到1.3 m/s,大气层结结构稳定,大气水平扩散能力下降,区域输送的贡献增强,导致连续3 d出现O_(3)污染;28-29日在台风“米娜”外围强烈的下沉气流影响下,武夷山市日最高气温继续升高2℃,达到34.1~34.9℃,区域输送仍在持续,气象条件非常有利于O_(3)的生成,武夷山维持O_(3)污染状态;30日,受台风“米娜”影响,武夷山市出现0.1 mm降水,污染过程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污染 天气形势 气象要素配置 区域传输 武夷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明市近地面臭氧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盖宸德 程叙耕 柳竞先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2年第2期37-44,共8页
臭氧(O_(3))作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物,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2015—2019年三明市臭氧的连续观测数据与欧洲中心大气再分析资料,研究臭氧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分析2015—2019年2个典型臭氧污染事... 臭氧(O_(3))作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物,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2015—2019年三明市臭氧的连续观测数据与欧洲中心大气再分析资料,研究臭氧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分析2015—2019年2个典型臭氧污染事件的成因。结果表明,三明市臭氧浓度日变化表现为单峰现象,峰值出现在14:00左右,2017年比2015年日小时浓度峰值平均高20~30μg·m^(-3),夏季臭氧浓度日变化幅度大于其他季节。在季节变化中臭氧浓度的超标数量呈现明显的双峰现象,峰值分别出现在春季的4—5月和秋季的9—10月,且在2017年、2018年最为显著。在年际变化中臭氧浓度呈现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2017年达到峰值。三明市臭氧污染事件不仅有本地光化反应作用影响,同时受到外源传输的影响。2017年5月27—28日的臭氧污染事件中,近地面风速没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后向轨迹模型分析显示受到从边界层内输送的来自长三角等地区污染物的影响。2019年9月25—27日的臭氧污染事件由于长时间晴稳的天气条件,利于本地排放的臭氧前体物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氮(NO_(2))积聚,在光化学反应下生成臭氧,从而导致臭氧浓度超标,之后降水过程导致温度和太阳辐射降低,进而光化学作用减弱,臭氧浓度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变化特征 气象因子 臭氧污染事件 三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currence of high dust aerosol and stratosphere-intruded ozone pollution in super sandstorms
3
作者 Zhixiong Chen Jane Liu +4 位作者 Xiushu Qie Xugeng Cheng Mengmiao Yang Lei Shu Jing M.Chen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6期2509-2513,共5页
The air quality in China has substantially improved in recent years,as indicated by the declining trends in SO_(2),NO_(2),PM_(2.5)and PM_(10)concentrations.Despite the reduced anthropogenic pollutant emissions;however... The air quality in China has substantially improved in recent years,as indicated by the declining trends in SO_(2),NO_(2),PM_(2.5)and PM_(10)concentrations.Despite the reduced anthropogenic pollutant emissions;however,sustained increases in surface ozone(O_(3))that may impair the effectiveness of clean air actions have been observed.Moreover,complex heavy pollution episodes can still occur,and some of these episodes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weather.For example,two severe sandstorms occurred successively in the early spring of 2021 in North China,despite the sandstorm frequency in China having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recent years[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ZONE SANDS AEROSOL
原文传递
1980—2010年中国区域地面风速对能见度影响的地理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4
作者 程叙耕 何金海 +2 位作者 车慧正 赵天良 郑小波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32-1839,共8页
利用1980—2010年中国气象局576个气象站的能见度和日平均风速资料,分别分析了中国区域低能见度下风速的空间分布、能见度与风速之间的相关关系、风速变化对能见度变化的影响,讨论了城市化效应和近海地理位置对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 利用1980—2010年中国气象局576个气象站的能见度和日平均风速资料,分别分析了中国区域低能见度下风速的空间分布、能见度与风速之间的相关关系、风速变化对能见度变化的影响,讨论了城市化效应和近海地理位置对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低能见度(小于10km)状况下,从内蒙古到新疆东部的沙漠及干旱地区对应的是高风速,在广大东部、南部地区,特别是四川盆地地区对应的是低风速(2m·s-1以下);类似地理学的胡焕庸线,中国大陆存在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界线,以此界线划分,能见度与风速关系呈现"东正西负"型分布。界线以西地区包括中国沙漠及相邻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一年四季中能见度和风速均呈负相关关系,尤其春季最为明显,这表明这些地区能见度的恶化主要取决于大风驱动的沙尘气溶胶排放及传输。在界线以东地区,能见度和风速呈正相关,并且其正相关以秋冬季最强;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风使能见度与风速关系的"东正西负"分界线北移且其正负相关均为最弱,说明夏季影响能见度的因素相对其他季节更为复杂;东部地区能见度的变化对风速变化响应较小;在四川盆地、贵州至广西和巴丹吉林沙漠地区能见度对风速响应更为敏感,在这些地区风速在对能见度影响中起到重要作用;大城市的能见度对风速响应的敏感程度略微高于中小城市及乡村,说明城市化影响存在但效果有限;近海岸地区因受海陆风影响,响应的敏感度较内陆小且季节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风速 能见度 气象条件 胡焕庸线
原文传递
2000—2019年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时空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5
作者 杨婕 赵天良 +7 位作者 程叙耕 任芝花 孟露 何清 谭成好 朱燕 朱从祯 吴昭烨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966-2975,共10页
利用多年多源环境、气象和卫星遥感资料,从年代际、年际异常和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了21世纪以来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气象、植被变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2000—2013年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年日数呈显著波动下降趋势,... 利用多年多源环境、气象和卫星遥感资料,从年代际、年际异常和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了21世纪以来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气象、植被变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2000—2013年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年日数呈显著波动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1.1 d/10 a,2013年后呈微弱增长趋势.近40年来,春季沙尘暴日数占全年沙尘暴日数的平均占比为62%,但其逐年变化率明显下降(-7.3%/10 a),2010年后夏季沙尘暴日数的变化率则呈现上升趋势(12.4%/10 a),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沙尘暴的高发季节由春季逐渐向夏季扩展.(2)21世纪初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发生频数明显下降,沙尘暴影响范围向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地区收缩西移,戈壁沙漠在亚洲沙尘源区中的主体地位逐年下降,改变了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空间格局.(3)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区域性减少主要归因于平均风速与大风日数逐年下降(-0.1 m·s^(-1)/10 a、-4.4 d/10 a)、年降水量显著增加(32.7 mm/10 a)及区域地表变绿.塔里木盆地南缘局地风速的升高是导致该地区沙尘暴多发的重要气象影响因素,而地表植被覆盖的增加是造成戈壁沙漠沙尘暴年日数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北方地区 气候变化 近地面风速 植被覆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