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湿度对大豆食心虫幼虫越冬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秦昊东 高宇 +2 位作者 徐伟 崔娟 史树森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24-1028,共5页
为了明确土壤湿度对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脱荚幼虫越冬行为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设置土壤湿度为0、7.5%、15.0%、22.5%、30.0%、37.5%6个不同梯度,利用圆盘等距随机排列等方法,测定了脱荚幼虫对不同土... 为了明确土壤湿度对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脱荚幼虫越冬行为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设置土壤湿度为0、7.5%、15.0%、22.5%、30.0%、37.5%6个不同梯度,利用圆盘等距随机排列等方法,测定了脱荚幼虫对不同土壤湿度的选择性以及脱荚幼虫在不同湿度土壤条件下入土爬寻时间、入土率、结茧历期和结茧率。结果表明:在土壤极端干燥(含水量0)或水淹(含水量37.5%)条件下,大豆食心虫脱荚幼虫不入土;土壤含水量7.5%~30.0%则均可正常入土,且随土壤湿度增大幼虫入土前爬寻时间缩短;在土壤含水量为15.0%时结茧历期最短;土壤湿度过高或过低均可显著影响大豆食心虫脱荚幼虫的入土率和结茧率。可见,土壤湿度对大豆食心虫幼虫越冬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15.0%左右是大豆食心虫脱荚幼虫入土越冬较适宜的土壤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大豆食心虫 脱荚幼虫 越冬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农作物寄主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生殖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萌 崔娟 +4 位作者 徐伟 秦昊东 刘丹竹 王小奇 史树森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23期81-84,共4页
为了探讨双斑长跗萤叶甲取食几种主要农作物对成虫生殖力的影响,在25℃恒温条件下,分别用大豆叶片、玉米花丝、玉米叶片、水稻叶片、棉花叶片、马铃薯叶片和向日葵叶片等寄主组织饲养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观察其取食不同寄主组织的寿命... 为了探讨双斑长跗萤叶甲取食几种主要农作物对成虫生殖力的影响,在25℃恒温条件下,分别用大豆叶片、玉米花丝、玉米叶片、水稻叶片、棉花叶片、马铃薯叶片和向日葵叶片等寄主组织饲养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观察其取食不同寄主组织的寿命和产卵情况。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雌成虫取食不同寄主组织的寿命、雌成虫产卵比例、产卵量等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在供试寄主上雌成虫寿命和雌虫个体产卵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玉米花丝、棉花叶片、大豆叶片、马铃薯叶片、玉米叶片、向日葵叶片和水稻叶片;产卵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棉花叶片、玉米花丝、大豆叶片、向日葵叶片、马铃薯叶片、玉米叶片和水稻叶片;产卵进度除取食马铃薯叶片表现为明显集中在前期外,取食其余寄主组织的产卵进度均表现为相对均衡。在寄主玉米上,取食雌穗花丝的产卵量显著高于玉米叶片。综合评价玉米、大豆、棉花和向日葵是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期较理想的寄主植物,在农田生态系中是该害虫选择危害的主要农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 寄主植物 成虫寿命 产卵量 产卵进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杀虫剂对大豆食心虫防治效果 被引量:7
3
作者 宋鹏翔 崔娟 +4 位作者 李维宇 武婷婷 张萌 秦昊东 史树森 《大豆科技》 2014年第2期40-42,共3页
研究5种不同药剂对大豆食心虫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20%吡虫啉可溶液剂防治效果最好,蛀荚率防效为97.45%,30%毒死稗微囊悬浮剂和77.5%DDVP乳油防效略差于20%吡虫啉,防效分别为92.76%和89.71%,显著高于其他2种药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研究5种不同药剂对大豆食心虫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20%吡虫啉可溶液剂防治效果最好,蛀荚率防效为97.45%,30%毒死稗微囊悬浮剂和77.5%DDVP乳油防效略差于20%吡虫啉,防效分别为92.76%和89.71%,显著高于其他2种药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1.8%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防效分别为62.90%和55.58%。5种药剂虫食粒率防效与蛀荚率防效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食心虫 杀虫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食心虫成虫产卵对寄主豆荚特征的选择性 被引量:3
4
作者 吕德东 秦昊东 +2 位作者 高宇 崔娟 史树森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28期137-141,共5页
为明确大豆品种对大豆食心虫成虫产卵选择的抗性机制,以4个不同抗性水平的大豆品种(系)为材料进行大豆食心虫成虫产卵选择性试验,研究分析豆荚株位、豆荚大小、荚毛长度、荚毛密度、荚毛颜色等特征性状与成虫着卵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 为明确大豆品种对大豆食心虫成虫产卵选择的抗性机制,以4个不同抗性水平的大豆品种(系)为材料进行大豆食心虫成虫产卵选择性试验,研究分析豆荚株位、豆荚大小、荚毛长度、荚毛密度、荚毛颜色等特征性状与成虫着卵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品种间着卵量存在显著差异,在豆株上大豆食心虫成虫喜于中、下部豆荚上产卵;着卵量与豆荚大小呈显著正相关,模型为y_(荚长)=3.1642/1+EXP(33.2713-13.3663x)(F=20.120,P=0.010,R=0.550),且成虫更喜欢在3~5 cm长的豆荚产卵;着卵量与荚毛长度呈显著负相关,模型为y_(毛长)=1356.4635/1+EXP(3.3949+1.2865x)(F=170.235,P=0.000,R=-0.915);与荚毛密度呈正相关,模型为y_(密度)=1/0.278769+2379750.0228EXP(-x)(F=91.518,P=0.134,R=0.656)。在同样大小的豆荚上成虫产卵更青睐于荚毛短、密度大的大豆品种。可见,豆荚荚毛长度、密度等品种特征影响其对大豆食心虫产卵选择抗性的水平,而大豆播种期和品种生育期的不同可能导致其结荚鼓粒期与大豆食心虫成虫盛发期的吻合程度,亦可显著影响其田间落卵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食心虫 产卵选择 抗选择性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食心虫田间性诱监测与防治指标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旋 崔娟 +2 位作者 秦昊东 徐伟 史树森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1-707,共7页
为明确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田间自然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建立基于性诱监测田间成虫数量的大豆食心虫防治指标,采用性诱剂诱捕法对田间大豆食心虫成虫数量动态进行系统监测,同时结合田间豆荚落卵量的调查,... 为明确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田间自然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建立基于性诱监测田间成虫数量的大豆食心虫防治指标,采用性诱剂诱捕法对田间大豆食心虫成虫数量动态进行系统监测,同时结合田间豆荚落卵量的调查,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拟合田间大豆食心虫成虫发生量与大豆百荚卵量的关系,进而通过卵量指标确定成虫数量指标。结果表明,在吉林长春大豆食心虫成虫发生期主要集中于8上中旬,发生数量动态在年度之间存在差异;成虫数量与百荚卵量之间显著相关,回归方程为y=0.946lnx+0.303(R^2=0.939,p=0.001),据此建立了基于性诱剂监测田间大豆食心虫数量确定成虫防治指标的方法,为开展大豆食心虫智能化预测预警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食心虫 性诱剂 诱蛾量 百荚卵量 防治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食心虫越冬幼虫过冷却点及其体内小分子内含物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徐伟 秦昊东 +3 位作者 高宇 毕锐 崔娟 史树森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7-704,共8页
为研究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越冬幼虫的过冷却能力和耐寒机制,采用模拟自然埋土法调查越冬幼虫的存活率,用热电偶法测定越冬前后不同深度土层的幼虫过冷却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虫体小分子内含物含量。结... 为研究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越冬幼虫的过冷却能力和耐寒机制,采用模拟自然埋土法调查越冬幼虫的存活率,用热电偶法测定越冬前后不同深度土层的幼虫过冷却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虫体小分子内含物含量。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越冬幼虫自然种群存活率随所处土层深度加深而显著升高,地表、地表下3 cm和8 cm土层的越冬幼虫存活率分别为5.00%、51.14%和91.50%,土层对越冬幼虫起保护作用;按体重分组的越冬幼虫,在相同深度土层中其存活率随体重降低而升高,且大、小幼虫间存活率差异显著。越冬前结茧滞育的大、中、小幼虫过冷却点分别为-14.22、-16.30、-17.64℃,越冬后过冷却点降低,降低幅度随所处土层深度加深而减少。在越冬幼虫体内检测到海藻糖、葡萄糖和L-异亮氨酸等10种化合物,海藻糖平均相对含量最高,为60.55%,其次是葡萄糖,为1.68%。幼虫过冷却点与海藻糖相对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海藻糖对大豆食心虫越冬具有抗冻保护作用;除甘氨酸外其它7种氨基酸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与幼虫过冷却点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超过0.6797。表明上述这些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能够调节大豆食心虫的抗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食心虫 越冬 存活率 过冷却点 小分子物质
原文传递
5种药剂对斑鞘豆叶甲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小奇 崔娟 +4 位作者 张萌 刘丹竹 朱诗禹 秦昊东 史树森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34-836,共3页
[目的]筛选出防治斑鞘豆叶甲成虫的高效低毒药剂。[方法]采用浸叶法进行5种杀虫剂对斑鞘豆叶甲成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0.5%苦参碱SL对斑鞘豆叶甲具有较高的毒性,24 h后LC50值为0.23 mg/L,72 h后... [目的]筛选出防治斑鞘豆叶甲成虫的高效低毒药剂。[方法]采用浸叶法进行5种杀虫剂对斑鞘豆叶甲成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0.5%苦参碱SL对斑鞘豆叶甲具有较高的毒性,24 h后LC50值为0.23 mg/L,72 h后LC50值为0.10 mg/L,其次为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和1.1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72 h后LC50值分别为1.17、3.39 mg/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种药剂对斑鞘豆叶甲成虫均有较好的防效,0.5%苦参碱SL及10%吡虫啉WP具有更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结论]防治斑鞘豆叶甲最适药剂为0.5%苦参碱SL及10%吡虫啉WP,1.1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可轮换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斑鞘豆叶甲 毒力测定 田间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