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安徽省枞阳县周山村发现两座明清墓葬
- 1
-
-
作者
陈大元(文/绘图)
陈辉(绘图)
秦让平
-
机构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出处
《文物春秋》
2024年第1期62-65,83,共5页
-
文摘
2016年,为配合安徽池州长江大桥连接线项目施工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项目沿线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共清理六朝至清代墓葬数十座,其中在铜陵市枞阳县周山村发掘了明代、清代墓葬各1座。两座墓葬墓上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墓葬形制颇具特色,承袭明显,为研究枞阳地区明清两代葬制、葬俗的继承与流变,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
关键词
周山村墓地
明清时期
安徽枞阳
陈氏家族
-
分类号
K878.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三维技术对安徽白鹭洲战国墓M566墓主容貌的复原
被引量:3
- 2
-
-
作者
周亚威
张加莉
秦让平
税午阳
-
机构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
出处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1-679,共9页
-
基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227)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7CKG021)
+3 种基金
2019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9SJGLX015Y)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横向课题——“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人骨的体质与DNA研究及数据库建设”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研究”
中华文明根系研究(XKZDJC202006)的资助。
-
文摘
2011年安徽白鹭洲发现战国时期保存完整的楚国贵族墓葬,因墓主人头发和发簪保存完好、墓主身份显赫而备受关注。该头骨保存完整,具有亚洲蒙古人种的特征,根据骨骼的形态推测其为女性,年龄为35-39岁。为展现该地区战国贵族妇女的容貌、丰富该地区考古多样性提供研究材料。本文首先使用高分辨率CT对该个体的头骨及下颌骨进行了扫描和重建,然后采用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颅面复原方法实现生前容貌基本形态的复原。最后,结合考古资料,利用三维模型处理软件对面貌复原模型及其发饰进行了三维建模和纹理贴图等处理,提高了颅面复原模型的真实感,生动形象地再现战国贵族女性面部的形态特征。
-
关键词
人像复原
三维技术
战国楚墓
白鹭洲
-
Keywords
Facial reconstruction
Three-dimensional technology
Chu Tomb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Bailuzhou
-
分类号
DF795.6
[医药卫生—法医学]
-
-
题名安徽肥东小黄村西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2
- 3
-
-
作者
王峰
秦让平
陈小春
亢艳荣
程京安
-
机构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肥东县文物管理局
-
出处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17,共14页
-
文摘
小黄村墓群位于安徽省肥东县包公镇文集乡小黄村,东北距小黄村约80米,西北距合宁高速约400米,南距合宁铁路约100米(图一)。为配合基本建设,2014年7~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群进行了钻探和发掘,共清理汉代至清代墓葬20余座。其中M10、M11方向一致,形制相近,年代均为西汉时期,出土器物较为丰富。现将两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
关键词
发掘简报
安徽省
西汉墓
文物考古研究所
100米
基本建设
西汉时期
出土器物
-
分类号
K878.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安徽六安市白鹭洲战国墓M566的发掘
被引量:21
- 4
-
-
作者
李德文
秦让平
汪欣
邓刚
杨亚宁
-
机构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六安市文物管理局
-
出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9-40,98-106,共21页
-
文摘
2010年4月发掘的白鹭洲战国墓M566为带墓道的竖穴土坑墓,墓主为女性。墓葬中出土一椁三重棺,以及铜器、仿铜陶礼器、漆木器及玉器等随葬品。墓主身份应不低于大夫级,墓葬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此墓葬的发掘丰富了战国时期皖西地区楚墓的研究资料,对研究安徽地区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安徽
六安
战国中晚期
楚墓
-
Keywords
Anhui Lu'an Mid and Late Warring-States Period Tombs of the Chu State
-
分类号
K878.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田野考古坑状遗迹绘图原理及操作
被引量:1
- 5
-
-
作者
秦让平
陈小春
-
机构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出处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6-121,128,共7页
-
文摘
“坑状遗迹”包括所有遗迹中具有“地面以下”性质的部分,绘图时要根据其结构特征注意选择、合理运用“平剖面图”或“平剖视图”。不同画法中“封口线”具有不同的涵义,不同的表现需求也决定着这条线的有无。坑状遗迹形制不同、坑壁倾斜方向不同,发生打破关系时,依其打破程度不同,至少存在十多种具体情形,需要仔细分辨。考古绘图不仅是记录手段,也是研究的过程,其标准应当更加清晰和规范。
-
关键词
考古绘图
坑状遗迹
二维线图
常见问题
-
Keywords
archaeological mapping
pit remains
two-dimensional line graph
common problems
-
分类号
K85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安徽六安市白鹭洲战国墓M585的发掘
被引量:12
- 6
-
-
作者
秦让平
-
机构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六安市文物管理局
-
出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3-32,103-108,共16页
-
文摘
2011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六安市白鹭洲的M585进行了发掘。该墓墓坑平面呈"甲"字形,墓室有外藏室、椁室及棺室,棺室有外棺、中棺和内棺。随葬品有陶器、铜器、漆木器、玉器等,还出土1套皮甲片、铜戈等,确定墓主为一名男性武将,身份应不低于大夫级。该墓为战国中期或中期偏晚时的楚墓。
-
关键词
安徽六安
战国中晚期
楚墓
-
Keywords
Anhui Lu'an Mid and Late Warring-States Period Tombs of the Chu State
-
分类号
K878.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安徽定远大孤堆汉墓M2发掘简报
- 7
-
-
作者
陈小春
秦让平
陈璟
邱四平
朱永
夏冬
胡玉琦
-
机构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出处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3-28,I0002,共7页
-
文摘
2017年4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定远县南周村军董组大孤堆遗址上发现汉墓四座,其中M2最具特点。M2为竖穴土坑墓,墓葬形制完整,填土分层现象明显,并且可看出墓道与墓室回填过程中的差别。出土陶器、铜器、玉器等,保存情况较好,组合清晰,内容富有独特性,是研究安徽江淮地区汉代墓葬考古的重要资料。
-
关键词
安徽
汉代
大孤堆
江淮地区
墓葬
-
Keywords
Anhui
Han dynasty
Dagudui
Anhui and Jianghuai areas
tomb
-
分类号
K871.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安徽六安出土“廿三年东阳”戈考
被引量:1
- 8
-
-
作者
李龙俊
秦让平
-
机构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出处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6-89,共4页
-
文摘
安徽六安出土一件铭文铜戈,上有"廿三年东阳"等十二字铭文。通过对铭文内容和辞例的研究,可知其为赵兵,铸造于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此戈的发现,再次证明齿突与魏器并无绝对关联,亦说明赵国兵器铸造制度在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前后有一个较大的转变,"东阳"建置之始则至迟发生在赵惠文王二十三年。
-
关键词
东阳
赵国
廿三年
赵惠文王
-
Keywords
Dong Yang
the Zhao state
Year 23
King Hui Wen of the Zhao state
-
分类号
K871.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875.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安徽六安白鹭州战国墓出土铜镜
- 9
-
-
作者
秦让平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文物天地》
2020年第5期102-105,共4页
-
文摘
2011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六安市城东经济开发区发掘了两座战国晚期楚墓,编号分别为2011LDJLM566、2011LDJLM585。这两座战国墓出土各类文物共计200余件,包括铜镜5件,其中1件素面且残破,另外4件则保存完整、纹饰精美,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两座墓葬的发掘简报中对几件铜镜做了简要的介绍[1],本文将对其中保存完整的4件进行详细描述。M566:4,六山纹镜(图一至图三)。双弦纹桥形纽,圆纽座,宽平素缘,镜面近平。主纹区等距布列6个"山"字,顺时针方向倾斜,"山"字中间一竖较长,直通主纹区外边缘.
-
关键词
战国墓
四山纹镜
安徽六安
-
分类号
K875.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