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脏炎性假瘤:13例MRI征象 被引量:12
1
作者 程伟中 严福华 +2 位作者 周康荣 蒋亚平 施伟斌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 分析 13例肝脏炎性假瘤 (IPL)在MRSE序列和FMPSPGR序列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征象 ,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13例经手术证实的IPL ,术前均行MRI检查。行SE序列T1WI、FSE序列T2 WI和FMPSPGR序列多期动态增强成像。... 目的 分析 13例肝脏炎性假瘤 (IPL)在MRSE序列和FMPSPGR序列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征象 ,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13例经手术证实的IPL ,术前均行MRI检查。行SE序列T1WI、FSE序列T2 WI和FMPSPGR序列多期动态增强成像。统计病灶数目 ,观察病灶在各序列上的信号变化和强化特征。结果 共发现病灶 15个 ,在SET1WI上 ,5个病灶为等信号 ,其余 10个病灶为略低信号。在SET2 WI上 ,5个病灶为略高信号 ,10个病灶为等信号。在SE序列上病灶的边界显示不清。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 ,15个病灶均无明显强化 ,在门脉期和 /或延迟期 ,所有病灶可见到强化表现 ,如 :(1)周边环形强化 (12 / 15 ,80 .0 % ) ;(2 )小结节状强化 (6 / 15 ,4 0 .0 % ) ,位于边缘呈“钟乳石”状或位于中心呈核心状 ;(3)分隔强化 (8/ 15 ,5 3.3% )。结论 MRSE序列对IPL的检出和定性有一定困难 ,FMPSPGR多期动态增强可反映病灶的病理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炎性假瘤 磁共振成像 IPL 诊断 病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异位副脾的影像学诊断(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9
2
作者 程伟中 曾蒙苏 +4 位作者 饶圣祥 张澍杰 陈财忠 纪元 靳大勇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11期1196-1198,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异位副脾(IPAS)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IPAS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例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2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结果:3例胰腺异位副脾均位于胰尾,主要表现为信号强度或密度与脾脏相... 目的:探讨胰腺异位副脾(IPAS)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IPAS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例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2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结果:3例胰腺异位副脾均位于胰尾,主要表现为信号强度或密度与脾脏相似,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与脾脏实质强化程度相似;3例同时伴有脾门区副脾。结论:IPAS为胰腺少见病变,其发生部位及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胰腺 副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对肾细胞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3
作者 程伟中 曾蒙苏 +3 位作者 张沂南 饶圣祥 纪元 张澍杰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3期289-292,共4页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肾细胞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8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患者,包括50例透明细胞癌、17例乳头状癌、8例嫌色细胞癌和2例集合管癌,术前行CT平扫和双期动态增强扫描(肾皮髓期和肾实质期),测量肿瘤...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肾细胞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8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患者,包括50例透明细胞癌、17例乳头状癌、8例嫌色细胞癌和2例集合管癌,术前行CT平扫和双期动态增强扫描(肾皮髓期和肾实质期),测量肿瘤、腹主动脉及邻近正常肾实质的CT值,并计算肿瘤与主动脉、肾实质的强化比值,同时评价肿瘤的强化方式,对不同病理亚型肿瘤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透明细胞癌在皮髓期和实质期增强扫描时肿瘤与主动脉、肾实质的强化比值均高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P<0.01),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均匀强化常见于透明细胞癌(92%)、乳头状癌(82.4%)和集合管癌(100%);而均匀强化常见于嫌色细胞癌(62.5%),其与透明细胞癌(P=0.010)和乳头状癌(P=0.017)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CT增强扫描时分析肿瘤与主动脉和肾实质的强化比值及强化的均匀度对肾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肾肿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多功能磁共振对比剂Gd-EOB-DTPA在肝胆系统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程伟中 曾蒙苏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107-1110,共4页
关键词 磁共振对比剂 肝胆系统病变 多功能 临床试验研究 Ⅲ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外淋巴瘤:影像学共性特征与病理的关系 被引量:78
5
作者 周建军 丁建国 +3 位作者 周康荣 王建华 曾蒙苏 程伟中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8-622,共5页
目的分析结外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影像学对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外淋巴瘤病例,非霍奇金病54例,霍奇金病3例,初诊时均无明确淋巴瘤病史,术前分别经常规X线、CT和MRI检查。结果57例结外淋巴瘤中,... 目的分析结外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影像学对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外淋巴瘤病例,非霍奇金病54例,霍奇金病3例,初诊时均无明确淋巴瘤病史,术前分别经常规X线、CT和MRI检查。结果57例结外淋巴瘤中,消化道14例,骨骼9例,脑7例,肾5例,肺4例,脾4例,肾上腺4例,肝脏3例,肌肉3例,胰腺2例,睾丸1例,阴道1例。常规X线检查22例,术前诊断6例;CT检查39例,术前诊断17例;MRI检查19例,术前诊断12例。CT检查47个病灶中,41个病灶密度均匀,6个病灶有程度不等坏死。MRI检查26个病灶中,T1WI为低或等信号,25个病灶T2WI为低、等或略高信号,1个病灶为高信号;17个病灶信号均匀,9个病灶信号不均匀。动态CT和MR增强47例,除脑淋巴瘤为进行性显著持续强化外,其他部位淋巴瘤为进行性轻到中度延迟强化。结外淋巴瘤瘤内常可见脏器原有解剖结构,如血管、支气管、肾盂、肌间隙等残留。结论结外淋巴瘤共性表现包括肿瘤密实,瘤内可见原有解剖结构残留,MRT2WI多为等或略高信号;一般轻度至中度延迟强化。掌握结外淋巴瘤的一些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结外 影像学 诊断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影像学特征与病理的关系 被引量:45
6
作者 周建军 丁建国 +3 位作者 周康荣 王建华 曾蒙苏 程伟中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33-1136,共4页
目的分析腹膜后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鞘瘤16例,11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增强扫描,对比剂注射流率采用3ml/s;5例经MR自旋... 目的分析腹膜后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鞘瘤16例,11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增强扫描,对比剂注射流率采用3ml/s;5例经MR自旋回波(SE)T1WI、T2WI和扰相梯度回波(SPGR)动态增强成像。复习CT和MRI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6例神经鞘瘤边缘规则光整,肿瘤直径4.7~15.3cm.平均8.3cm。囊实性9例,完全实质性4例,完全囊性3例。4例实质性肿瘤中,3例密度均匀,1例密度不均匀;完全囊变者形成厚壁囊肿样改变,囊内外壁光整;9例囊实性病变中,实质成分密度较高.囊变区边缘规则光滑。T1WI呈低到中等信号,T2WI呈中等到高信号。所有肿瘤呈进行性延迟强化,其中,8例肿瘤强化显著,5例中等程度强化.3例轻度强化。结论腹膜后神经鞘瘤体积大,完全实质性和完全囊性比例高,血液动力学多样,容易误诊。囊变区和Antoni B区的识别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态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 被引量:45
7
作者 周建军 周康荣 +4 位作者 曾蒙苏 王建华 程伟中 丁建国 纪元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8期851-854,共4页
目的:分析孤立性纤维瘤CT、MR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探导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性纤维瘤病例,7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层螺旋CT平扫或增强检查,1例经MR动态增强检查。所有病例影像资料均经3名高年医... 目的:分析孤立性纤维瘤CT、MR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探导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性纤维瘤病例,7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层螺旋CT平扫或增强检查,1例经MR动态增强检查。所有病例影像资料均经3名高年医师分析阅片,分别确定病灶境界、大小、密度和强化程度等,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8例孤立性纤维瘤病例中,位于胸部4例,四肢2例,腹腔1例,盆腔1例。肿瘤直径4.0~22.5cm,<5cm1例,5~10cm3例,>10cm4例,平均9.3cm。边缘光滑,境界清楚。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5例,梭形3例;5例肿瘤密度相对均匀或略不均匀,内可见两种明显不同密度的实质成分。3例可见不规则坏死区,坏死面积相对很小。较小病灶形态规则,巨大病灶多呈分叶状。CT增强病灶呈地图样强化和匐形线条样强化,动脉期轻微强化~显著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强化趋于均匀。MRSET1WI呈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T2WI脂肪抑制为高信号,MR动态增强强化显著。结论:SFT典型影像学表现包括:肿瘤密度相对均匀,境界清楚,瘤内常见两种不同密度的实质成分,MRT2WI多表现为略高信号中夹杂片状低信号区,动态增强强化差异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孤立性纤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结核瘤的MRI征象 被引量:29
8
作者 严福华 曾蒙苏 +4 位作者 程伟中 刘嵘 周康荣 樊嘉 纪元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39-442,共4页
目的 分析肝结核瘤的MRI表现 ,探讨MRI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10例肝结核瘤患者行MR自旋回波序列T1WI、T2 WI和快速多层面干扰梯度回波序列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0例共 12个病灶 ,MRI表现 :(1)自旋回波序列 :T1WI上... 目的 分析肝结核瘤的MRI表现 ,探讨MRI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10例肝结核瘤患者行MR自旋回波序列T1WI、T2 WI和快速多层面干扰梯度回波序列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0例共 12个病灶 ,MRI表现 :(1)自旋回波序列 :T1WI上所有病灶为低信号 ,T2 WI上 10个病灶为不均匀低信号 (8个病灶为中心低信号而边缘为环形或片状的高信号 ,2个为低信号中见到点状高信号 ) ,另 2个病灶为高信号。 (2 )增强扫描 :动脉期10个病灶无强化 ,2个病灶边缘有轻度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所有病灶均有不同方式的强化 ,主要为边缘强化和分隔强化。结论 MRI可反映肝结核瘤的病理改变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结核瘤 磁共振成像 肝结核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 被引量:10
9
作者 周建军 曾维新 +3 位作者 曾蒙苏 王建华 周康荣 程伟中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7-350,共4页
目的分析肾上腺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囊性病变16例,术前14例经螺旋CT和多排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2例经MR检查。然后与手术病理对照,回顾性分析CT和MR表现。结果16例病理证实的肾... 目的分析肾上腺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囊性病变16例,术前14例经螺旋CT和多排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2例经MR检查。然后与手术病理对照,回顾性分析CT和MR表现。结果16例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囊性病变中,肾上腺上皮性囊肿8例,陈旧出血形成假囊肿3例,嗜铬细胞瘤囊变3例,原发性肾上腺癌囊变2例。肾上腺上皮性囊肿和肿瘤坏死囊变CT多表现为低密度,出血为等密度或高密度;T1WI为低信号或高信号,T2WI为显著高信号或低信号。囊内壁光整11例,毛糙5例。囊外壁光整13例,不规则3例。囊壁钙化2例。增强扫描显示壁强化11例,不强化5例。结论肾上腺囊性病变特征不同,有助于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 囊肿 肿瘤 体层摄影数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软骨肉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关系 被引量:45
10
作者 周建军 丁建国 +3 位作者 曾蒙苏 王建华 周康荣 程伟中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CT和MR及其增强表现,分析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27例,术前分别或同时经X线平片、CT平扫和增强、MR SE T1WI、T2WI和T1WI增强扫描,复习影像学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结果:2...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CT和MR及其增强表现,分析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27例,术前分别或同时经X线平片、CT平扫和增强、MR SE T1WI、T2WI和T1WI增强扫描,复习影像学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结果:27例软骨肉瘤中,普通型22例,间充质型3例,去分化型2例。发病部位包括骨盆11例,管状骨10例,肋骨2例,胸骨1例,椎体1例,软组织1例,腹膜后1例。肿瘤直径4.5~23.0cm,〈5.0cm2例,5.0~10.0cm17例,〉10.0cm8例。骨质破坏呈轻度膨胀性或溶骨性,密度等于或低于肌肉密度,钙化21例,扇贝状分叶边缘19例,骨膜增生3例。肿瘤CT值等于或低于肌肉;MR 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为显著高信号,高信号内总见弓环状低信号分隔或低信号结节。CT和MR增强13例,小叶分隔呈环弓状进行性持续强化,小叶自身不强化。结论:扇贝状分叶边缘、弓环状钙化、T2WI显著高信号内存在弓环状低信号、弓环状进行性强化等构成各型软骨肉瘤的特异性影像学特征,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双期增强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被引量:25
11
作者 周建军 程伟中 +3 位作者 曾维新 曾蒙苏 王建华 周康荣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10期1058-1062,共5页
目的:分析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15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对比剂分别采用欧乃派克和优维显,... 目的:分析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15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对比剂分别采用欧乃派克和优维显,注射流率3ml/s。3例经MRSE-T1WI,FSE-T2WI,GRE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马根优维显,注射流率1.5~2ml/s。仔细复习CT和MR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5例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中,副神经节瘤1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2例。良性12例,恶性3例。病灶分别位于腹膜后(13例)和肾内(2例)。肿瘤直径4.3~12.0cm,其中病灶直径〈5.0cm2个,5.0~10.0cm12个,〉10cm1个;肿瘤境界清楚。肿瘤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CT值分别为32.6~55.1HU(平均43.8HU)、57.8~87.9HU(平均77.3HU)和72.4~115.6HU(平均93.7HU)。MRT1WI为低信号,T2WI为显著高信号,MR动态增强强化方式与CT动态增强类似。肿瘤囊变、坏死和钙化常见。结论: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包括副神经节瘤和异位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可位于肾内。肿瘤中等大小,囊变、坏死和钙化较常见,囊变的识别对诊断有很大帮助。MRT2WI为显著高信号,动态增强为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不典型者与腹膜后其他肿瘤难以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摄影术 腹部 副神经节瘤 肾上腺外 嗜铬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集合管癌: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 被引量:28
12
作者 周建军 丁建国 +3 位作者 周康荣 王建华 曾蒙苏 程伟中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3期297-300,共4页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集合管癌5例,术前行CT平扫及双期(皮髓交界期和实质期)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集合管癌5例,术前行CT平扫及双期(皮髓交界期和实质期)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5例肿瘤形态不规则,境界欠清,肾脏轮廓基本正常。肿瘤直径4.0~13.5cm,平均7.3cm。2例肿瘤累及皮质-髓质,3例累及肾皮质-髓质-肾盂。3例肿瘤呈实质性,内可见小区域坏死;2例肿瘤呈囊实性,内可见很不规则液性低密度区。肿瘤实质部分平扫CT值17.1~36.8HU,平均27.4HU;动态增强扫描皮髓交界期其CT值为27.4~53.5HU,平均38.7HU;实质期CT值36.0~74.2HU,平均47.6HU。1例可见斑点状和针尖状钙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肺转移1例。结论: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表现为肿瘤较小时位于肾髓质,较大时位于肾脏中央区,形态极不规则,境界不清,患肾轮廓基本正常;动态增强扫描示肿瘤呈中等程度渐进性延迟强化,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肾肿瘤 肾小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嫌色细胞癌:动态增强CT及MR表现 被引量:24
13
作者 周建军 丁建国 +5 位作者 曾蒙苏 王建华 周康荣 程伟中 周易 李清海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与病理的关系,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16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层螺旋CT平扫、皮髓交界期和实质期扫描,注射流率3ml/s;3例经MRISE T1WI、T2WI和... 目的: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与病理的关系,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16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层螺旋CT平扫、皮髓交界期和实质期扫描,注射流率3ml/s;3例经MRISE T1WI、T2WI和扰相梯度回波动态增强成像。仔细复习CT和MRI扫描结果并与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6例嫌色细胞癌中肿瘤呈球形14例,椭圆形2例,边缘光整。所有肿瘤平扫软组织密度均匀,3例可见钙化,1例瘢痕伴钙化。肿瘤直径3.5~13.0cm,平均7.6cm。实质性肿瘤15例,1例实质期增强可见小囊变。肿瘤平扫CT值22.7~34.2HU,平均27.1HU;动态增强皮髓交界期CT值30.4~71.8HU,平均43.3HU;实质期CT值32.9~82.4HU,平均51.7HU。4例可见轮辐状强化。3例行MRI检查,MRT1WI为略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1例可见中心轮辐状瘢痕,皮髓交界期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强化相仿。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多位于髓质,瘤体呈球形,坏死囊变很少见,瘤肾分界截然;皮髓交界期强化低于、等于或高于肾髓质,但明显低于肾皮质,实质期强化多低于或等于皮髓交界期,少数高于皮髓交界期;轮辐状强化或轮辐状中心瘢痕超过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脂肪肉瘤:螺旋CT动态增强的表现 被引量:12
14
作者 周建军 丁建国 +3 位作者 周康荣 王建华 曾蒙苏 程伟中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6期566-569,共4页
目的:分析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13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注射流率3ml/s。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 目的:分析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13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注射流率3ml/s。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3例脂肪肉瘤中脂肪瘤样脂肪肉瘤5例,硬化型2例,黏液型3例,去分化型2例,混合型1例。肿瘤形态不规则9例,规则4例。直径11.3-29.7cm,平均14.9cm。不同类型肿瘤和同一肿瘤不同区域密度多样。肿瘤实质成分动脉期轻度至中度强化,内可见肿瘤血管;门脉期强化程度有所增加,不同类型肿瘤和同一肿瘤不同区域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多样。结论:腹膜后脂肪肉瘤境界不清,跨腹膜后器官间隙生长,成分复杂,动态增强为进行性延迟强化。认识脂肪肉瘤的各种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态增强 腹膜后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MR扩散加权成像的b值选取及其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15
作者 饶圣祥 曾蒙苏 +6 位作者 程伟中 许剑民 孙益红 纪元 陈财忠 张澍杰 李轫晨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10期1013-1016,共4页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在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及最佳b值的选择。方法:45例直肠癌行高分辨率MRT2WI及DWI检查,DW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技术(SE-EPI),选择b值为500、800、1000、1200s/mm2,评价直肠癌的显示情况,计算肿瘤的信噪比(...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在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及最佳b值的选择。方法:45例直肠癌行高分辨率MRT2WI及DWI检查,DW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技术(SE-EPI),选择b值为500、800、1000、1200s/mm2,评价直肠癌的显示情况,计算肿瘤的信噪比(SNR)及肿瘤与肠周脂肪、肌肉的对比噪声比(CNR),对不同b值的图像质量进行统计分析。另20例同时行自由呼吸薄层DWI扫描,b值为1000s/mm2,行冠状面最大强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将图像反转及彩色化,评价其对肿瘤的显示情况。结果:在不同b值时,所有直肠癌均表现为高信号,与正常肠壁对比高于T2WI。MIP及MPR的反转图像及彩色化图像,病灶与背景产生鲜明对比,清楚直观的显示肿瘤。肿瘤的信号、SNR及肿瘤与肠周脂肪、肌肉及水的CNR随着b值的增加而下降,但与正常肠壁的对比更明显(42/45)。b=500s/mm2高信号的正常小肠显示较多,对21例直肠上段癌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困难,而b≥800s/mm2正常组织结构显示少,基本不影响肿瘤的显示。b值为800s/mm2与1000s/mm2时SNR及所有CNR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余各组间的SNR及CNR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DWI对直肠癌显示敏感性高,b值选择800和1000s/mm2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磁共振成像 统计学 非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骨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与CT诊断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嵚 程伟中 +1 位作者 凌志青 丁建国 《中国临床医学》 2004年第6期1142-1144,共3页
目的 :回顾分析长骨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与CT表现 ,探讨X线与CT诊断价值。方法 :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骨化性纤维瘤 ,所有病例均行常规X线检查 ,其中 6例同时采用常规CT平扫 ,层厚、层距 5mm。结合文献 ,综合分析。结果 :病变位于胫骨... 目的 :回顾分析长骨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与CT表现 ,探讨X线与CT诊断价值。方法 :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骨化性纤维瘤 ,所有病例均行常规X线检查 ,其中 6例同时采用常规CT平扫 ,层厚、层距 5mm。结合文献 ,综合分析。结果 :病变位于胫骨 11例 ,股骨 3例 ,起自骨干皮质 12例 ,中心者 2例。主要X线与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 ,偏心膨胀性生长 ,粗细不均的骨性间隔 ,边缘增生硬化及骨化。根据其表现可分为囊状型 8例、混合型 4例和骨化型 2例。结论 :X线检查对长骨骨化性纤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有价值的。CT较X线平片能更好地显示病变结构及邻近软组织改变。结合CT检查 ,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骨骨化性纤维瘤 X线检查 CT诊断 CT表现 手术病理 CT平扫 干皮 价值 目的 综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全肝灌注成像在直肠癌肝转移中应用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
17
作者 饶圣祥 曾蒙苏 +2 位作者 程伟中 陈财忠 李轫晨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19-1222,共4页
目的:探讨MR全肝灌注检查对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6例直肠癌患者(16例肝转移,30例无肝转移)行MR全肝灌注扫描,采用三维容积内插序列(3D-VIBE),对比剂按注射流率4ml/s,扫描时平静呼吸,连续扫描90s,每3s进行一次全肝采... 目的:探讨MR全肝灌注检查对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6例直肠癌患者(16例肝转移,30例无肝转移)行MR全肝灌注扫描,采用三维容积内插序列(3D-VIBE),对比剂按注射流率4ml/s,扫描时平静呼吸,连续扫描90s,每3s进行一次全肝采集。在工作站上获取腹腔干水平腹主动脉、门静脉主干、肝实质和脾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计算肝实质的相对肝动脉灌注量(HAP)、相对门静脉灌注量(HP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并对有或无肝转移组的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转移组HPI(平均0.387)高于无肝转移组(平均0.285),而肝转移组相对HPP值(平均0.967)低于无肝转移组(平均为1.332),其中HPI和HPP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转移组的相对HAP值(平均0.565)高于无肝转移组(平均0.535),但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全肝灌注检查技术可分析肝内血流灌注的改变,对预测直肠癌肝转移有重要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磁共振成像 灌注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图像中的肝脏分割和肿瘤提取 被引量:1
18
作者 迟冬祥 程伟中 胡之惠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2010年第11期79-82,共4页
磁共振MR(Magnetic Resonance)图像是公认的确认肝脏有无肿瘤等器质性病变的金标准检查方法,其中涉及肝脏的分割以及肿瘤的提取。由于脏器组织浸润和个体差异,在解决肝脏分割和肿瘤提取方面还没有通用的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在现有研究的... 磁共振MR(Magnetic Resonance)图像是公认的确认肝脏有无肿瘤等器质性病变的金标准检查方法,其中涉及肝脏的分割以及肿瘤的提取。由于脏器组织浸润和个体差异,在解决肝脏分割和肿瘤提取方面还没有通用的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迭代四叉树(IQD)自动分割算法和基于灰度的分割方法,实现MR图像中肝脏的自动分割和肿瘤的提取。实验结果表明,这一套方法的可行性和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图像 肝脏图像分割 肿瘤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迭代四叉树的肝脏MR图像分割
19
作者 迟冬祥 程伟中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2-145,共4页
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图像的诊断是公认的确认肝脏有无肿瘤等器质性病变的金标准方法,因此肝脏的正确分割对计算机辅助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脏器组织浸润和个体差异,在肝脏分割实现方法方面有一定难度,目前尚没有通用的... 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图像的诊断是公认的确认肝脏有无肿瘤等器质性病变的金标准方法,因此肝脏的正确分割对计算机辅助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脏器组织浸润和个体差异,在肝脏分割实现方法方面有一定难度,目前尚没有通用的医学分割方法。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四叉树的迭代分割算法,得到MR图像中肝脏的自动分割结果。实验分割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优势,并为后续的肿瘤提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图像 迭代四叉树 肝脏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自由呼吸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在胰腺癌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高宏 姚秀忠 程伟中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6期873-876,共4页
目的:在3.0T磁共振上,分析评价自由呼吸背景抑制弥散序列在胰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正常志愿者行常规T1WI、频率饱和脂肪抑制T2WI、MRCP、弥散加权成像(DWI)及三维LAVE平扫,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术前行常规T1WI、频率... 目的:在3.0T磁共振上,分析评价自由呼吸背景抑制弥散序列在胰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正常志愿者行常规T1WI、频率饱和脂肪抑制T2WI、MRCP、弥散加权成像(DWI)及三维LAVE平扫,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术前行常规T1WI、频率饱和脂肪抑制T2WI、MRCP、DWI、三维LAVE及增强三维LAVA扫描,DWI序列基于SE-EPI序列及b值为0和600s/mm2,应用自由呼吸背景抑制技术,统计学比较分析正常胰腺、胰腺癌、邻近胰腺及远端炎症区的ADC值。结果:不同组织的ADC值从低到高依次为胰腺癌、正常胰腺、远端炎症及邻近胰腺组织,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组织的ADC值有明显统计学差异,F值为17.936,P值为0.0003,两两比较分析显示胰腺癌分别与正常胰腺、邻近胰腺及远端炎症的ADC值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00591、0.000347及0.00211。结论:在3.0T磁共振上,自由呼吸背景抑制DWI序列有助于病灶筛查,其ADC值能够较好的反映胰腺癌、正常胰腺、邻近胰腺及远端炎症的组织病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